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劃一思想要我們拍賣自己的基督徒身份

blog_1447705913

11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他引用當天禮儀讀經所記述的「禍根」悲劇,勉勵信徒要警惕劃一思想,警惕世俗精神,不要「拍賣」自己的基督徒身份。

當天取自《瑪加伯書上》的第一篇讀經談到當時出現的「一條禍根」:崇尚古希臘文化的國王安提約古·厄丕法乃(Antioco Epìfane)強迫以色列選民,即「當時的教會」接受外邦人的習俗。

教宗講解這條「埋在地下的根」,說道:「它看不見,似乎無害,卻慢慢滋長,顯露在外,讓人看到它的身份。這條根似乎合理,因而促使某些以色列人與鄰國立約以求庇護。他們說:為什麼我們要與他人如此不同?因為自從我們與他們絕交後就遭遇了許多患難。我們去找他們吧!其實大家都一樣。」

教宗在解釋這篇讀經時用了三個詞:「世俗、背教和迫害」。教宗說:「世俗指的是做世界所做的事,這就像在說:『讓我們拍賣自己的身份證吧!我們和大家一樣。』於是許多以色列人背棄自己的信仰,遠離神聖的盟約。『我們和大家一樣,都是普通』,這看似非常有道理,最終卻招致毀滅。」

教宗說:「『君王隨後諭令全國,使各國民族合成一個民族,全放棄本國固有的禮俗』(加上1:41-42a)。這就是劃一思想,這就是世俗。『於是各外邦民族都表示服從君王的諭令,也有許多以色列人甘心接受了他的宗教,向偶像獻祭,褻瀆安息日』(加上1:42b-43)。這就是背教。因此,世俗使人走入劃一思想,走向背教。劃一思想不容許差異的存在,每個人都必須一樣。」

在以色列人中,法律書被焚;「倘若某人遵守法律,按照國王的諭令他將被處死」。這就是「迫害」,由一條「禍根」引起的迫害。教宗指出:「主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為祂的門徒祈求合一,常令我感動不已。祂求天父使門徒們不受一切世俗精神的束縛,超脫種種世俗。因為世俗消滅身份,帶來劃一思想。」

教宗繼續說:「事件從一條弱小的根開始,以悲劇和迫害結束。這是世俗的騙局,因此,耶穌在最後晚餐時祈求天父說:『父啊,我不求祢救他們離開世界,但求祢保護他們不受世界的束縛』,即超脫世俗,超越人的思想。人的思想欲占據真人耶穌基督的位置,奪走我們的基督徒身份,把我們帶入劃一思想,認為『大家都這樣做,為什麼我們不行?』在這段時間,我們應該想想:自己具有什麼樣的身份?是基督徒的身份呢,還是世俗的身份?抑或自認為擁有基督徒的身份,因為我從小就接受了洗禮,或者我出生在一個人人都是基督徒的基督宗教國家?世俗會慢慢地滲入,滋長,為自己辯護,並傳染他人。它像禍根那樣滋長並辯解道:『讓我們和別人一樣吧!大家沒什麼區別!』它總在尋找狡辯之詞,最後傳染他人,諸多惡行便隨之而來。」

禮儀年已接近尾聲,當天的禮儀勸勉我們「警惕那些使我們遠離天主的禍根」。教宗祈求道:「讓我們為教會祈禱,求主耶穌保護教會,使她不陷入一切形式的世俗。願教會始終保有耶穌基督所賜的身份,願我們眾人擁有在聖洗聖事中領受的身份,不要為了和眾人一樣、為了尋求所謂的『正常』而拋棄基督徒的身份。」

