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總結文件

2018年3月24日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公布會議總結文件,其中凝聚了從世界各地來到羅馬的300名青年和透過社交媒體參與會議的1萬5千名青年的看法。青年們希望成為世界主教會議神長們的「導航工具」,告訴他們「我們在哪裡,我們要去哪裡」。一名來自巴拿馬的青年將於3月25日聖枝主日在彌撒中把會議總結文件交給教宗方濟各。

世界各地的青年被喜悅所吸引,喜悅應該是基督信仰的標誌。青年們希望看到一個以生活見證自身教導的教會。會議總結文件共14頁,分為三部分,首先是青年在當今世界的挑戰和機遇,其次關於信仰和聖召、分辨和陪伴,最後談及教會的教育和牧靈行動。

關於青年的人格培育,文件解釋說,「我們尋求我們在團體中的意義,而團體應當是支持者、教化者,真實和可親近的,也就是說,團體應該重視我們。這團體首先是家庭,也可以是小組、協會、運動組織,當然還有教會,儘管對某些人而言,宗教現在被認為是私事,教會常常被認為過於嚴厲或道德說教」。

面對困擾青年和使他們擔憂的議題,例如性、成癮、失敗的婚姻、家庭分裂,巨大的社會問題、有組織犯罪、人口販賣、暴力、腐敗、剝削、殺害女性、各種形式的迫害和生態環境腐化,青年要求教會「包容、接納、仁慈和溫柔」。

文件中有一個段落涉及青年與技術的關係。「對某些人而言,技術豐富了我們的關係,對許多其他人而言,技術成為一種上癮的形式,替代了人際關係,甚至人與天主的關係。很明顯,全世界的青年都在急迫地消費多媒體產品。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超級連通的世界,但青年之間的交流仍然局限於興趣相似的群體中。」

文件寫道:「青年常常傾向於在線上和線下環境秉持不同的態度。因此,有必要向青年提供培育,教導他們如何善度他們的數碼生活。諸如色情等問題,歪曲青年對自身性行為的看法。這樣使用技術將創造一個忽視人性尊嚴的平行虛假現實。」

文件繼續表示:「我們中許多人強烈渴望認識耶穌,但我們需要真實的見證人,他們應當是能夠用激情表達自身信仰以及他們與耶穌關係的男女,與此同時他们能鼓勵他人接近、遇見和愛上耶穌。青年們對耶穌的形象感到諸多混亂,因此,文件呼籲回歸《聖經》,好能深入認識基督的形象、祂的生命,以及祂的人性。」

最後,青年們要求教會在人們的社交場所與人相遇,例如酒吧、咖啡館、公園、健身房、體育場館和其它文化或社交中心,但也要在苦難的地方與人相遇,例如孤兒院、醫院、郊區、戰區、監獄、康復社區和紅燈區。除了實際生活的場所之外,青年們也要求教會在數碼世界中接觸他們。文件寫道:「我們希望通過社交媒體和各種虛擬空間與教會連接。」

英語全文
ENGLISH DOCUMENT – Pre-Synodal Meeting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會透視:第15屆世界主教會議常規會議會前會議


為了迎接今年10月以青年為主題的第15屆世界主教會議常規會議,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於2018年3月19日至24日在羅馬宗座教會之母公學召開了會前會議,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前來與會。300位青年與會者中,來自大中華地區的青年代表有3位,他們分別是台灣的馮筱嵋、香港的陳卓羚、還有中國太原教區的的青年。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香港和台灣的代表為我們分享會議的感受及首天會議的情況。

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台灣代表首天分享

(左)台灣代表-馮筱嵋 (Naomi) (右)香港代表-陳卓羚(Charlene) 圖片提供:陳卓羚Charlene

【鹽與光電視】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於2018年3月19日至24日在羅馬召開第15屆世界主教會議常規會議的會前會議,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前來與會。來自大中華地區的青年代表有3位,他們分別台灣的馮筱嵋、香港的陳卓羚、中國太原教區的 PengLi Ren。台灣代表馮筱嵋 (Naomi)在首天(3月19日)會議後向本台作了以下的分享:

問:是否第一次到羅馬,這次心情如何?

