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聖神推動教會向普世性及合一邁進

圖片:Vatican Media

“教會的合一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一,不是在桌前,而是在生活中實現”。如果說,眾人都希望合一,“我們眾人都深切渴望合一”,合一“卻難以實現,就連婚姻和家庭內也如此,融洽及和睦是最難做到的一件事,保持下去就更難了”。

教宗方濟各10月9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與教會的要理講授,以每個人的具體生活為例,解釋聖神在教會內施展作為的方式。講授要理之前,教宗乘座車在10月溫暖陽光照耀下的聖伯多祿廣場上漫行,向在場的大約25000名群眾致意,並把兩名印度兒童、一名葡萄牙和一名意大利兒童接到車上。

普世與至一:這就是教會的奧蹟

要理講授中,重溫《宗徒大事錄》記述聖神在五旬節那一天降臨的情節,教宗強調,聖史路加指明聖神是教會普世性及合一的保障。“眾人都充滿了聖神的即刻效果就是,宗徒們‘說起外方話來’並走出晚餐廳,向眾人宣講耶穌基督” (參閱:宗二4)。這個段落凸顯了教會的普世使命,有如眾民族之間一種“新的合一”。

教宗指出,聖神以兩種運作方式建立合一。一方面,“推動教會向外伸展,好能聚集更多的人群和民族”;另一方面,“在教會內聚集合一,使已有的合一得到鞏固”。

面向普世

聖神的第一個運作方式,即推動教會朝向普世性,這在科爾乃略皈依的章節中作了描述(同上:第十章)。教宗表示,這是一次新的“五旬節”,引領宗徒們放寬視野,推倒最後一道阻礙,就是猶太人與外邦人之間的阻礙(參閱:宗十-十一章)。

教宗強調,“除了民族的擴展之外,還有地理的擴展”:在《宗徒大事錄》中,我們看到保祿打算在亞細亞的新地區並經由彼提尼雅傳福音,但聖神卻出人意料地阻止他這樣做。“第二天晚上,這位使徒在夢中領命要去馬其頓”(同上:十六6-10),福音就這樣走出故土亞洲,進入了歐洲。

聖神的同道偕行

聖神的第二個運作方式,就是建立合一。在耶路撒冷的宗徒會議上,爭執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在不損害教會合一的情況下實現普世性。教宗解釋道,“聖神並不總是以出乎意料的方式,進行奇蹟般和決定性的介入,就像五旬節發生的那樣”。

“在大多數情況下,聖神也是透過細微的工作、尊重時間和人們之間的分歧,透過人事和機構、祈禱和交流來實現祂的介入。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同道偕行的方式。”

一起走向基督

接著,教宗引用聖奧思定的一個圖像來加以說明,即“是聖神激勵基督的奧體教會”。教宗解釋,這句話所強調的是,“聖神不是從外部建立教會的合一;不只是吩咐要合一。祂本身就是‘合一的紐帶’”。團結合一是件困難的事,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如此。

“我們彼此難以合一的原因是,每個人都願意達至合一,但圍著自己的視角轉,不考慮眼前的人對同一件事有‘他’的觀點。如此一來,合一只能變得遙遠。”

教宗闡明,生活的合一、五旬節的合一,“唯有努力將天主置於中心,而非自己”,才能實現。“基督徒的合一也是如此:不要等待其他人來到我們這裡,而應一起走向基督”。教宗在要理講授結束時,呼求聖神幫助眾人成為合一及和平的工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對抗魔鬼的誘惑,耶穌與我們同在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的要理講授。這一次,教宗談論魔鬼和牠透過科技及迷信對今日世界的誘惑。教宗提到耶穌受到的試探,祂“被聖神領往曠野,為受魔鬼的試探”(瑪四1)。教宗強調,我們是在聖神的扶持下與魔鬼作戰。魔鬼必須被驅逐,不可與之交談。

魔鬼滲入迷信行為

耶穌進入曠野,“順從聖神的啟迪”,在那裡擺脫撒旦,然後“因聖神的德能”回到加里肋亞(路四14)。祂在那裡治好病人並使“附魔的人獲釋放”。祂“擺脫了撒旦”,向反對祂的人說:“如果我仗賴天主的神驅魔,那麼,天主的國己經來到你們中間了。”(瑪十二28)

教宗藉此談到今天的情況說,“在某種文化層面”認為魔鬼“並不存在”,牠只是“集體無意識或精神錯亂的象徵”,是“一種隱喻”。然而,實際上正如夏爾·波德萊爾(Charles Baudelaire)所指出的,“最狡猾的魔鬼乃是讓人相信牠不存在”。

