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雅加達主持感恩祭:建設和平的文明,播撒愛的種子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雅加達的最後一項活動,是在格羅拉蓬卡諾(Gelora Bung Karno)體育場主持彌撒聖祭。在進入會場前,教宗先與雅加達的總主教蘇哈約(Ignatius Suharyo)樞機乘座車在鄰近的馬迪亞(Madya A)體育場繞場一週,問候聚集在那裡的信友們並接受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總統的問候。

然後,教宗來到格羅拉蓬卡諾體育場,一直面帶微笑地向人群致意,兩個體育場大約有 10 萬人。教宗在綠帽、黃帽和紅帽之間穿梭,並親吻在場所遇見的兒童。各式各樣的小旗不斷地揮舞,許多人用意大利語高呼:“教宗方濟各萬歲!”這些都反映出他在印尼的三天內,眾人對他的愛戴和情感。

希望的建設者

格羅拉蓬卡諾體育場在印尼實屬最大,而且在世界上最為明亮而引以自豪。體育場的看台以白色為主調,那裡有一個巨大的十字架。教宗就在這個地方為印尼的信友們主持彌撒聖祭,鼓勵他們“繼續不厭其煩地夢想和建設和平的文明”、播撒愛的種子、信心百倍地“走對話道路”,以他們特有的微笑繼續 “仁慈和親切”地待人。

讓聖言成為生命

聆聽聖言和活出聖言,這是教宗在彌撒講道中闡明的兩個基本態度,二者在當天彌撒的福音中不可分離。教宗表示,首先是聆聽聖言,然後將所聽到的聖言生活出來,如此我們才不會成為“欺騙自己的徒勞的聆聽者”,只用耳朵聽,卻不改變“思想、感覺及行為的方式” 。(參閱:雅一22)

教宗說:“賜予我們、我們所聆聽的聖言要求成為生命、轉化生命並在我們的生活中具體實踐出來。”

行程上的指南

彌撒福音講述耶穌在船上教訓群眾,教宗從中受到啟發,強調“人的心總是在尋求一個真理,使他們對幸福的渴望得到滿足”。但要當心,我們不應只滿足於“人的話語、這個世界的標準,以及塵世的判斷”,我們需要一道照亮的光、使心靈的沙漠得以解渴的活水。

“弟兄姊妹們,在世人話語的茫然與虛妄中,我們需要天主聖言,這是我們旅途中唯一的指南,在眾多的傷痛與迷惘中,這是唯一能將我們引領到生命真諦的話語。

教宗繼續表示:“若我們謙卑地迎接耶穌進入我們生命的小船,為祂騰出空間,聆聽祂的聖言,並讓聖言來質詢、震撼及改變我們,我們的信仰生活就開始了。”

勇於冒險

然而,觸動我們的聖言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層面,聖言“要求我們改變我們的目光,讓我們的心轉變為肖似基督的心;召喚我們在世界的海洋中勇敢地撒下福音的網”。這意味著去冒險、大膽地划向深處,儘管存在放棄的誘惑。

“上主以祂聖言所激起的力量,也要求我們划向深處,離開惡習、恐懼和平庸的死水海岸,敢於過上一種新的生活。魔鬼喜愛平庸!它從那裡進入,毀壞我們。”

靜默思索自己的挫敗

伯多祿聽從耶穌,儘管一夜未捕到魚,空網而歸。教宗說,我們也要像伯多祿那樣,信賴耶穌,“建設一個更公正的社會”、“在和平與對話的道路上奮勇向前”,這是印度尼西亞早已劃定的道路。關於人的挫敗,教宗邀請眾人在靜默中進行反思。

“失敗會抓住我們,讓我們成為它的俘虜,不可如此:不可成為失敗的俘虜,與其注視我們的空網,不如注視耶穌,信賴祂。不要看你的空網,要看耶穌,注視耶穌!祂會使你行走,使你一切順利:你要信賴耶穌。划向深處和再次撒網,我們總是要冒險,即使我們經歷了挫敗的夜晚,一無所獲的失望時刻。現在我要讓大家靜默一下,你們每個人都想想自己的挫敗。注視這些挫敗,我們要冒險,聽從天主聖言,勇敢向前進。”

為教會的益處一起行走

當天是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紀念日,教宗提到這位聖女的一段極美的話語:“若我們沒有任何東西能夠給出,我們就把空無給出。要記住,即使你沒有任何收穫,你也要從不厭煩地播種。”教宗說,這就是送給印尼人民的贈言,他們蒙召以和平的名撒網、划向深處。

“為了教會和社會的益處,你們要一起行走!你們要做希望的建設者,那是不會落空的福音的希望,為我們敞開無窮盡的喜樂。”