最後,教宗說:「求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堅守和捍衛自己的基督徒身份,對抗那不斷滋長、自我辯解和傳染他人的世俗精神。」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 天主是永存的美 , 其餘一切都將消逝

blog_1447447463

11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信徒受到兩種危險的引誘:一種是神化世物的誘惑;另一種是崇拜「習慣」的誘惑,似乎一切都該永存不朽。然而,唯一永恆的美是天主的美。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指出兩種甚至是有信德的人也會陷入的偶像崇拜。教宗說,第一篇讀經和《聖詠》談到「受造物之美」,但也強調了某些人的「錯誤」。他們沒能力看透這些美麗之物,看不到在它們之上的超性。教宗稱這種態度為「內在的偶像崇拜」,只停留在一種美上,「沒有進一步的超越」。

教宗說:「他們眷戀這樣的偶像崇拜,驚奇這些美麗之物的力量和效能,沒想到它們的主宰更加美麗,因為那創造它們的是美的根源和作者。看到美麗之物卻未想到它們終將沒落,就是偶像崇拜。落日也有它的美。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陷入這種眷戀現世之美、看不到超性之所在的危險。這是內在的偶像崇拜。我們以為世物幾乎是神,永遠不會消逝,忘記了它們的沒落。」

第二種偶像崇拜是「崇拜習慣」,它使人心靈麻痹。教宗引用當天福音中耶穌對諾厄和索多瑪時代的人的描述,解釋說:「那時人們吃喝婚嫁,不關心其它的事,直到洪水來臨,火與硫磺自天降下,徹底毀滅的時刻來到。一切都是習慣。生活就是這樣:我們就這樣生活,不去想這種生活方式必將消滅。這也是一種偶像崇拜:眷戀習慣,沒有想到它終將消逝。教會要我們看到這些事物的終了。習慣也可以被當成神。這難道不是偶像崇拜嗎?」

教宗勉勵說:「相反地,我們應該把目光投向更遠之處,看到最終的習慣,看到受造物終了之後還在的唯一天主,好使自己不重複羅特妻子回頭觀看的致命錯誤,並確信如果生命是美好的,末後同樣也是美好的。」

最後,教宗說:「我們這些信徒不是向後看、屈服止步的人,而是始終前行的人。我們在塵世生活中始終前行,關注美好的事物,迎接我們所擁有的一切習慣,但決不將它們神化。它們最終必將消逝。但願這些反射大美餘暉的小美以及我們的習慣,能幫助我們活在永恆之歌中,活在默觀天主的光榮中。」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在佛羅倫斯主持彌撒: 真正的人文主義總是有一張愛德的面容

blog_1447192803

11月10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佛羅倫斯「弗蘭基」市政體育場主持彌撒聖祭,從而結束他在普拉托和佛羅倫薩的一天訪問活動。教宗強調基督徒絕不可脫離群眾,而要有勇氣逆流而上,宣講天主的慈悲;真正的人文主義總是有一張愛德的面容。

彌撒福音記述耶穌問祂的門徒們兩個問題:一個是「人們說人子是誰?」另一個是「你們說我是誰?」(瑪16:13,15)。關於第一個提問,教宗指出,耶穌想知道人們的想法並不是為滿足他們的欲望,而是為與他們交流。因此,與現實保持健康的接觸,知道人們生活上的喜樂與痛苦,是能幫助他們並與他們交流的唯一方式。倘若觸摸他們日常生活的經歷,他們就能聼進對方的話語。

教宗說:「當天主打算與我們交談時,祂便降生成人。耶穌的門徒們絕不可忘記自己是從哪裡蒙受召選的,他們是在人群中蒙召;絕不可陷入脫離群眾的誘惑,好似人們怎麽想及怎麽生活與自己無關,而且也不重要。」

關於耶穌問門徒們的第二個問題:「你們說我是誰?」,教宗表示,這個問題今天仍然在我們心中迴盪著,它為我們的身份認同及使命至關重要。唯有認識耶穌和祂的真理,我們才能注視人性狀況的真理,才能為使社會充滿人性化作出貢獻。

教宗指出西滿對耶穌這個提問的回答:「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16:16)。教宗說:「這個回答涵蓋了伯多祿的全部使命,就是要守護和宣講信德的真理,維護和推動各基督信仰教會的共融,保持教會的紀律。」