“魔鬼詭計多端:牠讓我們相信牠不存在,這樣牠就主宰一切。牠很狡猾。我們這個科技化和世俗化的世界充斥著巫師、通靈術、召魂術、占星家、賣咒語和護身符的人,不幸的是,還有地地道道的撒旦教派。魔鬼被趕出門外,卻又重新進來,是從窗戶進來。牠被信仰驅逐,卻又以迷信的面目重新進入。如果你迷信,你就會無意識地與魔鬼交談。但你不可與魔鬼交談。”

現代技術,魔鬼的機會

耶穌在十字架上“永遠戰勝了‘世界的元首’(若十二31)”,正如聖凱撒利亞(San Cesario di Arles)所說的那樣,魔鬼“是一條拴著鐵鍊的狗,牠無法咬到任何人,除非有人去冒險,接近牠……牠能狂吠、能逼迫人,但不能咬人,除非有人願意讓牠咬”。

“與魔鬼不能交談。你應趕走牠,與牠拉開距離。我們所有人,每個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魔鬼如何用一些抗拒十誡的誘惑走近我們。當我們聽到這樣的話時,要停下來,保持距離!不要接近拴著鐵鏈的狗。”

網路色情,一種殘暴

教宗警告說,今天有許多途徑為魔鬼提供機會。例如“現代技術”,其許多正面資源值得讚賞,但它“也提供無數的方式‘為魔鬼提供機會’,許多人跌倒”。例如“網路色情,其背後有一個極繁榮的市場:這我們都知道。魔鬼就在那裡下功夫。這是一個流傳極廣的現象,基督徒必須提防並強烈抵拒。這是因為任何一部手機都接觸到這種殘暴、這種魔鬼的語言:網路色情就流傳開了” 。

警醒,不給魔鬼任何機會

教宗指出,如果魔鬼“存在並活躍於某些極端的形式,以及邪惡的‘非人性’現象中”,“在個別情況下”,我們無法肯定地說“就是牠”,“因為我們無法精確地知道牠要做什麼,以及我們自己的惡行從何時開始”。因此,“教會在驅魔時非常謹慎、非常嚴格,與某些電影中不幸發生的情況不同”。相反地,在聖人和有很大信德的信徒生活中,“魔鬼被迫現身”,因為“與這黑暗現實的搏鬥”顯示出來了。

“與惡神的搏鬥必勝,正如耶穌在曠野贏得這場搏鬥那樣:祂依靠的是天主的話:“經上記載。”祂三次這樣回答試探者。你們可看到耶穌不與魔鬼交談,祂從不與魔鬼交談。祂不是驅逐牠,就是譴責牠,但從不對話。在沙漠中,祂不是以自己的話語,而是以天主聖言來回應。弟兄姊妹們,絕不可與魔鬼對話;當牠帶著試探的口氣來說:‘但這樣不錯,那樣也很好’,你要停下!舉心仰望上主,懇求聖母並把魔鬼趕出去,就像耶穌教導我們把牠趕走那樣。”

教宗補充道,為迎戰魔鬼,聖伯多祿提示我們“要節制,要醒寤,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咆哮的獅子巡遊,尋找可吞食的人”(伯前五8);聖保祿宗徒則叮囑我們:“不可給魔鬼留有餘地。”(弗四27)

基督的勝利

教宗最後表示,“意識到魔鬼在歷史中的行動”無須成為氣餒的理由,我們要懷著“信賴”和“安全感”堅信“上主與我同在”。我們必須牢記,“基督戰勝了魔鬼,並賜予我們聖神,使祂的勝利成為我們的勝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我在亞太看到活潑和喜樂的信仰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講話中回顧了剛完成的亞太四國之旅。不過,教宗在開始分享他的感受前,先向在場的信友和朝聖者們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兩位讀經員將於星期六結婚。教宗說:「看到相愛向前推進,建立一個新家庭,這多麼美好:為此我願意提到這兩位,為此感謝上主。」

談到這次亞太使徒之旅,教宗表明:「這不是一次旅遊,而是帶去上主的話、讓人認識上主,也是為了解當地人民的心靈。」教宗解釋,他願意步武保祿六世的芳蹤,這位教宗於1970年長途跋涉,來到菲律賓和澳洲,也在亞洲不同國家和薩摩亞群島停留。教宗方濟各說:「我比他大幾歲,只去了4個國家。感謝上主,讓我這個年邁的教宗完成了還是年輕的耶穌會士時想做的事,因為我那時希望去那裡傳教!」

