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良十四世主日三鐘經講道:成為在福傳禾場上的工人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7月6日(主日),教宗良十四世在誦念三鐘經前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們講道,反省了《路加福音》中所啟示的傳教召叫,強調教會本質上的傳教使命,勉勵信友們在日常生活中去成為堅定的見證人。

路加福音10:1-9

那時候,主另外選定了七十二人,派遣他們兩個兩個,在他前面,到他自己將要去的各城各地去。耶穌對他們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你們去吧!看,我派遣你們猶如羔羊,往狼群中。你們不要帶錢囊,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帶鞋;路上也不要向人請安。「不論進入那一家,先說:願這一家平安!那裡如有和平之子,你們的和平就要停留在他身上;否則,仍歸於你們。你們要住在那一家,吃喝他們所供給的,因為工人自當有他的工資。你們不可從這一家,挪到那一家。不論進入那座城,人如果接納你們,給你們擺上什麼,你們就吃什麼。要醫治城中的病人,並給他們說:天主的國,已經臨近你們了。」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講道全文:

親愛的兄弟姊妹,主日快樂!

今天的福音(路加福音第10章1-12節、17-20節)提醒我們,我們每個人都蒙召參與福傳使命,按著各自的聖召,以及上主安排我們所處的具體情境,履行這一使命。

耶穌派遣了七十二位門徒(參第1節)。這個象徵性的數字指出,福音的希望是為萬民而設,因為天主的心如此寬廣,祂的莊稼也極其豐收。事實上,天主不斷在世界上工作,使祂所有的兒女都能經驗祂的愛,並獲得救恩。

同時,耶穌說:「莊稼多,而工人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割他的莊稼。」(第2節)

一方面,天主就像撒種者,在歷史中慷慨地走入世界,在人心中撒下對無限、圓滿生命和使人獲得自由的救恩的渴望。因此,莊稼的確是多的。天國就像地裡的種子一般生長,即使當今世人彷彿被許多事物淹沒,他們仍然渴望更深的真理,尋找生命的更高意義,渴求正義,並心懷對永生的嚮往。

另一方面,願意走入上主播種田地的工人卻很少;很少有人能以耶穌的目光辨識那已成熟待收割的麥子(參若望福音4:35-38)。上主渴望在我們生命中及人類歷史中成就偉大的事,但卻少有人願意察覺這些徵兆、停下腳步領受這份恩典,並向他人宣講和分享。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教會與世界所需要的,並不是那些將信仰當作外在標籤、僅僅履行宗教義務的人。我們需要的是那些渴望在福傳禾場上工作的工人;是那群充滿愛的門徒,能在各處為天主的國作證的人。或許,我們不缺「間歇性的基督徒」,他們偶爾受到某種宗教情懷的感動,或參與某些零星活動。但卻很少有人每日願意為天主的莊稼辛勤勞作,先在自己心中耕耘福音的種子,然後再將之帶到家庭、工作場域、學習場所、社會環境與貧困者當中。

為此,我們不需要太多關於牧靈計劃的理論觀點;我們需要的是向莊稼的主人祈禱。因此,我們首要的是與主建立關係,並培養與祂的對話。如此,祂將使我們成為祂的工人,派遣我們進入世界的田野,為祂的國度作證。

讓我們懇求童貞聖母瑪利亞,她曾慷慨地以「是的」去回應並去參與救恩工程,來為我們轉求,陪伴我們在追隨主的道路上,使我們也能成為天國中的喜樂工人。

三鐘經後講話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我懷著親切之情問候你們,羅馬的信友,以及來自意大利和世界各地的朝聖者。在這炎炎夏日中,你們為穿越聖門而踏上朝聖之路,實在是勇敢而令人欽佩的!

特別地,我問候聖心方濟傳教修女會的姊妹;來自波蘭Strzyzow學校的師生及家長,以及萊格尼察市的信友;並問候來自烏克蘭的希臘禮信友團體。

我也問候來自羅馬諾·迪·倫巴底亞、梅利亞(雷焦卡拉布里亞)、薩薩里,以及來自佛羅倫斯總教區的拉丁美洲團體的朝聖者們。

我也向所有用英語的朝聖者致意。我向所有在美國德州瓜達盧佩河洪災中失去親人的家庭,特別是那些在夏令營中失去女兒的家庭,表達誠摯的哀悼。我們為他們祈禱。

親愛的朋友們,和平是萬民的渴望,更是那些被戰火撕裂之人的哀嚎。我們求主感動掌權者的心靈,啟發他們的理智,使武器的暴力被對話的努力所取代。

今天下午,我將前往岡多爾夫堡,展開一段短暫的休息。我希望你們每個人也都能在這段時間享有片刻的假期,以恢復身心靈的力量。

我祝願大家有一個愉快的主日!

來源:vatican.va

加拿大多倫多禧年朝聖地點概覽

【鹽與光傳媒資訊】在禧年期間,各地教區會特別設立一些朝聖教堂,作為信友尋求靈性更新、獲得大赦及深化信仰的朝聖目的地。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也不例外,11個朝聖地點分佈於總教區各主要地區,讓來自不同城市與社區的教友都能在地實踐禧年朝聖的精神,並透過朝聖體驗與普世教會共融。

以下是各地區指定的朝聖教堂名單,每一座教堂皆具有特別的歷史、信仰意義與禮儀傳承,值得您前往祈禱、靜默、反省與朝拜。

總教區層級朝聖地

中區(Central Region)

西區(Western Region)

東區(Eastern Region)

北區(Northern Region)

朝聖地(Shrines)

注意事項

如何進行禧年朝聖或到訪禧年堂區

  • 請查閱該堂區的彌撒與修和聖事(辦告解)時間表。
  • 若您是個人前往朝聖,只是參與平日定期舉行的彌撒或修和聖事,則無需事先通知該堂區。
  • 若為團體朝聖、或需安排彌撒、修和聖事、朝拜聖體或聖道禮儀等特殊活動,請務必事先與本堂神父聯絡並取得同意後再作計劃。
  • 請注意,獲指定為朝聖地點的堂區仍為正常運作的堂區,有其固定的禮儀與牧民活動,以及教堂開放與關閉的時間表,敬請配合與尊重。
  • 若朝聖團體希望舉行彌撒聖祭 及/或 提供修和聖事,應安排隨行神父主持聖祭,並須與本堂神父協調適當時間。

如何在朝聖地點獲得禧年全大赦

什麼是「大赦」?

