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奉獻生活是天主賜予教會的洪恩

2017年2月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與全球各修會的男女會士們一起慶祝聖母獻耶穌於聖殿日和第21屆奉獻生活日。教宗提醒會士們:「得過且過的誘惑會導致奉獻生活枯竭,因此必須幫助弟兄們背起十字架,因為受到了傷害的世界祈願獲得復甦。」

參禮的各修會男女會士們手持點燃的蠟燭列隊進入聖伯多祿大殿,使大殿被這些教宗祝福過的蠟燭照亮。會士們的歌聲似乎與昔日耶路撒冷聖殿内讚美天主的聲音相呼應,那是西默盎和亞納看到瑪利亞和若瑟將小耶穌奉獻給上主時發出的讚美聲。

教宗的彌撒講道從《路加福音》記述耶穌被獻於聖殿的事跡談起(路2:22-40)。他解釋道:「西默盎和亞納之所以讚美天主是因為他們在與耶穌的相遇中看到了希望的實現。

的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獲喜樂和希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得過且過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結出碩果,我們的心靈才能保持活潑。我們應把耶穌置於祂應在的地方:將祂置於子民當中。」

「在目前的多元文化轉折時期,奉獻生活者必須進入這重大轉變的中心,成為民眾的酵母,依照各自的特恩著手耕耘,幫助那些經常被撒在莠子中的種子長出麥子。為能做到這點,教宗要求會士們不可秉持來自害怕的防衛心態。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意味著應持有一顆默觀的心,認出天主如何在我們的城市、鄉鎮及社區的街道上行走;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意味著負起責任,幫助我們的弟兄們背起十字架。這就是願意藉著世界的創傷而觸摸耶穌的創傷,因為世界受到了傷害,它渴望且祈願獲得復甦。我們應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但我們的心態不可像宗教激進分子那樣,而應作為不斷受到寬恕的男人和女人,與他人分享天主的慰藉。」

此外,教宗也詳述了「得過且過的誘惑,它能逐漸在我們内心、我們的團體安家。這種心態使我們成為反動分子和膽怯的人,只讓我們向後看,著眼於過去的光榮史,卻不激發會祖們的先知性創意,迴避今日的挑戰。」

教宗解釋說:「得過且過的心理消除我們神恩的力量,驅使我們去馴化神恩,讓神恩隨手可及,卻剝奪它們創新的力量;它使得我們只希望固守空間、大廈或結構,而非開闢新進程。得過且過的誘惑使我們忘記恩寵,成為宗教職業者,而非希望的父親、母親或弟兄姐妹;我們蒙召正是宣告這希望。」

最後,教宗總結道:「奉獻生活者蒙召成為會祖的希望的繼承人。西默盎和亞納雖到了晚年卻能結出新的果實,他們為此見證,歌唱希望讓生活具有價值,因為上主履行祂的承諾。我們要接納會祖的夢想,這有助於我們在今天說先知話並重新找到那曾燃起我們心火的動力。我們需要夢想和先知話。回顧我們的先人,我們的父親和母親是怎樣夢想的,我們就能鼓起勇氣,先知性地向前推進這夢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耶穌總是在人群當中,但祂並不尋求聲望

馬爾谷福音 5:21-43

耶穌乘船渡回對岸,有大夥群眾聚集在他周圍;他遂留在海濱。那時,來了一個會堂長,名叫雅依洛,一見耶穌,就跪伏在他腳前,懇切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請你來,給她覆手,叫她得救回生。」耶穌就同他去了。有一大群人跟隨著他,擁擠著他。那時,有一個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她在許多醫生手裏,受了許多痛苦,花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更加重了。她聽了有關耶穌的傳說,便來到人群中,從後邊摸了耶穌的衣裳,因為她心裏想:「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會好的。」她的血源立刻涸竭了,並且覺得身上的疾病也好了。耶穌立時覺得有一種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人群中回過頭來說:「誰摸了我的衣裳?」他的門徒向他說:「你看!群眾四面擁擠著你,你還問:誰摸了我?」耶穌四周觀望,要看作這事的婦人。那婦人明知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戰戰兢兢地前來,跪伏在耶穌前,把實情完全告訴了他。耶穌便向他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吧!你的疾病必得痊愈。」他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長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你還來煩勞師傅做什麼?」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給會堂長說:「不要怕,只管信。」除伯多祿、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外,他沒有讓任何人跟他去。他們到了會堂長的家裏,耶穌看見群眾非常喧噪:有的哭泣,有的哀號,便進去,給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喧噪哭泣呢?小女孩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他們都譏笑他。他卻把眾人趕出去,帶著小女孩的父親和母親,以及同他在一起的人,進了小女孩所在的地方。他拿起小女孩的手,對她說:「塔里塔,古木!」意思是:「女孩子,我命你起來!」那女孩子就立刻起來行走,原來她已十二歲了;他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耶穌卻嚴厲命令他們,不要叫任何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女孩子吃的。

