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不聆聽天主聖言,信仰將成為一種意識形態

十月十七日聖依納爵安提約基亞彌撒

讀經一: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1:16-25

弟兄們:我決不以福音為恥,因為福音正是天主的德能,為使一切有信仰的人獲得救恩,先使猶太人,後使希臘人因為福音啟示了天主所施行的正義,這正義是源於信德,而又歸於信德,正如經上所載:「義人因信德而生活。」原來天主的忿怒,從天上顯露在人們的各種不敬與不義上,是他們以不義抑制了真理,因為認識天主為他們是很明顯的事,原來天主已將自己顯示給他們了。其實,自從天主創世以來,他那看不見的美善,即他永遠的大能和他為神的本性,都可憑他所造的萬物,辨認洞察出來,以致人無可推諉。他們雖然認識了天主,卻沒有以他為天主而光榮或感謝他,而他們所思所想的,反成了荒謬絕倫的;他們冥頑不靈的心陷入了黑暗;他們自負為智者,反而是愚蠢的他們將不可朽壞的天主的光榮,歸於可朽壞的人,飛禽,走獸和爬蟲形狀的偶像因此,天主任憑他們隨從心中的情慾,陷於不潔,以致彼此玷污自己的身體;因為他們將虛妄變作天主的真理,去崇拜事奉受造物,以代替造物主─他是永遠可讚美的。亞孟!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11:37-41

耶穌正說話的時候,有一個法利塞人請他到自己家中用飯,耶穌進去便入了席那個法利塞人看見耶穌飯前不洗手,覺得奇怪但主對他說:。「你們法利塞人洗淨杯盤的外面,你們心中卻滿是劫奪與邪惡。糊塗人哪!那造外面的,不是也造了裡面嗎?只要把你們杯盤裡面的施捨了,那麼,一切對你們便都潔淨了。」

2017年10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是安提約基亞聖依納爵殉道主教慶日。教宗引用當天的彌撒讀經,反省那些無法聆聽天主聖言的糊塗人。他們寧願選擇外表、偶像或意識形態。主耶穌因他們的「愚昧」而流下哀傷的眼淚,就如祂為耶路撒冷子民哭泣一樣。

首先,教宗反省當天讀經中出現兩次的「糊塗人」:一次耶穌是對法利賽人說的(路11:37-41);另一次是聖保祿對外邦人說的(羅1:16-25)。聖保祿也曾使用這詞指責迦拉達教會的基督徒,稱他們「無知」,因爲他們被「新的思想」所欺騙。教宗解釋道:「這個詞不只是一項譴責,更是一個記號,因爲它指明無知如何導向腐敗。這三組糊塗人都是腐敗的。」

「耶穌告訴那些經師們說他們就像是用石灰刷白的墳墓:他們腐敗是因為他們只擔心外在表相的美麗,卻不理會内在的事,也就是腐敗存在的地方。因此,他們因虛榮、外表、外在的美麗、表面的正義而腐敗墮落。至於外邦人,他們則因崇拜偶像而腐敗,因為他們以偶像替代天主的光榮,而這光榮是可以藉由理智得知的。」

教宗繼續說道:「今天也有其他形式的偶像崇拜,例如消費主義,或是尋求一個舒適的天主。最後,那些將自己賣給意識形態的基督徒,他們已不再是基督徒,反而成了『基督宗教的理論家』。基於他們的愚昧,這三組人 『最終都以腐敗墮落作爲結局。』。」

教宗進一步對「愚昧」做出解釋說:「愚昧指的是一種『不願聆聽』的狀態,可以說是『裝傻』,『我不知道』,『不去聼』。一種缺乏對天主聖言聆聽的能力:當天主聖言無法進到我内,我不讓它進入因爲我不去聆聽。愚昧的人不聆聽。他以為自己在聆聽,事實卻不然。他常常做自己的事,因此天主的話語無法進到他的内心,愛沒有可以生根的地方。縱使天主的話語進入,它卻是我自身對現實的認知所提煉和轉化過的。愚昧的人不曉得如何聆聽,這種充耳不聞將導向腐敗。天主的話語無法進入,愛沒有可以生根的地方,最終也沒有自由。所以,他們成爲奴隸,因爲他們『以謊言來代替天主的真理』,崇拜受造物卻不朝拜造物主。」

教宗接著提出以下的反省:「我有聆聽天主的聖言嗎?我是否讓它進駐我的内心?這在我們詠唱阿肋路亞時所聆聽的聖言,是活生生、有效,並在心中展現感受和思慮的天主聖言。它切入並滲透我的心扉。我讓這聖言進駐我内,或是對它充耳不聞呢?我是否將它轉化為外在表相、偶像崇拜、陋習或是意識形態呢?所以,如果它沒有進到内心,這就是基督徒的無知愚昧。」

教宗在結束講道前規勸大家:「認出今日糊塗者的標記,並表示今天有許多愚昧的基督徒,甚至是愚昧的牧者。聖奧斯定傾全力對抗這種現象,因爲牧者的無知愚昧將傷害羊群。」

最後,教宗呼籲大家:「把目光轉向那經常在門外等候、對我們念念不忘的上主。如果我們陷入這種愚昧無知,我們就遠離祂,而祂卻對我們念念不忘,如同耶穌哀哭耶路撒冷一般的思念:那是對祂鍾愛選民的思念,對那些因爲愚昧選擇了外表、偶像或是意識形態,離開了祂的子民的思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應保持警醒,以免陷入世俗

常年期第二十七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恭讀岳厄爾先知書1:13-15;2:1-2

