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我們祈禱時,聖神前來扶助我們

圖片:Vatican Media

「基督徒的祈禱不是人在電話的這一頭、對電話另一頭的天主說話,不是這樣的。是天主在我們內祈禱!我們通過天主向天主祈禱。」教宗方濟各11月6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鼓勵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當天他繼續以聖神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把焦點放在基督徒的祈禱上。

教宗首先表明,「聖神的聖化行動除了通過天主聖言和聖事以外,也表現在祈禱上」。正因如此,教宗要以這點展開當天上午的省思。

他指出,在基督徒的祈禱中,天主聖神既是主體也是客體。「換句話說,祂是施予祈禱的那位,也是藉著祈禱被賜予的那位。」「我們祈求能領受聖神,我們領受聖神,好能真正地祈禱」。如此一來,我們以天主兒女的身份祈禱,不像奴隸那樣。

聖神與祈禱

教宗闡明,我們必須祈禱才能領受聖神。「關於這點,福音記載,耶穌明確地說:『你們縱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你們的兒女,何況在天之父,有不更將聖神賜與求祂的人嗎?』(路十一13)」

教宗表示,我們的祈禱是我們唯一能影響天主聖神的力量,而聖神賜給我們真正祈禱的恩典。

如何祈禱

的確,我們不知道如何祈禱才好。教宗說:「是的,聖神扶助我們的軟弱,但祂做了更重要的事。祂向我們證明了我們是天主的兒女,並讓我們開口呼喊:『阿爸,父呀!』(羅八15、迦四6)」

教宗表示,在祈禱中,聖神展現出祂是「護慰者」,也就是為我們發聲、捍衛我們的那一位。祂在天父跟前並不譴責我們,而是捍衛我們。「即使我們的心對我們有所責備」,聖神依然提醒我們,「天主比我們的心大」(若壹三20)。

祈禱倍增

聖神不僅代我們轉求,更教我們如何為弟兄姊妹代禱。更有甚者,「祂教導我們轉求的祈禱」。教宗指出,祈禱「格外中悅天主,因為這是最不求回報、無私付出的事」。

教宗驚嘆地說道:「當每一個人都為所有的人祈禱時,誠如聖盎博羅削所言,所有的人也都為每一個人祈禱;祈禱倍增。」

隨著禧年的臨近,教宗最後鼓勵大家「與護慰者聖神一起,按照天主的旨意代我們轉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堅振聖事不是「臨終的傅油」,而是積極生活的開始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為即將來臨的禧年設立了一個「美好的目標」,勉勵信徒「清除因慣性和懈怠而積聚的灰塵,像奧運會的火炬手一樣,成為聖神之火的攜帶者。」2024年10月30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公開接見活動中,教宗方濟各繼續「反思聖神通過聖事在教會生活中的臨在和行動,特別講解了堅振聖事,即聖神的聖事」,勉勵眾人在禧年之際重燃這一恩典的火焰。

教宗說:「堅振聖事在實踐上不應該淪為『臨終的傅油』,即『離開』教會的聖事,而應成為積極參與教會生活的開始。」

運用聖神的抵押

我們每個人在領受「堅振和傅油」的同時,都獲得了聖保祿所說的「聖神的抵押」或「聖神的初果」。教宗提醒我們:「讓這些初果結出豐碩果實。我們必須運用這一抵押,品嘗這些初果,而不是將所得的神恩和塔冷通埋藏於地下。」

為教會的使命奉獻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解釋了堅振聖事的起源,並指出「在新約中,除水的洗禮外,還有覆手禮,其目的是通過一種可見而超凡方式傳遞聖神,其效果類似於五旬節聖神降臨於宗徒。他引用意大利主教團的《成人要理》,指出堅振聖事強化了與基督和教會的洗禮性結合,並奉獻於先知、王權和司祭的使命,此外傳遞了聖神豐沛的恩典。

