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要理講授:效法聖母和聖若瑟,懷著希望尋找上主

「正如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充滿希望那樣,讓我們也走出去尋找上主。祂不可能受限於我們有限的期待。」教宗方濟各為原訂於2025年3月5日舉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準備了稿件,在講稿中如此表示。雖然公開接見活動取消,但教宗還是將稿件交給聖座新聞室予以公布。

延續著「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的主題,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省思了耶穌的童年,尤其是祂12歲那年的一個事件。那時候,耶穌沒有知會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就獨自留在聖殿裡。聖母和若瑟心急如焚,花了三天的時間才找到祂(參閱:路二46,48-50)。

聖父教宗指出,這段事蹟呈現出聖母與耶穌之間很有意義的一段對話。它有助於我們思索聖母的旅途。

聖母是希望的朝聖者

聖母瑪利亞的旅途當然並不輕鬆。教宗闡明,聖母經歷了「一段靈性旅程」,逐漸瞭解有關她聖子的奧秘。教宗接著回顧童貞聖母瑪利亞人生的不同階段,以及它們如何與主耶穌的生命交織在一起。教宗稱聖母始終是個「希望的朝聖者」。

童貞聖母瑪利亞是主耶穌的首位門徒。教宗表示,聖母撫育耶穌、帶祂長大、追隨祂,並且接受天主聖言的薰陶。誠如本篤十六世教宗所言,「我們看到聖母在家裡如何完全與天主聖言同在。她全然沉浸在聖言內,得以成為道成肉身的天主聖言的母親」。

教宗方濟各進一步闡述道,然而,聖母並沒有因為這份與天主聖言的獨特共融,就免去了「學習階段」需要付出的努力。

榮福瑪利亞害怕失去聖子耶穌

耶穌12歲那年,在耶路撒冷的年度朝聖過程中找不到祂的經驗令聖母瑪利亞心生恐懼,以至於她在某種程度上成了自己和若瑟的「發言人」,開口責備耶穌。

教宗解釋道,「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經歷了失去孩子的家長的痛苦」。他們原本以為耶穌在同行的隊伍裡跟其他親戚在一起,沒什麼好擔心的。但後來,他們一整天都沒看見耶穌,焦急感油然而生,便開始拼命地尋找,並且往回走。

「回到聖殿,他們發現他們一直視為孩子那樣需要保護的耶穌,突然之間變成熟了」。他們觀察到祂能參與有關聖經的討論,而且在辯論中與經師們「不相上下」。

超乎理解範圍

面對母親的責備,主耶穌的回答很簡單,祂說祂在做祂父親的事。然而,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並不理解。教宗指出,「天主的奧秘使一名孩童超乎他們的理解範圍」。

「祂的父母想要把他們的寶貝兒子保護在自己愛的羽翼下,但是耶穌卻渴望活出祂作為天主子的召叫,事奉天父,浸潤在天主聖言內。」

教宗最後敦促信眾像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那樣,滿懷希望地去尋找主耶穌。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要理講授:讓我們效法西默盎和亞納這兩位希望的朝聖者

攝於2025年2月12日(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雖然取消了2月26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卻持續從他的病房講授要理。聖座新聞室當天發表了教宗為此準備的要理講授稿件。

聖父教宗繼續以「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省思了獻耶穌於聖殿的奧跡。那時候,耶穌出生滿40天,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遵守梅瑟的法律,帶耶穌到聖殿去獻給上主。教宗解釋道,這展現出瑪利亞和若瑟不僅讓耶穌「融入家庭、子民及盟約,而且關心祂的成長」。與此同時,他們「在理解一個遠超過於自身的聖召方面」也逐漸有所成長。

信望愛的見證人

接著,教宗將目光轉向另外兩名在聖殿裡的人:年邁的西默盎和亞納。

西默盎渴望天主對以色列的諾言實現。他受到啟發,將耶穌聖嬰抱在懷中,並且因為看見以色列的救主而深感安慰。他「以一首由衷感激的讚歌」來表達感受,這首歌後來在教會內成了一天結束時誦念的禱詞。

