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聖詠讓我們的祈禱不會貧乏到只剩祈求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6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表示,聖詠是「聖神親自放在祂教會新娘唇上的歌曲」。《聖詠集》是「祈禱的交響樂」,蘊含不同的律動,需要重新發現其富饒和現實意義。他期許這為禧年作準備的一年,能響起「祈禱的盛大交響樂」,讓聖神啟發的那些話語在今天的教會內迴盪。

聖詠蘊含許多「律動」

讚頌、感謝、求恩、哀訴、敘事,以及其它各種祈禱都囊括在《聖詠集》中,而且聖詠在新約裡占了「得天獨厚的地位」。教宗提到他的書桌上有一本烏克蘭文版的新約和《聖詠集》。這本書以前的主人是一名軍人,他在前線靠這本新約和《聖詠集》祈禱,戰亡後其他人把書寄給教宗。

「不是每一篇聖詠、不是每篇聖詠的所有部分,基督徒都能琅琅上口、心有戚戚焉,更何況是現代人。聖詠有時反映出與我們不一樣的歷史處境和宗教思維。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是在默感下寫成,而是某些層面與啟示的短暫時期和階段有關,就像古代律法的很多部分也是如此。」

聖詠必須成為我們的祈禱

教宗指出,聖詠是耶穌的祈禱,是聖母瑪利亞和宗徒們的祈禱,是在我們之前的基督徒團體的祈禱。誦讀聖詠祈禱時,我們加入了「諸聖相通功的龐大交響樂團」。我們在彌撒聖祭和時辰頌禱中讀聖詠。

接著,教宗放下講稿,問說:「你們有時藉著聖詠祈禱嗎?你們要拿起聖經或新約,誦讀聖詠祈禱。比方說,你們因犯罪而傷心難過時,讀不讀聖詠第51篇來祈禱?很多篇聖詠有助於我們前行。你們要養成讀聖詠祈禱的習慣。我向你們保證,你們最終必定得到幸福。」

教宗強調,聖詠必須成為「我們的祈禱」。「假如有幾篇聖詠,或者只是幾個段落,對我們的心靈說話,那麼一整天反覆誦讀、用它來祈禱,是多美好的事。聖詠是『四季皆宜』的祈禱詞:任何心靈狀態或需求,都能在其中找到最貼切的詞語來化為祈禱。不同於其他任何禱詞,聖詠不會在複誦中失去效力,反而有所增長。」

不只求恩,更要讚頌和感謝

關於聖詠的詞句在人生不同境遇中對我們的幫助,教宗舉了幾個實例。在悔恨、恐懼或苦惱中,我們可以複誦:「天主,求祢按祢的仁慈憐憫我。」(詠五十一3)「上主是我的牧者。」(同上,廿三1)或者,要表達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時,可以這麼說:「天主,祢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祢。」(同上,六十三2)

「聖詠讓我們的祈禱不會貧乏到只剩祈求,不停說:『求祢賜給我、賞給我們。』聖詠幫助我們的祈禱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讚頌的祈禱、頌謝的祈禱、感恩的祈禱;並且幫助我們為整個受造界發聲,使之融入在我們的頌揚中。」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讓聖神送給教會新娘的話語「在今天的教會內迴盪」,「使禧年前的這個準備年成為真正的祈禱交響樂」。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也念及「親愛的中國人民」。他問候了在場的「剛恆毅之友協會」,這是一個紀念首位宗座駐華代表的協會。該協會成員在波爾代諾內的主教佩萊格里尼(Giuseppe Pellegrini)的陪同下參加了當天的公開接見活動。

在紀念由剛恆毅所推動的上海教務會議百週年之際,「剛恆毅之友協會」成員將於隔天20日參加在宗座傳信大學舉行的剛恆毅總主教紀念會議,屆時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也將出席。教宗方濟各藉此機會問候“親愛的中國人民”。他說:「讓我們始終為這個如此勇敢、擁有如此美麗文化的高尚人民祈禱。」

剛恆毅之友協會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隨身帶本福音書誦讀,這為生命很重要

圖片:Vatican Media

繼上一回省思了聖神在創世工程中的化工後,教宗方濟各6月12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聖神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論及聖神在「啟示」中的臨在,聖經便是個「權威性的證明」。聖經不僅是在聖神默感下寫成的,更因著聖神而始終融入生活,而且教會受託肩負了正確解讀聖經的任務。