見證的聖事

教宗再次引用意大利主教團《成人要理》指出:「如果洗禮是誕生的聖事,那麼堅振則是成長的聖事,也就是見證的聖事,與基督徒生活的成熟,密切相關。」教宗承認:「這在今天的教會中似乎是一個看似難以達成的目標,因為許多青年和成年人在領受堅振後就疏遠教會,但他鼓勵大家繼續努力追求這一目標。」

教宗說:「人們常說這是告別的聖事,因為年輕人領受堅振後便會離開,直到婚禮時才會再回來。人們是這樣說的……但我們必須讓堅振成為一種參與的奉獻,積極參與教會生活的奉獻。」

平信徒在堅振聖事準備中的角色

最後,教宗建議在堅振聖事的準備過程中,那些「曾與基督有過個人相遇並通過堅振真實體驗到聖神的平信徒,應當提供幫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邀請聖神守護自己的婚姻及兒女

圖片:Vatican Media

婚姻需要聖神的扶持,祂是恩典、是真正關鍵的施予者。「在聖神進入的地方,自我奉獻的能力就會再次活力充沛」。教宗方濟各10月23日在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提醒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眾。教宗繼續關於聖神的系列要理講授,當天著重於婚姻聖事。

聖神與家庭

教宗首先表示,他尤其要省思聖神對於家庭的教導。「聖神與婚姻會有什麼關係呢?關係可大了,或許是最關鍵的。我會試著解釋原因。」

教宗闡明,基督徒婚姻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一男一女奉獻自我的聖事。這就是「天主照自已的肖像造了一男一女」的初衷(參閱:創一27)。因此,在實現天主聖三這個愛的共融方面,夫妻是首要且最重要的元素。

組成相愛的結合

教宗強調,夫妻「應該組成第一人稱複數的『我們』」。他們站在彼此面前時,是「你」和「我」;而站在包括孩子在內的其他人面前時,則是「我們」。

教宗表明:「聽到母親對孩子說:『你父親和我』,以及聽到父親說:『你母親和我』,這有多麼美好,就像耶穌12歲那年聖母在聖殿找到他時說的那樣,宛如他們是一體的。」

聖父教宗接著沉痛指出,多少孩童因父母失和而倍感痛苦,以及當父母分離時,孩子遭受多大的衝擊。

誰也不會說,夫妻相親相愛是易如反掌的事,這在當今社會絕不是件容易的事。然而,教宗表示,「這是事物的真理,一如造物主對它們的構想,因此存在於它們的本質內」。

把家建在磐石上

隨後,教宗引用《瑪竇福音》中建築房屋的比喻(參閱:瑪七24-27):相較於把房子建在磐石上,在沙土上蓋房子當然比較簡單且迅速,但是「把婚姻建在沙土上的不幸後果是有目共睹的,而且主要是子女付出代價」。

為此,教宗建議:「要是未婚夫妻在婚前準備時,除了法律、心理和道德性質的訊息以外,也加深『靈性』的準備工作,這不是件壞事。」

最後關於夫妻親密無間的關係,教宗提到一句意大利諺語:「夫妻之間連一根手指頭都容不下。」他強調,夫妻間其實有一根手指頭,那就是「天主的指頭」、聖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推動教會向普世性及合一邁進

圖片:Vatican Media

“教會的合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一,不是在桌前,而是在生活中實現”。如果說,眾人都希望合一,“我們眾人都深切渴望合一”,合一“卻難以實現,就連婚姻和家庭內也如此,融洽及和睦是最難做到的一件事,保持下去就更難了”。

教宗方濟各10月9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與教會的要理講授,以每個人的具體生活為例,解釋聖神在教會內施展作為的方式。講授要理之前,教宗乘座車在10月溫暖陽光照耀下的聖伯多祿廣場上漫行,向在場的大約25000名群眾致意,並把兩名印度兒童、一名葡萄牙和一名意大利兒童接到車上。

