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耶穌的愛不可限量,正是天父的愛

復活期第五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5:7-21

宗徒和長老辯論多時之後,伯多祿起來向他們說:「諸位仁人弟兄!你們深知,多時以前,天主就在你們中選定了,要藉我的口,叫外邦人聽福音的道理而信從。洞察人心的天主,已為他們作了證,因為賜給了他們聖神,如同賜給了我們一樣,在我們和他們中間沒有作任何區別,因他以信德淨化了他們的心。既然如此,現今你們為什麼試探天主,在門徒的頸項上,放上連我們的祖先和我們自己都不能負荷的軛呢?但是,我們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正和他們一樣。」於是眾人都緘默不語,靜聽巴爾納伯和保祿述說天主藉著他們在外邦人中,行了怎樣大的徵兆與奇跡。大家都不出聲之後,雅各伯接著說:「諸位仁人弟兄,請聽我說!西滿述說了天主當初怎樣關心外邦人,由他們中選拔一個百姓,屬於自己名下;先知的話也正與此相合;如經上記載:『以後我要回來,重建達味已傾倒的居所;已坍塌了的,要把它重建而豎起來,為的是其餘的人,即一切以我的名得名的民族,要尋求上主:這是很久以前,公佈這事的主說的。』因此,按我的意見,不要再加給由外邦歸依天主的人煩難,只要函告他們戒避偶像的玷污和奸淫,戒食窒死之物和血;因為自古以來,在各城內都有宣講梅瑟的人,每安息日在會堂中誦讀他的書。」

福音:聖若望福音 15:9-11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愛內一樣。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於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

2017年5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耶穌的愛不可限量,不同於那些追求權力和虛榮的世俗的愛。教宗強調,基督徒的使命是把喜樂帶給人,而天主的愛則是每位基督徒生活的核心。

耶穌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教宗從耶穌向我們肯定的愛展開彌撒講道。

教宗說:「上主要求我們存留在祂的愛內,因為那是天父的愛,並要求我們遵守祂的誡命。當然,十誡是生活的基礎和根基,但是我們需要跟從耶穌教導我們的一切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誡命標示出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列舉很多耶穌的命令,但其核心只有一個:天父對祂的愛和祂對我們的愛。」

教宗說:「還有其它的愛,世界給我們提出的其它的愛:諸如愛金錢,愛虛榮,愛炫耀,愛驕傲和權勢,甚至做許多不公正的事只為得到更多權力。還有其它的愛,但這些都不是耶穌的愛,也不是天父的愛。耶穌要求我們存留在祂的愛內,也就是天父的愛内。讓我們也想想這些使我們遠離耶穌的愛。另外,還有計量的愛,比如愛一半,但這不是愛。愛並不等同喜歡,愛要比喜歡更強。」

教宗問道:「愛的計量是什麼呢?愛的計量就是不可限量地去愛。所以,遵守耶穌給予我們的這些命令時,我們就將存留在祂的愛內,也就是天父的愛内。這兩者是同樣的,都是不可限量的,而非不冷不熱或別有企圖的愛。『可是上主,為什麽祢向我們提起這些事呢?』我們可以問問祂。『這是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天父把愛給了耶穌,耶穌則給我們指示愛的道路:即敞開心扉,沒有計量地去愛,把其它的愛擱置一旁。」

教宗說:「耶穌偉大的愛就存在於這愛內,並有喜樂。愛和喜樂是一項恩典。這是我們要向上主懇求的恩典。不久前,有一位司鐸被任命為主教。他去看望自己的父親時,便把這消息告訴了年老的父親。這位老人已退休,是位謙虛之人,做了一輩子的工人,沒有上過大學,卻具有生活智慧。他只給了兒子兩個建議:『服從和把喜樂帶給人』。這個人明白了這一點:服從天父的愛,沒有其它的愛;服從這份恩典,然後把喜樂帶給人。而我們基督徒、平信徒、聖職人員、度奉獻生活者和主教呢?我們必須把喜樂帶給人。但是,為什麼呢?只為這個,為了愛,沒有任何私利的愛;只因為愛。我們基督徒的使命是把喜樂帶給人。」

最後,教宗總結道:「願上主保護這份存在耶穌的愛內的恩典,好使我們能把喜樂帶給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耶穌的平安是真實的,不是使人麻醉的世俗安逸

復活期第五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4:19-28

有些猶太人從安提約基雅和依科尼雍來,挑唆群眾;群眾用石頭砸了保祿,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拉到城外。但門徒們一圍到他跟前,他就起來進了城,第二天同巴爾納伯起程往德爾貝去了。他們向那城傳揚福音,使許多人成為門徒,以後回到呂斯特辣、依科尼雍和安提約基雅,到處堅固門徒的心,鼓勵他們堅持信仰,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二人在各教會給他們選立了長老,在祈禱禁食以後,把他們托付於他們所信仰的主。以後,他們又經過丕息狄雅來到旁非里雅,在培爾革宣講道理以後,下到阿塔肋雅,又從那裏乘船赴安提約基雅。他們原來是從那裏被托於天主的恩寵,作現在已完成的工作。他們一到,就聚集會眾,報告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和怎樣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二人就在那裏同門徒們住了不少時日。

福音:聖若望福音 14:27-31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上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你們聽見了我給你們說過;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裏去,因為父比我大。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我不再同你們多談了,因為世界的首領就要來到;他在我身上一無所能,但為叫世界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命令我,我就照樣去行。」

2017年5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 我們無法製造真正的平安,因為它是聖神的恩典。

