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台灣第五屆全國聖體大會閉幕儀式特使事宜
聖父──教宗方濟各任命香港教區榮休主教湯漢樞機為特使,主持第五屆台灣 全國聖體大會的閉幕儀式,該大會將於2024 年10月5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行。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 譯)
香港教區榮休主教湯漢樞機
聖父──教宗方濟各任命香港教區榮休主教湯漢樞機為特使,主持第五屆台灣 全國聖體大會的閉幕儀式,該大會將於2024 年10月5日於高雄展覽館舉行。
(天主教台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 譯)
香港教區榮休主教湯漢樞機
「不可否認,『耶穌的小海倫』(Elenita de Jesús)的形象為波多黎各教會具有巨大的價值,應該激勵人完全奉獻於天主的國,然而,『那些喜愛她的人』的動機應該是:視其為只奉獻於天主的典範,避免向她做出敬禮的行為,因為只有耶穌基督的母親才能受到敬禮。如此能避免因曲解其真正的含義而損害了這個寶藏。」
這是教廷教義部部長費爾南德斯(Victor Manuel Fernández)樞機在2024年8月1日寫給波多黎各卡瓜斯(Caguas)教區莫拉萊斯(Eusebio Ramos Morales)主教信中的內容。該信函獲教宗方濟各的批准,它是對該國東南部聖山朝聖地以及對生活在19世紀的女教理傳道員「耶穌的小海倫」有關超自然現象作出的澄清與指示。
不存在超自然現象
在信函中,費爾南德斯樞機表示,在「非常仔細地閱讀了莫拉萊斯主教寄來的文件」後,並考慮到主教「深思熟慮的意見」,為了信友們的信德,認為有必要對聖山朝聖地和所謂的超自然現象作出一個澄清。
因此,費爾南德斯樞機指出:「必須完全避免把『耶穌的小海倫』的形象與唯一救主、我們的耶穌基督或童貞瑪利亞等同起來。面對任何將『耶穌的小海倫』認作上主或聖母瑪利亞的試圖,判斷的結果只能是不存在超自然現象。『耶穌的小海倫』不是童貞瑪利亞。」
「耶穌的小海倫」活出了仁愛和福音的傳報
作出這個澄清後,聖座教義部部長寫道,教理傳道員「耶穌的小海倫」在聖神的推動下,活出了仁愛和福音的宣講,並受到了深愛的在天母親童貞瑪利亞的啟迪。在天主教信仰受到嚴重威脅的時刻,她「與受苦的民眾同在」。人們稱她為「母親」,因為在她身上看到了這些美德:單純、基督徒的美德、生活的簡樸、靈修、講授教理的能力。
避免產生混淆的表述
費爾南德斯樞機強調:「『耶穌的小海倫』對聖母瑪利亞懷有強烈的虔敬之情。據說,她請人從西班牙帶來一幅童貞聖母聖像;她也建造了幾座奉獻於聖母的小教堂,並推動敬禮加爾默羅聖母。確實,在她的一生中,我們發現她與受苦的基督耶穌密切契合的特徵,並且在她的許多行為舉止中,延續了在天之母瑪利亞的愛。有人說,她很像聖母瑪利亞,也有些人出於過度的虔敬,錯誤地聲稱她就是聖母瑪利亞。費爾南德斯樞機表示,任何對“耶穌的小海倫”的虔敬表達都必須避免讓人覺得她就是童貞瑪利亞。」
讓聖山朝聖地成為朝拜耶穌基督的場所
樞機指出:「『耶穌的小海倫』的形象向我們講述的是對耶穌基督和瑪利亞的愛、女性的尊嚴、慷慨的奉獻、投入與淡泊的生活。」
最後,費爾南德斯樞機總結道:「天主願意我們,避免一切可能造成混淆的事情,願我們的雙耳和心靈轉向福音。福音必該日復一日地在聖山上迴響,好能使聖山始終是朝拜耶穌基督的一個場所,就如‘耶穌的小海倫’所期望的那樣。」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2024年8月3日,聖座發表公告,對7月26日巴黎奧運會的開幕禮表達了悲傷和譴責。
