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路撒冷局勢緊張:教宗邀請我們祈禱

2017年7月23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誦念三鐘經後為耶路撒冷的嚴重局勢發出呼籲,邀請在場信友與他一起祈禱。教宗對信友們說:「我焦慮地關注這幾天在耶路撒冷的嚴重局勢和暴行。我感到有必要由衷地呼籲克制和對話。我邀請你們與我一起祈禱,祈求上主激發所有各方促進修和與和平的意願。」

上星期,一名巴勒斯坦武裝分子在耶路撒冷清真寺廣場殺死兩名以色列警察。事發後,以色列當局在清真寺廣場周圍增加安全措施,安裝金屬檢測器,關閉了這個穆斯林的祈禱場所,因而引發了緊張局勢。

耶路撒冷拉丁禮負責猶太裔天主教徒牧靈工作的宗主教代表,耶穌會士諾伊豪斯(David Neuhaus)神父7月24日向梵蒂岡電台表示:「在教宗方濟各發出呼籲後,我們希望政治領袖也能聽取這呼籲並有所作為。光知道教宗發出呼籲還不夠,也要響應他的話語,採取具體行動。」

發生這起暴力事件之後,約旦駐以色列使館立即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國際新聞界認為,約旦的反應是以色列在耶路撒冷清真寺廣場安裝金屬檢測器之後,中東緊張情勢進一步升級的訊號。

諾伊豪斯神父對此評論道:「對於穆斯林世界而言,倘若一件如此寶貴的事物被觸及,正如阿克薩清真寺的情況,那就是觸到所有的阿拉伯人,所有的穆斯林。」

諾伊豪斯神父說:「我認為,在全世界都有這種焦慮,這種憤怒,我們對此必須有所敏覺。整個阿拉伯世界都非常焦慮地關注在耶路撒冷發生的事件,因為耶路撒冷對於眾人都很寶貴。再説,約旦距離那裡很近。在耶路撒冷的教會領導人為此籲請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運用他的影響力,設法緩和這事件,使緊張局勢平息下來。」

談到教會所能發揮的作用,諾伊豪斯神父表明:「我認為,教會在這種局勢中具有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宗、我們的主教、司鐸,以及所有信徒都能發揮作用,真正表達出我們是一個本著愛與修和的意願呼喚正義與和平的子民。現在,最重要的言詞就是寬恕,因為在今日的聖地我們眾人都受到了傷害,我們都處於一種相互對立的狀態。」

諾伊豪斯神父最後表示:「我們都蒙召在尊重眾人的情況下,勇敢、有力地談論正義與和平。作為聖地的教會,我們站在以色列和猶太人一方,也站在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方,與猶太教徒和穆斯林對話,為表達和平、正義與修和不只是抽象的概念,更是一個具體的現實。」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為英國小查理及其父母祈禱

英國患基因罕見病的小查理(Charlie Gard)的父母在2017年7月24日於倫敦最高法院的聽證會上聲明,他們不再要求把兒子帶去美國進行試驗治療。翌日7月25日,聖座新聞室主任伯克(Greg Burke)表示:「教宗方濟各正在為查理和他的父母祈禱,在這無比痛苦的時刻尤其感到與他們親近。教宗邀請大家與他一起祈禱,願他們能找到天主的安慰與愛。」

英格蘭和威爾士主教團發言人7月24日得知這一消息後,向他們及他們的兒子表示最深切的關懷和同情。在一份公告中,英國主教們寫道:

「讓我們大家為查理、他的父母及家庭祈禱,願他們能得到支持和空間,在未來的日子裡找到平安。他們與小寶貝兒子的告別,牽動著每個人的心,大家和教宗方濟各一樣在關注這個悲傷而複雜的故事。查理將在愛的陪伴下走向生命的自然結束。在這一刻我們要記得,所有與這撕心裂肺的決定有關的人,都在努力以正直和他們認為有益於查理的方式來做事。大奧蒙德街醫院對重病兒童的專業態度、關愛與照顧,值得我們給予肯定和掌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三鐘經:善惡之間的分界線貫穿我們每個人的心