教宗強調:「沒有十字架的平安不是耶穌的平安,唯有上主能在苦難中賜予我們平安。」

耶穌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教宗方濟各從耶穌在最後晚餐廳囑託門徒的這句話談起,解釋上主所賜的平安的意義。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和巴爾納伯在宣講福音途中遇到的許多困難。

教宗強調:「耶穌所賜的平安不是世界所給的平安。世界提供我們的平安是一種沒有苦難的平安;它給我們的是一個人造的平安,一種簡化為安逸的平安。這種平安只關注自己的事,自己的保障,希望自己一無所缺,有點像富翁奢華宴樂的安逸。這樣的安逸使人封閉,無法看得更遠。」

教宗說:「世界教導我們走上令人麻痹的平安之路,它麻痹我們,使我們看不見生命的另一個現實—十字架。為此,保祿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苦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然而,我們在苦難中可以有平安嗎?靠我們自己是不行的,我們無法製造安寧的平安、心理的平安、我們自製的平安,因為苦難始終存在,它或是痛苦、疾病,抑或死亡,苦難常有。耶穌所賜的平安是一份禮物,是聖神的恩典。這種平安可以穿越重重苦難,始終向前。這不是使人成為苦行僧的斯多葛主義。」

教宗繼續說:「天主的平安是使我們前行的恩典。耶穌賜予門徒平安後,在橄欖園痛苦萬分,把一切託付於天父的旨意,祂雖然受了苦,卻不乏天主的安慰。福音記述『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給祂,加強祂的力量』(路22:43)。天主的平安是進入現實生命、不否定生命的真平安。生命就是如此:有痛苦,有病人,有很多不好的事,有戰爭,但也有內在的平安。這平安是一份恩典,使我們不慌亂,積極應對十字架和苦難。沒有十字架的平安不是耶穌的平安,而是可以購買的平安,我們可以製造的平安,但它不會持久,必會消亡。」

教宗表明:「當一個人生氣時,他就失去了平安。我若心煩意亂,是因為我沒有向耶穌的平安開放,因為我沒有能力正視原本的生活,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十字架和痛苦。相反地,我們應該向上主懇求祂的平安之恩。」

最後,教宗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苦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願我們享有平安之恩,不失去內在的平安。一位聖人曾說:『基督徒在世俗的難為及天主的安慰中度日』(聖奧斯定《天主之城》十八卷51章)。願上主使我們明白祂藉聖神賜予我們的平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天主子民在旅途中加深了解信仰與道德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3:13-25

保祿和同他一起的人,從帕佛乘船來到旁非裏雅的培爾革;若望卻離開他們,回了耶路撒冷。他們由培爾革經過各處,到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安息日他們進了會堂坐下。在朗誦法律和先知之後,會堂長派人問他們說:「仁人弟兄,你們若有什麼勸勉民眾的話,請說吧!」保祿就站起來,打手勢說:「諸位以色列人和敬畏天主的人,請聽!以色列民族的天主揀選了我們的祖先。當這百姓寄居埃及時,天主就舉揚了他們,以大能的手臂從那裏領他們出來,大約四十年的工夫在曠野中容忍了他們。滅了在客納罕地方的七個民族以後,就把那地方分給他們作為基業,約有四百五十年。此後,又給他們立了民長,直到撒慕爾先知時代。從那時起,他們要求一位君王,天主就給他們立了本雅明族人克士的兒子撒烏耳,為王四十年;把他撤職以後,給他們立了達味為君王,天主為他作證說:我找到了葉瑟的兒子達味,他是一個合我心意的人,他要履行我的一切旨意。天主按照恩許,從他的後裔中給以色列興起了一位救主耶穌。若翰在他來臨以前,先向全以色列民宣講了悔改的洗禮。及至若翰將完成自己的任務時,說道:我不是你們所猜想的那位,但是,看,他在我以後要來,我不配解他腳上的鞋。」

福音:聖若望福音 13:16-20

耶穌為門徒洗腳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你們既知道了這些事,如果實行,便是有福的。我不是說你們全體,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但經上所記載的必須應驗:『吃過我飯的人,也舉腳踢我。』就是現在,事未發生以前,我告訴你們,好叫事發生以後,你們相信我是那一位。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派遣我來的。」

2017年5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天主子民始終在旅途中加深了解信仰和道德。人們曾經接受例如奴隸制度等可怕的事,進步後才明白這是大罪。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載聖保祿宗徒為了宣講救主耶穌,便從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的事蹟談起。

教宗闡明:「天主的救恩是一段走向時期圓滿的旅途,一段有聖人也有罪人的旅途。上主引領祂的子民,不論順境或逆境,自由或是被奴役;上主始終帶領祂的子民走向圓滿,走向與上主的相遇,最後抵達耶穌那裡。然而,事情並未到此結束。事實上,耶穌賜給了我們聖神」;正是聖神使我們牢記和明白耶穌的訊息:第二段旅途遂由此展開。教會就這樣前行,有許多聖人和罪人身處其中;教會在恩寵與罪惡中向前邁進。這段旅途是「為了理解和深入認識耶穌,為了加深了解信仰和明白道德、天主的誡命。有些事過去看似正常、無罪,如今卻是大罪。

教宗舉例說:「讓我們想想奴隸制度:我們在求學時,有人向我們講述他們如何對待奴隸:他們把奴隸從一處帶到別處販賣,在拉丁美洲買賣。這是大罪啊!我們『今天』這麼說,以前的人卻不以為然。更有甚者,當時還有人辯稱可以這樣做,因為這些奴隸沒有靈魂!然而,人們必須向前邁進,好能更了解信仰,更了解道德。」