教宗表示,他此行的第一個印象是,教會「仍過於歐洲中心化」,是「西方式」的教會。而實際上,教會比歐洲「大很多,也活躍很多」。「會晤這些團體、聆聽神父、修女、平信徒,尤其是要理教員的見證,我興奮地感受到這一點。那裡的教會不勸人改教,而是憑著『吸引力』而成長,正如本篤十六世明智地指出的那樣」。

憐憫是基督徒的道路

首先是印度尼西亞,那裡的基督徒大約佔10%,天主教徒3%,教會卻是「活躍、朝氣蓬勃的,能活出並傳揚福音」。這是個世界上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有極高貴的文化,能協調多樣化」。教宗說:「在這種情況下,我確信憐憫應是基督徒能夠且必須走的道路,以見證救主基督,同時接觸偉大的宗教和文化傳統。」

友愛是未來

透過「信仰、友愛、憐憫」,福音進入印尼人每日的生活中。教宗解釋道:「在那裡我看到了友愛是未來,是對反文明、陰謀詭計、仇恨和戰爭,以及宗派主義作出的回應。」

整體發展的模式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不同的部族說800多種語言,因此是聖神運作的理想環境,因為聖神是交響樂,是和諧。」教宗說,傳教士們和要理教員在那裡耕耘,他看到了「出去傳教的教會」的美好。

「我很高興能與今天的傳教士和要理教員相處;聽到青年的歌聲和音樂,我很感動: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新的未來,沒有部族暴力、沒有依賴、沒有意識形態和經濟殖民主義;一個友愛和照料絕美自然環境的未來。巴布亞新幾內亞能成為這整體發展模式的『實驗室』,並由福音的‘酵母’所激勵。」

教宗尤其提到瓦尼莫給他留下的「美好回憶」,「那裡的傳教士們穿梭於森林和大海之間。他們進入森林是為尋找最隱蔽的部落」。

信仰一旦成為文化

談到東帝汶,教宗強調:「教會與全體人民分享獨立的進程,始終將他們引向和平及和解。教會這樣做,並沒有將信仰意識形態化,而是讓信仰成為文化,同時光照文化、淨化文化、提升文化,因為信仰應本地化,文化應福音化。」

教宗表示:「這個國家的人民使他深受感動。他們經歷了考驗,卻其樂融融,在苦難中以智慧相對。」教宗也提到:「這個國家有許多兒童,也懂得讓他們微笑。在東帝汶,我看到了教會的青春:家庭、兒童、青年、許多修生和有志度奉獻生活的人。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在那裡呼吸到『春天的氣息』!」

一個創造和諧的教會

最後是新加坡,「極現代化的城邦國家,在那裡基督徒是少數族群,教會卻很活躍,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之間致力於創造和諧與友愛」。教宗強調:「在這個富有國家,跟隨福音的人成了鹽與光、希望的見證人,這希望比經濟收益所能確保的還要更大。」

教宗最後感謝這四個國家的人民,他們「以這麼大的熱情和這麽大的愛」款待了他。教宗也感謝這些國家的執政人士「給予很大幫助」,使他第45次使徒之旅得以「順利進行」。教宗也對所有相關人士再次表達他的感激之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拒絕移民是重罪,海洋和曠野不應是墳場

圖片:Vatican Media

海洋與曠野:對於許多逃離戰爭、貧困和絕望去尋求安全與穩定的移民來說,是他們被迫跨越的兩個生死關頭的地方。教宗方濟各8月28日上午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省思了移民的悲情和痛苦,再次為他們呼籲。他告誡道,有人系統性地且想方設法抵拒移民,這是個「重罪」。

抵拒移民是個重罪

教宗聆聽了無數的見證,這促使他譴責販運移民的卑劣行徑,並讚許救援他們的人。海洋和曠野成了所有難以通行之地的象徵,那裡經常危險萬分,宛如陷阱一般。教宗指出,「我們對其中的一些路徑比較熟悉,因為它們常出現在聚光燈下,其它大部分的路徑則鮮為人知,但並不因此人跡罕至」。

「我多次談到地中海,一則因為我是羅馬主教,二則是因為它具有象徵性:『我們的海』、一個不同民族和文明彼此交流的地方,成了墳場。悲哀的是,這些罹難者大多數是可救回來的。需要清楚表明一點:有人系統性地在運作,而且想方設法抵拒移民。當這是在有意識且肩負責任的情況下做出時,它就是個重罪。」