大赦是指對已獲赦免之罪所應受的暫罰的減免。罪惡既是個人的,也是社會性的;它不僅在人的靈魂上留下痕跡,也對他人的生命產生影響。

在修和聖事(告解聖事)中,我們的罪獲得赦免,靈魂重獲恩寵的狀態;然而,罪惡的後果仍然殘留。大赦正是為了補救這些後果,無論是在今世或來世,為我們自己,或為已進入永生的靈魂而行使。

作為暫罰的減免,大赦可分為:部分大赦(部分減免),全大赦(完全減免),視乎所赦免的暫罰程度而定。

大赦實為天主豐富恩寵與慈悲的流露。

詳情可參閱《天主教教理》第1471至1479號條文

什麼是禧年大赦?

禧年大赦是一項全大赦,藉著祈禱的力量,特別為已亡者祈求,使他們得享天主圓滿的慈悲;亦可為自己意向而求得。這是一種體驗天主慈悲無限的方式。在每隔約25年舉行一次的禧年期間,教會先前頒授的其他大赦亦繼續有效,教友仍可照常獲得。

如何獲得禧年大赦?

禧年大赦的獲得方式與任何全大赦相同。凡真誠悔改、完全脫離罪惡的依附與欲望、懷著愛德之心,並完成教會規定的行動者,便可獲得禧年大赦。

條件包括:

  • 妥善辦修和聖事(即懺悔告解,須在規定行動前後數日內完成);
  • 領受聖體聖事;
  • 為教宗的意向祈禱(至少誦唸一遍「天主經」與「聖母經」)。

禧年大赦亦可應用於煉靈,為煉獄中的靈魂代求,這本身就是一項極可讚許的慈悲行為。

詳情請參閱教宗赦免院文件:The Gift of the Indulgence

教宗方濟各頒布2025年常規禧年:頒賜大赦的規則

可獲得全大赦的方式有哪些?

可透過下列方式獲得全大赦:

  • 朝聖;
  • 虔誠探訪聖地;
  • 實行慈悲善工與補贖行動。

進行朝聖時應如何實踐?

在任何指定的禧年朝聖地點,可虔誠參與下列禮儀或靈修行動,以獲得禧年大赦:

  • 參與感恩祭(彌撒聖祭),包括誦念「信經」(若未包含於彌撒中,應另外誦念);
  • 參與基督徒入門聖事(如洗禮、堅振、聖體)或病人傅油聖事的禮儀彌撒;
  • 舉行聖道禮儀(包含「天主經」與「信經」);
  • 日課祈禱(即《時辰祈禱》誦讀、晨禱、晚禱);
  • 苦路善工;
  • 誦念玫瑰經;
  • 懺悔禮,並個別領受修和聖事;
  • 誦念「聖母頌」(Akathistos):「喜樂吧!透過妳,詛咒將消失;喜樂吧!透過妳,墮落的亞當得以復起;喜樂吧!透過妳,厄娃的淚水得到救贖。」

前往禧年堂區朝聖—聖道禮儀經文【英語】

請參閱禧年期間關於全大赦的常見問題

資訊來源: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 

按此閱覽更多禧年資訊

教宗頒布2025禧年詔書:《望德不叫人蒙羞》【中文】

教宗聖伯多祿聖保祿節主持彌撒:他們是共融與和諧的典範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良十四於6月29日主日,聖伯多祿聖保祿節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聖祭,並在彌撒中授予54位新任總主教羊毛肩帶。教宗在講道中邀請人們默觀羅馬大公教會的大聖人,指出:“我們的這兩位主保聖人,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持有不同的見解,時而以福音的坦誠彼此辯論,甚至衝突。但這一切並未阻止他們活出‘宗徒之間的和諧’,即一種在聖神內的活躍共融,在差異中結碩果的默契。”

教宗在彌撒中授予新總主教的羊毛肩帶,強調這是總主教們與基督在世的代表、聖伯多祿的繼承人羅馬教宗共融的標記;同時,也顯示出新總主教在與教宗的共融中,依法在其管轄的教省範圍內所擁有的權力。

以下是教宗良在聖伯多祿聖保祿節彌撒講道全文: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今天我們慶祝兩位信仰中的弟兄伯多祿和保祿,我們尊奉他們為教會的支柱,也敬慕他們為羅馬教區和這座城市的主保。

這兩位宗徒的經歷也緊緊地呼喚我們,生活在當代的上主的門徒團體。仰慕他們的見證,我尤其想強調兩個方面:“教會共融”和“信仰活力”。

首先是“教會共融”。今天這慶節的禮儀的確讓我們看到,伯多祿和保祿蒙召走上一條共同命運之路,即殉道,這使他們與基督永遠結合。在第一篇讀經中,我們看到伯多祿被囚禁,正等待判決的執行(參:宗十二1-11);在第二篇讀經中,保祿同樣身陷囹圄,以一種遺囑的口吻宣告他將為天主傾流自己的血,作為獻祭(參:弟後四6-8,17-18)。因此,伯多祿和保祿都為福音事業奉獻了生命。

然而,這種在唯一信仰宣認中的共融,並非輕鬆達成的成果。他們是經過漫長的旅程才實現這一目標的;在這旅程中,他們每個人擁抱了信仰,以不同的方式活出宗徒使命。他們在聖神內的兄弟友愛並未抹去他們原本的差異:西滿是加里肋亞的一個漁夫,掃祿則屬於法利塞黨人的一個嚴謹的知識分子;前者立即捨棄一切跟隨了上主;後者則迫害過基督徒,直至被復活的基督所轉化;伯多祿主要向猶太人宣講;保祿則受到推動,向外邦人傳揚喜訊。

如我們所知,在兩人之間也曾因如何與外邦人交往而發生爭執,保祿甚至說:“當刻法來到安提約基雅時,我當面反對了他,因為他有可責的地方”(迦二11)。這一問題,正如我們所知,後來在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上進行了討論,兩位宗徒在會上再次展開了辯論。

親愛的弟兄姐妹們,伯多祿和保祿的經歷教導我們:上主所召叫我們的共融,是一種聲音和面容的和諧,並非除去個人的自由。我們的這兩位主保聖人,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持有不同的見解,時而以福音的坦誠彼此辯論,甚至衝突。但這一切並未阻止他們活出“宗徒之間的和諧”,即一種在聖神內的活躍共融,在差異中結碩果的默契。正如聖奧斯定所言:“兩位宗徒的慶日在同一天舉行,但他們原本就是一體的。儘管他們在不同的日子殉道,他們卻是一體的。”(《講道詞》第295篇,7.7)

這一切也讓我們反思教會共融之路。共融源自聖神的推動,將多樣性結合在一起,並在不同的神恩、恩典與職務中架起合一的橋樑。重要的是,要學習如此地活出共融,在差異中求合一,使同一信仰中宣認協調一致的種種恩典,為福音的宣講作出貢獻。注視伯多祿和保祿,在這條道路上我們蒙召前行,因為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兄弟友愛:教會需要它,平信徒與司鐸、司鐸與主教、主教與教宗之間的關係需要它;教會的牧靈生活、大公運動的對話,以及教會希望與世界建立的友誼關係也都需要它。讓我們努力使我們的差異,成為建構合一與共融、兄弟友愛與和解的“實驗室”,好使教會中的每一個人,以自己的個人經歷,學習與他人同行。

