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方濟各第56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
第 56 屆世界和平日文告
2023 年 1 月 1 日
(台灣明愛會 恭譯)

無人能獨自得救
共同對抗新冠肺炎
一起踏上和平的道路

「弟兄姊妹們,至論那時候與日期,
不需要給你們寫什麼。
因為你們確實知道:
主的日子要像夜間的盜賊一樣來到。」
(得前五 1~2)

1. 聖保祿宗徒用以上幾句話來勉勵得撒洛尼教會,要他們保持堅定,心神 和雙腳穩穩地扎根,目光要凝視著四周的世界以及歷史大事,即使是在等 待主的再來時亦當如此。當悲慘的事件似乎壓垮我們的生命,感到陷入不 義和受苦的黑暗且艱困的漩渦中,我們依然受到召喚,要保持心靈的開放, 懷抱希望,依靠天主,相信祂臨在於我們當中,以溫柔陪伴我們,在我們 疲累時支持我們,更重要的是祂指引我們的道路。為此聖保祿宗徒不斷勸 勉該教會要保持警醒,追求善良、正義與真理:「所以我們不當像其他的人 一樣貪睡,卻當醒寤清醒」(五 6)。他這話是一項請求,要我們保持警醒, 不要因恐懼、悲傷或順服而畏縮不前,或變得煩亂沮喪。我們反而應該像 哨兵一樣提高警覺,甚至在最黑暗的時刻,隨時準備迎接曙光初現。

2. 新冠肺炎使我們墜入暗夜。它擾亂了我們的日常生活,打亂了我們的計 畫和慣常的活動,而且破壞了生活表面上的平靜,即使是在最富裕的社會 中亦不例外。它導致迷失和痛苦,也造成許多弟兄姊妹的喪亡。

在這股突如其來的旋風中,以及在一個即使從科學觀點來看也是一團混亂 的情況,世界各地的醫護人員因此都動員起來,以減輕巨大的痛苦和尋求 可能的藥方。同時,當權者也必得要採取各種措施,組織起來並設法努力 回應這樣的緊急情況。

新冠肺炎除了對身體的影響,造成長期性的重大後果,也引起許多個人和 家庭的忐忑不安;長期的孤立以及各種不同形式的限制自由,更都加深了 身心的不安。

我們也不可忽略此疫情所造成的社會及經濟秩序的破裂,以及它所突顯出 來的矛盾和不平等,同時危害到許多個別人士的工作安全,並使「孤單」 這社會問題日趨嚴重,特別是窮人和在艱難貧困中的人。我們也該想想世 界上許多地方好幾百萬非正式的工人,他們在這段遭封鎖的期間,沒有工 作,也沒有任何支援。

在這種產生沮喪和不滿情緒的情況下,只有極少數的個人和社會能有進 展,因為不滿的情緒會減弱維持和平的努力,反而會在社會上激發的衝突、 挫折感和各種不同形式的暴力。確實,此一疫情似乎使世上最平靜的地區 都會產生懊惱、沮喪,並使生命各種形式的脆弱凸顯出來。

3. 三年後,現在正是反省、學習、成長並讓我們以個人身分和團體身分有 所改變的時候:這是個不可多得的時刻,讓我們能預備「主的日子」。我已 在許多場合中觀察到,經過這一次危機後,我們永遠不會再像從前一樣: 我們會變得更好或更壞。今天我們被問到:我們從此次的疫情學習到了什 麼?我們應跟隨什麼樣的新途徑,為擺脫老舊習慣的束縛,並作更好的準 備,敢嘗試新的事物?我們看到有那些生命與希望的跡象,能幫助我們向 前進,並努力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好?

當然,在直接體驗到自己以及周遭的人們生命的脆弱後,我們可以說,我 們從新冠肺炎學習到的最大教訓,就是明白我們需要彼此。我們最大也是 最脆弱的寶藏就是兄弟情誼--身為天主子女的共同人性。而我們沒有一 個人能獨自得救。因此我們急需一起携手追求並推動那些帶領我們踏上兄 弟情誼之路的普世價值。我們也學習到,我們對進步、科技和全球化效果 的信賴,不只是過度,而且將之轉化成一種沈醉於個人主義和偶像崇拜的 狀況,令我們對曾經如此熱心追求的正義、和諧及和平的許諾,作了妥協。 在這個步伐快速的世界上,不平等、不正義、貧窮和邊緣化等等普遍的問 題,仍然不斷地引起不安和衝突,並產生暴力甚至戰爭。

疫情把這一切暴露無遺,但我們也能發現正向的效果:我們因而變得謙卑, 再次思考某些過度消費的現象,以及有了一種革新的精誠團結感,使我們 對他人的受苦更有敏銳的感覺,也更能回應他們的需要。我們也想到許多 人的投入其中,盡己之能──他們的努力有時真可用英勇兩字來形容── 好使每個人渡過緊急關頭。

這個經驗使我們更意識到,要把重心放在「一起」(together)這個詞彙, 其中包括人民與國家。事實上,我們要一起,在兄弟情誼與精誠團結中才 能建立和平,維護正義,克服最悲痛的事件。確實,對疫情最有效的回應, 是來自社會團體、公眾和私人機構以及國際組織;他們能把他們個別的利 益放在一邊,團結一致來接受挑戰。只有從兄弟情誼和無私的愛而來的和 平,才能幫助我們克服個人、社會及全球的危機。

4. 就在我們大膽地盼望新冠肺炎疫情的最黑暗時刻已過去時,一個可怕的 新災難又降臨人間。我們見到了另一個災禍的突擊:另一場戰爭,從某種 程度來說就像新冠肺炎,卻是由人的決定所發動,這是該受讉責的決定。 烏克蘭戰爭奪取的是無辜的生命,並使人處處沒有安全感,不但在那些直 接受到影響的人當中,也廣泛並不分皂白地波及每一個人,即使是幾千公 里之外的人,也因附帶影響而受苦──糧倉的短缺及油價的上漲,就足以 證明!