有人說:「神父,感謝天主,今天沒有奴隸了!」

教宗直言道:「現在有更多的奴隸!但至少我們知道這是大罪,已有所進步。死刑也是一樣:從前這是正常的事,而今我們表明無法接受死刑。『宗教戰爭』也是如此。在澄清信仰,釐清道德的這段過程中存在著聖人,包括我們大家熟知的聖人和默默無聞的聖人。教會滿是默默無聞的聖人;而這聖德推動我們前行,走向第二次的時期圓滿,屆時上主將來臨,最終對一切人成為一切。上主天主願意以這種方式讓祂的子民在旅途中認識祂。」

「天主的子民始終在行走。當天主子民停滯不前時,就成了關在牲口圈裡的俘虜,有如驢子那樣不明事理,不肯前行,不加深信德與愛,不淨化靈魂。然而,還有第三種時期圓滿,我們的圓滿。我們每個人都在走向自己的時期圓滿。我們每個人都將抵達時期圓滿的一刻,生命將終結,必須面見上主的一刻。這是我們個人的時刻。」

「耶穌為使我們前行,派來了聖神。正是聖神在敦促我們向前邁進:這是天主慈悲的偉大化工。我們每個人都在走向各自的時期圓滿。」

為此,教宗鼓勵我們在辦告解時自問:「我除了對自己的罪過感到羞愧以外,是否明白我正在邁出的這一步是朝向時期圓滿的一步?懇求天主寬恕不是一個機械式的動作。」

教宗最後總結道:「這意味著我深知我正在前行,我是旅途中的子民的一分子;深知有朝一日我將與上主面對面相見,祂是從不讓我們孤立無援,卻總是在旅途中陪伴我們的上主。你們要思索這一點:當我去辦告解時,我是否想到這些事?我是否正在前行,是不是朝向與上主的相遇、朝向『我的』時期圓滿的一步?這是天主慈悲的偉大化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切莫反抗聖神,而要溫順地接受天主聖言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1:19-26

在斯德望受害時,那些由於迫害而四散的人,經過各地,來到了腓尼基、塞浦路斯和安提約基雅,他們只向猶太人講道。但其中有些塞浦路斯和基勒乃人到了安提約基雅,也向希臘人講道,宣傳主耶穌的福音。主的手同他們在一起,信而歸主的人,數目很多。這事傳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就打發巴爾納伯到安提約基雅去。他一來到,看見天主所賜的恩惠就很喜歡,並勸勉眾人要決心堅定於主。因為他是好人,充滿聖神和信德,如此有許多人歸附了主。以後,他往塔爾索去找掃祿;找著以後,便領他回到安提約基雅。他們一整年在那教會中共同工作,教導了許多人;在安提約基雅最先稱門徒為「基督徒」。

福音:聖若望福音 10:22-30

那時,在耶路撒冷舉行重建節,正是冬天。耶穌徘徊於聖殿內撒羅滿遊廊下。猶太人圍起他來,向他說:「你使我們的心神懸疑不定,要到幾時呢?你如果是默西亞,就坦白告訴我們吧!」耶穌答覆說:「我已告訴了你們,你們卻不相信;我以我父的名所作的工作,為我作證,但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我賜予他們永生,他們永遠不會喪亡;誰也不能從我手中把他們奪去。我那賜給我羊群的父,超越一切,為此,誰也不能從我父手裏將他們奪去。我與父原是一體。」

2017年5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勉勵道:我們切莫反抗聖神,而要溫順地接受天主聖言,因為良善、平安和自我克制正是接受、認識和熟悉聖言的結果。教宗在彌撒開始前表示,他特別為聖瑪爾大之家服務的修女奉獻這台彌撒,她們當天慶祝會祖聖女露薏絲(St. Louise de Marillac)慶日。

這幾日的平日彌撒都在向我們談論聖斯德望譴責法學士反抗聖神,今天彌撒讀經則向我們敘述一種順從聖神的基督徒態度。

聖斯德望殉道後,耶路撒冷立即爆發了大規模的迫害。於是門徒們開始四散到賽普勒斯、腓尼基和安提約基雅。選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記載,這些四散的門徒只向猶太人宣講,但其中有些賽普勒斯和基勒乃人到了安提約基雅也向希臘人,即外邦人講道,因為他們覺得聖神在催促他們這麼做,他們順從聖神。

教宗強調:「發生迫害後,正是平信徒在傳播聖言,因為他們順從聖神。聖雅各伯宗徒在他的書信開篇中勉勵以柔順之心接受聖言。因此,我們要保持開放,不要僵硬。順從的第一步是接受聖言,也就是敞開心門。第二步是認識聖言,認識耶穌。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隨我』(若10:27)。羊群認識耶穌,因為他們順從聖神。再下一步是熟悉聖言。」

教宗對此說道:「我們隨身攜帶聖言,誦讀聖言,向聖言敞開心門,向聖神敞開心門;聖神將使我們領悟聖言。接受聖言、明白聖言、隨身攜帶聖言、熟悉聖言將結出豐碩的果實,也就是良善、慈愛、喜悅、和平、自我克制和溫良的態度。」

這是順從神聖的作風。

教宗繼續說:「我必須接受聖神,因為祂將引領我溫順地接受聖言;這種順從的態度,不反抗聖神的態度,將使我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這樣的行事風格。當賽普勒斯和基勒乃的人在安提約基雅向外邦人宣講聖言的消息傳回耶路撒冷教會時,人們有些吃驚,便打發巴爾納伯到那裡了解一下:為何向非基勒乃人宣講?宣講者為何不是宗徒而是這些我們不認識的人?巴爾納伯抵達安提約基雅後,看見了天主的恩惠,非常喜歡,勸勉他們決心堅定,忠於上主,因為他是個充滿聖神和信德的人。」