答:

這是我第一次到羅馬,我覺得心情有點緊張,但也覺得很幸福。幸福的部份是因為感覺自己可以有這個機會,然後來羅馬參加這個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這個機會很難得,而且可以跟全世界的年青人一起討論一些重要的議題,可以一齊參與教會很重要的會議,覺得很幸福。但是緊張的就是代表台灣的教會青年,身上也有一些責任,緊張害怕自己不管是用詞或者是不小心出錯之類,所以其實還是蠻緊張的。

圖片提供:馮筱嵋 Naomi

問:見到世界各地青年在同一地方,有什麼感想?

答:

其實我覺得蠻榮幸的,就是可以有一個這麼好的機會,跟五大州來自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年青人聚在一起。這也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可以談論我們各自不同的生活,然後我們對於信仰或者是年青人的議題的一些看法,還有就是各地青年們要面對的挑戰。

雖然有這些不同的地方,但是我們也一樣的部份,例如我們有共同的信仰、彌撒。這裡的彌撒,我聽不懂意大利文,可是我知道我們是一起的,內容是一樣的,為我來說是一個很棒的共融機會。然後,因為有一些議題我覺得有普遍性的,就是其他國家有的問題我們台灣也有,所以我會覺得其實好像我們不孤單,我們一起來面對和討論這些問題,這個覺得有被陪伴的感覺。

問:第一天會議討論了什麼?

答:

第一天的會議早上就是教宗來演講,對我們說了一些鼓勵的話,歡迎我們的話。然後還有一些青年們的見證,就是青年人想問教宗的問題。下午就比較集中在「現代年青人的挑戰」或者是「青年的現況」。

我覺得我自己影響比較深刻的是伊拉克的代表。因為我們第一題是你覺得現在有哪些,例如說要怎樣的關係或特定的事件、或是有什麼元素是會影響年青人的人格或者是個性之類的,即是身份認同。然後又問了一些例如年青人有沒有夢想,或者是年青人就是關於新科技與青年的關係等等。但是在第一條中,伊拉克的代表就直接的說他們的年青人並不是活在一個很平安的環境之中,所以其實他們年青人都很沒有安全感,處於一種常常很緊張的狀態,所以這樣子生命在隨時隨地都會被威脅的情況下,他們其實也沒有什麼方法去思考後面幾個問題,就是夢想。

然後,討論了青年在不同人之間的關係,還有尋找生命的意義。伊拉克代表每一個回覆都讓我覺得很憂心,就是他有一句話影響很深,就是他說他們伊拉克說的問題都是跟生存有關,就是他們沒有辦法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沒有辦法去滿足的話,其實就很難談到有關精神層面的議題。他們正在面對這樣的迫切的困境,這對我影響很深刻。其他代表的回答,我覺得跟台灣很像,譬如說年青人很依賴社交媒體,或者說我們社交媒體只是顯示生活中美的部份,好的部份。可是那些美好的東西,好像只是讓我們可以逃避生活中痛苦的方法。

圖片提供:馮筱嵋 Naomi

問:與教宗會面,為最深刻是那個訊息,回家後,又如何為青年服務?

答:

關於我對於教宗給我們的幾句話,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說我們年青人要勇敢地去發言,勇敢地去表達,我們的聲音必須要被聽到,所以我覺得很感動。聖父很尊重年青人的聲音,他也說我們在這次會議中要學習去聆聽,尤其是聆聽我們不喜歡的聲音或者是不喜歡的人,所以我覺得尤其是透過這樣子的方式,我們才有可能跟別人建立溝通的橋樑,所以在這之會議中也會學習去聆聽。最後,我覺得教宗說我們要去聆聽老年人,老年人有很豐富的生命經驗,這些都是寶藏,尤其是他們的夢。我覺得其實我們應該努力,不單單只是青年議題,而是我們應該細想如何一起在這個人的世界中努力,努力地活出天主的愛,然後努力的靠近天主。