顯然,這新冠肺炎疫情的後時代,不是我們所希望或所期待的。這場戰爭, 與全球其他所有的衝突一樣,不僅是直接事關交戰國,而是代表著全人類 的挫敗。雖然人們已找到克服新冠肺炎的疫苗,但為這場戰爭,尚未找到 適當的解決方法。戰爭的病毒當然比起損壞我們身體的病毒更難克服,因 為它不是來自我們的體外,而是來自被罪惡所損壞的人的內心。(參閱:谷 七 17~23)

5.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做什麼呢?首先,要讓我們的心被這危機的經驗所改 變,在歷史上的這個時刻,讓天主改變我們看四周世界的慣常標準。我們 不再只能完全汲汲於個人或國家的利益,而是必須謀取空間,要為大眾利 益著想,向普世人類的兄弟情誼開放心靈,即承認「我們」屬於一個更大 的團體。我們不能再單單注意於保護自己;現在是大家要共同努力癒合我 們的社會和地球的時候,要為一個更公正、更和平的世界奠下基礎,也要 為追求真正的公眾利益而認真地全力以赴。

因此,為了在新冠肺炎緊急狀況之後能過更好的生活,我們不能忽略一個 基本的事實,那就是我們所經驗的許多道德、社會、政治和經濟危機,都 互有關聯,我們看到的單一問題,其實都是環環相扣的原因及後果。因此 我們受召,以負責的精神和惻隱之心來面對這世界上的挑戰。我們必須重 新考慮保障所有人的公共衛生的議題。我們必須推動促進和平的行動,並 中止那繼續滋生貧窮和死亡的衝突和戰爭。我們亟需關心共同的家園,執 行一些明確和有效的措施來對抗氣候的變遷。我們必須戰勝不平等的「病 毒」,確保所有人都有食物和有尊嚴的勞動,支持幫助那些連最低工資都沒 有,陷於極度艱難環境的人。所有人民都在挨餓,這有關國家民族的醜事 是我們的傷口。我們也需要發展適當的政策,來接納和融入移民以及被社 會所丟棄的人。只有懷著天主無限仁慈的愛所激發的利他主義,慷慨地回 應這些情況,我們才能建立一個新的世界,並才會對拓展天主的國度── 愛、正義與和平的國度──有所貢獻。

在分享這些反省時,我希望在即將來臨的新的一年中,我們能一起前行, 重視歷史給我們的教訓。我向各國及各政府領袖,國際組織的領導人,以 及不同宗教的領袖致上最大的祝福。我要向所有善心人士表達我虔誠的信 賴,他們身為和平的工匠,可以日復一日地努力使這新的一年成為美好的 一年!願無玷聖母瑪利亞──耶穌之母、和平之后為我們及為全世界代禱。

教宗方濟各

發自梵蒂岡,2022 年 12 月 8 日

來源: vatican.va

2022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主題:「教育、工作、世代間的對話」

圖片:vatican.va

今天如何建設一種持久的和平?教宗方濟各在下屆世界和平日文告的主題中,識別出3個極具現實意義、應予以反思和行動的領域。下屆,即第55屆世界和平日將於2022年元旦舉行,文告的主題為「教育、工作、世代間的對話:為建設持久和平的途徑」。

宗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在11月13日發表文件,指出在2021年為「戰勝今日常佔優勢的冷漠、丟棄和衝突文化」而提出的「關懷文化」之後,教宗方濟各為明年提出要應對當今和未來需求的一個新課程。透過這個主題,教宗邀請世人「以信德的眼光解讀時代的徵兆,使這變更的方向喚起新的和舊的問題,它們的相互對照是理所當然,也是必要的」(2019年12月21日與聖座各部會首長互賀聖誕佳節機會上的講話)。

從這3個識別出的領域出發,我們能夠詢問自己,教育和教養如何能建設持久的和平?世界上的工作是否或多或少地回應人類對正義和自由這至關重要的需求?不同世代的人彼此是否真的團結互助?他們相信未來嗎?在這個背景下,各群體的政府是否且以何種措施來確定和解的視野?