教宗稱西默盎是「信德的見證人,他領受了恩典並將恩典傳給別人;他是望德的見證人,望德從不叫人蒙羞;他是天主聖愛的見證人,這份愛以喜樂與平安充滿人心」。

心靈重燃希望

在西默盎身邊的亞納是一生事奉上主、虔心祈禱的寡婦,她也在耶穌聖嬰身上看見了救恩。教宗闡明,亞納一看見耶穌聖嬰,就稱謝以色列的天主「在這名嬰孩身上救贖了祂的子民,並與他人談論祂,慷慨地傳揚先知性的話語」。

教宗指出,「在耶路撒冷的聖殿內,心靈重新燃起希望,因為基督、我們的希望得以進入其中」。

希望的朝聖者

教宗最後邀請信眾效法西默盎和亞納這兩位「希望的朝聖者」。他們能夠看穿表象,「知道如何喜樂地迎接天主的降臨,在弟兄姊妹心中重新燃起希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要理講授:讓我們效法東方賢士對耶穌聖嬰的信仰與希望

教宗方濟各在羅馬傑梅利醫院接受治療雙側肺炎的時候,他敦促信友們效法東方賢士的榜樣,為耶穌聖嬰懷著壓抑不住的喜樂。由於醫療團隊囑咐教宗要完全休息,教宗要求聖座新聞室將他為2025年2月19日週三準備的要理講授稿件公諸於世。在要理講授中,教宗繼續探索福音中主耶穌的童年時光,解釋了東方賢士朝拜耶穌聖嬰的事蹟。

喜樂滿溢

教宗審視了東方賢士前去朝拜耶穌聖嬰的旅途,強調賢士們離開黑落德那裡時,引路的星辰重新出現,帶領他們找到耶穌(參閱:瑪二9-11)。教宗闡明,這顯示出天地萬物和先知預言都是天主發言並讓人找到祂的話語。

「一看見星辰,這些人心中便湧出一股壓抑不住的喜樂,因為聖神觸動每一顆真誠尋求天主的心,並使之洋溢著喜樂。」事實上,賢士們一進去就俯伏在地朝拜耶穌聖嬰,向祂獻上貴重的禮物、那些「配得上君王、配得上天主」的禮物。

朝拜耶穌聖嬰

教宗問道:「為什麼?他們看見了什麼?」「古代的一名作者寫道:他們看見『天主聖言取得了一個卑微弱小的身軀;但天主的榮耀沒有向他們隱藏起來。他們看見一名嬰孩,但他們朝拜的是天主』。」

因此,教宗表示,東方賢士成了外邦人當中的「首批信徒」,他們呈現出天主子民從各國前來、講各種語言的圖像。「我們要步武東方賢士的芳蹤。他們是『希望的朝聖者』,懷著莫大的勇氣將他們的步伐、心靈和財物都轉向上主。祂不只是以色列的希望,也是萬民的希望。」

教宗最後邀請所有信眾也把最美好的禮物獻給耶穌,向祂展現我們的信仰與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以希望的計劃改變生命

圖片:Vatican Media

2025年2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希望為主題的要理講授,談論基督誕生於白冷城和牧人朝拜聖嬰的事跡。如同上一週那樣,教宗再次把講稿交給聖座國務院的吉羅利(Pierluigi Giroli)神父來宣讀。他說:「由於我的支氣管發炎,我沒辦法繼續念下去。希望我下次做得到。」

天主以祂希望的計劃改變我們的生命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首先講述了天主子降生成人的歷史及社會背景,尤其是祂降臨在人們中間的方式,即「卑微」。

祂誕生在後院養動物的地方。在這卑微又簡陋中,教宗邀請大家看得更遠:「讓我們祈求上主使我們懂得在軟弱中看見耶穌聖嬰獨特的力量。天主子來是為了讓世界煥然一新,以祂對全人類充滿希望的計劃來改變我們的生命。」

