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期第三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8:26-40
上主的天使向斐理伯說:「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他就起來去了。看,有個厄提約丕雅人,是厄提約丕雅女王甘達刻的有權勢的太監,也是她寶庫的總管;他曾來到耶路撒冷朝聖。他回去的時候,坐在車上誦讀依撒意亞先知。聖神就向斐理伯說:「你上前去,走近這輛車子!」斐理伯就跑過去,聽見他誦讀依撒意亞先知,便說道:「你明白所誦讀的嗎?」他答說:「若沒有人指教我,怎麼能夠?」於是,請斐理伯上車與他同坐。他所誦讀的那段經正是:「他如同被牽去宰殺的羊,又像羔羊在剪毛者前緘默,他也同樣不開口。在他屈辱之時,無人為他申辯。誰能描述他的後代呢?因為他的生命從地上被奪去了。」太監向斐理伯發言說:「請你說:先知說這話是指誰呢?是指自己或是指別人?」斐理伯便開口,從這段經文開始,給他宣講了耶穌的福音。他們沿路前行的時候,來到了一個有水的地方,那太監就說:「看,這裏有水;還有什麼阻擋我受洗呢?」斐理伯答說:「你若全心相信,便可以。」他答說:「我信耶穌基督就是天主子。」他就命車停住,斐理伯和太監兩人下到水中,斐理伯給他付了洗。當他們從水中上來的時候,主的神把斐理伯提去,太監就再看不見他了。他就喜喜歡歡地往前行自己的路。斐理伯卻在阿左托出現,以後經過各城,宣講福音,直到凱撒勒雅。
福音:聖若望福音 6:44-51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凡不是派遣我的父所吸引的人,誰也不能到我這裏來,而我在末日要叫他復活。在先知書上記載:『眾人都要蒙天主的訓誨。』凡由父聽教而學習的,必到我這裏來。這不是說有人看見過父,只有那從天主來的,才看見過父。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信從的人,必得永生。我是生命的食糧。你們的祖先在曠野中吃過『瑪納』,卻死了;這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食糧,誰吃了,就不死。我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的食糧;誰若吃了這食糧,必要生活直到永遠。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
2018年4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每個基督徒都有福傳的「義務和使命」,必須聽從聖神,走出去親近人群,從具體處境展開福傳工作。
當天取自《宗徒大事錄》的讀經章節,講述上主的天使告訴斐理伯:「起來,往南行,沿著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薩的路走,即曠野中的那條路。」(若8:26)
教宗解釋道:「斯德望殉道以後,爆發了針對基督徒的大規模迫害,門徒們四處逃散。然而,正是這股迫害的風把門徒們吹往遠處福傳。如同植物的種子隨風飄到別處播種那樣,這段經文也是如此:門徒們帶著天主聖言的種子前往遠方並且播種。迫害的風促使門徒們傳揚福音。上主就是這樣福傳、宣講的,祂也希望我們以同樣的方法傳報福音。聖神不僅催促斐理伯,也催促我們每個基督徒宣揚福音。」
教宗為此提出福傳的三個關鍵詞:起來、走近、從具體處境著手。
他指出:「福傳不是一個規劃完善的勸人改教計劃,而是聖神告訴你該如何前行,把天主聖言、把耶穌聖名傳揚出去。聖神首先說:『起來,前行。』福傳不可坐而言,卻要起而行,不斷走出去,向前邁進。你要前往那片你得宣講聖言的地方。」
隨後,教宗提及許多離開故鄉和家人、前往遠方宣講天主聖言的男女:「他們當中有些人缺乏抗體來抵禦異國他鄉的疾病,因而英年早逝,或是所謂的殉道。有一位樞機向我談及這種情況,稱之為『福傳的殉道者』。」
教宗表明:「『福傳手冊』的作用並不大。我們需要的是親近人群,走近察看所發生的事,然後從個別處境著手,而非從理論切入。福傳不能靠理論。福傳的要點在於人與人的近距離接觸,從具體處境著手,而非理論。斐理伯宣講耶穌基督,剛毅之神催促他給太監付洗。這位宗徒不斷前行,直到他覺得完成了使命。這便是福傳的方法。」
最後,教宗提醒說:「唯有在聖神的威能下秉持這三個態度才能傳揚福音。少了聖神,這三個態度也無濟於事,因為是聖神催促著我們起來、走近,並且從具體處境著手。」
來源: 梵蒂岡電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