聖經在聖神默感下寫成

當天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聖經的這段話拉開帷幕:「最主要的,你們應知道經上的一切預言,決不應隨私人的解釋,因為預言從來不是由人的意願而發的,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聖人,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來的。」(伯後一20-21)

新約多段經文肯定了聖經中的聖神默感。教宗引用聖保祿的話說,「聖經完全是受天主默感所寫」(參閱:弟後三16),稱這就是《信經》所指的「祂曾藉先知們發言」。

「聖神默感了聖經,也是祂加以解釋,並使之永遠融入生活、適用於當下。它從受默感而寫成的,變成帶來啟發的。誠如梵二大公會議所言:『聖經是天主默感的,並且一勞永逸用文字書寫下來,恆久不變地通傳天主的言語。』(《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21號)」

突然啟迪人心的話語

就像復活主耶穌開啟了祂眾門徒的心智,使之理解聖經,聖神同樣在教會內持續這麼做。我們每個人都能對此有所體會。

「實際上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們雖然時常誦讀聖經的某段章節,卻沒有特殊感覺,某一天,我們在信德和祈禱的氣氛中誦讀同一段章節時,突然那段文字啟迪人心,對我們說話,在我們當前面對的某個問題上映射光芒,讓天主在特定情況下對我們的聖意變得清晰可見。」

因聖神,教會是「真理的基礎」

這正是聖神的效果。教宗指出,「聖經的話語在聖神的行動下變得光彩奪目」,如同《致希伯來人書》所見證的,天主聖言顯得「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希四12)。在聖神的引領下,教會從誦讀聖經中得到滋養。

「基督的新娘、教會之於默感寫成的聖經經文,是公認的詮釋者,教會是其真實宣講的媒介。由於教會擁有聖神,所以教會是啟發者,她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弟前三15)。為什麼呢?因為她得到啟發,有聖神穩穩地支撐她。而教會的任務在於幫助信眾和所有尋求真理的人去正確地解讀聖經經文。」

每天抽出時間讀福音

接著,教宗強調,務必每天抽出時間私下讀聖經,默想一段章節,聆聽天主聖言。

「因此,我建議你們要隨時帶一本放得進口袋的福音書,把它放在包包裡、口袋中。如此一來,你們在旅行時,或者當你們稍微有空時,就拿起它來讀幾段。這為生活很重要。」

彌撒講道應當簡潔扼要

然而,聖經最佳的靈性誦讀是團體讀經,特別是在彌撒中。講道則必須幫助信徒把天主聖言落實在生活裡。對此,教宗囑咐各位司鐸,彌撒講道務必簡潔扼要。

「講道不該超過8分鐘,因為超過以後,人們就會失去專注力,打瞌睡。這是有道理的。」

天主給祂創造物的情書

此外,教宗也闡述了一個讓人愛上天主聖言的面向:貫穿整部聖經的基調是天主的聖愛。聖大額我略教宗給聖經下的定義是:全能天主給祂的創造物的一封信。教宗方濟各進一步稱之為「新郎給祂新娘的一封信」。

教宗最後祈求聖神「助祐我們在人生的具體處境中領會天主的這份聖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是不可控制的風,使人自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6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的要理講授。教宗表示,「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的名字。在《聖經》中,人們在舊約以 “Ruach” 稱呼天主聖三的第三位,即聖神,意即氣息、風、呼吸。」當天省思的主題為「風隨意向那裡吹」。(若三8)

教宗強調:「『主的神在哪裡,那裡就有自由』(格後三17)。那是行善的自由,子女而非奴隸的自由。」教宗引用耶穌對尼苛德摩說的那句話:「你不要驚奇,因我給你說了:你們應該由上而生。風隨意向那裡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若三7-8)

在風的圖像中,聖神的大能和自由

在《聖經》中,聖神是以風的圖像呈現出來的,表達祂的大能。教宗說:「的確,風的力量勢不可擋、難以制服。風甚至能移動海洋。在《新約》中,耶穌又添加了風的自由特徵。」教宗表示:「風絕對無法控制,它無法裝入瓶內或盒子裡。現代理性主義試圖這樣做,卻是徒勞的,結果使聖神失去、不起作用,或簡化為純粹且僅是人性的精神體。」