2017年1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要是我們持之以恆地注視耶穌,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祂也在親切地注視著我們每一個人。

彌撒中的《希伯來書》勉勵我們在信德中恆心向前,注視耶穌(希11:32-40);《福音》則敘述耶穌注視著我們,覺察到我們的存在(谷5:1-20)。

教宗解釋道:「耶穌就在我們身旁,祂總是在人群當中。耶穌沒讓保鏢護著以致人群碰觸不到祂。不,祂沒這樣做!耶穌常留在人群當中且被緊緊圍住。祂每次出門總是有很多群眾跟著。一些統計學的專家們也許會公布消息,稱『耶穌的聲望在下降』。然而,耶穌尋求的並不是聲望:祂在尋找群眾,群眾也在尋找耶穌。人們的雙目緊緊盯住耶穌,而耶穌也目不轉睛地盯住他們。『對,祂在注視著人們,注視著人群。』『不,祂在注視著每一個人!』這就是耶穌獨特的目光。耶穌不是在環視大眾:祂在注視每一個人。」

《福音》敘述兩個奇蹟:耶穌治好了一個患血漏已有12年的婦人,她夾在人群當中,用手觸摸了耶穌的衣裳便痊癒了。耶穌覺察到有人碰觸了祂。另一個奇跡則是耶穌使會堂長雅依洛的12歲女兒復活。耶穌也覺察到這女孩餓了,便吩咐她的父母給她吃的。

教宗解釋說:「耶穌的目光投向大事和小事。耶穌如此地注視,注視我們所有的人,也注視我們每一個人。祂注視著我們的大問題或大喜樂,也注意到我們微不足道的小事。耶穌就是如此地注視著我們。」

雅依洛的女兒復活後,人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

教宗於是表明:「要是我們持之以恆地緊緊注視耶穌,我們也會對耶穌感到驚訝,就如他們那樣。我向前走去,注視耶穌,目光緊緊地盯住耶穌,而我將發現什麽呢?我將發現耶穌的目光在注視著我!這讓我感到極大驚訝。」

「這是與耶穌相遇的驚訝,但我們並不害怕!我們不要害怕,一如那個婦人不怕前去觸摸耶穌的衣角。我們不要害怕!我們要在這條道路上奔跑,總是緊緊地注視耶穌。這樣我們就能感受到這美妙的驚喜,令我們充滿驚訝:耶穌的目光正在注視著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Rodney Leung, Salt and Light Catholic Media Foundation

教宗:恐懼一切的罪過使基督徒癱瘓,無法前行

馬爾谷福音 4:26-34

那時,耶穌向群眾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裏,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又滿了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他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裏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能棲息在它的蔭下。」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他們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下裏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

2017年1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願天主使我們免於恐懼一切的怯懦,因為這是罪過,使基督徒癱瘓,失去記憶、希望、勇氣和耐心。

當天禮儀選讀的《希伯來書》勉勵我們從三方面善度基督徒生活:過去、現在和未來。它首先要求我們保持記憶,因為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從今天開始,而是在今天繼續。保持記憶指的是記得一切,包括好事和不太好的事,把我的歷史展現在天主前,不掩蓋、不隱藏。

教宗說:「弟兄姐妹,請你們回想回想先前的時日:激情四溢的時日,在信德中前行的時日,剛開始度信仰生活就經受苦難的時日。我們若沒有記憶,就無法理解基督徒的生活,更無法理解每日的靈性生活。缺乏記憶,不僅無法理解基督徒的生活,也無法予以實踐。我們要記得天主在我生命中施展的救恩,記得我生命中的災禍,上主如何從這些災禍中拯救了我?記憶是一份恩寵,是我們應當懇求的恩寵。『上主,但願我不忘祢在我生命中留下的腳步,但願我不忘美好的時刻、逆境的時刻,不忘喜樂與十字架。』基督徒是個有記憶的人。」

