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基督徒是愛而非義務的奴隸

馬爾谷福音 6:53-56

那時,耶穌和他的門徒渡過了海,來到革乃撒勒,就靠了岸。他們剛一下船,人立刻認出他來,便跑遍那全地域。開始用床把有病的人,抬到聽說耶穌所在的地方去。凡耶穌所到的地方,或村莊,或城市,或鄉間,人都把患病的人放在街道上,求耶穌容許他們,至少摸摸他的衣邊;凡摸到他的,就都痊愈了。

2017年2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僵硬的人害怕天主賜予的自由,他們害怕愛。教宗強調基督徒是愛,而非義務的「奴隸」,籲請信徒不要把自己隱藏在僵硬的誡命之中。

教宗以《聖詠》第104篇,讚美造物主的詩歌展開他的彌撒講道。天父工作是為了這美妙的受造界;天父與祂的兒子工作是為了再創造。那麼,天主為什麼創造世界呢?

教宗說:「天主願意分享祂的圓滿,給予人這份圓滿,與人分享祂的圓滿。在再創造中,天主派遣自己的兒子來重整一切:使惡變為善,改錯為對,轉壞為好。當耶穌說『天父總是工作,我也一直在工作』時,法學士對此非常反感,想要除掉耶穌。為什麼呢?因為他們不懂得接受天主的恩典,只在乎法律:『這些法律條文太少了,我們還要添加一些』。他們沒有向天主的恩典敞開心扉,而是躲藏起來,在僵硬的誡命中尋找隱蔽之所,制定了500條以上的法律條文。他們不懂得接受天主的恩典。恩典只能自由的接受。這些僵硬的人害怕天主給予的自由,他們害怕愛。」

「因此,今天我們要讚美天父,『上主,祢偉大無限!我非常愛祢,因為祢賜給了我這份恩典。祢拯救了我,祢創造了我』。這是讚美的祈禱,喜悅的祈禱。祈禱能給基督徒生活帶來喜悅。反之,封閉的祈禱使人沮喪,使人永遠無法接受天主的恩典。這樣的人只懂得盡義務,封閉的義務。這樣的人是義務的奴隸,而不是愛的奴隸。當你成為愛的奴隸時,你是自由的!這是美好的奴役,可是這些法學士無法明白這一點。」

教宗最後提到天主的兩項美妙化工:「創造的美妙,以及救贖、再創造的美妙。」

「我是如何得到天主的救贖和天主賜給我的寬恕呢?我使自己因著祂的兒子、祂的愛、溫柔和自由而成為祂的兒子呢,還是躲藏在僵硬封閉的誡命中?躲起來會越來越安全,但無法給你帶來喜悅,不會使你自由。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自問,自己如何活出受造界的美妙和更美妙的再創造。願上主使我們明白這偉大的事,讓我們明白祂在創世之前所做的事:祂已經在愛!願上主使我們明白祂對我們的愛,而我們就可以說:『上主,祢偉大無限!謝謝!』讓我們如此前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奉獻生活是天主賜予教會的洪恩

2017年2月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與全球各修會的男女會士們一起慶祝聖母獻耶穌於聖殿日和第21屆奉獻生活日。教宗提醒會士們:「得過且過的誘惑會導致奉獻生活枯竭,因此必須幫助弟兄們背起十字架,因為受到了傷害的世界祈願獲得復甦。」

參禮的各修會男女會士們手持點燃的蠟燭列隊進入聖伯多祿大殿,使大殿被這些教宗祝福過的蠟燭照亮。會士們的歌聲似乎與昔日耶路撒冷聖殿内讚美天主的聲音相呼應,那是西默盎和亞納看到瑪利亞和若瑟將小耶穌奉獻給上主時發出的讚美聲。

教宗的彌撒講道從《路加福音》記述耶穌被獻於聖殿的事跡談起(路2:22-40)。他解釋道:「西默盎和亞納之所以讚美天主是因為他們在與耶穌的相遇中看到了希望的實現。

的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重獲喜樂和希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避免得過且過的心態;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能結出碩果,我們的心靈才能保持活潑。我們應把耶穌置於祂應在的地方:將祂置於子民當中。」

「在目前的多元文化轉折時期,奉獻生活者必須進入這重大轉變的中心,成為民眾的酵母,依照各自的特恩著手耕耘,幫助那些經常被撒在莠子中的種子長出麥子。為能做到這點,教宗要求會士們不可秉持來自害怕的防衛心態。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意味著應持有一顆默觀的心,認出天主如何在我們的城市、鄉鎮及社區的街道上行走;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意味著負起責任,幫助我們的弟兄們背起十字架。這就是願意藉著世界的創傷而觸摸耶穌的創傷,因為世界受到了傷害,它渴望且祈願獲得復甦。我們應將耶穌置於祂子民當中,但我們的心態不可像宗教激進分子那樣,而應作為不斷受到寬恕的男人和女人,與他人分享天主的慰藉。」

