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頒布第四道通諭,全篇論述對耶穌聖心的敬禮。新通諭的標題是《祂愛了我們》(Dilexit nos),論述「耶穌基督聖心的人性和天主性的愛」。
1673年,耶穌首次將自己的聖心顯示給聖女瑪加利大(Margherita Maria Alacoque),此事件距今已有350年。對這個事件的慶祝活動於2023年12月27日開始,將於2025年6月27日結束。教宗方濟各這道關於敬禮耶穌聖心的通諭,正值舉行這項慶祝活動的期間發表。
按此閱讀英語全文
以下是通諭撮要:
「聖保祿論及基督說,‘祂愛了我們’(羅八37),為讓我們發覺任何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這愛相隔絕(羅八39)。」
教宗方濟各題為《祂愛了我們》的第四道通諭以這句話開始,專門論述耶穌基督聖心在人性和神性上的愛。“祂敞開的心先於我們並無條件地等待我們,沒有任何前提就能愛我們,為我們提供祂的友誼:祂先愛了我們(參閱:若壹四10)。藉著耶穌,“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若壹四16)”(1)。
回歸內心的重要性
這道關於敬禮耶穌聖心的通諭分五章,正如教宗方濟各今年6月5日所宣布的,這份文件“收錄對過往的訓導文件和可追溯到聖經的漫長歷史的珍貴省思,以便今天向整個教會重新提出這充滿靈性美妙的敬禮”。第一章論“內心的重要性”。教宗解釋,這是因為在一個我們受誘惑“成為貪得無厭的消費者”的世界中,需要“回歸內心”(2)。
耶穌的舉動和話語
第二章論基督愛的舉動和話語。耶穌在祂的舉動中將我們當作朋友,顯示天主的“親近、憐憫和溫柔”。耶穌的目光顯示“祂全神關注人”及其痛苦。他最有說服力的愛的話語,乃是祂為朋友拉匝祿哭泣並在橄欖園經歷了極度的痛苦後,“被釘在十字架上”,明知自己慘遭殺害也是出自“蒙受祂如此愛的人之手”(46)。
耶穌聖心是福音的概述
隨後的第三章“這就是祂如此愛了的心”,教宗表明基督的心包含“三重愛”:祂肉身的敏銳之心,以及“人性和神性上的雙重聖愛”(66),我們在這愛中找到“有限中的無限”(64)。教宗方濟各呼籲重振對基督聖心的敬禮,這也是為對抗社會中存在的一種“‘無實質內容的靈修’的新表現”(87)。面對“團體和牧人只專注於外在活動、與福音無緣的結構改革、糾纏不休的組織、塵世計劃、世俗化的反思”,以及“有時強求加給所有人”的建議(88),我們需要回到“福音的具體概述”(90)。
聖人和聖女滿溢那“能解渴”的愛
第四章“解渴的愛”,教宗引述教會的幾位教父的話,他們談論“耶穌被刺透的肋旁是聖神之水的源頭” ,能滿足我們對天主聖愛的渴求。聖奧斯定“開啟了敬禮聖心的道路,使之成為每個人與上主相遇的場所”(103)。 教宗提到,這被刺傷的肋旁漸漸“形成心的樣子”。教宗也列舉一些聖女,她們“講述自己與基督相遇的經驗,其特點是棲息在上主的心中”(110)。
在這些聖女中,有聖女瑪加利大(Margherita Maria Alacoque),350年前,耶穌將自己的聖心顯示給她,並對她說:“看這顆心多麽愛世人!”(121);有里修的聖女小德肋撒,她稱耶穌是“和我的心一起跳動的那一位”(134);還有聖女傅天娜(Faustina Kowalska),她對耶穌聖心的敬禮集中在“天主的慈悲”上。就連聖若望保祿二世也將“他對慈悲的省思與敬禮基督的聖心密切相連”(149)。