教宗鼓勵道:「聖神指引我們不犯錯,溫順地接受祂,藉著聖言認識祂,並按照祂的指引生活。這與聖斯德望所譴責的反抗態度截然不同,他譴責長老和法學士說:『你們總是反抗聖神。』那麼,我們是反抗聖神呢,還是溫順地接受聖神?用雅各伯的話說,就是『以柔順之心接受』。反抗還是順從?讓我們祈求順從的恩寵。」

最後,教宗表明:「正是在安提約基雅城我們獲得了姓氏,因為在那裡門徒們最先被稱為基督徒。」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向天主的驚奇開放,切莫反抗聖神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1:1-18

那時,宗徒和在猶太的弟兄聽說了,連外邦人也接受了天主的聖道。及至伯多祿上到耶路撒冷,那些受割損的人為難他說:「你竟進了未受割損人的家,且同他們吃了飯!」伯多祿便開始按次解釋說:「我在約培城祈禱的時候,在神魂超拔中見了一個異象:由天上降下一個器皿,好像一塊大布,繫著四角,從天縋下,一直來到我面前。我往裏面定睛細看,見有地上的四足獸、野獸、爬蟲和天空的飛鳥。我也聽到有聲音向我說:伯多祿!起來,宰了,吃吧!我卻答說「主,絕對不可!因為污穢和不潔之物總沒有進過我的口。第二次有聲音從天上答道:天主稱為潔淨的,你不可稱為污穢!這事竟一連發生了三次。以後,那一切又撤回天上去了。正在那時,忽有三個人,來到我們所住的家門前,他們是從凱撒勒雅被派來見我的。聖神吩咐我應與他們同去,不必疑惑。同我一起去的,還有這六個弟兄,我們就進了那人的家。那人告訴我們他怎樣看見天使站在他的屋內,說:你要打發人到約培去,邀請號稱伯多祿的西滿來。他有話對你講,使你和你全家得救。「以後,在我開始講話時,聖神就降在他們身上,有如當初降在我們身上一樣。我就想起了主所說的話:若翰固然用水施了洗,但你們卻要因聖神受洗。所以,如果天主賜給了他們同樣的恩惠,如同給我們信主耶穌基督的人一樣,我是什麼人,能阻止天主呢!」眾人聽了這話,才平靜下來,並光榮天主說:「原來天主也恩賜外邦人悔改,為得生命。」

福音:聖若望福音 10:1-10

耶穌向猶太人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不由門進入羊棧,而由別處爬進去的,便是賊,是強盜。由門進去的,才是羊的牧人。看門的給他開門,羊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字呼喚自己的羊,並引領出來。當他把羊放出來以後,就走在羊前面,羊也跟隨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羊決不跟隨陌生人,反而逃避他,因為羊不認得陌生人的聲音。」耶穌給他們講了這個譬喻,他們卻不明白給他們所講的是什麼。於是耶穌又對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我是羊的門;凡在我以先來的,都是賊和強盜,羊沒有聽從他們。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可以進,可以出,可以找著草場。賊來,無非是為偷竊、殺害、毀滅;我來,卻是為叫他們獲得生命,且獲得更豐富的生命。」

2017年5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你們要當心反抗聖神的罪,始終向天主的驚奇敞開心扉。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祿》,講述聖伯多祿與首個基督徒團體談論教會向外邦人開放的議題。教宗強調,聖神施行奇跡,做新事;有些人當然會對教會的這些新意感到害怕。

教宗說:「聖神是天主的恩賜,來自這位總是帶給我們驚奇的天主,我們的天父。為什麼呢?因為祂是一位生活的天主,一位住在我們內的天主,一位觸動我們心靈的天主,一位在教會內與我們同行,並在這條路上不斷帶給我們驚奇的天主。正如祂曾擁有創造世界的創造力,祂現在也擁有每天創造新事物的創造力。天主總是給我們帶來驚奇。」

「然而,這會造成困難,一如伯多祿被其他門徒批評的遭遇,因為他們得知連外邦人也接受了天主的聖道。對他們而言,伯多祿走過了頭,他們斥責伯多祿,因為他們覺得這是件『醜事』,甚至對他說:『伯多祿,你這塊教會的磐石!你究竟要帶我們走向何方?』伯多祿於是娓娓道來他所見的異象,那使他勇敢作出決定的天主的記號。」

教宗指出:「伯多祿能夠接納天主的驚奇;而面對上主的許多驚奇,「宗徒們必須開會討論,達成共識」,好能「按照上主的旨意向前邁進」。

「從先知們的時代至今,反抗聖神的罪始終存在。這正是斯德望譴責公議會成員的罪:『你們和你們的祖先總是反抗聖神。』反抗聖神的話是:『不行,以前都是這樣做的,現在也必須照樣做!』『伯多祿,你別帶來這些新意;你冷靜一點,服用一片鎮定劑,冷靜一下。』這是對天主的聲音充耳不聞。上主在《聖詠》中對祂的子民說:『你們不要像你們的祖先那樣心硬。』」

「上主一直要求我們別心硬。教宗引用當天有關耶穌善牧的福音,闡明上主也渴望其他民族、其它羊群,他們此刻還不屬於這個羊棧,但以後將只有一個羊群,一個牧人。他們以前被稱為外邦人,受到非難,當他們成為信徒時,依然被視為次等信徒:沒有人說破,但事實就是如此。」