普世與至一:這就是教會的奧蹟

要理講授中,重溫《宗徒大事錄》記述聖神在五旬節那一天降臨的情節,教宗強調,聖史路加指明聖神是教會普世性及合一的保障。“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的即刻效果就是,宗徒們‘說起外方話來’並走出晚餐廳,向眾人宣講耶穌基督” (參閱:宗二4)。這個段落凸顯了教會的普世使命,有如眾民族之間一種“新的合一”。

教宗指出,聖神以兩種運作方式建立合一。一方面,“推動教會向外伸展,好能聚集更多的人群和民族”;另一方面,“在教會內聚集合一,使已有的合一得到鞏固”。

面向普世

聖神的第一個運作方式,即推動教會朝向普世性,這在科爾乃略皈依的章節中作了描述(同上:第十章)。教宗表示,這是一次新的“五旬節”,引領宗徒們放寬視野,推倒最後一道阻礙,就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阻礙(參閱:宗十-十一章)。

教宗強調,“除了民族的擴展之外,還有地理的擴展”: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看到保祿打算在亞細亞的新地區並經由彼提尼雅傳福音,但聖神卻出人意料地阻止他這樣做。“第二天晚上,這位使徒在夢中領命要去馬其頓”(同上:十六6-10),福音就這樣走出故土亞洲,進入了歐洲。

聖神的同道偕行

聖神的第二個運作方式,就是建立合一。在耶路撒冷的宗徒會議上,爭執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不損害教會合一的情況下實現普世性。教宗解釋道,“聖神並不總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進行奇蹟般和決定性的介入,就像五旬節發生的那樣”。

“在大多數情況下,聖神也是透過細微的工作、尊重時間和人們之間的分歧,透過人事和機構、祈禱和交流來實現祂的介入。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同道偕行的方式。”

一起走向基督

接著,教宗引用聖奧思定的一個圖像來加以說明,即“是聖神激勵基督的奧體教會”。教宗解釋,這句話所強調的是,“聖神不是從外部建立教會的合一;不只是吩咐要合一。祂本身就是‘合一的紐帶’”。團結合一是件困難的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如此。

“我們彼此難以合一的原因是,每個人都願意達至合一,但圍著自己的視角轉,不考慮眼前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他’的觀點。如此一來,合一只能變得遙遠。”

教宗闡明,生活的合一、五旬節的合一,“唯有努力將天主置於中心,而非自己”,才能實現。“基督徒的合一也是如此:不要等待其他人來到我們這裡,而應一起走向基督”。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時,呼求聖神幫助眾人成為合一及和平的工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在亞太看到活潑和喜樂的信仰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講話中回顧了剛完成的亞太四國之旅。不過,教宗在開始分享他的感受前,先向在場的信友和朝聖者們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兩位讀經員將於星期六結婚。教宗說:「看到相愛向前推進,建立一個新家庭,這多麼美好:為此我願意提到這兩位,為此感謝上主。」

談到這次亞太使徒之旅,教宗表明:「這不是一次旅遊,而是帶去上主的話、讓人認識上主,也是為了解當地人民的心靈。」教宗解釋,他願意步武保祿六世的芳蹤,這位教宗於1970年長途跋涉,來到菲律賓和澳洲,也在亞洲不同國家和薩摩亞群島停留。教宗方濟各說:「我比他大幾歲,只去了4個國家。感謝上主,讓我這個年邁的教宗完成了還是年輕的耶穌會士時想做的事,因為我那時希望去那裡傳教!」

教宗表示,他此行的第一個印象是,教會「仍過於歐洲中心化」,是「西方式」的教會。而實際上,教會比歐洲「大很多,也活躍很多」。「會晤這些團體、聆聽神父、修女、平信徒,尤其是要理教員的見證,我興奮地感受到這一點。那裡的教會不勸人改教,而是憑著『吸引力』而成長,正如本篤十六世明智地指出的那樣」。

憐憫是基督徒的道路

首先是印度尼西亞,那裡的基督徒大約佔10%,天主教徒3%,教會卻是「活躍、朝氣蓬勃的,能活出並傳揚福音」。這是個世界上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有極高貴的文化,能協調多樣化」。教宗說:「在這種情況下,我確信憐憫應是基督徒能夠且必須走的道路,以見證救主基督,同時接觸偉大的宗教和文化傳統。」