「今天,我們的喜樂是分享這信德並共同回答上主耶穌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我們的喜樂也是逆流而上,超越時下見解,在耶穌身上認出天主的臨在。天主子受父的派遣來到世上,成為救贖人類的途徑。西滿伯多祿的信仰宣誓也是我們的信仰宣誓。這信仰宣誓不僅是我們得救的依據,也是實現救恩及通往這目標的道路。」

談到救恩奧跡,教宗強調了天主的慈悲。

他說:「在人的缺乏理解、罪過和苦難面前,天主無意投降,祂自我奉獻,甚至成為人,在人的具體境況中與每個人相遇。西滿伯多祿就是在耶穌的面容上認出天主的這慈悲大愛。我們也蒙召在上主臨在於我們當中的多種形式中認出祂的面容,在基督的聖言及聖事、兄弟共融、不分彼此的愛,以及窮人身上認出祂的面容。」

教宗指出,天主與人不是兩個對立的極端,而總是彼此尋找,因為天主在人身上看到自己的肖像,人只有注視天主才能認出自己。這是真正的智慧。

當天是聖師良一世教宗紀念日,這位聖人在佛羅倫斯所屬的托斯卡納行政區出生。教宗稱聖師良一世是有真正智慧的人,他提醒我們,智慧若不與基督及服事教會緊密相聯,就不是真智慧。

最後,教宗表示,說人文主義總是有一張愛德的面容並非沒有道理。佛羅倫斯在它最有創意的時代為人文主義作了見證,但願這份遺產為這座城市和整個意大利結出新人文主義的碩果。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教會是蒙召去服事 , 而不是被人服事

blog_1446840619

11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主教和司鐸要克勝「雙重生活」的誘惑,教會蒙召做僕人,而非「生意人」。教宗還告誡道,要警惕「貪戀錢財的趨炎附勢者」,因為他們對教會的危害極大。

教宗方濟各的彌撒講道圍繞當天禮儀所呈現的兩種僕役形象—服事和受服事。首先是聖保祿宗徒的形象,聖保祿為了服事而捨棄了一切,最後在羅馬被他的幾個弟子出賣而被判處死刑。這位外邦人使徒的偉大從何而來?從耶穌基督而來,他以服事、被揀選、擁有聖神的力量為榮。

教宗說:「聖保祿是服事的僕人,他通過奠定基礎,即宣講耶穌基督來服事,他從來沒有為了爭取某個地位、某種權威或受服事而停下來。因此,他是一名僕人,服事而非受服事的僕役。」

教宗說:「我告訴你們,在清晨彌撒中如果有些神父告訴我:『啊!神父,我回來是為了看望我的親人,因為我已經在亞馬孫傳教40年了』;或者一位修女對我說:『而我呢,已經在非洲醫院工作了30年』;或者當我遇到一位始終面帶微笑、在醫院為殘疾人服務長達30或40年的修女時,我會多麼地喜悅和感動。這就叫服事,這就是教會的喜悅:永遠在進步;向前邁進,捨棄性命。聖保祿就是這樣做的:服事。」

教宗繼續說:「在福音中主耶穌也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僕人形象,這種僕人非但不服事他人,反而要他人服事自己。我們已經看到,他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是多麼的狡猾。」

教宗說:「在教會內也有這種不服事、不為他人著想、不奠定基礎、不為教會服務的人;他們趨炎附勢,貪戀錢財。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司鐸和主教了。說起來實在令人難過,不是嗎?福音的本質和耶穌基督所要求的,是服事,做服事的人,不止步,始終向前邁進,具有忘我精神。而不是當自己獲得某個地位後,就虛偽地在安逸中度日,像耶穌所說的法利塞人那樣,為了讓他人看見而在廣場上走來走去。」

「這是兩個圖像,兩種基督徒形象,兩種神父形象,兩種修女形象。耶穌藉著聖保祿讓我們看到從不止步、始終前行,為我們指明道路的教會形象。相反地,教會如果不冷不熱,自我封閉,常常唯利是圖,就不是一個服事的教會、提供服務的教會,而是一個要人服事的教會。」

