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漢樞機 《與教會保持共融》 牧函

2020年9月23日,天主教香港教區發布該教區宗座署理湯漢樞機於2020年9月21日發表,主題為《與教會保持共融》的牧函。在牧函中,湯漢樞機重申教會一向支持以「民主」作為社會的管治制度。以下是牧函全文:

湯漢樞機
《與教會保持共融》
牧函

主內的兄弟姊妹:

在「時代的徵兆」光照下,讓我以牧者心懷,與大家分享本港教會一些令我深切關注的事項。

無可否認,去年衝擊香港的社會事件,使我們能正視一些根深蒂固而長期未獲解決的問題。為爭取他們渴求的正義、民主和生活質素,社會大眾期望政府從速採取行動是完全合理的。

然而,回顧是次社會事件,我們不得不承認它也帶來了一些非常嚴重的後果。其一是社會上某些群體,對那些在社會政治改革上與他們意見不合,或不贊同他們行為表現的人所產生的「仇恨」。此外,愈來愈多市民認定,香港社會的未來是沒有希望和任何前景的。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負面的態度亦進入了教會圈子。

不少教友的心態與部分於去年支持或反對抗爭活動的人士是一致的,他們或全部,或局部採取了以下的立場:一、於爭取社會福祉時,為求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而暴力亦可以變為合理。二、一個行為只有完全對或完全錯,並不存在中間路線。三、那些跟他們政治立場不同,或不認同他們行為的人會被公開譴責、抹黑及排斥,完全沒有對話或修和的空間。

那些堅持上述立場的教友,在教區中造成了分化。就像現時在社交媒體上,人們對來自對立陣營的人士,常採用侮辱性和誹謗性語言,一些教友對那些與他們觀點不同,或不認同他們行為的人士,不管他們是教會領袖、司鐸、執事還是其他教會成員,也採取同樣方式看待。

有鑑於上述這種心態在教友中頗為普遍,讓我重申:教會一向支持以「民主」作為管治制度。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百年》通諭第46節中清楚說明:「民主政制,由於能夠保証人民得以參與政治抉擇過程,及保証被統治的民眾有機會選出向他們負責的統治者,並得在適當時以和平手段更換他們,故此獲得教會相當高的評價。」而教宗方濟各在他的宗座勸諭(參閱《福音的喜樂》220-223 )中則指出 ,在和平、正義、友愛內建立一個民族的過程,需要由有承擔及責任感的公民去完成。這是一個「持續過程」,需要人們緩慢而沉穩地奮鬥,而不追求即時的成果。

我們在建設一個和平、正義與友愛的社會時,擔當著「先知」及「僕人」的雙重角色:我們要明辨「時代的徵兆」,而且要像地上的鹽、世界的光和人類社會的酵母般行事。我們謀求社會和政制上的改革,以及促進社會福祉時,應依循教會的社會訓導。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實踐耶穌在真福八端及山中聖訓的教導。因此,我們要醒覺,把他人視作「敵人」來憎恨和與之對抗,並不符合基督信仰。教會的社會訓導從來不贊同任何以憎恨和暴力作為爭取正義的手段。被釘十字架的基督為所有基督徒樹立了一個榜樣:如果要實現正義與和平,無論有甚麼衝突,都應以愛、寬恕及互諒去化解。「為求達到目的,不可以不擇手段」。

作為牧者,司鐸應以教會的社會訓導去啟迪教友,培養他們的良知,使他們在參與關社活動時,能夠採取平衡的方式及正確的行動;然而,過程中牧者不應在這些事上加諸任何影響。每一個教友均可按照良心的指示,並根據福音和教會的社會訓導,自由地對社會或政治問題採取自己的立場。當然,與普通大衆一樣,教友中也會有不同的看法,因為社會及政治問題往往十分複雜,不可能有簡單或現成的答案。縱使如此,絕不能因觀點的不同而分化教會。我們必須牢記梵二的教導,所有的教友均須努力維護教會的共融,即使在行使自己的權利時,也要顧全教會的公益。

現今有一些教友聲稱有「權利」去公開挑戰牧者和教會。實際上,他們對教友的「權利」有所誤解。的確,梵二告誡牧者,要以開明的心胸去聆聽教友的意見,並應鼓勵教友在教會和社會中扮演積極的角色。但在另一方面,梵二大公會議亦同樣強調教友要服從和尊重牧者,因為他們在聖職上,是代表基督 (《教會憲章》37)。那些傲慢地挑戰或批評教會,甚至誹謗教會領袖的教友,只會樹立惡表及引致教會分裂。唯有與聖統制保持共融,教友才會真實地彰顯梵二所提倡的教友的「信仰意識」(《教會憲章》12)。

