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福傳始於生活的見證,對一切人成為一切

blog_1473448584

2016年9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鼓勵基督徒以生活的見證傳揚福音。福傳不可流於形式、「走過場」,或是勸人改教、僅用言詞說服他人。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選自《格林多前書》。聖保祿宗徒在此談論福傳,教宗方濟各接著問道:

福傳的意義為何?我們該如何福傳?

為基督作見證意味著什麼呢?

教宗首先闡明什麼不是福傳。福傳不是流於形式的行動。今日有些基督徒把服務當作一種表面形式,不少平信徒和司鐸藉此誇耀自己的成就。

教宗說:「這便是驕傲,自我誇耀。這就是把福傳貶低為一種形式,一種虛榮。『我去福傳,帶了很多人進教。』勸人改教也是一種虛榮,福傳絕非勸人改教。換言之,福傳既不是走個過場,也不是流於形式,更不是勸人改教,這些都不是福傳。至於什麼是福傳,保祿說:『這原沒有什麼可誇耀的,因為這是我不得已的事。』(格前9:16)基督徒有義務秉持這種精神,以傳揚耶穌聖名為己任,發自內心地傳揚福音」。

福傳不可成為一種虛榮,誠如聖保祿的勸言,福傳是一項義務。教宗再次問道:「那麼,什麼是福傳的作風呢?我怎能確定自己的福傳行動不是走過場、勸人改教或是流於形式呢?」

教宗答道:「福傳的作風就是『對一切人成為一切』(格前9:22),也就是走出去與他人分享生活,陪伴他們;在信仰旅程上陪伴他們,使他們在信仰旅程上成長茁壯。」

我們傳福音時必須置身於他人的現況:「倘若一個人患病,我就該接近他,關懷他、協助他、幫忙他,而非對他高談闊論。」

教宗強調:「我們福傳時必須秉持這種慈悲的態度,對一切人成為一切。傳揚天主聖言的正是生活見證。」

教宗接著提到,他在克拉科夫世青節與青年共進午餐時,有一名青年詢問:「他該對無神論的摯友說什麼呢?」

教宗說:「這是個好問題!我們大家都認識遠離教會的人,我們該對他們說什麼呢?我答道:『你聽好,說話是你該做的最後一件事!首先你要有所作為,他看到你的作為後,自然會向你提問,等他開口問你,你再回話。』福傳就是作出這種見證:我這樣生活是因為我相信耶穌基督;我喚起你的好奇心,讓你主動問我為什麼這樣做。因為我相信耶穌基督,我宣講耶穌基督,而這宣講不僅靠言語,也靠生活。」

此外,教宗還提醒:「信友們要白白地傳播福音,因為我們白白地領受了福音。恩寵與救恩是買不到的,更不能拿來作交易,那是無償的!我們必須白白地傳給人。」

最後,教宗總結道:「弟兄姊妹們,我們都有傳福音的義務。福傳不是敲鄰居的門,對他說:『基督復活了!』福傳是活出信德,懷著愛心,柔和地談論信仰,不設想說服任何人,也不求回報。天主白白賞賜給我的,我也白白分施出去。這就是福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心中若有戰爭,再大的國際會議也開不出世界和平

mass1

9月8日(聖母誕辰慶日),教宗方濟各恢復了他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的清晨彌撒。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我們應祈求天主賜予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和睦共處的「智慧」,因為實現世界大和平必須從小事做起。

和平並非大型國際會議能開出來的。和平是天主恩典;它在小地方誕生,小到一顆心、一場夢,就像聖若瑟的夢。在當天的彌撒福音中,天使告訴若瑟不要害怕娶瑪利亞為妻,因為她將為世界誕生「厄瑪奴耳」,意即天主與我們同在。天主與我們同在就是「和平」。禮儀中的《集禱經》也說:「願我們能在合一與和平的層面不斷成長」。這裡使用「成長」一詞,因為和平是具有生命歷程的恩典,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和平出力,促進和平的發展。

