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四旬期和復活期,《鹽與光傳媒》誠邀您與我們一起伴隨耶穌基督,走過十字架和空墳,踏上希望的道路。
即日起免費登記
在這個禧年中的四旬期和復活期內,每週將為您送上「希望和更新信仰」的訊息,包括啟發人心的文章和四旬期節目的預告,以及送上配上中文字幕,由查希尼安神父 (Fr. Haig Chahinian) 【鹽與光傳媒行政總監】特別錄製的反省視頻。主題包括:
- 在祈禱中的希望
- 在克己守齋中的希望
- 在施予中的希望
- 在天主聖言中的希望
- 在修和中的希望
- 在團體生活中的希望
- 在基督復活中的希望
在這個四旬期和復活期,《鹽與光傳媒》誠邀您與我們一起伴隨耶穌基督,走過十字架和空墳,踏上希望的道路。
在這個禧年中的四旬期和復活期內,每週將為您送上「希望和更新信仰」的訊息,包括啟發人心的文章和四旬期節目的預告,以及送上配上中文字幕,由查希尼安神父 (Fr. Haig Chahinian) 【鹽與光傳媒行政總監】特別錄製的反省視頻。主題包括:
瑪 9:14-15
那時,若翰的門徒來到耶穌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塞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耶穌對他們說:「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
反省
《禁食有時》
瑪竇在福音中的記載,表示他太熟識當時猶太人的風俗習慣,所以深深明白領會到耶穌言之有物。當時的禁食是依據猶太人的習尚進行,所以若翰的門徒問及耶穌此事,是準備默西亞的來臨。相反,這是法利塞人不敢問耶穌的,因為他們依法守法,卻不力求禁食的意義和價值。其實,因為他們心術不正,只是為了表面想問耶穌,但暗地裏希望找到挖苦他的地方。
豈料耶穌沒有正面回答他們,並就比喻說出自己「臨在」的意義。原來照猶太風俗,伴郎在新郎婚姻八日慶期中,應和新郎一起宴飲共樂,就算是禁食期間也不用禁食。此乃禁食有時。
所以,耶穌暗示「當新郎被劫去時」,表示自己會被人劫走和慘遭殺害,「到時他們就要禁食了」。耶穌這個答覆真的表示自己和門徒們一起同桌宴飲,乃切合時宜不過了,及至他離開的日子,門徒們便會禁食,依依不捨的了。
相反地,今天我們禁食往往只是因為依照教會規定,但背後卻找藉口尋找到山珍海錯,以滿足口福之樂,對耶穌的臨在與否,卻忘記得一乾二淨。這是「齋口而不齋心」。
撰文:進教之佑驛站 / 陳鴻基神父
【鹽與光傳媒資訊】香港時間,2022年4月8日(星期五),香港聖本篤堂舉行了苦路禮儀,由葉寶林神父主持。主題為:「在疫情下與香港社會同行苦路」,採用了由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及新界東北總鐸區關社組聯席聯合撰寫的默想和禱文。透過苦路禮儀,讓我們在被邊緣和遺忘的弱勢社群身上認出受苦基督的面容,在苦路上與他們同行。
資料提供: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
圖片:vatican.va
「跟隨耶穌,新的和不同的生活總是可能的。」
這是教宗方濟各在4月3日主日在馬耳他進行國際牧靈訪問的第二天,在弗洛里亞納(Floriana)主持彌撒聖祭的講道中所強調的。大約有2萬名信友和各基督信仰教會團體,以及其它宗教的代表參與了教宗主持的彌撒聖祭。教宗在講道中講解了當天主日福音關於罪婦人的内容(參閲:若八1-11)。
教宗說:「控告那婦女的人無視他們自己的過錯,反而非常操心他人的過錯。他們表現的正義和虔誠,他們想要在他們好名聲和虔誠的虛偽的面具内譴責和試探耶穌。」