我回去之後,會分享我這次的經驗,希望可以帶給人一些感動,希望他們也可以跟我一樣有一個這樣的夢,可以到世界各地聆聽不同的故事、接觸不一樣的人、看見更多不同的文化。我覺得這一次我們在會中討論了很多問題,其實也可以在我們自己的國家繼續討論,所以我覺得如果可以把不管是教宗給我們的信,或者是在這次會議中的問題翻譯成中文的話,也是一個很不錯的方式。

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香港教區代表首天分享

圖片提供:陳卓羚Charlene

【鹽與光電視】世界主教會議總秘書處於2018年3月19日至24日在羅馬召開第15屆世界主教會議常規會議的會前會議,邀請世界各地的青年前來與會。來自大中華地區的青年代表有3位,他們分別台灣的馮筱嵋、香港的陳卓羚、中國太原教區的 PengLi Ren。香港教區代表陳卓羚(Charlene)在首天(3月19日)會議後向本台作了以下的分享: [Read more…]

中國河北大名主母會修女向教宗發言

【鹽與光天主教電視】在第一天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中,有10位來自不同地方的青年人向教宗方濟各發言,其中一位是正在羅馬宗座傳信大學修讀神學,來自中國河北大名主母會的 Chaoying Cheng (Teresina) 修女。 [Read more…]

教宗勉勵青年要勇於冒險,走出素來都如此的邏輯

為了迎接今年10月以青年為主題的世界主教會議,世界主教會議秘書處3月19日至24日在位於羅馬近郊的宗座教會之母公學召開會前會議,來自五大洲的300青年代表在場參加。教宗方濟各當天上午前往會場主持開幕禮,發表講話,並聆聽了幾位青年的見證,也問候了那些通過互聯網參加會議的青年。

教宗勉勵青年們:「你們要勇於開創新路,走出『素來都如此』的邏輯,在保持基督信仰真正傳統的同時,也應創新。因為『素來都如此』的邏輯是一種甜蜜的毒藥,使你今天心靈安定、麻木不仁,且無法前行。因此,與會青年應在這次會議中坦率直言,不要難為情。」

教宗強調:「教會有一顆年輕的心,因為福音有如一股生命活力,使教會繼續不斷地得以更新。青年應當勇於冒風險,即使小心謹慎,也要前行。否則,青年若衰老,教會也會老化。許多時候,教會團體因害怕走出去,不敢前往生命的存在邊緣,把賭注押在未來,因而變得衰老。」

「青年激勵我們走出『素來都如此』的邏輯,我們應認真對待他們。有人卻認為,較為容易的是與你們保持安全距離,如此就不面對你們的挑釁。然而,單單交換一些短訊或分享令人喜愛的照片還不夠。我們被一種文化所包圍,它一方面崇拜青春,設法使之永駐;另一方面,卻把青年排除在外,不讓他們成為主角。這是粉飾的哲學。」

教宗接著談到青年的失業問題說:「一個找不到工作的青年會怎樣呢?他會生病,患憂鬱症、吸毒、自殺…這是一種社會性的罪!社會對此有責任。教會召開這次世界主教會議會前會議,正是在表示願意聆聽所有的青年,一個都不除外。若少了你們,我們就少了走近天主的那部分。今年10月將召開的世界主教會議就是要開創契機,使青年在聖召的分辨上得到陪伴。天主信任你們,愛你們並召喚你們。」

本屆世界主教會議也將呼喚教會,使她重新發現自己煥然一新的青春活力。教宗對青年們說:「此時,我也請問你們每一位:『你在尋找什麼?你在自己的生命中尋找什麼?』你要說出它來,這對我們將有益處。我們需要聆聽,得知你們的生命旅程。你在尋找什麼?」