教宗說:「我們應該接受這份和平的恩典,並在自己的生活中建設和平,使和平進入我們的心,進入我們的世界。和平不能一蹴而成;和平雖是恩典,卻是一個需要被接受和日益建設的恩典。因此我們可以說,和平是人們用雙手締造的恩典。我們每天都要把和平向前推進一步,這是我們的工作。建設和平是我們領受了和平恩典後應當做的工作。」

然而,我們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教宗指明,當天禮儀讀經中還有另一個關鍵字「小」:童貞聖母瑪利亞的「弱小」和耶路撒冷城的「渺小」。

教宗解釋:「和平是一項恩典,是我們每天必須用手締造的恩典,但要從小事,從日常生活瑣事做起。倘若我們在小事上不和睦,即便張貼宣傳和平的巨幅海報、召開大型國際會議也無法實現和平。再者,你可以就和平發表華麗的演講,召集大型會議,但是如果你在小事上不和睦,在你的心裡、家裡、社區內、工作場所中沒有和平,世上也不會有和平。因此,我們應該祈求天主賜予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保持和睦的智慧,著眼於全人類,因為今天我們正生活在戰爭之中,人人都渴望和平。」

最後,教宗勉勵我們好好反省以下幾個問題:「今天,你的內心如何?平安嗎?如果不平安,那麼在你談論和平前,請先平復自己的內心。今天,你的家庭怎樣?和睦嗎?如果你沒有能力保持家庭、堂區和修會的和睦,光靠和平闊論是無法實現世界和平的。這是我今天願意反省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何?平安嗎?我們每個人的家庭如何?和睦嗎?如此,我們才能實現世界和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視頻訊息:愛始終作出建設,連仇敵也不摧毀

daily

古巴青年7月28日至31日,在首都哈瓦那舉辦世青節,讓那些由於經濟原因,無法前往克拉科夫的青年,能透過這個活動,與教宗方濟各和世界各地同齡人,一同慶祝世青節。

教宗在這個機會上,向他們發表視頻訊息,表明「愛」始終作出建設,連仇敵也不摧毀。

眾多青年參加在古巴舉辦的特殊世青節,他們對教宗方濟各去年9月,訪問古巴的情形記憶猶新。

教宗邀請他們讓福音來改變自己,好能「建設橋樑」,推動相遇和尊重的文化,以及彼此理解和寬恕的文化。

 

教宗對他們說:古巴青年,你們要向重大的事開放!你們不要害怕,也不要苛求。

你們要夢想,世界能因你們,而變得不同!

夢想古巴能因你們,而變得不同,變得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你們不要屈服!

在這義務中,向耶穌給予的希望,敞開心靈,是極其重要,且必不可少的。

 

教宗表示,生活是具體的,不是幻想;但是在具體生活中,不能丟棄做夢的能力,也就是要向前行,不自我封閉。

一個沒有夢想的青年人,是個已經退休的人。

反之,有高遠目標的人,卻會讓耶穌的愛,感染自己。

你們要學習常常注視他人,以慈悲和關懷的目光注視他人,

尤其是那些受苦和需要幫助的人。

 

教宗接著說,只有在耶穌內,才能找到力量,藉以活出更幸福,和有建設性的生活。

 

愛是建設性的,連仇敵也不摧毀;愛始終作出建設。

 

青年人,你們什麽都不要害怕,你們要從這個世界的桎梏中釋放出來,告知每個人、病患、老年人和悲傷者,教會與他們同泣,耶穌能給予他們新生命,使他們重新振作起來。

教宗最後鼓勵古巴青年說:你們人在哈瓦那聚會,心卻在克拉科夫。你們要團結起來!一起行走!你們要常常用伸出的手建設橋樑。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在琴斯托霍瓦主持彌撒:世人追求權力,天主甘為弱小者

daily

教宗方濟各7月28日在波蘭琴斯托霍瓦聖母朝聖地主持彌撒聖祭,慶祝波蘭接受福音1050週年。50餘萬信友和數千位主教及司鐸參禮,波蘭最高政治當局也親臨會場。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強調,天主以最簡單的方式來到世界,甘心臨在於每日的生活,如同一個由母親照顧的嬰兒。

