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區代表陳卓羚在公教報的專訪

圖片:香港教區代表陳卓羚(右)出發羅馬前與香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主席麥冠達神父(左)合照 (麥冠達神父攝於2018年3月17日)

世界主教會議將於十月在羅馬召開,此前主教會議秘書處將於三月十九至廿四日先在羅馬召開提前會議,邀請各地青年教友參加,為十月的會議提供更多的青年意見。

在香港,公教青年陳卓羚將代表香港教區參加三月的會前會議,以下是陳對公教報(主曆2018年3月 4日,四旬期第三主日,第3863期)就青年課題提問的書面回覆:

問:談談香港公教青年的處境。

答:公教青年在香港社會每天都面對著不同的挑戰,以下只是部份我想得到的。

首先,因社會側重學業成績,求學階段的青少年大部份時間忙於做功課、補習、參與課外活動,根本缺乏空間發展信仰生活。

第二,不是每一個青少年從主日學畢業後都能夠找到合適的善會,信仰培育很容易中斷。如沒有人積極關心和留住這些青少年的話,他們對堂區的歸屬感便會降低。當找不到繼續留下的原因,便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離開了。

第三,有青少年反映天主教徒身份帶有負擔。這也許源自學校或堂區視他們為舉辦活動的人手, 只顧找他們幫手,但較少真正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意願,甚或至老師和青年領袖本身都視之為負擔,又怎能以言以行讓青少年明白服務的真正意義?

第四,香港是娛樂之都,玩樂資訊傳播迅速,週末不乏好去處,大部份信仰培育和教會活動相比之下,實在未能吸引喜歡新鮮感和刺激感的年輕人。

第五,社會的一些價值觀亦衝擊著教會的訓導。例如,著重物質享受的香港時常強調有樓有車有iPhone 是生活的基本,要青年人過簡樸的生活並非易事,需要頗深的信仰和定力方能抵擋生活中的誘惑。

問:作為青年代表,請簡介你的青年職務和堂區參與。

答:我自問對青年牧民工作的經驗尚淺,仍處於學習階段。自參與了二零一四年韓國亞洲青年節之後決意要為堂區服務,有幸得到邀請成為九龍灣聖若瑟堂青年組的導師。由最初以輔助的形式協助青年組運作,到現在與另外三位導師合力帶領,見證著每一年有新的主日學畢業生加入青年組,亦有青年因著不同的原因離開。堂區的青年組每星期日都有一次課堂式的聚會,有點像主日學的延續,但形式以遊戲、活動和分享為主,盡量切合青年的口味。

除了堂區的服務外,由上年起我參與中九龍總鐸區青年小組會議。每兩個月的會議讓中九龍總鐸區內的堂區青年團體有機會互相交流活動和分享心得,甚至在神父的大力推動下,一同舉辦鐸區層面的青年活動,例如祈禱會和新春團拜。我認為與其他堂區合作是重要的,雖然感覺上增加了工作量,但如果能夠好好善用各個堂區的資源,其實是事半功倍,並且能夠惠及更多的青年。

另外,自二零一四至一六年參與了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舉辦的「基督徒青年領袖培育計劃」後,成為青領友的一份子。為希望能夠擴展青年牧民的工作,我在今年一月加入成為青領友的第二屆幹事。我盼望透過這個團體能夠成為更多青年和青年領袖的同行者,彼此一同遇見基督,內化信仰,回應天主的召叫。

問:青年牧民工作如何影響你的靈性和人格成長? 

答:青年牧民的工作為我有不少的成長。在青年工作方面,堂區青年組內有中一至中六的學生, 他們的需要、喜好、信仰的深度各有不同,要迎合他們不同的需要往往最令我們導師苦惱,但這正正提醒著我,每一位青年都是獨特的,都值得被重視和被尊重。而事實上一些比較「有性格」的青少年,在我們不預設不批評的態度下聆聽他們,他們是願意分享和合作的,而我時常都認為青年人天馬行空的想法才是最寶貴的。

在走青年牧民之路的過程中,我不斷反思生命中最想做的事,甚麽為我最重要。自己曾經亦是一位遠離了教會的青年,所以明白到同行的重要性,明白要做好青年牧民工作需要投放不少的時間和心機。然而作為青年組導師這三年來,我自認投放的心力不多,因此並未能夠與各個青年建立深厚的關係。我認為青年牧民是一份使命, 亦是一份對青年人的承諾。我自己本身亦是青年人,有很多夢想和想要做的事,然而時間永遠都不夠,太貪心甚麽都想得到的話最終沒事做得好。因此,決定要從事青年牧民,是一個學習取捨的過程。

在個人信仰方面,青年牧民工作讓我發現自己的不足。主日學沒有留心聽書、畢業後沒有加入任何善會、長大後沒有好好培育信仰的我,做青年組導師簡直是力不從心。過去會認為只要信賴天主和愛主愛人就夠了,但當對自身的信仰沒有全盤的認識,是很難做好青年牧民的工作。有幸能參與「基督徒青年領袖培育計劃」讓我從新遇見天主,要做好青年牧民工作首先自己要好好被牧養,才有能力牧養他人。

問:青年人如何看教會?為他們來說,教會是甚麼? 

答:在回答這條問題前我訪問了一些青年,以下是他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為一些在堂區或教會團體中成長並感受到溫暖的青年,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教會是第二個家,是一個找到愛、支持和關心的地方,是一個能夠學習做人、分享生活和信仰的聚腳點,是一個協助他們迷失的時候找到方向的燈塔。正正因為期望教會引領他們回應世界的各種挑戰,一些關心社會的青年會覺得教會對於社會議題的聲音比較弱,不是認為教會沒有立場,而是認為教會應該就一些議題站得前一點。

為一些在教會中擔當著角色或職務的青年, 他們有不同的感覺。被重視和有機會發揮的青年認為教會是一個讓他們學習領導、包容和體諒的地方。他們看到自己是教會的一份子,亦為能夠以基督的愛連繫身邊的人而感恩。

然而,部份青年領袖則認為教會沒有用心聆聽和支持青年的想法,為青年設下框框甚至屏障,令他們時而感到失望和挫敗,為教會貢獻的心火逐漸熄滅。

為一些游離、沒有所屬的善會╱團體或信仰根基比較淺的青年,教會離他們很遠,甚至覺得有點格格不入和冷冰冰。

他們難覺得教會與自己有關係,甚至對自己的信仰有所質疑,最多作一個主日教友望彌撒,但很易受世俗影響,離開教會。然而,他們和其他青年一樣都盼望著能在教會內得到愛和歸屬感。

問:對將來有甚麼期望和希望? 

答:最大的期望莫過於教會能夠進一步聽取青年人的聲音吧!特別是在堂區層面,我相信青年們的想法和建議都希望得到神父和教友的重視,雖然未必每一把聲音都得到支持,但起碼每一把聲音都被聆聽和尊重。

另外,不少青年期望教會在社會議題上有更清晰的立場和更大的聲音,帶領他們以教會的角度思考社會問題,給他們勇氣和力量去面對世界。

青年信仰培育工作需要加強,不少青年的信仰未有好好紥根,容易被世俗洗禮。協助青年從新認識和紥根信仰非常重要。認識得當,才能激發對天主的愛慕之情和對信仰的追求。有基礎才能回應世界,面對生活為信仰帶來的挑戰。

轉載自公教報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