友愛是未來

透過「信仰、友愛、憐憫」,福音進入印尼人每日的生活中。教宗解釋道:「在那裡我看到了友愛是未來,是對反文明、陰謀詭計、仇恨和戰爭,以及宗派主義作出的回應。」

整體發展的模式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不同的部族說800多種語言,因此是聖神運作的理想環境,因為聖神是交響樂,是和諧。」教宗說,傳教士們和要理教員在那裡耕耘,他看到了「出去傳教的教會」的美好。

「我很高興能與今天的傳教士和要理教員相處;聽到青年的歌聲和音樂,我很感動: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新的未來,沒有部族暴力、沒有依賴、沒有意識形態和經濟殖民主義;一個友愛和照料絕美自然環境的未來。巴布亞新幾內亞能成為這整體發展模式的『實驗室』,並由福音的‘酵母’所激勵。」

教宗尤其提到瓦尼莫給他留下的「美好回憶」,「那裡的傳教士們穿梭於森林和大海之間。他們進入森林是為尋找最隱蔽的部落」。

信仰一旦成為文化

談到東帝汶,教宗強調:「教會與全體人民分享獨立的進程,始終將他們引向和平及和解。教會這樣做,並沒有將信仰意識形態化,而是讓信仰成為文化,同時光照文化、淨化文化、提升文化,因為信仰應本地化,文化應福音化。」

教宗表示:「這個國家的人民使他深受感動。他們經歷了考驗,卻其樂融融,在苦難中以智慧相對。」教宗也提到:「這個國家有許多兒童,也懂得讓他們微笑。在東帝汶,我看到了教會的青春:家庭、兒童、青年、許多修生和有志度奉獻生活的人。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在那裡呼吸到『春天的氣息』!」

一個創造和諧的教會

最後是新加坡,「極現代化的城邦國家,在那裡基督徒是少數族群,教會卻很活躍,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之間致力於創造和諧與友愛」。教宗強調:「在這個富有國家,跟隨福音的人成了鹽與光、希望的見證人,這希望比經濟收益所能確保的還要更大。」

教宗最後感謝這四個國家的人民,他們「以這麼大的熱情和這麽大的愛」款待了他。教宗也感謝這些國家的執政人士「給予很大幫助」,使他第45次使徒之旅得以「順利進行」。教宗也對所有相關人士再次表達他的感激之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拒絕移民是重罪,海洋和曠野不應是墳場

圖片:Vatican Media

海洋與曠野:對於許多逃離戰爭、貧困和絕望去尋求安全與穩定的移民來說,是他們被迫跨越的兩個生死關頭的地方。教宗方濟各8月28日上午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省思了移民的悲情和痛苦,再次為他們呼籲。他告誡道,有人系統性地且想方設法抵拒移民,這是個「重罪」。

抵拒移民是個重罪

教宗聆聽了無數的見證,這促使他譴責販運移民的卑劣行徑,並讚許救援他們的人。海洋和曠野成了所有難以通行之地的象徵,那裡經常危險萬分,宛如陷阱一般。教宗指出,「我們對其中的一些路徑比較熟悉,因為它們常出現在聚光燈下,其它大部分的路徑則鮮為人知,但並不因此人跡罕至」。

「我多次談到地中海,一則因為我是羅馬主教,二則是因為它具有象徵性:『我們的海』、一個不同民族和文明彼此交流的地方,成了墳場。悲哀的是,這些罹難者大多數是可救回來的。需要清楚表明一點:有人系統性地在運作,而且想方設法抵拒移民。當這是在有意識且肩負責任的情況下做出時,它就是個重罪。」