恭讀聖瑪竇福音 13:24-43

那時候,耶穌給群眾講了另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個人,在自己田裡,撒了好種子;但在人睡覺的時候,他的仇人來了,在麥子中間,撒上莠子,就走了。苗長起來,抽出穗的時候,莠子也顯出來了。家主的僕人,就來對家主說:主人!你不是在你田地裡,撒了好種子嗎?那麼,從那裡來了莠子?家主對僕人說:這是仇人做的。僕人對家主說:那麼,你願意我們去把莠子收集起來嗎?家主卻說:不,免得你們收集莠子時,連麥子也拔了出來。讓兩樣一起長到收割的時候吧!在收割時,我要對收割的人說:你們先收集莠子,把莠子捆起來,燒掉;再把麥子收入我的倉裡。」

耶穌給群眾另設一個比喻說:「天國好像一粒芥子,人把它撒在自己的田裡。它固然是各樣種子中最小的,但當它生長起來,卻比各種蔬菜都大,竟成了樹,甚至天上的飛鳥飛來,在它的枝上棲息。」

耶穌又給群眾講了一個比喻:「天國好像酵母,女人取來,藏在三斗麵裡,直到全部發了酵。」

耶穌用比喻,給群眾講解了這一切;不用比喻,就不給他們講什麼;這樣應驗了先知所說的話:「我要開口說比喻,要說出創世以來隱密的事。」

那時,耶穌離開了群眾,來到家裡;他的門徒就前來,對他說:「請把田間莠子的比喻,給我們講解一下!」

耶穌就回答說:「那撒好種子的,就是人子;田就是世界;好種子,即是天國的子民;莠子即是邪惡的子民;那撒莠子的仇人,即是魔鬼;收穫時期,即是今世的終結;收割者即是天使。

「就如將莠子收集起來,用火焚燒,在今世終結時,也將是如此:人子要差遣他的天使,由他的國內,將一切使人跌倒的事,及作惡的人,收集起來,扔到火窯裡;在那裡要有哀號和切齒。那時,義人要在他們父的國裡,發光如同太陽。

「有耳的,聽吧!」

2017年7月23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帶領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誦念三鐘經。教宗表示,善惡之間的分界線貫穿我們每個人的心,因為我們都是罪人。

主日福音中,耶穌講解了莠子的比喻。這個比喻描繪世上惡的問題,強調天主的耐心。教宗感歎道:「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天主對我實在太有耐心了!比喻中的田地主人代表天主,而仇人代表撒旦;一個播好種子,一個撒莠子。僕人想要拔除莠子,主人卻不同意,因為麥子也可能會被一同拔掉,因此主人叫僕人讓二者一同生長到收割的時期。」

教宗解釋說:「耶穌透過這個圖像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善與惡是完全交織在一起的,沒有辦法將它們分開,除去一切的惡。只有天主能做到,祂將在終審判時完成這件事。現時的情況,因其含糊不清及複雜特性,猶如一塊自由的田地,基督徒的自由田地;在這田地間我們艱難地練習如何分辨善與惡。」

教宗因而勉勵信眾:「把果斷和耐心這兩種相互對立的態度結合起來。果斷指的是想要做好種子的果斷態度,也就是竭盡自己的全力遠離罪惡及其誘惑;耐心則意味著一個傾向於不怕為給她的子女洗髒衣服而弄髒手的教會,而非一個在時候未到時就判斷誰在天國誰又不在的純潔教會。」