彌撒福音選自聖史若望記述的「加納婚宴」,耶穌變水為酒,行的第一個神跡。

教宗表示,天主常藉著微小事物來施展祂的作為,加納婚宴的奇跡,正是在一個不起眼的村莊發生的,給一個年輕家庭的婚禮增添色彩。

天主接近我們,為救贖我們而取了人性。然而,世人則不同;世人總是企望擁有越來越大的事物。

 

追求權力、高位和榮耀是人性的悲劇,這個極大的誘惑使人無孔不入。而為別人奉獻自己、消除與人的距離、在微小事物上施展作為,並甘心臨在於日常的生活,則是天主的作為。

 

天主為救贖我們而成為弱小者;祂接近我們,行事具體。教宗以「弱小者」、「接近」和「具體」為三個關鍵詞來闡述他的思想。

 

弱小者

關於弱小者,教宗表示,良善心謙的上主喜愛兒童,將天主的國啟示給小孩子(瑪十一25)。

弱小者得到上主的重視和垂顧(參閲:依六六2)。

在重大考驗中見證基督之愛的波蘭殉道者們,那些極力宣講慈悲的人,如同聖若望保祿二世和聖女傅天娜那樣,在天主眼中極為重要。

上主經由這些愛的「管道」,使祂極珍貴的恩典,抵達整個教會和全人類。紀念你們的人民,接受洗禮的慶典,恰巧在慈悲禧年舉行,確實意義非凡。

 

接近

教宗談到接近的意義說,天主接近我們,祂的國臨近了(參閲:谷一15)。

上主不願留在天上的寶座上或歷史書籍中,而甘願臨在於我們每日的生活,與我們同行。教宗談到波蘭接受福音一千多年的歷史,首先為波蘭人民獲得豐沛的信仰恩典而感謝天主。

天主與你們的人民同行,牽著他們的手,有如一個父親領著他的孩子,在許多境況中陪伴著他。這就是我們,也是教會必須經常做到的:聆聽

 

具體

關於「具體「,教宗解釋道,我們從今天的福音章節中看到,天主行事具體。

聖言取了人性,「生於女人,生於法律之下「(迦四4)。

你們的歷史有福音,也有十字架和對教會的忠貞。這段歷史見證了一個純正信仰的積極傳遞,看到信仰家家相傳,父親傳給兒子,尤其是母親和祖母的作用。

 

在波蘭人民慶祝開教1050週年之際,教宗將波蘭人民託付於雅斯納古拉聖母。

教宗説道:波蘭人民憑著團結合一,度過許多嚴峻時刻。我們祈求站在十字架下、並與門徒們恆心祈禱、期待聖神的天主之母,願她激勵你們超越過去受到的委屈和傷害,與眾人建立共融,絕不陷於奉行孤立主義和追求威望的誘惑。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三鐘經:食糧、寬恕和在誘惑中獲得助佑是祈禱的需求

Our Father

教宗方濟各在7月24日主日誦念三鐘經活動中指出,耶穌藉著講解《天主經》幫助我們明白,若沒有食糧、沒有寬恕,以及在誘惑中沒有天主的助佑,我們就不能存活。

主日福音記述耶穌教給祂的門徒們祈禱的事跡。教宗表示,這段福音邀請我們省思誦念天主經,向天父祈禱的含意。主耶穌「比我們更了解」我們自己的需求,但希望我們向祂「大膽且不懈地」提出這些需求,因為這是我們參與祂救贖工程的方式。

教宗説道:我們應讓祈禱,成為手中的首要和主要工作工具!我們苦求天主不是為説服祂,而是為堅定我們的信德和毅力,使我們有能力,與天主一起爭取,真正重要和必要的事物。

耶穌的祈禱和基督徒的祈禱首先是「願天主的名被尊為聖」,讓天主在我們身上彰顯祂的聖善,推進祂的國度,在我們生命中施展祂愛的王權。我們從耶穌教給祂的門徒們誦念天主經的事跡中,便領會了這個道理。