至於那些像許多香港人一樣,對香港的未來抱着悲觀態度的教友,他們把自己的看法,建基於法治和政制改革的不明朗因素,以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本港經濟及民生所造成的幾乎令人無法承受的影響上。我懇請這些教友,要對耶穌基督懷着堅定不移的希望:祂是人類歷史的主宰(參閱《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 》10) ,也是我們人生旅途的親密同行者。

最後,有些教友因受到最近的社會事件和當前流行疫情的影響而承受壓力或心情鬱悶。這些狀況往往是薄弱和動搖的信仰所致。我們應幫助那些教友,讓他們醒覺,除了透過輔導服務和其他治療方法,他們的痊癒也有賴重燃他們對天主的信德。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作為總結,我想給你們說幾句鼓勵的話:目前似乎是充滿壓力和艱難的時刻,但最終它會為我們化為祝福,因為它使我們更深切地體認,天主是我們人類命運的主宰,人類大家庭成員之間需要更守望相助,而教會生活雖然有「多元化」的空間,但維護教會的共融卻有其重要性。

去年的社會事件和當前的流行疫情對香港造成了重大的衝擊,因此,我們可以預見,將來的福傳工作將面臨新的挑戰。就讓我們為迎接未來的使命做好準備,全心全意地信靠天父的眷顧。

彼此代禱,順頌

主祺!

+ 湯漢樞機
天主教香港教區宗座署理
二零二零年九月二十一日
聖瑪竇宗徒慶日

******

下載中文PDF檔案

下載英文PDF檔案

《牧函》主題註釋:何謂「共融」(Communion)?

按照新約聖經,尤其保祿書信,教會—新約時代的天主子民—有三個特點,就是作證(Martyrion = Witnessing)、服務(Diakonia = Ministry)及共融(Koinōnia = Communion 或Fellowship)。「共融」一詞,是梵二大公會議(1962-65)的教會學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按照梵二文獻【《教會憲章》(LG)、《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DV)、《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S)、《主教在教會內牧靈職務法令》(CD)、《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PO)、《教會傳教工作法令》(AG)、《教友傳教法令》(AA)、《大公主義法令》(UR)及《東方公教會法令》(OE))】,「共融」有以下三重意義―

(一)  屬靈共融 (Spiritual CommunionEcclesial Communion)  [參閱 LG4, 7b, 9b, 13a, 13c; DV10a; GS32d, 38b; PO15a; AG4, 37d, 39a; AA18a; UR2b, 7c, 14a, 15a; OE2]

這層面的共融,與聖神有直接和顯著的關係。藉着聖神,並在聖神內,個別信友與救主基督和天主聖三保持着密切的聯繫,分享着天主的生命,並與全體天主子民保持密切聯繫,彼此命脈相通,猶如同一身體的肢體。屬靈的共融或聯繫,體現於宣認同一信仰、共同參與聖事(尤其聖祭),以及信友之間在生活上的密切聯繫(彼此以愛德來維繫、分享神益,以聖神所賦予的神恩(charisms)互相補足,共同建樹教會,造福社會)。

(二)  與天主教會的共融或教會體制上的共融(Catholic CommunionEcclesiastical Communion[參閱 LG8,13-15; GS92c; AG22b; UR3a, 3e, 4c, 4d, 7c, 13b, 14d, 17b, 18, 19a, 20; OE4a]

這層面的共融,在於散佈各地的教區或地區教會(Particular Churches)與羅馬教區或羅馬教會之間保持着密切聯繫。這種聯繫,相對天主教會的信友而言,可視為圓滿實現,他們可視為圓滿地加入 (fully incorporated)基督的唯一教會。相對那些仍與羅馬教會分離的基督教會或宗派而言,該聯繫以不同程度局部落實,視乎那些團體所持守的教義、所舉行的聖事和教會領導階層的體制等實際情況。

(三)  聖統制共融(Hierarchical Communion[參閱 LG18b, 22a, 22b, 23a, 29a,「附錄二:預先說明書」; CD4a, 5, 15a; PO7a, 15b; AG38a]