司祭,你們應披上麻衣而哀悼!服務祭壇的人,你們應哀號!我天主的僕人,你們應進來,披上麻衣過夜!因為素祭和奠祭在你們天主的殿內已中斷了。你們應制定一個齋期,召開一個盛會,聚集長老和當地的一切居民,在上主你們天主的殿內,向上主呼號。啊!那日子啊!上主的日子來近了,它來有如全能者施行毀滅。你們要在熙雍吹起號角,在我的聖山上吹起號筒!叫大地所有的居民戰慄害怕,因為上主的日子來了,且已來近了。那是一個陰森昏暗的日子,是一個濃雲密布的日子!一個龐大強盛的民族猶如曙光一樣,散布在各山上;像這樣的民族,是亙古以來從未有過,此後歷盡萬世萬代,也不會再有。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11:15-26

那時候,人群中有人說:「耶穌是仗賴魔王貝耳則步驅魔。」另一些人試探耶穌,向他要求一個自天而來的徵兆。耶穌知道了他們的心意,便對他們說:「凡是一國自相紛爭,必成廢墟,一家一家的敗落。如果撒殫自相紛爭,他的國如何能存立呢?因為你們說我仗賴貝耳則步驅魔。如果我仗賴貝耳則步驅魔,你們的子弟是仗賴誰驅魔呢?為此,他們將是你們的裁判者。如果我是仗賴天主的手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已來到你們中間了。幾時壯士佩帶武器,看守自己的宅舍,他的財產,必能安全。但是,如果有個比他更強的人來戰勝他,必會把他所依賴的一切武器都奪去,而瓜分他的贜物。不隨同我的,就是反對我;不同我收集的,就是分散。邪魔從人身上出去後,走遍乾旱之地,尋找一個安息之所,卻沒有找著;他於是說:我要回到我出來的那屋裏去。他來到後,見裏面已打掃清潔,裝飾整齊,就去帶了另外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魔鬼來,進去,住在那裏;那人後來的處境,就比先前的更壞了。」

2017年10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唯有十字架上的基督能救我們遠離那使我們逐漸陷入世俗的魔鬼,救我們脫離愚昧無知和誘惑。

當天禮儀的福音選自《路加福音》,講述耶穌驅魔的事跡(路11:15-26)。教宗因此勉勵眾人進行良心省察,行愛德;愛德雖然要求我們有所付出,但能使我們更加謹慎,以免狡猾的魔鬼進入。

教宗解釋道:「上主要求我們保持警醒,免得陷入誘惑。因此,基督徒必須隨時保持醒寤、警醒、謹慎,如同警衛那樣。福音記載,耶穌驅逐魔鬼後,給我們闡明一個真理:邪魔從人身上出去後,走遍乾旱之地,尋找一個安息之所,卻沒有找著,就決定回到原來那個人身上,另外帶了七個比自己更惡的魔鬼來;於是,那個人最後的處境比先前更壞了。」

教宗指出:「『更壞』這個詞在這段經文中非常有力,因為魔鬼悄然進入人的生活中,潛入他的內心,從內部開始悄然無聲地改變那個人。這方式跟原先猛烈的附魔方式截然不同,我們可以稱之為『客廳裡』的附魔。魔鬼就這樣緩慢地在我們生命中運作,扭曲我們的準則,使我們變得世俗。它隱藏在我們的行事作風中,我們難以覺察。如此一來,那個被驅魔的人就成了更糟糕的人,為世俗所累。而這正是魔鬼要的:世俗。」

「世俗是進階的『附魔』」。它是一種迷惑、誘惑,因為魔鬼是誘惑之父。當魔鬼如此溫柔有禮地進入,掌控我們的態度時,我們的價值觀便從服事天主轉變為忙於世俗,從而成為平淡的基督徒、世俗的基督徒,把世界的精神和天主的聖神相混淆,遠離上主。」

那麼,我們如何避免陷入誘惑和變得世俗呢?

教宗回答道:「我們首先要在冷靜中保持警醒。警醒意味著釐清我內心的變化,意味著暫停片刻,省察我的生命。我是一名基督徒嗎?我有沒有妥善教育我的子女?我過著基督徒的生活呢,還是世俗的生活?我怎能明白這點呢?聖保祿宗徒提出的秘訣是: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只有在上主的十字架前,我們才知道世俗在何處,並將它銷毀。這是我們在十字架前的目的:十字架不是個裝飾品;正是十字架救我們遠離這些使我們變得世俗的迷惑和誘惑。其次是良心省察,省察所發生的事,但要始終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前省察,並且祈禱。基督的救恩不僅救我們免於罪過,也救我們擺脫世俗。」

此外,我們還要打破安逸的態度,行愛德。最後,教宗總結道:「我的生活舒適,但我將做這件要求我付出的事,探望病人,援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行愛德。這樣便能打破這七個魔鬼跟帶頭的魔鬼試圖營造的平靜,精神世俗。」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頑固僵硬的心無法明白天主的慈悲

常年期第二十七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恭讀約納先知書 3:1-10

上主的話再次傳給約納說:「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們宣告我曉諭你的事。」約納便依從上主的話,起身去了尼尼微。尼尼微在天主前是一座大城,需要三天的行程。約納開始進城,行了一天的路程,宣佈說:「還有四十天,尼尼微就要毀滅了。」尼尼微人便信仰了天主,立即宣佈禁食,從大到小,都身披苦衣。當這消息傳到尼尼微王那裏,他便起來,離開自己的寶座,脫去長服,披上苦衣,坐在灰土中;然後命人以君王的諭令和其大臣的名義,在尼尼微宣佈說:「人、牲畜、牛羊,都不可吃什麼;不可牧放,也不可喝水。人和牲畜,都應身披苦衣,人要懇切呼求天主,更要離開自己的邪路,放棄手中的暴行。誰知道天主也許會轉意憐憫,收回自己的盛怒﹐使我們不致滅亡。」天主看到他們所行的事,看到他們離開了自己的邪路,遂憐憫他們,不將已宣佈的災禍,降在他們身上。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0:38-42