天主經中蘊涵我們的三個基本需求:食糧、寬恕、和在誘惑中獲得助佑。

 

教宗指出:

若沒有食糧,我們就活不下去;

若沒有寬恕,我們就無法生存;

在受到誘惑時若沒有天主的助佑,我們就寸步難行。

關於食糧,教宗表示,耶穌要我們向天父祈求的食糧是「必要」、「適度」及「不多餘」的日用糧,是朝聖者隨身攜帶的食糧,不積累也不浪費,不造成我們行程中的累贅。

關於寬恕,我們則應自己首先得到天主的寬恕。我們只有意識到自己是罪人,蒙受了天主無限的慈悲與寬恕,我們才能作出與弟兄修好的具體行動。若一個人不覺得自己是蒙受寬恕的罪人,他就永遠不會作出寬恕或修好的舉動。

我們祈禱的第三個祈求是「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教宗解釋說,耶穌知道我們的處境,我們經常受到邪惡和墮落的誘惑。我們都知道誘惑是什麽,故應祈求天父賜予我們聖神。聖神使我們活得好,以智慧和愛來生活,承行天主的旨意。

若我們每個人在這一週能向天父祈求:父啊,求祢賜予我聖神吧!那將是多麽美的祈禱啊!

教宗還勉勵我們祈求聖母幫助我們祈禱,使我們不隨從世俗的方式生活,而在聖神的引領下走福音的道路。

誦念三鐘經之後,教宗提及世界各地的許多青年這幾天正向克拉科夫進發,準備參加第三十一屆世青節。教宗也將於下週三抵達那裡,藉著聖若望保祿二世的代禱,與青年們一起並為他們慶祝慈悲禧年。

最後,教宗呼籲說:我請求你們以祈禱來陪伴我。從現在起,我就問候及感謝那些為接待青年朝聖者而正在工作的人,他們中有許多主教、司鐸、男女會士和平信徒。我也特別念及許許多多無法親自前往,卻將通過傳播媒體參加這件重大盛事的青年們。我們眾人都將在祈禱中相會!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祈禱是走出封閉的重要途徑

blog_1467233915

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予以慶祝。教宗強調,祈禱是使教會擺脫恐懼的鑰匙,使教會走出自我封閉,勇敢地向傳教使命開放。

聖伯多祿大殿内擠滿參禮的信友,教宗大祭台前方樞機紅袍和25位總主教鮮紅色的祭披最引人注目。彌撒當中,教宗祝聖了25條羊毛肩帶。這些羊毛肩帶將授予25位新近祝聖的教省總主教,象徵他們與基督在世代表的密切共融關係。依照傳統,東正教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也派來代表團參加當天的禮儀。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福音》記述了「3個封閉」的故事。

第一個是天使救出了被黑落德投入監獄的伯多祿。教宗明確指出,伯多祿被救出是靠著眾信友為他祈禱的力量。

「伯多祿還在獄中的時候,『教會懇切為他向天主祈禱。(宗12:5)』上主垂聽了他們的祈禱,打發祂的天使救出伯多祿,『救他脫免黑落德的手。(宗12:11)』祈禱如同謙卑地信靠天主和祂的聖意一樣,常是我們走出個人和團體封閉的途徑。祈禱是走出封閉的重要途徑。」

伯多祿離開監獄後,就去號稱馬爾谷的若望的母親家尋找藏身之處。一個使女來到門前,認出是伯多祿的聲音,但她沒有開門,卻又懷疑又欣喜地跑回去報告給她的主人。當天的《宗徒大事錄》並沒有選取這個段落,但教宗為了補全他的反省,引述了《福音》中關於封閉的第二個故事。他說,封閉和害怕有時會令基督徒忽略了「天主給人的驚喜」。

「這個細節告訴我們教會經常受到的誘惑,就是在危險面前將自己封閉起來。雖然如此,天主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也有運作的空間:路加提到在那個家裡『有好些人聚集祈禱』(宗12:12)。祈禱能使恩寵敞開一條出路,使人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恐懼走向勇敢,從憂傷走向喜悅。」

