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真愛沒有掠奪性,卻奉獻自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惡習與德行為主題的要理講授。繼上週談論了貪饕之惡後,本週探討了另一個「總是蟄伏在心門」的惡,即:邪淫。

「貪饕是對食物的貪婪,而這第二個惡習則是一種對他人的『貪婪』,也就是人彼此之間,特別是在性方面的有害關係。請注意:在基督信仰中,並不譴責性本能,沒有責備。聖經《雅歌》這本書就是一對情侶驚人的愛情詩歌。」

愛情是最純潔的感受之一

教宗稱愛情是人生中叫人神魂顛倒的經驗,是帶來莫大驚喜的生命狀態。沒有人知道愛情從何而來。當一個人愛上另一個人時,就墜入愛河了。

「愛情要是沒受到惡的玷汙,就是最純潔的感受之一。陷入愛河的人變得慷慨,在餽贈中得到喜悅,寫情書和情詩。他不再想著自己,而是完全投射於他人,這很美好。如果你們問一個談戀愛的人『你出於什麼動機去愛』,他會找不到答案:從很多方面看,他的愛沒有條件,缺乏理性。」

邪淫摧毀人際關係

陷入愛河的狀態有時也略顯幼稚,因為它傾向於美化另一個人。然而,愛情也會沾染罪惡,會被邪淫摧毀。教宗指出,至少有兩個原因使得邪淫格外可惡,首先是因為它「摧毀人與人的關係」,只要留意每天的新聞時事,就能看到多少愛情變成有害的關係。教宗稱那些是缺乏貞潔的愛情,並進一步闡明貞潔「不可與性方面的節制相混淆。貞潔遠遠超過性方面的節制,它蘊含著從不掌控他人的意願」。

「去愛意味著尊重他人,為他的幸福著想,對他的感受感同身受,願意認識別人的身心靈狀態,必須欣賞他人所攜帶的美。⋯⋯相反地,邪淫嘲諷這一切:邪淫具有掠奪性,予以劫掠,快速消耗,不願意聆聽他人,只聽從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喜好。」

色情影像會使人上癮

再者,邪淫是個危險的惡,因為性涉及所有感官、身體和精神。教宗警惕,性如果不發生在一段關係中,就會化成一條剝奪自由的鎖鏈。因此,色情影像是在關係之外滿足性的歡愉,會使人上癮。「我們必須捍衛愛情,捍衛心靈、理智和身體的愛情、為他人奉獻自己的純潔愛情。這是性關係的美妙之處」。與邪淫之惡搏鬥,會是一輩子的事業,但其賞報絕對無比豐厚。

教宗最後解釋道:「因為這攸關維護天主寫在祂創造物內的那份美妙,祂在設想男女愛情時,不是為了互相利用,而是為了彼此相愛。那份美妙使我們相信,一起譜寫歷史勝過於追逐探險,培養溫柔之情勝過於屈從占有的惡,真愛並不加以占有、卻奉獻自己,服務勝過於征服。」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社會貪饕」的惡是危險的,不僅傷害人類,還將毀滅地球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舉行的公開接見活動中,討論了貪饕之惡,包括個人和社會層面的貪饕,即我們對地球資源的貪婪。教宗表示,這種貪婪「正在毀滅地球,危害我們所有人的未來」。在此之前,教宗先澄清默西亞並不敵視人類的幸福。相反,耶穌在加納婚宴上所行的第一個奇蹟「顯示了祂對人類喜悅的同理心」。教宗強調:「耶穌與禁慾主義者洗者若翰截然不同:洗者若翰以沙漠中所找到的食物為生,而福音中的耶穌卻經常坐在餐桌旁。祂的行為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因為祂不僅對罪人仁慈,甚至還與他們一同吃飯;這一舉動表明祂與所有人共融和親近的意願。」

