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天主聖三節(甲年讀經)

  

主日福音分享
天主聖三節(甲年讀經)
在聖三內共建教會共融
撰文:張心銳神父

從前, 有一個脾氣不好的男孩,他的父親給了他一袋釘子並告訴他,每當他發脾氣或與別人吵架時,他要在院裏的籬笆上釘上一顆釘子。第一天, 男孩釘了三十七顆, 在接下來的幾天裡,他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每天釘的數量逐漸減少。他發覺控制自己的脾氣,實際上比釘釘子容易得多。終於有一天,他沒有打上釘子,他高興地告訴了父親。爸爸對他說:「從今天開始, 如果你整天不發脾氣,那一天就可以拔除一顆釘子。」日子一天一天過去,最後,所有的釘子都被拔掉了。爸爸把他帶到籬笆的邊緣,對他說:「兒子,你幹得不錯,但是看看籬笆上的釘孔,它永遠無法恢復。就像你和一個人吵架, 並說了些令他感到不愉快的事,你在他的心裡留下了一個傷口, 就像這個釘孔。」

中國人是一個喜愛和平的民族,因此我們著重「和諧共融」。慈母教會對此也非常重視。不過,若把「和諧」政治化,作為扭曲人性的藉口,這絕非信仰的原意。本主日慶祝天主聖三節,是幫助我們從聖三的奧跡中,體會人類真正的和諧。

共融需要智慧

天主聖三參與人類救恩史,但每位各有特色。聖父是人類救恩的來源和終向。在舊約中,父藉著自己的「言」, 或自己的「智慧之神」,在救恩歷史中說話和行動。聖言與教會的關係密不可分,而且「言」實現基督死亡和復活的奥跡。

教會的共融以聖言為基礎,聖言就是主基督,教會作為分施基督奧跡的媒介,同時反映父與子為拯救世人之間的互動。這份互動,邀請我們懂得聆聽和回應,若果我們缺乏開放的心,盲目服從,人云亦云,便不能體會聖父賦予子的生命與自由。因此,共融需在自由及尊重生命的氛圍下,使救恩得以成全。

聖體建立教會共融

關於天主聖子,按照若望福音的說法(若三16 — 18 ), 天主為愛我們而甘願降生成人,實現了舊約中天主拯救人類的預象。天主的救恩由以色列民開始,藉著聖子降生, 擴展至全人類,並且建立教會。教會的禮儀成為天主聖言宣講、慶祝及實現的地方。每次舉行感恩祭,祝聖基督的體血,就是天主聖三臨現最明顯的記號。

教會舉行感恩祭,為天人及世界帶來修和。每次的感恩聖祭,就是救主以不流血的犧牲,臨現在祭台上,為人類帶來寬恕和救贖。我們要堅信主在聖體內的犧牲,才會走向共融。在現今喜歡偷換概念,搬弄是非黑白的社會,為換取暫時的和諧,放棄永恆的價值,到最後只帶來更大的分裂。耶穌在聖體聖事立下榜樣,要我們學習祂對父信賴和犧牲,才達到真正的共融。

共融依靠聖神的力量

在救恩史中,天主聖神具有創造與救贖的能力。聖神, 是聖父與聖子的愛情。我們與長兄基督, 分享同一聖神, 教會同樣因信徒的聚集, 成為聖神的宮殿。

教會的信眾, 因分享基督同一的妙身,接受聖神的派遣,實踐教會的使命。教會共融的使命就是宣傳褔音,關懷弱小,作正義與和平的工具,使世界走向合一。

總結

鮑思高神父重視天主聖三的要理, 他提醒青年人:「每次要妥當地劃十字聖號。假如不認真地劃, 就倒不如不劃,免得劃成好像『拍烏蠅』」。希望我們每次都有意識地劃十字聖號,想起天人的共融與愛情。天主聖三也反映, 共融教會及民主社會的體制。我們作為教會的肢體,以天主聖三為榜樣,使教會變得更熱愛聖體,勇於福傳,熱愛祈禱; 建設更人性化的社會, 在互相補足,尊重及共融氣氛中成長。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