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良十四世就職彌撒與天皇后喜樂經祈禱講道全文

圖片:Vatican Media

親愛的樞機兄弟們、
主教與神父弟兄們、
尊貴的官員與外交使節團成員們、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在我所被託付的新職責之初,我懷著滿心的感恩向你們每一位致以問候。聖奧斯定曾寫道:「袮創造我們是為了袮,我們的心得不到袮,就不能安息在袮的懷抱中。」(《懺悔錄》第一卷,第一章)

在這些日子裡,我們經歷了深刻的情感波動。教宗方濟各的安息令我們的心靈充滿悲傷。在那些艱難時刻,我們就如福音所描述的群眾,「像沒有牧人的羊」(瑪竇福音9:36)。然而,在復活主日那天,我們領受了他的最後祝福;在復活的光照之下,我們在隨後的日子裡深信:上主決不會拋棄祂的子民,而是在他們分散時聚集他們,並如牧人般看守祂的羊群(耶肋米亞書31:10)。

本著這種信德的精神,樞機團齊聚樞密會議。來自不同背景與經驗的我們,將心中渴望選出伯多祿繼任者—羅馬主教—的意願交託於天主,一位既能守護基督信仰寶貴遺產,同時又能放眼未來、面對當今世界種種疑問、憂慮與挑戰的牧人。在你們的祈禱陪伴之下,我們真切地感受到聖神的運行,使我們如同樂器一般達致和諧,讓我們的心弦奏出同一旋律。

我被揀選,並非因我有何功勞,如今懷著敬畏與戰兢來到你們中間,作為你們的弟兄,渴望成為你們信仰與喜樂的僕人,與你們一同行走在天主愛的道路上,因為祂願意我們眾人合而為一家。

愛與合一,這就是耶穌託付給伯多祿使命的兩個核心層面。

我們在今天的福音中可以看到這一點:耶穌帶我們來到加里肋亞海畔,那裡是祂從父所領受使命的起點:成為「漁人」的漁夫,將人從罪惡與死亡的深水中拉出來。祂在岸邊行走時召叫了伯多祿和其他最初的門徒,邀請他們與祂一樣,成為「漁人的漁夫」。如今,在主復活之後,這使命已交由他們承擔,要一次又一次地撒網,將福音的希望投進世界的「水域」,航行在人生的海洋中,使眾人得以體驗天主的懷抱。

伯多祿要如何履行這使命呢?福音告訴我們,這唯有在他的生命被天主無限且無條件的愛所觸動之後才有可能,即使是在他跌倒與否認主的時刻。正因如此,當耶穌對伯多祿說話時,福音中使用了希臘文動詞 “agapáō”,它表示天主對我們那種完全奉獻、不加保留、不計代價的愛。而伯多祿回應時所用的動詞,則表達的是朋友之間彼此的情誼之愛。

因此,當耶穌問伯多祿:「若望的兒子西滿,你比他們更愛我嗎?」(若望福音21:16),祂所指的是天父的愛。彷彿祂在對伯多祿說:「唯有你認識並經驗過這永不失落的天主之愛,你才有能力去牧養我的羊群。唯有在天父的愛中,你才有能力以同樣的『更深』之愛去愛你的弟兄姊妹,甚至為他們捨棄性命。」

伯多祿遂被託以「愛得更多」的使命,為羊群獻上自己。伯多祿的職務正是在這犧牲的愛中顯得獨特,因為羅馬的教會是以愛主持,而其真正的權威正是基督的慈愛。這絕不是以武力、宗教宣傳或權勢來「征服」他人,而是唯有以耶穌的方式來愛人。

