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福和德理: 中華傳教者的先驅

當大家談及中華聖人時,可能只認識千禧年教宗冊封為聖品的120位殉道者。其實,我們中華教會中,也有一些精修(非殉道)聖人及真福。今天要介紹的,是我自己很喜愛的一位中華精修真福:真福和德理(Blessed Odoric of Pordenone),一位早期元朝來華的偉大傳教者、方濟會士、及探險家。每年一月十四日,台灣及香港等地慶祝這位偉大真福的任選紀念日。

真福和德理約1286年出生於意國東部波代諾內(Pordenone),一個熱心的教友家庭中。他15歲便加入了烏迪內(Udine)方濟會會院,一心希望往遠處傳教。1318年4月和德理神父從帕多瓦出發,經過威尼斯後到達君士坦丁堡,然後往亞爾美尼亞、麥地亞、波斯等地的方濟會傳教中心傳教。再經過巴格達等中東地方後,從海路到達印度、錫蘭、蘇門答臘、爪哇等地。經過廣州,到達福建廈門港口,然後跋山經過浙江、杭州、南京、長江,最終到達了汗八里(即今天的北京)。在北京首任總主教孟高維諾(John of Montecorvino)領導下傳教三年,皈依者甚多。

《鄂多立克東遊錄》

《鄂多立克東遊錄》

孟高維諾總主教派遣和德理回國晉見教宗。他取道西藏回義大利後,1330年於帕多瓦敘述了他的異國見聞,讓方濟會筆錄成書,因此《鄂多立克東遊錄》便成為一本鉅作。翌年和德理在烏迪內不幸因病逝世,卒於1331年1月14日。真福和德理的遺體存放於烏迪內。因為在他的墓前發生了許多奇蹟,1755年教宗本篤十四世冊封和德理為真福品。

讓我們祈求天主,祈求教會把這位來華開拓基督神國的功臣列入聖品。真福和德理,為我等祈!

 

教宗公開接見: 慈悲、寬仁、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是天主的屬性

教宗方濟各1月13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今年首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藉此開啟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主題,從聖經的觀點解釋天主的慈悲。教宗強調,為學習慈悲,我們必須聆聽天主藉著祂的聖言教導我們的一切。

教宗指出,《聖經》一開始就把慈悲作為天主的名字。《出谷紀》記述天主將自己啟示給梅瑟,稱自己是「慈悲寬仁的天主,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卅四6)。因此,慈悲、寬仁、緩於發怒及富於慈愛忠誠是天主的四個屬性。

教宗表示,天主首先是「慈悲寬仁的天主」。《聖經》中使用的這個希伯來詞彙讓人想到母親的心腸或她的懷抱。「這幅圖像提示的是一位為我們而激動並對我們慈悲為懷的天主,祂就如同一個母親那樣,每當把自己的孩子抱在懷中,想到的只是愛他,保護他,隨時為他奉獻出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慈悲一詞所提示的就是這幅圖像。因此,這是一種『慈悲為懷』的愛」。

《出谷紀》中記述的天主的第二個屬性是「寬仁」。教宗解釋說,寬仁意味著寬大及憐憫,天主以祂的寬闊心胸,俯身幫助弱小者和貧窮者,總是隨時予以接納、體諒、寬恕。「天主如同《路加福音》比喻中的父親:這個父親不但不怨恨離家出走的小兒子,反而日日夜夜等候他。這兒子是他生的!他一見到這個兒子歸來便跑上前去,把他抱住,甚至不讓他說完懺悔的話,好似要將他的口封住。他對這個失而復得的兒子懷有這麽大的愛和喜悅」(參:路十五11-32)。

POPE-AUDIENCE-MERCY

天主的第三個屬性是「緩於發怒」,這是因為天主富有忍耐和承受的能力。教宗說:「天主曉得等待,祂的時間不是那些不耐煩的人的時間。天主就如同那有智慧的農人,曉得等待,留給好種子成長的時間,儘管田地裡也長了莠子(參:瑪十三24-30)。」

天主的第四個屬性是「富於慈愛忠誠」。教宗表示:「天主的這一稱號是多麽美啊!此處使用的『慈愛』一詞表明情感、恩寵及仁慈。它不是電視劇中的愛情。愛走出第一步,愛不是憑人的功勞獲取,而是天主無限的白白賜予。愛是天主的一份熱心腸,任何事物,甚至罪都阻擋不住天主的愛,因為天主曉得越過罪,戰勝惡並予以寬恕。」

