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場默想
2018年2月21日上午,托倫蒂諾神父在四旬期第六場避靜默想中闡述:「淚水表達出對生命和建立關係的渴望。」神父以《福音》和幾位作家為依據,重申淚水在人的生命及人與天主的關係上所具有的意義。
神父提到:「《福音》記述了許多婦女的事跡,她們在生活環境、經濟狀況及年齡上彼此相異,卻以各自的方式傳播福音。她們的方式就是服務,從來不提出給耶穌設圈套的問題。但傾注淚水卻是她們的共同點,以此表達她們因興奮、矛盾、喜樂及創傷而抒發的情感。淚水所道出的乃是天主進入我們的生命,祂臨在於我們的挫敗中,與我們相遇。《福音》也記述了耶穌哭泣的情景。耶穌承受了我們的狀況,成了我們當中的一員,因此我們的淚水也與祂的淚水匯合在一處。耶穌的確攜帶著這些淚水。祂哭泣乃是與我們為伍,接納且承受了世界上所有的淚水。」
托倫蒂諾神父指出:「正是《福音》中的婦女給予了淚水名正言順的地位,闡明這種表達的重要性。無信仰者心理分析學家里斯蒂娃(Julia Kristeva)曾說,當一名憂鬱症病患撲到沙發上痛哭時,這正是在發生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他開始遠離自殺的誘惑,因為淚水道出的不是死亡,而是我們對生命的渴望。自孩童起,我們的哭泣就已表達對建立關係的渴求。許多聖人,如聖依納爵也曾流了不少眼淚。哲學家喬蘭(Cioran)表明,在最終審判時只有淚水具有分量,因為眼淚使我們的形成具有永恒意義。宗教的恩典正在於教導我們懂得哭泣:在我們經過了人性生活後,淚水能讓我們成聖。」
「我們的生平也能透過淚水來敘述。我們有喜樂、歡慶和激動萬分的時日,也有感到陰暗、内心痛苦、被遺棄和懺悔的黑夜。我們思量我們所傾注的淚水,那些令我們喉頭哽塞的淚水,而那未曾流出的淚水又使我們心情沉重,或仍舊讓我們感到壓抑。我們因那些未哭出的淚水而痛苦。天主知道這一切,將這些淚水視為一份祈禱而加以悅納。我們因此要信賴,別在祂面前收起眼淚。傾注淚水也是一種尋求建立關係的表達。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監獄内已耗損了雙眼,失去傾注淚水的能力,但他並未失去對正義的渴望。我們在哭泣時儘管努力不讓別人看到,但事實上我們卻總是在哭泣,希望別人能夠看到。正是對別人的渴求令我們哭泣。試想,一位朋友來了,我們感受到能夠讓自己内心深處的情感自由奔放。」
最後,托倫蒂諾神父提及那個在耶穌面前哭泣,用自己的淚水為耶穌洗腳的婦人:「這個令人難忘的場面卻引起宴請耶穌作客的主人西滿的批評,但他沒有為耶穌做任何事。耶穌意欲贊許的正是那婦人未曾有過的款待,因為淚水表達了她的渴求,我們應當向她學習。」
第七場默想
2月21日下午,托倫蒂諾神父在聖座四旬期避靜第七場默想中表示:「我們的匱乏乃是耶穌介入的地方。」
他指出:「靈修生活的最大障礙並非我們的軟弱,而是我們的強硬和自滿。因此,我們必須從自身的渴求中多加學習。」
托倫蒂諾神父鼓勵眾人以團體歷程的方式活出靈修。「關於這點,古鐵雷斯(Gustavo Gutiérrez)神父在他的作品中強調:『從同一口井中汲水飲用,是子民的靈修之旅。』這口井是具體的靈修生活。我們奮力擁抱的人性,包括我們自己的和他人的人性,正是耶穌所擁抱的人性,因為祂懷著愛俯身親近我們的實況,而非親近我們所打造的理想。天主子降生成人奧跡的意義在於採取一種絕非空談的人生觀。在某種意義上,渴求使我們富有人性,那是我們在靈性上成長的方法。人需要漫長時間才能擺脫完美主義的執著,從而克勝那將虛假形象強加於現實的惡習。嚴規熙篤會士默頓(Thomas Merton)寫道,基督想要與我們不喜歡自己的部分有所連結,所以祂親自承擔我們的不幸和痛苦。聖保祿宗徒也為信仰矛盾的理論作出見證說:『我幾時軟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時候。』(格後12:10)」
托倫蒂諾神父接著論及耶穌三退魔誘的事跡:「在化石頭為麵餅的誘惑中,耶穌深知我們的物質需求,卻提醒我們『人生活不只靠餅』(瑪4:4)。祂並不否認現實,但幫助我們思索,我們是一片有待聖神進入居住的曠野。」
關於試探天主的誘惑,托倫蒂諾神父舉例說:「以色列子民曾在曠野裡要求梅瑟給他們水喝,而我們就像他們一樣,認為信仰意味著自身的渴求必須得到滿足。然而,耶穌教導我們在靜默和遺棄感中將自己的渴求當作祈禱獻上。針對崇拜偶像的誘惑,耶穌回答道:『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惟獨事奉祂。』(瑪4:10)耶穌復活後的一席話對我們助益良多,祂說:『天上地下的一切權柄都交給了我。』」
「魔鬼想要得到朝拜,但它的權力僅僅浮於表面。耶穌的威能則與祂的十字架奧跡密切相關,也就是祂的徹底奉獻。倘若權勢的誘惑令我們遠離十字架奧跡,倘若我們不為弟兄姐妹服務,我們便會陷入莫大的危機。耶穌教誨我們,切莫容許自己成為任何人的奴隸,也不可奴役任何人,卻要惟獨朝拜天主、服侍他人。」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一天默想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二天默想
教廷四旬期避靜第三天默想
來源:梵蒂岡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