教宗告誡青年:「我們要建設一個新文化,但這不能沒有根基,這根基就是年長者,祖父母輩。我們需要具有先知性的青年,但如果你們不去讓一個在那裡苦悶、無人聆聽的年長者看到夢境,你們就決不會具有先知性。你們要讓年長者看到夢境,這些夢境將會幫助你們向前行走。(岳3:1)」

最後,教宗提到:「在艱困時刻,上主總是讓歷史藉著像達味、達尼爾和撒慕爾這樣的青年前行,因為他們說出真理,沒有難為情。他們並非生來就是聖人,而是感到有行善的意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香港教區代表陳卓羚在公教報的專訪

圖片:香港教區代表陳卓羚(右)出發羅馬前與香港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主席麥冠達神父(左)合照 (麥冠達神父攝於2018年3月17日)

世界主教會議將於十月在羅馬召開,此前主教會議秘書處將於三月十九至廿四日先在羅馬召開提前會議,邀請各地青年教友參加,為十月的會議提供更多的青年意見。

在香港,公教青年陳卓羚將代表香港教區參加三月的會前會議,以下是陳對公教報(主曆2018年3月 4日,四旬期第三主日,第3863期)就青年課題提問的書面回覆:

問:談談香港公教青年的處境。

答:公教青年在香港社會每天都面對著不同的挑戰,以下只是部份我想得到的。

首先,因社會側重學業成績,求學階段的青少年大部份時間忙於做功課、補習、參與課外活動,根本缺乏空間發展信仰生活。

第二,不是每一個青少年從主日學畢業後都能夠找到合適的善會,信仰培育很容易中斷。如沒有人積極關心和留住這些青少年的話,他們對堂區的歸屬感便會降低。當找不到繼續留下的原因,便會在我們不知不覺間離開了。

第三,有青少年反映天主教徒身份帶有負擔。這也許源自學校或堂區視他們為舉辦活動的人手, 只顧找他們幫手,但較少真正聽取他們的意見和意願,甚或至老師和青年領袖本身都視之為負擔,又怎能以言以行讓青少年明白服務的真正意義?

第四,香港是娛樂之都,玩樂資訊傳播迅速,週末不乏好去處,大部份信仰培育和教會活動相比之下,實在未能吸引喜歡新鮮感和刺激感的年輕人。

第五,社會的一些價值觀亦衝擊著教會的訓導。例如,著重物質享受的香港時常強調有樓有車有iPhone 是生活的基本,要青年人過簡樸的生活並非易事,需要頗深的信仰和定力方能抵擋生活中的誘惑。

問:作為青年代表,請簡介你的青年職務和堂區參與。

答:我自問對青年牧民工作的經驗尚淺,仍處於學習階段。自參與了二零一四年韓國亞洲青年節之後決意要為堂區服務,有幸得到邀請成為九龍灣聖若瑟堂青年組的導師。由最初以輔助的形式協助青年組運作,到現在與另外三位導師合力帶領,見證著每一年有新的主日學畢業生加入青年組,亦有青年因著不同的原因離開。堂區的青年組每星期日都有一次課堂式的聚會,有點像主日學的延續,但形式以遊戲、活動和分享為主,盡量切合青年的口味。

除了堂區的服務外,由上年起我參與中九龍總鐸區青年小組會議。每兩個月的會議讓中九龍總鐸區內的堂區青年團體有機會互相交流活動和分享心得,甚至在神父的大力推動下,一同舉辦鐸區層面的青年活動,例如祈禱會和新春團拜。我認為與其他堂區合作是重要的,雖然感覺上增加了工作量,但如果能夠好好善用各個堂區的資源,其實是事半功倍,並且能夠惠及更多的青年。

另外,自二零一四至一六年參與了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舉辦的「基督徒青年領袖培育計劃」後,成為青領友的一份子。為希望能夠擴展青年牧民的工作,我在今年一月加入成為青領友的第二屆幹事。我盼望透過這個團體能夠成為更多青年和青年領袖的同行者,彼此一同遇見基督,內化信仰,回應天主的召叫。

問:青年牧民工作如何影響你的靈性和人格成長? 