「在教會範圍也存在同樣的企圖,就是想把聖神封閉在法典、制度及定義內。聖神創建和賦予制度,但祂本身不可被『制度化』、被『規則化』。風『隨意向哪裡吹』,如此聖神也‘隨意’分施祂的恩典。」

擇善的自由

教宗繼續說:「與聖神有關的自由元素在聖保祿的教導中常被提及,這種自由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那種。它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表明有行善或作惡的自由,而是有行善的自由,以及自由地去行善,這是子女的自由,並非奴隸的自由。保祿宗徒在寫給迦拉達人的書信中提到,自由不能是本性私慾的藉口,真正的自由與個人主義截然相反,是在服務中體現出來。」

「我們很清楚這種自由何時會成為本性私慾的藉口。保祿列出的清單始終合乎時宜,即『淫亂、不潔、放蕩、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兇殺】、醉酒、宴樂,以及與這些相類似的事』(迦五19-21)。但任由富人剝削窮人也是如此,是一種醜惡的自由,它允許強者剝削弱者,允許眾人肆無忌憚地剝削環境。這是一種醜惡的自由,而非聖神賜予的自由。」

藉著聖神成為無償服務的人

教宗引用耶穌的這個教導:「如果天主子使你們自由了,你們的確是自由的。」(若八31)教宗最後邀請在場信眾說:「我們要祈求耶穌,使我們藉著聖神成為確實是自由的男人和女人,在愛和喜樂中做無償服務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世人持續對萬物施暴,求聖神使我們煥然一新

圖片:Vatican Media

「聖神與新娘。天主聖神引領天主子民與耶穌、我們的希望相遇」:這是教宗方濟各從2024年5月29日起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展開的新一輪要理講授的主題。教宗帶領信眾重溫救恩史的三大階段,即舊約、新約和教會新娘時期,同時「始終定睛注視著耶穌」。

從混亂到宇宙

教宗於29日當天在聖伯多祿廣場的省思,從舊約記載的聖神行動出發。《創世紀》寫道:「在起初天主創造了天地。大地還是混沌空虛,深淵上還是一團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運行。」(創一1-2)

教宗解釋說:「天主的神顯現給我們,如同深不可測的威力,使世界從混沌、空虛又黑暗的初始狀態,變成有序且和諧的狀態。因為聖神創造和諧、生活中的和諧、世界上的和諧。換句話說,是祂使萬物從混亂進入到宇宙,也就是從一團模糊變成美好有序之物。」

因世人的罪愆,萬物受苦

聖神在創世工程中大顯威能,而在新約裡祂的臨在有如《聖詠》第104篇所寫的:「祢使地面,更新復興。」(30節)聖保祿宗徒則提出了在聖神與萬物關係中的新元素,稱「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嘆息,同受產痛」(羅八22),忍受人所製造的痛苦。

「這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悲慘現實。宗徒看到受造界受苦的原因在於世人的腐敗和罪愆,這一切使人遠離天主。今天這一如往昔那樣的真切。我們看見世人曾經和現在持續對萬物施行的暴力,特別是一部分人掌握更強大的過度開採資源的能力。」

教宗表示,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為我們指示了「默觀與讚頌的道路」,以恢復最初的和諧。「這是將默觀的喜樂放在占有的喜樂之前。沒有人比亞西西聖方濟各更享受天地萬物,他不願意佔有萬物的任何東西。」

聖神賜給我們一顆全新的心

造物之神起初將「混亂變成宇宙」;同樣地,祂也希望在我們內起到變化,讓我們類似於《創世紀》中「空虛且黑暗的深淵」的心靈發生改變。

「在內心裡,對立的情感和渴望躁動不安:那些屬於血肉的和屬於聖神的。我們所有人在某種意義上,都是福音中耶穌所說的『自相紛爭的一國』(參閱:谷三24)。在我們周圍,我們可說有外在的混亂,如社會和政治的混亂:讓我們想想戰爭,想想很多沒食物可吃的男孩女孩、很多社會不義;這是外在的混亂。然而,也有內在的混亂: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假若不從醫治後者做起,就無法治癒前者。」