一切都已與耶穌有關

教宗方濟各繼續指出:「耶穌承認法律,但祂理解門徒在安息日在田裡如飢似渴地拾取玉米穗的行為。此外,耶穌還通過一個比喻強調,賓客不能在新郎還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禁食。」教宗解釋說:「現在一切都與耶穌有關。當祂在我們中間時,我們不能哀悼;但在祂受難時,我們確實要禁食。耶穌希望我們在祂的陪伴中充滿喜悅……;但祂也希望我們參與祂的苦難,這也是弱小者和窮人的苦難。」

重要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與食物的關係

教宗強調:「耶穌帶來另一個新觀點:當時普遍存在的純潔食物和不潔食物的區別被打破。耶穌說,從人裡面出來的,纔污穢人(參考:谷七15)。因此,重點不應放在食物上,而應放在與食物的關係上。教宗方濟各想到了與食物的扭曲關係,尤其在所謂富裕社會中,出現了許多失衡和病態,如厭食症、貪食症和肥胖症,人們吃得太多或太少。」

教宗說:「飲食是內在的一種表現:傾向於平衡或不節制;有能力感恩或傲慢地自認為獨立;懂得與需要的人分享食物的人的同情心,還是那些為自己囤積一切的人的自私?告訴我你是如何吃飯的,我就能知道你有怎樣的心靈: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從我們進食的方式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內在、我們的習慣、我們的心理態度。」

危害地球的貪婪

從關於與食物相關的疾病出發,教宗方濟各談到了社會層面上的貪婪惡習,並將其定義為「或許是最危險的惡,因為幾個世紀以來我們對地球資源的貪婪正在危害我們所有人的未來」。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本應成為‘感恩聖事’的男女,懂得感謝、謹慎利用地球資源,但危險的是,我們正在變成掠奪者。現在我們意識到,這種形式的‘貪饕’對我們自己和我們生活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讓我們祈求上主幫助我們走上節制的道路,不要讓各種形式的貪饕佔據我們的生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持續的善惡爭鬥中,耶穌與我們同在

圖片:Vatican Media

「靈性搏鬥」是教宗方濟各於1月3日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標題,也是以惡習與德行為主題的新一輪系列要理講授的第二個課題。教宗表示,這攸關每一個基督徒,因為基督徒的靈性生活絕非風平浪靜、一帆風順且沒有挑戰,基督徒「卻要不斷去搏鬥」。

教宗解釋道,洗禮所使用的慕道聖油,恰好顯示出「基督徒免不了要搏鬥,必須上競技場」。古代的角力士會在身上抹油,充滿考驗的生活也是如此。

「聖人不是一群不受誘惑的人,而是一群清楚知道在生活中要一再面對罪惡引誘的人,知道要予以拆穿和抵拒。我們每一個人都有這種經驗,我們所有的人。你會浮現壞念頭,你會想要做這件事或說別人壞話。每一個人,我們大家都受到誘惑,必須爭鬥,以免掉入這些誘惑。要是你們當中有人沒受過誘惑,請說出來!因為這會是一件不尋常的事。」

感覺自己一切「妥當」的危險

教宗接著警惕那覺得自己一切「妥當」的感受,並引用尼尼微的依撒格的名言:在教會內,誰若是明認自己的罪、為此哭泣,他就比那能復活死人的人更偉大。

我們經常在辦告解時忘記自己的罪。教宗指出:「這是欠缺對內心發生的事的認識。我們人人都是罪人,每個人都是。一些良心省察、一些反躬自省,將在這方面對我們有益,不是嗎?⋯⋯我們每一個人都必須懇求天主恩賜聖寵,好能承認自己是可憐的罪人,需要悔改,並且要打從心裡相信,對天主父的無限仁慈而言,沒有任何罪過是大的不得了。」

基督與我們所有人同在

仁慈是耶穌教我們的第一課。祂接受了洗者若翰所施的洗禮,表明祂是不同於人們想像的默西亞。

教宗強調,「耶穌從不讓我們孤立無援」。「在最黑暗的時刻,在我們陷入罪惡的時刻,耶穌都在我們身旁扶我們起來。這帶來安慰。我們不該丟失這點,不該丟失這信念和事實:耶穌在我們身旁,好能助佑我們、保護我們,並在我們犯罪後扶起我們,幫助我們站起來」。