移民不被看見,但天主與他們共患難

聖詠作者讚揚天主說:「祢的道路雖然經過海底,祢的旅途雖然穿越大水,卻沒有顯露出祢的足跡。」(七十七20)又頌揚道:「祂率領百姓在曠野繞行。」(一卅六16)教宗引用了這兩篇《聖詠》,闡明海洋和曠野在聖經中是醞釀救恩史的場所,揭示了一位伴隨子民在自由之路上行走的天主。祂沒有與移民保持距離,而是「分擔移民的悲慘淒涼,在那裡與他們一起共患難,與他們同哭泣共盼望」。然而,教宗也痛心地指出當代的一個弔詭情況。

「我們都知道帕托(Pato)妻女的照片,她們在曠野中死於飢餓和口渴。在衛星和無人機發達的年代,有些移民路上的男女老少不應被任何人看見:他們被人藏起來了。只有天主看得見他們,並聆聽他們的哀號。這是我們文明的殘忍之處。」

向收緊的法規和邊境駐軍說不

有些人認為,「今天的移民本來就不該去那些讓人喪命的海洋和曠野」。教宗由此列舉了一些違反人道主義法且不利於解決問題的作法,如:更收緊的法規、在邊境駐軍,以及抵拒移民。

接著,教宗闡述了正確的方法。比方說:對移民擴大安全通道和正規通道,讓逃離戰爭、暴力、迫害和災禍的人更容易避難;竭盡所能促進以正義、友愛和團結為基礎的全球移民管理體系;集結眾人之力來打擊人口販運現象,將那些在他人的不幸上無情剝削的人口販子繩之以法。

我們不可被傳染上冷漠的文化

教宗邀請眾人想想很多移民的悲劇,像是蘭佩杜薩等等,他同時也稱讚許多慈善的撒瑪黎雅人,他們「在全球五大洲竭力救援並救助在絕望旅途中受傷和被遺棄的移民」。

這些善舉是人性的勇敢標記,「我們不可被傳染上糟糕的冷漠和丟棄文化」。如此的文化扼殺移民。教宗念及許多在第一線救人的英勇人士,以及地中海人道救援(Mediterranea Saving Humans)等組織。

此外,祈禱也很重要和必要。教宗鼓勵眾人意識到「上主在『我們的海』與我們的移民同在。上主與移民在一起,而不站在抵拒他們的人那一邊」。

「我們要同心協力不讓海洋和曠野成為墳場,卻使之成為天主能開啟自由與友愛之路的空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能以仁愛與平安讓世界散發基督的馨香

圖片:Vatican Media

在約但河畔,聖神有如鴿子降在耶穌上面。《馬爾谷福音》如此描述了耶穌受洗的場景(谷一9-11),那時候天上傳來聲音,說:「祢是我的愛子,我因祢而喜悅。」教宗方濟各8月21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講述了耶穌受洗時的聖神,大約5千人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參加了這項活動。

在場眾人首先聆聽了一段選自《宗徒大事錄》的經文:「伯多祿遂開口說:『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肋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使祂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宗十34、37-38)

在約但河的洗禮

教宗表示,在耶穌受洗的時刻,天主聖三全都聚集在約但河畔。

「天父以祂的聲音表達祂的臨在;聖神有如鴿子降在上面,還有天父宣布是祂的愛子的那一位。那是天主啟示的至關重要時刻,是救恩史上極其關鍵的一刻。重讀這段福音章節,對我們有所裨益。」

耶穌使祂的奧體、教會充滿聖神

受洗後不久,耶穌在納匝肋親口說:「上主的神臨於我身上,因為祂給我傅了油。」(路四18)

教宗指出,耶穌是領受了聖神傅油的君王、先知和司祭,一如舊約中的列王、先知和司祭那樣被傅油。然而,這並非一份「個人獨享的聖寵」,耶穌將祂領受的聖神,傳給祂的整個奧體,即教會。

「因此,教會是新的『領受了君王職、先知職和司祭職的子民』。希伯來文的『默西亞』一詞,以及希臘文中相應的『基督』一詞,二者指的都是耶穌,意思都是『受傅者』:祂以喜樂之油受傅,以聖神受傅。後來,教父們從字面解釋我們的名稱『基督徒』:基督徒意味著『受傅去效法基督』的人。」

把基督的馨香傳給人

「基督是元首,是我們的大司祭,聖神是散發馨香的油,教會是基督的奧體,塗滿了聖神之油。」教宗繼續解釋道,「油」意指「馨香」,如同聖週四在祝聖聖油彌撒中所說的,那是「聖善生活」的香氣,所有將在聖洗聖事和堅振聖事中領受傅油的人都蒙召散發如此芳香。教宗指出,一個人如果喜樂地活出其傅油的意義,他就能以這靈性的芬芳讓教會、團體和家庭滿是馨香。(參閱:格後二15)