這層面的共融,是好比身體與各肢體之間的聯繫。它涉及個別信友或教會團體與「世界主教團(College of Bishops)」的聯繫。所謂「世界主教團」,是指由宗徒長聖伯多祿的繼承人―即教宗―作為首席,聯同作為宗徒繼承人的全球主教所組成的團體。按照天主透過聖子基督所實現的救恩計劃,「世界主教團」以「集團性」 (collegially) 及「共負責任」(co-responsibly)的形式治理普世教會,並以教宗作為普世教會在信仰和使命上有形可見的合一標記。在「聖統制」上達到共融,是在「教會體制」上達到「圓滿共融」(full Communion) 的先決條件。

聖統制共融同時涉及司鐸與主教之間的聯繫、執事與主教之間的聯繫,以及執事與司鐸之間的聯繫。

新約聖經上共融的例子

宗徒們聯同聖母及一些男女信徒在耶路撒冷聚在一起,同心合意地祈禱,期待聖神降臨(宗1:12-14)﹔耶路撒冷初期信友團體的生活見証(宗2:42-47)﹔宗徒和長老在耶路撒冷舉行會議,商討外邦人皈依基督所涉及的問題(宗15:1-33)﹔各地教會以捐獻來支援耶路撒冷的教會團體(格前16: 1-3)﹔信友們在聖神內的相通(格後13:14)﹔信友們在信仰生活上的相通(若一1:3, 7)。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備註:順頌主祺,「順頌」是書信結尾時的套語,表示「祝福」,「祺」有安好的意思。

耶穌會總會長:新冠疫情危機時刻,我們也要「照顧」民主

CNS photo/Don Doll, S.J.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世界因而變得疏離,因為疫情非但沒有逐漸消退的跡象,反倒在許多地方愈加擴散。在這危急關頭,政治人物務必要心懷百姓的福祉。眾人應當同心協力保護弱小者,因為在新冠病毒的肆虐之下,移民等弱勢群體很少有機會,或是根本沒機會保護自己。」

在普世教會慶祝耶穌會會祖聖依納爵主保瞻禮之際,該修會總會長蘇薩(Arturo Sosa)神父接受梵蒂岡新聞網採訪,語重心長地表達了上述觀點。這位委內瑞拉籍的總會長宏觀地分析該修會的使命、聖依納爵靈修的基石,以及在新冠疫情的迫切現實情況下,耶穌會扮演的角色。

蘇薩神父表示:「在使命中,我們與受影響的民眾共患難,尤其感受到這次疫情造成的社會影響。我渴望多談談這個層面,因為疫情雖然無疑是衛生問題,假以時日或許能克服,但是在社會、經濟和政治層面的影響確實需要嚴肅以對。我們首先努力理解,在這種環境中,我們能如何繼續為最有需要的人提供服務。我的腦海裡浮現了耶穌會南亞印度省會的工作。各省會竭盡所能送達糧食和藥物,慷慨熱心地分發給難以自食其力的人。因此,我們明白了,倘若無法照料別人,就照顧不好自己,反之亦然。」

在疫情的艱難時刻,耶穌會士想方設法陪伴眾人。

蘇薩神父指出:「這經驗肯定了在全球優先使徒工作中的分辨使命。我們所選擇的四大優先使命獲得教宗的批准;在全球疫情下,這些優先使命在心中告訴我們該做的事:看見天主能指引我們該如何前行,如何改變顯然不公義的社會架構,如何照料受造界,如何聆聽青年。青年乃是未來希望的種子。」

面對嚴峻的疫情,蘇薩神父表明:「如果我們不關心政治環境,民主恐怕會成為全球疫情的受害者之一。舉例而言,許多政府,包括所謂的民主政府,現在面臨一大誘惑,也就是採取威權主義的路線。眾所周知,耶穌會致力於陪伴移民。若干國家利用當前的疫情來改變移民政策,朝著限制移民經過或縮減接納移民的方向前進。我們要是想想讓世界變得更友愛、更公正的願望,就看得出這種改變是個嚴重的錯誤。此時此刻,再次歧視移民是個極其危險的舉動,或許是個我們不樂見的世界的記號。」

值此危難之際,在聖依納爵的眾多特質當中,關懷窮人無疑是個關鍵準則。

耶穌會總會長說:「我們如果無法透過窮人的目光,也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目光,就近觀察世界,必然會做出錯誤的抉擇。這是個非常明確的準則。倘若窮人無法受到照顧、沒有工作,世界就難以順暢運作。再者,這段時期凸顯的一個準則是照料共同的家園。大地要是受苦,我們就無法居住在其中。」