教宗引用《聖詠》中對常守護人類的上主的讚頌(一二一),以及聖保祿宗徒在《弟茂德後書》中表達的思想,重申即使我們不忠信,天主仍然是忠信的(二13)。教宗說:「在慈悲上忠信正是天主的本性。因此,天主是完全及始終忠信的。祂的臨在堅實穩固,這就是我們信仰的可靠保障。在這慈悲禧年當中,但願我們完全仰賴天主,體驗到蒙受這『慈悲寬仁、緩於發怒、富於慈愛忠誠的天主』所愛的喜樂。」

最後,教宗期望跨越聖門能激勵信友們去體驗身心上的慈悲善舉。

公開接見活動結束時,教宗邀請眾人為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爆炸案遇難者祈禱。前一天,1月12日,在距離藍色清真寺不遠的旅遊景區蘇丹艾哈邁德廣場發生爆炸,造成15人受傷,10位外國人死亡,其中8位是德國人。爆炸案兇手為一名敘利亞籍的自殺式襲擊者。

教宗說:「我請大家為昨天在伊斯坦布爾發生的爆炸事件受害者祈禱。祈願上主,仁慈的天主賜予亡者永恆的安息,撫慰他們的家人,堅固整個社會,並改變暴力者的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 改變教會和人心的不是教宗而是祈禱

blog_1452625452

1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祈禱能行奇跡,防止人心硬化、忘記憐憫。信徒的祈禱能改變教會,推動教會前進的不是我們這些教宗、主教和司鐸,而是像亞納那樣勇敢求賜恩寵的「聖人」。

當天選自《撒慕爾紀上》的第一篇讀經描述了兩個主角:一個是亞納,她因自己不孕而苦惱,含著淚哀求上主賜予她一個兒子;另一個是司祭厄里,他坐在聖殿內的椅子上從遠處漫不經心地看著亞納。亞納在心內訴說,嘴唇微動,厄里絲毫聽不到她的聲音,卻以惡言侮辱她的默禱,認為她只是個「酒鬼」。相反地,正如之後所發生的,亞納的哀哭正向天主爭取她所要求的奇跡。

教宗說:「亞納在心內訴說,嘴唇微動,聽不到她的聲音。這是一位有信德和勇氣的婦人,她懷著悲痛、含著眼淚向上主求賜恩寵。教會內有很多這樣的好婦人,她們有如賭博般前去祈禱!我們只提及一位偉人,聖婦莫尼加,她以淚水求得兒子聖奧斯定皈依的恩寵。類似的婦人還有很多!」

司祭厄里是個「可憐的人」,教宗對他感到「一絲同情」,因為教宗在自己身上也發現了很多相似厄里的缺點,因而能深刻地理解他。教宗說:「我們是多麼輕易地判斷他人啊!我們不費氣力就冒昧地說:『他心裡裝的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什麼也不說』。」當內心缺乏憐憫時,就常會往壞處想,不理解那在悲痛與苦惱中祈禱,將悲痛與苦惱交託於上主的人。」

「耶穌在橄欖園經歷過這樣的祈禱,無盡的苦悶和悲痛使他汗如血流。祂沒有責怪天父,而是說:『父啊!祢如果願意,請給我免去這杯罷,但要照祢的意願成就』(路22:42)。耶穌沿著婦人亞納走過的路,以溫良作出回答。我們經常祈禱,向上主祈求,卻總是達不到與上主較勁、含淚哀求恩寵的程度。」

教宗再次提到那位布宜諾斯艾利斯父親的故事。9歲的女兒病危住院,他連夜趕往盧漢聖母朝聖地,徹夜伏在聖殿外的柵欄上哀求女兒獲得痊癒的恩寵。第二天清晨,當他返回醫院後,發現女兒已經痊癒了。

教宗說:「祈禱能行奇跡。奇跡能在基督徒身上發生,不論他是平信徒,還是已經喪失憐憫心的司鐸和主教。信徒的祈禱能改變教會,推動教會前進的不是我們這些教宗、主教、司鐸和修女,而是聖人!聖人就是這些如同婦人亞納那樣的人。聖人就是那些敢於相信天主是上主,是祂主宰一切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新書《天主的名字是慈悲》發布會

羅馬奧思定出版社1月12日上午舉行新書發布會,介紹熱衷梵蒂岡事務的記者安德烈·托爾涅利(Andrea Tornielli)的新作《天主的名字是慈悲》(Il nome di Dio è Misericordia)。除了作者以外,聖座國務卿帕羅林(Pietro Parolin)樞機、意大利演員兼導演羅伯特·貝尼尼(Roberto Benigni)和華裔青年張奧思定(Zhang Agostino Jianqing)應邀出席了會議。梵蒂岡新聞室主任隆巴爾迪神父是發布會主持人。