「眾所周知,不幸地,有時候基督徒沒有散發基督的馨香,卻是自己罪惡的臭味。你們不要忘記,魔鬼往往是從口袋進來的。你們要當心,要提高警覺。然而,這不應讓我們放下在世界上成為基督的芳香這一崇高的使命,我們應竭盡所能,而且每個人在各自的環境裡去予以實現。」

做個有德行的善人

這意味著要結出聖神的果實,也就是:「仁愛、喜樂、平安、忍耐、良善、溫和、忠信、柔和、節制。」(迦五22-23)

「找到一個具有這些美德的人,是多麽美好:仁愛,一個有愛的人、一個喜樂的人、一個締造和平的人、一個寬宏大度的人、一個溫和善良的人,他接納所有的人,是一個善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我們如果這麼做,就會有人在我們周圍感受到基督的神的一縷芳香。」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沒有聖神,教會無法前進、成長和宣講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8月7日在保祿六世大廳恢復了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他在7月暑休前的系列要理講授主題,即「聖神與新娘。聖神引領天主子民與耶穌、我們的希望相遇」。這次主題是「在道成肉身奧跡中的聖神」。教宗談到聖母瑪利亞,稱她為聖神的淨配及教會的形象。她透過聖神獲得了力量,能夠在接受天主聖言後,去宣講天主的聖言。

公開接見活動一開始,在場眾人先是聆聽了一篇讀經:「那時候,天使對瑪利亞說:『瑪利亞,不要害怕,因為妳在天主前獲得了寵幸。看,妳將懷孕生子,並要給他起名叫耶穌。』瑪利亞向天使說:『這事怎麼能成就?因為我不認識男人。』天使答覆她說:『聖神要臨於妳,至高者的能力要庇護妳。』」(路一30-31、34-35)

瑪利亞因聖神而受孕

然後,教宗的省思從教會所信仰的根本事實出發,它在公元381年的君士坦丁堡大公會議中被納入《信經》,即:聖神降臨於瑪利亞身上,她因聖神成了基督的母親。這正是天使報喜的內容。

教宗指出:「這是大公信仰的一個事實,因為所有基督徒都一起宣認那同一份《信經》。從記不清什麼時候開始,虔誠的公教信徒就從這個信仰的事實中汲取了一篇日常祈禱文,也就是《三鐘經》。」

瑪利亞,教會的形象

教宗接著表示:「這個信仰的道理讓我們得以稱瑪利亞為傑出的淨配,這就是教會的形象。梵二文獻《教會》憲章也重申了瑪利亞和教會的相似之處:教會默觀聖母深奧的聖德,仿效她的愛德,藉着忠實承受於天主的聖道實踐聖父的旨意,教會自己也變成了母親,因為教會以講道和聖洗聖事,把聖神所孕育、天主所產生的兒女,投入不朽的新生命中。(《教會》憲章,64號)」

「這事怎能成就?」

在談論瑪利亞與教會之間的相似之處時,教宗強調,就像童貞瑪利亞先在自己內接納了耶穌,然後將其生育一樣,同樣教會也必須先接受天主的聖言,然後通過生活和宣講賦予其活力。如同瑪利亞一樣,當教會面對的任務超出其能力時,也會很自然地問出相同的問題:「這事怎能成就?」(路一34)

「在一個似乎只追求舒適的世界中,如何宣講耶穌基督及其救恩?答案也是一樣的:『你們將充滿聖神的德能。』(宗一8)沒有聖神,教會無法前進、成長、宣講。」

「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

教宗繼續指出:「不僅是教會,每一個受洗者,也就是我們每一個人,有時都會問自己:『我能怎麼面對這個情況?』」教宗讓大家記住天使的答覆,即:「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路一37)這將會對我們裨益良多。

最後,教宗總結道:「兄弟姐妹們,每當我們再次踏上旅途時,也要在心中懷著這份安慰人心的確信:『在天主前沒有不能的事。』如果我們相信這點,我們就會創造奇蹟。」

活動結束時,教宗沒有掩飾他對中東地區局勢的擔憂,且再次籲請停止敵對行動。他說,「我再次呼籲有關各方不要讓衝突蔓延開來,要在所有戰線立即停火,首先是加沙地帶,那裡的人道主義狀況非常嚴重。」教宗祈願「真誠尋求和平以消除紛爭,愛能夠戰勝仇恨,寬恕能夠平息報復。」

接著,教宗也邀請信徒為烏克蘭和處於戰爭中的國家祈禱。他說:「我請你們與我一起為飽受折磨的烏克蘭、緬甸和蘇丹祈禱。願遭受戰爭之苦的人民能儘早獲得他們極其渴望的和平。」