「這是對聖神的封閉、反抗。有句話總是令人故步自封,讓你裹足不前:『以前都是這樣做的!』這句話具有殺傷力。它殺傷自由,殺傷喜樂,殺傷對聖神的忠誠;聖神始終在前行,推進教會。然而,我怎能知道一件事到底是出於聖神,或是出於世俗,世界的精神,抑或是出於魔鬼的精神?我怎能知道呢?這需要祈求分辨之恩。聖神賜予我們的工具是分辨。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分辨該如何行事。這是宗徒們的作為:他們開會討論,看出哪一條是上主的道路。反之,那些缺乏分辨之恩的人,或是沒有祈求這份恩典的人,始終封閉自己,停滯不前。」

基督徒在許多新意中必須懂得分辨,分辨事物的差別,分辨哪個新意是來自天主的新酒,哪個新意是來自世界的精神,哪個新意是來自魔鬼。

教宗最後總結道:「信德從不改變。信德始終如一,但它總是在活動、成長、擴大。讓我們向上主祈求分辨之恩,以免走錯路,陷入靜止不動、嚴苛態度和心靈封閉之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做個溫良的基督徒,避免虛偽的僵硬

復活期第三周星期五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9:1-20

那時,掃祿還是向主的門徒口吐恐嚇和兇殺之氣,遂去見大司祭,求他發文書給大馬士革各會堂,凡他搜查出信這道的人,不拘男女,都綁起來,解送到耶路撒冷當他前行,快要臨近大馬士革的時候,忽然從天上有一道光,環射到他身上他便跌倒在地,聽見有聲音向他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他答說:「主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迫害的耶穌但是,你起來進城去,必有人告訴你當作什麼」陪他同行的人站在那裡,說不出話來;只聽見聲音,卻看不見什麼人掃祿從地上起來,睜開他的眼,什麼也看不見了人們牽著他的手,領他進了大馬士革。三天看不見,也不吃,也不喝在大馬士革有個門徒,名叫阿納尼雅,主在異象中向他說:「阿納尼雅!」他答說:「主,我在這裡。」主向他說:「起來,往那條名叫「直」的地方去,要在猶大家裡找一個名叫掃祿的塔爾索人;看,他正在祈禱。──掃祿此時在異像中看見一個名叫阿納尼雅的人進來給自己覆手,使他復明──阿納尼雅卻答說:“關於這個人,我聽許多人說:他在耶路撒冷對你的聖徒作了許多壞事!他在這裡也有從大司祭取得的權柄,要捆綁一切呼號你名字的人」主卻向他說:!「你去吧因為這人是我所揀選的器皿,為把我的名字帶到外邦人,國王和以色列子民前,我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字該受多麼大的苦」阿納尼雅就去了,進了那一家給他覆手說:!「掃祿兄弟在你來的路上,發顯給你的主耶穌打發我來,叫你看見,叫你充滿聖神。」立刻有像鱗甲一樣的東西,從他的眼中掉了下來,他便看見了,遂起來領了洗。進食以後,就有了力量。他同大馬土革的門徒住了幾天之後,即刻在各會中宣講耶穌,說他是天主子。

福音:聖若望福音6:52-59

那時,猶太人彼此爭論說:「這人怎麼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吃人子的肉,不喝他的血,在你們內,便沒有生命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必得永生,在末日,我且要叫他復活,因為我的肉,是真實的食品;我的血,是真實的飲料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就如那生活的父派遣了我,我因父而生活;照樣,那吃我的人,也要因我而生活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不像祖先吃了「瑪納」仍然死了;誰吃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這些話是耶穌在葛法翁會堂教訓人時說的。

2017年5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今天教會內也有人利用僵化來掩蓋自己的罪惡。

當天選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記述聖保祿宗徒從僵化的迫害者成為溫良和耐心的福音宣講者。掃祿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斯德望被人用石頭砸死的時候。那時他還是個孩子,僵化而理想主義,對法律的僵化深信不疑。

教宗說:「他曾是僵硬的,但也是誠實的。耶穌所譴責的是那些不誠實的僵硬者。這些人是過著雙重生活的僵硬者:他們在外人看來光鮮、誠實,私底下卻偷偷做壞事。相反地,掃祿這個小夥子是誠實的,相信他所做的事。說起這事,我想到今天在教會內有許多青年陷入了僵硬的誘惑。他們當中有些人是誠實的、良善的,我們應該祈求上主幫助他們在溫良的道路上日漸成長。」

然而,其他人則利用僵硬來掩蓋脆弱、罪惡和人格障礙,利用僵化來貶低他人以抬高自己。

教宗方濟各指出:「掃祿在僵化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再也無法忍受對他而言是異端的事,便開始迫害基督徒。」

教宗強調:「但他至少給小孩子留條活命,而今天這些孩子卻不能倖免於難。掃祿於是去大馬士革捉拿基督徒,要把他們押回耶路撒冷投入監獄。在路上,他遇上了另一個人,這個人以溫和的口吻問他:『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

「這位僵硬的少年,已經長成僵硬卻誠實的大人,他的心又像小孩子那樣願意跟隨上主的指引,到上主指示他的地方去。這就是上主溫良的力量。掃祿因而成了保祿,宣講上主到底,並為祂而受苦。」

教宗說:「就這樣,這個人以自己的經驗向他人宣講,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成為受迫害的人,遭遇了許多困難,甚至在教會內也因自己的基督徒相互爭吵而受苦。不過,這位曾經因著對法律的狂熱而迫害上主的人,必定會對基督徒說:『你們這些曾遠離天主,在思想上、身體上,以及方方面面犯了罪的人;現在你們帶著同樣的肢體又成了完美的人,你們要歸光榮於天主。』」