需要一提的是,世界和平日的建立是基於聖保祿六世教宗1967年12月發表的訊息,並於1968年1月首次舉行。當時正值越南戰爭時期,因此藉著建立世界和平日,祈願停止衝突。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2018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教宗方濟各在這篇2018年1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中表示:「我們要以充滿信心的目光看待全球遷移現象,不把它視為一種威脅,而是建設和平未來的機會,因為它依然標誌著我們的未來。」

2017年11月24日,聖座新聞室召開記者會介紹了這篇文告,主題是:移民和難民尋找和平的男女。該主題與教宗方濟各的2018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緊密相連。

教宗指出,全球有超過2.5億移民,其中有2250萬難民。他們正在尋找一個生活安定的地方,許多人在漫長而危險的旅程中性命堪憂,遭受辛勞與痛苦,面對那阻礙他們抵達目的地的鐵絲網與隔離牆。

教宗呼籲一種「慈悲的精神」,指出接納他人需要我們作出具體的行動,透過一系列的援助和善行,秉持謹慎和善解人意的關切態度,負責任地處理新的複雜情況,有時還必須解決其它現存的諸多問題,以及資源總是有限的境況。

因此,教宗籲請政府官員發揚謹慎美德,制定切實措施,將這些人融入他們的團體,在這團體內他們的正當權利與和諧發展應當得到保障。教宗引用聖若望保祿二世和本篤十六世的話,表示經歷了上個世紀的悲劇後,21世紀並沒有進行真正的轉向,武裝衝突和其它有組織的暴力仍繼續造成人口在國內流動和向國外遷徙。此外,人們移民也是為了與家人團聚,找到就業和教育機會,躲避環境惡化。誰不能享受這些權利,就無法生活安定。

教宗繼續寫道,在那些離開自己國家的人當中,大多數人按照正常的路徑移民,有些人則走上其它道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絕望,祖國不能給予他們安全和機會,而且任何合法途徑似乎都不切實際、被阻斷或過於緩慢。

然而,在許多目的地國家,廣泛傳播的言論強調國家安全風險或接納新來者的負擔,進而貶低人的尊嚴。有許多人煽動對移民的恐懼,他們這麼做不是為了建設和平,也許是出於政治目的,從而引發了暴力、種族歧視和排外心理。這正是所有關心保護每個人生命的人嚴重擔憂的原因。

教宗說,信仰的智慧讓我們注意到我們都是唯一人類家庭的一部分,並且指引我們把自己的城市變成和平的工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發現移民並非空手而來,而是帶著勇氣、能力、能量和願景,以及他們文化的寶藏。如此一來,接納他們的國家生活將更加富饒。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那些為移民和難民敞開心門的人、家庭和團體所具有的創造力、堅韌和犧牲精神,即使他們的資源並不富有。

教宗向我們保證,默觀的目光能夠指導公共事務負責人的分辨力,從而促使他們的接納移民政策考慮到唯一人類家庭所有成員的需求,以及每個人的利益。在默觀目光的啟發下,我們必將有能力認出正在萌發的和平嫩芽,並呵護其不斷成長。

教宗的世界和平日文告簽署於2017年11月13日。這一天有許多教會團體慶祝移民主保聖女卡布里尼(Francesca Saverio Cabrini)紀念日。今年正值聖人去世100週年。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8年元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譯文:

《移民與難民:尋找和平的男女》

1.衷心祝願和平

願世界上各國家各民族都獲享平安!聖誕夜天使向牧羊人宣告的平安[1],是每一個人和所有民族深深渴望的,尤其是那些因得不到平安而受苦的人。在我的思緒及祈禱中,時時不忘記這些人。現在我願重新提到全世界兩億五千萬的移民,其中有兩千兩百五十萬是難民。我敬愛的前任教宗本篤十六世曾說他們「不分男女老少,只是想找個能夠安居的地方」[2]。為了找到那平安,他們情願冒險走向漫長而危險的旅程,忍受艱難困苦,面對那為阻礙他們抵達目標而建造的藩籬和高牆。

讓我們懷著愛心,歡迎接納所有逃離戰爭和飢餓,或因種族歧視、迫害、貧窮和環境惡劣等被迫離開家園的人。

我們都知道,只是對他人的受苦表示關心,那是不夠的。在我們的弟兄姐妹能再度有個平安度日的安全家園之前,我們還必須作出許多努力。接納他人,需要有具體的行動,要建立援助及善意的網絡,還有敏銳且充滿同情的關注,以負責任的態度處理新而複雜的情況,不時還得解決無數已存在的問題,至於資源的有限,就更不必提了。政府領導人應以謹慎的態度,採取實際的措施,來接納、保護移民與難民,讓他們得以發展並融入社會,而且「能在兼顧公共利益的範圍內,容許他們成為新社會的一員」[3]。領導人對自己的團體負有明確的責任,並使其所應享的合法權益與所應有的和諧發展獲得保障;否則,就像是那魯莽的建造者,沒有好好計算,因此無法完成自己開始建造的高塔。[4]

2.為什麼有如此多的難民和移民?