最後,教宗邀請大家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祈禱,那裡的許多人仍受到歧視。「讓我們一起努力並祈禱,消除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地區的種族歧視,尤其是針對女性的歧視。」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販毒者是罪犯,讓我們為他們的悔改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面對全球數百萬人毒品成癮的悲劇,面對生產和非法販運毒品的醜聞,我們不能無動於衷。」2024年6月26日國際禁毒日(禁止藥物濫用和非法販運國際日)之際,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的週三公開接見中,專門就這一社會禍害發表要理講授。聯合國於1987年設立的這一國際日的主題是「證據明確:投資於預防」。

每個人都享有天主子女的尊嚴

聖若望保祿二世說過,濫用毒品會危害其所在的每一個團體,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必須始終關注每一個參與吸毒的人。他引用了2016年11月24日在宗座科學院主辦的會議上的講話,每個毒品成癮者「都有不同的個人經歷,必須傾聽、理解、愛護他們,並盡可能地治癒和淨化他們。作為天主子女,他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享有尊嚴。人人都享有尊嚴。」

停止制毒和販毒

教宗隨後引用本篤十六世的嚴厲措辭,敦促毒販反思「他們對眾多年輕人和成年人的傷害」,並提醒他們天主會追究他們的責任。教宗方濟各稱他們為「殺人犯」,並進一步討論了需要做些什麼來阻止毒品的使用:

「通過毒品消費合法化來減少毒品依賴,這是一種幻想,正如在一些國家所提議或已經實施的那樣。合法化只會導致更多消費。瞭解了許多毒品成癮者及其家庭的悲慘故事後,我堅信道德上有義務終止這些危險物質的生產和交易。有多少死亡販子被權力和金錢的邏輯所驅使,不惜一切代價!毒販就是販賣死亡!」

預防是打擊毒品的首要途徑

教宗方濟各指出,預防是對抗毒品濫用的「首要途徑」。他結合個人經驗補充道:「在我訪問不同教區和國家的過程中,我參觀了幾個以福音精神為指導的戒毒團體。這些團體是神父、修士和平信徒實踐《慈善撒瑪黎雅人》比喻的強有力和充滿希望的見證。同樣,令我感到鼓舞的是,各主教團努力推動有關吸毒者治療和預防的公正立法和政策,以制止這一禍害。」

祈禱和打擊毒品的努力

教宗還舉例說,拉丁美洲毒品成癮陪伴與預防牧靈網絡(PLAPA)分享了在禁毒鬥爭中的經驗和困難,南部非洲主教們也於2023年11月召開了一次關於「讓年輕人成為和平與希望的推動者」的會議。教宗強調,面對「毒品成癮的悲慘情況和生產和非法販運的醜聞」,我們不能無動於衷。

教宗引用他在2023年8月26日致第60屆國際法醫毒物學家協會(TIAFT)年會的信函說道:「耶穌是我們的榜樣。效法祂的親近風格,我們也蒙召行動起來,在脆弱和痛苦的境況面前停下腳步,傾聽孤獨和痛苦的呼聲,彎下腰來扶起那些陷入毒品奴役的人,使他們重獲新生。」

教宗最後呼籲大家為「那些向年輕人提供毒品的罪犯」祈禱。教宗說:「他們是罪犯,是殺人犯。讓我們為他們的悔改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詠讓我們的祈禱不會貧乏到只剩祈求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6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表示,聖詠是「聖神親自放在祂教會新娘唇上的歌曲」。《聖詠集》是「祈禱的交響樂」,蘊含不同的律動,需要重新發現其富饒和現實意義。他期許這為禧年作準備的一年,能響起「祈禱的盛大交響樂」,讓聖神啟發的那些話語在今天的教會內迴盪。

聖詠蘊含許多「律動」

讚頌、感謝、求恩、哀訴、敘事,以及其它各種祈禱都囊括在《聖詠集》中,而且聖詠在新約裡占了「得天獨厚的地位」。教宗提到他的書桌上有一本烏克蘭文版的新約和《聖詠集》。這本書以前的主人是一名軍人,他在前線靠這本新約和《聖詠集》祈禱,戰亡後其他人把書寄給教宗。

「不是每一篇聖詠、不是每篇聖詠的所有部分,基督徒都能琅琅上口、心有戚戚焉,更何況是現代人。聖詠有時反映出與我們不一樣的歷史處境和宗教思維。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是在默感下寫成,而是某些層面與啟示的短暫時期和階段有關,就像古代律法的很多部分也是如此。」