宗徒伯多祿自己告訴我們,耶穌是「匠人所棄而不用的石頭,反而成了屋角基石。 」(宗徒大事錄4:11)。若「基石」是基督,那麼伯多祿牧養羊群時,就絕不可陷入獨裁者的誘惑,不可「主宰」託付給他的人(參閱伯多祿前書5:3)。相反地,他蒙召要服事兄弟姊妹的信仰,與他們並肩同行,因為我們眾人都是「活石」(伯多祿前書2:5),在領洗中蒙召,在兄弟共融、聖神和諧與多元共存中建設天父的家。正如聖奧斯定所說:「教會是由所有與弟兄姊妹和諧相處,並愛鄰人的人所組成的。」(講道集 359,9)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我願我們首要的渴望就是:渴望有一個合一的教會,成為合一與共融的標記,成為一個使世界和好的酵母。

在我們今日的時代,仍存在太多的分裂、仇恨、暴力、偏見、對差異的恐懼,以及一種剝削地球資源、邊緣化最貧者的經濟體系。我們願意在這世界中成為那小小的酵母,播種合一、共融與手足之情。我們願懷著謙卑與喜樂對這世界說:仰望基督!走近祂!接納祂的聖言—那光照與安慰人心的話語!聆聽祂愛的邀請,成為祂唯一的家庭:在唯一的基督內,我們合而為一。。

這就是我們要共同走的道路,我們彼此之間,也與其他基督宗派、其他宗教傳統的信徒、尋找天主的人,以及所有懷有善心的男女,一同攜手,建設一個以和平為主的新世界!

這正是必須激勵我們的傳教精神:不是封閉於自己的小圈子,也不是自覺高人一等。我們被召叫要將天主的愛帶給每一個人,實現那不抹去差異而是欣賞每個人個人歷史、社會背景與宗教文化的合一。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現在正是愛的時刻!福音的核心就是天主的愛,使我們彼此成為兄弟姊妹。與我的前任良十三世一樣,我們今日也可以自問:「如果這個標準在世界上佔上風,一切衝突是否就會止息,和平是否就會重歸?」(《新事通諭》21)

在聖神的光照與力量之中,讓我們一同建設一個建立在天主之愛上的教會,成為合一的標記,一個傳教的教會,向世界敞開雙臂,宣講聖言,願意被歷史所「擾動」,成為人類和諧的酵母。

我們要一起,作為一個子民、一個家庭、一群兄弟姊妹,一同邁向天主,彼此相愛!

在我們即將結束這次慶典之際,我向你們所有人致以親切的問候與感謝:羅馬的子民,以及來自世界各地、希望參與這一盛會的信友們。

我特別向來自眾多國家的官方代表團,以及各教會與教會團體和其他宗教的代表,表達我誠摯的感謝。

我也熱烈歡迎來自五大洲、為禧年善會日活動而來的數千名朝聖者。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感謝你們使民間虔敬的寶貴傳統持續活躍!

在感恩祭中,我深深感受到教宗方濟各從天上以靈性臨在陪伴著我們。在默想我們參與諸聖相通功的奧蹟時,我想起昨天在法國尚貝里,卡米耶·科斯塔·德·博勒加爾(Camille Costa de Beauregard)神父被冊封真福。他生活於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是一位牧靈慈善的傑出見證人。

在信德與共融的喜樂中,我們不能忘記因戰爭而受苦的弟兄姊妹們。在加沙地區,倖存的兒童、家庭與長者正陷於飢餓;在緬甸,新的衝突奪走了無辜青年的生命;最後,飽受戰火摧殘的烏克蘭,仍在期待一場公義且持久的和平談判。

因此,當我們把羅馬主教—普世教會牧人的職務託付於聖母瑪利亞時,讓我們從「伯多祿之船」仰望她—海星、善導之母—視她為希望的標記。我們懇求她轉求平安的恩賜,為受苦者帶來扶持與安慰,也求得恩寵,使我們眾人都能成為復活主的見證人。

來源:聖座新聞室

梵蒂岡新聞網中文直播:教宗良十四世就職彌撒與天皇后喜樂經祈禱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良十四世將於羅馬時間2025年5月18日主日上午10時,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就職彌撒,並帶領信友誦念天皇后喜樂經。  《梵蒂岡新聞網》將提供彌撒直播,並附有中文口譯。