耶穌從不忘記寬恕

耶穌來,「是為了寬恕,為了拯救」。祂唯獨渴望我們向從不忘記寬恕的祂敞開心扉,但是「我們有時卻失去請求寬恕的能力」。

「我們每個人都有許多事要請求寬恕:每個人都在心裡想想,今天要和耶穌說說。你要對耶穌這麼說:『主,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但我能求祢不遠離我,我能求祢寬恕我。主,我是罪人,但求祢不要離我遠去。』」

向天主敞開心扉,朝著成聖邁進

教宗再次強調,重點在於意識到「我們始終在對立的極端之間搏鬥」:在傲慢與謙卑、在仇恨與仁愛之間搏鬥。通過靈性的搏鬥,我們能辨認出自己的惡習,朝著德行邁進。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對惡習與德行進行反思。這有助於我們克服善惡模糊的虛無主義文化,提醒我們人不同於其他任何受造物,因為「人總是能超越自己,向天主敞開,朝著成聖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絕不可與魔鬼對話,卻要守護心靈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2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開始了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主題是「惡習與德行」。教宗指出,這方面省思的出發點會是《創世紀》,書中記述了「惡與誘惑的動態」,即惡的象徵、蛇與我們原祖父母的相遇。

絕不可做善惡的主人

巧舌如簧的蛇讓亞當和厄娃上了當。蛇開口便說天主禁止他們吃樂園中任何樹上的果子,其實禁令僅限於那棵「知善惡」的樹(參閱:創三1-6)。

教宗闡明:「這禁令並非阻止人運用理智,有時它被如此錯誤詮釋。但這是智慧的尺度,像是說:你認識限度,不覺得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因為傲慢是一切罪惡的開端。因此,天主讓原祖父母做受造界的治理者和守護人,卻不要他們自以為全能、做善惡的主人。這是個誘惑、也是現在的一大糟糕誘惑。這為人心是最危險的陷阱。」

罪惡剛開始不吵也不鬧

蛇暗示人要對天主的美善存疑,而亞當和厄娃擋不住誘惑。教宗表示,「藉由這些敘述,聖經向我們解釋,罪惡剛開始在人身上不吵也不鬧。行為後來才表現出來,惡卻很早就開始了。牠起初與人交談,哄騙人去想像,誘導思想,讓人最終在牠的阿諛奉承下陷入羅網。對亞伯爾的謀殺並不始於砸石頭的那一刻,而是源自加音不幸地心懷怨恨,放任這怨恨在自己內變成一隻怪獸」。

不可與魔鬼對話

教宗告誡並再三強調:「與魔鬼不可對話。」與祂,「絕不該進行討論」,卻要效法耶穌在曠野中做的:把魔鬼趕走。面對魔鬼的挑釁,耶穌只用經上的話來回應。

教宗說:「你們要當心:魔鬼是個誘惑者。絕不可與牠對話,因為牠比我們任何一個人都來得狡猾,牠會讓我們付出代價的。誘惑來臨時,絕不可對話。要關上門,關上窗,關上心扉。這樣,我們才能保護自己免於這誘惑。」

守護心靈即為守護珍寶

「需要守護自己的心靈。」這是教宗給信眾的叮囑,也是許多聖人的教導。

「守護心靈。我們必須懇求這份學會守護心靈的聖寵。如何守護心靈是個智慧。求上主在這件事上助佑我們。而且誰若守護自己的心靈,就是守護珍寶。弟兄姊妹,讓我們學習守護心靈。」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瘋狂送禮佔據驚喜的空間,樸質帶來真喜樂

圖片:Vatican Media

隨著聖誕節的臨近,教宗方濟各於12月20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省思了聖誕馬槽的價值。格萊齊奧(Greccio)的真人馬槽首創於800年前,教宗邀請眾人把握在聖誕場景前的時機靜默並祈禱,真正地照顧心靈,特別要感受到驚喜之情。