移民不被看見,但天主與他們共患難

聖詠作者讚揚天主說:「祢的道路雖然經過海底,祢的旅途雖然穿越大水,卻沒有顯露出祢的足跡。」(七十七20)又頌揚道:「祂率領百姓在曠野繞行。」(一卅六16)教宗引用了這兩篇《聖詠》,闡明海洋和曠野在聖經中是醞釀救恩史的場所,揭示了一位伴隨子民在自由之路上行走的天主。祂沒有與移民保持距離,而是「分擔移民的悲慘淒涼,在那裡與他們一起共患難,與他們同哭泣共盼望」。然而,教宗也痛心地指出當代的一個弔詭情況。

「我們都知道帕托(Pato)妻女的照片,她們在曠野中死於飢餓和口渴。在衛星和無人機發達的年代,有些移民路上的男女老少不應被任何人看見:他們被人藏起來了。只有天主看得見他們,並聆聽他們的哀號。這是我們文明的殘忍之處。」

向收緊的法規和邊境駐軍說不

有些人認為,「今天的移民本來就不該去那些讓人喪命的海洋和曠野」。教宗由此列舉了一些違反人道主義法且不利於解決問題的作法,如:更收緊的法規、在邊境駐軍,以及抵拒移民。

接著,教宗闡述了正確的方法。比方說:對移民擴大安全通道和正規通道,讓逃離戰爭、暴力、迫害和災禍的人更容易避難;竭盡所能促進以正義、友愛和團結為基礎的全球移民管理體系;集結眾人之力來打擊人口販運現象,將那些在他人的不幸上無情剝削的人口販子繩之以法。

我們不可被傳染上冷漠的文化

教宗邀請眾人想想很多移民的悲劇,像是蘭佩杜薩等等,他同時也稱讚許多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他們「在全球五大洲竭力救援並救助在絕望旅途中受傷和被遺棄的移民」。

這些善舉是人性的勇敢標記,「我們不可被傳染上糟糕的冷漠和丟棄文化」。如此的文化扼殺移民。教宗念及許多在第一線救人的英勇人士,以及地中海人道救援(Mediterranea Saving Humans)等組織。

此外,祈禱也很重要和必要。教宗鼓勵眾人意識到「上主在『我們的海』與我們的移民同在。上主與移民在一起,而不站在抵拒他們的人那一邊」。

「我們要同心協力不讓海洋和曠野成為墳場,卻使之成為天主能開啟自由與友愛之路的空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能以仁愛與平安讓世界散發基督的馨香

圖片:Vatican Media

在約但河畔,聖神有如鴿子降在耶穌上面。《馬爾谷福音》如此描述了耶穌受洗的場景(谷一9-11),那時候天上傳來聲音,說:「祢是我的愛子,我因祢而喜悅。」教宗方濟各8月21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述了耶穌受洗時的聖神,大約5千人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參加了這項活動。

在場眾人首先聆聽了一段選自《宗徒大事錄》的經文:「伯多祿遂開口說:『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肋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使祂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宗十34、37-38)

在約但河的洗禮

教宗表示,在耶穌受洗的時刻,天主聖三全都聚集在約但河畔。

「天父以祂的聲音表達祂的臨在;聖神有如鴿子降在上面,還有天父宣布是祂的愛子的那一位。那是天主啟示的至關重要時刻,是救恩史上極其關鍵的一刻。重讀這段福音章節,對我們有所裨益。」

耶穌使祂的奧體、教會充滿聖神

受洗後不久,耶穌在納匝肋親口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路四18)

教宗指出,耶穌是領受了聖神傅油的君王、先知和司祭,一如舊約中的列王、先知和司祭那樣被傅油。然而,這並非一份「個人獨享的聖寵」,耶穌將祂領受的聖神,傳給祂的整個奧體,即教會。

「因此,教會是新的『領受了君王職、先知職和司祭職的子民』。希伯來文的『默西亞』一詞,以及希臘文中相應的『基督』一詞,二者指的都是耶穌,意思都是『受傅者』:祂以喜樂之油受傅,以聖神受傅。後來,教父們從字面解釋我們的名稱『基督徒』:基督徒意味著『受傅去效法基督』的人。」