那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名叫瑪爾大的女人,把耶穌接到家中。她有一個妹妹,名叫瑪利亞,坐在主的腳前聽他講話。瑪爾大為伺候耶穌,忙碌不已,便上前來說:「主!我的妹妹丟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介意嗎?請叫她來幫助我吧!」主回答她說:「瑪爾大!瑪爾大!你為了許多事操心忙碌,其實需要的惟有一件。瑪利亞選擇了更好的一份,是不能從她奪去的。」

2017年10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禮儀選讀《約納先知書》,呼籲我們反省天主的慈悲。教宗說:「約納先知是個頑固不化的人,他想指教天主該如何行事。」

教宗說:「上主要求約納先知向尼尼微城宣講悔改:第一次約納逃跑了,他拒絕做這樣的事;第二次他做了,並且效果很好。然而,他卻很不高興,遂發起怒來,因為上主寬恕了真心悔改的尼尼微人。約納是個頑固的人,不僅頑固,而且還是個僵硬的人。」

「心靈頑固的人,僵硬的人,無法明白天主的慈悲是什麼。這樣的人就像約納那樣,不斷地說:『我們應該宣講這個,這些人該受懲罰,因為他們做了壞事,必須下地獄。』僵硬的人不懂得像上主那樣拓寬心胸。僵硬的人是膽怯的人,小心眼,心胸狹窄。他們忘記了天主的正義透過祂的聖子已實現了,成了慈悲,成了寬恕。天主的心始終向著寬恕開放。」

教宗接著表示:「僵硬的人忘記了天主的全能正是在祂的慈悲和寬恕中彰顯、體現出來。明白天主的慈悲並非易事,需要許多的祈禱才能明白,因為天主的慈悲是一份恩寵。我們習慣於這種正義邏輯:『你對我做了這事,我將奉還』;『你做這事,就得付出代價』。但是耶穌已為我們付出了代價,並且仍在付出代價。天主本可因為約納先知的頑固和僵硬而放棄他,然而天主卻去跟他說話,說服他。天主拯救了約納就如祂拯救了尼尼微人那樣。天主是有耐心的天主,懂得安撫和拓寬我們的心。」

最後,教宗總結道:「《約納先知書》傳達的訊息是預言、懺悔、慈悲、膽怯和頑固之間的對話。然而,天主的慈悲始終克勝一切,因為祂的全能正是在慈悲中彰顯出來。我建議大家今天拿起聖經,閱讀《約納先知書》,這本書很短,只有三頁。我們要仔細觀察天主是如何行事的,看看上主的慈悲,上主如何改變我們的心,然後感謝上主,因為祂無限慈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只有幫助近人解除憂苦,才能明白耶穌的奧跡

常年期第二十七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恭讀約納先知書 1:1-2:1,11

那時,上主的話傳給阿米泰的兒子約納說:「你起身往尼尼微大城去,向他們宣佈:他們的邪惡已達到我前。」約納卻起身,想躲開上主的面,逃到塔爾史士去;遂下到約培,找到一隻要開往塔爾史士的船,繳了船費,上了船,同他們往塔爾史士去,好躲開上主的面。

但是上主卻使海上起了大風,海中風浪大作,那只船眼看就要被擊破。水手們都驚惶起來,每人呼求自己的神,並將船上的貨物拋在海裏,為減輕重量。約納卻下到船艙,躺下沉睡了。船長走到他跟前,向他說:「怎麼,你還在睡覺?起來,呼求你的神吧!你的神也許會眷念我們,使我們不致喪亡。」他們彼此說:「來,我們抽籤,以便知道,我們遇到這場災禍,是因誰的緣故。」他們便抽籤,約納竟抽中了。他們向他說:「請告訴我們,我們遇到這場災禍,是什麼緣故?你是幹什麼的?從那裏來?你是什麼地方的人?屬於那一個民族?」他回答他們說:「我是個希伯來人,我敬畏的,是那創造海洋和陸地的上天的上主天主。」那些人都很害怕,就對他說:「怎麼你作了這事?」人們都知道,他是從天主面前逃跑的,因為他已經告訴了他們。

他們又向他說:「我們該怎樣處置你,才能使海為我們而平靜?」因為海越來越洶湧了。他對他們說:「你們舉起我,將我拋在海裏,海就會為你們平靜下來,因為我知道,這場大風暴臨到你們身上,只是因了我的緣故。」眾人雖然盡力搖櫓,想回到海岸,卻是不能,因為海上的風暴越來越洶湧,所以他們便呼求上主說:「上主!求你不要因這一個人的性命,使我們全都喪亡;不要將無辜者的血,歸在我們身上,因為你是上主,就按你的意願作吧!」他們於是舉起約納,將他拋在海裏,海遂平靜。眾人都極其敬畏上主,遂向上主獻祭,許下誓願。

上主安排了一條大魚,吞了約納;約納在魚腹裏三天三夜。他從魚腹裏祈求上主,他的天主。當時,上主命令那魚,那魚便將約納吐在陸地上。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0:25-37

那時,有一個法學士起來,試探耶穌說:「師傅!我應當做什麼,才能獲得永生?」耶穌對他說:「法律上記載了什麼?你是怎樣讀的?」他答說:「你應當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你自己。」耶穌向他說:「你答得對。你這樣做,必得生活。」但是,那人想顯示自己有理,又對耶穌說:「畢竟誰是我的近人?」耶穌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來,到耶里哥去,遭遇了強盜,他們剝去他的衣服,並加以擊傷,將他半死半活的丟下走了。恰巧有一個司祭在那條路上下來,看了看他,便從旁邊走過去。又有一個肋未人,也是一樣;他到了那裏,看了看,也從旁邊走過去。但有一個撒瑪黎雅人,路過他那裏,一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遂上前,在他的傷處注上油與酒,包紮好了,又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帶到客店裏,小心照料他。第二天,取出兩個銀錢交給店主說:請你小心看護他!不論額外花費多少,等我回來時,必要還給你。你以為這三個人中,誰是那遭遇強盜者的近人呢?」那人答說:「是憐憫他的那人。」耶穌遂對他說:「你也照樣去做吧!」