《希伯來書》作者也告訴我們,我們正走在一條等候某件事的路上,等待著抵達某一點:一次相遇,與上主的相遇。換言之,他勉勵我們因信德而活出希望,展望未來。

教宗解釋道:「一如我們缺乏對過去的記憶就無法活出基督徒的生活,同樣地,我們若不能懷著與上主相遇的希望而展望未來,也無法度基督徒的生活。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還有很短的一會兒』。生命就像一口氣,轉瞬即逝。人在年輕時會想自己未來的日子還很長,生活卻教導我們:『時間過得真快!我小時候的同伴,現在都結婚啦!光陰似箭啊!』上主就要來到,然而與主相遇的希望是一種處於張力間的生活,活在記憶與希望之間,過去與未來之間。」

《希伯來書》給我們的第三點勉勵是活在當下,懷著勇氣和耐心面對諸多痛苦與悲傷。換言之,我們要坦率、毫無愧色,承受人生百態。

教宗解釋道:「我們大家都是罪人,但我們要懷著勇氣和耐心向前邁進。不要留在那裡,停滯不前,因為這無助於我們的成長。」

最後,《希伯來書》作者也勸誡我們不要犯下失去記憶,喪失希望、勇氣和耐心的罪過,也就是怯懦。

「怯懦是一種罪過,它使你因害怕而停滯不前。耶穌則說:『不要害怕。』怯懦的人是那些始終後退、過分自我保護、害怕失去一切的人。他們會說:拜託,別冒險!要謹慎,謹守每一條誡命。」

教宗總結道:「這是對的,但這也讓你癱瘓,使你忘記自己領受的諸多恩典,剝奪你的記憶,剝奪你的希望,不讓你前進。這樣的基督徒心靈狹隘,好似一個人上街不料遇到一場雨,衣服品質不好而面料縮水。這是怯懦,這是反對記憶、勇氣、耐心和希望的罪過。願上主增加我們的記憶,增強我們的希望,每天賜予我們勇氣和耐心,使我們免於恐懼一切、為自保而心靈狹隘的怯懦。耶穌說:『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我在這裡,我來為承行祢的旨意

聖馬爾谷福音 3:31-35

耶穌的母親和他的兄弟們來了,站在外邊,派人到他跟前去叫他。那時,群眾正圍著他坐著。有人給他說:「看,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在外邊找你。」耶穌回答他們說:「誰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遂環視他周圍坐著的人說:「看,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因為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2017年1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承行天主的旨意並不表示禁止跟祂討論或對祂生氣,重點在於真心實意,毫不虛偽,最後心甘情願地對祂說:「我在這裡。」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希伯來書》。基督進入世界時說:「犧牲與素祭,已非祢所要;全燔祭和贖罪祭,已非祢所喜。看,我已來到,為承行祢的旨意」(希10:5-7)。

教宗解釋道:「耶穌的這席話終結了接連回應『我在這裡』的歷史。

亞當犯罪後因畏懼上主而躲起來,從此天主便開始召叫男男女女,並聽見他們回應說:「我在這裡,求祢差遣。」

教宗指出:「從亞巴郎、梅瑟、厄里亞、依撒意亞、耶肋米亞的『我在這裡』,直到聖母瑪利亞的意義深遠的『我在這裡』,再到最後一個由耶穌回應的『我在這裡』,都是真實的對話,而非機械式的回應,因為上主與祂所召叫的人對話。」

教宗說:「上主總是與那些祂邀請踏上這段旅途,並回應『我在這裡』的人對話。祂很有耐心,非常有耐心。我們誦讀《約伯傳》時,看到不明事理的約伯提出的所有論證和答覆,上主則向他解釋,糾正他的想法,約伯最後說了哪句話呢?他說:『啊,上主,祢是對的:以前我只聽見了關於祢的事,現今我親眼見了祢』(約32:5)。這句是心甘情願說出的『我在這裡』,不是嗎?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句:『我在這裡』;為承行上主的旨意,不斷回應『我在這裡』,一而再,再而三。誦讀聖經,尋找人們對天主的回應,看他們如何回應,是件美好的事:我在這裡,我來為承行祢的旨意。」

當天的禮儀邀請我們反省自己如何向上主回應「我在這裡」。

「我是像亞當,躲起來不回應呢?或是,當上主召叫我時,我非但不回應『我在這裡,祢要我做什麼』,反而拔腿就跑,如同約納那樣不肯承行上主對他的要求?抑或是,我假裝承行上主的旨意,實則陽奉陰違,有如耶穌嚴厲譴責的法學士?他們虛情假意地說:『一切都好,沒有任何問題:我只做這件事,其它的我不管。』再不然,我轉面不顧那被強盜打傷,半死不活被拋棄在路上的可憐人,就如肋未人和司祭的所作所為?我是如何回應上主的呢?」