此外,祈禱也是敞開心門和獲得釋放的鑰匙。在福音的敘述中,祈禱促使伯多祿宣認自己的信仰,隨後又在獄中獲得自由。祈禱也使伯多祿從「他自己的傲慢和膽怯的我」釋放出來,接受耶穌交給他的使命。

教宗談到第三個關於封閉的故事說:「西滿,這個加里肋亞漁夫的生命,如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一樣,一旦從天主父那裡接受了信德的恩寵,就毅然敞開心靈,完全放開。西滿於是開始上路,走上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道路。這條路將帶領他走出自己,自己的人性安全,尤其走出他那攙和著勇敢和慷慨利他主義的自豪。在他獲得釋放的這段行程中,耶穌的祈禱起到決定性作用:『我已為你(西滿)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至喪失。』(路22:32)」

最後,教宗也提及在場參加慶祝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的東正教大公教會的代表團。教宗說:「祈禱也能使我們走出分裂,邁向合一。祈願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為我們代禱,使我們能喜悅地走完這段行程,體驗天主釋放的行動,並在眾人面前為天主的行動作見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基督徒在判斷人之前,要先照鏡子看看自己。

Pope6月20日教宗清晨彌撒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勉勵信友們在判斷人之前,應先照照鏡子,看看自己。

教宗強調,天主與我們的最大區別,不在於祂的全能,而在於祂的慈悲。

當天福音記述耶穌的教訓「不要判斷人,免得受判斷」(瑪七1-5)

教宗緊扣這個主題,強調唯有天主才能判斷人;若我們不願受判斷,我們也不要判斷別人。人人都希望在審判的日子,主耶穌仁慈地對待我們,不記我們一生所做過的許多壞事。
關於這一點,教宗表示,你若時時判斷別人,你就會受到同樣尺度的判斷;上主建議我們照鏡子看看自己。
你要照照鏡子,但不是為化妝,以遮掩皺紋。不,這不是耶穌的建議!你要照鏡子看看自己,看看你是怎樣的。
為什麽你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竟不理會呢?
或者,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讓我把你眼中的木屑取出來,而你眼中卻有一根大樑呢?
若我們這樣做,上主會如何評判我們呢?

祂只有一句話:假善人哪!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瑪七3-5)。

教宗於是指出,看來耶穌說這話時有點惱怒。若我們置身於「天主的地位」,如同天主一樣,祂會稱我們是假善人。蛇就是這樣勸説亞當和厄娃的:你們若吃了這果子,就如同天主一樣(參閲:創二5)。而他們「願意處在天主的地位」。
可見,判斷是多麽壞的事。只有天主,唯獨祂才能判斷!
若我們看到別人不好的事,我們就該愛他們,體諒他們,為他們祈禱,而且也該對他們說:請聽我說,我看到這事,或許你該考慮一下。但我們絕不可判斷他們。絕不可!若我們判斷,就是偽善行為。
教宗繼續表示,若我們判斷,「我們就坐在天主的位子上」。然而,我們的判斷是有限的,絕不是「真正的判斷」。教宗問道:我們的判斷為何不能如同天主的判斷一樣?是因為天主是全能的主,而我們不是麽?
教宗說,答案不是這個,而是因為我們的判斷缺乏「慈悲」。天主判斷人時,是以慈悲判斷人。
教宗最後勉勵信友們:讓我們思索上主今天對我們說的話:不要判斷人,免得受判斷;我們用什麽尺度衡量人,也要受到同樣尺度的衡量;在判斷別人之前應先照鏡子看看自己。
「可是,這人做這個,那人又做那個 …不過,請你等一等…。」我去照照鏡子,然後再想想。否則我將是一個假善人,因為我將自己置於天主的地位。再説,我的判斷也有限,缺少某樣十分重要的東西,就是天主的判斷中的慈悲。但願上主讓我們清楚明了這些事。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我們的天父」 – 是我們祈禱的基石