教宗闡明,「天主子進入歷史,成為我們旅途的夥伴,在母胎內就展開了旅途」。那時候,聖母瑪利亞「從納匝肋到匝加利亞和依撒伯爾的家,然後在孕期已滿的時候,從納匝肋去白冷城進行登記」。

天主子謙遜地來到世界上

耶穌是「從天降下的食糧,以消除世界上的飢渴」(參閱:若六51)。祂在凱撒奧古斯都的時代誕生在白冷城,意即「麵包之家」。因此,祂生在一個「確實可以追溯到的時期」,以及「明確指示出來的地理環境」。

教宗方濟各引用本篤十六世的著作《耶穌的童年》,重申天主子來不是為了拆解「世界的架構」,而是要「從內部去光照它、重新創造它」。

「聖史路加如此為我們展現出,天主不是帶著冠冕堂皇的宣講來到世界上。祂不在喧鬧中彰顯自己,卻謙遜地展開旅途。這事件的首批見證人是誰?是幾個牧人:他們是文化涵養不深的人,由於持續跟動物接觸,身上的味道不好聞,他們生活在社會的邊緣。」

牧人領受耶穌誕生的喜訊

簡而言之,牧人獲選領受救世主誕生的喜訊,而天主向來讓祂的子民認識到自己是個牧者(參閱:創四十八15、四十九24;詠廿三1、八十2;依四十11)。

「這麼一來,牧人學會在一個卑微至極、留給動物的地方,眾人引頸期盼的默西亞誕生了,為他們誕生,為成為他們的救主、他們的牧者。這消息使他們的心扉向美妙之事敞開,向歌頌和報喜敞開。」

在天主前感到驚喜的能力

誠如在《美妙的景象》宗座牧函中所闡釋的,教宗重申:「牧羊人不像其他許多人,總為很多事情忙碌不已;牧羊人成為首批證人,看到最要緊的事:救贖的恩典。正是最謙卑和最貧窮的人,迎接了降生成人的天主。」(5號)因此,我們需要向他們學習如何簡樸地向天主敞開自己。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也祈求恩寵,好能同牧人一樣在天主前感到驚喜並高聲讚頌,守護祂託付給我們的一切:才華、神恩、我們的聖召,以及在我們周遭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要效法大聖若瑟,多聆聽少說話

大聖若瑟懷抱天主的夢想。他是大無畏的「義人」,參與救恩史,喜歡行動勝於說話。2025年1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如此描述耶穌的鞠養之父大聖若瑟,並邀請眾人效法他的芳表,「多聆聽少說話」。

放下直覺和恐懼

教宗繼續禧年期間以「耶穌是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從《瑪竇福音》談起(參閱:一18-21)。教宗指出,大聖若瑟「承擔起耶穌合法父親的職責,使之接在葉瑟的樹幹上,與對達味的許諾相連結」(參閱:撒下七12;編上十七11)。事實上,基督是「正義的苗芽」,是「以色列希望的圓滿實現」。

在救恩史的背景下,與聖母瑪利亞訂婚的大聖若瑟走上舞台。依照猶太教的法律,婚禮將於隔年舉行。在那段期間,大聖若瑟「發現」瑪利亞懷孕,對她的愛陷入嚴峻的「考驗」。當時的法律規定了兩種解除婚約的方法:要麼是在法院採取公開的法律行動,要麼是私下給一封休書。大聖若瑟是個義人,因為他遵守法律,在深思熟慮後採取行動。他摒棄直覺和恐懼,接受「天主智慧」的帶領,「悄不作聲地」與瑪利亞分手。