教宗表明:「主耶穌今天幫助我們意識到,我們不能依靠確切的地區或特定的人類群體來區分善與惡;我們不能說這些是好人,那些是壞人。耶穌告訴我們,善惡之間的分界線貫穿我們每個的心,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我想問問你們:『不是罪人的請舉手。』沒有人!因為我們都是罪人!如果我們總是且只看到在我們之外的罪,這就意味著我們不願承認我們內也有罪。實際上,是耶穌把我們從罪惡奴役中釋放出來,祂賜予我們走上新生命的恩寵,給予我們修和聖事,因為我們常常需要獲得罪過的赦免。」

「耶穌教導我們以不同的方式觀察事實,即學習天主的時刻,而非我們的時刻,學會用祂的目光看問題,因為在等待中那些曾經是或似乎是莠子的,可以變成一個好產品。這就是悔改的事實,這就是希望的願景!」

最後,教宗祈求道:「願童貞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僅看到污濁和罪惡,也看到良善與美好;既揭露撒旦的把戲,卻更信賴天主使歷史更加富饒的行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三鐘經:撒種者耶穌對我們的心靈進行一種「精神透視」

恭讀聖瑪竇福音13:1-23

在那一天,耶穌從家裡出來,坐在海邊;有許多群眾,集合到他面前。耶穌只好上船,坐下;群眾都站在岸上。耶穌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說:「看,有個撒種的,出去撒種。他撒種的時候,有的落在路旁;飛鳥來,把種子吃了。有的落在石頭地裡,那裡沒有多少土壤;因為土壤不深,雖然很快發了芽,但太陽一出來,就被曬焦,又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有的落在荊棘中;荊棘長起來,便把它們窒息了。有的落在好地裡,就結了果實:有一百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三十倍的。」

「有耳的,聽吧!」

門徒來問耶穌說:「為什麼你用比喻,對他們講話?」

耶穌回答門徒說:「因為天國的奧妙,是給你們知道,而不是給他們知道。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是,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由他奪去。為此,我用比喻,對他們講話,因為他們看是看,卻看不見;聽是聽,卻聽不見,也不了解;這樣在他們身上,正應驗了依撒意亞的預言,說:「『你們聽是聽,但不了解;看是看,但不明白。因為這百姓的心,遲鈍了,耳朵難以聽見。他們閉了眼睛,免得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了解而轉變,使我醫好他們。』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得見;你們的耳朵,是有福的,因為聽得見。我實在告訴你們:有許多先知和義人,希望看見你們所看見的,而沒有看到;希望聽見你們所聽見的,而沒聽到。那麼,你們聽這撒種者的比喻吧!凡聽天國的話,而不了解的,那惡者就來,把撒在他心裡的奪去:這是指那撒在路旁的。那撒在石頭地裡的,即是指人聽了天國的話,立刻高興接受;但在心裡沒有根,不能持久,一旦為這話發生了艱難和迫害,就立刻跌倒了。那撒在荊棘中的,即是指人聽了天國的話,卻有世俗的焦慮,和財富的迷惑,把話蒙住了,結不出果實。那撒在好地裡的,即是指那聽了天國的話,而了解的人;他當然結出果實,有結一百倍的,有結六十倍的,有結三十倍的。 」

2017年7月16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例行的三鐘經祈禱活動。教宗講解了主日福音中撒種的比喻,勉勵信眾努力把自己的心開墾為一塊良田,讓落入心中的聖言種子結出豐碩的果實。

「耶穌在講道時常常使用一種簡單的語言,甚至為了便於大眾理解而借用一些取自日常生活的比喻。因此,人們樂於聽祂講道,讚賞祂那直驅心靈的訊息;祂使用的語言不是那種難以理解的語言,與當時法學士們使用的語言不同;他們使用十分難懂的言詞,滿是僵硬的口氣,讓人避而遠之。耶穌則使用簡單的語言,而並非複雜的神學向人們解釋天國的奧秘。」

教宗解釋說:「撒種者就是耶穌,祂以這個比喻表明自己不是一個強制者,而是一個建議者。祂以自我奉獻而非征服的方式吸引我們,耐心而慷慨地“播撒祂的聖言種子,這種子不是一個牢籠或陷阱,而是能結出果實的種子。」