聖若望保祿二世有鑒於兩千年大禧年的來臨──也就是天使在白冷城宣告和平來臨之後兩千年──曾經指出:越來越多的人流離失所,是「無止境且恐怖的戰爭、衝突、消滅種族及『種族淨化』所造成的」[5],那也成了廿世紀的特色。到了已進入廿一世紀的今天,仍然沒有真正的突破:武裝衝突和其它形式有組織的暴力,仍繼續引發人民向外移民或在國內遷移。

然而,人們也會出於其它理由而遷移,主要是因為他們「渴望過更好的生活,許多時候也是想離開『沒有希望的未來』」[6]。他們去與家人團聚,或是去尋找就業或受教育的機會,因為無法享有這些權利的人,就不能過平安的生活。更有甚者,正如我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所說的,「因環境惡化,使生活日趨赤貧,要逃離家園的移民數目大增,著實令人感到悲哀。」[7]

大多數人循正常管道遷移。然而,有些人因為自己的國家無法給他們安全或機會,而所有的合法管道似乎又不可行,不是受阻就是程序太慢,在絕望之下,只好走上不同的途徑。

許多目的地國家看到廣泛傳播的譴責言論,說接納新來者會對國家安全造成威脅,也需要高額的花費;這種說法實在貶低了每一個人身為天主兒女的人性尊嚴。那些或許出於政治目的,去搧動人們對移民產生恐懼的人,不是在建立和平,而是在播種暴力、種族歧視以及排外心理,那也正是所有關心每個人類生命安全者的最大憂慮。[8]

國際社會所能看到的所有指標都顯示出,在未來,全球性的遷移會不斷地持續下去。有些人認為這是一種威脅。至於我,我要求各位懷著信心,把它視為一個建立和平的機會。

3.以默觀的目光注視

信仰的智慧可培養默觀的目光,認清我們都全「屬於一個家庭。移民以及接納他們的當地人民,大家都有同等的權利使用大地的產物,因為那是普世共享的,正如教會社會訓導所教導的一樣。在這裡可以看到大家同舟共濟、彼此分享」[9]。這些話讓人想起聖經裡新耶路撒冷的意象。依撒意亞先知書(第六十章)和默示錄(第廿一章)都描述聖城總是敞開大門歡迎萬民,而他們對耶城感到讚嘆,並運來許多財富。「和平」是它的官長,「正義」是它的政要,管理著城裡眾人的共處。

我們也必須把這默觀的注視投向所居住的城市,「以信德的目光注視那居住在人們的家中、街道和廣場的天主……,加強他們之間的精誠團結、兄弟之情,以及對善、真理及正義的渴望」[10]。換句話說,就是履行「享有和平」的承諾。

當我們把那注視轉向移民和難民時,會發現他們並非空手而來。他們帶來了他們的勇氣、技能、活力和抱負,以及自己的文化寶藏;這樣,他們豐富了接納他們的國家的生活。我們也會看到世界各地無數向移民和難民開啟大門和心懷的個別人士、家庭、團體的新意、堅韌和犧牲的精神,即使他們自己的資源也很不足。

默觀的注視也能夠引導那些負責公眾事務的人做分辨,並促使他們接納移民的政策,「能在兼顧公共利益的範圍內制定」[11],也就是謹記人類大家庭所有人的需要,以及每一個人的福利。

以這樣的眼光看事情的人,會有能力認出和平的種子已經發芽成長。我們那常常因移民和難民存在而分裂的都市,也會轉而成為和平的工作坊。

4.四個行動標竿

為那些尋找庇護的人、難民、移民以及被販賣的人口,給他們機會找到他們所尋求的平安,需要有一套方法,這方法包含四項行動:接納、保護、發展、融入。[12]

既要「接納」,就必須放寬入境的法律途徑,也不要再逼迫移民和流離失所的人遷移到會讓他們受迫害和遭到暴力的國家去。同時對於國家安全以及基本人權之關切,二者也需要平衡。聖經上提醒我們:「不可忘了款待旅客,曾有人因此於不知不覺中款待了天使。」[13]

說到「保護」,我們必須盡責任去承認並維護那些逃離真正危險,以尋求庇護和安全者不可侵犯的尊嚴,也要保護他們免受剝削。我特別想到那些處於受虐待危險,甚至有受到奴役可能的婦女和孩童。天主對他們一視同仁:「上主對旅客加以保護,上主支持孤兒和寡婦。」[14]

至於「發展」,就是要支持移民和難民的整體發展。在許多可行的方法中,我要強調保障孩童及年輕人接受各級教育的機會,這是非常重要的。這樣不但能讓他們培養並認識自己的潛力,也讓他們具備更強的能力,去面對他人的挑戰,養成與人對話的精神,而不是被排斥或受質疑。聖經教導我們,天主「喜愛居住在你們當中的外方人,供給他們食糧和衣服。你們也應友愛外方人,因為你們在埃及也曾做過外方人」。[15]

最後要說的是「融入」。「融入」就是要讓難民和移民能完全參與那接納他們的社會團體生活,視之為豐富彼此生命的過程,也是一種饒富成果的合作,有助於當地社群團體的整體人類發展。聖保祿用下面的話表達了這點:「你們不再是外方人或旅客,而是聖徒的同胞,是天主的家人。」[16]

5.對兩個國際盟約的提議

我衷心希望在2018年,聯合國起草並批准兩個「全球盟約」時,在過程中能一直受到這精神的引導。其中一個盟約是為了安全、有秩序及定期的移民所訂,另一個則是為難民所訂。這兩個盟約是全球性的共同協定,為政策制定和實際措施提供架構。為了這個原因,協定的起草必須受同情心、遠見和勇氣所啟發,才能利用每一個機會促進建立和平的過程。只有這樣,國際政治所必須具有的現實主義,才不致屈從於犬儒主義和全球性的冷漠之下。

對國際社會來說,交談和協調是必須的,也是明確的責任。我們可以超越國界,讓較不富裕的國家也可接納、或更熱誠地接納更多的難民,只要國際合作能保證給他們所需要的經費!