對基督徒和其他信徒的冒犯
公告寫道:「巴黎奧運開幕式的某些場景,令聖座感到悲傷,不能不與近日發出的聲音聯合在一起,譴責那對很多基督徒和其他宗教信徒造成的冒犯。」
必須尊重他人
「在一項極有聲望的盛會中,全世界以共同的價值齊聚一堂,因此不應該有那些嘲弄許多人宗教信仰的隱喻。」聖座最後強調,「表達的自由顯然無可非議,在尊重他人方面有其限度」。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梵蒂岡廣場上的景象讓教宗方濟各感動,他看著被男女青少年填滿的貝尼尼半圓形廣場,不禁感嘆道:「聖伯多祿廣場總是那麼美,但有了你們,它變得更美了!謝謝你們!謝謝你們來到羅馬。」
2024年7月30日,教宗方濟各接見了來自歐洲20個不同國家的七萬名輔祭員。他們穿著各色T恤、舉著橫幅、旗幟、戴著頭巾和帽子,用傘遮擋七月的炎熱,在日落時分將聖伯多祿大殿前的廣場裝點得五彩繽紛。他們來羅馬參加國際輔祭員聯合會(Cim)組織的第十三屆朝聖活動,今年的主題是「與你在一起」。
霍勒利希樞機的致辭
國際輔祭員聯合會主席霍勒利希(Jean-Claude Hollerich)樞機向教宗方濟各致辭,解釋了輔祭員朝聖口號的意義:「首先是指向基督。因為正是在祭台服務中我們特別接近祂。『與你在一起』也意味著彼此更加親近,通過與基督的特殊紐帶,在輔祭員之間誕生了真正的友誼。」霍勒利希樞機的致辭結束後,晚禱開始。一些輔祭員將乳香顆粒放入一個大香爐中。香脂開始釋放香氣,大香爐開始搖擺,彷彿重復了輔祭員在禮儀慶典中多次進行的動作。
在聖體聖事中耶穌與我們同在
在宣讀了福音之後,教宗方濟各向年輕人講話。他強調了輔祭員在禮儀中的「服務經驗」,其中「『與你在一起』的主角是天主」,並提醒大家「耶穌說過:『哪裡有兩個或三個人,因我的名字聚在一起,我就在他們中間。』」這一切在彌撒中達到頂峰,在那裡,「『與你在一起』成為真實的臨在,天主具體地臨在於基督的聖體聖血中」。這是一個司鐸每天在他手中看到的奧跡。「當你們在祭台服務時,你們也看到了這一點。」
教宗對輔祭員們說:「當我們領受聖體聖事時,我們可以體驗到耶穌在精神上和肉體上『與我們在一起』。祂對你說:‘我與你在一起’,但不是用言語,而是在愛的行為中,即聖體聖事中。」
像基督一樣去愛,以新的方式與他人相處
在聖體聖事中,因為耶穌「與我們同在,我們也可以真正與祂同在」。對教宗方濟各而言,這是「關鍵點」。「這是我們可以給予他人的『與你在一起』。這樣我們就可以實現耶穌的教導:『你們要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
因此,當我們在心中和體內保存天主的這個奧秘時,我們就有能力以新的方式與他人相處。教宗說:「你要感謝耶穌,永遠只感謝祂,你也可以對身邊的人說『我與你在一起』,但不是用言語,而是用行動,用心,用具體的親近——不要忘記具體的親近——與哭泣的人一同哭泣,與歡喜的人一同歡喜,不帶評判,不帶偏見,不封閉,不排斥。」
活動結束時,教宗方濟各給予降福,然後在輪椅的幫助下,與幾位青少年交流。有些人送給他禮物,有些人請求祝福、題詞或簽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全球祈禱網絡」(舊稱「祈禱福傳會」(Apostleship of Prayer,或譯作「祈禱宗會」)是一個全球性的祈禱網絡,引領每一個人與復活的基督建立深刻信賴的個人關係,幫助人在其生命中找到希望與意義。祈禱福傳會成立於1844年,讓年輕人即使在求學時期也要以種種方式作福傳的工作。這些方式包括祈禱以及透過聖體聖事與耶穌基督結合,把每天的生活奉獻給天主。