在會祖瞻禮的機會上,蘇薩神父重申:「依納爵靈修的核心在於個人深入地與耶穌基督相遇,與死而復活的那位相遇,從而建立與天主的親密關係,能隨時在一切事物上找到天主。正因為如此,與耶穌基督的相遇成了使人重獲自由的經驗,因為獲得那份內在自由,乃是接受聖神引領的條件。換句話說,就是全然隨時待命,一心承行天主的旨意,不依戀任何人、任何地方或任何機構。因此,與天主的親密關係意味著真正祈禱和服務的生活,以及真正的自由,樂於隨時投入該做的事。」

此外,省察也很重要。耶穌會總會長稱之為「在依納爵靈修中比較不為人知的特徵之一。省察有如一種感謝天主的方式:感謝天主在歷史中彰顯自己,讓人能接受聖神的引領」。在以分辨使命為基礎的生活中,聚精會神注意聖神的引領乃是一大要求。

談到耶穌會士與平信徒的合作,蘇薩神父提醒道:「依納爵在撰寫《神操》時,也是個平信徒;《神操》是平信徒的經驗。」

今天,耶穌會總會長的一大喜樂在於「看到依納爵的靈修在天主子民之間廣傳,越來越多的人能在這條道路上陪伴他人」。

蘇薩神父最後說道:「我們的確渴望在我們耶穌會士的工作中格外強調這個層面。我們願努力把這經驗盡量傳給更多的人。我認識十幾位平信徒擅長於《神操》,他們能夠陪伴他人並使生命得到改變,從而感謝上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夏志誠主教:「不要畏懼,上主與你同行!」

2020年6月3日,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和方濟會正義和平組合辦「民主中國祈禱會」,主題是「你們不要畏懼,上主與你同行。」(申命紀31:6)

以下是香港教區輔理主教夏志誠當晚講道全文:

各位兄弟姊妹晚安,今晚很特別。平時六四祈禱會在維園的音樂亭舉行,很多兄弟姊妹也曾參加,但今年因為疫情只能在網上舉行,也一樣是表達我們的心意。

為何我們願意用這個時間一起共聚祈禱?最基本的原因是我們記得這一天。

6月4日,1989年6月4日,不能夠就這樣過去。因為我們記得,讓我們一齊走在一起,一齊上網,上網不是隨便看看,而是一起祈禱。我們記得的不是日子而已,而是紀念一群青年人、一群學生、一群市民,在北京,他們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我們的國家,做了當時他們認為應該做的事。

當時我沒有去到北京,我不認識他們任何一個人。與我何干?為什麼到現在我依然要去紀念?

因為他們所做的事,是一個人應該做的,他們展現出人性的美好,他們展現出中國人的美好。他們正告訴我,也正告訴我們,我們中國人是可以這樣活出來,可以活出這一份有理想的,去追求自由和民主,去相反腐敗,去提出不同的聲音,來的不是要做其他事情,而是希望我們生活得更好。

就是這樣。

雖然我不認識他們,雖然我不在那裏,但是他們所做的事情,如果我記得的話,正因為我們有一個共通的人性。如果我選擇忘記的話,我發現這樣是會傷害我的人性,因為他們和我是一樣的。

他們所追求美好的事情,他認為重要的價值,都是我應該去追求,應該認為重要的。所以,如果我放棄我不去紀念他們,其實我是對自己不忠誠,我傷害了我自己的人性。

這一份「記得」是很危險的,這些是危險的記憶,可能會越來越危險。

不過忘記是否會好一些? 我發現人是一個生活在歷史中,如果我們忘記過去,我們不知道現在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們不知道將來如何走下去。就好像剛才我們所聽的聖經申命紀31章,以色列人要記得他們在埃及受苦受難,然後天主如何拯救他們,梅瑟如何帶領他們經過曠野,現在他們要繼續去走下去。雖然梅瑟要離開,但是不要怕,因為天主與他們同在。

他們要記得這些事情,他們記得的時候,要知道自己是來自那裏,然後自己怎樣去面對今日的挑戰,怎樣走下去。

沒有歷史,人會是誰呢?是的,你可以如常吃飯、睡覺、可以去玩樂,我們是否甘於做這麼的一個人?