聖伯多祿和聖保祿也激勵我們省思關於“我們信仰的活力”。的確,在做門徒的經驗中,我們經常面臨一種危險,那就是陷入慣性、禮儀形式主義,以及不斷重復卻不更新、不回應當下挑戰的牧靈模式。相反,這兩位宗徒的歷史啓發我們:他們願意接受改變,面對各種事件、人們的相遇,以及團體的具體處境帶來的挑戰,並從在信仰內的弟兄姊妹的困惑與問題出發,探尋福傳的新路徑。

在我們所聆聽的福音中,核心正是耶穌向祂的門徒們提出的問題。今天,這問題也向我們提出,要我們分辨我們的信仰行程是否仍具有動力與活力,與上主來往的火焰是否仍在燃燒:“你們說我是誰?”(瑪十六15)

每一天,在歷史的每一時刻,我們都必須時刻關注這個問題。正如教宗方濟各多次提醒我們的那樣,如果我們不想讓自己的基督徒身份淪為過去的遺產,就必須掙脫那種倦怠而停滯的信仰危機,好能捫心自問:今天,對我來說耶穌基督是誰?祂在我的生活和教會的行動中占據什麼位置?我們要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見證這希望,並向我們所遇到的人宣講這希望?

弟兄姊妹們,正是由這些詢問而來的分辨過程,使我們的信仰和教會不斷更新,嘗試傳揚福音的新道路和新方式。這份追求當與共融一道,成為我們首要的心願。尤其在今天,我願向羅馬的教會發出邀請,因她比其他任何教會更蒙召成為合一與共融的標記,成為懷有活潑信仰熱忱的教會,在一切人生境遇中見證福音喜樂與慰藉的門徒的團體。

在這共融的喜樂中,在聖伯多祿和聖保祿邀請我們的行程中,我向今天接受羊毛肩帶的各位總主教弟兄致以問候。親愛的弟兄們,這個標記提醒你們受托付的牧職,也表達你們與羅馬主教的共融,願你們每一位藉著天主教信仰的合一,在托付給你們的地方教會內滋養這份共融。

我也願向烏克蘭希臘禮天主教會的主教會議成員致意:感謝你們來到這裡,以及你們滿懷熱忱的牧靈工作。願上主將平安賜予你們的人民!

我也懷著深切的感激之情,問候親愛的弟兄、巴爾多祿茂宗主教所派遣的大公宗主教代表團。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你們在聖宗徒伯多祿和保祿的見證中得以堅固,讓我們在信仰與共融中一同前行,呼求他們為我們眾人、為羅馬城、為教會和全世界轉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良十四世呼籲司鐸成為合一與和平的建造者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6月27日,教宗良十四世祝聖了來自世界各地的32名司鐸,他邀司鐸們成為合一與和平的建造者,並重新奉獻自己於耶穌聖心。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的講道全文:

耶穌聖心節及晉鐸彌撒
禧年司鐸日
教宗良十四世講道

聖伯多祿大殿
2025627日(禮拜五

今天是耶穌聖心節,也是司鐸聖化祈禱日,我們滿心喜悅地舉行這台司鐸在禧年中的感恩祭。

親愛的司鐸弟兄們,首先我要對你們說:你們已跨越聖門,前來伯多祿宗徒的墓前祈禱,並再次將你們的洗禮和司鐸祭服沉浸在救主聖心內。對你們當中某些人來說,今天更是生命中獨特的一天,是你們晉鐸、領受聖秩聖事的日子。

在此脈絡中談論基督聖心,就是省思上主降生成人、受難、聖死與復活的整個奧蹟,這奧蹟特別託付給我們,使我們能在世界呈現這奧蹟。在剛才所聆聽的讀經的啟迪之下,讓我們一同默想,省思我們該如何為這救恩工程有所貢獻。

在第一篇讀經中,厄則克耳先知描繪天主如同一位牧人,看顧祂的羊群,一一數點祂的羊隻。祂尋找迷失的,包紮受傷的,堅固軟弱和病弱的(參閱:則卅四11~16)。在這個充斥著恐怖且具毀滅性衝突的時代,祂提醒我們,天主的愛是無窮無盡的。我們蒙召讓自己被這份愛擁抱與陶塑,並意識到,在天主眼中、也是在我們自己眼中,任何形式的分裂與仇恨絕無容身之地。

在第二篇讀經中(參閱:羅五5~11),聖保祿宗徒提醒我們,天主「當我們還在軟弱的時候」(羅五6)、「在我們還是罪人的時候」(羅五8),就與我們和好。勉勵我們在每日的悔改中,把自己完全交託給那寓居我們心中、不斷更新我們的聖神,並相信祂的德能。我們的希望奠基於這許諾:主永不離棄我們,祂常與我們同在。而我們蒙召與祂合作,首先便是以感恩聖祭作為我們生命的核心,因它是「基督徒生活的泉源與高峰」(《教會》憲章11)。其次,要「勤領聖事,特別是懺悔聖事;再者要祈禱、默想天主聖言、行愛德,使我們的心日漸相似「慈悲天父」的那顆心」。(參閱:《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18

今天的福音(參閱:路十五3~7)提示我們天主的喜樂,以及當每一位效法祂的聖心而去愛的牧人,在找到一隻迷失的羊回到羊棧時的喜悅。我們蒙召以天父那樣寬宏大量的愛心,實踐牧靈愛德;並在我們心中跟天父懷著同樣的希望:甚至一個人都不會失去(參閱:若六39),但願人人都能透過我們的牧職認識基督,並在祂內獲得永生(參閱:若六40)。我們蒙召加深與耶穌的親密關係(參閱:《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14),並與司鐸弟兄們精誠團結。我們要背負迷失的羊隻,寬恕誤入歧途者,尋找迷途或遭遺棄並照顧身心受苦的人。讓我們在這偉大的愛中交流共融,讓這愛從被釘的主的肋旁傾流而出,擁抱所有人,盈溢全世界。正如教宗方濟各所說:「從基督肋旁的聖傷,仍然不斷湧出一條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河,至今仍永不止息、永不消逝,不斷向那些願意去愛的人開放。唯有天主的愛,才能孕育出新的人性。」(《祂愛了我們》宗座通諭219