此外,教宗也詳述了「得過且過的誘惑,它能逐漸在我們内心、我們的團體安家。這種心態使我們成為反動分子和膽怯的人,只讓我們向後看,著眼於過去的光榮史,卻不激發會祖們的先知性創意,迴避今日的挑戰。」

教宗解釋說:「得過且過的心理消除我們神恩的力量,驅使我們去馴化神恩,讓神恩隨手可及,卻剝奪它們創新的力量;它使得我們只希望固守空間、大廈或結構,而非開闢新進程。得過且過的誘惑使我們忘記恩寵,成為宗教職業者,而非希望的父親、母親或弟兄姐妹;我們蒙召正是宣告這希望。」

最後,教宗總結道:「奉獻生活者蒙召成為會祖的希望的繼承人。西默盎和亞納雖到了晚年卻能結出新的果實,他們為此見證,歌唱希望讓生活具有價值,因為上主履行祂的承諾。我們要接納會祖的夢想,這有助於我們在今天說先知話並重新找到那曾燃起我們心火的動力。我們需要夢想和先知話。回顧我們的先人,我們的父親和母親是怎樣夢想的,我們就能鼓起勇氣,先知性地向前推進這夢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耶穌總是在人群當中,但祂並不尋求聲望

馬爾谷福音 5:21-43

耶穌乘船渡回對岸,有大夥群眾聚集在他周圍;他遂留在海濱。那時,來了一個會堂長,名叫雅依洛,一見耶穌,就跪伏在他腳前,懇切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請你來,給她覆手,叫她得救回生。」耶穌就同他去了。有一大群人跟隨著他,擁擠著他。那時,有一個婦人,患血漏已有十二年。她在許多醫生手裏,受了許多痛苦,花盡了自己所有的一切,不但沒有見效,反而病勢更加重了。她聽了有關耶穌的傳說,便來到人群中,從後邊摸了耶穌的衣裳,因為她心裏想:「我只要一摸他的衣裳,必然會好的。」她的血源立刻涸竭了,並且覺得身上的疾病也好了。耶穌立時覺得有一種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人群中回過頭來說:「誰摸了我的衣裳?」他的門徒向他說:「你看!群眾四面擁擠著你,你還問:誰摸了我?」耶穌四周觀望,要看作這事的婦人。那婦人明知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戰戰兢兢地前來,跪伏在耶穌前,把實情完全告訴了他。耶穌便向他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吧!你的疾病必得痊愈。」他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會堂長家裏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你還來煩勞師傅做什麼?」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給會堂長說:「不要怕,只管信。」除伯多祿、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外,他沒有讓任何人跟他去。他們到了會堂長的家裏,耶穌看見群眾非常喧噪:有的哭泣,有的哀號,便進去,給他們說:「你們為什麼喧噪哭泣呢?小女孩並沒有死,只是睡著了!」他們都譏笑他。他卻把眾人趕出去,帶著小女孩的父親和母親,以及同他在一起的人,進了小女孩所在的地方。他拿起小女孩的手,對她說:「塔里塔,古木!」意思是:「女孩子,我命你起來!」那女孩子就立刻起來行走,原來她已十二歲了;他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耶穌卻嚴厲命令他們,不要叫任何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女孩子吃的。

2017年1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要是我們持之以恆地注視耶穌,我們就會驚訝地發現祂也在親切地注視著我們每一個人。

彌撒中的《希伯來書》勉勵我們在信德中恆心向前,注視耶穌(希11:32-40);《福音》則敘述耶穌注視著我們,覺察到我們的存在(谷5:1-20)。

教宗解釋道:「耶穌就在我們身旁,祂總是在人群當中。耶穌沒讓保鏢護著以致人群碰觸不到祂。不,祂沒這樣做!耶穌常留在人群當中且被緊緊圍住。祂每次出門總是有很多群眾跟著。一些統計學的專家們也許會公布消息,稱『耶穌的聲望在下降』。然而,耶穌尋求的並不是聲望:祂在尋找群眾,群眾也在尋找耶穌。人們的雙目緊緊盯住耶穌,而耶穌也目不轉睛地盯住他們。『對,祂在注視著人們,注視著人群。』『不,祂在注視著每一個人!』這就是耶穌獨特的目光。耶穌不是在環視大眾:祂在注視每一個人。」