把基督的馨香傳給人

「基督是元首,是我們的大司祭,聖神是散發馨香的油,教會是基督的奧體,塗滿了聖神之油。」教宗繼續解釋道,「油」意指「馨香」,如同聖週四在祝聖聖油彌撒中所說的,那是「聖善生活」的香氣,所有將在聖洗聖事和堅振聖事中領受傅油的人都蒙召散發如此芳香。教宗指出,一個人如果喜樂地活出其傅油的意義,他就能以這靈性的芬芳讓教會、團體和家庭滿是馨香。(參閱:格後二15)

「眾所周知,不幸地,有時候基督徒沒有散發基督的馨香,卻是自己罪惡的臭味。你們不要忘記,魔鬼往往是從口袋進來的。你們要當心,要提高警覺。然而,這不應讓我們放下在世界上成為基督的芳香這一崇高的使命,我們應竭盡所能,而且每個人在各自的環境裡去予以實現。」

做個有德行的善人

這意味著要結出聖神的果實,也就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五22-23)

「找到一個具有這些美德的人,是多麽美好:仁愛,一個有愛的人、一個喜樂的人、一個締造和平的人、一個寬宏大度的人、一個溫和善良的人,他接納所有的人,是一個善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如果這麼做,就會有人在我們周圍感受到基督的神的一縷芳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沒有聖神,教會無法前進、成長和宣講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8月7日在保祿六世大廳恢復了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他在7月暑休前的系列要理講授主題,即「聖神與新娘。聖神引領天主子民與耶穌、我們的希望相遇」。這次主題是「在道成肉身奧跡中的聖神」。教宗談到聖母瑪利亞,稱她為聖神的淨配及教會的形象。她透過聖神獲得了力量,能夠在接受天主聖言後,去宣講天主的聖言。

公開接見活動一開始,在場眾人先是聆聽了一篇讀經:「那時候,天使對瑪利亞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妳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看,妳將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瑪利亞向天使說:『這事怎麼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天使答覆她說:『聖神要臨於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護妳。』」(路一30-31、34-35)

瑪利亞因聖神而受孕

然後,教宗的省思從教會所信仰的根本事實出發,它在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中被納入《信經》,即:聖神降臨於瑪利亞身上,她因聖神成了基督的母親。這正是天使報喜的內容。

教宗指出:「這是大公信仰的一個事實,因為所有基督徒都一起宣認那同一份《信經》。從記不清什麼時候開始,虔誠的公教信徒就從這個信仰的事實中汲取了一篇日常祈禱文,也就是《三鐘經》。」

瑪利亞,教會的形象

教宗接著表示:「這個信仰的道理讓我們得以稱瑪利亞為傑出的淨配,這就是教會的形象。梵二文獻《教會》憲章也重申了瑪利亞和教會的相似之處:教會默觀聖母深奧的聖德,仿效她的愛德,藉着忠實承受於天主的聖道實踐聖父的旨意,教會自己也變成了母親,因為教會以講道和聖洗聖事,把聖神所孕育、天主所產生的兒女,投入不朽的新生命中。(《教會》憲章,64號)」

「這事怎能成就?」

在談論瑪利亞與教會之間的相似之處時,教宗強調,就像童貞瑪利亞先在自己內接納了耶穌,然後將其生育一樣,同樣教會也必須先接受天主的聖言,然後通過生活和宣講賦予其活力。如同瑪利亞一樣,當教會面對的任務超出其能力時,也會很自然地問出相同的問題:「這事怎能成就?」(路一34)

「在一個似乎只追求舒適的世界中,如何宣講耶穌基督及其救恩?答案也是一樣的:『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宗一8)沒有聖神,教會無法前進、成長、宣講。」

「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

教宗繼續指出:「不僅是教會,每一個受洗者,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有時都會問自己:『我能怎麼面對這個情況?』」教宗讓大家記住天使的答覆,即:「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路一37)這將會對我們裨益良多。

最後,教宗總結道:「兄弟姐妹們,每當我們再次踏上旅途時,也要在心中懷著這份安慰人心的確信:『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如果我們相信這點,我們就會創造奇蹟。」