為此,教宗再次表示,教會不斷懇求聖神的降臨,信友們呼求說:「求造物主聖神降臨,眷顧祢的信眾之心。」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祈求聖神來到我們中間,使我們煥然一新,擁有聖神的新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謙遜是世界及教會的和平之源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5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就惡習與德行的主題展開第20次要理講授,探討謙遜的美德。他提到童貞聖母瑪利亞謙遜的卓越榜樣,概述了從「內在渺小」所結出的許多果實。

「弟兄姊妹,謙遜是一切。它救我們遠離魔鬼,以及淪為其共犯的危險。謙遜是世界及教會的和平之源。哪裡少了謙遜,那裡就有戰爭,就有紛爭和分裂。天主在耶穌和瑪利亞身上賜給了我們好榜樣,叫我們得到救恩和幸福。」

謙遜是傲慢的一大對手

雖然謙遜不在四樞德和三超德的行列,但它是「基督徒生活的基礎」。教宗指出,謙遜是傲慢的一大對手。

「驕傲與傲慢使人的心靈自我膨脹,讓我們看起來比原本的樣子更高大;謙遜則是引導一切回到正確的尺度:我們是美妙卻有限的受造物,有優點也有缺點。《聖經》開篇就提醒我們,我們是灰土,將來還要歸於灰土(創三19)。『謙遜』一詞其實源自於灰土(humus)。儘管如此,人的心中經常浮現無所不能的癡心妄想,非常危險!這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危害。」

從渺小感湧出的諸多美德

若是要遠離「傲慢的魔鬼」,「恢復適當的尺度」,只需要停下來「默觀星空」,開拓視野,意識到「我們周遭和在我們內的奧秘」。教宗表示,謙遜的人「在內心守護著『自己很渺小』的這個觀念」,也就是耶穌在真福八端中所說的「神貧的人」(瑪五3)。

「那是真福八端的第一端,因為後續幾端的基礎即在於此:事實上,溫良、憐憫、心裡潔淨都出自於內心那份渺小感。謙遜是進入所有美德的大門。」

聖母堅實的謙遜

福音展現出謙遜與神貧恰恰有如「一切的泉源」。教宗強調,天使的報喜發生在加里肋亞這個窮鄉僻壤,那片土地不起眼到連人們都說:「從納匝肋還能出什麼好事嗎?」(若一46)儘管如此,「世界正是從那裡重獲新生」,從「一名不為人知的少女:瑪利亞」那裡。全能的天主受到她的「卑微渺小的吸引」;當我們接受自己的卑微渺小時,天主也受到我們這份卑微渺小的吸引。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可以想像,聖母也經歷過艱難時刻,在那段日子裡,她的信德在黑暗中前行。然而,她的謙遜從不因此而動搖,在聖母瑪利亞內,謙遜是堅實的美德:她永遠卑微渺小,總是毫無矯飾,從來沒有野心。」

教宗公開接見:愛德敦促我們也去愛仇敵

圖片:Vatican Media

「現今存在的,有信、望、愛這三樣,但其中最大的是愛。」(格前十三13)聖保祿宗徒在致格林多人書信中如此寫道。教宗方濟各5月15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正是以愛德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

「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不作無禮的事,不求己益,不動怒,不圖謀惡事,不以不義為樂,卻與真理同樂: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格前十三4-7)

人人談論愛,但愛究竟為何物?

聖保祿宗徒寫信的對象是一個互相對立、爭吵不休的基督徒團體。教宗指出,「有人宣稱自己總是有理,不聆聽他人,認為他人不如自己。」即使是在舉行感恩祭時,他們也彼此分裂,「有人利用感恩祭大吃大喝,排斥那些一無所有的人」。

「或許,人人都堅信自己是優秀的人。假若被問到關於愛的問題,他們可能會回答,愛為他們來說當然是很重要的價值,如同友誼和家庭那樣。現今也是每個人都把愛掛在嘴上;很多『網紅』(influencer)的口中,以及很多歌曲的副歌,談的都是愛。人們大肆談論愛,但愛究竟為何物?」

天主的愛不是拿取而是施予

聖保祿宗徒擔心,那源自天主的愛在格林多基督徒當中「不存在任何痕跡」,以及他們對天主的愛知道的太少。這是因為天主的愛「不攀升卻下降,不拿取卻施予」。純愛(Agape)一詞被用來指基督徒的愛,它不同於其它任何一種愛,例如談情說愛的戀愛、對祖國的熱愛、對人類的博愛。教宗表示,這是一種更偉大的愛,一種來自天主並指向天主的愛。與此同時,它使我們能「如同天主那樣去愛近人」。