教宗繼續說:「耶穌對我們的心靈進行一種『精神透視』。我們的心就是聖言種子落下的土地。我們的心好似一塊土地,它可以是良田,聖言可以在這田裡結出果實,但很多時候它也可以是一塊堅硬、不透水的土地。這就好似我們在聆聽聖言時,聖言像落在馬路一樣從我們身上反彈回去。」

「在良田和馬路之間還有兩種土地。第一種是石頭地,種子可以在其中發芽,但無法長出很深的根。這就是膚淺的心,它接納上主,願意祈禱、愛人並作見證,卻不能持久,會感到厭倦,永遠不能『起飛』。這是一顆沒有厚度的心,在這樣的心中怠惰的石頭蓋過了良田,愛不持久,瞬息即逝。這種人只有在遇到困難時才會接納上主,這塊地也不結果實。」

「另一種地是荊棘地,長滿了阻礙好苗生長的荊棘。耶穌說,荊棘代表了現世的憂慮和財富的誘惑。荊棘是與天主相抵觸的惡習,窒息了天主的臨在。這些荊棘首先是對現世財富的偶像崇拜,為了自己、為了擁有、為了權力而貪婪地活著。如果我們助長這樣的荊棘,就會窒息天主在我們內的生長。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認出我們心中或大或小的荊棘,即住在我們心中的惡習,那些天主所不喜歡的紮根深淺不一的灌木;它們妨礙我們擁有一顆純潔的心。我們要把它們拔掉,否則聖言將不能結出果實。耶穌邀請我們注視自己的內心,為我們的良田而感恩,努力開墾尚未成為良田的土地。」

最後,教宗勉勵道:「讓我們勇敢地大力改造土地,大力改造我們的心,在告解和祈禱中把我們的石塊和荊棘帶到耶穌跟前。這樣做以後,耶穌這位良善的撒種者一定很樂意為我們完成一份額外工作:淨化我們的心,除去那些窒息祂聖言的石塊和荊棘。」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致函阿根廷要理研討會:要理教員應與基督同行

Argentina

阿根廷宗座天主教大學神學系7月11日至13日舉行有關要理講授的國際研討會,主題為:“相信的人是有福的”。教宗方濟各7月12日致函問候全體與會者,表示要理教員應把這項服務當作自己的使命,從基督那裡出發,並與基督同行。

教宗的問候信寫給阿根廷主教團要理和聖經牧靈委員會主席暨雷西斯滕西亞(Resistencia)總主教拉蒙·阿爾弗雷多·杜斯(Ramón Alfredo Dus)。在信函中,教宗從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談起,指出要理教員的宣講、聖召和任務是非常具體的事。聖人曾教導他的跟隨者說:“當我們探望病人時,當我們施捨窮人食物時,就已經是宣講了”。

教宗進一步解釋道,要理講授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項使命,講授要理的人圍繞這個使命展開自己的生活。“做要理教員是一項為教會服務的聖召,是改變我們生命的上主的恩典。“宣講”(kerygma)是一切的中心,宣講主耶穌的死亡和復活是基督徒生命的中心。

教宗繼續說,要理教員應當從基督那裡出發,並與基督同行。他不是一個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喜好行事的人,他因那激勵人心的目光而放棄了自我。實際上,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中心,祂讓我們走出自己,使我們離開中心,更加接近他人。要理講授實際上是在描述愛基督的巨大活力,即全身心地與上主相遇,進而因著愛而敞開自己,向他人見證耶穌,以及耶穌的教訓和生活。

教宗最後表示,要理講授也是一項具有創意的活動,需要尋找不同的方式和工具來宣講基督。這意味著要傳遞相信耶穌的美好,因為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祂能改變我們的生命,並讓我們充滿喜樂和幸福。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頒布《更大的愛情》手諭:「奉獻生命」— 列真福品的新途徑