每月教宗都囑禱一個總意向和一個福傳意向。讓我們每天早上念「每天奉獻禱詞」,為教宗和其他信眾的意向祈禱。
意向:請為政治領袖祈禱
祈願政治領袖們為他們的人民服務,為人類的整體發展和共同利益而努力,關心那些失去工作的人,優先考慮最貧窮的人。
每天奉獻禱詞(Daily Offering Prayer)
新版
仁慈的天父,感謝祢恩賜這新的一天,我把今天的一切祈禱、工作、喜樂和痛苦全獻給祢。願這奉獻,聯合你的聖子耶穌聖心,為救贖世界,時時刻刻在感恩聖事中奉獻自己。願在聖神內,偕同教會之母-聖母瑪利亞,為祢的聖愛作證,並為本月內教宗託付給我們的意向祈禱。阿們。
God, our Father, I offer you my da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thoughts, words, actions, joys, and sufferings in union with the Heart of Jesus, who continues to offer himself in the Eucharist for the salvation of the world. May the Holy Spirit, who guided Jesus, be my guide and my strength today so that I may witness to your love. With Mary, the Mother of our Lord and the Church, I pray for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for the prayer intentions proposed by the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舊版
耶穌,我依靠瑪利亞無玷聖心,將我今日祈禱、事工、喜樂、憂苦,連同世上的彌撒祭獻,全獻給祢,為所有祢聖心的意向:靈魂的救贖、罪過的補贖、基督徒的合一,以及我們主教和所有祈禱福傳會員的意向,和本月教宗所囑禱的意向。阿們。
O Jesus, through the Immaculate Heart of Mary, I offer You my prayers, works, joys, and sufferings of this day in union with the Holy Sacrifice of the Mass throughout the world. I offer them for all the intentions of Your Sacred Heart: the salvation of souls, reparation for sin, and the reunion of all Christians. I offer them for the intentions of our bishops and of all Apostles of Prayer, and in particular for those recommended by our Holy Father this month. Amen.
更多影片: thepopevideo.org
【鹽與光傳媒資訊】(台灣時間) 2024年7月27日,中華道明修女會前任總會劉紅玉修女(Pia)在晚餐後身體感到不適離世,享年79歲。其遺體定於7月30日上午入殮火化,並於7月31日上午9時30分在斗南天主堂舉行殯葬彌撒後安奉家祠。中華道明修女會全體修女敬請諸位通功代禱,願劉修女早登天國安息主懷!