最後,教宗總結道:「上主每天都在召叫我們,鼓勵我們回應『我在這裡』,但我們可以跟祂討論。上主喜歡跟我們討論。有人對我說:『可是,神父,我經常在祈禱的時候對天主生氣。』但這也是祈禱!祂很高興你對祂生氣,當著祂的面傾訴你的感受,因為祂是父親!而且,這也是回應『我在這裡』的一種方式。我究竟是躲起來呢?還是拔腿就跑,虛情假意,轉面不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回答:我是如何回應上主『我在這裡』,在我的生活中承行祂的旨意?願聖神賜予我們找到這答案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的司祭職極其美妙

聖馬爾谷福音 3:22-30

那時候,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經師們說:「耶穌附有貝耳則步。」又說「他賴魔王驅魔。」耶穌遂把他們叫來,用比喻向他們說:「撒殫怎能驅逐撒殫呢?一國若自相紛爭,那國就不能存立;一家若自相紛爭,那家也將不能存立。撒殫若起來自相攻擊紛爭,也就不能存立,必要滅亡。決沒有人能進入壯士的家,搶劫他的家具的,除非先把那壯士捆起來,然後搶劫他的家。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的一切罪惡,連說的任何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但誰若褻瀆了聖神,永遠不得赦免,而是永久罪惡的犯人。」耶穌說這話,是因為他們說:「他附有邪魔。」

2017年1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指出基督司祭職的三個美妙時刻:一次而永遠的奉獻了自己,寬恕罪過;現在正在天主前為我們轉求;並將再次回來把我們帶到天父那裡。教宗也告誡道,褻瀆聖神的人永遠不得赦免。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希伯來書》,記述基督作了天主與人訂立盟約的中保。

教宗說:「耶穌是大司祭,祂的司祭職在這三個時刻中展開,首先是救贖:舊約中的司祭應每年奉獻,基督奉獻自己,一次而永遠的獻祭,為寬恕人的罪過。因著這一美妙時刻,祂把我們帶到天父面前,重新再造受造物之間的和諧。」

「基督司祭職的第二個時刻是上主現在正在做的,就是為我們祈禱。當我們在這裡祈禱時,祂也在為我們祈禱,為我們每一個人祈禱。現在,活著的基督在天父面前為我們轉求,好使我們的信德不至於減少。多少次,我們要求司鐸祈禱,因為我們知道司鐸的祈禱具有一定的力量,尤其是在彌撒祭獻時。」

「基督司祭職的第三個時刻是祂的再次來臨,但這一次與罪過無關,祂來建立祂永恒的國度,把我們所有人都帶到天父那裡。」

教宗說:「耶穌司祭職的三個美妙時刻是:耶穌寬恕罪過,一次而為永遠;耶穌現在為我們轉求;最後是祂再次來臨時將要發生的事。但是也有相反的一面,就是『不可寬恕的褻瀆』。聽耶穌說這些事是很難接受的,但是祂如此說了,祂既然這樣說那就是真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的一切罪惡,連所說的任何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我們知道上主寬恕一切,只要我們敞開一點點自己的心扉。上主寬恕一切,甚至褻瀆也會被寬恕!但誰若褻瀆了聖神,就永遠不得赦免』。」

為解釋這一點,教宗反省耶穌司祭職的傅油。

教宗說:「當耶穌在聖母瑪利亞的胎中時,聖神給祂傅了油。司祭們在祝聖儀式中被傅油。耶穌作為大司祭,也領受了傅油。耶穌因著聖神的作為而在聖母身體内領受了傅油。凡對此褻瀆的人,就是褻瀆天主的愛的根基,褻瀆基督的司祭職。基督是救贖,是再創造。『可是,上主這麽不好,祂不予以寬恕。』不是的!上主寬恕一切。說這話的人把寬恕封閉在外,不願意被寬恕!不願意讓自己得到寬恕。這是反對聖神的褻瀆,不讓自己得到寬恕,因為它否認由聖神完成的耶穌司祭職的傅油。」