隆巴爾迪神父首先表示,《天主的名字是慈悲》一書是托爾涅利與教宗訪談的果實,而且在聖年出版,意義便更為深刻。「這本訪談之書的珍貴之處正在於它在這禧年出版。透過這部作品我們分享了教宗在他的司鐸、牧職及靈修生活中的慈悲經驗」。

帕羅林樞機則強調《天主的名字是慈悲》一書「幾乎在引領讀者進入慈悲的奧跡」。慈悲是「基督徒的身份證」。「這部便於閲讀、具有主要作者,即教宗獨特風格的作品」並不給出最終答案,也不是為了排難解疑,而是「放寬視野,與超越人性邏輯的天主的無限大愛相遇」。教宗方濟各提醒我們,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雖然失去了罪的意識,卻越來越需要慈悲。

帕羅林樞機指出慈悲不僅應在於個人的皈依,也應在於國與國及各民族之間的關係上。「教宗的訊息、慈悲與寬恕的基督信仰訊息、我們跨越的許多聖門以及號召我們接納天主的愛,這些不僅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皈依和個人的靈魂得救,也與民族、社會、國家有關,幫助我們建立更為友愛的新關係。誰若親身體驗到慈悲的豐富恩寵,誰若得到了寬恕,他便能把那白白得到的至少分給別人一點」。

華裔青年張奧思定談到,他曾因施暴行而在意大利帕多瓦的監獄服刑。正是在監獄中,透過一名義工他認識了基督信仰,與慈悲的主耶穌相遇。張奧思定講述自己的經歷說:

「領洗後我明白自己蒙受了天主的全部慈悲,即使我還沒有意識到這慈悲。教宗方濟各的書幫助我更清楚了解在我身上發生的轉變。這就是我取名叫張奧思定的理由:奧思定是因為我想到聖奧思定,想到他的經歷;他的母親聖婦莫尼加尤其令我感動,她為自己的兒子流了多少眼淚,盼望能重新找到迷失的兒子。我的情況有點相似,我想到我的母親和她為我流下了成河的淚水,盼望我能重新找到生命意義。」

意大利知名演員兼導演貝尼尼的發言引起在座人士的陣陣鼓掌聲。他首先打趣地說,只有藉著教宗方濟各的書,一位威尼托的樞機、一個華裔服刑人和一個托斯卡納的喜劇演員才能在梵蒂岡的新書發布會上坐到一起。然後,他談到他對新書内容的感想說:

「這本書是對我們的愛撫,是擁抱我們,對我們的慈悲。注意,慈悲可不是坐在沙發上的一個美德!慈悲是一項行動起來的活躍美德:請看看教宗,人家可從不停步!他不僅心在動,雙臂、雙腿、雙腳、雙膝也在動,軀體和心靈都在動,從不停下!他去會晤不幸者,會晤窮人,一秒鐘都不肯停下來。」

「教宗的力量來自何處?正是來自慈悲的良藥!你們看看他,他去尋找失敗者,弱者中的最弱小者。他開始牧職後都去了哪裡?去了蘭佩杜薩,正是弱者中的最弱小者來到的地方。他在哪裡開啟了禧年的聖門?在中非班吉,世界上窮人中的窮人的最貧窮的地方:他正是在那個最貧窮的地方,去尋找、接近世界的苦難及痛苦,因為慈悲在那裡,在痛苦中誕生。」

「可話又說回來,要是一切都寬恕了,還要正義做什麽?可是,教宗方濟各說了,慈悲是最大的正義。正義是慈悲的最小部分。慈悲並不取消正義:慈悲不廢除正義,不腐蝕正義。慈悲看得更遠。一個只是實施正義的世界將是一個冷冰冰的世界,不是嗎?我們覺得人不僅需要正義,也需要某些其它的東西。在教宗方濟各的書中,我們感到的正是這些其它的東西,因為慈悲正是他牧職的泉源。」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一月十二日: 聖瑪加利大·布勒瓦 貞女 紀念日【加拿大】

一月十二日:聖瑪加利大·布勒瓦 貞女 紀念日【加拿大】
Memorial of St. Marguerite Bourgeoys, Virgin (Canada)