劉修女曾於加拿大多倫多服務多年,她也是北美基督活力運動第11屆聖林昭組的活力員。天主教基督活力運動加拿大分會多倫多支會邀得天主教高雄教區劉振忠總主教主禮,許達士神父、周景勳神父、中華殉道聖人堂的堂區司鐸於多倫多時間8月1日早上9時10分,在多倫多中華殉道聖人堂(2755 Denison St, Markham)為劉修女奉獻追思彌撒。誠邀主內的弟兄姊妹一起參與彌撤,祈求天主帶領劉修女靈魂,早登天國享永福。
圖片提供:中華道明修女會
以下是劉紅玉修女生平:(由中華道明修女會提供)
劉紅玉碧岳修女於1946年1月31日出生於台南柳營小鎮,生長在一個熱心教友的家庭。
1956年舉家搬遷至高雄,1961年經由高師謙神父的推薦,來到本會做小修生,繼續初中、高中的學業。
1966年劉紅玉修女宣發初願,在靜宜大學外文系進修,完成學業後,
約十年的時間,分別在修會創設的福安醫院、第一診所服務,之後被派往羅馬研修道明會精神。
1983年2月,37歲的劉修女,被選為修會的總會長,且於1987年連任總會長。她的個性沉靜務實,在兩屆總會長任內,除了常默默的做些家事,更為修會建築了經堂、為年長修女蓋了靜安居、為年輕的培育修女建了悟齋。
1988年她在參加全國福傳大會後,領導修會答覆時代訊號,創辦了福安老人療養所,為雲林鄉鎮的長者提供舒適溫馨的專業照護。
1993年她在負責管理療養所的同時,也參與了福安醫院的擴建工程。
1999年,已經53歲的劉修女,接受修會派遣,遠渡重洋至多倫多中華殉道聖人堂,實踐為華人福傳服務的使命。
2008年初,因為本會黃碧霞總會長意外身故,團體的修女們再度選了劉紅玉修女擔任總會長,她在修會困頓艱難的時刻,堅忍的承受了修會的重擔。
2011卸下總會長任務的她,又開啟了多年主計長的職務,並兼任斗南堂區周末牧靈、福安醫院院牧的工作,她謙虛和藹的態度,讓與她相處的人如沐春風;努力認真的付出,更是贏得了教友的愛戴與歡迎。
劉紅玉修女晚年因罹患帕金森症,面對身體逐漸退化、僵硬,行動不便、身體日衰,她努力以信德接受,雖然很辛苦仍不放棄參加團體的祈禱、感恩禮與團體共融。
2021年在她的同學蔡阿美修女去世時,她曾看著蔡修女的遺像感慨著:「我去年九月得了帕金森症,原想會先妳而走,但妳好幸福已在天鄉,因為妳的功課已完畢要回家,而我還需繼續做我的功課呢!….」
2024年7月27日,劉修女的妹妹及家人,由台北來探望她,中午她與家人愉快的餐敘,下午還去療養所參加了主日彌撒,晚餐後卻身體意外不適,回歸天家。我們雖然不捨這位可敬可愛的姊妹離我們而去,但也為她感恩、歡喜,她的功課已完畢,生命圓滿的回歸天鄉,相信她會不斷的在天主台前,為我們祈禱。
文:中華道明修女會
「透過和解基金進行補償,方便查閱教區和傳教修會檔案,與第一民族、梅蒂斯人和因紐特人進行對話,繼續走團結與希望的道路。」這是加拿大主教團在教宗方濟各訪問該國(2022年7月24日至30日)兩週年之際,於7月24日向全國信友發表的一封公開信中所表示的。
主教們在信中提及,在那次懺悔朝聖期間,教宗在與馬斯克瓦西斯(Maskwacis)寄宿學校校友會面時,「向原住民表達了深切而真誠的歉意,並特別為加拿大寄宿學校內所遭受的痛苦請求天主的寬恕」。該公開信解釋道,教宗訪問的週年紀念「讓我們反思教宗方濟各對原住民團體因遭受寄宿學校系統造成的破壞性影響所表達的深切悲痛,以及我們共同走上和解與治癒之路」。
關於財政的支持,主教們表示,為了原住民治癒及和解的項目,正在努力籌集3000萬加元。這些項目由原住民決定和選擇,並由原住民和解基金(IRF)監督。公開信也表示,目前籌集的款項已經超過1500萬加元。
同樣重要的是在對話和聆聽方面的努力。公開信接著指出:「我們在主教團內建立了機構,以支持對話並促進更好地了解原住民傳統及其文化、語言和靈性價值。我們也希望開展學術合作,好能了解並應對通常與‘發現理論’(Doctrine of Dicovery)相關的觀念。」