「因著基督的緣故,這份愛催促我們前往那些我們在人性上不會去的地方:這是對窮人的愛、對不可愛的人的愛、對不喜歡我們的人的愛、對沒有感激之心的人的愛。這是對那些沒人愛的人的愛,也是對仇敵的愛。也要愛仇敵啊!這是『超性』的愛,源自於天主,這是聖神在我們內的化工。」

愛包括愛仇人

耶穌在山中聖訓中描述了這份愛,闡明它不同於就連罪人也能做到的愛:「若你們愛那愛你們的,為你們還算什麼功德?因為連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路六32)因此,基督徒必須愛每一個人,不求回報和利益,他甚至也要去愛仇敵。教宗強調,我們要牢記這句話:「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善待他們;借出,不要再有所希望。」(路六35)

「基督徒的愛擁抱那不可愛的,給予寬恕,這有多麼困難啊!要去寬恕:需要多少的愛,才做得到寬恕!基督徒的愛祝福那些咒罵之人,而我們面對羞辱或咒罵,習慣以同樣的羞辱或咒罵來回應。如此大膽的愛看起來幾乎是不可能的,但這將是我們留下的唯一的一樣。」

愛是我們接受最後審判的依據

教宗表示,「愛是一道『窄門』,要通過它才進得了天國。」生命垂暮時,我們正是要憑著這份愛來接受審判。生命垂暮時,我們將再次聽見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世界需要基督徒的望德

圖片:Vatican Media

當我們思索人生的最終目的時,「望德是回應人心的答案」。教宗方濟各5月8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強調了這點。當天的要理講授以三超德中的望德為核心。

教宗指出,假若我們在思考人生意義時,得到「負面的答案」,心中會倍感憂傷:「假如人生旅途沒有意義,倘若最初和結束時一無所有,那麼我們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前行」,然後陷入絕望。

少了望德,很多人會放棄生活,「所有其它德行恐怕要灰飛煙滅」。教宗方濟各引用了本篤十六世教宗的名言,說:「唯有當未來是確定而實在的,才能善度今生。」(《在希望中得救》通諭,2號)

超性的德行

基督徒明白,望德絕非自己的功勞。教宗指出,「如果他們相信未來,是因為基督死而復活,並賜給我們祂的聖神」。望德之所以是「超性」的德行,正是因為「它不發自於我們,而是天主直接賜下的恩典」。

接著,教宗引用聖保祿宗徒的話:「如果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便是假的,你們還是在罪惡中。」(格前十五17-19)教宗將相信與不信作對比,表示:「如果你相信基督的復活,那麼你會堅定深知,沒有任何失敗和死亡是永恆的。但若是你不相信基督的復活,那麼一切都是空洞的,即使是宗徒們的宣講也不例外。」

教宗提醒人們警惕那些相反於望德的罪,包括對過往的快樂依依不捨的眷戀之情,以及為了我們的罪過而灰心喪志,忘記「天主慈悲寬仁,祂遠遠大過於我們的心」。

世界需要望德

當今世界極需要基督徒的望德,同時也需要耐心。教宗稱耐心與望德相輔相成。「那些有耐心的人是美善的編織者」,始終堅持渴望和平。

「就算我們周圍有很多人因幻滅而一蹶不振,那些深受望德鼓舞且有耐心的人,能度過最漆黑的夜晚。」

此外,「望德是心靈年輕的美德」。教宗提到在聖殿遇見耶穌聖嬰的西默盎和亞納,表明我們最大的恩寵莫過於如同西默盎那樣,在人生即將結束時說出:「主啊!現在可照祢的話,放祢的僕人平安去了!因為我親眼看見了祢的救援,即祢在萬民之前早準備好的:為作啟示異邦的光明,祢百姓以色列的榮耀。」(路二29-32)

教宗最後敦促信眾「向前邁進,懇求望德之恩、一份帶有耐心的望德」。教宗邀請眾人「永遠展望於最終的相遇;永遠看到上主始終與我們同在,以及死亡絕對、絕對不會得勝」。

圖片:Vatican Media

五月是聖母月。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將世界上的戰爭和衝突獲得平息,託付於聖母瑪利亞的轉禱,並邀請信徒重新發現誦念玫瑰經的重要價值。他提醒說:「今天5月8日慶祝龐貝玫瑰經聖母瞻禮,教會誦念龐貝聖母求恩禱詞。」