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移民和難民事務處已印行了廿個行動重點,提供具體做法,好能在公共政策上以及基督徒團體的行動和態度上落實前面所提的四個行動方向[17]。此一舉動,加諸其它努力,其目的是要表達天主教會對聯合國兩個「全球盟約」的關心。這樣的關心,表現出教會更全面的牧靈關懷,那是教會從一開始直到現在,一直在許多工作上努力去做的。

6.為了我們共同的家園

讓我們從聖若望保祿二世的話中得到啟發:「如果所有人都懷有世界和平的『夢想』,如果大家都重視難民和移民的貢獻,那麼,人類便會越來越像個四海一家的大家庭,我們的地球也會真正成為大家『共同的家園』」[18]。自古以來,有許多人相信這「夢想」,他們的成就也證明這並不僅僅是個烏托邦而已。

在這些人當中,我們想起聖女加布里妮(Saint Frances Xavier Cabrini),因為今年正好是她逝世一百週年。今年11月13日,許多教會團體都紀念她。這位了不起的女士,一生為移民服務,也成為移民的主保,她教導我們接納、保護我們的弟兄姐妹,並幫助他們的發展和融入新的社會。願因著她的轉禱,上主讓我們都能體驗到「為締造和平的人,正義的果實,乃是在和平中種植的。」[19]

教宗方濟各
移民主保-聖女加布里妮紀念日
發自梵蒂岡
2017年11月13日

[1]路二14。

[2]三鐘經,2012年1月15日。

[3]若望廿三世《和平通諭》,106。

[4]路十四28-30。

[5]2000年世界和平日文告,3。

[6]本篤十六世,2013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

[7]第25號。

[8]參閱:對歐洲主教團移民牧靈關懷委員會致詞,2017年9月22日。

[9]本篤十六世,2011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

[10]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71。

[11]若望廿三世《和平通諭》,106。

[12]2018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

[13]希十三2。

[14]詠一四六9。

[15]申十18-19。

[16]弗二19。

[17]2017年《二十個牧靈行動要點》及《為「全球盟約」制定的二十個行動要點》;亦可參閱:聯合國文件A/72/528。

[18]2004年世界移民與難民日文告,6。

[19]雅三18。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2017年世界和平日文告全文

2017年1月1日新年伊始,教會慶祝天主之母節暨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方濟各在本屆世界和平日文告中籲請所有善心人士讓「愛和非暴力」來引導「人際關係」、「社會和國際關係」,以善勝惡,恢復世界和平。世界和平日由保祿六世教宗於1968年建立,每年元旦舉行。教宗的和平日文告通常寄給世界各國外交部,表明聖座在新一年的外交路線。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17年元月1日世界和平日文告譯文:

《非暴力:一種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

譯自:台灣明愛會

1.值此新年伊始,我衷心盼望全世界的人民和民族、各國領袖和政府、各宗教、民間和社團領袖都能享有和平。我但願每一個人,不論男女老少,都享有和平;我祈求每一個人身上的天主肖像能讓我們彼此承認為神聖的恩賜,都被賦予浩大的尊嚴。尤其是在有衝突的情況下,讓我們尊重彼此「最深的尊嚴」[i],使積極非暴力行動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

今年的文告是世界和平日的第五十篇文告。在第一篇文告中,真福教宗保祿六世非常明確地對所有人發言,而不是只對天主教徒。「和平是人類進步的唯一方向,而不是野心勃勃的愛國主義所造成的緊張,不是暴力的征服,也不是壓迫,來藉此維護一個虛假的政治制度。」他警告大家,相信「國際衝突不能靠理性的方法,也就是不能靠以法律、正義和公正為基礎的談判來解決,只能靠威脅和屠殺的武力來解決」的危險。保祿六世引用他的前任,聖若望廿三世在《和平於世》通諭中讚揚說:「對和平的愛及認知應以真理、正義、自由與愛為基礎」。在這五十年間,這段話完全沒有失去它的重要性和急迫性。

在這個時刻,我願對「以非暴力作為締造和平」的政治風格加以省思。我祈求天主幫助所有人在最內在的思想和價值觀上培養非暴力的態度。願仁愛與非暴力主導我們對待彼此的方式,不論是個人或在團體中或是在國際事務上。當暴力行為的受害者能夠抗拒誘惑,不加報復時,他們就成為以非暴力締造和平的最可靠的推動者。在地方上、在最平常的情況中,以及在國際秩序中,願非暴力成為我們的決定、我們與他人的關係,以及我們的行動,而且更要成為各種政治行為的特徵。

破碎的世界

2.上一個世紀,曾受到兩次嚴重世界大戰的摧殘、核子戰爭的威脅,還有許許多多其他的衝突,而今天,令人傷感的是,我們正面對一個可怕的、時斷時續的世界戰爭。我們不容易知道,比起過去,現今世界上暴力的程度是否更嚴重,也不知道現代的傳播方式及更大的流動性,是否令我們更覺察到暴力的存在,還是說,反而讓我們對它更習以為常了?