信仰、友愛、憐憫

彌撒結束時,雅加達的總主教蘇哈約樞機向教宗致詞,感謝他“不遠萬里、不辭辛苦”來到這個國家,表達他的關懷。總主教提到,信友們以祈禱和教宗此行的座右銘:信仰、友愛、憐憫,這三個詞為教宗的到訪做準備。教宗答道,“我在你們當中的訪問即將結束,我願意為我所受到的美好款待表示衷心的感謝”。教宗也感謝印尼當局和當地教會。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勉勵相遇學校青年:抵拒戰爭,與朋友討論使人成長

圖片:Vatican Media

「在我們之間進行戰爭始終是個挫敗;相反地,討論使我們成長。」這是教宗方濟各於2024年9月4日在雅加達向青年傳遞的訊息重點。當天傍晚,教宗探訪青年之家(Grha Pemuda),那是相遇學校在東南亞開設的首個校址。藉著教宗的到訪,這個新場所正式啟用。

訪問青年之家

教宗於晚上6點多抵達青年之家時,夜幕已然低垂。青年之家距離主教座堂約有6百米,教宗坐著輪椅,在相遇學校主席德爾科拉爾(José María del Corral)的陪同下來到目的地。沿途100名雅加達總教區的孩童向教宗熱情致意。

進入青年之家的庭院,兩名孩童在那裡恭候教宗,呈上禮物,其他人則在青年樂團的伴奏下引吭高歌。教宗先是前往三樓的聖瑪弟亞和聖達陡廳,在那裡會見相遇學校拍攝項目(Scholas Aldeas)的參與者。隨後,教宗來到聖雅各伯廳,與相遇學校理事會私下見面。

與相遇學校青年交談

然後,教宗一進入四樓,就受到印尼相遇學校200名青年的熱烈歡迎。他們與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的客人一起坐在地上,以右手拍打自己左胸心臟的位置,對教宗表達敬意,教宗也以同樣的動作回應他們。

接著,教宗進入《心的多面體》這個集體創作的藝術品裡面。投入其創作的人數共有1500人,包括雅加達教育計劃的青年、巴厘島等地工作坊的學員,以及三所監獄的服刑人。這個藝術品揉合了貢獻者們的個人物品,它是個珍藏回憶的神聖空間,同時也象徵了共享的團體。它的每一面都講述了參與者的經歷,並結合教育、藝術和科技,傳達出印尼的國家口號:異中求同(Bhinneka Tunggal Ika)。一名印尼少女為教宗解釋作品後,教宗以他的訊息完成了這個藝術創作,並贈送給這名少女一個漫畫人物瑪法達(Mafalda)的玩偶。

穆斯林老師也作見證

在寬敞的大廳裡,教宗身後的牆滿是紅樹林植物,象徵了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教宗細心聆聽每一個見證者的話。

第一個作見證的是相遇學校志願者安娜(Anna)。戴著頭巾的她是一名穆斯林母親,在大學教書。安娜表示,她對相遇學校感到親切,因為她熱愛教育。她此刻深受感動,因為她從主教座堂的角度看到了清真寺、一個她學習包容的地方。

年輕小夥子布萊恩(Bryan)穿著相遇學校的白色上衣。他分享道:「我們大家與其他宗教或信仰的人都是朋友。」他講述了自己遭遇歧視和網絡霸凌的負面經驗,教宗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因為他說出了現實世界的具體情況,而人們有時會失去具體感。

教宗提出三個層面:我們心中的想法、我們說出的話語,以及我們所處的現實。危險在於變得像是「精神分裂」一樣:「一個人的想法與他的話語和現實互不相干,沒有一致性。反之,一個成熟的人在思想、話語和現況方面協調一致」。

克莉絲蒂:在遍地衝突的世界,如何教導和平?

克莉絲蒂(Christine)也是個身穿白色上衣的相遇學校成員。她向教宗透露了她曾經遭受霸凌的痛苦,說:「差異製造分裂、引發衝突,往往導致毀滅」,即使在家庭裡也不例外。但是在相遇學校「我們學會了這些差異不是一件壞事,反倒有其獨特之美。我們學會了調和彼此的差異,建立團結的聯繫,明白差異不是毀滅的進程,卻是邁向團結的步伐」。她向教宗請教:在衝突比比皆是的今天,如何教導和平?

在戰爭或擁抱之間做選擇

教宗回答說:「生活必須在差異中度過。假如我們每個人都一模一樣,會是多麽枯燥乏味啊!」教宗讚許克莉絲蒂的勇氣,並表示在差異中,要麼發生衝突,要麼進行對話。「如果兩個國家有所不同,我該怎麼辦?對話或作戰?想把一切握在手中的慾望,會引起戰爭。正確答案是要並肩同行」。

我們要在「發動戰爭、互相侮辱」,或者「伸手、擁抱、友愛的政策」之間做選擇。教宗表明,有時候,「我們必須彼此討論,但要像兄弟那樣商量,才能推進和平的道路」。製造戰爭、爭執不休是很糟糕的事,而跟朋友那樣有商有量、交換意見,則是一件好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之間的戰爭始終是個挫敗,與朋友一起討論則會使我們成長。」