最後,教宗說:「願上主將祂賜予聖保祿的恩寵賜予我們,讓我們以不斷進步、放棄自身安逸為榮;求主也救我們脫免雙重生活的誘惑,不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服事的僕人,實際上卻要人服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NS photo/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 基督徒包容人 , 不把任何人拒之門外

blog_1446750616

11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強調,基督徒包容人,不把任何人拒之門外,即使這人造成阻力。排斥別人,自以為優秀,便會導致衝突和分裂,總有一天會站在天主的審判台,得向天主交賬。

教宗表示:「聖保祿宗徒在《羅馬書》中勉勵基督徒不要判斷及輕視自己的弟兄,因為這樣做便將弟兄排除在我們的小團體外,就是有所選擇,這不是基督徒的態度。基督以祂在加爾瓦略山的祭獻將所有人聚集並包容在救恩内。福音敍述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聼祂講道。這些人都是遭排斥的人,是被拒之門外的人。法利塞人及經師們見到此狀況便竊竊私議。」

教宗說:「法利塞人和經師的態度是同樣的,都排斥別人。他們說:『我們是完美的,我們遵守法律。這些人是罪人,是稅吏。』耶穌的態度則是包容的。人生有兩條行走的路:一條是將別人排除在我們團體之外;另一條是包容的路。頭一條路也許很小,卻是一切戰爭的根源:一切災難,一切戰爭都是從排斥別人開始的。把人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甚至家庭及朋友圈外。可見,會有多少爭端啊!耶穌指給我們看並教導我們的是包容的路,與前一條截然相反,全然不同。」

教宗指出:「接納和包容不易做到,因為存在阻力,有那種選擇性的心態作祟。因此,耶穌講了兩個比喻,一個是亡羊的比喻,另一個是失錢的比喻。無論是遺失了羊的牧人還是遺失了錢的女人,都竭盡全力地去尋找他們所遺失的東西。他們一旦找到便歡心喜樂。他們歡心喜樂,因為他們找到了那遺失的東西,便請鄰居及好友與他們同樂,對他們說:『我又找到了,我把它們收起來了!』這是天主的包容,與那種判斷人、驅趕人的排拒態度彼此對立。抱持排拒心態的人說:『不,這不行,那不是,那也不對頭』,他們在自己的環境裡組成小小的朋友圈子。以上是排斥與包容的對比。天主將我們眾人包容在救恩内,人人包括在内!我們卻因自己的軟弱、罪過、嫉妒總是秉持排拒的態度,最終能引起戰爭。」

教宗表示:「耶穌承行天主的旨意來到世上救贖我們,尋找我們,為將我們包容在救恩内,使我們成為一家人。」

「讓我們想一想,至少我們應盡微薄的力量,絕不判斷人。我們不可說:『這人怎麽這樣!』天主知道一切,我們不該從心裡排斥這個人,而應為他祈禱,問候他,對他微笑,若有機會對他說一句好聽的話。決不可排斥別人,我們沒有這個權利!正如保祿宗徒在《羅馬書》中所言:『我們眾人都要站在天主的審判台前,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向天主交自己的賬。』若我排斥別人,總有一天我將站在天主的審判台前,得向天主交自己的賬。讓我們祈求恩寵,做個總是包容的人!永遠心胸開濶,不把任何人拒之門外:無論『我喜歡或不喜歡』,總是敞開心懷。願上主賜予我們這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追思彌撒:按照天主的心意做謙卑奴僕,而非公務員

POPE-MASS-DECEASED

教宗方濟各11月3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為今年去世的樞機和主教主持追思彌撒。教宗表示:「天主以服務和自謙的態度來拯救我們的作風讓我們明白:如果我們選擇那永遠能贏得勝利的殷切和謙卑的愛,我們也能與天主一同得勝。「但願我們只需要天主就夠了」,好能擺脫蜉蝣朝生暮死的焦慮,做「被愛的子女」,而非「公務員」。前一天下午六點,教宗來到梵蒂岡墓穴,在已故教宗的墓前作了私人祈禱。