不論如何,我們知道這種時斷時續的暴力,這種不同種類不同程度的暴力,引起了很大的苦難:在各個國家及各洲的戰爭,恐怖主義、有組織的犯罪、事先難以預料的暴力攻擊、移民受到的虐待、人口販賣集團下的受害者,以及對環境的破壞。這會把我們帶向何處呢?暴力能達成任何有永恒價值的目標嗎?或者它只會帶我們陷入報復,以及一連串致命的戰爭衝突,到最後,只造就了少數的「軍閥」?

暴力並非治癒這破碎世界的良方。以暴制暴,充其量也只能讓人被迫移民,並遭受巨大的痛苦,因為大量的資源被用於軍事目的,卻讓年輕人、許多困苦的家庭、年長、體弱和世界上絕大多數人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最糟的是,它會導致許多人的死亡──身體的以及心靈的──即使並非所有人。

喜訊

3.耶穌自己也曾生活在暴力的時代。然而他教導我們,暴力與和平交戰的實際戰場是在人的心裡;因為「惡念是從裡面,從人心裡出來的」(谷七21)。但是基督的訊息卻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極為正面的做法。祂不斷宣講天主對我們無條件的愛,這愛接納人、寬恕人。祂教導門徒要愛他們的敵人(參閱:瑪五44)、要把另一面臉頰也轉給他們(參閱:瑪五39)。當祂阻止別人向那位犯姦淫被捉住的婦人投擲石塊時(參閱:若八1-11),以及在祂離世的前一天晚上,告訴伯多祿把劍放回原處時(參閱:瑪廿六52),耶穌已經標示了一條非暴力的途徑了。祂走在這條路上,直到終點,直到十字架前;藉著十字架,祂成為我們的和平,也終止了仇恨(參閱:弗二14-16)。凡是接受耶穌喜訊的人,就能夠承認自己內心的暴力,也就能被天主的仁慈所治癒,而成為和好的工具。用亞西西的聖方濟各的話來說,就是:「當你以你的口宣布和平時,務必確定你自己心中有更大的平安。」[ii]

今天,要做耶穌真正的門徒,也必須接受耶穌對於非暴力的教導。正如我的前任本篤十六世所說,那教導「合乎實際,因為它考量到世界上有太多暴力、太多不正義,因此除非有更多的愛及更多的善,無法克服這情況。這種『更多』來自天主」[iii]。他接著強調:「對基督徒來說,非暴力不僅僅是戰術上的行為,更是一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是一個人深信天主的愛及能力,因此能夠毫不懼怕地,只以愛和真理來對付邪惡。愛自己的仇人,構成了『基督徒革命』的核心」[iv]。福音中,愛自己仇人(參閱:路六27)的誡命,「正可視為基督徒非暴力的大憲章。它並不在於向邪惡屈服……,而在於以善勝惡(參閱:羅十二17-21),因而打破不公義的鎖鍊。」[v]

比暴力更強大

4.有時人們會認為非暴力即是順服、不參與以及消極被動的意思,其實並非如此。德肋撒修女於1979年接受諾貝爾和平獎時,就明確地傳達了她自己的積極非暴力的訊息:「我認為家庭裡不需要鎗彈,以摧毀或帶來和平──只須聚在一起,彼此相愛,……就能克服世上的一切罪惡」[vi]。因為武力是一種假象。「當武器販子在販賣武器時,那些可憐的締造和平的人,則在奉獻生命去幫助一個人,然後是另一個人,接著又是另一個人,」對於這些締造和平的人來說,德肋撒修女「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象徵性人物,是一個標記」[vii]。去年九月,我以極其喜悅的心情宣布她為聖人。我讚揚她隨時樂於幫助任何一個人,「透過她對人類生命──也就是那些未出生、被遺棄的生命的接納和維護……,她俯身照顧那些虛弱、被遺棄在街頭等死的人,在他們身上看到天主所賦予的尊嚴,她讓世上有權有勢的人聽到她的呼籲,而在他們所製造的貧窮面前承認自己的罪行──是的,那是罪行![viii]」為了回應這一點,她的使命──而她代表成千、甚至數百萬人士──就是伸出觸角,觸及那些受苦的人,以無比的奉獻精神,觸摸並包紮每一個受傷的身體,癒合每一個破碎的生命。

以決斷和一貫的態度力行非暴力,已產生了可觀的成果。聖雄甘地、汗‧阿卜杜勒‧加法爾‧汗(Khan Abdul Ghaffar Khan),以及馬丁路德‧金恩博士對抗種族岐視的成就,世人永不會忘記。婦女更常常是非暴力的領袖,例如萊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以及成千的利比里亞婦女,她們組織了和平祈禱及非暴力的抗議行動,最後終於能與高層和平談話,因而終止了利比里亞的第二次內戰。

我們也不能忘記,歐洲共產政權被推翻的那多事的十年。基督信仰團體不斷的祈禱和勇敢的行動,對此貢獻良多。最有影響力的是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任時的訓導。我的這位前任,在他1991年發表的《一百週年》通諭中,省思1989年發生的種種事件時,強調「人民、國家和政府以和平抗爭的方式,只使用真理和正義為武器」,就使人民的生命有了重大的改變[ix]。和平的政權轉移,一部份原因也在於「人民致力於非暴力,他們始終拒絕武力,同時一次又一次地找到有效的方法為真理作證。」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接著說:「願人們學到不使用暴力而為正義奮戰,無論是在國家內部或國際的紛爭裡,都能把階級鬥爭摒之於門外。」[x]