最後,加拿大主教們在公開信中希望,有必要「以透明、謙卑、同情、耐心、互相信任和尊重」,讓每個人都參與到團結和希望的旅程中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天主絕不會拋棄祂的孩子們,絕對不會。即使我們老態龍鍾,白髮蒼蒼,失去社會上的地位,勞作能力下降,看來似乎一無是處,然而上主不以貌取人(參閱:撒上十六7),祂不藐視去揀選那些對許多人來說寂寂無名的人。上主不擯棄任何一塊石頭;事實上,「最古老的」基石是安放「新的」磐石的穩固基礎,以打造一座屬神的宏偉建築。(參閱:伯前二5)
整部聖經所講述的,是上主信實的愛,這愛給我們提供了安慰的確證,即在我們生命的每個階段,無論處於什麼境遇,甚至我們多次背叛天主時,天主總是持續不斷地向我們廣施慈悲。聖詠集所記載的,是人在天主面前時心中所充滿的驚訝,儘管我們微不足道,祂仍然眷顧我們(參閱:詠一四四3~4),並向我們肯定祂在我們的母胎中塑造了每一個人(參閱:詠一三九13),即使在陰府,祂也不會遺棄我們(參閱:詠一六10)。那麼,可以肯定的是,當我們年紀老邁,祂也會與我們親近;更重要的是,在聖經中,人的年歲增長,是天主祝福的標誌。
我們在聖詠集中,也看到對上主衷心地懇求:「在我年老時,求祢不要拋棄我」(詠七一9)。這句話語氣強硬又直白,讓我們想起耶穌在十字架上,萬分痛苦地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瑪二七46)
因此,在聖經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既肯定天主在生命的每一個階段與我們同在,但我們亦深怕遭人遺棄,特別是在年邁體衰、痛苦失落的時候,這並不矛盾。我們若觀察四周,我們便不難發現到,聖經的話語反映了一個顯而易見的現實狀況──「孤獨」常常是祖父母及長者們生活中淒涼的伴侶。當我還是布宜諾斯艾利斯主教的時候,我經常探訪安養院,發現那裡根本沒什麼人來探訪,有些人已經好幾個月沒見到家人了。
造成鰥寡孤獨的原因很多:許多地方,尤其是在較貧窮的國家,老人獨居,是因為他們的子女被迫移民海外。我也想到了許多衝突的處境,有多少長者獨居是因為男性,包括青少年和成年人被徵召參戰;而女性,尤其是帶著幼童的婦女,為確保孩子的安全而離開了自己的國家。在飽受戰爭蹂躪的城市和鄉村,許多老人孑然一身;在荒廢和死亡陰影籠罩的地區,他們是生命的僅存跡象。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我們面臨一種當地文化所造成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懷疑老人使用巫術來消耗年輕人的生命力,因此對老人產生敵意。當年輕人早夭、患病或遭遇其他不幸時,就把罪責歸咎於某些老人。這是毫無根據的偏見,這種心態必須予以克服和弭平,基督信仰使我們擺脫這種荒誕無稽的謬說,但它仍然繼續加劇年輕人和老年人之間的世代衝突。
然而,如果我們仔細想想,現在長者「掠奪年輕人的未來」的這種指控比比皆是,即使在最先進和現代化的社會,也以其他的形式出現。例如,現在的人普遍認為長者加重了年輕人的社會福利負擔,從而消磨了社會發展的優勢,也就是剝奪了年輕人的資源。這是扭曲現實的認知,好像為了長者的生存,不得不把年輕人置於風險之中一樣;為了年輕人的發展,就得壓抑甚至犧牲長者的需要。世代之間的衝突是一種謬論,是衝突文化的毒果。操縱年輕的一代與長者對立,這種做法是無法令人接受的,因為事實的重點是「生命各階段的和諧,也就是說,事關了解並重視人類整體生命的實際參考點。」(《論老年的教理》,2022年2月23日)