2017年7月11日,教宗方濟各頒布《更大的愛情》手諭(Motu Proprio Maiorem hac dilectionem),規定“奉獻生命是列真福品和封聖程序的一項新事例,它有別於殉道和精修的事例”。

教廷冊封聖人部曾於2016年6月2日以「奉獻生命」為主題召開了特別會議,由宗座拉特朗大學校長達爾科沃洛(Enrico Dal Covolo)蒙席主持。本台在教宗方濟各頒布《更大的愛情》手諭的機會上,請達爾科沃洛蒙席介紹一下這道手諭的中心思想。他說:這道手諭的主要訊息就是:奉獻生命成為一種新事例,即迄今為止在列真福品和封聖程序中未曾有的第三種事例,它有別於其它兩種傳統的事例。換句話說,它與殉道和精修不同。但我們馬上要問:若想將一位天主的僕人適當地、有效地冊封為真福,這奉獻生命應包括些什麽嗎?哪些是這些準則呢?

答:教宗指明5項準則,我認為第一和第二項最重要。奉獻生命必須是自由和自願的,並為了愛德英勇地接受死亡。需要強調的是,這種確實和在短時間内的死亡必須是為了愛天主和近人,而且在奉獻生命與早逝之間有一種關聯,這是第二項準則。

問:無論列真福品還是封聖,在奉獻生命的個案中也都要求有奇跡出現嗎?
答:的確如此。無論列真福品還是隨後的封聖都需要有奇跡出現,當然,奇跡必須在天主的僕人去世後,並能證實是藉著他的轉禱之後出現的。

問:您能舉出實例,説明怎樣才是這種奉獻生命的情況?
答:聖父作出這選擇是因為我們在開展封聖程序中遇到了困難。有時,即便我們起初從殉道程序入手,後來卻轉為精修的程序。這兩者之間差別很大,因為實際上我們不很清楚這個案是一種或另一種事例,是生活和聖德的英勇行為還是殉道行為。例如柯爾貝(Massimiliano Kolbe)神父的情況,他因生活和聖德的英勇行為被冊封為真福,後來卻因殉道被封聖。顯然,我們在審理程序中遇到了一些困難。現在,這第三條途徑能化解許多模棱兩可的情況,因為它不需要有迫害者,不需要有仇教的情況,尤其不需要流血犧牲,如同對殉道情況所要求的那樣。要緊的是,只要能證實在奉獻自己的生命和早逝之間存在深厚的聯繫,以及為了愛天主和兄弟姐妹而接受了這死亡便足矣。例如:有些人自願接受死亡,他們前去救助瘟疫病人,為了近人的益處甘願以自己的生命冒險。這就是奉獻生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三鐘經:耶穌並非魔術般地解決我們的問題,而是使我們強壯

「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瑪十一28)。教宗方濟各7月9日中午在誦念三鐘經前的講話中,反省了耶穌的這句話。

教宗表示:「每當事情不順時,即使難以應對,我們也要走出自己,跟隨上主。祂使我們強壯,把我們從流沙中救出,好讓我們伸出手來,舉目注視那真正愛我們的人。」

「單單走出自己還不夠,我們還需知道走向哪裡。我們應向耶穌開放自己的生命,不停留在虛幻的目標上。這些虛幻的目標向人許下安息和些許娛樂,擔保人平安並讓人消遣。之後,我們仍處在以前的孤獨狀況,因此這些都是煙火。耶穌卻為我們指出了應去的地方:『你們都到我跟前來吧!』」

教宗說:「面對生活重擔或令我們悲痛的情況,我們總是嘗試著與傾聽我們的人談談這件事,他可以是一位朋友,或一位專業人士。這樣做很有益處,但我們卻不可忘記上主。我們不可忘記向祂開放自己,向祂講述我們的生活,把人和事託付於祂。在我們的生命内可能有一些從未向祂開放的區域,這些區域處在黑暗中,因為它們從未見到上主的光。」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若某人有這暗區,就應尋找耶穌,去找一位慈悲的使徒,一位司鐸,你們要去。但你們要去找耶穌,向祂陳述這暗區。耶穌今天對我們每一個人說:『要勇敢,別向生活的重擔屈服,別把自己封閉在恐懼和罪過中,而要到我跟前來!』」