教會在許多國家都參與以非暴力策略建立和平的行動,甚至要求最暴力的黨派齊心協力建立一種正義與持久的和平。

為不正義和暴力的受害者所付出的努力,並不只是天主教會專有的產業,也是許多宗教的固有傳統,這些傳統認為「同情憐憫與非暴力,是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指標」[xi]。我要堅決地強調「沒有那一個宗教是暴力份子」[xii]。暴力褻瀆上主的聖名[xiii]。讓我們不厭倦地重覆這段話:「上主的名不能用來為暴力辯護。只有和平是神聖的。只有和平是神聖的,而戰爭卻不是!」[xiv]

非暴力政治始於家庭

5.如果暴力的根源在人類心中,那麼非暴力應該首先在家庭中實行。這是我去年三月頒布的《愛的喜樂》勸諭其中所描述的喜樂。這份勸諭是教會對於婚姻和家庭經過兩年省思後的結果。家庭是不可或缺的熔爐,在這熔爐裡,夫婦、父母子女、弟兄姊妹,都學習著彼此溝通,互相關懷,在其中所產生的磨擦甚至衝突,都必須經由交談、尊重、關心對方、仁慈和寬恕等等來化解,而不是經由武力[xv]。愛的喜樂能夠經由家庭內流洩到世界上,照亮整個社會[xvi]。關於友愛的倫理和個人及民族之間和平共處的倫理,不能建立在恐懼、暴力和封閉的心胸等等邏輯上,而是建立在責任感、尊重和真誠的交談。因此我請求解除武裝,禁止並廢除核武:核武的鎮懾力量,以及必定會造成相互毀滅的威脅,無法為這樣的倫理奠立根基[xvii]。我也以同樣急迫的心情,懇求停止家庭暴力,以及對婦女和兒童的虐待。

十一月才結束的慈悲禧年,鼓勵了我們每一個人,洞察自己內心的深處,並讓天主的慈悲進入。慈悲禧年教導我們明白,有多少的個人和社會群體遭到各種形式的冷漠,以及不公義和暴力對待。他們也是我們「家庭」的成員,他們也是我們的弟兄姊妹。非暴力政治必須始於家庭,然後擴展到全人類大家庭。「里修聖女小德肋撒邀請我們在微不足道的小事上踏上愛的途徑──不要錯過一句良言、一個微笑,以及任何一個小動作所能表達的平安和友善。整體的生態學也是由日常生活中眾多小動作交織而成,能打破暴力、剝削和自私的邏輯。」[xviii]

我的邀請

6.透過積極非暴力來建立和平,可以補足教會持續藉著以道德準則來限制使用武力這方面的努力;教會參與國際組織的工作,也有許多基督徒參與起草適當的法律,以期對建立和平有所貢獻。耶穌的山中聖訓提供了一份締造和平的「手冊」。真福八端(參閱:瑪五3-10)讓我們看到一個可被稱為有福、善良、可靠之人的肖像。耶穌告訴我們,溫良的人、憐憫人的人、締造和平的人、心裡潔淨的人、飢渴慕義的人,都是有福的。

這也是政治和宗教領袖、國際組織負責人、企業和媒體主管人員的一項行動綱要和挑戰:執行相關的業務及所負的責任時,要實際應用真福八端的精神。以和平締造者的態度來建立社會、團體和企業,是一項挑戰。拒絕遺棄他人、破壞環境,或拒絕只求獲勝不計手段,那就是慈悲的表現。為了做到這些,應該「甘心情願面對迎面而來的衝突,解決衝突,讓衝突成為新進程這鏈條中的一個環節![xix]」在行動上要以團結做為創造歷史及在社會上建立友誼的一種方式。積極非暴力,可以向大家證明,團結合一確實比衝突更有力量,也更能產生效果。世界上萬物彼此都是相關連的[xx]。分歧差異當然會造成摩擦。但讓我們以建設性和非暴力的態度面對,這樣,「在衝突、緊張、對立的生活環境中能達致多元並賦予生命的合一」,而保留了「對雙方有用和有效的一切。」[xxi]

我保證教會會盡一切努力,透過積極和創造性的非暴力行動,來協助建立和平。2017年1月1日,「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這個新的機構就要開始運作。這個部門會幫助教會以更有效的方法促進「正義、和平、關懷萬物等可貴的善」,同時關心「移民、貧困者、生病的人,以及被排擠、被邊緣化的人、遭監禁和失業者,還有軍事衝突、自然災害的受害者,以及各種形式的奴役和施虐」[xxii]。這樣的回應,不論是多麼微薄,每一個回應都有助於建立一個擺脫暴力的世界,這就是走向正義與和平的第一步。

結論

我依傳統,在十二月八日聖母始胎無染原罪節這天簽署這份文告。聖母瑪利亞是和平之后。她的兒子誕生時,天使歌頌天主的光榮,並希望善心的人都能在世享平安(參閱:路二14)。

「我們大家都要得享和平。許多人日復一日地,藉著小小的舉動建立和平;許多人在受苦,然而仍耐心地努力做締造和平的人」[xxiii]。在這2017年,願我們虔誠且積極地奉獻自己,驅除心中及言語行為中的暴力,成為非暴力的人民,並建立非暴力的團體,能關懷我們共同的家園。「如果我們在祈禱中轉向天主,那麼就沒有不可能的事。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和平的工匠。」[xxiv]

 

教宗方濟各
2016年12月8日
發自梵蒂岡

…………………………………………………….