《福音》敘述兩個奇蹟:耶穌治好了一個患血漏已有12年的婦人,她夾在人群當中,用手觸摸了耶穌的衣裳便痊癒了。耶穌覺察到有人碰觸了祂。另一個奇跡則是耶穌使會堂長雅依洛的12歲女兒復活。耶穌也覺察到這女孩餓了,便吩咐她的父母給她吃的。

教宗解釋說:「耶穌的目光投向大事和小事。耶穌如此地注視,注視我們所有的人,也注視我們每一個人。祂注視著我們的大問題或大喜樂,也注意到我們微不足道的小事。耶穌就是如此地注視著我們。」

雅依洛的女兒復活後,人們都驚訝得目瞪口呆。

教宗於是表明:「要是我們持之以恆地緊緊注視耶穌,我們也會對耶穌感到驚訝,就如他們那樣。我向前走去,注視耶穌,目光緊緊地盯住耶穌,而我將發現什麽呢?我將發現耶穌的目光在注視著我!這讓我感到極大驚訝。」

「這是與耶穌相遇的驚訝,但我們並不害怕!我們不要害怕,一如那個婦人不怕前去觸摸耶穌的衣角。我們不要害怕!我們要在這條道路上奔跑,總是緊緊地注視耶穌。這樣我們就能感受到這美妙的驚喜,令我們充滿驚訝:耶穌的目光正在注視著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Rodney Leung, Salt and Light Catholic Media Foundation

教宗:恐懼一切的罪過使基督徒癱瘓,無法前行

馬爾谷福音 4:26-34

那時,耶穌向群眾說:「天主的國好比一個人把種子撒在地裏,他黑夜白天,或睡或起,那種子發芽生長,至於怎樣,他卻不知道。因為土地自然生長果實:先發苗,後吐穗,最後穗又滿了麥粒。當果實成熟的時候,便立刻派人以鐮刀收割,因為到了收穫的時期。」他又說:「我們以什麼比擬天主的國呢?或用什麼比喻來形容它呢?它好像一粒芥子,種在地裏的時候,比地上一切的種子都小;當下種之後,生長起來,比一切蔬菜都大;並且長出大枝,以致天上的飛鳥能棲息在它的蔭下。」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按照他們所能聽懂的,給他們講道。若不用比喻,他就不給他們講什麼,但私下裏卻給自己的門徒解釋一切。

2017年1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願天主使我們免於恐懼一切的怯懦,因為這是罪過,使基督徒癱瘓,失去記憶、希望、勇氣和耐心。

當天禮儀選讀的《希伯來書》勉勵我們從三方面善度基督徒生活:過去、現在和未來。它首先要求我們保持記憶,因為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從今天開始,而是在今天繼續。保持記憶指的是記得一切,包括好事和不太好的事,把我的歷史展現在天主前,不掩蓋、不隱藏。

教宗說:「弟兄姐妹,請你們回想回想先前的時日:激情四溢的時日,在信德中前行的時日,剛開始度信仰生活就經受苦難的時日。我們若沒有記憶,就無法理解基督徒的生活,更無法理解每日的靈性生活。缺乏記憶,不僅無法理解基督徒的生活,也無法予以實踐。我們要記得天主在我生命中施展的救恩,記得我生命中的災禍,上主如何從這些災禍中拯救了我?記憶是一份恩寵,是我們應當懇求的恩寵。『上主,但願我不忘祢在我生命中留下的腳步,但願我不忘美好的時刻、逆境的時刻,不忘喜樂與十字架。』基督徒是個有記憶的人。」

《希伯來書》作者也告訴我們,我們正走在一條等候某件事的路上,等待著抵達某一點:一次相遇,與上主的相遇。換言之,他勉勵我們因信德而活出希望,展望未來。

教宗解釋道:「一如我們缺乏對過去的記憶就無法活出基督徒的生活,同樣地,我們若不能懷著與上主相遇的希望而展望未來,也無法度基督徒的生活。其中有一句話說得很好:『還有很短的一會兒』。生命就像一口氣,轉瞬即逝。人在年輕時會想自己未來的日子還很長,生活卻教導我們:『時間過得真快!我小時候的同伴,現在都結婚啦!光陰似箭啊!』上主就要來到,然而與主相遇的希望是一種處於張力間的生活,活在記憶與希望之間,過去與未來之間。」