Pope

6月16日教宗清晨彌撒

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強調,誦念天主經時,我們能感受到天父的目光在注視我們,「父啊」是耶穌在祂生命重要時刻一直用的一個詞。

當天福音取自瑪竇福音,記述耶穌教導門徒們誦念天主經,強調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向天父祈禱的重要價值。教宗說,耶穌明確地指出,父啊一詞涵蓋了整個祈禱。

教宗強調,這位父親在我們求祂以前,已知道我們需要什麼。祂是「在暗中聆聽我們的父親,耶穌建議我們在暗中祈禱」。這位父親賜給了我們子女的身份,我的基督徒身份是子女,這是聖神的恩典。沒有聖神的恩典無人能說「父啊」。

 

「父啊」是耶穌在祂生命最重要的時刻用的一個詞:

當祂充滿喜樂、興奮時說,「父啊」我稱謝祢,因為祢將這些事啟示給小孩子;

耶穌在祂的朋友拉匝祿的墳墓前哭泣時說,「父啊」!我感謝祢,因為祢俯聽了我。

耶穌在生命最後時刻也如此。

 

教宗接著說,耶穌在最重要時刻說父啊,這是祂常用的一個詞,祂與父交談。這是祈禱的道路。教宗表示,為此,我可以說,這是祈禱的内涵。若不說父啊,我們就不會感到我們是子女。我們的祈禱是外邦人的祈禱,是言語上的祈禱。

當然,可以向聖母瑪利亞、天使和聖人祈禱。教宗告誡說,「我們的天父是祈禱的基石」。若我們沒有能力以「父啊」這個詞開始祈禱,那麼這個祈禱就沒有用處了。

說父啊時,會感覺到祂的目光注視著我,感覺到父啊這個詞,不是外邦人那種嘮嘮叨叨的祈禱,而是一種召喚,祂賜給我子女的身份。基督徒祈禱的內涵是「父啊」,隨後我們向諸聖和天使祈禱,我們也遊行、朝聖。一切都很美好,但是總要以「父啊」開始,我們知道我們是子女,我們有一位愛我們的天父,祂知道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這是祈禱的內涵。

教宗說,如果祈禱是說父啊,祈禱的氣氛就是說「我們的」,我們是弟兄姐妹,是一個家庭。我們向天父祈禱的同時,寬恕所有人,忘記所受的侮辱,這是你能做的最好的祈禱。有時候我們就此做些良心省察是有益處的。

對我而言,天主是父親,我感覺得到祂是父親嗎?若我沒有這樣的感覺,那麼我應祈求聖神,請祂教我有這樣的感覺。我有能力忘卻受到的侮辱,有能力寬恕和不放在心上嗎,若做不到,就祈求天父,因為這些是祢的子女,他們做了些壞事,幫助我寬恕他們。讓我們做良心省察,反省自己,這對我們大有裨益。「我們的」和「父啊」這兩個詞給了我們子女的身份,給了我們一個在生活中一起行走的家庭。

 

圖/文: 梵蒂岡電台

為仇人祈禱,努力做完美基督徒。

pope

6月14日教宗清晨彌撒:為仇人祈禱,努力做完美基督徒。

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表示,為那些憎恨我們的人祈禱,既有利於仇人,又使我們越來越符合天主子女的身份。

當天選讀的《瑪竇福音》,耶穌勉勵門徒趨向天主的完美,天主「使太陽上升,光照惡人,也光照善人」(瑪五45)。

耶穌和法學士對法律的解釋有所不同:法學士將法律嚴格地施加在猶太子民身上;耶穌則將這法律推向「圓滿」。

教宗說,法學士們對法律的解釋過於理論化,成了是非鑑別學。他們的法律沒有靈魂,即天主給予我們的「愛」。因此,耶穌引用《舊約》說:法律中哪條誡命是最大?

