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Vatican Media
第三場默想
為何我們難以承認永生已經開始?《聖經》啓示,自起初以來,人類便對天主的作為遲鈍且充滿對立。舊約先知曾譴責以色列子民無法覺察天主所行的“新事”,而耶穌也注意到了聽眾的不理解,所以用比喻講話。這並非為了簡化祂的訊息,而是表明人心的頑梗,拒絕接受圓滿生命的可能性。
《新約》以一種看似矛盾的表達方式描述了這一處境:我們已經死了,卻未曾察覺。死亡不僅僅是生命的最終事件,生理上的死亡,它也是我們當下就已體驗到的現實——我們封閉自我,使我們無法感知生命乃是天主願意賜予我們的永恆恩典。《創世紀》通過傳統上所稱的“原罪”講述了這種感知的喪失:人類本應將生命視為恩典而欣然接受,卻試圖掌控生命,超過天主設定的界限。最終的結果不是魔鬼所許諾的自主,而是羞恥與迷失。
這種“內在之死”表現為我們不斷以形象、角色與成就來掩飾自身的脆弱,而不願直面內心深處的空虛。然而,在《聖經》中,天主並未對此感到驚慌:祂的第一個反應是尋找人,並詢問:“你在哪裡?”(創三9)。這表明,內在之死並非終結,而是救恩旅程的起點。
在加音與亞伯爾的悲劇中,同樣展現了這一邏輯:天主並未干預以阻止弒兄之罪,而是保護加音免於自己的罪責。這表明,我們的“最初之死”並非無法逃脫的宿命,而是一個機會,使我們得以重新發現永生不僅是未來的應許,更是當下的現實。耶穌也邀請我們,將人生的悲劇視為歸向天主的機會,而非定罪的記號(路十三4-5)。
天主不會將我們內在之死視為失敗,而是當作邁向新生命的起點。真正阻礙我們獲得永生的,並非生理上的死亡,而是我們無法認識到自己早已被納入超越時間的現實中。唯有當我們懷著信賴,向天主敞開心扉,我們才能真正活出這一永恆的生命。
第四場默想
聖經將人類歷史描述成永生許諾與死亡現實之間的張力。教宗府講道神師帕索里尼神父3月11日上午在聖座部會首長今年四旬期避靜的第四場默想中指出,以色列因其忠誠和不忠而陷入掙扎,不停地尋求應許之地。聖保祿稱,人類活著卻在等待死亡(參閱:格後六9),他藉著這番話展現生命的弔詭之處。
在眾位先知中,厄則克耳以堆滿乾枯骨頭的山谷來形容這個狀態(卅七章):以色列彷彿變成了露天墳場,缺乏生命和希望。天主吩咐先知講述骨頭互相結合、重新生出肉來,卻依然沒有生命,直到聖神在骨頭上噓了氣。
這景象不只關乎從異鄉重返家園的旅途,更反映出人的狀況:我們往往活著卻沒有真正地生活。乾枯的骨頭象徵了「首次死亡」,也就是內心的死亡,它表現在恐懼、冷漠和失去盼望上。這發生在亞當和厄娃犯罪後:他們的肉身雖然活著,卻與天主分離。
唯有天主聖神能賜下真正的生命。然而,還有「第二次死亡」,這常被理解成永遠的詛咒,但也能視之為生理上的死亡。誰若是超越首次死亡,也就是超越恐懼、自私、掌控的錯覺,他就能毫無畏懼地面對第二次死亡。亞西西的聖方濟各在《萬物讚主頌》裡表達出這一點,讚美那些在天主內接受死亡的人。
《默示錄》表示:「勝利的必不受第二次死亡的害。」(二11)帕索里尼神父指出,誰若是懷著信德與望德生活,必能安然度過第二次死亡,不被它壓垮。厄則克耳先知的神視教導我們,復活早就從現在就開始了:天主沒有等到我們死後才賜給我們永生,而是此時此刻就賜下,只要我們領受祂的聖神即可獲得。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究竟想要繼續當枯骨,或者願意領受真生命、死而復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