教宗再次提到基督司祭職的美妙和不可寬恕的褻瀆:「不是因為上主不願意寬恕一切,而是因為人自己把寬恕之門給封閉了,不讓自己得到寬恕,他褻瀆了耶穌司祭職的美妙。」

「今天,在彌撒聖祭中、在祭台前反省基督的司祭職大有助益,因為耶穌將臨在祭台上,祂的首個司祭職是為我們奉獻自己;耶穌第二個司祭職是祂將在這裡祈禱;在這台彌撒中,我們在誦念《天主經》時將說耶穌的第三個司祭職,祂的再次來臨將是我們喜樂的希望。讓我們在這台彌撒中,默想這些美好的事。讓我們向上主祈求恩寵,使我們的心永遠不把這偉大的美妙和慷慨封閉在外,永不封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要克勝只會譴責他人的自私心理

聖馬爾谷福音 3:13-19

那時候,耶穌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來。他們便來到他面前。他就選定了十二人,為同他常在一起,並為派遣他們去宣講,且具有驅魔的權柄。耶穌選定了十二人:西滿,給他起名伯多祿,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並為他們起名叫「波納爾革」,就是「雷霆之子」,安德肋、斐理伯、巴爾多祿茂、瑪竇、多默、亞爾斐的兒子雅各伯、達陡和熱誠者西滿,並猶達斯依斯加略,他是負賣耶穌者。

2017年1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勸誡道:基督徒要克勝只會譴責他人的自私心理。教宗強調,天主藉著耶穌基督與我們立訂的新盟約,使我們的心靈煥然一新,改變我們的心理。天主「從根本上」更新一切,而非只更新外表。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希伯來書》,講述天主在耶穌基督內再造一切,與我們立訂新的盟約。教宗指出:「這項新盟約有其特色。首先,上主的法律不只關乎外在的行為模式,它還深入人心,改變我們的心理。這項新盟約蘊含了心理的改變、心靈的改變、情感的改變、行為模式的改變,以及看待事物的不同觀點。」

教宗舉例說:「當建築師觀賞一個作品時,他可以心生嫉妒,冷眼旁觀,也可以抱持喜樂又和善的態度欣賞作品。」

教宗說:「新盟約改變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以這新的心靈、這新的思想看待上主的法律。讓我們想想那些迫害耶穌的經師,他們雖然做了法律所規定的一切,手中掌握法律,但他們的心理與天主的心理相差甚遠。經師的心理是自私自利的心理,以自己為中心。他們的心靈是只會譴責他人的心靈,總是在譴責他人。新盟約改變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的思想,促成心理的更新。」

上主始終「向前邁進」。祂向我們保證祂必定寬恕我們的過犯,並且不再記憶我們的罪惡。

教宗坦言:「我有時候喜歡對天主開玩笑說:『祢的記憶力不太好啊!』這是天主的弱點;天主寬恕了,就把一切遺忘。天主遺忘,是因為祂寬恕。在一顆悔悟的心面前,祂必定予以寬恕和遺忘罪過,說道:『我將遺忘,我將不再記憶他們的罪惡。』此外,這也鼓勵我們切莫讓天主記起我們的罪惡,也就是別再犯罪,卻要改變生活。新的盟約使我煥然一新,敦促我改變生活,不僅要改變心理和心靈,更要改變生活,過著不再犯罪的生活,遠離罪惡。這便是再次創造,上主如此再造我們每個人。」

教宗接著提及「歸屬的改變」。

他表明:「我們都歸屬於天主,再沒有其他的神。因此,改變心理、改變心靈、改變生活、改變歸屬,這就是上主的再造,比初次的創造更為奇妙。」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恆心堅守這項新盟約說:「這項新盟約的印記是忠信,忠於上主為改變我們的心理和心靈而施行的這項工程。先知們曾說:『上主將把你的鐵石之心化為血肉之心。』我們應當改變心靈,改變生活,不再犯罪,別再拿我們今天的罪惡來提醒祂。我們應當改變歸屬,絕不歸屬於世俗、世界的精神、世界的傻事,只歸屬於上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不要只做停好車位的基督徒

馬爾谷福音 2:23-28

有一次,正當安息日,耶穌從麥田裏路過,他的門徒在行路時掐食起麥穗來。法利塞人向耶穌說:「你看!他們為什麼做安息日不許做的事?」耶穌對法利塞人說:「你們從未讀過:達味在急迫中和同他一起的人,在饑餓時所作的事嗎?當厄貝雅塔爾作大司祭時,達味怎樣進了天主的殿,吃了除司祭外,誰也不許吃的供餅,並且還給了同他一起的人?」耶穌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2017年1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烈勉勵:「你們要做勇敢的基督徒,堅持希望並經受得住黑暗時刻。」教宗指出,懈怠的基督徒停滯不前,對他們而言,教會是個好停車位。