直播時間

中港台澳:下午3時20分

北美東岸:凌晨3時20分

北美東岸:凌晨12時20分

按此下載:教宗良十四世就任伯多祿職務及羅馬主教感恩聖祭

按此下載:教宗就職禮中肩帶及漁夫指環的含意

(以下文件由羅國輝試譯)

《天皇后喜樂經》

《天皇后喜樂經》是四大古老聖母對經之一,另外三篇為大哉救主之母(Alma Redemptoris Mater);萬福天上母後(Ave Regina Coelorum);又聖母經(Salve Regina)。

本篤十四世教宗1742年欽定,在復活期間,即復活主日到聖神降臨節,以天皇后喜樂經取代三鐘經,誦念時應保持站立姿勢,作為戰勝死亡的標記。

天皇后喜樂經與三鐘經一樣,每日誦念三次:清晨、中午和日落時分,意在將一天的時光奉獻於天主和聖母瑪利亞。

啟:天上母后,歡樂吧!阿肋路亞。
應:因為妳親生的愛子,阿肋路亞。

啟:正如祂所預言,已經復活了,阿肋路亞。
應:請為我們祈求天主,阿肋路亞。

啟:童貞瑪利亞,歡樂吧!阿肋路亞。
應:因為主確實復活了!阿肋路亞。

啟:請大家祈禱:
應:天主求祢把祢的聖寵注入我們心中,我們既因天使的預報,得知祢的聖子降生成人,亦願賴祂的苦難及祂的十字聖架,獲享復活的光榮。因我們的主基督。阿們。

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三遍)

教宗或宗座降福禮

啟:願主與你們同在。
應:也與你的心靈同在。

啟:願上主的聖名受頌揚。
應:從現在直到永遠。

啟:上主的聖名是我們的助佑。
應:因祂創造了天地。

啟:願全能的天主,聖父,聖子,聖神降福你們。
應:阿們。

 

教宗良十四世就職彌撒將於5月18日舉行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5月9日,聖座新聞室宣布新任教宗即將展開的行程。剛當選的教宗良十四世的就職彌撒將於羅馬時間5月18日(星期日)上午10時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

267任教宗的首項公開活動將於5月10日(星期六)舉行,屆時他將與樞機團會晤;翌日5月11日(星期日),他將首次從聖伯多祿大殿中央陽台誦念《天皇后喜樂經》並致以問候。

接下來,教宗良十四世的行程如下:

  • 5月12日(星期一) – 接見國際媒體

  • 5月16日(星期五) – 接見駐教廷外交大使

  • 5月18日(星期日)上午10:00 – 聖伯多祿廣場:教宗就職彌撒

  • 5月20日(星期二) – 接管聖保祿境外大殿

  • 5月21日(星期三) – 首次週三公開接見

  • 5月24日(星期六) – 與羅馬教廷及梵蒂岡城國員工會晤

  • 5月25日(星期日) – 誦念《天皇后喜樂經》
                 – 接管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 接管聖母大殿

此外,新聖聞室還表示,教宗希望「羅馬教廷各部門的首長與成員、秘書處人員以及梵蒂岡城國教宗委員會主席暫時留任原職,直至另行安排」。

教宗良十四世亦保留「在做出最終任命或確認之前,進行反思、祈禱與對話」的權利。

來源:聖座新聞室

教宗本篤十六世就職彌撒講道

2005年4月24日,教宗本篤十六世在羅馬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就職大典彌撒中,發表了一篇內容極為豐富、意義既深且廣的精彩講道,其中有兩個要點是他特別強調的,那就是關於他在彌撒大典中接受的作為教宗的兩個標誌,一個是羊毛肩帶,另一個是權戒。現在我們把教宗對自己身上穿戴的這兩個物件的意義的說明介紹給各位分享。