[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

[ii]“The Legend of the Three Companions”, Fonti Francescane, No. 1469.

[iii]本篤十六世,三鐘經,2007年2月18日。

[iv]同上。

[v]同上。

[vi]德肋撒修女,諾貝爾和平獎致詞,1979年12月11日。

[vii]默想:和平之路,聖瑪爾大之家小堂,2015年11月19日。

[viii]加爾各答的德肋撒修女封聖典禮講道,2016年9月4日。

[ix]23號。

[x]同上。

[xi]對不同宗教的代表談話,2016年11月3日。

[xii]人民運動的第三次世界大會中的談話,2016年11月5日。

[xiii]參閱:與高加索伊斯蘭教教長及不同宗教團體代表的宗教間會議中致詞,巴庫(Baku),2016年10月2日。

[xiv]在亞西西的談話,2016年10月20日。

[xv]參閱:世界主教會議後宗座勸諭《愛的喜樂》90-130號。

[xvi]同上133、194、234號。

[xvii]參閱:「核子武器對人類的衝擊」會議文告7號,2014年12月。

[xviii]《願祢受讚頌》通諭,230號。

[xix]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7號。

[xx]參閱:《願祢受讚頌》通諭16、117、138號。

[xxi]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28號。

[xxii]宗座手諭,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2016年8月17日。

[xxiii]天皇后喜樂,白冷城,2014年5月25日。

[xxiv]在亞西西的呼籲,2016年9月20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方濟各2017年世界和平日文告

2016年12月12日,聖座新聞室公布了教宗方濟各2017年世界和平日文告,主題為「非暴力:一個和平的政治風格」。教宗指出:「我們處在一個破碎的世界,世界戰爭時斷時續。每個人都有義務建設一個擺脫暴力的世界。」教宗再次呼籲裁軍和消除核武器,保證天主教會將繼續支持以非暴力爭取和平的行動。

教宗籲請所有善心人士:「讓愛和非暴力來引導人際關係,以及社會和國際關係;在我們針對家庭和國家關係作出決定時,應讓本屆世界和平日的主題『非暴力』成為一種生活風範。」

教宗悲痛地承認:「在上個世紀遭受兩次兇殘的世界大戰後,我們今天正面對一場可怕的時斷時續的世界戰爭。這種支離破碎的暴行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從恐怖主義到難以預料的武裝襲擊,從移民遭受侵犯到環境被破壞都是。」

文告指出,以上這些情況表明,導致「人命喪亡的衝突在不斷增長,唯有少數軍閥從中受益。大量的資源用於軍事目的,而世界上絕大多數居民的需求卻得不到滿足。面對這悲慘景象,暴力不是醫治我們破碎世界的良方。」

教宗強調:「耶穌也曾生活在暴力的時代,但祂不知疲倦地宣講天主無償的愛,為人指出一條非暴力途徑,並在這條路上走到底,直到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藉著十字架實現了和平,摧毀了仇恨。今天,做耶穌的真門徒意味著也應接受祂的非暴力建議。愛仇人乃是基督信仰革命的核心。我們有幾位以行動推進非暴力的基督徒和非基督徒典範,例如:加爾各答德蘭修女、馬丁‧路德‧金和甘地。」

教宗表示:「果斷和始終如一的非暴力行動所取得的成果非常感人。婦女經常是非暴力的領頭人,例如莱伊曼‧古博薇(Leymah Gbowee)和數以千計的利比里亞婦女,她們組織祈禱聚會和非暴力示威,為終止利比里亞内戰促成了高層談判。」

「教會努力支持在許多國家以非暴力策略來促進和平的行動,甚至規勸最兇惡的人也努力建設一種公正及持久的和平。因此,為非暴力效命並非天主教會的專有財產,也是許多宗教的傳統。沒有任何一個宗教奉行恐怖主義,暴行是玷汙天主之名。決不可用天主之名為暴力辯護;唯有和平是聖的,戰爭卻不是。」

教宗接著提到家庭:「愛的喜樂和走非暴力道路的首要場所。家庭與世界的命運密切相連,迫切需要把愛的喜樂從家庭内部散播到世界上,傳遍整個社會。」

教宗再次呼籲:「裁軍、禁止和消除核武器,懇求停止家庭暴力以及侵犯婦女和兒童的現象。我們要效法耶穌聖嬰聖德肋撒修女,在愛的小徑上行走;在日常行動中打破暴力、剝削和利己主義的思維,藉以推動和平。」

「透過積極的非暴力來締造和平乃是必要的,它符合教會不斷努力限制使用武力的思想。耶穌以祂的真福八端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締造和平的手冊。這也是政治和宗教領袖,以及國際機構負責人的一份綱領和一項挑戰。積極非暴力表明,團結比衝突更強而有力和更富有成效。」

教宗在文告結束時保證:「天主教會將陪伴各種嘗試建設和平的行動,包括積極和具有創意的非暴力行動。這項努力也以新成立的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會而得以加強。在這方面的各種微薄之舉,都旨在努力建設一個擺脫暴力,朝向正義與和平邁進的世界。」

英文全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