面對耶穌的降生,應懷有驚喜之情

薛拉諾(Tommaso da Celano)在聖方濟各(Francesco d’Assisi)的傳記中記載,這位聖人製作的馬槽是「新的白冷」,閃耀著福音的簡樸之光,因此基督徒應當在耶穌聖誕的「藝術」展品前善度聖誕期。教宗表示,「聖方濟各不願意製作一個精美的藝術品,而是通過聖誕馬槽激起對上主無比謙遜的驚喜之情。上主為了愛我們而忍受磨難,降生在白冷的簡陋洞穴裡」。

「假如我們基督徒把聖誕馬槽看作美麗之物、歷史之物,甚至是宗教信仰之物,然後祈禱,這樣是不夠的。面對道成肉身的奧蹟、面對耶穌的降生,需要這份虔敬的驚喜之情。如果我在奧蹟前沒有湧現這份驚喜之情,那麼我的信仰就是膚淺的,是『知識層面的信仰』。你們不可忘記這點。」

樸質的喜樂

接著,教宗談及一大誘惑,也就是:把物品放在人前面。耶穌所做的恰好相反,祂「把人放在物品之前」。教宗表示,「創建聖誕馬槽,是為了引領我們回到重要本質:回到那來居住在我們中間的天主身邊」。

教宗強調,源自簡樸的喜樂是真喜樂,一點也不膚淺,而且它與「娛樂」不同。

「娛樂要是走在正途上,就不是一件壞事,不是嗎?娛樂不是壞事,這是人性使然。但是喜樂更為深層、更加人性。有時會出現缺乏喜樂的娛樂;製造噪音、但不是喜樂的娛樂。這有點像是小丑,他自己笑,也使人發笑,內心卻淒涼哀傷。喜樂為聖誕節來說是良好娛樂的根基。」

消費主義侵蝕聖誕節的真諦

此外,教宗也提到聖誕節的消費主義,稱它「腐蝕意義」。聖誕馬槽恰好有如一所「樸質的學校」。這個深刻的價值今天恐怕會消失。

教宗闡述了「聖誕節的消費主義」:「的確,人們想要送禮物,這是個可行的辦法。但是瘋狂購物會轉移人的注意力,缺少耶穌聖誕的那份簡樸。讓我們注視聖誕馬槽,那在馬槽前的驚喜之情。」教宗期勉眾人心懷驚喜之情,而非只是為了籌辦慶祝活動。慶祝固然好,但要留意自己懷著怎樣的精神。

天主的溫柔不讓人孤獨,卻安慰人心

教宗表明,「當我們親手觸碰到耶穌的親近、天主的溫柔時,喜樂便從心中滿溢出來。天主不讓我們孤獨無助,卻安慰人心」,因為天主的態度正是親近、溫柔和憐憫。

最後,教宗總結道:「聖誕馬槽宛如活的福音、家庭的福音。它有如聖經裡的一口井,是個相遇之地,在那裡把生活的期待和擔憂帶到耶穌跟前,一如白冷的牧人和格雷齊奧的百姓所做的那樣。」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不可對天主和他人充耳不聞,福音要求敞開心扉

圖片:Vatican Media

「傳播福音的熱忱關係到每一位基督徒」:這是教宗方濟各本週三12月13日在保祿六世大廳舉行的公開接見中的核心思想,也是對「使徒熱忱」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的總結。當天的福音講述了耶穌治癒聾啞人的事跡,耶穌對他說出了「厄法達」(effatà)這個詞。這事發生在一個主要由外邦人居住的地區。

「耶穌便領他離開群眾,來到一邊,把手指放進他的耳朵里,並用唾沫,抹他的舌頭,然後望天嘆息,向他說:‘厄法達’就是說:‘開了吧!’他的耳朵就立時開了,舌結也解了,說話也清楚了。」(谷七33-34)

福音需要我們每個人

教宗提醒我們:「在《聖經》中,啞巴和聾子代表了對天主召喚的閉塞,雖然存在身體上的聾啞,但在《聖經》中,那些對天主的話語充耳不聞的人是啞巴,因為他們不講天主的話語。主耶穌用阿拉姆語邀請祂的門徒敞開自我,但祂也對各個時代的門徒重復這一邀請,也對我們每個人重復這一邀請,我們在洗禮中已經接受了聖神的『厄法達』。」