緬懷今年已亡的樞機和主教,意味著為他們祈禱,願他們在天主內獲得圓滿的喜樂,進入與諸聖人的共融;但也意味著更新自己的牧職聖召,像天主那樣做個謙卑的「奴僕」,甚至捨棄自己的性命。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服務與奉獻的人在世俗眼裡好似一名失敗者。但事實上,只有失去生命,才能重獲生命。因為一個人若是為了熱愛和效法耶穌而捨棄性命,意味著他戰勝了死亡,將生命獻給了世界。服務的人,必得救。相反地,不為服務而生活的人,活著沒有意義」。

POPE-MASS-DECEASED

福音告訴我們:「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祂為了拯救我們,甚至抵達我們最終要去的地方——「死亡」。天主「迎著對祂的重重反對」接受了死亡;現在我們「因著注視祂和相信祂而獲得拯救」。這是「天主以服務和自謙的態度來拯救我們的作風」;這不是轟轟烈烈的勝利,而是建立在愛的力量上謙卑至極的勝利,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教誨。

教宗說,「我們透過耶穌的復活同時看到了死亡和脫離死亡的方法,這事只有因著天主給予我們的大愛,因著那貶抑自己的謙卑之愛,因著那懂得取用奴僕形體的服務,才有可能實現。如此一來,耶穌不僅消除了惡,還將惡轉變為善。祂在改變事物時不以言語,而以行動;不在外貌,而在實質;不在表面,而從根本。祂把十字架變為通往生命的橋樑。如果我們選擇那永遠能夠贏得勝利的殷切和謙卑的愛,我們也能與天主一同得勝。這樣的愛不責備、不強迫,卻懂得在信賴和忍耐中期待」。

教宗解釋說,天主對世界的愛「無所保留」,而我們的愛則出於自己的需求和渴望。讓我們藉著這台彌撒祈求天父幫助我們更多思考「天上的事」,想想天主和近人,而不是「我們的所需」。

教宗最後說,「但願我們的生命只需要主耶穌的復活就夠了」,好使我們能擺脫蜉蝣朝生暮死的焦慮。「但願我們只需要天主就夠了,因為在祂內有生命、救恩、復活和喜樂。如此我們就能按照天主的心意成為奴僕:不是提供服務的公務員,而是為世界捨棄性命的被愛的子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 天主的寬恕不是法院的判決

blog_1446234699

10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一個稱職的司鐸懂得「對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為人服務」。天主以慈父的身份寬恕人,而非如同法院工作人員那樣。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特別強調天主的憐憫,解釋說:「天主懷著一顆憐憫的心,祂憐憫我們每一個人,憐憫全人類。祂派遣自己的聖子來治癒、恢復和更新人類。我們都很熟悉福音中蕩子的比喻,蕩子的父親一看見他的兒子回家,就動了憐憫的心;這父親就是寬恕人的天主的形象。」

教宗指出:「天主的憐憫並非同情。我可以同情一隻垂死的狗,但天主的憐憫是另一回事。天主的憐憫是懷著慈父的心腸,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此,天主派遣了祂的聖子。」

「耶穌治癒群眾,但祂不是個醫生。不是的!祂治癒群眾的事跡是個記號,是天主慈悲的記號,是為拯救人類,為了將迷失的羊領回羊棧,將丟失的錢放回原主的錢包。天主懷著一顆憐憫的心,祂將自己的慈父心腸放在我們心中,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當天主寬恕時,祂以慈父的身份寬恕,而非如同法院工作人員那樣,宣讀判決書說:『因罪證不足,我宣判你無罪。』天主發自內心寬恕我們,祂寬恕是因為祂進入了這個人的心中。」