司鐸職務是聖化與修和的職務,藉著與基督奧體的結合而實踐(參閱:《教會》憲章7)。因此,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勉勵司鐸要盡一切努力,「為領導大家團結相愛」(《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9),積極調和,求同存異,使「無人……感到被排除在外」(同上)。同時,大公會議也鼓勵司鐸與主教及司鐸諮議會保持共融與合一(《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7~8)。事實上,我們彼此之間越合而為一,也就越能引領他人進入善牧的羊棧,在天父唯一的家中以手足相待。

聖奧斯定在晉鐸周年的講道中,論及信友、司鐸與主教間團體共融的喜樂果實,乃源自於同樣蒙受天主慈悲的救贖。在這脈絡中,道出了那句膾炙人口的名言:「為你們,我是主教;與你們,我是基督徒。」(《講道集》,3401

在教宗職務就職彌撒中,我曾在天主子民前表達深切的願望:「一個合一的教會,即合一與共融的記號,為一個和好的世界成為酵母」(2025518日)。今天,我再次與你們分享這個願望。讓我們彼此和好,因著從基督聖心傾流的愛而合一及更新,謙卑而堅定地與祂的足跡同道偕行,以堅定的信德與開放的愛德攜手並進。讓我們懷著那來自於「我們已被天父所愛、所揀選、所派遣」的自由,將復活主的平安帶給這世界。

在結束之前,我願向你們,親愛的晉鐸候選人說幾句話。片刻之後,藉由主教覆手與聖神更新的恩澤,你們將領受聖秩聖事。我所說的話雖簡單,卻語重心長,關乎你們的未來,也關乎託付給你們的靈魂的未來:愛天主,也愛你們的弟兄姊妹,並慷慨地把自己奉獻給他們。你們要熱忱地舉行聖事、祈禱,尤其是朝拜聖體,以及從事牧靈工作。你們要與你們的羊群在一起,為所有人付出時間與心力,不遺餘力和一視同仁,如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衪的肋旁被刺透──以及眾聖人給我們留下的榜樣那樣。你們要記住:教會兩千年的歷史,曾經擁有,今天仍持續擁有,無數卓越的司鐸聖德典範。從初期教會起,就有許多為信仰殉道、熱情洋溢、勤勉不懈的宗徒、傳教士與愛德的見證人。你們要珍惜這寶貴的遺產:熟悉他們的故事,研讀他們的生命與服務事工,效法他們的德行,從他們的熱忱中汲取靈感,並經常熱切地向他們祈求轉禱!當今世界太常提供那些令人質疑、曇花一現的功名利祿,切莫為其所迷惑!你們要仰望那些信德堅強、默默無聞、卻充滿使徒精神的司鐸聖德典範,他們畢生致力於愛主事主及服務弟兄姊妹的各項事工。要以你們忠誠的見證,使他們卓越非凡的典範永世流傳。

現在,讓我們把自己託付於聖母瑪利亞──司鐸之母、希望之母──慈愛的護佑之下,願她扶持我們,引導我們的腳步,使我們的心越發契合於基督──至高永恆牧者──的聖心。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良十四世禧年主教活動勉勵主教:要成為共融之人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6月25日,在禧年主教活動的默想中,教宗良十四世表示,主教必須以「一種堅定立基於天主、全心奉獻於教會服務的生活榜樣」,成為希望的見證人。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的默想全文:

禧年主教日
教宗良十四的默想

聖伯多祿大殿
2025625日(禮拜三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願你們平安!

親愛的主內弟兄們,早安,歡迎你們!

我深深感謝你們每一位為了這次羅馬朝聖所付出的努力,因為我知道你們牧職的責任是多麼繁重。然而,你們每一位,如我一樣,在成為牧人之前,都是羊,是主羊群中的一員。因此,我們也要在其他人之前,穿越聖門──那是基督救主的象徵。如果我們要引領那託付給我們的教會,就必須讓自己在深處被耶穌善牧更新,好能全然與祂的聖心與愛的奧蹟相契合。

望德不叫人蒙羞」(羅五5)。我們曾多少次聽教宗方濟各重複聖保祿的這句話!這句話幾乎成為他的標誌性用語,甚至被他選為本禧年詔書的開頭語句。

我們作為主教,是這先知性遺產的首要繼承人,應以言語與生活的方式,保存並傳遞給天主的子民。有時,要宣講「希望不令人失望」的訊息,就意味著要逆流而行,甚至是在某些看似毫無希望的痛苦處境中。然而,正是在那些時刻,我們的信德與希望更顯明地表達出,它們並非出於我們自身,而是來自天主。若我們真能親近受苦者,聖神就能在他們心中重新燃起幾近熄滅的火焰。(參閱:《望德不叫人蒙羞》禧年詔書3

親愛的朋友們,一位主教藉著以天主為根基、全心奉獻於教會的生命,成為希望的見證人。唯有在個人生活與宗徒職務中與基督契合,他才能如此見證。那時,主的聖神會塑造他的思想、感情與行動。讓我們暫停片刻,一同省思這見證的幾個層面。

首先,主教是託付給他的特定教會中,可見的合一原則。他的職責是建構該教會內部的共融,並與普世教會保持合一,促進各種恩賜與職務的發展,為福音的傳播服務。在這項使命中,以及他整個牧職生活中,主教可依靠在晉牧聖秩中所領受的特殊神恩。這恩寵支持他成為信仰的師傅、聖化的執行者與靈修的領導者;並堅固他對天主國、靈魂永恆得救與以福音力量改變歷史的承諾。

第二個層面,是主教作為以基督為榜樣之人的神學生命。簡言之,他是一位完全順服聖神感動的人,充滿信、望、愛三德,並使這三德的亮光在日常各種處境與挑戰中照耀眾人。

主教是一個懷有信德的人。我想到《希伯來書》那段精彩的文字(參閱:希十一),作者列出從亞伯爾開始整個信德見證人的譜系。我特別想到梅瑟,天主召叫他帶領百姓走向應許之地,經上說:「因為他好像看見了那看不見的一位,而堅定不移」(希十一27)。這是信德之人的壯麗畫像:憑著天主的恩寵,他能遠見未來,瞥見目標,並在試煉中堅持不懈。想想梅瑟多少次為百姓向天主轉求。同樣,主教在教會中也是轉求者,因為聖神使信德的火焰常在他心中燃燒。

主教也是一個懷有望德的人,因為「信德是所希望之事的擔保,是未見之事的確證」(希十一1)。特別在民眾困難的時刻,主教藉著這超性德行,幫助他們不至絕望:不僅用言語,更以親近的臨在。當家庭負擔沉重、公共制度無力支援時;當青年厭倦虛假承諾、感到幻滅時;當長者與身心障礙者感到被遺棄時,主教便是那位不以空洞解答,而以一個努力活出福音的團體臨在於他們當中,以簡樸與共融為風格。