前述的聖詠集,與其在年老時不被遺棄的懇求,道出了籠罩著老年人生活的一個陰謀,這或許有些誇張,但如果我們理解到,長者的孤寂和被棄養的困境,不是偶然或不可避免的,而是政治、經濟、社會和個人決策的結果,不把每一個人類的無限尊嚴放在心頭——「無論身處何種環境、狀態或情境,依然享有這種尊嚴」(《人類無限尊嚴》宣言,1)。我們一旦忽略了每一個人的價值,就會根據他們所需的成本來論斷,於是就會認為在某些情況下成本過高、難以支付。更糟糕的是,長者自己也常成為這種心態的受害者,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是個負擔,該主動知難而退。
此外,如今許多男女,都尋求個人的成就,盡可能地在獨立自主及脫離與他人的生活。群體成員的身分式微,個人主義受到大力推崇:從「我們」轉變成「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明顯的標誌之一。家庭──作為反對「我們可以自己拯救自己」此一觀念的第一個,也是最根本的論據──已成為個人主義文化的受害者之一。然而,我們一旦年老體衰,那種我們不需要任何人、任何社會聯繫,一樣可以獨自生活的個人主義幻覺,就會原形畢露。事實上,我們發現自己需要一切,但卻是在人生的某一時刻,我們獨自一人,不再有他人的幫助,也沒有人可以信靠時才發現。此一殘酷的事實,當許多人發現時,為時已晚。
當今社會孤獨和遺棄的現象逐漸發酵,其根源多重。某些情況是蓄意排斥的結果、一種可悲的「社會陰謀」;在其他情況下,則是悲劇性的個人決定。還有一些情況是長者自己屈服於現實,假裝這是他們的自由選擇。我們越來越無法「體驗兄弟情誼」(《眾位弟兄》通諭,33);甚至很難想像還有其他可能性。
在許多長者的身上,我們可以看到盧德傳中所描述的那種逆來順受的感覺。這部書講述了年邁的納敖米的故事,她在丈夫和兒子去世後,鼓勵她的兩個媳婦敖爾帕和盧德,回到她們的本鄉和本家去(參閱:盧一8)。就像今天的許多長者一樣,納敖米害怕孤苦無依,但也想不出其他的辦法。身為一個寡婦,她知道自己在社會眼中輕如鴻毛;她認為自己是這兩位年輕女子的負擔,她們與她不同,她們還有很長的人生要走。因此,她認為自己最好讓位退到一邊去。於是,她告訴兩位年輕的媳婦離開她,去別的地方開創未來(參閱:盧一11~13)。她的話語反映了她那個時代僵化的社會、宗教習俗,那習俗顯然會決定她自己的命運。
然後,聖經的敘述向我們呈現了,對納敖米的話語、也對年老本身,兩種不同的反應。其中一個媳婦敖爾帕,很愛納敖米,親吻了她,並接受了這似乎是唯一可能的解決辦法,便走了。然而,另一個媳婦盧德並沒有離開納敖米的身邊,令她驚訝的是,盧德告訴她:「請妳別逼我離開妳」(盧一16)。盧德不害怕挑戰傳統習俗和固有的思維模式,並意識到婆婆需要她,她要勇敢地留在婆婆的身邊,這將展開兩人的新旅程。對所有習慣性地以為獨居是不可避免的我們來說,盧德教導我們,回應「不要拋棄我」的請求時,可以說:「我不會拋棄你」。盧德毫不猶豫地顛覆了看似不可逆的局面:獨居不必然是唯一的選擇!一切並非偶然,留在老邁的納敖米身邊的盧德,是默西亞(參閱:瑪一5)──耶穌、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的祖先,她將天主與人的親密感、親近感帶給所有人,無論是哪個年齡層、哪種生活狀態。
盧德的自由和勇氣,邀請我們踏上一條嶄新的途徑。讓我們步武她的芳蹤,與這位年輕的異邦女子和年長的納敖米一起出發,不要害怕改變我們的習慣,為我們的長者想像一個不同以往的未來。我們要向所有常是犧牲奉獻、在實踐中效法盧德榜樣的人表示感謝,他們照顧老人,或是每天親近那些無人探視的親戚或故人。盧德選擇與納敖米保持親密關係,並因此獲得美滿的婚姻、家庭和新家。事實總是如此:因著與長者保持密切聯繫,承認他們在家庭、社會和教會中的獨特角色,我們自己將會收到許多禮物、恩典與祝福!