教宗說:「我籲請大家懇求聖母瑪利亞的轉禱,願上主賜予全世界和平,特別是親愛的、飽受折磨的烏克蘭、巴勒斯坦、以色列及緬甸。」

接著,教宗也特別將參加公開接見活動的青年、病患、老年人及新婚夫婦託付於聖母,並敦促大家尤其要在五月聖母月勤念玫瑰經,重新發現玫瑰經的寶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活出信望愛三德,為能承受永生

圖片:Vatican Media

天主將三超德傾注在我們內,預備我們承受永生。教宗方濟各4月24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在講解了智義勇節四樞德後,教宗本週在要理講授中就信望愛三超德展開省思。

超德激發所有倫理德行

《天主教教理》第1813條闡明:「超性的德行激發所有倫理德行並使之定型而活躍起來。超性的德行是由天主注入信友的靈魂的,為使他們能以天主子女的身份行事,並掙得永遠的生命。」

教宗指出,四樞德雖然能激勵人們英勇行善,卻暗藏著一個危險,即:變成孤軍奮戰的個人英雄。

絕不孤單

然而,三超德的「鴻恩」是「在聖神內活出的生命」。教宗表示,這是基督信仰至關重要的幅度,與團體緊密相連,而且是三超德固有的內涵。

「基督徒絕不孤單。他之所以行善,並不出於個人努力的巨大付出,而是因為作為謙遜的門徒,他亦步亦趨跟隨耶穌善師。」

因此,三超德「是自我滿足的一大解藥」。「多少次,某些在道德上無可挑剔的男女,恐怕會在他們認識的人眼中變得自負、傲慢!」

意向的重要性

教宗強調,福音提醒我們戒避這「危險」。驕傲是「很強的毒藥,只要小小一滴,就足以毀掉整個美善的生活」。

「一個人可以做出不勝枚舉的善行,可以收穫歌頌和讚美,但他做這一切如果只是為了自己,為了抬舉自己」,那麼他稱不上是個有德行的人。

三超德助我們跌倒後站起來

「這些情況有時會製造痛苦。為了予以糾正,三超德助益良多」,特別是在我們「跌倒」的時候,在「符合倫理的良好意向」落空的時候。

教宗最後鼓勵道,「假若我們向聖神敞開心扉,祂會在我們內重振三超德」。「假如我們丟失信心,天主使我們再次向信德打開心門;如果我們灰心喪氣,天主在我們內喚醒望德;要是我們心硬如石,天主必定用祂的愛使之變得柔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節制的美德平衡有度、帶來幸福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4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省思了節制的美德。教宗從古人思想和《天主教教理》出發,指出對古代希臘人來說,「鍛鍊美德是為了得到幸福」;節德不會使人生變得灰暗、缺乏喜樂。

自制力和節制有度

古希臘時期的哲學家認為,節德的意義在於「控制自己的能力」。教宗表示,「因此,這個美德是自制力、一門不被強烈的反抗情緒所左右的藝術」。就《天主教教理》而言:「節德確保抑制對本能的自主能力,使人的慾望維持在合乎正理的範圍之內。」(1809條)

教宗進一步解釋道:「所以,節德正如意大利諺語說的,是個節制有度的美德。在任何情況下,它都伴隨著智慧,因為一個老是做事衝動又激動的人,終究是不可靠的。在很多人沾沾自喜於直言不諱的世界裡,有節德的人則是寧可斟酌他的話語。你們知道差別在哪裡嗎?不要脫口說出自己的想法,而是要反覆思索自己該說的話。」

給衝動和話語踩剎車

面對生活的種種樂趣,節德教導我們如何謹慎行事。教宗指出,「驅動力的自由奔馳,以及對所有樂趣的全面許可,最終會在我們身上適得其反,讓我們感到無聊」。

再者,有節德的人懂得在人際互動中拿捏話語的分寸。「他不會讓憤怒時刻毀掉關係和友誼,這只會造成日後難以修復。尤其在家庭生活中,克制能力一旦下降,我們大家恐怕會無法給張力、刺激和憤怒踩剎車。說話有時,沉默有時,但二者都需要節制有度。」