互贈禮物和種樹

在互贈禮物的環節,教宗收到了一些參與《心的多面體》項目的服刑青年親手縫製的彌撒用領帶。教宗則留給相遇學校一幅《科爾孫聖母像》,這幅畫作在俄羅斯10月革命前,一直放在克林姆林宮的聖母安眠堂。

教宗最後與印尼環境部長盧胡特(Luhut)一起象徵性地種下了一株紅樹林植物,以紀念這次歷史性的聚會,並啟動一個有關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項目。

教宗降福在場眾人後,晚上7點45分離開青年之家。在返回聖座使館的途中,他多次停下來問候沿途等候他的眾多印尼人,特別是孩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雅加達開啟旅程,擁抱孤兒、窮人和難民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的印尼之旅以聚焦孤兒、老人、窮人和難民作為開端,這也是他向來譴責“丟棄文化”的具象體現。教宗於9月3日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蘇卡諾-哈達國際機場機場後,直接前往聖座駐印尼大使館,那是一座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大型建築,它位於市中心的獨立廣場(Merdeka Square)附近,矗立在街道和廣場上眾多的軍事建築之間。

向路人致意

載有教宗的白色小汽車在車流中穿行了半小時,給這座灰濛濛的城市增添了一抹色澤。汽車途徑摩天大樓、高樓大廈和具有典型9世紀爪哇建築特徵的樓宇。在這些建築物的腳下,很容易發現面朝利翁河(fiume Ciliwung)的棚屋和木屋。房屋外,還晾曬著近乎濕透的衣物,這意味著仍有人住在那裡。

當教宗座駕駛過時,身著白色短衫的男人、女人和兒童在路邊揮舞著印尼國旗,並高喊“Selamat datang”,意為“歡迎”。教宗來到聖座駐印尼大使館,在大使皮奧波(Piero Pioppo)的帶領下,40位孤兒、老人、窮人和難民在大廳裡圍成一圈迎接教宗。在場陪同的是每日幫助他們、竭力填補資源空缺並滿足其需求的人:道明會修女、耶穌會難民服務社(Jesuit Refugee Service)和聖艾智德團體(Comunità di Sant’Egidio)。

大使館裡“五彩斑斕的人民”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巴東(Padang)教區的幾位青年平信徒的倡議,聖艾智德團體於1991年在這個亞洲國家變得生機勃勃,現已發展至11個城市。該團體當日在大使館裡陪伴20名客人:“一群五彩斑斕的人民”,在場的聖愛智德團體代表向梵蒂岡新聞網解釋道,“生活在街頭的人,他們收集垃圾並反復利用。他們不同於我們在歐洲看到的無家可歸者,他們是沒有住房、生活在垃圾堆裡的整個家庭”。

在雅加達,用當地話稱呼他們便是“手推車夫”,緣於他們用這個木質工具從廢品站裡收集垃圾,手推車也往往是其唯一的“家”,他們的起居飲食都在車裡度過。聖艾智德團體給他們送去了食品和衣物,如同該團體在世界其他城市所做的一樣。這天,他們中的一些人如願與教宗握手,教宗也繞著眾人轉了一圈,依次向在場的人致意,並停下來片刻,傾聽了他們的故事。

難民和海難倖存者

與教宗會面的人當中,還有來自養老院的老人、在廢品站生活工作並在社區食堂就餐的窮人、索馬里的難民,以及一個為躲避泰米爾人迫害的斯里蘭卡難民家庭。這些難民數月前坐船前往澳大利亞,卻不幸遭遇沉船,竟奇跡般地活著回到了印尼。他們和許多人一樣正在等待與澳大利亞或加拿大的親人團聚。“他們生活在焦慮不安中,這個國家並不排斥他們,但卻沒有合適的法律和措施援助他們”。

聖父教宗同樣傾聽了他們的故事,並對眾人施以降福。其中有一名來自緬甸的難民。他是眾多遭受殘暴對待的羅興亞人之一,而教宗是唯一一位公開為該少數族群發聲並多次譴責暴行的人。該男孩當天是在耶穌會難民服務社的陪同下前往大使館,教宗將手置於男孩頭頂,以表親近和關懷。

對兒童的慈愛

教宗為在場兒童送去了一個又一個擁抱:他們中有的是聚集在城郊和鄉村、被道明會修女撫養並教育的兒童,还有的是和平學校的小孩(整個印尼群島共有18所和平學校,收留了超過3000名兒童)。這些孩子們捐贈了“我想要的世界”圖畫,這幅畫描繪了一個由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旗組成的兩只手臂托舉著的地球,且雙手連結緊靠一起,象徵著兄弟情誼。”

教宗與孩子們度過了很長時間。這是從羅馬出發經過13小時的長途飛行後,教宗本次亞太四國之旅的首項活動,也是當天唯一的活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