2018年10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出,我們要像慈善的撒瑪黎雅人那樣照顧受傷的人,效法基督,為需要幫助的人解除憂苦,而不是如同司祭和肋未人那樣,從旁邊走過去。

當天的福音記述有一個法學士有意試探耶穌,詢問耶穌「怎樣才能獲得永生」。耶穌讓這個法學士說出愛天主和愛近人的誡命,但耶穌也給他設下小圈套,讓他繼續詢問耶穌,誰是他的近人。於是,耶穌講了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路10:25-37)。

教宗強調:「在這個比喻中有6個角色:強盜、被打得半死半活的人、司祭、肋未人、店主,以及一個不屬於猶太子民的撒瑪黎雅人。耶穌常用更為高超的方式回答別人的問題,這一次祂藉著一個比喻來解釋自己的奧跡。」

教宗接著描述人們經常持有的一種態度。「強盜高興地離開了那裡,因為他們從這人身上搶走了許多好東西,根本不理會他的死活。司祭本該是個天主的人,肋未人則是個懂得法律的人,但他們都從這個受傷、幾乎瀕臨死亡的人旁邊走過去。」

教宗說:「這在我們當中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態度:看到一個災難,一件不好的事,就繞道而過。然後,我們就從報紙上閲讀這個有點被描繪為醜聞或引起轟動的消息。相反地,這個路過的撒瑪黎雅人卻『一看見傷者就動了憐憫的心,遂上前,在他的傷處注上油與酒,包紮好』。他沒有把這個受傷的人遺棄在那裡,說『我該做的都做了,現在我可以離開這裡了。』不,他沒有這樣做。」

「然後,這個肋未人又扶受傷的人騎上自己的牲口,把他帶到客店裡,小心照料他。第二天,他要離開客店去辦自己的事,遂取出兩個銀錢交給店主,請他看護這個受傷的人,並且對他說,要是費用超過這兩個銀錢,等他回來時必要補還。」

教宗表明:「這就是基督的奧跡。基督甘為僕役,自謙自卑,且為我們受死。耶穌沒有從我們這些受傷且要死的人旁邊走過去,而是來到我們跟前,照料我們,繼續不斷地為我們付出,祂在第二次來臨時,還會再付出。」

耶穌以這個奧跡回答了想試探祂的法學士,邀請他也照樣做。教宗告誡道:「這個比喻不是一個童話,而是耶穌基督的奧跡。透過這個比喻,我們將會更深入廣泛地理解耶穌基督的奧跡。法學士滿面羞愧地默默離去,沒有理解。他沒有理解基督的奧跡,如果他理解那能讓我們明白基督奧跡的人性原則,便會知道:一個人只有在幫助另一個人解除憂苦的情況下,才能從高處往下看這個人。如果有人這樣做了,他就走在好的旅程上,在朝向耶穌的正確道路上行走。」

教宗邀請每個人反躬自問地反省:「我會怎麽做?我會是強盜、騙子、墮落的人嗎?我會是一個觀望的司祭,從旁觀望,然後走過去嗎?我會是一個同樣也走過去的天主教領導人嗎?或者,我是一個罪人,一個因自己的罪該當受譴責的人?我會走向需要幫助的人,做他的近人,照顧他嗎?面對每天遇到的許多創傷,許多受傷的人,我該怎樣做?我會像耶穌那樣做嗎?我會成為僕役嗎?」

最後,教宗勉勵道:「這個比喻彰顯出耶穌基督的奧跡。祂來到我們眾人當中,治癒我們,為我們犧牲性命。我們要重複誦讀這段福音,這對我們會大有助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重新尋回自己的根源,不要在心理上的自我流放

常年期第二十六週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恭讀厄斯德拉卷下 8:1-4,5-6,7-12

所有的人民,都一致聚集到水門前的廣場上,要求厄斯德拉經師,拿出上主命以色列當遵守的梅瑟法律書來。厄斯德拉司祭便在七月一日,將法律書拿到會眾前,即男女和所有能聽懂的人前,在水門前的廣場上,從早晨到中午,在男女和能聽懂的人面前,宣讀了法律,所有的人民都側耳靜聽法律書。厄斯德拉經師站在為此特備的木台上。厄斯德拉在眾目注視之下展開了書 ─因他高立在眾人以上 ─ 他展開書時,眾人都立起來。厄斯德拉先讚頌了上主,偉大的天主,全民眾舉手回答說:「亞孟,亞孟!」然後跪下,伏首至地,欽崇上主。民眾立在原處不動。厄斯德拉讀一段天主的法律書,即作翻譯和解釋,如此民眾可以懂清所誦讀的。乃赫米雅省長和厄斯德拉司祭兼經師,以及教導民眾的肋未人,向民眾說:「今天是上主你們天主的聖日,你們不可憂愁哭泣!」因為全民眾聽了法律的話,都在哭泣。為此,乃赫米雅又向他們說:「你們應去吃肥美的肉,喝甘甜的酒,且贈送一部分,給那些沒有預備的人,因為今天是我主的聖日;你們不可憂愁,因為喜樂於上主,就是你們的力量。」肋未人也安慰民眾說:「你們要安靜,因為今天是聖日,不應憂愁!」民眾遂去吃喝,且贈送一部分給他人,大家異常歡樂,因為都明白了向他們所講的話。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0:1-12

