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望德在於期待與上主永遠同在

  

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前書

但是你們,弟兄們,你們不是在黑暗中,以致那些日子像盜賊一樣襲擊你們;你們眾人都是光明之子和白日之子;我們不屬於黑夜,也不屬於黑暗。但是我們做白日之子的應當清醒,穿上信德和愛德作甲,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因為天主沒有揀定我們為洩怒,而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為獲得拯救,衪為我們死了,為叫我們不論醒寤或睡眠,都同衪一起生活。

2017年2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從《新約》的觀點論述基督徒的希望,指明基督徒的希望正是在生活中期待永遠與上主同在。

教宗解釋說:「我們眾人都畏懼死亡,但復活是一個以耶穌的復活為依據的可靠事實。基督徒的希望並非一般詞義上的希望,不是某些能夠或者不能實現的事。例如,我們說:『我希望明天會是好天氣!』但我們知道,第二天也可能不是好天氣。基督徒的希望卻不如此,它期待的是某件已經完成的事。望德就如我朝一道門走去:門就立在那裡,我堅信我能夠走到那裡。」

「基督徒的希望在於期待一件已經完成的事,而且這事必定也將在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實現。我們和我們已故親人的復活並非一件能或不能實現的事,而是一件肯定的事實,因為它以基督的復活為依據。因此,望德意味著要學會期待。」

在《得撒洛尼前書》中,聖保祿宗徒設法讓所有人都能明白主耶穌的復活對每個人產生的效果(得前5:4-11)。得撒洛尼教會當時是一個才建立不久的團體,距離基督的復活也沒幾年,因此所有信友對耶穌的復活篤信不疑,但對死人的復活卻有些難以相信。

教宗表示:「在這層意義上,聖保祿的書信非常切合現實,因為我們眾人對這死亡沒有把握,因而有些害怕。我們每次面對自己或一位親人的死亡時,都會感到我們的信德受了考驗。我們所有的疑問,所有的脆弱便油然而生。我們詢問自己:『人死後真的會有生命嗎?我還能見到並重新擁抱我曾愛過的人嗎?』一位女士在數天前的接見活動中就向我提出這個問題,説明了她的疑惑:『我還能見到我的親人嗎?』」

教宗對此表示:「在當前的環境中,我們也需要重新回到信仰的根源和基礎,這樣才能領悟天主藉著耶穌基督為我們所行的作為,以及我們的死亡有何意義。面對得撒洛尼團體的畏懼,聖保祿邀請他們『戴上得救的望德作盔』(8節)。這要求我們學會期待,一如懷孕的婦女期待看到她的嬰兒的目光;而學會期待則需要秉持一顆赤貧的心。」

教宗解釋說:「我們也應如此生活,學習這些人性的期待,渴望看見上主、與上主相遇。這雖不容易,卻能學會,在期待中生活。只有一顆赤貧的心靈才曉得等待;而自滿和擁有充足財物的人卻只會相信自己,不相信其他任何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一切終將過去,但我們在死後將永遠與上主同在;基督徒是懷有希望的女人和男人。」

2月2日是聖母獻耶穌於聖殿日,教會慶祝世界奉獻生活日。因此,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也談到這個重要的日子,對在場的信友說道:「我建議你們為度修會生活和默觀生活的司鐸、修女、會士們祈禱。願他們奉獻於上主的生命和他們超凡的服務能結出豐碩的果實,促進信徒們的益處和教會的福傳使命。」

近日教宗在接見獻身生活會及使徒生活團部全體會議的與會者時,提及奉獻生活中的「出血」現象。最近兩年共有4600位會士、修女放棄了修道生活。為此,教宗勉勵信眾為「那些蒙召以福音勸諭為誓言的人祈禱,願他們的生活見證在世上散發基督的愛和福音的恩寵」。

此外,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問候了全球天主教氣候運動代表團。

教宗對他們說:「我熱切歡迎你們,感謝你們在社會環境面臨嚴重危機時刻為照料我們的共同家園作出努力。我鼓勵你們繼續編織網絡,使地方教會義無反顧地回應大地和貧困者的呐喊。」

全球天主教氣候運動是天主教機構的一個新國際組織,在教宗的號召下,各行各業的人組織起來一同關注受造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