值此第四屆世界祖父母及長者日,讓我們向祖父母和家庭中的長輩們獻上我們溫柔的愛,讓我們花點時間陪伴那些心灰意冷、對未來不抱希望的人。讓我們揚棄導致孤獨和遺棄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態度,反而對勇敢說出「我不會拋棄你」,走上不同道路的一眾男女,敞開心胸和露出洋溢喜悅的面容。
我向你們所有人,親愛的祖父母們、年長的弟兄姊妹們,以及所有與你們親近的人,獻上誠摯地祝福,並為你們祈禱,也請你們不要忘記為我祈禱。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年4月25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譯)
來源: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奧運會為「克服分歧與對立」、「加強國家的團結」是一個機遇,「消除偏見、在輕視和不信任的地方促進尊重,有敵對的地方促進友誼」。教宗方濟各在7月19日致函巴黎總教區于爾里克(Laurent Ulrich)總主教,對7月26日至8月11日在巴黎舉行的奧運會表達了這一極大的期待。
奧林匹克休戰
于爾里克總主教於19日上午在巴黎的瑪達肋納聖堂為開啟奧林匹克休戰舉行了一台彌撒。教宗在信函中表示,體育比賽「就其本身的性質而言,是和平而非戰爭的運載者。在世界和平受到嚴重威脅的艱難時期,我熱切希望所有人都遵守這項休戰,期待解決衝突及恢復和諧。願天主垂憐我們!」
敞開聖堂、家庭以及心靈的大門
接著,教宗方濟各在信中祈求天主賜予恩典給所有參加體育賽事的運動員或觀眾,給予接待他們的人支持和祝福,「尤其是巴黎的信眾和其他人」。教宗表示:「我知道基督徒團體正在準備敞開他們的聖堂、學校和家庭的大門。最重要的是,他們應敞開心靈之門,透過對所有人無償和慷慨的款待,見證住在他們心中並向他們傳布喜樂的基督。」
克勝分歧及對立
教宗強調,他非常讚賞在這次奧運會中沒有忘記最弱勢人群,「尤其是那些處於非常不穩定情況的人」。教宗希望,舉辦這次運動會能為法國人民提供一種友愛和諧的絕佳機會,使我們能克服分歧和對立,加強國家的團結。
「體育是一種超越疆界、語言、種族、國籍和宗教的普世語言;它能夠團結眾人、鼓勵對話和相互接納;它激勵人類精神的發展;它鼓勵人們超越自我,培養犧牲精神,鼓勵人際關係中的忠誠;它鼓勵人們認識自己的限度和他人的價值。」
民族間的相遇,即使是敵意最深的民族
如果奧運會是真正的「賽事」,就能真正成為「不同民族,即使是敵意最深的民族間相遇的卓越場所」。教宗寫道,看著眾所皆知的奧運會標誌,上面有五個相交的圓環,這代表著「兄弟情誼的精神」,該當成為奧運會和一般體育競賽的特徵。
打破仇恨與偏見
教宗在信函的結尾表示,希望「巴黎奧運會成為一個不可錯過的機會,讓來自世界各地的人相識並彼此欣賞、打破偏見,在輕視和不信任的地方促進尊重,在敵對的地方促進友誼」。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Copyright © 2024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