教宗表示:「耶穌被派遣來傳報喜訊,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天父派遣耶穌來與我們每個人同在,救我們免於罪惡。這正是司鐸的作為:對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為人服務,因為司鐸是司祭,如同耶穌是司祭那樣。我們多少次批評那些對自己修會所發生的事漠不關心、無動於衷的司鐸。他不是一名稱職的司鐸!稱職的司鐸事事關心。稱職的司鐸關切人所遇到的一切困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天主只愛我們 , 我們因這愛而大獲全勝

blog_1446150206

10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天主只愛我們,不定我們的罪;愛是天主的軟弱,我們因著祂的愛而大獲全勝。

在第一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闡明基督徒獲勝的原因在於「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若天主拯救我們,誰能定我們的罪呢?」

教宗說:「基督徒似乎把這份得勝的把握,這份恩典當作一份產業。基督徒幾乎能得意洋洋地說:現在我們成了冠軍!然而,此處卻另有含義:我們成了冠軍不是因為我們手中有這份恩典,而是因著另一件事,因為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羅8:39)。這件事使我們獲勝。」

教宗解釋說:「戰勝仇敵及罪惡的不是我們。不是的!我們與天主的愛是這麽緊密相連,任何人、任何權勢、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與這愛相隔絕。聖保祿在恩典中看到施予恩典的那一位:祂賜予的是再創造的恩典,在基督耶穌内重生的恩典。聖保祿宗徒看到了天主的愛,一種難以言喻的愛。」

教宗說:「每個男人和女人都有可能拒絕這份恩典,而更喜愛自誇、自大及罪惡。但恩典依然存在。這恩典是天主的愛,祂是不能離棄我們的天主。天主的軟弱就在於此。我們都說:『天主是全能的,一切都能做到!』祂只有一件事做不到,那就是離棄我們。福音中耶穌痛哭耶路撒冷的場景使我們對這愛有許些了解。耶穌哭了!耶穌為耶路撒冷哭泣,這哭泣是天主無能為力的全盤反映:天主不能不愛,不能棄我們於不顧。」

耶穌為耶路撒冷哭泣,這座城市殺死了那些向它宣講救恩的先知。天主向耶路撒冷,也向我們眾人說:「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一如母雞在它翅翼下聚集自己的雛雞,可是你們偏不願意。」(路13:34)

教宗表示:「這是一幅溫柔的圖像。天主說:『我多少次願意讓你們感受到這溫柔,這愛,如同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那樣,可是你們拒絕了。』聖保祿明白天主的愛,因此他能夠說,他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它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羅8:38-39)」

教宗強調:「天主不能不愛我們!這是我們的保障。我可以拒絕祂的愛,可以如同右盜那樣一生拒絕天主的愛,直到他生命結束的前一刻。然而,愛正是在那一刻等待著他。最壞的人、最惡劣的褻瀆者都能得到天主父親般的愛及溫柔的對待。正如聖保祿所說,以及福音和耶穌說的那樣,天主愛我們『如同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全能的天主造物主一切都能做到,但天主哭了!在耶穌為耶路撒冷的哭泣中,在祂的淚水中凝聚了天主全部的愛。每當我遠離天主,天主就為我哭泣;天主為我們每一個人哭泣;天主也為那些做了許多壞事,對人類造成極大傷害的惡人哭泣。祂等待著他們,不定他們的罪,卻為他們哭泣。為什麽呢?因為天主總是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 教宗表示今天正是慈悲和包容的時刻

blog_1445888270

10月25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以家庭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第十四屆常會閉幕彌撒。教宗提醒人警惕與人的生活脫節的信仰,指出今天正是慈悲的時刻。教宗也邀請與會神長繼續走上主所希望的道路,絕不可因悲觀主義和罪惡而讓自己失去光澤。

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多次提到「慈悲」這個詞。慈悲讓人想到12月8日即將開啟的慈悲特殊禧年。主日福音記述耶穌將光明賜予瞎子巴爾提買的事跡。教宗對此表示:「苦難與衝突的境況對於天主而言是慈悲的機會,今天正是慈悲的時刻。」