教宗說:「當事情不順利時,停留在那裡,躺在遠處不動就錯了。這似乎顯而易見。然而,要起來應對和開放自己卻是那麽困難!這不容易做到。在黑暗時刻我們自然願意獨處,反覆思量生活是多麽不公道,別人是多麽忘恩負義,以及世界是多麽惡。我們大家都知道這種情況。」

「我們有時領教過這種可憎的經歷。但如果我們因此而自我封閉,就會看一切都是黑暗的。我們甚至會對悲傷習以為常,使其成了家中的熟客:那令我們沮喪的悲傷是一件不好的事。」

「耶穌則願意解救我們脫離這些『流沙』,祂對我們每一個人說:『來吧!』『祢對誰說啊?』『你,我說的就是你,你要來』。因此,走出的途徑在於建立關係,在於伸出手來,舉目注視真正愛你的那一位。」

教宗接著表示:「上主等待我們,祂並不是魔術般地解決我們的問題,而是使我們因著這些問題而變得強壯;祂除去的並不是我們的生活重擔,而是我們心中的焦慮;祂不使我們免除十字架,而是與我們一起背負十字架。若我們與上主同在,每個重擔就會變得輕鬆,因為祂就是我們尋找的安息。」

「耶穌一旦進入我們的生命,平安就隨之而來,並且在考驗和困苦中也會留駐我們内。我們要到耶穌跟前,向祂奉獻我們的時間,每天在祈禱、信賴和個人的交談中與祂相遇;我們要熟悉祂的聖言,大膽地重新發現祂的寬恕,以祂的生命之糧來消除我們的飢餓。」

教宗最後勉勵信友們說:「我們要學會到耶穌那裡去,在這暑期中設法讓勞累的身體稍作休息,而且不忘在上主那裡找到真正的安息。」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禮儀及聖事部:應對感恩聖事使用的麵餅和酒的質量加以監護

教廷禮儀及聖事部(Congregation for Divine Worship and the Discipline of the Sacraments)受教宗方濟各委託於2017年7月8日公布了一封寫給全體主教們的《通函》,要求他們「對感恩聖事使用的麵餅和葡萄酒的質量,以及製作麵餅和葡萄酒的人員加以監護」。通函也作出幾項實施説明。

《通函》指出,直到目前為止,感恩聖事使用的麵餅和葡萄酒通常都由一些修會團體負責製作。如今,這些材料也在超市、其它商店,甚至透過網絡出售。為了不讓感恩聖事使用的材料的有效性受到質疑,禮儀及聖事部建議主教們對有關問題作出指示,例如以特別證書確保感恩聖事使用的材料。

首先,在慶典中使用的麵餅必須是以未經發酵的純小麥,於近期製成,這樣便不會有任何腐壞的危險。若在感恩聖事使用的麵餅的製作中加入其它材料,例如水果、食糖或蜂蜜,則是嚴重的濫用行為。不言而喻,製作祭餅的人不但應品德正直,也應具備專業經驗並擁有適當的工具。

其次,感恩聖事中使用的酒必須是天然的,是葡萄樹的果實,純正、沒有變質,也沒摻和其它的質料。需要當心的是,葡萄酒應保持完好狀態,不能變成醋。應絕對禁止使用純正性和出處不明的酒,因為教會嚴格要求肯定聖事有效性的必要條件。