信、望兩德在主教身上結合,成為一位懷有牧靈愛德的人。整個主教的生活與牧職,不論多樣與複雜,都在聖奧斯定所稱的「愛德職務」(amoris officium)中達至圓滿統一。在宣講、探訪團體、聆聽司鐸與執事、進行行政決策等每一事務中,他皆以基督善牧的愛德為動力與靈感。在每日聖體聖祭與祈禱中汲取天主的恩寵後,主教為輔理主教、助理主教、榮休主教與鄰近教區的主教,尤其是身處困難或疾病中的神職人員,展現出兄弟之愛。他的心是開放與接納的,他的居所亦然。

親愛的弟兄們,這就是主教生活的神學核心。圍繞這核心,並在同一聖神的啟發下,還有其他重要的德行得以培育:牧靈智德、神貧、在獨身生活中完美的守貞與人性的美德。

牧靈智德是一種實際的智慧,引導主教在決策、治理、與信友及其團體關係中行事明確。其明顯標誌是以對話作為風格與方法,無論在人際互動中,或在主持共議性機構時皆如此。換言之,在主教治理其特定教會的共議性過程中,展現這份明智。教宗方濟各在這方面給了我們極多教導,以他教育性的智慧強調共議性是教會生活的本質維度。牧靈明智亦使主教得以在珍視傳統的同時,推動教區更新與創新。

為了見證主耶穌,主教過著福音貧窮的生活。他的生活方式應簡樸、莊重、大方,既體面又符合絕大多數信友的實際情況。窮人應在主教身上遇到一位父親與弟兄,絕不感受到被拘束或被排斥。他在個人生活中,應超脫於財富的追求與金錢或權勢帶來的偏私。主教永不能忘記,他如同耶穌,是被聖神傅油者,被派遣去向貧窮人報喜訊。(參閱:路四18

除了物質貧窮,主教生活還應有一種特別的貧窮方式:為天國而守貞與貞潔(參閱:瑪十九12)。這不僅是守獨身,更是以心靈與行為的貞潔,活出門徒的生活,呈現教會真正的形象──如其元首基督一般的聖潔與貞潔。他應堅定果決地處理可能引發醜聞的情況,特別是涉及未成年人的濫權事件,並完全遵守現行教會法規。

最後,主教蒙召培養那些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司鐸職務與生活法令》3)中也特別提及的人性德行。這些德行對他在履行聖職及與他人交往中有極大助益。當中包括:公正、真誠、寬宏大量、心胸開闊,以及能與喜樂的人一同喜樂、具有與受苦的人分憂共患的能力;同時也包括自制、細膩、耐心、謹慎、善於聆聽、樂於對話,以及服務的意願。這些德行,每個人天性中或多或少都具備一些,而主教應以主耶穌為楷模,在聖神的恩寵助祐下不斷培養與深化這些德行。

親愛的弟兄們,願聖母瑪利亞、聖伯多祿與聖保祿的轉求,為你們及你們的團體獲得所需的恩寵。尤其願他們幫助你們成為共融的人,在教區司鐸團中常促進合一。願每一位司鐸,無一例外,都能感受到主教的為父之情、兄弟之情與友愛。這共融的精神能鼓舞司鐸們的牧靈行動,使特定教會在合一中日益成長。

感謝你們在祈禱中惦記我!我也為你們祈禱,並從我內心深處,為你們大家頒賜我的降福。

(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圖片:Vatican Media

原文來源:vatican.va

教宗良十四世在禧年修生活動勉勵修生:要以「耶穌聖心」去愛!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6月24日上午,教宗良十四世在聖伯多祿大殿接見蒞臨梵蒂岡慶祝禧年的約四千位修生及他們的培育者,並向他們講授一篇有關耶穌聖心與司鐸生活的默想。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的講話全文:

感謝大家!

因父、及子、及聖神之名。願主的平安與你們同在!

親愛的樞機、主教們,培育者們,特別是親愛的修生們,大家早安!

我非常高興能與你們相會,並感謝你們—所有的修生和培育者—以這麼熱情的方式出席。首先感謝你們的喜樂與熱忱,因為你們以自己的活力,在教會的生活中燃起希望的火焰!

今天,你們不僅是朝聖者,也是希望的見證人:你們以願意投身於聖召這段迷人旅程的方式,向我與眾人見證希望—特別是在這不容易的時代。你們回應召叫,願成為溫良而堅定的福音宣講者,為一個敞開並走出去的傳教教會服務。

我也要用西班牙語說一句話:感謝你們勇敢地接受主的邀請,跟隨祂、做祂的門徒、進入修院。需要勇氣,不要害怕!

你們對召叫的基督說出「是」,以謙遜與勇氣;你們對祂所說的「我在這裡」,正在教會的生命中萌芽,並在必要的分辨與培育旅程中成長。

耶穌,正如你們所知,首先召叫你們與祂以及你們的同伴建立友誼(參閱谷三13),這段經驗將不斷成長,甚至在晉鐸之後也不例外,並涵蓋你們生命的各個層面。事實上,沒有任何一部分的你們是要被捨棄的,而是要在麥粒邏輯中被接納與轉化,好使你們成為快樂的人與神父,成為通往基督的「橋樑」,而非障礙。是的,祂該興盛,我們該衰微,好使我們成為合祂心意的牧者。 [1]

談到耶穌聖心,怎能不提起可敬的教宗方濟各賜給我們的通諭《祂愛了我們》(Dilexit nos)呢?[2]

在你們目前正經歷的這段培育與分辨的時間裡,特別重要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整個旅程的核心,也就是「心」!修院,不論形式如何,都應是一所「情感的學校」。特別是在今日這個充滿衝突與自戀的社會文化脈絡中,我們更需要學習去愛,並學會像耶穌那樣去愛。[3]

正如基督以人的心去愛,你們也被召叫以基督的心去愛,以耶穌聖心去愛![4] 然而,學習這門愛的藝術,必須從培養內在生活開始,因為天主在那裡對我們說話,也是我們作出最深層決定的地方。但這也是張力與鬥爭的場域(參閱谷七14–23),需要被轉化,使你們整個人性散發福音的芳香。因此,首要的工作就是內在生活的培育。請記得聖奧斯定的邀請,要回到心中,因為在那裡我們會重新發現天主的足跡。

有時我們會害怕下潛至心靈深處,因為那裡也有傷口。不要害怕照顧這些傷口,讓自己被幫助,因為正是這些傷口,使你們能夠陪伴那些在痛苦中的人。沒有內在生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靈修生活,因為天主正是在心中對我們說話。天主在我們的心中說話,我們必須學會傾聽。

這份內在的工作也包含了訓練自己辨認內心運作的能力:不只是那些快速、即時的情緒,更是你們的感受,這些會幫助你們辨識人生的方向。若你們學會認識自己的心,你們就會愈來愈真誠,不需戴上面具。