在分別闡述這兩個物件之前,教宗先作個引言說:「親愛的朋友,在這個時刻,我沒有必要提出我的治理方案。我的任務的某些特徵我已在四月二十日星期三的文告中表達出來了;將來還會有機會進一步說明。我治理教會的真正方案就是不奉行我的意願,不隨從我的思想理念,而是與整個教會一起聆聽上主的話和意願,讓祂來引導我,這樣就是祂在我們歷史中的這個時刻在引導教會。與其說明治理方案,我倒願意設法簡單地解說一下禮儀上象徵肩負伯多祿職務的兩個標誌;再說,這兩個標誌也正反映出今天彌撒讀經所表明的。」

教宗先闡述羊毛肩帶的意義說:「第一個標誌是用羊毛織成的、放在我肩膀上的肩帶。這個羅馬歷任的主教從第四世紀就開始穿戴的極為古老的標誌,可以被視為基督的軛的形象,它是這座城的主教、天主眾僕人之僕肩負在自己肩上的。天主的軛就是我們所接受的天主的聖意。這個聖意不是壓制我們、奪取我們自由的外在重擔。認識天主所要的,認識哪條是生命的道路,這原是以色列的喜樂,原是以色列的巨大優惠。這也是我們的喜樂:天主的聖意不使我們異化,而在淨化我們,即使淨化有時也令人感到痛苦,但它卻把我們引回自己。這樣,我們不但服侍天主,也為全世界和整個歷史的得救而服務。」

教宗繼續解釋說:「其實,肩帶象徵的意義更為具體:羔羊的毛意味著牧人扛在肩膀上,把它帶到生命泉水邊的迷失或生病軟弱的羊。牧人在曠野尋找的那只迷失的羊的比喻,為教父們來說,乃是基督和教會奧蹟的形象。我們整個人類乃是迷失在曠野,找不到路途的羊。天主之子無法忍受這個,他不能讓人類遺棄在這樣的可憐境遇中。於是他躍身而起,丟下天堂的光榮去找回那隻羊,跟隨它直到被釘死十字架上為止。」

教宗又說:「基督是善牧,他為羊群捨棄了生命。羊毛肩帶首先就是意味著我們每個人都被基督扛在肩膀上,但同時也邀請我們彼此擔當。這樣,羊毛肩帶就是牧人使命的象徵。基督神聖的焦慮必須支配牧人的心,對他來說,無數迷失在曠野的人並不是無關緊要的事。而曠野也有多種樣式,有貧困的曠野,有渴的曠野,有遭遺棄、孤獨、失去愛的曠野,有看不見天主的曠野,有心靈空虛,不再有人性尊嚴和生活意識的曠野。世界上外在的曠野越來越多,因為內在的曠野變得如此遼闊。為此,地上的珍寶不再為建造人人都能生活其間的天主的花園服務,而是為剝削人和毀滅的權勢做犬馬。整個教會和它的每位牧人都必須效法基督,起步動身,把世人帶出曠野,走向生命之地,走向天主之子的友誼,走向賜給我們圓滿生命的天主。」

教宗繼續解釋羊毛肩帶說:「羊還有另一種象徵,在古代東方的習俗中,君王常把自己比作他的人民的牧人。這是君王權力的形象,一種冷酷的形象,老百姓只是任憑君王宰割擺佈的羔羊而已。至於眾人類的牧人,永生的天主,他自己卻成為羔羊,站在羔羊的一邊,站在那些遭蹂躪被屠殺者的一邊,正因為這樣,他顯示自己是真正的牧人。耶穌自己曾說:’我是善牧,…我為羊捨掉我的性命’。所以,救贖人的不是權力,而是愛!這是天主的標記:他自己就是愛。多少次我們渴望天主巴不得顯得更強大有力,狠狠的打擊邪惡,摧毀邪惡,締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各種講求力量的思想意識都如此自許,都認為理應當摧毀那些足以反對人類進步和解放的事物。我們為天主的忍耐感到難受,其實我們都需要天主的耐心。自己成為羔羊的天主告訴我們,世界是被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所拯救,而不是被那釘死耶穌在十字架上的人所救贖。世界是被天主的忍耐所救贖,被人類的不忍耐所毀滅。」