《希伯來書》給我們的第三點勉勵是活在當下,懷著勇氣和耐心面對諸多痛苦與悲傷。換言之,我們要坦率、毫無愧色,承受人生百態。

教宗解釋道:「我們大家都是罪人,但我們要懷著勇氣和耐心向前邁進。不要留在那裡,停滯不前,因為這無助於我們的成長。」

最後,《希伯來書》作者也勸誡我們不要犯下失去記憶,喪失希望、勇氣和耐心的罪過,也就是怯懦。

「怯懦是一種罪過,它使你因害怕而停滯不前。耶穌則說:『不要害怕。』怯懦的人是那些始終後退、過分自我保護、害怕失去一切的人。他們會說:拜託,別冒險!要謹慎,謹守每一條誡命。」

教宗總結道:「這是對的,但這也讓你癱瘓,使你忘記自己領受的諸多恩典,剝奪你的記憶,剝奪你的希望,不讓你前進。這樣的基督徒心靈狹隘,好似一個人上街不料遇到一場雨,衣服品質不好而面料縮水。這是怯懦,這是反對記憶、勇氣、耐心和希望的罪過。願上主增加我們的記憶,增強我們的希望,每天賜予我們勇氣和耐心,使我們免於恐懼一切、為自保而心靈狹隘的怯懦。耶穌說:『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主,我在這裡,我來為承行祢的旨意

聖馬爾谷福音 3:31-35

耶穌的母親和他的兄弟們來了,站在外邊,派人到他跟前去叫他。那時,群眾正圍著他坐著。有人給他說:「看,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在外邊找你。」耶穌回答他們說:「誰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遂環視他周圍坐著的人說:「看,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因為誰奉行天主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2017年1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承行天主的旨意並不表示禁止跟祂討論或對祂生氣,重點在於真心實意,毫不虛偽,最後心甘情願地對祂說:「我在這裡。」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希伯來書》。基督進入世界時說:「犧牲與素祭,已非祢所要;全燔祭和贖罪祭,已非祢所喜。看,我已來到,為承行祢的旨意」(希10:5-7)。

教宗解釋道:「耶穌的這席話終結了接連回應『我在這裡』的歷史。

亞當犯罪後因畏懼上主而躲起來,從此天主便開始召叫男男女女,並聽見他們回應說:「我在這裡,求祢差遣。」

教宗指出:「從亞巴郎、梅瑟、厄里亞、依撒意亞、耶肋米亞的『我在這裡』,直到聖母瑪利亞的意義深遠的『我在這裡』,再到最後一個由耶穌回應的『我在這裡』,都是真實的對話,而非機械式的回應,因為上主與祂所召叫的人對話。」

教宗說:「上主總是與那些祂邀請踏上這段旅途,並回應『我在這裡』的人對話。祂很有耐心,非常有耐心。我們誦讀《約伯傳》時,看到不明事理的約伯提出的所有論證和答覆,上主則向他解釋,糾正他的想法,約伯最後說了哪句話呢?他說:『啊,上主,祢是對的:以前我只聽見了關於祢的事,現今我親眼見了祢』(約32:5)。這句是心甘情願說出的『我在這裡』,不是嗎?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句:『我在這裡』;為承行上主的旨意,不斷回應『我在這裡』,一而再,再而三。誦讀聖經,尋找人們對天主的回應,看他們如何回應,是件美好的事:我在這裡,我來為承行祢的旨意。」

當天的禮儀邀請我們反省自己如何向上主回應「我在這裡」。

「我是像亞當,躲起來不回應呢?或是,當上主召叫我時,我非但不回應『我在這裡,祢要我做什麼』,反而拔腿就跑,如同約納那樣不肯承行上主對他的要求?抑或是,我假裝承行上主的旨意,實則陽奉陰違,有如耶穌嚴厲譴責的法學士?他們虛情假意地說:『一切都好,沒有任何問題:我只做這件事,其它的我不管。』再不然,我轉面不顧那被強盜打傷,半死不活被拋棄在路上的可憐人,就如肋未人和司祭的所作所為?我是如何回應上主的呢?」

最後,教宗總結道:「上主每天都在召叫我們,鼓勵我們回應『我在這裡』,但我們可以跟祂討論。上主喜歡跟我們討論。有人對我說:『可是,神父,我經常在祈禱的時候對天主生氣。』但這也是祈禱!祂很高興你對祂生氣,當著祂的面傾訴你的感受,因為祂是父親!而且,這也是回應『我在這裡』的一種方式。我究竟是躲起來呢?還是拔腿就跑,虛情假意,轉面不顧?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回答:我是如何回應上主『我在這裡』,在我的生活中承行祂的旨意?願聖神賜予我們找到這答案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的司祭職極其美妙