活動結束時,教宗沒有掩飾他對中東地區局勢的擔憂,且再次籲請停止敵對行動。他說,「我再次呼籲有關各方不要讓衝突蔓延開來,要在所有戰線立即停火,首先是加沙地帶,那裡的人道主義狀況非常嚴重。」教宗祈願「真誠尋求和平以消除紛爭,愛能夠戰勝仇恨,寬恕能夠平息報復。」

接著,教宗也邀請信徒為烏克蘭和處於戰爭中的國家祈禱。他說:「我請你們與我一起為飽受折磨的烏克蘭、緬甸和蘇丹祈禱。願遭受戰爭之苦的人民能儘早獲得他們極其渴望的和平。」

最後,教宗邀請大家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祈禱,那裡的許多人仍受到歧視。「讓我們一起努力並祈禱,消除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的種族歧視,尤其是針對女性的歧視。」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販毒者是罪犯,讓我們為他們的悔改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面對全球數百萬人毒品成癮的悲劇,面對生產和非法販運毒品的醜聞,我們不能無動於衷。」2024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禁止藥物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之際,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的週三公開接見中,專門就這一社會禍害發表要理講授。聯合國於1987年設立的這一國際日的主題是「證據明確:投資於預防」。

每個人都享有天主子女的尊嚴

聖若望保祿二世說過,濫用毒品會危害其所在的每一個團體,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必須始終關注每一個參與吸毒的人。他引用了2016年11月24日在宗座科學院主辦的會議上的講話,每個毒品成癮者「都有不同的個人經歷,必須傾聽、理解、愛護他們,並盡可能地治癒和淨化他們。作為天主子女,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享有尊嚴。人人都享有尊嚴。」

停止制毒和販毒

教宗隨後引用本篤十六世的嚴厲措辭,敦促毒販反思「他們對眾多年輕人和成年人的傷害」,並提醒他們天主會追究他們的責任。教宗方濟各稱他們為「殺人犯」,並進一步討論了需要做些什麼來阻止毒品的使用:

「通過毒品消費合法化來減少毒品依賴,這是一種幻想,正如在一些國家所提議或已經實施的那樣。合法化只會導致更多消費。瞭解了許多毒品成癮者及其家庭的悲慘故事後,我堅信道德上有義務終止這些危險物質的生產和交易。有多少死亡販子被權力和金錢的邏輯所驅使,不惜一切代價!毒販就是販賣死亡!」

預防是打擊毒品的首要途徑

教宗方濟各指出,預防是對抗毒品濫用的「首要途徑」。他結合個人經驗補充道:「在我訪問不同教區和國家的過程中,我參觀了幾個以福音精神為指導的戒毒團體。這些團體是神父、修士和平信徒實踐《慈善撒瑪黎雅人》比喻的強有力和充滿希望的見證。同樣,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各主教團努力推動有關吸毒者治療和預防的公正立法和政策,以制止這一禍害。」

祈禱和打擊毒品的努力

教宗還舉例說,拉丁美洲毒品成癮陪伴與預防牧靈網絡(PLAPA)分享了在禁毒鬥爭中的經驗和困難,南部非洲主教們也於2023年11月召開了一次關於「讓年輕人成為和平與希望的推動者」的會議。教宗強調,面對「毒品成癮的悲慘情況和生產和非法販運的醜聞」,我們不能無動於衷。

教宗引用他在2023年8月26日致第60屆國際法醫毒物學家協會(TIAFT)年會的信函說道:「耶穌是我們的榜樣。效法祂的親近風格,我們也蒙召行動起來,在脆弱和痛苦的境況面前停下腳步,傾聽孤獨和痛苦的呼聲,彎下腰來扶起那些陷入毒品奴役的人,使他們重獲新生。」