教宗又說:「基督給伯多祿說:『你牧放我的羊群』,祂這個時刻也對我如此說。牧放意味著愛,愛意味著隨時準備受苦。愛意味著帶給羊群真正的益處,意味著用天主的真理和天主的聖言滋養羊群,用天主臨在滋養他們,祂在至聖聖體聖事中把自己賜給了我們。親愛的朋友,在這個時刻,我只能夠說:請你們為我祈禱,叫我學習越來越熱愛上主。請你們為我祈禱,好叫我學習越來越愛上主的羊群,也就是你們、聖教會、你們個人和全體。請你們為我祈禱,使我不致於因為遇到豺狼,害怕而逃脫。我們也彼此代禱,好使上主忍受我們,而我們也學習彼此擔當忍受。」

正在行就職大典的新教宗本篤十六世接著講到他當時接受的第二件標誌,伯多祿漁夫的權戒。他說:「第二個在禮儀中像徵就任伯多祿職位的標誌是接受漁夫的權戒。我們在福音中聽到有關伯多祿被召叫當牧人的這段記載,是跟著另一段捕魚豐收的記載而來的。經過一整夜撒網但捕不到一條魚之後,門徒們看到復活的上主在岸邊。上主叫他們再回到湖中捕魚,結果漁網滿得拉不上來,總共有一百五十三條大魚。魚雖然那麽多,網卻沒有破。耶穌在世與祂的門徒們生活到結束之際的這段記載,符合早先的另一個記載。那時門徒們也整夜沒有捕到半條魚。耶穌於是叫當時尚未被稱為’伯多祿’的西滿把船再次劃到深處。西滿令人驚訝地回答說:『老師,我就按照你的話撒網!』。就這樣,耶穌交給西滿一個使命:『不要害怕!從今以後,你要成為漁人的漁夫』。今天,上主也告訴教會和宗徒的繼承人把船劃向歷史汪洋中的深處,並下網,為福音、為天主、為基督、為真正的生命贏得眾人。」

教宗繼續解釋說:「教父們對這項特殊的任務也作了很特別的註釋。他們這麽說:被創造在水中生活的魚,如果離開水,非死不可。魚被捕上岸來,脫離生活的基本要素,為的是要滋養人。然而,漁夫的使命正好相反。我們人被投在痛苦和死亡的鹹水中生活,在沒有光線的大海中生活,那是違反人的本性。福音的網把我們拉出死亡的水,並把我們帶到天主真光的美麗中,帶到真正的生命。跟隨基督的漁人的漁夫的使命正是如此,他必須把人從使人異化的鹹水的大海中帶到有生命的地上來,帶到天主的光明中。我們的存在正是如此,就是要把天主指示給人。只有看得見天主的地方,那才開始有生命。只有當我們在基督內與永生的天主相會,我們才認識什麽是生命。我們不是進化中偶然毫無意義的產物。我們每個人都是天主特定思想中的成果。我們每個人都是受到願意、被愛、而且需要的。再沒有比被福音和基督所愛更美好的事。再沒有比認識基督並把與祂的友誼通傳給他人更美好的事。牧人和漁人的漁夫的任務看來可能經常是艱辛的,卻是美麗和偉大的,因為畢竟是在為喜樂、為願意進入世界的天主的喜樂服務。」

講解了羊毛肩帶和伯多祿漁夫的戒指的意義之後,教宗本篤十六世回憶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說:「此時此刻,我回想到一九七八年十月二十二日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在此聖伯多祿廣場就職那一天。當時他所說的話至今仍然在我耳邊繚繞。他說:『你們不要害怕,向基督打開、甚至完全敞開大門!』當時教宗向全世界強有力的人說話,那些人擔心如果讓基督進入,並准許宗教信仰自由,會奪去他們的部分權力。的確,基督會帶走他們的某些東西,那就是腐敗的統治,權利和專橫的混亂。但決不會帶走任何屬於人的自由、人性尊嚴、以及正義的社會的事物。」