「這是大聖若瑟的智慧。這讓他不會犯錯,而且敞開心扉,順從上主的聲音。」

夢想「天主的奇跡」

天主的奧跡通過夢的渠道揭示出來。聖經中的另一位人物、古聖若瑟,也是在夢中領會天主的聖意。那麼,耶穌的鞠養之父大聖若瑟在睡夢中看見什麼呢?教宗這樣回答:「他夢見天主在瑪利亞的生命中行的奇跡,以及奇跡也在他自己的生命裡成就:他承擔起做父親的職責,守護、保護並傳承物質和靈性的遺產。」

不需要證明的信賴

「不要怕娶你的妻子瑪利亞,因為那在她內受生的,是出於聖神。她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把自己的民族,由他們的罪惡中拯救出來。」(瑪一20-21)

面對這個啟示,大聖若瑟沒有要求「進一步的證明」,就全心信賴天主,接受天主對他和他的聘妻的夢想。如此一來,大聖若瑟領受恩寵,「懂得懷著信望愛三德活出天主的許諾」。教宗強調了大聖若瑟的沉默不語,指出他喜歡「具體的行動」勝過於「無用的話語」。

教宗方濟各引用本篤十六世的思想,稱大聖若瑟的「心靈為天主保持警醒」,因此發自內心「服從」天主的計劃。

教宗最後總結道:「姐妹們、弟兄們,我們也要向上主祈求多聆聽少說話的恩寵、夢見天主的夢想的恩寵,以及負責任地接納基督的恩寵。自從我們領洗的那一刻起,基督就在我們的生命中生活並成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要信賴天主,祂叫我們不要害怕

圖片:Vatican Media

天使加俾額爾報喜時,聖母瑪利亞側耳靜聽,全然信靠天主,接受因聖神降孕,承擔起重大至極的使命,為全能的天主效勞。教宗方濟各於2025年1月22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講述了這事跡。當天教宗在保祿六世大廳繼續以希望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談論聖母在領報時側耳靜聽並全然領受。

教宗敦促說:「讓我們向救主耶穌的母親、我們的母親聖母瑪利亞學習,打開耳朵聆聽天主聖言,予以接納和守護,讓我們的心靈成為有祂臨在的『聖體龕』、慷慨好客的家,讓希望在其中增長。」

天主賜予聖母瑪利亞恩寵

教宗的思緒回到多個世紀前,省思在加里肋亞小城納匝肋發生的事。在當時鮮為人知的這個地方,天使宣報了一個「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前所未聞的消息,以至於瑪利亞的心為之震撼、慌亂」。

再者,教宗指出,加俾額爾向聖母請安時,說的不是尋常的「願你平安」,而是「萬福」(參閱:路一26-28),意即「你歡樂吧!」先知們用了同樣的話來宣報「默西亞的來臨」。(參閱:索三14、岳二21-23、匝九9)這是「天主在祂的子民結束流亡時」發出的邀請。

此外,天主也稱瑪利亞是「充滿恩寵者」。教宗解釋道:「聖母瑪利亞充滿天主的恩寵。這稱號表達出天主聖愛早已住在並持續住在瑪利亞的心中。這表示她是多麽地恩寵滿溢,尤其是天主的恩寵已經在她的內心精雕細琢,使之成為祂的傑作:充滿聖寵。」

不要害怕

天使的宣報令童貞瑪利亞驚惶不安,所以天使立即安撫她「不要害怕」。(路一30)

教宗闡明:「上主的臨在始終帶給我們這份不害怕的恩寵,因此祂對瑪利亞說:『不要害怕。』天主在歷史上對亞巴郎、依撒格和梅瑟說:『不要害怕。』(參閱:創十五1、廿六24;申卅一8;蘇八1)祂今天也對我們說:『不要害怕,要向前邁進。不要害怕!』」

加俾額爾向聖母宣布了基督的使命。教宗解釋說,瑪利亞要誕育的嬰孩「將是君王,但不是以人類和血肉的方式,而是以天主和靈性的方式」。祂的名字是耶穌,意思是「天主拯救」(參閱:路一31;瑪一21)。這始終提醒大家:人類不是拯救者,唯有天主才能帶來救恩。