至於有些人因各種嚴重理由而無法接受正常製作的麵餅或正常發酵的酒,《通函》闡明,對感恩聖事而言,完全不含麩質的祭餅是無效的材料,而部分缺少麩質的祭餅則是有效的材料,因為在這些材料中含有足以做成麵餅的麩質,而無需添加其它的質料及使用改變麵餅性質的方法。此外,葡萄汁,無論是新鮮的,還是經由不改變其性質程序而延緩發酵所保存的(例如冷凍),均為感恩聖事有效的材料。

另一方面,基因改造生物製作的材料用於感恩聖事,可以被視為有效。

《通函》最後表明,鑒於情況和環境的複雜性,如神聖事物沒有受到尊重,因而需要採取實際措施,指定專人在有關當局的委託下有效地確保生產者提供的感恩聖事使用的材料應是純正的,這些材料也能恰當地分發和銷售。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致函G20:應優先考慮窮人和受排斥者

2017年7月7日,聖座公布了教宗方濟各寫給德國總理默克爾的信函。教宗在信函中勉勵出席20國集團漢堡峰會的各國領導人,要抵拒武裝衝突,並不分種族、宗教或文化把窮人、難民、受苦者、疏散民眾和受排斥者作為絕對優先考慮的對象。

教宗呼籲20國集團國家元首和政府領導人關注南蘇丹、乍得湖流域、非洲角和也門的悲慘局勢,這些地方有3千萬人沒有賴以為生的食物和水。教宗強調,迫切解決這些危機和即刻幫助那裡的人民將是致力於重組世界經濟中期目標的嚴肅和誠懇標記和有效發展的保障。

論到世界性的移民問題,教宗坦誠地說,對於世界上的問題沒有即刻和完全稱心如意的解決之道。移民危機無疑離不開貧窮問題並因戰爭而加劇,但我們還是可以展開有關進程,使之能夠提供漸進和非創傷性的解決途徑,在相對短暫的時間”内達到人員自由流動和人口穩定的目標,而這些解決途徑必須對眾人都有利。

這次20國集團峰會的目的是要和平解決經濟差異,找到能幫助眾人整體發展的財貿共同規則,以期達到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教宗對此指出,如果各方不努力實際減少現有的衝突,停止目前的軍備競賽,放棄直接或間接參與衝突的行動,以及不以誠懇和透明的態度討論分歧,就無法實現上述目標。

此外,市場絕對自主和金融投機的新意識形態(《福音的喜樂》勸諭56號)留下一種排斥和丟棄,甚至死亡的痛苦行跡。相反地,在政治和經濟成就中我們總能看到一種健康和謹慎的實用主義,它以人為核心並設法整合及協調有時並不一致的各種現實,從尊重每位公民做起。

最後,教宗祝願20國集團峰會能找到持久的解決方案,同時顧及對所有國家及其所有國民的影響,尊重他們的意見和主張。此外,需要經常參照聯合國和相關機構,以及區域性組織,遵守和尊重國際協議,推動多邊主義,使解決方案真正具有普世性和持久性,並惠及所有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耶穌要我們把自己的罪交給祂

常年期第十三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創世紀 23:1-4,19;24:1-8,62-67