聖詠必須成為我們的祈禱

教宗指出,聖詠是耶穌的祈禱,是聖母瑪利亞和宗徒們的祈禱,是在我們之前的基督徒團體的祈禱。誦讀聖詠祈禱時,我們加入了「諸聖相通功的龐大交響樂團」。我們在彌撒聖祭和時辰頌禱中讀聖詠。

接著,教宗放下講稿,問說:「你們有時藉著聖詠祈禱嗎?你們要拿起聖經或新約,誦讀聖詠祈禱。比方說,你們因犯罪而傷心難過時,讀不讀聖詠第51篇來祈禱?很多篇聖詠有助於我們前行。你們要養成讀聖詠祈禱的習慣。我向你們保證,你們最終必定得到幸福。」

教宗強調,聖詠必須成為「我們的祈禱」。「假如有幾篇聖詠,或者只是幾個段落,對我們的心靈說話,那麼一整天反覆誦讀、用它來祈禱,是多美好的事。聖詠是『四季皆宜』的祈禱詞:任何心靈狀態或需求,都能在其中找到最貼切的詞語來化為祈禱。不同於其他任何禱詞,聖詠不會在複誦中失去效力,反而有所增長。」

不只求恩,更要讚頌和感謝

關於聖詠的詞句在人生不同境遇中對我們的幫助,教宗舉了幾個實例。在悔恨、恐懼或苦惱中,我們可以複誦:「天主,求祢按祢的仁慈憐憫我。」(詠五十一3)「上主是我的牧者。」(同上,廿三1)或者,要表達我們與天主的關係時,可以這麼說:「天主,祢是我的天主⋯⋯我的靈魂渴慕祢。」(同上,六十三2)

「聖詠讓我們的祈禱不會貧乏到只剩祈求,不停說:『求祢賜給我、賞給我們。』聖詠幫助我們的祈禱不那麼以自我為中心:讚頌的祈禱、頌謝的祈禱、感恩的祈禱;並且幫助我們為整個受造界發聲,使之融入在我們的頌揚中。」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讓聖神送給教會新娘的話語「在今天的教會內迴盪」,「使禧年前的這個準備年成為真正的祈禱交響樂」。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也念及「親愛的中國人民」。他問候了在場的「剛恆毅之友協會」,這是一個紀念首位宗座駐華代表的協會。該協會成員在波爾代諾內的主教佩萊格里尼(Giuseppe Pellegrini)的陪同下參加了當天的公開接見活動。

在紀念由剛恆毅所推動的上海教務會議百週年之際,「剛恆毅之友協會」成員將於隔天20日參加在宗座傳信大學舉行的剛恆毅總主教紀念會議,屆時聖座國務卿帕羅林樞機也將出席。教宗方濟各藉此機會問候“親愛的中國人民”。他說:「讓我們始終為這個如此勇敢、擁有如此美麗文化的高尚人民祈禱。」

剛恆毅之友協會 (圖片:Vatican Media)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隨身帶本福音書誦讀,這為生命很重要

圖片:Vatican Media

繼上一回省思了聖神在創世工程中的化工後,教宗方濟各6月12日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以聖神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論及聖神在「啟示」中的臨在,聖經便是個「權威性的證明」。聖經不僅是在聖神默感下寫成的,更因著聖神而始終融入生活,而且教會受託肩負了正確解讀聖經的任務。

聖經在聖神默感下寫成

當天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聖經的這段話拉開帷幕:「最主要的,你們應知道經上的一切預言,決不應隨私人的解釋,因為預言從來不是由人的意願而發的,而是由天主所派遣的聖人,在聖神推動之下說出來的。」(伯後一20-21)

新約多段經文肯定了聖經中的聖神默感。教宗引用聖保祿的話說,「聖經完全是受天主默感所寫」(參閱:弟後三16),稱這就是《信經》所指的「祂曾藉先知們發言」。

「聖神默感了聖經,也是祂加以解釋,並使之永遠融入生活、適用於當下。它從受默感而寫成的,變成帶來啟發的。誠如梵二大公會議所言:『聖經是天主默感的,並且一勞永逸用文字書寫下來,恆久不變地通傳天主的言語。』(《天主的啟示》教義憲章,21號)」

突然啟迪人心的話語

就像復活主耶穌開啟了祂眾門徒的心智,使之理解聖經,聖神同樣在教會內持續這麼做。我們每個人都能對此有所體會。

「實際上會發生這樣的事:我們雖然時常誦讀聖經的某段章節,卻沒有特殊感覺,某一天,我們在信德和祈禱的氣氛中誦讀同一段章節時,突然那段文字啟迪人心,對我們說話,在我們當前面對的某個問題上映射光芒,讓天主在特定情況下對我們的聖意變得清晰可見。」