教宗最後激勵青年說:「可愛的青年們,今天我願意以個人長久的生活經驗告訴你們:不要害怕基督!祂不帶走任何東西,祂賜給一切。誰奉獻自己給祂,必接受百倍的回報。是的,你們向基督打開,甚至敞開大門,這樣你們就會找到真正的生命。亞孟!」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就職彌撒講道

2013年3月19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舉行了教宗方濟各就職彌撒,以下是教宗講道全文: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我感謝天主能夠在聖若瑟的節日上舉行這台伯多祿繼承人的就職彌撒,他是瑪利亞的丈夫、普世教會的主保。這個節日碰得非常巧,非常有意義,它同時是我前任教宗的主保節。這樣,我們在祈禱中使彼此的關係更加密切和真誠。

我向在座的樞機、主教、神父、執事們致敬,也向會士和修女以及所有教友致敬;我也感謝其它教會團體,以及猶太團體的代表和其它宗教團體的光臨,我也感謝各國首領和代表以及外交使節的光臨。

我們在福音中(路2:41-51)聽到,若瑟做了天主所吩咐給他的話,他把他未婚妻接到他家中。在這句話中,已經包括天主交托給若瑟的使命,即是作看護者。做誰的看護者?耶穌和瑪利亞的看護者。但他的看護任務也延伸到了教會裡。這是真福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所強調的,他說,聖若瑟真誠地關心著瑪利亞,並在喜樂中致力於教育耶穌;他同樣也是耶穌奧體——教會的看護者,而瑪利亞就是這教會的形象和模範。

若瑟是如何完成其看護使命的呢?他是在沉默和謙虛中完成的,但也是在時刻的臨在和完全的忠實中完成的,即使當他不理解的時候亦如此。從他娶了瑪利亞到耶穌十二齡講道,他一直都在愛和體貼中陪伴著他們。在瑪利亞的平安中,有他的陪伴,在她生活的困難中,也有他的陪伴;他陪伴瑪利亞在去白冷登記,並陪伴她在喜樂中生育;在逃往埃及的過程中,有他的陪伴,在焦慮中尋找耶穌時,也有他的陪伴;之後在納匝肋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他還陪伴著瑪利亞,並在作坊裡教耶穌學習做木工。

若瑟是如何活出其他看護耶穌、瑪利亞和教會的聖召的?他不停地注意天主,向天主的標記開放,並時刻準備好完成天主的計畫,而不是尋找他自己的計畫。這正是天主在第一篇讀經中向達味所要求的(撒下7:4-5, 12-14, 16)。我們在第一篇讀經中聽到,天主所願意的,不是一座由人手所造的住所,而是人對其言語和計畫的忠誠。是天主自己要建造他的住所,不過是用帶著他精神的活石來建造。若瑟之所以是保護者、看守者,是因為他懂得聆聽天主,懂得讓天主的旨意來帶領。正是為此,他才會敏感於天主所委託給他的人的需要。他懂得在現實中解讀事件的發生,關注他周邊的事,懂得做最明智的決定。

透過若瑟,親愛的朋友們,我們可以看到,如何才能自由和及時地回應天主的召叫。我們也看到什麼是基督徒聖召的核心,這核心就是基督。我們需要把基督放在我們生命裡,好能看護別人和創造物。

看護者的聖召不僅僅關係到我們,它還有一個人性的層面,它關係到所有人。我們應該看護所有創造物及它的美麗,就像我們在創世紀裡所讀到的那樣,也像聖亞西西方濟各所告訴給我們的那樣。尊重天主的一切創造物和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環境,意味著看護別人,關心所有的人,用愛去關心每一個人,尤其是孩子、老人和那些最弱小的人,而他們卻往往處在我們心靈的邊緣地帶。這也意味在在家庭裡彼此關心,夫妻要彼此愛護,作為父母,他們要關心孩子,而孩子後來也要成為父母的看護者。這還意味著在真誠中生活,在友誼中生活,在尊重、信任中彼此看護。總之,一切都交托給人去看護。而這是關係到我們所有人的責任。讓我們成為天主恩賜的看護者。當人不負這個責任的時候,當我們不關心創造物和我們弟兄的時候,那時毀滅就會來臨,人心就會變硬。