於是,教宗提醒信友們:「時時要注意如何對待他人,或者是像耶穌今天所展示的那樣,以慈悲憐憫注視著我們;或是如同那控告者一樣,帶著審判甚至蔑視的眼光。為了了解我們是否是導師耶穌的真正門徒,我們需要思考我們是如何審視自己的。控告那婦女的人,他們自認為沒有什麽可學的。他們的外表無可挑剔,但他們缺乏内心的誠實。」
接著,教宗解釋:「對耶穌來説,真正重要的是對祂的開放和順從,認識到自己需要救贖。」教宗鼓勵道:「我們無論是在祈禱時,還是在參與美好的宗教禮儀時,要捫心自問是否真的與上主和諧相處。我們可以直接地問祂。耶穌,我現在和祢在一起,祢想要我為祢做什麽?祢想讓我在我的心裡、在我的生活中改變什麽?祢要我如何待人?」
教宗表示:「這樣的祈禱為我們有好處,因為導師(耶穌)不要人的外表;祂尋求人内心的真誠。一旦我們真誠地向祂敞開心扉,祂就能神奇地在我們身上工作。在人看來那個罪婦好像處於沒有希望的境況中,但耶穌在她面前開闢了一個新的、一個意想不到的視野。耶穌沒有譴責她,而是使她重獲希望。天主總是給人留下再次選擇的空間,祂總能找到通往解放和救贖的途徑。」
教宗強調說:「天主總是寬恕,但我們卻是倦於請求寬恕的人。」教宗補充道:「寬恕改變了那個婦女的生活。上主也希望我們這些被祂寬恕的人,成為不知疲倦的、修和的見證人。今天,那個在悲慘的境遇中得到憐憫並因耶穌的寬恕而被治癒的婦女邀請我們,作為教會,回歸到福音的課堂,向希望的天主學習,祂不停地帶給我們驚喜。」
最後,教宗總結道:「如果我們效法基督,我們就不會只聚焦於譴責罪過,而是帶著愛出發去尋找罪人;我們就不會再繼續指責,而是開始傾聽;我們就不會抛棄被輕視的人,而是把那被認為是最卑微的人視為首位。弟兄姐妹們,这就是耶穌今天以身作則給予我們的教導。願祂帶給我們驚喜,願我們喜樂地接納祂帶來的福音。」
圖片:Vatican Media
其後,教宗方濟各在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的講話中,教宗感謝馬耳他人民和教會給予的熱情歡迎及盛情款待。在結束講話時,也不忘繼續為飽受戰爭淩辱的烏克蘭祈禱,再次稱這場戰爭為褻聖的戰爭。
教宗在結束講話前的祈禱中把烏克蘭人民託付於聖母手中,並籲請衆人為和平祈禱。教宗祈禱說:「現在,我們為和平祈禱,想到飽受折磨的烏克蘭人道主義悲劇,他們仍在這場褻聖戰爭的狂轟濫炸中,讓我們不要倦於祈禱和幫助那些受苦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vatican.va
2022年3月13日,四旬期第二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三鐘經祈禱活動。念經前,他反省了主日福音內容。當天福音記載的耶穌顯聖容的事跡向我們展示了耶穌在祈禱時,「祂的面容改變,祂的衣服潔白發光」。在耶穌身旁,有梅瑟和厄里亞。教宗指出,這非凡事跡的觀眾是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但是,根據聖史路加記載,當時門徒們都昏昏欲睡。他們一醒,就看見耶穌的光耀(參閱:路九32)。
教宗指出:「同樣是這三位門徒,他們在橄欖山園也睡著了,即便耶穌曾要求他們與祂一起醒寤。在今天的福音章節中,看到伯多祿、若望和雅各伯在顯聖容之前就睡著了,而耶穌卻在祈禱。或許他們也在祈禱,直到疲倦佔上風。」
接著,教宗說:「兄弟姐妹們,這種不合適的昏昏欲睡難道與在我們明知是重要時刻卻仍然昏昏欲睡的許多情況有不同嗎?也許在晚上,在為諸多事情和工作忙碌了一天後,我們想祈禱、與耶穌在一起的時候,在我們想和家人交談的時候,卻已經沒有力氣了。我們的意願是保持更加清醒、留心和參與,四旬期是醒寤的時期。」
教宗說:「四旬期是天主願意我們從內心昏睡中醒來的時期。事實上,讓心靈保持清醒,也是我們要懇求的恩寵。只藉著我們的力量我們無法做到,就如被基督之光喚醒的門徒們那樣。」