教宗的彌撒講道從當天選讀的《希伯來書》談起(希6:10-20),表明基督徒應勇於前進,如同那些為贏得比賽而在運動場上訓練的運動員。當天的讀經也談及懈怠,它與勇敢截然相反。懈怠的基督徒「生活在冰箱内,使一切保持現狀」。

教宗解釋說:「懈怠的基督徒就是不願前進、不願為改變事物而奮鬥的基督徒。若這些事物有所改變,就成了新事物,對眾人有益。懈怠的基督徒是停好車位的基督徒:他們在教會内找到一個好車位。當我說基督徒時,我指的是平信徒、司鐸、主教,所有人都在内。」

「在教會内停好車位的基督徒卻大有人在!對他們而言,教會是一個守護生命的停車位,他們依靠所有可能的保險得過且過。不過,這些停滯不前的基督徒讓我想到兒時的一件事。那時祖父母對我們說:『你要當心不流動的水,那不流動的水會最先腐臭。』」

教宗表明:「望德使基督徒勇於前行;而懈怠的基督徒卻沒有望德,他們已經退休。在工作了許多年後退休是件好事,但在退休中度過一生,那可就是壞事了!望德是緊緊抓住的錨,即使在困境中也勇於奮鬥。」

「今天《希伯來書》章節的訊息正是:希望,那永不叫人失望、更為遠大的希望。希望是『我們靈魂的安全而又堅固的錨』(19節)。希望是堅固的錨:我們把它抛出,然後又抓住繩索向外抛,抛向岸邊。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我們不可這樣想:『沒錯,可是這裡天空很美,我就留在這裡。』」

「這萬萬使不得。希望在於奮鬥,抓住繩索,抛向岸邊。在每日的奮鬥中,希望是一個向外伸展而非自我封閉的美德!這個美德也許鮮為人知,卻最強而有力。望德正是:我們要活於希望,寄予希望,總是勇於前瞻。你們當中有人會對我說:『是啊,神父!可是也有不好的時刻,似乎一切都處於黑暗之中,我該怎麽辦呢?』你要抓住繩索且要忍耐。」

教宗坦誠說:「沒有一個人能夠坐享其成,我們因此要勇於前行,肯吃苦耐勞。勇敢的基督徒常會犯錯誤,我們大家都會犯錯誤,那前行的人會犯錯誤,而那止步的人似乎不犯錯誤。我們一旦無法前行,那是因為一切都變得黑暗,一切都封閉起來,因此需要忍耐,持之以恆。」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自我反省:「我們是封閉的基督徒呢,還是開放的基督徒?我們在困境中是否能夠忍耐,明認希望不叫人失望,因為我知道,天主絕不叫人失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堂區雖是罪人的團體,但不說半句流言蜚語

聖若望福音1:29-34

那時候,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這位就是我論及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

2017年1月15日主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東郊圭多尼亞鎮(Guidonia),探訪了當地七別墅地區的聖母堂。這是教宗第二次到訪該地區,第一次是於2014年3月16日。教宗為堂區信友主持一台彌撒,勉勵他們以信德生活和具體行動為耶穌作見證,謹守自己的口舌。

當天的彌撒福音記述洗者若翰為耶穌作證的事跡。若翰的幾位門徒正是聽到了他的見證,才跟隨耶穌並興高采烈地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若1:41)。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做基督徒首先應為耶穌作證。宗徒們為耶穌作了見證,基督信仰因此傳遍全世界。然而,他們都是罪人!12位門徒都是罪人。『不對,神父,只有猶達斯才是罪人!』不,所有門徒都是罪人。他們有的嫉妒,彼此爭風:『不,我得佔據首位,你當坐次位。』他們中的兩位還請自己的母親向耶穌說情,好讓耶穌給他們坐首位。他們都是罪人,犯了各種罪過。」

教宗接著指出:「門徒們甚至也背棄了耶穌,他們一見耶穌被逮捕就充滿恐慌,全都逃跑了;他們因害怕而躲藏起來。伯多祿自知是宗徒之長,覺得自己得向前湊近一點,看看發生什麽事。當大司祭的女僕認出他來,對他說:『可你也是門徒』,他就連忙答說:『不,不,我不是!』這個伯多祿,首任教宗也曾背棄了耶穌!」

「然而,這些人是見證人!因為他們見證了耶穌帶來的救恩,都因了這救恩而皈依,讓自己獲得救贖。耶穌在湖邊顯了捕魚奇跡,伯多祿一見這事就向耶穌說:『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5:8)。這真是美好的景象啊!」