敬禮耶穌聖心要我們成為弟兄
第五章,也是最後一章“為愛而愛”,深入論述各種真正敬禮耶穌聖心的團體、社會及傳教幅度,在“將我們引向天父”的時刻,“邀請我們成為弟兄姐妹”(163)。的確,“愛弟兄”是“我們為了以愛報愛而能給予他的最大舉動”(167)。回顧靈修的歷史,教宗提到聖富高(San Charles de Foucauld)的傳教辛勞使他成為“普世的兄弟”。他“讓基督的聖心塑造自己,願意在他兄弟情誼的心中接納所有受苦的人類”(179)。
《通諭》再次提到聖若望保祿二世,這位教宗認為恭敬基督的聖心“必應具有教會本身的傳教行動”。因此,透過基督徒,“愛將傾注在人的心中,使基督的奧體教會得以建立,也能建設一個正義、和平及友愛的社會”(206)。聖保祿六世曾強調,我們需要“還是讓基督來征服的充滿愛的傳教士”(209)。
教宗方濟各的祈禱文
《通諭》以教宗方濟各的祈禱文作尾聲:“祈求主耶穌從祂的聖心為我們湧出活水的江河,醫治我們遭受的創傷,增強我們愛與服務的能力,促使我們學會共同邁向一個公正、團結及友愛的世界。讓這一切直到我們愉快地一起慶祝天國的盛宴。在那裡將有復活的基督,祂將以所敞開的聖心不斷射出的光芒,調和我們所有的差異。願基督永受讚美!”(220)。
此外,同一天,聖座傳播部編輯主任托爾涅利(Andrea Tornielli)在本新聞網上撰文,從耶穌聖心改變世界的視角作了省思。托爾涅利指出,教宗方濟各的這道通諭幫助我們了解基督愛我們的方式。以下是這篇文章的內容:
教宗方濟各在他的新通諭中寫道,“基督愛我們的方式是祂不想過多向我們解釋的事。祂在自己的行為中表現出來。注視祂的行為,我們就可發現祂如何對待我們每一個人……”。我們是希臘理性主義、後基督信仰唯心主義、唯物主義的子孫,今天又處於個人主義的液態文化中,我們要努力徹底明白基督信仰不可被降低為一種理論、一種哲學、一套道德規範,甚至是一連串的感性情緒。相反地,這信仰是與一個生活的基督相遇。
因此,了解祂愛我們的方式,也就是吸引我們和召叫我們的方式,與祂建立關係,這不能簡化為一種推理、一種可炫耀的文化認同,或是一本在需要時可參考的規則手冊。了解耶穌如何愛了我們與內心有關:這是一段有關行動、注視和話語的經歷;一段友誼的經歷,一個關於內心的問題。教宗寫道,“我就是我的心,因為這心使我有別於他人,使我體現出我的靈性身份,並使我與他人共融”。教宗建議,為能了解耶穌如何愛了我們,我們要“注視祂的行為”,也就是默想福音的場景,驚嘆在我們身邊不斷發生的福音事實,也許這些事是在我們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發生。
注視祂的行為,我們會看到耶穌“全心關注人、人的憂慮和痛苦”。納匝肋人所提出的是“朋友彼此相融。祂來了,祂越過了所有的距離,祂親近我們,將之作為存在的最普通和最平常的事。事實上,祂有另一個名稱,那就是‘厄瑪奴耳’,意思是‘天主與我們同在’,天主接近我們的生活,在我們當中生活。天主聖子道成肉身”,祂空虛自己,做了僕人,為了愛而犧牲自己的性命。
與基督信仰相遇,就是與基督的聖心相遇,那顆無法無動於衷的聖心以祂無限的慈愛擁抱我們,邀請我們效法祂。恭敬耶穌聖心能帶來社會效應,因為這個在戰爭、社會經濟失衡、消費主義及反人性的科技使用中苟延殘喘的世界,“可從內心開始改變”。如此一來,《祂愛了我們》這道通諭就是解讀教宗全部牧職的一把鑰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