「在充足、僵化和溫良之間存在對話,這是一個誠實的人與親切跟他交談的耶穌之間的對話。這個人的使徒故事從此展開,在他還是孩子時我們就認識他;他最後在基督徒弟兄的背棄中喪生。有些人認為聖保祿的一生是個失敗,就如耶穌那樣。」

教宗說:「這就是基督徒的道路:沿著耶穌留下的足跡、宣講的足跡、苦難的足跡、十字架的足跡、復活的足跡,向前邁進。今天,讓我們特別為教會內的僵硬者祈求掃祿;為這些與他一樣僵硬卻誠實的人祈禱,這些人擁有熱忱,但走錯了路。讓我們也為虛偽的僵硬者、為那些過著雙重生活的人祈禱,關於這些人耶穌曾說:『你們要做他們所說的,但不要做他們所做的』。今天,讓我們為僵化的人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教會要站起來,上前去,傾聽人們的不安,常懷喜樂

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8:26-40

上主的天使向斐理伯說:「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他就起來去了。看,有個厄提約丕雅人,是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的有權勢的太監,也是她寶庫的總管;他曾來到耶路撒冷朝聖。他回去的時候,坐在車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聖神就向斐理伯說:「你上前去,走近這輛車子!」斐理伯就跑過去,聽見他誦讀依撒意亞先知,便說道:「你明白所誦讀的嗎?」他答說:「若沒有人指教我,怎麼能夠?」於是,請斐理伯上車與他同坐。他所誦讀的那段經正是:「他如同被牽去宰殺的羊,又像羔羊在剪毛者前緘默,他也同樣不開口。在他屈辱之時,無人為他申辯。誰能描述他的後代呢?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被奪去了。」太監向斐理伯發言說:「請你說:先知說這話是指誰呢?是指自己或是指別人?」斐理伯便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給他宣講了耶穌的福音。他們沿路前行的時候,來到了一個有水的地方,那太監就說:「看,這裏有水;還有什麼阻擋我受洗呢?」【斐理伯答說:「你若全心相信,便可以。」他答說:「我信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他就命車停住,斐理伯和太監兩人下到水中,斐理伯給他付了洗。當他們從水中上來的時候,主的神把斐理伯提去,太監就再看不見他了。他就喜喜歡歡地往前行自己的路。斐理伯卻在阿左托出現,以後經過各城,宣講福音,直到凱撒勒雅。

福音:聖若望福音 6:44-51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裏來,而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在先知書上記載:『眾人都要蒙天主的訓誨。』凡由父聽教而學習的,必到我這裏來。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只有那從天主來的,才看見過父。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我是生命的食糧。你們的祖先在曠野中吃過『瑪納』,卻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2017年5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教會應該站起來,上前去,傾聽人們的不安,並常懷喜樂。

教宗指出:「《宗徒大事錄》的前八章是整個教會歷史的概要,包括:宣講、洗禮、悔改、奇跡、受迫害、喜樂,以及那些為了做生意而接近教會的人的醜陋罪過,那些最終詐騙教會的教會恩人」,諸如阿納尼亞和撒斐辣。然而,上主自始至終陪伴祂的門徒們,以奇跡般的標記證實天主聖言。祂從不讓他們孤立無援,在艱難時刻也不例外。」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第八章,講述一個厄提約丕雅太監受洗的事跡。教宗由此提出三個關鍵詞,分別是:起來,上前去;傾聽;喜樂。

首先,天使要求斐理伯「起來,上前去」。

教宗解釋道:「這是福傳的標記。事實上,教會的聖召和莫大的慰藉便是福傳。」

教宗說:「為了福傳,你必須『起來,上前去』。天使沒有說:『你留在家裡安祥地坐著吧!』不是的!教會為了忠於上主,必須隨時站起來,上前去。教會若不站起來,上前去,就是生病了。」她因許多心理和精神上的創傷而自我封閉,把自己關在「閒言碎語的小世界裡,既封閉又缺乏眼界。」

聖神接著催促斐理伯走上前去接近厄提約丕雅太監的座駕。這個皈依猶太教的太監前去耶路撒冷朝拜天主,在路途中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

教宗表示:「這是一個總管的皈依,一個『大奇蹟』。聖神催促斐理伯接近他,意味著教會必須懂得傾聽每個人心中的不安。每個男女心中都有所不安,無論好壞,都存在著不安。你要傾聽那份不安。聖神沒有說:『你去勸人改教。』不,不是的!『你要去傾聽。』傾聽是第二步。第一步是『站起來,上前去』,第二步則是傾聽。傾聽的能力在於明白人們的感受,人們的心聲和想法。如果他們想錯了事呢?那我就要傾聽這些錯事,好能知道他們的不安藏在哪裡。我們所有人的心中都有所不安。教會的第二步是要找到人們的不安。」

「這個厄提約丕雅人一看見斐理伯走近,就向他討教依撒意亞先知所指的是誰,並邀他上車同行。教宗指出,斐理伯遂開始溫和地宣講,厄提約丕雅人的不安於是找到解答,使他的心靈充滿希望。這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斐理伯走近並傾聽了他。當這個厄提約丕雅人洗耳恭聽時,上主便在他內施展作為,讓他明白依撒意亞先知所指的是耶穌;他對耶穌的信仰逐漸增長,直到他們行經有水源的地方,他便請求受洗。」