聖馬爾谷福音 3:22-30

那時候,從耶路撒冷下來的經師們說:「耶穌附有貝耳則步。」又說「他賴魔王驅魔。」耶穌遂把他們叫來,用比喻向他們說:「撒殫怎能驅逐撒殫呢?一國若自相紛爭,那國就不能存立;一家若自相紛爭,那家也將不能存立。撒殫若起來自相攻擊紛爭,也就不能存立,必要滅亡。決沒有人能進入壯士的家,搶劫他的家具的,除非先把那壯士捆起來,然後搶劫他的家。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的一切罪惡,連說的任何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但誰若褻瀆了聖神,永遠不得赦免,而是永久罪惡的犯人。」耶穌說這話,是因為他們說:「他附有邪魔。」

2017年1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指出基督司祭職的三個美妙時刻:一次而永遠的奉獻了自己,寬恕罪過;現在正在天主前為我們轉求;並將再次回來把我們帶到天父那裡。教宗也告誡道,褻瀆聖神的人永遠不得赦免。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希伯來書》,記述基督作了天主與人訂立盟約的中保。

教宗說:「耶穌是大司祭,祂的司祭職在這三個時刻中展開,首先是救贖:舊約中的司祭應每年奉獻,基督奉獻自己,一次而永遠的獻祭,為寬恕人的罪過。因著這一美妙時刻,祂把我們帶到天父面前,重新再造受造物之間的和諧。」

「基督司祭職的第二個時刻是上主現在正在做的,就是為我們祈禱。當我們在這裡祈禱時,祂也在為我們祈禱,為我們每一個人祈禱。現在,活著的基督在天父面前為我們轉求,好使我們的信德不至於減少。多少次,我們要求司鐸祈禱,因為我們知道司鐸的祈禱具有一定的力量,尤其是在彌撒祭獻時。」

「基督司祭職的第三個時刻是祂的再次來臨,但這一次與罪過無關,祂來建立祂永恒的國度,把我們所有人都帶到天父那裡。」

教宗說:「耶穌司祭職的三個美妙時刻是:耶穌寬恕罪過,一次而為永遠;耶穌現在為我們轉求;最後是祂再次來臨時將要發生的事。但是也有相反的一面,就是『不可寬恕的褻瀆』。聽耶穌說這些事是很難接受的,但是祂如此說了,祂既然這樣說那就是真的:『我實在告訴你們,世人的一切罪惡,連所說的任何褻瀆的話,都可得赦免。我們知道上主寬恕一切,只要我們敞開一點點自己的心扉。上主寬恕一切,甚至褻瀆也會被寬恕!但誰若褻瀆了聖神,就永遠不得赦免』。」

為解釋這一點,教宗反省耶穌司祭職的傅油。

教宗說:「當耶穌在聖母瑪利亞的胎中時,聖神給祂傅了油。司祭們在祝聖儀式中被傅油。耶穌作為大司祭,也領受了傅油。耶穌因著聖神的作為而在聖母身體内領受了傅油。凡對此褻瀆的人,就是褻瀆天主的愛的根基,褻瀆基督的司祭職。基督是救贖,是再創造。『可是,上主這麽不好,祂不予以寬恕。』不是的!上主寬恕一切。說這話的人把寬恕封閉在外,不願意被寬恕!不願意讓自己得到寬恕。這是反對聖神的褻瀆,不讓自己得到寬恕,因為它否認由聖神完成的耶穌司祭職的傅油。」

教宗再次提到基督司祭職的美妙和不可寬恕的褻瀆:「不是因為上主不願意寬恕一切,而是因為人自己把寬恕之門給封閉了,不讓自己得到寬恕,他褻瀆了耶穌司祭職的美妙。」

「今天,在彌撒聖祭中、在祭台前反省基督的司祭職大有助益,因為耶穌將臨在祭台上,祂的首個司祭職是為我們奉獻自己;耶穌第二個司祭職是祂將在這裡祈禱;在這台彌撒中,我們在誦念《天主經》時將說耶穌的第三個司祭職,祂的再次來臨將是我們喜樂的希望。讓我們在這台彌撒中,默想這些美好的事。讓我們向上主祈求恩寵,使我們的心永遠不把這偉大的美妙和慷慨封閉在外,永不封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要克勝只會譴責他人的自私心理