撒辣一生的壽數是一百二十歲。撒辣死在客納罕地的克黎雅特阿爾巴,即赫貝龍。亞巴郎來舉哀哭弔撒辣;然後從死者面前起來,對赫特人說道:「我在你們中是個外鄉僑民,請你們在這裏賣給我一塊墳地,我好將我的死者移去埋葬。」事後,亞巴郎遂將自己的妻子撒辣葬在客納罕地,即葬在那塊面對瑪默勒「赫貝龍」的瑪革培拉田間的山洞內。亞巴郎年紀已老,上主在一切事上常祝福他。亞巴郎對管理他所有家產的老僕人說:「請你將手放在我的胯下,要你指著上主、天地的天主起誓:你決不要為我的兒子,由我現住的客納罕人中,娶一個女子為妻;卻要到我的故鄉,我的親族中去,為我的兒子依撒格娶妻。」僕人對他說:「假使那女子不願跟我到此地來,我能否帶你的兒子回到你的本鄉?」亞巴郎答覆他說:「你切不可帶我的兒子回到那裏去。那領我離開父家和我出生地,同我談過話,對我起誓說:「我必將這地賜給你後裔」的上主,上天的天主,必派遣自己的使者作你的前導,領你由那裏給我兒子娶個妻子。設若那女子不願跟你來,你對我起的誓,就與你無涉;無論如何,你不能帶我的兒子回到那裏去。」其後依撒格來到拉海洛依井旁附近,他原住在乃革布地方。傍晚時,依撒格出來在田間來回沉思,舉目一望,看見了一隊駱駝。黎貝加舉目看見了依撒格,便由駱駝上下來,問僕人說:「田間前來迎接我們的那人是誰?」僕人答說:「是我的主人。」黎貝加遂拿面紗蒙在臉上。僕人就將自己所作的一切事,告訴了依撒格。依撒格便領黎貝加進入自己母親撒辣的帳幕,娶了她為妻,很是愛她。依撒格自從母親死後,這才有了安慰。

福音:聖瑪竇福音 9:9-13

那時候,耶穌從葛法翁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內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塞人看見,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2017年7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工廠區的一間廠房內與工人們舉行彌撒時表示,知道耶穌為我而來並始終給予我寬恕,這對那些承認自己是罪人的人而言是一種安慰。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召叫稅吏瑪竇跟隨祂。瑪竇是猶太人,卻與羅馬統治者合作向同胞收稅,並將部分稅收據為己有。

教宗解釋說:「稅吏被人仇恨,被視為叛國賊。耶穌在那些人中揀選了最糟糕的一位作祂的門徒。之後,瑪竇邀請耶穌與他的整個群體吃午飯,十分地喜悅。法利塞人自命義人,評斷每個人,批評耶穌與這幫人在一起。主耶穌卻說:『我來不是為了義人,而是為了罪人。』這使我倍感安慰,因為我想到耶穌為我而來。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都擁有罪人的學位。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最大的罪是什麼,自己的軟弱在哪裡。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我們每個人,在場的任何人,都不能說:『我不是罪人』。法利塞人卻這樣說,耶穌因而譴責他們。他們傲慢、虛榮,認為自己比他人強。實際上我們都是罪人。我們的罪人頭銜也是我們能夠吸引耶穌的原因。耶穌來找我們,來找我,因為我是一個罪人。那些自命義人的人不需要耶穌。相反地,那些意識到自己是罪人的人也知道耶穌常常寬恕人,始終治癒人的心靈。」

教宗說:「我是軟弱的,我會再次跌到,但耶穌將扶我起來,治癒我,始終如此。這是我們的安慰,耶穌為我而來,賜予我力量,帶給我幸福,讓我良心平安。在黑暗的時刻,當我們感到重擔在肩,有許多事要做,當我們在生活中多次跌倒,事務繁多,負擔沉重時,我們不要害怕。耶穌愛我,因為我如此脆弱。」

教宗提到聖熱羅尼莫的事跡說:「聖人脾氣暴躁,雖然努力做個溫和的人,卻仍然是那副脾氣,因為他是個達爾馬提亞人,達爾馬提亞人都挺厲害的。這位聖人能夠控制他的生活方式,奉獻給上主許多事,許多工作,他祈求上主說:『你要我做什麼?』上主答說:『你還沒有給我全部。』『可是主啊,我已經給了禰這個、那個……。』『還少一件。』『哪一件?』『給我你的罪。』聽到這話實在令人欣慰:『給我你的罪,你的軟弱,我來治癒你,讓你繼續前行。』」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在這個月的第一個週五,我們想想耶穌的聖心,祂讓我們明白了這件美好的事:祂以慈悲之心只要求我們:『給我你的軟弱,給我你的罪,我都予以赦免。』耶穌寬恕一切,始終寬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