教宗強調:「他自己請求受洗,因為聖神在他的心中施展了作為。我們也要讓聖神在人們的心中施展作為。」

洗禮結束後,始終臨在的聖神就把斐理伯帶到其它地方;而厄提約丕雅人則歡歡喜喜地往前行自己的路。這是教宗提出第三個關鍵詞:喜樂,「基督徒的喜樂」。

最後,教宗總結道:「基督徒即使在艱難時刻也保持喜樂,因為斯德望被亂石砸死後,一場大迫害立即爆發,基督徒四處逃散,有如隨風而飄的種子,但他們不斷宣講耶穌的聖言。願上主賜予恩寵,使我們每個人都活出這樣的教會:站起來,上前去,傾聽人們的不安,常懷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願上主取走鐵石的心,給我們換上一顆血肉的心

五月二日 聖亞大納修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7:51-8:1

那時,斯德望對民眾、長老和經師說:「執拗和心耳未受割損的人啊!你們時常反抗聖神,你們的祖先怎樣,你們也怎樣。那一位先知,你們的祖先沒有迫害過?他們殺害了那些預言義人來臨的人,現在你們都成了那義人的出賣者和兇手。你們這些人接受了藉天使所傳佈的法律,卻不遵守。」他們一聽這些話,怒從心起,向他咬牙切齒。斯德望卻充滿了聖神,注目向天,看見天主的光榮,並看見耶穌站在天主右邊,遂說道:「看,我見天開了,並見人子站在天主右邊。」他們都大聲亂嚷,掩著自己的耳朵一致向他撲去,把他拉出城外,用石頭砸死了。證人脫下自己的衣服放在名叫掃祿的青年人腳前。當他們用石頭砸斯德望的時候,他祈求說:「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吧!」遂屈膝跪下,大聲呼喊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說了這話,就死了。掃祿也贊同殺死他。

福音:聖若望福音 6:30-35

那時候,群眾問耶穌說:「那麼,你行什麼神蹟給我們看,好叫我們信服你呢?你要行什麼事呢?我們的祖先在曠野裏吃過『瑪納』,正如經上所記載的:『他從天上賜給了他們食物吃。』」於是耶穌向他們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並不是梅瑟賜給了你們那從天上來的食糧,而是我父現今賜給你們從天上來的真正的食糧。因為天主的食糧,是那由天降下,並賜給世界生命的。」他們便說:「主!你就把這樣的食糧常常賜給我們吧!」耶穌回答說:「我就是生命的食糧;到我這裏來的,永不會饑餓;誰信我的,總不會渴。」。

2017年5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上主能軟化堅硬的心;心硬的人不知道天主的溫柔能取走鐵石的心,給人換上一顆血肉的心。

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述教會首位殉道者斯德望死於亂石之中。斯德望一如耶穌那樣,是位服從的見證人,因此受到迫害。那些用石頭砸死他的人不明白天主聖言。斯德望稱他們為執拗和心耳未受割損的人。

教宗表示:「說一個人未受割損就等於說他是外邦人。」為此,教宗請眾人反省各種不明白天主聖言的表達方式。例如:「耶穌稱厄瑪烏門徒為無知的人,這種表達方式雖不是讚美,卻不像斯德望說的那樣強硬。厄瑪烏門徒不明白,因為他們膽怯,不想節外生枝;雖然他們害怕,但他們是好人,向真理開放。當耶穌責備他們時,他們聽祂的話,他們的心是火熱的。可是,那些用石頭砸死斯德望的人卻“怒從心起”,不願意聆聽。這是封閉的心,心硬的悲劇。」

在《聖詠》第94篇,上主勸誡祂的子民,並敦促他們不要那樣心硬。祂之後還透過厄則克耳先知作出一個美好的許諾:祂要把人鐵石的心改換成血肉的心,也就是說懂得聆聽和接受服從見證的心。

教宗說:「封閉的心、鐵石的心、不願意開放的心,以及只懂得譴責的心使教會受很大的苦。他們只懂得譴責,不會說:『可是,請給我解釋一下,你為什麼這麽說呢?請你為我們解釋一下』。不,他們封閉自己,他們自以為知道一切,不需要任何解釋。」

一顆封閉的心不讓聖神進入其内。

教宗表示:「聖神在這樣的心中沒有位置。相反的,第一篇讀經則告訴我們,斯德望充滿了聖神,他明白一切:他是服從的見證人,見證降生成人的天主聖言,這是聖神的作為。一顆封閉的心、執拗的心和外邦人的心不讓聖神進入其内,它自以為很自足。」

「厄瑪烏的兩位門徒就是『我們』。雖然我們有很多疑惑,很多罪過,很多時候希望遠離十字架和試探,但是我們會聆聽耶穌,讓祂使我們的心變得火熱。另外,還有一些人則把自己封閉在僵硬的法律之中,他們不願聆聽耶穌,只想判斷別人。」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讓我們注視耶穌的溫柔:祂是服從的見證人,偉大的見證人。耶穌奉獻自己的生命是為了向我們展示天主對我們,對我們的罪和軟弱的溫柔。讓我們進入與耶穌的對話,向祂懇求恩寵,求祂軟化這些僵硬之人的心。這些人始終把自己封閉在法律之中,譴責法律之外的一切事物。他們不知道天主聖言已降生成人,聖言是服從的見證人。他們不知道天主的溫柔有能力移走鐵石的心,給人換上一顆血肉的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在埃及主持彌撒

2017年4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開羅空軍體育場主持隆重彌撒。這是埃及天主教徒期待已久的時刻,他們為了見到教宗,從凌晨就排隊通過嚴格的安檢進入體育場。教宗向信友們表示,唯一能取悅天主的極端主義是愛德。