你應全心,全靈,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你應當愛近人,如你自己(瑪廿二36-37,39)。

但這在法學士們的解釋中不太重要。他們所關注的是案例:可以這麼做嗎?這件事至多可以做到什麼程度?倘若不能這樣做又該怎麼辦?這就是把法律作為是非鑑別學。耶穌從這個問題談起,恢復法律的真正意義,使之達到「圓滿」的地步。

為了闡明在新光照耀下的誡命,耶穌舉了很多例子。祂說,毋殺人也意味著不可辱駡弟兄,愛是「法律書中最慷慨的行動」。如果有人問你要內衣,你應該把外衣也給他,如果有人要你陪他走一公里,你就該陪他走兩公里。

「愛」不僅是滿全法律的要求,更是心靈的痊癒。

在耶穌對誡命的解釋中,存在一個治癒的行程。因原罪而受傷的心,必須通過這個行程,來獲得治癒,好能肖似完美的天父:「你們應當是成全的,如同你們的天父是成全的一樣。」(瑪五48)

我們都有一顆因罪惡而受傷的心,通過這條治癒之路,我們可以成為像天父一樣的子女。

當天的《瑪竇福音》記載耶穌所指示的完美:你們一向聽說過:「你應愛你的近人,恨你的仇人! 」我卻對你們說:你們當愛你們的仇人,當為迫害你們的人祈禱。(瑪五43-44)

教宗表示,為仇人祈禱,是這條路上的最後一個台階,是最艱難的部分。教宗回憶說,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人們總是求天主,儘快把當時的獨裁者送到地獄去。然而,天主要求我們做良心省察。

教宗最後說:願上主賜予我們這一恩寵:為仇人祈禱,為那些憎恨我們的人祈禱,為那些傷害我們、迫害我們的人祈禱。我向你們保證,這樣的祈禱有兩個結果:

一是對仇人有益,因為祈禱的功效非常強大;
二是我們將越來越符合天主子女的身份。

圖/文: 梵蒂岡電台

耶穌教導我們健康的現實主義 – 「你們要盡力而為」

Pope

6月9日教宗清晨彌撒:以耶穌教導門徒們的「健康現實主義」為主題,告誡信友們,「除非如此,別無其它選擇」的這等說法,絕不是公教思想,而是「異端邪説」。教會人員若言行不一,就會傷害天主子民。我們必須擺脫生硬的理想主義,彼此和好。

耶穌教訓民眾:除非你們的義德超過經師和法利塞人的義德,你們決進不了天國。(瑪五20)。教宗以耶穌「山中聖訓」的訓導,講解基督徒現實主義的重要性。

教宗說,耶穌那個時期的民眾在思想上有些混亂,因為那些法學士在生活見證中言行不一。可是,耶穌卻向民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勉勵他們向上及向前行,愛天主和愛近人。

教宗說,耶穌強調「凡向自己弟兄發怒的,就要受審判」。

因此,辱駡他人是犯罪,是殺人,因為這樣做就是打擊弟兄的心靈,侮辱他的尊嚴。基督徒作出相反信仰生活的見證,對子民造成的傷害非常大。

我們在教會内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那位神父、那位主教、那位教宗、那個公教進行會的男人或女人,對我們說:你們必須這樣做!可是他卻不做。這是傷害天主子民的惡表,阻礙子民成長和向前邁進。

教宗表示,耶穌要求我們慷慨和成聖,這正是要我們「走出去,不斷向上」,以便擺脫「生硬的法律和對我們無益的理想主義」。

耶穌很了解我們,知道我們的人性軟弱。因此,耶穌勉勵我們,若我們與別人不和,就應力求和解。耶穌也教導我們一種健康的現實主義:我們常常無法達到完美,但「至少應該盡力和解」。

天主教會從不教導「要麽這個,要麽那個」。那不是天主教會的思想。

教會只說:這個和那個。你要盡善盡美:與弟兄和好。你不可辱駡弟兄,卻應愛他。倘若出現問題,至少要和解,以免出現衝突。這就是公教信仰的健康現實主義。

「除非如此,別無其它選擇」不是公教思想,而是異端邪説。耶穌總是曉得與我們同行,賦予我們理想,陪伴我們朝這理想邁進,將我們從法律的生硬框架中釋放出來,並對我們說:你們要盡力而為!

 

圖/文: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