必要時,本著理解和同情予以斥責

此外,教宗指出,控制怒火並不代表永遠都和顏悅色,有時也需要義憤填膺,或者語帶斥責。

「有節德的人明白,最不愉快的事莫過於糾正他人,但是在必要時他也懂得這麼做:否則,就會給罪惡騰出一片自由空間。在特定情況下,有節德的人會兼顧極端:他一方面肯定絕對的原則,堅守不可妥協的價值,但另一方面他也會理解人們,表現出對他們的同情心。」

節德帶來平衡

在一個傾向於凡事衝過頭的世界,操練節德的人取得平衡,活出與福音風格相近的價值觀,例如:渺小、謹慎及溫和。

「他很敏銳,懂得哭泣,不為此感到羞愧,但他不會哭到不能自已。他若是被打敗,會重新站起來;他要是勝利,懂得回到平時不為人知的生活。他不尋求掌聲,但他知道自己需要別人。節德並不使人生變得灰暗、缺乏喜樂。相反地,它讓人能更好地品嚐生命的美好。」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祈求上主賜給我們節德。那是「成熟的恩典:年齡的成熟、情感的成熟和社交的成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勇德使我們向世上的惡作出反擊、大聲說不

圖片:Vatican Media

勇德是個「驍勇善戰」的德行,「有助於我們在人生中結出果實」。教宗方濟各4月10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德行為主題的要理講授,引用《天主教教理》,以及古代希臘哲學家和基督徒神學家的思想來闡述這個德行。

《天主教教理》第1808號闡明:「勇德是倫理的德行,它確保人在困境中有毅力,在追求善時有恆心。勇德堅定人的主意,在倫理生活中力拒誘惑,克服困難。」

耶穌深知人的情緒

對古人來說,勇德與「暴躁的性情」有關,也就是人身上強烈的情感。教宗指出,強烈的情感不見得是「罪的殘留」,但是應當妥善教育這些情感,引導它們行善。「耶穌有著強烈的情感」。

「一個沒有勇氣的基督徒,不會盡力行善。他不打擾任何人,是個無用的基督徒。讓我們想想這點,⋯⋯耶穌不是一個不懂人的情緒的天主。相反地,祂在好友拉匝祿的死亡前痛哭;祂的某些表達顯示出祂熱情澎湃的心。」

不屈服於暗藏在我們內的恐懼

此外,根據古代的思想家,勇德蘊含了「雙重進展:一個是消極的,另一個是積極的」。教宗解釋道,前者關乎「我們的內在」,要打擊的對象是「內部敵人」,例如那些可能使我們裹足不前的恐懼、內疚和焦慮。這攸關戰勝自己的課題,不屈服於大部分「不會成真」的恐懼感。

「因此,我們最好呼求聖神,秉持含忍的勇德應對一切:依其所能,一次解決一個問題,但不是孤軍奮戰!上主與我們同在,只要我們信賴祂,誠心尋求善。所以,我們在任何處境都能仰賴天主的眷顧,祂為我們裝備盾牌和盔甲。」

認真面對世上的惡

另一個我們要與之搏鬥的對象是「外部敵人,即:人生的考驗」。這是勇德的積極律動。在人生的各種意外事件前,勇德使我們在驚濤駭浪中「頑強抵抗,不惶恐也不氣餒」。教宗強調,我們必須認真對待世上的惡,不可假裝它不存在。

「只要翻開史冊,或者不幸地翻閱報紙也行,就能發現在一些暴行中我們或多或少是受害者,又或多或少是主角,比方說:戰爭、暴力、奴役現象、壓迫窮人、從未治癒且仍在流血的傷口。勇德使我們對這一切作出反擊、堅決說『不』。」

反覆對罪惡及冷漠說「不」

沉浸在安逸的生活中,我們需要有人敦促我們走出舒適地帶,促使我們反覆對罪惡說「不」、對導向冷漠的一切說「不」。我們要向罪惡說「不」、向冷漠說「不」;向旅途說「是」、向那有益於進步的旅途說「是」。「為此,我們需要搏鬥」。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注視福音中耶穌的勇敢剛毅,以及諸位聖人的芳表,進而在自己的生活中操練勇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