而進入內心的首選之路就是祈禱:在這個超連結的時代,體驗寂靜與獨處變得越來越困難。若我們無法與祂相遇,我們也無法真正認識自己。

我邀請你們常常祈求聖神,使祂塑造你們一顆柔順的心,能夠感受到天主的臨在,包括透過大自然、藝術、詩歌、文學與音樂的聲音,以及人文科學的話語。[5,6]

在嚴謹的神學學習中,也要以開放心靈去傾聽文化的聲音,例如人工智慧的挑戰、社群媒體的現象。[7] 最重要的是,要像耶穌一樣,去聆聽那些無聲的呼喊——小者、貧者、受壓迫者,以及許多尋找生命意義的年輕人。

如果你們每天都撥出時間靜默、默想和祈禱,善度內心生活,就能學習辨明的藝術。這也是一項重要的功課:學會分辨。年輕的時候,我們內心懷有許多渴望、夢想與抱負,心中常常充滿混亂與疑惑。然而,我們的內在生命應當以聖母瑪利亞為榜樣,成為能夠「珍藏並反覆思量」的一顆心。正如福音作者路加所記(參閱路2:19, 51),要學會 “synballein” (希臘文) ,意即「將生命的片段串連起來」。你們要提防流於膚淺,而應當在祈禱與默想中,把生命的片段聚合起來,並自問:「我正在經歷的事情教導我什麼?它對我的旅程有何啟示?上主正引導我往哪裡去?」[8]

親愛的修生們,願你們有一顆如耶穌一般溫良謙卑的心(參閱瑪十一29)。效法聖保祿宗徒(參閱斐二5起),以基督的心情為己心,好在人的成熟——尤其是情感與人際關係方面——上持續成長。事實上,從修院階段開始,就需要大力推進人性成熟,拒絕一切偽裝與虛假。要常注視耶穌,學習如何將憂傷、恐懼、焦慮與憤慨說出來,並帶到與天主的關係中。危機、限制與脆弱不該被隱藏,它們反而是恩寵與逾越體驗的機會。

在這個充滿忘恩與權力慾望的世界裡,在這個經常以排除邏輯為主的世界裡,你們被召叫去見證基督的感恩與白白施予,見證祂的喜樂與溫柔,見證祂聖心的慈悲。要以接納與陪伴的方式,慷慨而無私地服務,讓聖神在你們領受聖秩之前,先「傅油」你們的人性。

基督的聖心充滿著無限的憐憫:祂是人類的善心撒瑪黎雅人,祂也對我們說:「你去,也照樣做吧!」(路十37)這份憐憫促使祂為群眾擘開天主聖言與分享之餅(參閱谷六30-44),預示著最後晚餐與十字架的舉動,那時祂將自己作為食糧給予我們。祂對我們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罷!」(谷六37)意思是,讓你們的生命成為愛的奉獻。

親愛的修生們,教會母親在聖神的引導下,歷來總在尋找最合適的方式來培育聖職人員,依照當地的實況來調整。在這項工作中,你們的責任是什麼?就是永不自我貶抑、不滿足現狀、不做被動接受者,而要熱愛司鐸生活,活在當下,懷抱先知性的心靈展望未來。

我希望這次會晤能幫助你們每一位深化與主的個人對話,並懇求祂使你們越來越能體會基督的心情,祂聖心的心情。那顆心,為你們與全人類跳動著愛!

願你們走得穩、走得好!我以我宗座的降福伴隨你們的旅程。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註釋對照翻譯(繁體中文)

[1] 參閱 聖若望保祿二世,《我要給你們牧者》(Pastores dabo vobis)宗座勸諭,1992年3月25日,第43號。

[2] 《祂愛了我們》(Dilexit nos)通諭,論耶穌基督聖心的人愛與天主之愛,2024年10月24日。

[3] 參閱同上,第17號。

[4]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第22號。

[5] 參閱 教宗方濟各,《文學在牧靈及人文培育中的角色》宗座信函,2024年7月17日。

[6] 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Gaudium et spes),第62號。

[7] 聖職部,《司鐸培育基本規程──司鐸聖召的恩典》(Ratio Fundamentalis Institutionis Sacerdotalis: Il dono della vocazione presbiterale),2016年12月8日,第97號。

[8] 參閱 教宗方濟各,《祂愛了我們》(Dilexit nos)通諭,2024年10月24日,第19號。

原文來源:vatican.va

教宗週三公開接見:只要我們懷着信賴與信德走向主,祂總是能夠治癒我們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6月25日,在梵蒂岡舉行的每週公開接見活動中,教宗良十四世反省了兩個奇蹟,藉此強調:只要我們懷着信賴與信德走向主,祂總是能夠治癒我們,因為「耶穌是我們的希望」,祂能使我們更新變化。

治好患血漏的婦人與復活雅依洛的女兒
「不要怕,只管信!」(谷5:36)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的要理講授全文: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今天我們再次反省耶穌的治癒行動,作為希望的記號。在祂內,有一股力量,我們在與祂建立關係時也能經驗到。

我們這個時代一種普遍的疾病,就是對生活的疲憊感:現實似乎過於複雜、沉重、難以面對。因此,我們選擇關閉自己,沉睡於一種錯覺中,以為醒來時,一切就會不同。然而,現實必須去面對,而有耶穌與我們同行,我們便能妥善應對。有時我們也會被他人的評斷所困,這些人自以為可以給他人貼上標籤。

我認為,這些情境可以在《馬爾谷福音》的一段經文中找到答案,兩個故事交錯其中:一個是臥病在床、生命垂危的十二歲女孩;另一個是罹患血漏症整整十二年的婦人,前來尋找耶穌求治癒(參閱谷5:21-43)。

在這兩位女性之間,福音作者安排了女孩的父親登場:他沒有留在家中哀嘆女兒的病情,而是主動出門尋求幫助。儘管他是會堂主管,他並未倚仗自己的社會地位提出要求。在必須等待時,他也沒有失去耐心,願意等候。當有人來告訴他女兒已死、不必再勞煩師傅時,他仍然懷有信德與希望。

這位父親與耶穌的對話,被那位血漏婦人打斷。她設法接近耶穌,觸摸祂的衣裳(參谷5:27)。這位婦人鼓起莫大的勇氣,作出改變一生的決定:所有人都叫她保持距離,躲起來、不露面。他們彷彿判她一生隱藏、與世隔絕。有時,我們也會成為他人評斷的受害者,他們強行將不屬於我們的身份強加在我們身上。我們因此受苦,無法自拔。