教宗表示:「就如他們那樣,我們也需要天主的光,讓我們以不同的方式看待事物:天主的光吸引我們、喚醒我們,以及重新點燃我們祈禱、注視我們內心和將時間奉獻給他人的渴望和力量。我們能以天主聖神的力量克服疲倦。」
另外,教宗促使我們所有人善用四旬期:「該時期是天主賜予我們的時期,讓我們在每天結束時把自己置於祂面前,因為祂能喚醒我們的心靈。」
教宗最後表示:「我們可以,比如,打開福音,讓聖經照亮我們的步伐、燃燒我們的心。或者我們可以注視十字苦像,天主從不厭倦我們,祂能改變我們的時日,並賦予它們一個新的意義、一種不同的光和一種意想不到的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圖片:Vatican Media
2022年3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說:「今天下午,我與教廷各部門的合作者開始退省活動,我們為教會和人類家庭的所有需求祈禱。也請你們為我們祈禱。」
教宗還籲請信友們在3月6日下午至11日的四旬期避靜期間,在精神上陪伴他。在這幾天中,教宗的所有活動,包括3月9日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都將暫停。
連續兩年,新冠疫情影響了傳統的教宗與聖座各部會的活動。聖座新聞室在2022年1月20日的一份公告稱,因新冠疫情衛生緊急情況,教宗及聖座神長們「將無法在羅馬近郊的阿里恰『神師之家』舉行集體避靜」。
就如去年那樣,教宗邀請居住在羅馬的樞機和教廷各部門首長,「在3月6日主日下午至11日,各自進行一週的四旬期退省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四旬期」是復活節前的四十天準備期。在此時期內,教會鼓勵基督徒要特別祈禱、刻苦作補贖 (尤其是守齋)、行愛德善工,而「拜苦路」就是其中一個祈禱善工。
「拜苦路」,不單為了紀念主耶穌的苦難,而且還跟隨祂行走這條苦路,緊記苦路的終點,是基督復活帶來的永生。願我們一起透過行走這條苦路,得到力量從跌倒中再起來,與基督並肩同行。
來自臺灣的天主教媒體《光啟文化事業》、天主教網絡平台《麥力》及加拿大的天主教電視《鹽與光》為您攜手打造一個四旬期的靈修節目「苦路同行」。
節目內容取自《光啟社》的「你我的苦路」一書,聲音製作採用《麥力》在2015年舉辦的「線上苦路」,拍攝及電視製作則由《鹽與光》負責。我們希望讓大家能隨時隨地默想耶穌基督的苦難,在媒體空間裡一起祈禱。
特別鳴謝
「你我的苦路」-《光啟社》
著者: 安哲樂 (Clarence Enzler)
譯者: 孫柔遠
聯絡人
David Chiu (臺灣‧《麥力》)
「線上苦路」工作人員
臺北統籌:邱智偉(臺北‧萬大路玫瑰堂)
大馬統籌 : 劉永康(馬來西亞‧芙蓉聖母往見堂)
視覺設計:陳蕷絢(馬來西亞‧馬六甲聖德肋撒堂)
男聲:張皓為(高雄‧玫瑰聖母聖殿、臺北‧教友中心)
女聲:黃乙白(臺北‧聖方濟沙勿略堂)
吉他:蕭君智(臺北‧三重聖母聖心天主堂)
鍵盤:黃銘廷(臺北‧耶穌聖心堂)
長笛:張歆可(臺北‧耶穌聖心堂)
大提琴:羅勻(臺北‧耶穌聖心堂)
合唱團:
呂春龍(泰山‧聖方濟沙勿略堂)
徐明婕(高雄‧鳳山耶穌君王堂)
黃志豪(馬來西亞‧馬六甲聖德肋撒堂)
應沛汝(臺北‧耶穌聖心堂)
鄭喬尹(臺北‧耶穌聖心堂)
吳効諭(臺北‧耶穌聖心堂)
圖片:vatican.va
2022年3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講授完要理後,以這席話慰問此刻正在炮彈和恐懼中受苦和逃亡的烏克蘭人民,有些人不幸失去生命。今年3月2日的聖灰瞻禮也是為烏克蘭守齋和祈禱的日子,世界各地的信友關心這些邁上逃難之路的弟兄姊妹,懇求上主結束戰爭。與此同時,也有許多人伸出援手,協助難民。