在每個歷史階段,不幸的是,總有一些人在破壞和扭曲男人和女人的面貌。我請求所有在政治、經濟和社會中負有責任的人,以及一切有善意的男女,做創造物的看護者,因為天主的計畫就彰顯在創造物裡。做他人和環境的看護者,不允許我們讓那些死亡和毀滅的標記橫行在我們的世界。為能夠看護,我們也需要關心我們自己。我們知道,仇恨、貪欲、驕傲會讓我們的生命變得骯髒。看護意味著對我們的情感,我們的心保持警惕,因為好的和壞的,建設性的和破壞性的意向都是從那裡生出的。

我們不應該害怕溫和和善良,也不要害怕和善。在此,我補充一點,看護和關心要求善良,要求在善良中去生活。在福音裡,若瑟顯得很堅強、勇敢和勤奮,但他的心靈裡卻充滿和善。善良並不是懦弱者的德性,相反,卻是靈魂之力量的見證,是關注別人,憐憫別人,對別人的開放和愛的能力的見證。所以,我們不應該害怕善良和溫和。

今天,在這個聖若瑟的節日裡,我們慶祝新羅馬主教和伯多祿繼承人的就職。耶穌基督給了伯多祿一個權力,但這是怎樣一個權力呢?在耶穌三次問伯多祿是不是愛他後,耶穌三次邀請他,讓他做耶穌的羊群的牧人(若21:15-17)。永遠不要忘記,真正的權力是服務。教宗也一樣,他需要不斷的深入這個服務,而這個服務的高峰是十字架。他需要學習若瑟的謙虛、具體和富於信德的服務,應該像若瑟一樣伸開雙臂,為看護所有的天主子民,並在真誠和溫和當中接受全人類,尤其是那些最窮、最弱、最小的人,即瑪竇在其福音中所說的那些饑渴者、作客者、病人和被囚的人(瑪25:31-46)。只有用愛服務的人才懂得看護他們。

在第二篇讀經中,聖保祿講到亞巴郎在無望中希望並相信了。在無望中懷有希望,是的,在烏雲密佈的今天,我們仍然需要看到希望的光明,並給我們自己希望(羅4:13, 16-18, 22)。用善良與愛的眼光去看護創造物和所有男女,意味著打開希望的視野,意味著在陰雲中打開一條光明的縫隙,意味著把希望的熱量傳遞給別人。而對信徒,對我們基督徒來說,就像對亞巴郎和聖若瑟一樣,我們在天主的視野裡所懷有的希望,存在於基督內,並建基在磐石上,即建基在天主身上。看護耶穌和瑪利亞,看護整個受造物,看護每個人,尤其是那些最貧窮的人,看護我們自己:這就是羅馬主教被召要完成的任務。但我們所有的人都被召去完成這個任務,為能夠讓希望的星辰放出光芒。用愛去看護天主所給予我們的。

為此,我祈求童貞聖母瑪利亞、聖若瑟、聖保祿和伯多祿,以及聖方濟各的代禱,好使聖神陪伴我的職務,我也請求你們所有的人為我祈禱。亞孟!

教宗就職彌撒講道撮要

homily

若瑟按天主的交托去照顧耶穌和照顧聖母瑪利亞, 他是教會的守護者, 一直保護這個聖家, 讓耶穌慢慢地成長, 一直聆聽及服從天主的旨意。這就是基督徒的召叫。我們要重視天主所創造的每一樣事物。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要互相照顧,特別是弱少者。

我邀請各位一起努力地去做好此事。我們要有一份的同情心, 愛心, 我們不需要害怕交出我們的同情心, 憐憫心。我們是要去為人服務, 天主要我成為教會的牧人, 是要我去為大家服務。要張開雙手擁抱大家, 我們要懷有對天主的信心, 我們服務弱少, 也要服務自己。

權力即是表示有機會服務他人! 權力來自愛, 就像耶穌問伯多祿:「你愛我嗎」3次一樣。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