聖瑪加利大·布勒瓦1620年4月17日出生於法國特魯瓦(Troyes)。20歲時,當她參加了玫瑰聖母瞻禮遊行後,便決意奉獻自己給天主,學習跟聖母的生活一樣。她加入了當地聖母修會的一個善會,該善會負責教導貧窮年青人,後來成為善會的領袖。

1652年,梅桑纳夫(Paul Chomedey de Maisonneuve)邀請聖女陪同他,前往新法蘭西(即現今加拿大東部)這片新法國殖民地進行教育工作,翌年起行。1653年9月22日,他們的船隻到達魁北克市,烏爾蘇拉女修會邀請她往會院暫住,但她卻選擇與貧窮的開拓者同住。但因出生嬰兒夭折率很高,開拓者中沒有很多小孩,令聖女的教育計劃暫時擱置。她致力用不同方式幫助開拓者團體,與他們一起工作。

1657年,聖女在蒙特利爾興建了善導聖母小堂。翌年,蒙特利爾創立人梅桑纳夫給她一座用石造的小房屋,讓她在那裡教學。她回到法國找尋四位女性與她一起教學,活出了修道生活,每天一起祈禱及用膳。三年間,她們得到了法國皇室及新法蘭西宗座代牧之承認。1670年後是她團體的黃金時代,為殖民區的教育工作出力。1676年,俗世修會「蒙特利爾聖母會」正式成立,成為天主教會中首個修女不需困在會院中的修會。

1700年1月12日,聖女於蒙特利爾平安地回到天主懷中,為加拿大的未來顯出了巨大貢獻。1950年獲教宗良十三世冊封真福,1982年10月31日獲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更冊封聖品。她的遺體仍然可在蒙特利爾最古老的聖堂-善導聖母小堂(Chapelle de Notre-Dame-de-Bon-Secours)-內瞻仰。

聖瑪加利大·布勒瓦,為我等祈!

 

撰文:Gabriel Chow

教宗方濟各接見駐聖座外交使團

blog_1452540193

1月11日,教宗方濟各依循傳統慣例在宗座大樓的皇宮大廳接見駐聖座外交使團,彼此互祝新年。教宗在向外交使團發表的講話中,強調聖座在外交工作上定將繼續努力,使和平的聲音抵達地極。教宗寄望這禧年能是一個有利時機,使慈悲的溫暖驅散那滯留在許多人心中的冷漠的寒霜。 [Read more…]

教宗方濟各在西斯汀小堂為26名嬰兒付洗

blog_1452537814

1月10日主受洗日,教宗方濟各在西斯汀小堂主持彌撒,為26名嬰兒付洗,當中有13個男嬰和13個女嬰。教宗表示,信德是父母可以留給子女的最大遺產。當天,一些嬰兒在媽媽懷抱中的哭聲、以及其他小寶寶的甜美睡容,教宗方濟各告訴母親們當孩子肚子餓時可隨時餵哺他們。

教宗按照嬰兒領洗禮儀,在聖道禮前詢問嬰兒的父母和代父母說:「你們為孩子向天主的教會要求什麼?」他們答道:「信德。」教宗然後將十字聖號授予每個嬰兒,吩咐父母和代父母也為他們的子女劃上十字聖號,並要求他們負起培育子女信仰生活的責任,教導子女遵守耶穌的誡命,愛主愛人。

教宗的彌撒講道十分簡短,他向家長們表示:「如果哪個孩子因饑餓而哭鬧,媽媽可以在這裡喂他,沒有問題。」教宗說:「耶穌出生40天後,被帶到聖殿。瑪利亞和若瑟這麼做是為了將祂獻給天主。今天,在主受洗的慶日,你們做父母的把你們的子女帶來,是為了讓他們領受聖洗聖事,領受『信德』。就這樣,有如歲月中的鏈條般信德從一代人傳到另一代人。」

教宗繼續說:「這些孩子日後將承接你們的位置,為另一個孩子,即你們的小孫子要求同樣的信德。這是藉著聖洗聖事給予我們,由聖神今天帶入你們子女內心、靈魂和生活中的信德。教會在授予你們點燃的蠟燭時,也要求你們呵護這些孩子的信德。你們不要忘記:你們可以留給子女的最大遺產就是信德。你們要呵護這信德,不使它丟失,卻要使之成長,作為你們的遺產。」