答:青年牧民的工作為我有不少的成長。在青年工作方面,堂區青年組內有中一至中六的學生, 他們的需要、喜好、信仰的深度各有不同,要迎合他們不同的需要往往最令我們導師苦惱,但這正正提醒著我,每一位青年都是獨特的,都值得被重視和被尊重。而事實上一些比較「有性格」的青少年,在我們不預設不批評的態度下聆聽他們,他們是願意分享和合作的,而我時常都認為青年人天馬行空的想法才是最寶貴的。

在走青年牧民之路的過程中,我不斷反思生命中最想做的事,甚麽為我最重要。自己曾經亦是一位遠離了教會的青年,所以明白到同行的重要性,明白要做好青年牧民工作需要投放不少的時間和心機。然而作為青年組導師這三年來,我自認投放的心力不多,因此並未能夠與各個青年建立深厚的關係。我認為青年牧民是一份使命, 亦是一份對青年人的承諾。我自己本身亦是青年人,有很多夢想和想要做的事,然而時間永遠都不夠,太貪心甚麽都想得到的話最終沒事做得好。因此,決定要從事青年牧民,是一個學習取捨的過程。

在個人信仰方面,青年牧民工作讓我發現自己的不足。主日學沒有留心聽書、畢業後沒有加入任何善會、長大後沒有好好培育信仰的我,做青年組導師簡直是力不從心。過去會認為只要信賴天主和愛主愛人就夠了,但當對自身的信仰沒有全盤的認識,是很難做好青年牧民的工作。有幸能參與「基督徒青年領袖培育計劃」讓我從新遇見天主,要做好青年牧民工作首先自己要好好被牧養,才有能力牧養他人。

問:青年人如何看教會?為他們來說,教會是甚麼? 

答:在回答這條問題前我訪問了一些青年,以下是他們的一些想法和感受。

為一些在堂區或教會團體中成長並感受到溫暖的青年,他們不約而同地認為教會是第二個家,是一個找到愛、支持和關心的地方,是一個能夠學習做人、分享生活和信仰的聚腳點,是一個協助他們迷失的時候找到方向的燈塔。正正因為期望教會引領他們回應世界的各種挑戰,一些關心社會的青年會覺得教會對於社會議題的聲音比較弱,不是認為教會沒有立場,而是認為教會應該就一些議題站得前一點。

為一些在教會中擔當著角色或職務的青年, 他們有不同的感覺。被重視和有機會發揮的青年認為教會是一個讓他們學習領導、包容和體諒的地方。他們看到自己是教會的一份子,亦為能夠以基督的愛連繫身邊的人而感恩。

然而,部份青年領袖則認為教會沒有用心聆聽和支持青年的想法,為青年設下框框甚至屏障,令他們時而感到失望和挫敗,為教會貢獻的心火逐漸熄滅。

為一些游離、沒有所屬的善會╱團體或信仰根基比較淺的青年,教會離他們很遠,甚至覺得有點格格不入和冷冰冰。

他們難覺得教會與自己有關係,甚至對自己的信仰有所質疑,最多作一個主日教友望彌撒,但很易受世俗影響,離開教會。然而,他們和其他青年一樣都盼望著能在教會內得到愛和歸屬感。

問:對將來有甚麼期望和希望? 

答:最大的期望莫過於教會能夠進一步聽取青年人的聲音吧!特別是在堂區層面,我相信青年們的想法和建議都希望得到神父和教友的重視,雖然未必每一把聲音都得到支持,但起碼每一把聲音都被聆聽和尊重。

另外,不少青年期望教會在社會議題上有更清晰的立場和更大的聲音,帶領他們以教會的角度思考社會問題,給他們勇氣和力量去面對世界。

青年信仰培育工作需要加強,不少青年的信仰未有好好紥根,容易被世俗洗禮。協助青年從新認識和紥根信仰非常重要。認識得當,才能激發對天主的愛慕之情和對信仰的追求。有基礎才能回應世界,面對生活為信仰帶來的挑戰。

轉載自公教報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