那時候,耶穌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地在他前面,到他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耶穌對他們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你們去吧!看,我派遣你們猶如羔羊往狼群中。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路上也不要向人請安。不論進了那一家,先說:願這一家平安!那裏如有和平之子,你們的和平就要停留在他身上;否則,仍歸於你們。你們要住在那一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你們不可從這一家遷移到另一家。不論進了那座城,人若接納你們,給你們擺上什麼,你們就吃什麼。要醫治城中的病人,並向他們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了。不論進了那座城,人如不接納你們,你們就出來,到街市上說:連你們城中粘在我們腳上的塵土,我們也要給你們拂下來;但是你們當知道: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了。我告訴你們:在那一日,索多瑪所受懲罰,要比這座城容易忍受。」

2017年10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重新找到自己的根源的人是個快樂的人,而在心理上自我放逐的人,則害人不淺。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厄斯德拉書下》(厄8:1-12),記述以色列子民從巴比倫充軍回到猶大後,在耶路撒冷水門前的廣場上聆聽厄斯德拉經師宣讀上主命以色列遵守的梅瑟法律。

教宗解釋說:「厄斯德拉準備帶領子民回到耶路撒冷,可謂一段艱難旅程,因為他得說服很多人,帶很多東西,以重建耶路撒冷城。這段旅程更是子民重新找到自己的根源的一段旅程。充軍多年後,他們的根源雖已變弱,但並沒有失掉。重新尋得根源因此意味著重新歸屬於一個民族。」

「沒有根源,人就無法生活:一個沒有根源或者遺失根源的民族,是一個生病的民族;同樣的,一個沒有根源,忘卻自己的根源的人,是一個生病的人。我們要重新尋得自己的根源,發現自己的根源,提起勇氣前行,努力結出碩果。」

教宗指出:「這旅程中有很多阻力。阻力來自那些更喜歡流放的人,即使身體上沒有被流放,卻有心理上的流放:從團體和社會上自我流放。這樣的人更喜歡成為連根拔起,沒有根源的民族。我們應該注意這種心理上自我流放的疾病:它害人不淺。它除去我們的根,消滅我們的歸屬。」

「無論如何,以色列子民前行了,他們修建了聖殿和城牆。他們聚集起來重新恢復自己的根源,也就是聆聽了天主法律。民眾哭泣,但是這次不是在巴比倫的哭泣,而是歡樂的哭泣,與自己的根源相遇、與自己的歸屬相遇的哭泣。厄斯德拉讀完法律書後,請民眾歡欣慶祝。這是找到了自己的根源的歡樂。」

「找到了自己的根源的人,忠於自己的歸屬的人,是快樂的人。這快樂是他們的力量。從憂愁的哭泣到歡樂的哭泣,從遠離根源、遠離自己民族的哭泣到擁有歸屬的哭泣:『我回到家了!』」

教宗於是邀請信眾閱讀《厄斯德拉書下》第八章:「問問自己:我忘記了對天主的記憶嗎?我記得我的歸屬嗎?我有能力透過我的根源和我的歸屬重新啟程找到自己嗎?或者,我更喜歡自我流放,心理上的流放,封閉自己呢?我們也要自問:我害怕哭泣嗎?」

最後,教宗表明:「如果一個人害怕哭泣,他也將害怕歡笑。因為在憂苦哭泣後,就會有喜樂的哭泣。為此,我們需要懇求悔改哭泣的恩寵,為我們的罪過傷心,但也為喜樂哭泣,因為上主寬恕了我們,祂在我們的生命做了祂為自己的子民所做的一切。願上主賜予我們前去與自己的根源相遇的恩典。」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我們要祈求耶穌賜予勇氣,好能緊緊跟隨祂

常年期第二十六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恭讀匝加利亞先知書 8:20-23

萬軍的上主這樣說:「還有許多民族和各大城的居民要前來;一城的居民到另一城去,向該城的居民說:我們快去懇求上主開恩,去尋求萬軍的上主!我也同去。」將有許多民族和強盛的國民,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的上主,懇求上主開恩。萬軍的上主這樣說:「在那些日子裏,十個說異國方言的人將抓住一個猶太人的衣邊說:我們要同你們一起去,因為我們聽說天主同你們在一起。」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9:51-56

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他遂決意向耶路撒冷走去,便打發使者在他面前走;他們去了,進了撒瑪黎雅人的一個村莊,好為他準備住宿。人們卻不收留他,因為他是面朝耶路撒冷去的。雅各伯及若望兩個門徒見了,便說:「主,你願意我們叫火自天降下,焚毀他們嗎?」耶穌轉過身來斥責了他們。他們遂又到別的村莊去了。

2017年10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的福音取自《路加福音》,講述耶穌與門徒們走向耶路撒冷,因為「耶穌被接升天的日期就快要來到」(路9:51-56)。教宗指出:「耶穌在準備接受苦難和十字架時做了兩件事:一是決意面朝耶路撒冷走去,承行天父的旨意,勇往直前;二是向祂的門徒們宣布此事。」

教宗表示:「耶穌只有一次懇求天父稍微挪開這十字苦架,祂在橄欖園裡這樣祈禱說:『父啊!祢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吧!但不要隨我的意願,唯照祢的意願成就吧!(路22:42)』耶穌服從天父的旨意,堅決且順從,直到最後。主耶穌充滿耐心,祂是旅途中的表率,不僅在十字架上受難和死亡,而且懷著耐心前行。」

「然而,面對耶穌的決意,面對朝向耶路撒冷的道路,面對十字苦架,門徒們沒有跟隨他們的耶穌善師。教宗引用福音書中的不同章節,闡明門徒們時常不明白或者不願意明白耶穌在說什麼,因為他們恐懼害怕;他們有時也隱瞞真相,或是顧左右而言他;抑或是如同當天福音所敘述的,他們找藉口不去思索主耶穌在等待的是什麼。」