因聖神,教會是「真理的基礎」

這正是聖神的效果。教宗指出,「聖經的話語在聖神的行動下變得光彩奪目」,如同《致希伯來人書》所見證的,天主聖言顯得「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希四12)。在聖神的引領下,教會從誦讀聖經中得到滋養。

「基督的新娘、教會之於默感寫成的聖經經文,是公認的詮釋者,教會是其真實宣講的媒介。由於教會擁有聖神,所以教會是啟發者,她是『真理的柱石和基礎』(弟前三15)。為什麼呢?因為她得到啟發,有聖神穩穩地支撐她。而教會的任務在於幫助信眾和所有尋求真理的人去正確地解讀聖經經文。」

每天抽出時間讀福音

接著,教宗強調,務必每天抽出時間私下讀聖經,默想一段章節,聆聽天主聖言。

「因此,我建議你們要隨時帶一本放得進口袋的福音書,把它放在包包裡、口袋中。如此一來,你們在旅行時,或者當你們稍微有空時,就拿起它來讀幾段。這為生活很重要。」

彌撒講道應當簡潔扼要

然而,聖經最佳的靈性誦讀是團體讀經,特別是在彌撒中。講道則必須幫助信徒把天主聖言落實在生活裡。對此,教宗囑咐各位司鐸,彌撒講道務必簡潔扼要。

「講道不該超過8分鐘,因為超過以後,人們就會失去專注力,打瞌睡。這是有道理的。」

天主給祂創造物的情書

此外,教宗也闡述了一個讓人愛上天主聖言的面向:貫穿整部聖經的基調是天主的聖愛。聖大額我略教宗給聖經下的定義是:全能天主給祂的創造物的一封信。教宗方濟各進一步稱之為「新郎給祂新娘的一封信」。

教宗最後祈求聖神「助祐我們在人生的具體處境中領會天主的這份聖愛」。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是不可控制的風,使人自由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6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關於聖神的要理講授。教宗表示,「我們首先要了解一個人的就是他的名字。在《聖經》中,人們在舊約以 “Ruach” 稱呼天主聖三的第三位,即聖神,意即氣息、風、呼吸。」當天省思的主題為「風隨意向那裡吹」。(若三8)

教宗強調:「『主的神在哪裡,那裡就有自由』(格後三17)。那是行善的自由,子女而非奴隸的自由。」教宗引用耶穌對尼苛德摩說的那句話:「你不要驚奇,因我給你說了:你們應該由上而生。風隨意向那裡吹,你聽到風的響聲,卻不知道風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凡由聖神而生的就是這樣。」(若三7-8)

在風的圖像中,聖神的大能和自由

在《聖經》中,聖神是以風的圖像呈現出來的,表達祂的大能。教宗說:「的確,風的力量勢不可擋、難以制服。風甚至能移動海洋。在《新約》中,耶穌又添加了風的自由特徵。」教宗表示:「風絕對無法控制,它無法裝入瓶內或盒子裡。現代理性主義試圖這樣做,卻是徒勞的,結果使聖神失去、不起作用,或簡化為純粹且僅是人性的精神體。」

「在教會範圍也存在同樣的企圖,就是想把聖神封閉在法典、制度及定義內。聖神創建和賦予制度,但祂本身不可被『制度化』、被『規則化』。風『隨意向哪裡吹』,如此聖神也‘隨意’分施祂的恩典。」

擇善的自由

教宗繼續說:「與聖神有關的自由元素在聖保祿的教導中常被提及,這種自由不是人們普遍認為的那種。它不是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表明有行善或作惡的自由,而是有行善的自由,以及自由地去行善,這是子女的自由,並非奴隸的自由。保祿宗徒在寫給迦拉達人的書信中提到,自由不能是本性私慾的藉口,真正的自由與個人主義截然相反,是在服務中體現出來。」

「我們很清楚這種自由何時會成為本性私慾的藉口。保祿列出的清單始終合乎時宜,即『淫亂、不潔、放蕩、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競爭、嫉妒、忿怒、爭吵、不睦、分黨、妒恨、【兇殺】、醉酒、宴樂,以及與這些相類似的事』(迦五19-21)。但任由富人剝削窮人也是如此,是一種醜惡的自由,它允許強者剝削弱者,允許眾人肆無忌憚地剝削環境。這是一種醜惡的自由,而非聖神賜予的自由。」

藉著聖神成為無償服務的人

教宗引用耶穌的這個教導:「如果天主子使你們自由了,你們的確是自由的。」(若八31)教宗最後邀請在場信眾說:「我們要祈求耶穌,使我們藉著聖神成為確實是自由的男人和女人,在愛和喜樂中做無償服務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