當天,至少2萬5千人參加了用阿拉伯語和拉丁語舉行的隆重彌撒,其中包括埃及不同禮儀的天主教徒和東正教科普特信徒,穆斯林也前來觀禮。彌撒開始前,教宗乘坐高爾夫球車環繞體育場問候來自全國各地的信眾。

當天舉行復活期第三主日的禮儀,福音敘述兩位厄瑪烏門徒在離開耶路撒冷途中與耶穌的相遇。他們的行程是從死亡到復活生命的行程,也是我們每個人尋求天主的過程。

教宗說:「誰若不經過十字架的經驗而抵達復活的真理,就必會陷入自我宣判的絕望。實際上,我們對天主的狹隘思想反映出我們對全能和權力的理解,而我們若不能把自己的這種思想釘在十字架上,就無法與天主相遇。」

「教會由復活的信德誕生。這真信德使我們更友善、更慈悲、更誠實、更人性;這真信德使我們保護和活出對話、互敬與友愛的文化。真信德促使我們懷著保護自身權利的同等力量與熱情去保護他人的權利。實際上,人的信德與認知越高,就會越謙卑、越意識到自己的渺小。」

教宗告誡道:「能夠取悅天主的信德是以生命作出宣認的信德,因為信徒們唯一能接受的極端主義就是愛德!其它任何形式的極端主義都不來自天主,都不是祂所喜悅的!因此,我們不要害怕敞開自己的心靈,接納復活的光明,讓基督來把我們的猶豫變為有益於自己和他人的積極力量。我們要勇於愛所有人,包括朋友和敵人,因為信徒的力量和寶藏即在於生活的愛!」

彌撒結束時,天主教科普特禮宗主教希德拉克(Isaac Ibrahim Sidrak)代表埃及全體天主教會感謝教宗的訪問,稱這是對中東非常重要的和平朝聖之行。宗主教也讚賞教宗方濟各為促進和平而重啟與穆斯林宗教的對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基督徒是服從的見證人

復活期第二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5:27-33

聖殿警官與差役把宗徒領來之後,叫他們站在公議會中,大司祭便審問他們,說:「我們曾嚴厲命令你們,不可用這名字施教。你們看,你們卻把你們的道理傳遍了耶路撒冷,你們是有意把這人的血,引到我們身上來啊!」伯多祿和宗徒們回答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我們祖先的天主復活了你們下毒手懸在木架上的耶穌。天主以右手舉揚了他,叫他做首領和救主,為賜給以色列人悔改和罪赦。我們就是這些事的證人,並且天主給那些服從他的人所賞的聖神,也為此事作證。」他們一聽這話,大發雷霆,想要殺害他們。

福音:聖若望福音 3:31-36

那由上而來的,超越一切。那出於下地的,是屬於下地,且講論下地的事;那自上天而來的,超越萬有之上,他對所見所聞的,予以作證,卻沒有人接受他的見證。那接受他見證的人,就是證實天主是真實的。天主所派遣的,講論天主的話,因為天主把聖神無限量地賞賜了他。父愛子,並把一切交在他手中。那信從子的,便有永生;那不信從子的,不但不會見到生命,反有天主的義怒常在他身上。」

2017年4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做基督徒不是為獲得一種社會地位,而是要成為服從天主的見證人,如同耶穌所做的那樣;這樣做的結果是遭受迫害。

當天的讀經記述,宗徒們被天使救出監獄後,又遭到公議會的審問。大司祭嚴令禁止他們用耶穌的名字施教,他們卻把耶穌的道理傳遍了耶路撒冷。面對大司祭的審問,伯多祿代表眾門徒答道:「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宗5:29)。

教宗表明:「伯多祿曾在聖週四因害怕而背叛耶穌,現在卻勇敢地答說:『聽天主的命應勝過聽人的命』。他的回答讓我們意識到基督徒是服從的見證人。耶穌就是這樣,祂自謙自抑,在橄欖園對天父說:『不要隨我的意願,唯照祢的意願成就吧!』(路22:42)

教宗說:「基督徒是服從的見證人,如果我們不走這條服從見證的道路,我們就不是基督徒。我們不是一個想法、一套哲學思想、一間公司、一家銀行或一種權力的見證人,而是服從的見證人,如同耶穌那樣。然而,成為服從的見證人是一份聖神的恩寵。」

教宗解釋說:「唯有聖神能使我們成為服從的見證人。『不,我去請教靈修導師,我閱讀這本書就可以了』。這些都很好,但唯有聖神能改變我們的心靈,可以使我們成為服從的見證人。這是聖神的作為,我們應該祈求它,應該祈求這份恩寵:『天父,主耶穌,請給我派遣祢的聖神,好使我成為服從的見證人』,即基督徒。」

做服從的見證人必會遇到迫害,就如第一篇讀經所說的,他們想要殺害伯多祿。

教宗說:「遭受迫害是做服從見證人的結果。耶穌在教導真福八端時總結道:『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你們是有福的』(瑪5:11)。基督徒的生活無法免除十字架。基督徒的生活不是一種社會地位,不是一種有益於我、使我變得更好一點的靈修體驗。這不足夠。基督徒的生活是服從的見證,基督徒在生活中常被人汙蔑、誹謗和迫害。」

最後,教宗說:「為能像耶穌那樣做服從的見證人,我們必須祈禱,承認自己是罪人、自己心中充滿諸多的世俗。讓我們向天主祈求恩寵,好能成為服從的見證人,在遇到迫害和誹謗時不要恐懼,因為上主說過:當我們被帶到審問者面前時,聖神將告訴我們如何回答。」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