教宗繼續說:「耶穌對每個信徒和祂的教會說『開了吧』。開了吧,因為福音訊息需要你來見證和宣講!這也促使我們思考基督徒的態度:基督徒必須向天主的聖言和為他人的服務敞開心扉。閉塞的基督徒結局總是不好,因為他們不是基督徒,而是意識形態主義者、封閉的意識形態主義者。基督徒必須保持開放:宣講天主的聖言,接納兄弟姐妹。因此,這個『厄法達』,這個『開了吧』,是對我們所有人的邀請。」

我們是否真的如此熱愛天主,以至於渴望去宣講祂?

教宗提醒我們:「耶穌在福音的最後向我們表達了祂的傳教願望:去吧,去牧羊,去傳福音。」因此,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時,邀請所有人感受到見證和宣講福音的召喚,並捫心自問自己是否願意這樣做。「讓我們也捫心自問,我們每個人都要捫心自問:我是否真的如此熱愛天主,以至於渴望去宣講祂?我想成為祂的見證人,還是只滿足於做祂的門徒?我是否關心我遇到的人,是否在祈禱中將他們帶到耶穌面前?我是否有意願做些什麼,讓那改變了我的生活的福音喜悅,同樣也改善他們的生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是使徒熱忱的泉源

圖片:Vatican Media

2023年12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以「福傳的熱情,即使徒熱忱」為主題進行要理講授,當天省思的題目為「宣講是藉著聖神」。教宗仍然請聖座國務院的奇安帕內利(Filippo Ciampanelli)蒙席幫忙宣讀講稿,說:“我說話仍感費力。我感覺好多了,但說話過多我會感到疲乏。”

在要理講授中,教宗論述了聖神的恩典,那激發各種使徒熱忱的該當是這份恩典。如此一來,教宗在講解了福音宣講是喜樂、具普世性和現實性的特性後,又談了另一個特性,就是宣講必須在聖神內實現。

沒有聖神,各種熱忱都是空洞的

教宗首先消除各種懷疑的陰影、各種以自我為中心的誘惑。他引述《福音的喜樂》勸諭,強調在任何形式的福傳活動中,天主和聖神的首要性。人只是天主的合作者(12號)。教宗說,“沒有聖神,各種使徒熱忱都是空洞和虛假的,即只會是我們的行為,不會結果實”。

“聖神才是主角,祂總是走在傳教士們的前面,使種子發芽結果。這樣的認識讓我們倍感安慰!這幫助我們明確另一個認識,它同樣至關重要,即憑著使徒熱忱,教會宣講的不是自己,而是一項恩寵、一份恩典,聖神正是天主的恩賜,如同耶穌向撒瑪黎雅婦人所說的那樣(參閱:若四10)。”

聖神的首要性並非要我們懶惰

然而,承認聖神是福傳主角並不代表人類可以懶惰,可以請求代勞。教宗闡明,我們蒙召有意識地、以成熟、勇敢和積極的態度進行合作。

“信賴不能成為無所事事的理由。種子自身成長的生命力並未授權農民可以忽視田地……。上主留給我們的不是神學教材或有待實施的牧靈手冊,而是激發使命的聖神。聖神賦予的大膽魄力促使我們效法祂的風格,這風格始終有兩個特性:創新和簡明。”

創新和簡明

教宗承認,我們這個時代“無助於持有一種看待生命的信仰眼光”,福音的宣講在不同地區“較為困難、艱辛、似乎沒有成果”。在此情況下,我們必須警惕“停頓”的危險。

“也許我們會躲入安全地區,如習慣性地重複一直在做的事,或者隨從一種個人內心靈修的誘惑,甚至是對禮儀中心地位的一種誤解。這些誘惑都偽裝成忠於傳統,但往往不是在回應聖神,而是個人不滿的反映。”