信賴天主

教宗最後總結道,納匝肋少女瑪利亞「試圖了解、分辨正在發生的事」,但她「並不向外尋找,而是向內探求」。她「在敞開的心扉深處、在敏銳的內心裡感受到要信賴天主的邀請」。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們必須保護所有孩童,對虐待絕不容忍

圖片:Vatican Media

「耶穌在其行動中反覆重申保護、接納和關愛孩童的重要性。」教宗方濟各元月15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強調了這一點。他繼續以孩童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並以其福祉為本週的重點。他指出,主耶穌關愛每一個人,視之為天主的兒女,而且格外關心那些最小的人。

即使只有一個孩子受虐,也是太多

「然而,即使在當今世界,也有數以億計的兒童被迫勞動,而且他們當中有許多人暴露在格外危險的工作中」。更有甚者,教宗指出,有些男孩和女孩淪為「人口販運的奴隸、賣淫和色情影像」的受害者,或者「被迫結婚」。

教宗表示,在我們的社會裡,虐待和傷害孩子的形式有很多。「虐待兒童不論屬於何種性質,都是卑劣又殘忍的行徑。」

教宗強調,這「不僅是我們社會的禍患和犯罪,更是嚴重違背天主的誡命。沒有一個孩子應該受到虐待。即使只有一個案件,也已經是太多」。

喚醒良知

教宗催促道,「因此,務必喚醒良知,落實對受虐孩童和青年的具體關懷和援助,同時也要在那些為他們提供平靜成長的機會與安全環境的人之間培養信任與協作」。

普遍的貧窮、社會支援家庭的工具短缺、失業和工作不穩定,這些都給孩童造成負擔,他們為此付出極大的代價。教宗深知這點,並譴責孩子如何經常遭到「利用」。

教宗強調,滿足這些孩子的需求,乃是一項重大的道德義務。

我們會盡本分嗎?

聖父教宗沉痛地指出,今天有多少生活貧困的孩童不得不工作,還有一些孩子遭受虐待或傷害,甚至是依賴毒品或幫派。

面對這個令人沮喪的現實,教宗呼籲個人和社會採取具體行動。他表示,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已經制定法律和頒布法令來打擊童工現象,但我們還可以做的更多。教宗籲請記者們善盡本分:他們可以幫助社會大眾了解問題並找出解決方法。

比方說,我們可以避免從那些剝削童工的公司那裡購買商品或是投資它們。我們也可以注視德肋撒修女的榜樣,她邀請我們去幫助兒童在安全和愛中以符合人性的方式成長,這樣他們才能變成一個更美好未來的希望。教宗問道:「我們會盡本分嗎?」

聖德肋撒修女的芳表

有些人看到孩童被迫早熟時,沒有轉面不顧,而是提出質疑。教宗向他們表達感謝。

提到加爾各答的聖德肋撒修女,教宗讚許她是最弱勢、被遺忘的男孩和女孩的「母親」,並鼓勵眾人效法她的溫柔與關愛,願「她能陪伴我們看見那些不被重視的孩子、世界上太多的奴隸。我們不能把他們拋棄在不義中不管」。

教宗最後敦促所有天主教徒和善心人士盡其所能去保護並促進孩童的福祉。

禧年週六接見:承認自己的渺小,重新出發

圖片:Vatican Media

「重新出發!」在教宗方濟各的鼓勵下,元月11日齊聚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的男女老少多次重複高喊這個詞。當天,教宗方濟各首次主持在週六進行的禧年接見活動,展開以希望為主題的要理講授。