這位婦人的救恩之路,從她內心萌發出對耶穌的信德開始:她相信耶穌能治癒自己,因而鼓起勇氣走出來尋找祂。她希望至少能觸摸祂的衣服。

耶穌身邊有許多群眾,因此有很多人碰觸祂,但他們卻什麼也沒發生。相反地,當這婦人觸碰耶穌時,她就痊癒了。差別在哪裡呢?聖奧思定在解釋這段經文時,代耶穌說:「群眾擁擠,信德觸碰」(講道集 243,2,2)。確實如此:每當我們以信德向耶穌行動時,就與祂建立了接觸,祂的恩寵便立刻從祂身上湧流出來。有時我們並未察覺,但在某種隱秘而真實的方式中,恩寵臨到我們,逐漸從內在轉化我們的生命。

也許今天仍有許多人以膚淺的方式親近耶穌,並不真正相信祂的能力。我們走進聖堂,但心卻不在其中!那位婦人,沉默而無名,戰勝了內心的恐懼,以被認為不潔的雙手觸碰了耶穌的心,而她立刻痊癒。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德救了你,平安去罷!」(谷5:34)

與此同時,那位父親收到女兒已死的消息。耶穌對他說:「不要怕,只管信!」(谷5:36)。然後祂走進那個滿是哭泣哀號的家,說:「小女孩並沒有死, 祇是睡著了。」(谷5:39)耶穌進入女孩躺著的房間,握住她的手,對她說:「塔里塔,古木!」意思是:「女孩子,我命妳起來!」那女孩立刻起來行走(參谷5:41-42)。耶穌的舉動向我們顯示:祂不僅治癒一切疾病,還能使人從死亡中甦醒。對於那位永生的天主來說,肉身的死亡如同沉睡。我們真正該畏懼的,是靈魂的死亡!

最後一個細節:耶穌使女孩復生後,吩咐她的父母給她吃點東西(參谷5:43)。這是耶穌與我們人性親近的又一具體記號。但我們也能從更深層的角度去理解:當我們的孩子在靈性上陷入危機、需要滋養時,我們知道如何餵養他們嗎?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從福音中獲得滋養,又怎能給予他人呢?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人生中有失望與氣餒的時刻,也有面對死亡的經歷。讓我們向那位婦人、那位父親學習:我們要去找耶穌:祂能治癒我們,能使我們復甦。耶穌是我們的希望!

呼籲

上主日,達瑪士革瑪爾‧以理亞希臘正教堂遭受一起可憎的恐怖襲擊,針對該城希臘正教團體。我們將罹難者託付於天主的慈悲,並為傷者與他們的家人祈禱。我要對中東的基督徒說:我與你們同在!整個教會與你們同在!

這一悲劇性事件讓人再次意識到,敘利亞經歷多年衝突與不穩定後,仍然極為脆弱。因此,國際社會不能忽視這個國家,而應持續以團結的具體行動與更新的和平與和解承諾提供支持。

我們也持續密切而懷著希望地關注伊朗、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局勢發展。依撒意亞先知的話語今天格外具有迫切的意義:「民族與民族不再持刀相向,人也不再學習戰鬥」(依2:4)。願這從至高者來的聲音得以被聽見!願近期流血事件造成的創傷獲得療癒。讓我們拒絕傲慢與報復,而選擇對話、外交與和平之路!

致候

我很高興今早歡迎參與今天公開接見的英語朝聖者與訪客,特別是來自馬爾他、史瓦帝尼、迦納、肯亞、南非、澳洲、中國、印度、印尼、菲律賓、南韓及美國的朋友。我特別向「英國公民行動天主教運動」(Citizens UK catholic movement) 的成員致以問候。隨著六月即將結束,讓我們向耶穌聖心祈求,使我們的信德日增,信賴祂。天主降福你們!

原文來源:vatican.va

網上直播:耀漢小兄弟會黎穎楓執事晉鐸典禮

【耀漢小兄弟會黎穎楓執事晉鐸典禮精華片段】

【鹽與光傳媒資訊】耀漢小兄弟會將在2025年6月25日(星期三)舉行「黎穎楓執事晉鐸典禮」。彌撒於北美東岸時間下午5:00、北美西岸時間下午2時、中港台澳時間26日清晨5時於天主教多倫多中華殉道聖人堂(2755 Denison Street, Markham, ON L3S 2J3)舉行,並由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總主教方濟各·里奧樞機 (Cardinal Frank Leo) 主禮。歡迎大家到場參與!此外,為未能親臨現場的兄弟姊妹,中華殉道聖人堂也會提供網上直播。

黎穎楓執事(會名:方濟 Francis)是多倫多華人堂區中華殉道聖人堂的弟兄,他於2017年加入耀漢小兄弟會,是該修會首位北美本地聖召,並在2019年8月24日誓發初願。過去數年方濟修士在美國俄勒岡州(Oregon)的天使山修院(Mount Angel Abbey)修讀神哲學等相關課程。方濟修士在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於中華殉道聖人堂矢發永願,回應天主慈愛的召喚,決志終身追隨耶穌基督,服務教會。他在2024年6月24日(聖若翰洗者誕辰)晉秩為執事。

首祭彌撒

首祭平日彌撒
 6月26日(星期四)上午 9:10 舉行。

首台主禮主日彌撒
6月29日(主日)上午 9:30 (粵語) 及 12:40 (國語) 舉行。

歡迎各位參加,同頌主恩!

請大家為聖召祈禱!

資訊來源:天主教多倫多中華殉道聖人堂

敞開心扉說「亮」話:耶穌真實地臨在於聖體聖事中

Photo courtesy of Rodney Leung

基督聖體聖血節

耶穌真實地臨在於聖體聖事中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在最後晚餐中,耶穌建立了聖體聖事。關於聖體聖事,天主教教理(1323)指出 : 「我們的救主,在祂被出賣的那一夜,在最後晚餐中,建立了祂體血的感恩祭禮(彌撒),使十字架的祭獻得以永留於後世」,就是說耶穌真正地、真實地親臨於聖體聖事中陪伴著我們。彌撒是真實的耶穌基督的聖死與復活,是真實的耶穌基督在加爾瓦略山所受的苦難。

耶穌在最後晚餐中也親口說 ; 「這是我的身體將為你們而犧牲,這是我的血將為你們而傾流。」我們知道天主的話是有效力的。依撒意亞先知書言明 : 從天主口中發出的言語,不能空空地回到天主那裡 ; 反之,它必行天主的旨意,完成天主派遣它的使命。在創世紀中記載:天主說有光,就有了光。天主說地上要有生物就有了生物。那麼耶穌是誰?耶穌是天主的第二位。信經中亦清楚指出,祂是出自天主的天主,出自光明的光明,出自真天主的真天主。