有很多記憶是讓人很畏懼。我們基督徒最畏懼,令我們最危險的記憶,其實就是聖體聖事。

主耶穌在被出賣的那一天晚上,為我們建立聖體聖事,告訴我們要紀念:「記得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這個很危險,這個很可怕,為什麼?如果我們要領受衪的聖體聖血,要記得耶穌是這樣為我們捐驅捨命,我們要活出來。我都要將我的生命,「身體血肉」給兄弟姊妹吃喝。

各位兄弟姊妹,這個是我們的身份,我們不可以忘記,正如以色列人不可以忘記他們從埃及怎樣經過曠野,怎樣繼續走下去。基督徒都不能夠忘記耶穌的體血造就了今日的我。

香港的基督徒、今天中國的基督徒,我們也不可以忘記。1989年的6月4日已經銘刻在中國人的生命中,我們要記得,即使是危險的回憶,我們不可以忘記。

你會說:「我記得!記得!那又如何?可以做什麼呢?」

各位兄弟姊妹,我們正在做,我們做什麼? 祈禱!

「你又說祈禱?除了祈禱就沒有其他可以做?祈禱有什麼用?」

「祈禱好有用!祈禱使我們與天主連結一起!」

你用什麼方法祈禱也好,你一個人沉思冥想,自己唸天主經,或者像我們一樣一起唱聖詠。什麼祈禱方法也好,所有的方法萬變不離其中,就是我向天主講說話,聆聽衪的說話,我和天主連結一起。連結了又如何?就是我們今天的主題「你們不要畏懼,上主與你同行」。

我們投奔信靠那一位,比起世界上所有權力都要大的那一位。這個是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們忘記了衪,我們沒有希望。

看看今天,希望從哪裏來,你可否告訴我?

「沒有!」

所有看到的東西,每日發生的事情,好像都告訴我們「放棄吧」、「沒用的」、「有什麼意思呢」、「還繼續這樣下去?」

如果我們不祈禱,如果我們忘記了天主,我們真是會害怕、畏懼,我們會放棄,但是幾時我們祈禱,不單只記得這一天,而且記得這一天我們祈禱。

我們知道我們不要畏懼,因為衪與我們同行,使我們有能力走下去。我們可以不放棄,而且我們也不會走上極端。

一個沒有希望的人,一就是放棄,什麼也不做,「做有什麼用?」。一就是做什麼也可以,「沒有希望,怎樣做都是一樣!」

不是這樣。

我們是有理想的,我們知道這些理想一定會實現。

不是因為我們看見的事情現在有希望了。

不是這樣。

因為衪與我們同行!衪就是我們的希望。

你會問:「即是怎樣?」

「我不知道,你不要問我」

「我不知道,究竟將來會怎樣我不知道。」

我只是知道衪與我們同行。不是梅瑟,不是若蘇厄。梅瑟120歲了,他要死了,過不了河。然後由若蘇厄接着帶領下去,但是其實不是他們,是天主自己,從一開始就是。

當梅瑟那個焚而不毁的荊棘裏,天主顯現說:「我能聽到那些以色列人,他們很痛苦,我就去救他們,我現在派你去。」(出谷紀3) 所以,其實梅瑟也好,若蘇厄也好,或者我們看見不知道是誰出來說什麼,到最後是天主。

有人說「外部勢力、干擾」。真的有外部勢力, 那裏?就是天主!

真的不知道為什麼,這種尋求自由,希望看見不公義的事情要發聲。

「是誰叫你們的」、「是誰教你的」、「不容許你說」、「不可以追求這些東西」,但是不可以,這些是發自人性,你不可以阻止的。這些就是「外部勢力」,這就是天主。

是的,這是事實,世界上沒有這東西可以阻止你說話,不可以阻止你追求這些事情,這不可能。唯有祈禱去堅定我們「不要畏懼,上主與你同行。」

好吧!我們紀念這一天,我們一起來祈禱。或者有人會問:「要到何時?31年了?要紀念到何時呢?」

不知道

看看那些台灣二二八,南韓光州事件,都不是一時三刻的,很漫長的時間,我也不知道八九六四會怎樣。但是,我知道的是我們一定要走下去,一定要記得,記得這日子,一定要走下去,就好像以色列人一樣。何時才進入福地?現在行完了,過了那麼多年,行走了40年,但是他們不知道,他們不知道走了40年之後才可以進入福地。

不知道的。但是如果不走下去,就一定不可以。

所以,繼續行走,因為上主與我們同行。但是,我在細想:「進入這個福地是不是這麼重要呢?」

其實與上主一起同行這就已經是福地。要不要去到哪裏?原來我們何時懷着信心,即使面對今日看起上來或者有些人覺得很困難,沒有希望,但是原來這個時刻,已經體會到上主與我們一起與我同行,在這裏就有力量,就是福地。

各位兄弟姊妹,讓我們「不要畏懼,因為上主與我們同行!」

來源:香港天主教團體支援中國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天支聯)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