教宗繼續解釋說:「成為見證人並不代表就是聖人,而是一個可憐的人。他這樣說:『不錯,我是罪人,但耶穌是上主,我要為祂作證,同時設法天天行善,改邪歸正。』」

另一方面,我們在誦讀《福音》時,在宗徒們身上沒有看到某種特定的罪過。他們當中,有的因沒有得到款待而怒氣衝天,想放火燒毀整個村莊;他們雖犯了許多罪,卻不是説三道四的人。

教宗指出:「在今日的教會團體中,彼此相向、論長道短、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以及背後說人壞話,這樣的罪屢見不鮮。」

最後,教宗期望堂區成為一個完美的團體。他勉勵聖母堂的信友們說:「你們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堂區嗎?那就不該說半句流言蜚語。你要是對某人不滿,就去當面向他指出,或告訴本堂神父;但不要在彼此間説三道四。這是聖神臨在於一個堂區的標記。一個不説三道四的堂區就是一個完美的堂區;它雖是罪人的堂區,卻也是見證人的堂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跟隨耶穌需要起來行動

聖馬爾谷福音 2:1-12

過了一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葛法翁。人聽說他在家裏,就聚來了許多人,以致連門前也不能再容納,他就對他們講道。那時,有人帶著一個癱子到他這裏來,由四個人抬著;但因為人眾多,不能送到他面前,就在耶穌所在之處,拆開了房頂;拆穿之後,把床縋下去,癱子在上面躺著。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那時,有幾個經師坐在那裏,心裏忖度說,「怎麼這人這樣說話呢?他說了褻瀆的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呢?」耶穌憑自己的神力,即刻認透了他們私自這樣忖度,遂向他們說:「你們心中為什麼這樣忖度呢?什麼比較容易呢?是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還是說:起來,拿你的床走?但為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遂對癱子說:我給你說:起來,拿你的床,回家去吧!」那人遂起來,立刻拿起床,當著眾人的面走出去了,以致眾人大為驚愕,遂光榮天主說:「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

2017年1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跟隨耶穌需要起來行動,不能以坐視的心態觀望生活,因苦楚和缺乏希望而關閉心門。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人們掀開屋頂用繩子把癱瘓病人吊到耶穌跟前的信德舉動。教宗對此表示,信德若是真的,就會給予我們真希望,促使我們不斷冒險。人們跟隨耶穌是為了自己的益處,或者為了得到一句安慰的話。

教宗評論道:「雖然他們跟隨耶穌的意向不那麼純淨,不完美,但他們依然是好樣的。人們被耶穌的權威吸引,被祂的教導和教導方式吸引;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訓人,治癒病人,許多人跟隨祂就是為了獲得治癒。」

教宗繼續說:「有時候,耶穌也譴責這些跟隨祂的人,因為比起天主聖言他們更關心利益。還有些時候,人們想要擁立祂為王,因為人們覺得『這真是個完美的政治家!』但人們錯了。耶穌離開他們,隱蔽起來。雖然如此,上主依然願意讓所有人跟隨祂,因為祂知道我們都是罪人。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那些跟隨祂的人,而在於那些停滯不前的人。」

教宗解釋說:「停滯不前的人待在路邊,持觀望態度。他們根本就是坐在那裡。那裡坐視的有幾位經師,他們不跟隨,只觀看,從陽台上觀望。他們在生命旅途中不前行,只是『在陽台混日子』。他們就待在那裡,從不冒險,光會評頭論足。他們自認純潔,絕不參與生活。他們的批評也很難聽,不是嗎?他們心裡在想:『這些人真愚蠢,真迷信!』很多次,當我們看到平凡之人的虔誠時,我們心中也會升起那嚴重傷害教會的教權主義思想。」

教宗警告道:「這些人屬於停滯不前的人,屬於在陽台上觀望的人。」除此之外,還有另一些人也停滯不前。

教宗舉例說:「有一個男子38年來站在游泳池邊,不敢邁步,被生活的苦難壓到,陷入絕望,忍受著自己的苦惱。這是另一種停滯不前的態度,他不跟隨耶穌,失去了希望。相反地,跟隨耶穌的人敢於冒險,好能與祂相遇。今天福音中的這些人把屋頂掀開就是冒險的行為,房屋主人可能會起訴他們,把他們帶到法官面前要他們賠償損失。他們敢於冒險,因為他們願意跟隨耶穌。患血漏病18年的婦人偷偷觸摸耶穌衣角的行為也是冒險的舉動,她很可能會遭到羞辱。但她敢於冒險,因為她想要健康,想要觸及耶穌。我們想到客納罕婦人,婦女們比男人冒更大的險!這是真的,她們更勇敢!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