禧年接見活動大約每隔15天舉行一次,按照週三公開接見的流程進行。禧年接見活動是在精神上擁抱那些前來羅馬尋求「新開始」的朝聖者。

「禧年其實是新的開始,所有人都有機會從天主那裡重新出發。藉著禧年,人們展開新生活、新階段。」

洗者若翰、希望的先知

教宗首先談論望德,從字源學的角度加以分析:美德一詞在拉丁文裡的意思是「力量」,它「來自於天主」。因此,美德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質或習慣,而是通過祈求得來的價值,它敦促我們如同朝聖者那樣踏上旅途。

即將來臨的主受洗節邀請眾人對洗者若翰進行反思。教宗指出,他是「偉大的希望先知」。根據《路加福音》的記載,耶穌對他的定義「極其美妙」:「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的。」(七28)如此名聲合理解釋了人們為什麼蜂擁而至、去尋找若翰。

若翰「為人可信」,所有前去找他的人們熱切渴望「新的開始」。這份渴求也傳到我們今天。於是,在「提議渡過約但河的若翰」,與跨越聖門的朝聖者之間,在精神上形成了見證的傳承。

望德「質的躍進」

耶穌不僅說:「婦女所生的,沒有一個比若翰更大的。」,祂還說:「但在天主的國內最小的,也比他大。」(同上)教宗解釋道:「望德就在於這個質的躍進。」

「這不取決於我們,卻取決於天主的國。驚喜即在於此:接納天主的國,這引領我們進入一種新的宏偉行列。我們的世界屬於這個行列,我們大家都需要它!」

我心裡真的渴望重新出發?

經上記載,洗者若翰即使在人生中最困難的時刻,例如在監獄裡,也樹立了信仰的榜樣。若翰心中有很多疑惑,如同今天的許多朝聖者那樣:「為什麼現在還有這麼多的『黑落德』抗拒天主的國呢?」這答案能在「那出人意料的福音誡命」中找到,能在耶穌提出並走過的「新道路」上找到,其核心乃是真福八端。

「因此,讓我們捫心自問:我心裡是否真的渴望重新出發?你們每個人都要思考這個問題:我心裡渴望重新出發嗎?我是否渴望效法真正偉大的耶穌?那最不起眼的,在天國卻是重要的。」

承認自己的渺小

注視著若翰,教宗邀請眾人再邁出一步。有鑒於天主的「不同」、祂「不一樣」的偉大,我們「飽受摧殘和受傷」的共同家園也得到新的希望。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要從天主的獨特之處重新出發。這獨特之處在耶穌身上綻放光芒,現在也催促我們去服務、懷著手足之情去愛並承認自己的渺小。要正視最弱小者,聆聽他們,並為他們發聲。這就是新開始,這就是我們的禧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面對童工的禍患,基督徒不可冷眼旁觀

圖片:Vatican Media

2025年1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舉行了2025禧年的首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聖誕節是最適合省思孩童處境的時節,教宗在要理講授中談論了童工的「禍患」。

教宗首先沉痛表示,我們所處的世代「創造出人工智能,計劃在多個星球生活,但是對於童年遭受羞辱、剝削和重傷致死的禍患,卻還沒有予以重視」。

回到聖經,聖父教宗指出,「子女」一詞在舊約裡幾乎出現了5千次。他引用《聖詠》說:「子女全是上主的賜予。」(一百廿七3)但「不幸的是,那份禮物不見得受到尊重」。縱觀歷史,舊約不僅展現出「喜悅之歌」,也有「受害者的吶喊」:「想想今天有多少孩子死於飢餓或貧困,或是忍受炸彈的折磨。」

進入到新約,教宗方濟各提到基督誕生時黑落德王屠殺無辜嬰孩的事件:「陰暗的悲劇在歷史上以其他形式反覆發生。」耶穌聖嬰、聖母瑪利亞和大聖若瑟被迫體驗到「在異鄉當難民的夢魘」,今天也有很多人如此。