「今天,在這喜悅的日子我向你們表示祝賀:願你們能增進這些孩子的信德,希望他們從你們那裡繼承的最大遺產正是信德。」

聖洗聖事禮儀結束後,信眾一同為受洗的嬰兒,為小型教會家庭,為全世界因虐待、饑餓和疾病而受苦的兒童祈禱。教宗也以授蠟燭禮中的禱詞勉勵家長說:「你們要使你們的孩子在基督的光照下,成為光明之子,保持信德,善度一生,直到基督再來的那一天,能和諸位神聖,共迎於天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庇護十二世紀錄片:和平之人與戰爭期間的教宗

梵蒂岡與意大利合作出品一部教宗庇護十二世的紀錄片,呈現庇護十二世鮮為人知的一面。這部紀錄片題名為「庇護十二世:和平之人與戰爭期間的教宗」,由梵蒂岡廣播電台提供教宗音檔和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Rai)提供歷史影像合作製成。這部紀錄片已於元月7日於耶穌會總會院預映,同月12日晚間10點將在意大利廣播電視公司歷史頻道(Rai Storia)播出。

教宗庇護十二世本名為歐金尼奧‧帕切利(Eugenio Pacelli)。他於1939年當選教宗後不久,便爆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位教宗在恐怖的戰爭期間領導教會,秉持教會中立的原則,不停為和平發出呼籲,有些人卻對他的行為加以非議。

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在位時期委託了耶穌會士負責庇護十二世教宗的列真福品案。本案件發言人耶穌會士歷史學家貢佩爾(Peter Gumpel)神父表明:「今天,當務之急是要改變負面輿論,讓人認識庇護十二世教宗這個人,他與那些只追求聳動效果和受到意識形態操縱的媒體所描述的有所不同。天主教會從起初就保護猶太人,估計有成千上萬人因庇護十二世而獲救。其它各界的輿論,包括猶太人的輿論,都說庇護十二世鼎力相助,拯救了許多人的性命。」

這部紀錄片的製片人皮洛索(Antonia Pilloso)女士介紹說:「我們盡力重建帕切利教宗的精神,多少超越了他被描繪成是個冷淡疏遠的教宗的形象。庇護十二世非常親民,真的對羅馬和猶太人貢獻良多。羅馬城內外的眾多修會會士都應教宗之邀而接納猶太人,我們也拍攝了奧斯定會隱修士幾本日記的片段,內容講述了教宗稱猶太人為兄弟姊妹,並要求隱修院等所有會院予以接納。」

根據統計,納粹占領羅馬期間在修會會院和教會團體裡尋求庇護的猶太人有4千多人,超過當時羅馬猶太難民的半數。若非教宗的許可,這項大規模的行動絕對無法實現。此外,親身經歷了羅馬轟炸事件的倖存者阿斯特羅洛戈(Renato Astrologo)也作出見證。

這名倖存者說:「1943年7月19日,我所在的大樓被轟炸,我被埋在瓦礫下長達6個小時。傍晚6點左右,消防隊抵達並將我們營救出來,我重見天日那一刻,頭一個映入我眼簾的就是教宗:他身穿白色的教宗長袍,莊嚴肅穆地降福性命垂危的群眾,連他的白袍都沾滿了血。」

這部紀錄片呈現庇護十二世教宗在羅馬遭轟炸後立即前往災區的影像。帕切利是最後一位羅馬土生土長的教宗,與這座城市親密無間。當羅馬居民因戰亂而忍飢受餓時,他曾讓教廷放糧賑濟百姓,所供應的糧食高達數公噸。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ANSA

《教​​宗方濟各非洲使徒之旅》特輯

av-africa-review-ch-610x343-rev

2015年11月25日至30日教宗方濟各以「和平使者」的身份進行了第11次的國際牧靈訪問,首次到訪非洲,前往肯尼亞、烏干達和中非共和國三個國家。此行的主題是:和平、跨宗教對話及基督徒殉道者的見證。1月13日起(逢星期三),一連三集的《教宗方濟各非洲使徒之旅》特輯,我們會跟您一起見證教宗對最弱小者及「邊緣地區」的特別關愛。

1月13日: 第一集 – 肯尼亞

1月20日: 第二集 – 烏干達

1月27日: 第三集 – 中非共和國

播映時間: (東岸)下午6時 / ( 西岸) 下午3時

相關資訊: 教宗方濟各非洲使徒之旅

教會透視: 中國教會陸續開啟慈悲聖門

blog_1452286050

最新內容:

-教宗主持主顯節彌撒

-科普特禮教會在平靜中歡慶聖誕節

-美國加拿大成立新瑪蘭卡禮教區

-中國教會陸續開啟慈悲聖門

-教宗方濟各2016年1月祈禱意向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