「今天,耶穌的門徒依然蒙召引導人與富有同情的慈悲救恩相遇。當人類的呼聲像巴爾提買那樣越發大聲時,我們最好的回答莫過於像耶穌那樣的回答,尤其要效法祂的心腸。」因此,我們要始終活出心繫他人的精神,因为在重重困難前,我們很可能會絲毫不受干擾地徑直走過去。

教宗說:「這是一種幻想心態:我們可以穿過人類的沙漠,卻無視其中的現實,甚至只看我們所願意看到的;我們有能力構建世界觀,卻不接受上主安置在我們眼前的事物。這種與人的生活脫節的信仰是貧瘠的;它非但不能形成綠洲,反而製造更多的沙漠。

教宗然後談到另一種誘惑,「表格式的信仰」。

教宗說:「我們或許與天主子民同行,但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行程表,其中涵蓋了一切計劃:我們知道要去哪裡,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所有人都得遵循我的節奏,任何不便都會使我們心煩。」

「然而我們要記得,耶穌願意包容,尤其包容那些處在邊緣和呼求祂的人。『包容』也正是剛剛閉幕的世界主教會議所討論的主題。」

最後,教宗向與會神長們說:「我們曾一起走過,現在我們還須繼續一起走上上主所希望的道路。讓我們向上主祈求治癒與拯救的目光,懂得散發光芒的目光,不要因悲觀主義和罪惡而讓自己失去光澤。」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要忠於福音 , 分辨時代徵兆 , 與時俱進

blog_1445625191

10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時代在變,我們基督徒要以自由之心、在信德的真理內不斷改變。教會應觀察時代徵兆,作出分辨,不要陷入人云亦云的安逸,而要在祈禱中尋找真相。

時代在做它該做的事—改變。基督徒該做基督所願意的事—觀察時代、與時俱進,同時要堅守福音的真理。我們不能心安理得地人云亦云,因為它使我們停滯不前。

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談到「時代的徵兆」,稱那些懂得觀天地之象卻不知曉人子時代的人是假善人。教宗說:「天主創造我們時賦予我們自由,為獲得這自由,我們應該開懷接納聖神的力量,運用『分辨力』弄清楚發生在我們內和我們外的事。」

「我們可以自由地評斷那些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但若要作出判斷,就必須清楚認識那些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如何實踐教會所說的『辨別時代徵兆』的工作呢?時代在變,而能了解這些變化、認出時代之不同、分辨時代徵兆的,恰恰是基督徒的智慧。做這事時要有勇氣,懷著自由之心。」

教宗承認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太多外在條件制約著基督徒,迫使他們中的很多人陷入無所作為的安逸。

「我們通常不去做這樣一份工作,因為我們盲從他人之言,我們以此感到心安:『有人告訴我、我聽說、人們說的和我讀到的』。然而,真相是怎樣的呢?上主透過時代徵兆意在傳達什麼訊息呢?為了明白時代的徵兆,首先必須安靜下來,在靜默中觀察。在省思我們的內心後,再想想諸如為什麼有這麼多戰爭?為什麼會發生這事?祈禱,靜默和省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時代的徵兆和耶穌想要對我們說的話。」

認清時代徵兆並非文化精英的專屬工作。耶穌沒有說:「你們要看大學生怎麼做,你們要看博士們怎麼做,你們要看知識份子怎麼做。耶穌對鄉下百姓說,你們雖然純樸卻懂得把麥子從莠子中揀出來。」

「時代在變,我們基督徒也應該不斷改變。我們固然要堅守對耶穌基督的信德,堅守福音的真理,但我們的態度應該不斷地與時俱進。我們是自由的人。我們的自由源自耶穌基督賜予我們的自由恩典。我們的任務是省察發生在我們內心的事,分辨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思想;並觀察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分辨時代的徵兆。藉著靜默、反省和祈禱來做這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