「耶穌獨自一人。在這份決意上沒有人陪伴祂,因為沒有人理解耶穌的奧跡。耶穌在前往耶路撒冷的旅途中是孤獨的,並帶著這份孤獨直到最後。讓我們接著反省門徒們的離棄、伯多祿的背叛,便可看到耶穌的孤獨。福音告訴我們,耶穌在橄欖園裡只有天上的天使顯現在祂面前安慰祂,祂只有那位友伴。」

教宗鼓勵我們:「想想那深愛我們的耶穌。祂獨自走向十字架,不被祂的門徒們理解。讓我們想想、默觀及感謝那服從又勇敢的耶穌,並與祂交談。」

最後,教宗建議我們對耶穌說:「我多少次試圖做許多事,卻不仰望祢,不顧祢為我做的這一切。祢充滿耐心,是位有耐心的人、有耐心的天主,祢竟以莫大的耐心忍受我的罪過、我的過失。讓我們今天花點時間注視十字架上的耶穌,以及耶穌決意走向耶路撒冷的景象,並祈求恩寵,好能擁有緊緊跟隨祂的勇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在博洛尼亞主持彌撒

常年期第二十六主日

讀經一:恭讀厄則克耳先知書 18:25-28

上主這樣說:「你們說:『上主的做法不公平!』以色列家族,請聽我說:是我的做法不公平嗎?豈不是你們的做法不公平?如果義人離棄正義而作惡,因而喪亡,是因為他所做的惡事而喪亡。如果惡人遠離他所做的惡事,而遵行法律和正義,必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因為他考慮之後,離棄了所做的一切惡事,他必生存,不至喪亡。」

讀經二:恭讀聖保祿宗徒致斐理伯人書 2:1-11

弟兄姊妹們:如果你們在基督內獲得了鼓勵、愛的勸勉、聖神的交往、哀憐和同情,你們就應彼此意見一致、同氣相愛、同心合意、思念同樣的事,以滿全我的喜樂。不論做什麼,不從私見,也不求虛榮,只存心謙下,彼此該想自己不如人;各人不可只顧自己的事,也該顧及別人的事。你們該懷有基督耶穌所懷有的心情:他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此,天主極其舉揚他,賜給了他一個名字,超越其他所有名字,致使上天、地上和地下的一切,一聽到耶穌的名字,無不屈膝叩拜;一切唇舌,無不明認耶穌基督是主,以光榮天主聖父。

福音:恭讀聖瑪竇福音 21:28-32

那時候,耶穌對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你們以為怎樣?從前有一個人,有兩個兒子。他對第一個兒子說:孩子!你今天到葡萄園去工作吧!這兒子答應說:主,我去。但他卻沒有去。父親又對第二個兒子,說了同樣的話,第二個兒子卻回答說:我不願意。但後來他悔悟過來,就去了。兩個兒子中,那一個履行了父親的意願?」 司祭長和民間長老說:「後一個。」耶穌對他們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稅吏和娼妓要在你們之先,進入天國,因為若翰來到你們這裡,履行了正義,你們仍不相信他;稅吏和娼妓倒相信了。至於你們,見了後,仍不悔悟去相信他。」

2017年10月1日主日,教宗方濟各牧靈訪問意大利切塞納(Cesena)和博洛尼亞(Bologna)兩座城市。此行結束前,教宗在博洛尼亞達拉拉(Dall’Ara)運動場主持彌撒聖祭表明:「沒有一種基督徒的生活是用科學方法建立起來的,以為只履行某些準則就能良心平安」。

這個主日的福音記述耶穌講的一個比喻。一個父親叫自己的兩個兒子去葡萄園裡工作,大兒子起先說不去,但後來後悔,就去了;小兒子答應去,後來卻沒有去(瑪21:28-32)。

教宗評論道:「這個小兒子是個虛偽的人,不但埋沒了父親的聲音,也不聽從天主聖言。天主聖言點燃我們的心靈,讓我們感受到愛和安慰。我們可以選擇做行走的罪人,聆聽主耶穌,知道自己會跌到,但若悔過,就能重新站起來。我們也能成為坐著的罪人,總是隨時準備為自己辯護,只說對自己有利的話。」

教宗強調:「基督徒的生活是一段心地謙卑的旅程,不生硬且總是與天主建立關係,曉得懺悔,把自己的貧窮交託給天主,絕不自滿自足。如此,我們便能克勝耶穌在比喻中所譴責的惡,即虛偽、兩面派、教權主義伴隨著嚴守法規,以及脫離人群。在這種情況下,懺悔就是我們的秘訣,因著上主的愛,懺悔能使我們不僵硬,把對天主的拒絕轉變為服從,對罪過的順從轉變為抵拒。」

教宗繼續説道:「在我們每個人的旅程中都存在兩條道路:做懺悔的罪人或做虛偽的罪人。重要的不是為自己尋找辯解的理由,試圖保全面子,而是一顆與上主同行的心,每日奮鬥、悔罪,然後回到天主跟前,因為上主尋找的是心地純淨的人,而不是外表潔淨的人。」

教宗指出:「當天福音的比喻也具有現實意義,讓我們想到父親與子女時常不易的關係。各代人之間可能存在隔閡,但我們應恢復相遇,謀求新的平衡。家庭、教會和社會絕不可放棄相遇、對話,而要尋求共同行走的新途徑。」

教宗最後提出3個參照點,3個生存的基本食糧,即聖言、麵餅和窮人:

「聖言」有如引導我們謙卑行走的指南針,使我們不失去天主的道路,不陷入世俗。

「麵餅」指的是聖體,因為一切都從聖體聖事開始。

「窮人」則是那些缺乏必需品,缺乏愛和孤獨的人,他們需要天主。我們在這些人身上看到耶穌和我們旅程的支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良心的懊悔是救贖的症狀