聖馬爾谷福音 3:13-19

那時候,耶穌上了山,把自己所想要的人召來。他們便來到他面前。他就選定了十二人,為同他常在一起,並為派遣他們去宣講,且具有驅魔的權柄。耶穌選定了十二人:西滿,給他起名伯多祿,載伯德的兒子雅各伯和雅各伯的弟弟若望,並為他們起名叫「波納爾革」,就是「雷霆之子」,安德肋、斐理伯、巴爾多祿茂、瑪竇、多默、亞爾斐的兒子雅各伯、達陡和熱誠者西滿,並猶達斯依斯加略,他是負賣耶穌者。

2017年1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勸誡道:基督徒要克勝只會譴責他人的自私心理。教宗強調,天主藉著耶穌基督與我們立訂的新盟約,使我們的心靈煥然一新,改變我們的心理。天主「從根本上」更新一切,而非只更新外表。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希伯來書》,講述天主在耶穌基督內再造一切,與我們立訂新的盟約。教宗指出:「這項新盟約有其特色。首先,上主的法律不只關乎外在的行為模式,它還深入人心,改變我們的心理。這項新盟約蘊含了心理的改變、心靈的改變、情感的改變、行為模式的改變,以及看待事物的不同觀點。」

教宗舉例說:「當建築師觀賞一個作品時,他可以心生嫉妒,冷眼旁觀,也可以抱持喜樂又和善的態度欣賞作品。」

教宗說:「新盟約改變我們的心靈,使我們以這新的心靈、這新的思想看待上主的法律。讓我們想想那些迫害耶穌的經師,他們雖然做了法律所規定的一切,手中掌握法律,但他們的心理與天主的心理相差甚遠。經師的心理是自私自利的心理,以自己為中心。他們的心靈是只會譴責他人的心靈,總是在譴責他人。新盟約改變我們的心靈,改變我們的思想,促成心理的更新。」

上主始終「向前邁進」。祂向我們保證祂必定寬恕我們的過犯,並且不再記憶我們的罪惡。

教宗坦言:「我有時候喜歡對天主開玩笑說:『祢的記憶力不太好啊!』這是天主的弱點;天主寬恕了,就把一切遺忘。天主遺忘,是因為祂寬恕。在一顆悔悟的心面前,祂必定予以寬恕和遺忘罪過,說道:『我將遺忘,我將不再記憶他們的罪惡。』此外,這也鼓勵我們切莫讓天主記起我們的罪惡,也就是別再犯罪,卻要改變生活。新的盟約使我煥然一新,敦促我改變生活,不僅要改變心理和心靈,更要改變生活,過著不再犯罪的生活,遠離罪惡。這便是再次創造,上主如此再造我們每個人。」

教宗接著提及「歸屬的改變」。

他表明:「我們都歸屬於天主,再沒有其他的神。因此,改變心理、改變心靈、改變生活、改變歸屬,這就是上主的再造,比初次的創造更為奇妙。」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恆心堅守這項新盟約說:「這項新盟約的印記是忠信,忠於上主為改變我們的心理和心靈而施行的這項工程。先知們曾說:『上主將把你的鐵石之心化為血肉之心。』我們應當改變心靈,改變生活,不再犯罪,別再拿我們今天的罪惡來提醒祂。我們應當改變歸屬,絕不歸屬於世俗、世界的精神、世界的傻事,只歸屬於上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生活是每天與誘惑作戰

聖馬爾谷福音 3:7-12

那時,耶穌同自己的門徒退到海邊去,有許多民眾從加里肋亞跟隨了來,並有從猶太、耶路撒冷、依杜默雅、約旦河彼岸、提洛和漆東一帶地方的許多群眾,聽說他所作的一切事,都來到他跟前。因為人多,他遂吩咐他的門徒,為自己備好一隻小船,免得人擁擠他。因為他治好了許多人,所以,凡有病災的人都向他湧來,要觸摸他。邪魔一見了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說:「你是天主子。」他卻嚴厲責斥他們,不許把他顯露出來。

2017年1月19日,教宗方濟各彌撒時表示,基督徒生活是一場戰鬥,我們要讓天主把我們吸引到耶穌跟前。教宗也提到,誘惑常帶我們走上歧途,耶穌則來摧毀邪惡對我們心靈的影響。

當天福音記載來自各地的群眾滿懷激情地跟隨耶穌。

教宗問道:「這些群眾為什麼跟隨耶穌呢?福音記述說,患病的人都向祂湧來,想得到治癒。但也有很多人喜歡跟隨耶穌,因為祂不像他們的經師那樣講話,而是以權威講話。這點觸動了人心。這些群眾是自願來的,因為他們感覺到了某些事情。由於人多,耶穌便吩咐門徒準備好一隻小船,稍微離開岸邊教訓他們。」