耶穌的話也不能空空的返回到耶穌那裡,所以在聖經中我們看到,當耶穌對狂風暴雨講,平息了吧,風就停了。耶穌對瞎眼的人說開了吧,他就可以看到。耶穌囑咐死去的雅依洛的女兒起來吧,她就會起來了。耶穌對拉匝祿說出來吧,拉匝祿就復活了。同樣地,耶穌在最後晚餐中說 : 「這是我的體,這是我的血」,那麼,餅和酒就是真實地變成了耶穌的體和血。不只如此,耶穌還吩咐門徒們要這樣做來紀念祂。所以,從門徒時代一直傳到了今天的主教,神父們所做的彌撒都是同樣的紀念,每一台彌撒都是真實的同一個耶穌基督在加爾瓦略山的苦難,我們領的餅和酒就是耶穌基督的體和血。

教宗庇護十二曾經說過,聖體聖事和加爾瓦略山耶穌的犧牲有著完全相同的力量。前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也說,他一生從來沒有因為個人的錯失而錯過一台平日的彌撒。聖碧岳神父說 : 如果我們知道天主如何看待耶穌的犧牲,我們就會冒著生命危險去參加彌撒。 一台彌撒的恩寵有多大呢? 一台彌撒可以拯救整個煉獄的靈魂,只要我們開放我們的心。我們所有人一生所做的祈禱加在一起都不如一台彌撒的功勞,這就是彌撒。

主內的兄弟姐妹們,讓我們重視彌撒,讓我們養成參加主日彌撒,甚至參加平日彌撒的習慣,因為在彌撒中我們的主耶穌真實的臨在,並用祂的生命愛了我們。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

教宗良十四世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彌撒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6月22日傍晚,在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羅馬主教座堂,教宗良十四世主持基督聖體聖血節隆重彌撒,隨後舉行聖體遊行,前往聖母大殿。

以下是教宗的講道全文: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能夠置身於耶穌的臨在中,真是何等美好!我們剛才所聆聽的福音片段正是見證了這一點:它講述了群眾如何長時間地聆聽祂講論天主的國,並目睹祂治癒病人(參閱路9:11)。耶穌對苦難者的憐憫向我們彰顯了天主那慈愛的臨近,祂進入我們的世界,是為了拯救我們。在天主為王的時候,人便從一切邪惡中得以解放。

然而,即使是那些接受耶穌所帶來喜訊的人,也會面臨考驗的時刻。就在那曠野之地,群眾聚集聆聽師傅的教導時,夜幕低垂,而他們卻一無所吃(參閱12節)。群眾的飢餓與日落的情景向我們揭示了一種限制,這是籠罩著世界和每個受造物的限制:白日終會結束,如同每個人的生命也會終結。而在那需要與黑暗逐漸籠罩的時刻,耶穌仍然臨在我們中間。

正是在白日將盡、飢餓蔓延之時,當宗徒們請求祂遣散群眾時,基督卻以祂的慈悲令我們驚喜。祂憐憫那些飢餓的人,並邀請祂的門徒餵養他們。飢餓並非與天國的宣講和救恩的信息無關;相反,它訴說著我們與天主的關係。當時,那五個餅和兩條魚看似遠遠不足以餵飽眾人。宗徒們的計算,表面上看起來合情合理,卻顯露出他們信德的欠缺。因為有主臨在的地方,我們便能找到賦予生命力量與意義的一切所需。

耶穌以分享的記號回應飢餓的呼聲:祂舉目向天、誦唸祝福、擘餅、分給眾人(參閱16節)。主的舉動並不是某種複雜的魔法儀式,而是表現出祂對天父的感恩、祂作為天主子的祈禱、以及由聖神所維繫的弟兄共融。耶穌藉著分享現有的一切,使餅與魚得以增多。結果,每個人都吃飽了。事實上,不僅足夠,還綽綽有餘。在眾人吃飽之後,門徒們收拾了十二籃滿滿的碎屑(參閱17節)。

耶穌就是這樣滿足了群眾的飢餓:祂行的是天主所行的,並教導我們效法祂的作為。如今,福音中所提到的群眾,被整個苦難中的民族所取代;他們之所以受苦,不是因為自己的飢餓,而是因他人的貪婪。在許多人的極端貧困與少數人囤積財富之間,存在著強烈的對比,這正是一種傲慢冷漠的表現,帶來痛苦與不公。那種不願分享的態度,使大地的果實與人類的勞苦成果被浪費。在這禧年之際,主的榜樣應成為我們行動與服務的準則:我們蒙召與人分享我們的餅,傳遞希望,並宣講天主國的來臨。

當耶穌救群眾免於飢餓時,祂也宣告自己將救萬人脫離死亡。這正是我們在感恩聖事中所慶祝的信仰奧跡。正如飢餓象徵著我們在現世生命中的根本需要,擘餅則象徵著天主所賜的救恩恩賜。

親愛的朋友們,基督是天主對人類飢餓的回應,因為祂的聖體就是永生的食糧:「你們大家拿去吃!」耶穌的邀請映照出我們日常的經驗:為了活下去,我們需要以生命來滋養生命,從植物與動物中獲取生命。然而,進食死亡之物使我們想起:無論吃多少,我們終有一死。但當我們領受耶穌,這真正活著的食糧時,我們便為祂而活。這位被釘十字架而復活的主,把祂整個自我交到我們手中,讓我們明白:我們是為了分享天主而被造。人類的飢餓本性,標誌著一種只有感恩聖事的恩寵才能滿足的渴望。正如聖奧思定所寫:「基督是那使人恢復元氣而不耗竭的食糧,是能被人領受卻不會被消耗的食糧」(講道130,2)。感恩聖事,實實在在地臨在著救主的真實、本體與實質(參閱《天主教教理》,1413),祂把麵餅化為祂自己,為的是將我們轉化為祂自己。生命的,賦予生命的主體聖體,使我們教會本身成為主的身體。

因此,第二次梵蒂岡大公會議呼應聖保祿宗徒的話(參閱格前10:17)訓導說:「在感恩祭的餅中所顯示與完成的,就是那在基督內構成一體的信友的合一。人人都蒙召與這位基督結合:祂是世界之光,我們由祂而來,靠祂而生,並朝向祂生活前行」(《教會憲章》,第3號)。我們即將展開的聖體遊行,正是這段旅程的記號。我們要作為牧者與羊群,一起領受至聖聖體,朝拜祂,並將聖體帶上街頭。這樣,我們就將祂呈現在眾人眼前、良知與心中。對那些信的人,好使他們信得更堅定;對那些不信的人,好使他們反思內心的飢渴,以及那唯一能滿足這飢渴的食糧。

讓我們以天主所賜的食糧為力量,把耶穌帶到眾人心中,因為耶穌召叫所有人參與祂的救恩工程,邀請我們每一位在祂的餐桌前就座。蒙召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將成為這愛的見證人!

圖片:Vatican Media

圖片:Vatican Media

原文來源:vatican.va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