常年期第二十五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  恭讀哈蓋先知書1:1-8

達理阿王二年六月初一,有上主的話借哈蓋先知傳給沙耳提耳的兒子猶大省長則魯巴貝耳,和約匝達克的兒子大司祭耶叔亞說:萬軍的上主這樣說:這百姓說:「建築上主殿宇的時候還沒有到!」於是有上主的話借哈蓋先知說:「當這座殿宇還是一堆廢墟時,難道為你們就到了住在有天花板的房屋的時候如今萬軍的上主這樣說:?!你們應細心考慮一下你們的行徑你們播種的多,卻收割的少;你們吃,卻總吃不飽;你們喝,卻總喝不夠;你們穿衣,卻總不覺溫暖;賺了工資,無異是將工資投進了破囊萬軍的上主這樣說:!你們應細心考慮一下你們的行徑你們應上山去,搬運木材,建造殿宇!我必因而喜悅,並顯示光榮──上主說。

福音  恭讀聖路加福音9:7-9

那時,分封侯黑落德聽到耶穌所做的一切事,猶疑不定,因為有些人說:「若翰從死者中復活了。」但另有些人說:「是厄里亞出現了」還有些人說:「是一位古先知復活了。」黑落德且說:「若翰我已經斬首了;而這人到底是誰關於他,我竟聽到了這樣的事」於是他設法要見見他。

2017年9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勉勵信徒說實話,意識到自己的罪過,向上主懺悔,求得寬恕。

當天福音記述黑落德聽到有關耶穌的事後,心感不安(路9:7-9)。

教宗說:「有些人把耶穌與洗者若翰和厄里亞聯繫起來,也有人說祂是一位先知。黑落德不知道該想什麼,但是他內心有所感觸,不是好奇,而是一種良心的懊悔。他想要見見耶穌,好讓自己心安。他想要看耶穌顯奇跡,但是耶穌不在他面前表演,他於是把耶穌交給了比拉多。耶穌付出的代價是死亡。良心的懊悔不只是單純的記得某些事情,而是一個傷疤。」

教宗說:「我們在生命中做了壞事,傷害了人,這就是一個傷疤,一個隱藏的傷疤,別人看不到,甚至連我自己也看不到,因為我對它已習以為常,時間久了就麻木了。但它在,在裡面,有人去碰觸它。當傷疤有痛感時,我們就感到良心不安。不僅意識到自己做了壞事,也感覺到傷痛。我的心,我的身體和我的靈魂都感覺得到。為了不再感到這些傷痛,就會出現一種掩蓋傷痛的誘惑。」

「感覺到良心在指責我們,並對我們說些什麽,是一份恩寵。然而,我們都不是聖人,但我們卻都在注視他人的而不是我們自己的罪過。」

教宗說:「我們應該給傷疤『施洗』,請允許我用這個詞彙,就是說給它起個名字。你的傷疤在哪裡?『神父,我如何做才能把它拔出來呢?』『首先要祈禱:上主,可憐我這個罪人吧!』上主會聆聽你的祈禱。之後,你要審查你的生命。『如果我沒有發覺疼痛或不知道疼痛在哪裡,症狀從哪裡來,我該如何做呢?』『你要請人幫助你走出來;讓傷疤出來,然後給它取個名字。』我在良心上懊悔,因為我做了這件真實的事。這是在天主前真正的謙卑,天主會為具體的事感動。」

教宗解釋道:「這種具體性在孩子們的告解中清楚體現出來。說出做過的具體的事能引出真理。這樣就能獲得痊癒。我們要學會指責自己。我指責自己,感覺到傷疤的疼痛,盡力去發掘這疼痛的症狀來自哪裡,然後指責自己。你不要害怕良心上的懊悔:這是救贖的症狀。我們要害怕的是遮蓋、掩藏和隱瞞良心的懊悔。這樣上主就會治癒我們。」

最後,教宗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恩寵,使我們有勇氣指責自己,好能走在寬恕的道路上。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保持與耶穌的親屬關係,做耶穌的家人

常年期第二十五周 星期二 彌撒

恭讀厄斯德拉卷上 6:7-8,12,14-20

達理阿王向河西州州長及他的同僚下召令書,說:「不可干涉天主殿宇的工程,任憑猶太人的總督和猶太人的長老,在原處重建天主的殿宇。此外,我且頒下此旨,命令你們為協助猶太人的長老,修建天主的殿宇應行的事:由河西王庫的賦稅中,給那些人撥出充分的經費,不得有誤!我達理阿頒布此令,應依照遵行!」猶太人的長老遂繼續修建,因著先知哈蓋,和依多的兒子匝加利亞的鼓勵,進行得很順利;如此他們遵照以色列天主的旨意,並按照波斯王居魯士和達理阿的諭令,完成了建殿的工程。聖殿完工的日期,是在達理阿王在位第六年,「阿達爾」月初三日。以色列子民、司祭、肋未人,和其餘由充軍歸來的人,興高采烈,為天主的聖殿舉行了奉獻禮。他們為天主聖殿的奉獻禮,奉獻了牛犢一百頭,公綿羊二百隻,羔羊四百隻;又照以色列支派的數目,奉獻了十二隻公山羊,為贖全以色列的罪。他們又派定了司祭,按照他們的編制,肋未人按照他們的班次,在耶路撒冷值班事奉天主,全照梅瑟書上所記載的。由充軍歸來的子民,於正月十四日,舉行了逾越節。肋未人全都聖潔了自己;他們既已聖潔了,就為所有充軍歸來的人,並為他們的司祭兄弟和自己,宰殺了逾越節羔羊。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9-21

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到他這裏來了,因為人多,不能與他相會。有人告訴耶穌說:「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願意見你。」他卻回答他們說:「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

2017年9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解釋了耶穌的家庭觀:凡聽了天主的話而付諸實行的就是祂的家人。

當天福音講述誰是耶穌的真親屬(路8:19-21)。主耶穌稱那些圍繞著祂和聆聽祂宣講的人為母親、弟兄和家人。這讓我們想到與天主和耶穌的親屬關係。這關係在乎的是門徒、朋友,而不是某種正式的態度,也不是禮貌或外交態度。那麼,教會內的靈修指導神師如何向我們解釋這個與上主的親屬關係呢?