相反地,牧靈創新則是“在聖神內大膽發揮,在祂的傳教熱火中變得炙熱,這是忠於聖神的明證”。簡明則是重返“初傳”的風格,任由聖神走近我們。教宗勉勵眾基督徒每日呼求聖神。

“聖神使教會充滿活力、煥發青春:與聖神一起我們就不必擔心,因為祂是和諧,祂總是將創新與簡明放在一起,激發共融並派遣使命、向多樣性開放並引導合一。聖神是我們的力量、我們宣講的氣息,以及使徒熱忱的泉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為宣講福音,需要站在今日的十字路口上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雖然患有流感,卻沒有放棄11月29日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進入保祿六世大廳時,在場的朝聖信友們以熱烈的掌聲向他致意並歡呼「教宗萬歲」,表達對教宗的愛戴之情。教宗坐下後,向眾人表示歡迎並解釋說:「這流感讓我的聲音不好聽」,要理講授和問候詞由奇安帕內利(Filippo Ciampanelli)蒙席代勞。

宣講基督是為了今天

教宗的要理講授繼續以「使徒的熱忱」為題,將重點放在宣講基督在當今時代的價值上。教宗說,宣講是為了今天。許多人都在埋怨今天,他們看到的是戰爭、氣候變化、國際層面的不義,以及移民現象和時下的「家庭危機和看不到希望」。教宗稱今天似乎由一種基於個人和技術至上的文化所佔據,推崇一種沒有限度且不關心最弱勢者的觀念。

「如此一來,將人類遠大的抱負交給常是貪婪的經濟邏輯,它的生活觀是丟棄那些不生產的人,同時難以跨越固有的觀念。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處在歷史文明的初期,眾人試圖組建一個沒有天主的人類社會,聚集在仍是平面的巨大城市中,即使其內有令人眼花撩亂的摩天大廈。」

「單一的思維」和尋求權力是危險的誘惑

都一樣的想法和權力的狂妄讓我們想起巴貝耳塔的故事。人類只說一種語言,想建一座直入天空的高塔。但天主打亂了他們的計劃,重新建立了差異。教宗強調,所謂“單一的想法”和尋求權力是危險的誘惑,上主以祂的介入避免了一場禍患。

「看來這個故事的確切合時宜:即使在今天,凝聚力,不是凝聚於友愛與和平,而是經常基於野心、民族主義、一律化,以及技術經濟結構,所灌輸的觀念乃是天主毫無意義,也沒有用途。換言之,這樣一來所尋求的並非是更多的知識,而是更大的權力。」

不要看過去

教宗提醒,他在《福音的喜樂》勸諭中提到,一種藉以照明人與 人、人與環境的福音宣講能走進「城市靈魂的深處」(74號),那裡是生活的地方,是杜絕懷舊和各種生硬態度的場所。因此,「沒有必要用過去的觀念反對今天。只是重申已有的宗教信念也不足夠,它們雖然真實,卻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抽象。真理並不因為對它的大聲疾呼而變得更加可信,而是憑著生活的見證」。

需要站在今日的十字路口上

教宗指出,教會必須鼓勵相遇及團結,她注視世界的目光必須是款待而非冷漠的判斷。為將耶穌帶給他人,需要「走上街頭、到人們生活的地方,生活在人們受苦、勞作、學習和反思的空間」。我們不應害怕對話,而交流和批評卻能幫助我們。

「需要站在今日的十字路口上。離開這些路口會使福音變得貧乏,使教會淪為一種教派。常去十字路口則能幫助我們基督徒以新的方式理解我們希望的理由,從信仰的寶庫內提取並分享‘新的和舊的東西’(瑪十三52)。」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音是為所有人,不存在獲揀選的上等人

圖片:Vatican Media

基督的宣講是為了所有人,是「帶給每一個人的喜樂」。教宗方濟各11月22日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再三重複這句話。教宗強調,福音具有「提升人性的力量」,那是「每個男女都應該得到的生命的滿全」,因為基督是為所有的人而降生、死亡並復活,「沒有一人被排除在外」。