客納罕的婦人、西滿家中的罪婦和撒瑪黎雅人罪婦,都因冒險而尋獲了救恩。

教宗指出:「跟隨耶穌非常不容易,卻極其美好!需要不斷冒險,有時候還被人嘲笑,但我們可以得到真正重要的恩典:『你的罪赦了』(谷2:5)。因為在我們懇求恩寵的背後,例如祈求健康或解決問題等等,存在著心靈得到治癒的願望,得到寬恕的願望。我們大家都知道自己是罪人。因此,我們要跟隨耶穌,敢於冒險,好能與祂相遇。」

「我們應該自問:我敢於冒險嗎?或者我總是按照保險公司的條款跟隨耶穌,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碰?」

教宗告誡道:「這不是跟隨耶穌,只是坐視成敗,就如那些評頭論足的人一樣。」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跟隨耶穌,因為我們需要些什麼,或者我們冒險跟隨耶穌,這意味著懷著信德跟隨耶穌,這是信德之舉。信賴耶穌,相信耶穌,懷著對耶穌的這種信德,人們掀開屋頂用繩子把癱瘓病人吊到耶穌跟前,求耶穌治癒他。『我信賴耶穌,願意把我的生命託付於耶穌嗎?即使偶爾被人嘲笑我也願意跟隨耶穌嗎?或者我像他人一樣坐視,對生活持觀望態度,懷著坐視的心態,因苦楚和缺乏希望而關閉心門?』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反省這些問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我們的生命在於今天,今天一去不復返

2017年1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的生命在於今天,今天一去不復返。教宗也勉勵信眾不要心硬,沒有信德,而要向上主開放。當天的第一篇讀經一開始便說:「今天你們如果聽從他的聲音,不要再心硬了。」(希3:7)教宗圍繞兩個關鍵詞「今天」和「心」,展開他的講道。

今天

聖神在這段聖經章節中所說的今天,事實上就是我們的整個生命,一個包含許許多多日子的今天,但這今天一去便不復返。在今天我們領受了天主的愛。

教宗說:「這是一個我們能更新自己忠於天主盟約的『今天』。然而,我們的生命只有今天,誘惑卻如此說:『是的,我明天再做。』這是明天的誘惑,明天並不存在,就如耶穌在十童女的比喻中親自解釋的:五個糊塗的童女拿了燈卻沒有隨身帶油,她們去買油,等她們回來時門卻關上了。」

教宗也提及比喻中敲門的人對上主說:「我曾與祢一同吃飯,曾與祢在一起。祂卻答說:『我不認識你,你來遲了。』」

教宗解釋道:「我這樣說不是為了嚇唬你們,而僅僅是說我們的生命在於今天。我是這樣認為的。明天將是永恆的明天,沒有黃昏,永遠與上主同在。我是否忠於今天。我問你們的這個問題也是聖神問的問題:『我今天如何生活?』」

「心」

讀經中重複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心」。我們以心會晤上主,耶穌很多次責備說:『心太遲鈍了』,明白太慢了。為此,這是叫人不要再心硬,而要自問有沒有信德或罪惡的誘惑。

教宗說:「在我們的今天,心具有關鍵性的地位。我們的心是否向上主開放?每當我聽到有老神父或老修女跟我說:『神父,請為我能堅持到最後祈禱。』我總是深受感動,會對他們說:『可是,你已善度一生,你所有的今天都在服事上主,你還會害怕嗎?』『不,不是的,我的生命還沒有走到盡頭,我希望圓滿地度過這一生。請你祈禱,使今天得以圓滿,心也信德堅固,不被罪惡、惡習和腐敗毀壞。』」

教宗於是勉勵我們反省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心」。「今天包含許多的日子,但今天一去不復返。日復一日前行直到上主說夠了。今天不能重複,生命就是如此。而心,要敞開心扉,要向上主敞開,不要封閉,不要心硬,不要沒有信德,不要知錯不改,不要被罪惡誘惑。上主曾遇到很多心靈封閉的人:經師們,這些人迫害祂,為定祂的罪而考驗祂,最後他們做到了。讓我們帶著這兩個關鍵詞回家:我的今天怎樣?生命盡頭可能就在今天,這一天或很多天以後。在天主的臨在中,我的今天如何呢?我的心又如何呢?是開放的嗎?信德堅固嗎?有讓上主的愛來引領嗎?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向上主祈求我們每個人所需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