教宗表示:「它首先意味著進入耶穌的家,進入那個環境,在耶穌的家中生活。在那裡生活、默想,成為自由的。因為子女是自由的,住在上主家裡的人是自由的,與祂保有親屬關係的人是自由的。」

至於其他的人,教宗引用聖經的話說:「他們是婢女的子女。我們可以這樣說,他們是基督徒,但他們不敢親近上主,不敢與上主保持親屬關係,他們與上主總是有距離。偉大的聖人們教導我們,保持與耶穌的親屬關係意味著與耶穌同在,注視祂,聆聽祂的聖言並努力付諸實行,與祂交談。」

教宗說:「與上主交談就是祈禱,這種祈禱也可在走路時進行:『上主,祢是怎麼看的?』這就是親屬關係,不是嗎?聖女德肋撒說,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找到天主,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與上主親近,即使在廚房的中也是如此。」

「親屬關係就是留在耶穌臨在內,就如祂在最後晚餐中親自叮囑我們的那樣。《若望福音》一開始就指示我們:『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安德肋和若望一聽到就跟隨了耶穌,那一天他們就在耶穌那裡住下了。」

教宗再次強調:「這就是與上主保持親屬關係的態度,不是基督徒那種友善卻與耶穌保持一定距離的態度:『祢在那裡,我在這裡』。」

最後,教宗問道:「我們想要與上主保持親屬關係嗎?那位有很多問題的基督徒,在搭公車和乘地鐵時內心與上主交談,或者至少知道上主在注視他,接近他:這就是親屬關係,就是親近,感覺自己歸屬耶穌的家庭。讓我們都懇求這恩寵,明白什麽是與上主的親屬關係。願上主賜予我們這份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上主藉著神慰讓我們隨時感受到祂的臨在

常年期第二十五周 星期一 彌撒

恭讀厄斯德拉卷上 1:1-6

波斯王居魯士元年,為應驗上主藉耶肋米亞的口所說的話,上主感動了波斯王居魯士的心,叫他出一道號令,並向全國頒發上諭說:「波斯王居魯士這樣說:上天的神『雅威』將地上萬國交給了我,囑咐我在猶大的耶路撒冷,為他建築一座殿宇。你們中間凡作他子民的,願他的神與他同在,上猶大的耶路撒冷,建築以色列的神『雅威』的殿宇;他是在耶路撒冷的神。所有的遺民,無論僑居在什麼地方,那地方的人都應捐助金銀、財物、牲畜,以及自願的獻儀,為那在耶路撒冷的神修建殿宇。」於是,猶大和本雅明的族長、司祭、肋未人,以及那些受天主感動了心的人,就起程上去,要建築耶路撒冷的上主的殿宇;所有的鄰居都拿出所有的金銀、財物、牲畜和珠寶來協助他們;此外,還有各種自願的獻儀。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6-18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沒有人點上燈,用器皿遮蓋住,或放在床底下的,而是放在燈台上,為叫進來的人看見光明;因為沒有隱藏的事,不被顯露的;沒有秘密的事,不被知道而公開出來的。所以,你們應當留心要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從他奪去。」

2017年9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呼求上主教導我們「邁向救贖的張力」。當天的第一篇讀經選自《厄斯德拉》,講述以色列子民獲得解放的事跡。教宗解釋道:「上主眷顧了祂的子民,把他們帶到耶路撒冷。『眷顧』一詞在救恩史中很重要,因為天主救贖的每次解放、每個行動都是眷顧。

「上主在眷顧我們時,賜予我們喜樂;也就是說,祂引領我們進入受安慰的狀態。在含笑獲享收成前,得先含淚播種,但上主此刻安慰我們,賜予我們這份神慰。神慰不僅那時存在,更是每個基督徒的靈性生活狀態。整部《聖經》都在教導我們這點。」

教宗接著呼籲眾人:「等待上主對我們每個人的眷顧。生活中有順境也有逆境,但上主將藉著神慰讓我們隨時感受到祂的臨在,使我們充滿喜樂。在等待上主的眷顧時,我們要懷著所有美德中最謙卑的一個,即望德。」

教宗表明:「望德總是渺小,但當望德如同藏在灰燼下的火炭時,往往強而有力。如此一來,基督徒便能在張力中走向與天主的相遇,走向與主相遇所帶來的神慰。一名基督徒若不在張力中走向與上主的相遇,他就是一名自我封閉的基督徒,存放在生命的倉庫裡,不知道該做什麼。」

教宗鼓勵信友們:「認出天主的安慰,因為有許多假先知看似在安慰我們,實則在欺騙我們。天主的安慰不是買得到的快樂。上主的安慰觸動人心,令你感動,增進你的信望愛三德,並使你為自己的罪過哭泣。當我們仰望耶穌和祂的苦難時,我們將與耶穌一同哭泣。」

「再者,神慰將把你的靈魂提升至天上的事、天主的事,在上主的平安內得享安寧。這是真正的神慰,而非一種娛樂。健康的娛樂不是件壞事,我們凡是人都需要健康的娛樂。然而,神慰攫住你,你感受到天主的臨在,並承認這就是上主。」

教宗感謝上主眷顧我們,助佑我們「向前邁進,常懷望德,肩負十字架」。

最後,教宗期勉眾人保存那已領受的神慰說:「的確,神慰強而有力,處於保存狀態的神慰沒這麼強勁,但它會留下痕跡。我們要藉著記憶維持這些痕跡。那麼,這強勁的時刻過後,什麼會存留下來呢?平安。而平安是神慰的最高境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