教宗說:「許多民眾跟隨耶穌。他們有需要嗎?是的!有些人出於好奇,但這些是苦行者,是少數人,因為天父在吸引這些人,天父把他們吸引到耶穌那裡。正因如此,耶穌不能無動於衷,祂不像一位靜止不動的老師,說完話後就撒手不管。不是的!這些群眾觸動了耶穌的心。福音記述說:耶穌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祂看見這些人好像沒有牧人的羊』。」

教宗表示:「是天父藉由聖神把人吸引到耶穌跟前,而不是論據和辯護的話題促使人去耶穌那裡。除非被天主吸引,人不能到耶穌那裡。然而,今天的福音很奇特,因為它講到耶穌、群眾、激情和上主的愛,最後以邪魔看見耶穌,喊說:『祢是天主子』作結。」

教宗說:「這是事實,這是我們每個人接近耶穌時所感受到的。邪魔力圖阻止我們接近耶穌,向我們發動戰爭。『可是,神父,我是一位很好的天主教徒,我一直去參與彌撒,從未有過這樣的誘惑。感謝天主,從來沒有!』『你要祈禱,因為你正走入歧途!』基督徒的生活若沒有誘惑就不是基督徒生活,而是意識形態,是諾斯底主義,不是基督徒生活。當天父吸引你到耶穌跟前時,有另外一股力量也在吸引你,這使你的內心出現衝突!為此,保祿宗徒說,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場戰鬥:一場戰鬥,每天的戰鬥!」

「這是為了勝利,為了摧毀撒旦帝國、邪惡帝國的戰鬥。為此,耶穌來,來摧毀撒旦,摧毀撒旦對我們心靈的影響。天父吸引人們到耶穌跟前,而邪神卻試圖予以摧毀。向來如此!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場戰鬥,你要麼讓天父把你吸引到耶穌那裡,要麼說『我要在這裡平靜地呆著』。」

教宗勉勵道:「若你想要前行,你就得戰鬥!感覺到内心在戰鬥,因為耶穌取得勝利。讓我們想想自己的內心是怎樣的:我感到內心在戰鬥嗎?在舒適和服務他人,享樂和祈禱、朝拜天父和各種事物之間,我覺得自己在戰鬥嗎?我想要做善事而某些事卻阻止我,我就靜止不動嗎?我相信我的生活會感動耶穌的心嗎?若不相信,我就要多多祈禱,好讓自己相信。我要多多祈禱,使上主賜予我這份相信的恩寵。我們每個人都在查看自己内心究竟是怎樣的。然後,我們祈求上主,使我們懂得分辨自己內心所發生的事、懂得選擇正確的道路。在這條道路上,天父會吸引我們到耶穌跟前。」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不要只做停好車位的基督徒

馬爾谷福音 2:23-28

有一次,正當安息日,耶穌從麥田裏路過,他的門徒在行路時掐食起麥穗來。法利塞人向耶穌說:「你看!他們為什麼做安息日不許做的事?」耶穌對法利塞人說:「你們從未讀過:達味在急迫中和同他一起的人,在饑餓時所作的事嗎?當厄貝雅塔爾作大司祭時,達味怎樣進了天主的殿,吃了除司祭外,誰也不許吃的供餅,並且還給了同他一起的人?」耶穌又對他們說:「安息日是為人立的,並不是人為了安息日;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

2017年1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烈勉勵:「你們要做勇敢的基督徒,堅持希望並經受得住黑暗時刻。」教宗指出,懈怠的基督徒停滯不前,對他們而言,教會是個好停車位。

教宗的彌撒講道從當天選讀的《希伯來書》談起(希6:10-20),表明基督徒應勇於前進,如同那些為贏得比賽而在運動場上訓練的運動員。當天的讀經也談及懈怠,它與勇敢截然相反。懈怠的基督徒「生活在冰箱内,使一切保持現狀」。

教宗解釋說:「懈怠的基督徒就是不願前進、不願為改變事物而奮鬥的基督徒。若這些事物有所改變,就成了新事物,對眾人有益。懈怠的基督徒是停好車位的基督徒:他們在教會内找到一個好車位。當我說基督徒時,我指的是平信徒、司鐸、主教,所有人都在内。」

「在教會内停好車位的基督徒卻大有人在!對他們而言,教會是一個守護生命的停車位,他們依靠所有可能的保險得過且過。不過,這些停滯不前的基督徒讓我想到兒時的一件事。那時祖父母對我們說:『你要當心不流動的水,那不流動的水會最先腐臭。』」