在當天的要理講授中,教宗首先引用了他10年前撰寫的《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基督徒有責任向所有人宣講福音。宣講時與其擺出把新誡律強加於人的姿態,倒不如心懷與人分享喜樂的誠意,指出美的境界,邀請人們出席甘美的盛宴。教會成長並非取決於誘人入教,而是『靠吸引力』。」(14號)

「弟兄姊妹,我們要感受到要為福音的普遍終向服務;福音是面向所有人的。讓我們有能力走出自我、跨越所有界線,藉以顯得與眾不同。為作真實的宣講,宣講必須擺脫自私自利。我們也要有跨越所有界線的能力。」

教宗敦促基督徒「持開放態度、向外拓展,做個外向的人」。再者,耶穌在塵世旅途中不斷接近所有的人,福音記載的幾次相遇事跡也展現出這點。正是為了抵達所有的人,天主揀選了我們當中的一些人。

「聖經向我們展示出,每當天主召叫某個人、與某些人立定盟約時,標準始終是這一個:揀選某個人,好能到達其他人那裡。這是天主的準則、天主召叫的準則。」

那些蒙天主揀選的人,不僅「體驗到美好,也感受到蒙祂『揀選』的責任和重擔」。教宗解釋道,他們固然會「在自身的軟弱前、或在失去安全感時覺得氣餒」,但不可忘記天主要通過獲揀選的人去接近所有的人。

「最大的誘惑是把所領受的召叫當成一種特權。拜託,它不是。召叫不是一種特權,絕對不是。我們不能說,相較於他人而言我們享有特權。不,召叫是為了服務。天主揀選某個人,是為了愛每一個人,為了抵達人人身邊。」

此外,教宗也提醒,切莫「將基督信仰與文化、種族、體制混為一談」,因為這樣一來會讓信仰失去「其真正的大公性質,也就是為所有人的普世幅度」;不存在獲揀選的上等人。這就是普世性的願景。

教宗最後再次重申:「福音是為了每一個人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要喜樂地福傳,才能使人信服

圖片:Vatican Media

福音的宣講有賴於喜樂的態度。教宗方濟各11月15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在頒布《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十週年之際,教宗從這道勸諭出發,繼續以傳教熱忱為主題的要理講授。

教宗指出,《福音的喜樂》宗座勸諭可歸納出四大重點,第一個便是喜樂。基督徒宣講的是耶穌,祂本身就是喜樂,所以宣講祂的人必須常懷喜樂。「這是因為一名不快樂的基督徒,悲傷、不知足的基督徒,或者更糟糕的是,一名怨聲載道、懷恨在心的基督徒,無法使人信服。這名基督徒雖然談論耶穌,但是沒有人相信他。⋯⋯我們必須注意我們的情緒。」

接著,教宗提到福音中兩名前往厄瑪烏的門徒,以及其他在最後晚餐廳看見復活主耶穌的門徒:他們由於歡喜,不敢信(參閱:路廿四41)。教宗重申,「與耶穌的相遇總是令你歡喜。如果這沒發生在你身上,就不是真正與耶穌相遇」。

遇見耶穌後,我們回到日常生活中,深知自己找到了眾所期待的寶藏。教宗指出,「福音今天也受人期待。當今的人與每個時代的人一樣,都需要福音」。即使是普遍抱持懷疑態度、世俗化,甚至是不給宗教意識留空間的社會,也需要耶穌。「這是宣講耶穌的大好時機。」

與耶穌的相遇讓人擺脫憂傷,不再感到內心空虛。與耶穌在一起,喜樂源源不絕地流出。因此,教宗邀請所有的人更新與耶穌的相遇,並且再次強調,如果有人感受不到喜樂,就該反省自己是否找到了耶穌。

教宗最後總結道:「今天我們每一個人要花一點時間,省思說:『耶穌,祢在我內。我渴望每天與祢相遇。祢是真人,不是一個概念。祢是旅途的友伴,不是一項計劃。祢是解決許多問題的天主聖愛。祢是福傳的起點。祢,耶穌,祢是喜樂的泉源。』」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