長大成人的耶穌在公開傳道時,打破那「把孩童視為物品」的成規,吩咐祂的門徒們讓小孩子接近祂。更有甚者,耶穌稱孩子是成年人應當效法的榜樣(參閱:路十八16-17)。

說到當下,一種「不尊重生命的經濟」造成太多孩童被迫勞動、遭到剝削。教宗表示,「凡是承認自己是天主兒女的人,都不能無動於衷,不可接受我們幼小的弟兄姊妹非但沒有被愛和保護,反而被奪走童年、夢想,淪為剝削和邊緣化的受害者」。

教宗最後祈求天主「使我們的理智和心靈向關懷和溫柔敞開」。但願「每個男孩和女孩都能在年齡、智慧和恩寵上漸漸地增長(參閱:路二52),領受並付出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瑪利亞和四位女性使基督的使命擴展至天下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2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啟新一輪的要理講授。這個以“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新系列將陪伴禧年的整個行程,首先從“耶穌童年史”開始。教宗表明,在瑪竇和路加兩位聖史的族譜中,不乏“問題人物的名字”,而且與《舊約》不同的是,其中還有5位女性。

此外,在瑪竇和路加關於耶穌童年的福音敘述中,從“耶穌在童貞女的胎中受孕”到祂“由瑪利亞所生”,都表明在耶穌身上完成了先知們的預言,以及若瑟的“法定父親身份”,將天主聖子放在達味王朝的“樹幹”上。(見瑪一;路一)

開啟耶穌使命的四個女人

教宗提到,在瑪竇列出的族譜中前4個女人分別是:猶大的兒媳塔瑪爾,“成了寡婦,為了確保自己的丈夫有後代,就佯裝妓女”(見創三八);耶里哥的妓女辣哈布,她幫助希伯來人偵探進入預許的土地並將之奪下(見蘇二);追隨婆母的盧德,“照顧婆母並成了達味王的祖先”(見《盧德傳》);與達味通姦的巴特舍巴,“在害死了丈夫後,她生下撒羅滿”(見撒下十一)。

教宗指出,對以色列子民來說,這4個女性都是“外族人”,但正是透過她們,耶穌的使命擴展到各民族。在瑪竇列出的族譜中,最後一位女性是納匝肋的瑪利亞,出自達味家族的若瑟的淨配,默西亞耶穌由她所生。

在瑪利亞和耶穌身上一切都圓滿

耶穌在“嬰孩、兒童和少年”時期的歷史告訴我們,祂“聽從自己的父母”,同時也“有意識地全心奉獻於天父和祂的國度”。兩位福音的作者以不同的視角記述這段時期的事蹟,路加“以瑪利亞的目光”,瑪竇卻“以若瑟的目光”,強調一種未曾有過的父親身份。

名字、歸屬及信仰

教宗表示,在瑪竇列出的族譜中,所提到的每個名字都代表從一代到下一代的傳承,包含了三個基本要素:名字,“含有一個身份和一份獨特的使命”;歸屬,“屬於一個家庭和一個民族”;“信奉以色列的天主”。

沒有人能給予自己生命

教宗稱族譜具有一種文學體裁的價值,能傳遞訊息,即“沒有人能給予自己生命,而是從他人獲得生命的恩典”。在這種情況中,所論的是被選的子民和“繼承這份遺產的人”。

使人類代代相傳的不是受造物,而是“天主自己”

在瑪竇寫的族譜中,第五位女性是瑪利亞,對她的描寫別具一格。而且,受造物也不是“人類代代相傳的主角”,這裡所強調的主角是“天主自己”。從族譜中看到,耶穌是“達味之子,由若瑟放入這個王朝,日後必成為以色列的默西亞”,但同時祂也是“亞巴郎及外邦女子的後裔,因此也必定是‘外邦人的光’”。

耶穌奉獻於天父,也是木匠的兒子

耶穌進入世界的情境和“所有人的兒子”都一樣。祂是“天主子,奉獻於天父,負有啟示祂的面容的使命”。耶穌在納匝肋也被稱為“若瑟的兒子”或“木匠的兒子”。這些稱呼在強調祂的雙重性質:“真天主和真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