教宗表明:「望德使基督徒勇於前行;而懈怠的基督徒卻沒有望德,他們已經退休。在工作了許多年後退休是件好事,但在退休中度過一生,那可就是壞事了!望德是緊緊抓住的錨,即使在困境中也勇於奮鬥。」

「今天《希伯來書》章節的訊息正是:希望,那永不叫人失望、更為遠大的希望。希望是『我們靈魂的安全而又堅固的錨』(19節)。希望是堅固的錨:我們把它抛出,然後又抓住繩索向外抛,抛向岸邊。這就是我們的希望。我們不可這樣想:『沒錯,可是這裡天空很美,我就留在這裡。』」

「這萬萬使不得。希望在於奮鬥,抓住繩索,抛向岸邊。在每日的奮鬥中,希望是一個向外伸展而非自我封閉的美德!這個美德也許鮮為人知,卻最強而有力。望德正是:我們要活於希望,寄予希望,總是勇於前瞻。你們當中有人會對我說:『是啊,神父!可是也有不好的時刻,似乎一切都處於黑暗之中,我該怎麽辦呢?』你要抓住繩索且要忍耐。」

教宗坦誠說:「沒有一個人能夠坐享其成,我們因此要勇於前行,肯吃苦耐勞。勇敢的基督徒常會犯錯誤,我們大家都會犯錯誤,那前行的人會犯錯誤,而那止步的人似乎不犯錯誤。我們一旦無法前行,那是因為一切都變得黑暗,一切都封閉起來,因此需要忍耐,持之以恆。」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自我反省:「我們是封閉的基督徒呢,還是開放的基督徒?我們在困境中是否能夠忍耐,明認希望不叫人失望,因為我知道,天主絕不叫人失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堂區雖是罪人的團體,但不說半句流言蜚語

聖若望福音1:29-34

那時候,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這位就是我論及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

2017年1月15日主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東郊圭多尼亞鎮(Guidonia),探訪了當地七別墅地區的聖母堂。這是教宗第二次到訪該地區,第一次是於2014年3月16日。教宗為堂區信友主持一台彌撒,勉勵他們以信德生活和具體行動為耶穌作見證,謹守自己的口舌。

當天的彌撒福音記述洗者若翰為耶穌作證的事跡。若翰的幾位門徒正是聽到了他的見證,才跟隨耶穌並興高采烈地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若1:41)。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做基督徒首先應為耶穌作證。宗徒們為耶穌作了見證,基督信仰因此傳遍全世界。然而,他們都是罪人!12位門徒都是罪人。『不對,神父,只有猶達斯才是罪人!』不,所有門徒都是罪人。他們有的嫉妒,彼此爭風:『不,我得佔據首位,你當坐次位。』他們中的兩位還請自己的母親向耶穌說情,好讓耶穌給他們坐首位。他們都是罪人,犯了各種罪過。」

教宗接著指出:「門徒們甚至也背棄了耶穌,他們一見耶穌被逮捕就充滿恐慌,全都逃跑了;他們因害怕而躲藏起來。伯多祿自知是宗徒之長,覺得自己得向前湊近一點,看看發生什麽事。當大司祭的女僕認出他來,對他說:『可你也是門徒』,他就連忙答說:『不,不,我不是!』這個伯多祿,首任教宗也曾背棄了耶穌!」

「然而,這些人是見證人!因為他們見證了耶穌帶來的救恩,都因了這救恩而皈依,讓自己獲得救贖。耶穌在湖邊顯了捕魚奇跡,伯多祿一見這事就向耶穌說:『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5:8)。這真是美好的景象啊!」

教宗繼續解釋說:「成為見證人並不代表就是聖人,而是一個可憐的人。他這樣說:『不錯,我是罪人,但耶穌是上主,我要為祂作證,同時設法天天行善,改邪歸正。』」

另一方面,我們在誦讀《福音》時,在宗徒們身上沒有看到某種特定的罪過。他們當中,有的因沒有得到款待而怒氣衝天,想放火燒毀整個村莊;他們雖犯了許多罪,卻不是説三道四的人。

教宗指出:「在今日的教會團體中,彼此相向、論長道短、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以及背後說人壞話,這樣的罪屢見不鮮。」

最後,教宗期望堂區成為一個完美的團體。他勉勵聖母堂的信友們說:「你們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堂區嗎?那就不該說半句流言蜚語。你要是對某人不滿,就去當面向他指出,或告訴本堂神父;但不要在彼此間説三道四。這是聖神臨在於一個堂區的標記。一個不説三道四的堂區就是一個完美的堂區;它雖是罪人的堂區,卻也是見證人的堂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