教宗最後呼籲大家為「那些向年輕人提供毒品的罪犯」祈禱。教宗說:「他們是罪犯,是殺人犯。讓我們為他們的悔改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詠讓我們的祈禱不會貧乏到只剩祈求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6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表示,聖詠是「聖神親自放在祂教會新娘唇上的歌曲」。《聖詠集》是「祈禱的交響樂」,蘊含不同的律動,需要重新發現其富饒和現實意義。他期許這為禧年作準備的一年,能響起「祈禱的盛大交響樂」,讓聖神啟發的那些話語在今天的教會內迴盪。

聖詠蘊含許多「律動」

讚頌、感謝、求恩、哀訴、敘事,以及其它各種祈禱都囊括在《聖詠集》中,而且聖詠在新約裡占了「得天獨厚的地位」。教宗提到他的書桌上有一本烏克蘭文版的新約和《聖詠集》。這本書以前的主人是一名軍人,他在前線靠這本新約和《聖詠集》祈禱,戰亡後其他人把書寄給教宗。

「不是每一篇聖詠、不是每篇聖詠的所有部分,基督徒都能琅琅上口、心有戚戚焉,更何況是現代人。聖詠有時反映出與我們不一樣的歷史處境和宗教思維。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是在默感下寫成,而是某些層面與啟示的短暫時期和階段有關,就像古代律法的很多部分也是如此。」

聖詠必須成為我們的祈禱

教宗指出,聖詠是耶穌的祈禱,是聖母瑪利亞和宗徒們的祈禱,是在我們之前的基督徒團體的祈禱。誦讀聖詠祈禱時,我們加入了「諸聖相通功的龐大交響樂團」。我們在彌撒聖祭和時辰頌禱中讀聖詠。

接著,教宗放下講稿,問說:「你們有時藉著聖詠祈禱嗎?你們要拿起聖經或新約,誦讀聖詠祈禱。比方說,你們因犯罪而傷心難過時,讀不讀聖詠第51篇來祈禱?很多篇聖詠有助於我們前行。你們要養成讀聖詠祈禱的習慣。我向你們保證,你們最終必定得到幸福。」

教宗強調,聖詠必須成為「我們的祈禱」。「假如有幾篇聖詠,或者只是幾個段落,對我們的心靈說話,那麼一整天反覆誦讀、用它來祈禱,是多美好的事。聖詠是『四季皆宜』的祈禱詞:任何心靈狀態或需求,都能在其中找到最貼切的詞語來化為祈禱。不同於其他任何禱詞,聖詠不會在複誦中失去效力,反而有所增長。」

不只求恩,更要讚頌和感謝

關於聖詠的詞句在人生不同境遇中對我們的幫助,教宗舉了幾個實例。在悔恨、恐懼或苦惱中,我們可以複誦:「天主,求祢按祢的仁慈憐憫我。」(詠五十一3)「上主是我的牧者。」(同上,廿三1)或者,要表達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時,可以這麼說:「天主,祢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祢。」(同上,六十三2)

「聖詠讓我們的祈禱不會貧乏到只剩祈求,不停說:『求祢賜給我、賞給我們。』聖詠幫助我們的祈禱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讚頌的祈禱、頌謝的祈禱、感恩的祈禱;並且幫助我們為整個受造界發聲,使之融入在我們的頌揚中。」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讓聖神送給教會新娘的話語「在今天的教會內迴盪」,「使禧年前的這個準備年成為真正的祈禱交響樂」。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也念及「親愛的中國人民」。他問候了在場的「剛恆毅之友協會」,這是一個紀念首位宗座駐華代表的協會。該協會成員在波爾代諾內的主教佩萊格里尼(Giuseppe Pellegrini)的陪同下參加了當天的公開接見活動。

在紀念由剛恆毅所推動的上海教務會議百週年之際,「剛恆毅之友協會」成員將於隔天20日參加在宗座傳信大學舉行的剛恆毅總主教紀念會議,屆時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也將出席。教宗方濟各藉此機會問候“親愛的中國人民”。他說:「讓我們始終為這個如此勇敢、擁有如此美麗文化的高尚人民祈禱。」

剛恆毅之友協會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