在公開接見活動中,教宗特別在問候講波蘭語的信友時,說道:「你們最先給予烏克蘭支持,向逃離戰亂的烏克蘭人敞開你們的邊界、心扉和家門。你們正慷慨地提供給他們一切所需,讓他們能體面地生活,儘管現在局勢如此悲慘。」
教宗指出,他當天的波蘭語問候詞正是由一名烏克蘭方濟會會士所宣讀的。這名烏克蘭會士的雙親目前躲藏在地下室,在基輔附近的地方躲避炸彈,但是這名會士人在羅馬。教宗說:「藉著陪伴他,我們也陪伴所有正在遭受轟炸之苦的人民、他年邁的雙親和許多躲在地下室避難的長輩。讓我們心中掛念著這些人。」
圖片:vatican.va
教宗當天問候出席公開接見的信眾時,多次提到「四旬期」與「和平」這兩個詞。
在問候講法語的信眾時,教宗表示:「我們要以祈禱和守齋為烏克蘭懇求和平,同時也謹記世界和平總是始於我們的個人皈依和跟隨基督。」
在問候講英語的信眾時,教宗說:「我給大家的祝福是,願在今天為烏克蘭和平的祈禱和守齋中開始的四旬期旅途,能引領我們懷著一顆因聖神恩寵而煥然一新的潔淨心靈,走向逾越奧跡的喜樂。」
面對講德語的信友,教宗問候他們說:「讓我們秉持痛悔與祈禱的精神開始今年的四旬期,懇求天主仁慈善待我們,以及全世界得享和平。」
在問候講葡萄牙語的信眾時,教宗敦促他們熱切懇求上主賜下「和平之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各位兄弟姊妹,今天聖經金句是:「你們應撕裂的,是你們的心,而不是你們的衣服。 」(岳厄爾先知書 2:13)今天是聖灰禮儀,亦是四旬期開始。以往,很多兄弟姊妹都在這天積極、熱烈地領聖灰。當我錄製這段錄音時,並未清楚今年領聖灰安排,但是,香港的疫情很嚴重,或者希望我們能夠實體回到聖堂領受聖灰⋯⋯但是,即使我們未能夠領受聖灰,不代表四旬期沒有開始!
正如聖經金句所說:「我們應撕裂的是我們的心,而不是衣服。」我們要重視的,不是外表,而是我們的內心。有時會看到一些兄弟姊妹,積極地去領聖灰,甚至多於領聖體。有些人平時不會回聖堂領聖體的,這一天卻會去領聖灰。有些兄弟姊妹人亦會細心地計較,聖灰應該撒在頭上、還是塗抹在額頭上,畫個十字?他們又會思考,那畫在額頭上的十字,是否該要保留一整日呢?不要抹面和清潔,要讓其他人看見,好能為信仰作證。
當然,作證是事,但是,是不是真的需要刻意這樣做呢?其實是不需要的。因為:「應該撕裂的,是心而不是衣服」,我們不需要刻意將行動做給別人看。《岳厄爾先知書》所寫的這封書信,內容很簡短,他書寫的起因,是以色列人遭受了很嚴重的蝗蟲之災。蝗蟲專吃掉農作物,以致他們收成大減,還要擔心將來的日子不夠食物,因此,當時人民感到十分痛苦。正如老人家常說「不見棺材不流眼淚」、「見過鬼才怕黑」,於是,岳厄爾先知便對以色列民說:「因為你們沒有順從天主的旨意,沒有聽他的說話,去照顧貧窮的人和孤兒寡婦,亦沒有按正義生活。因此,天主藉這個災難來提醒你們,要悔改,要全心歸向天主。」
各位兄弟姊妹,我們不需要等蝗蟲的出現才覺醒啊!四旬期特別提醒我們,需要靈修,要好好親近天主,好讓我們能準備自己,迎接基督,與基督一起死而復活!
再一次讓我們記起:
【 夏主教金句 INBOX 】每天聆聽、默想聖經金句!
Youtube: http://bit.ly/BishopHaVerses
IG: @youthboilingpoint
MeWe: https://mewe.com/p/%E6%B2%B8%E9%BB%9E
ApplePodcasts: https://apple.co/3ej1HDS
Spotify: https://bit.ly/DayDayBiteSpotify
PodcastAddict: https://podcastaddict.com/podcast/3013454
Copyright © 2025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