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 教會是蒙召去服事 , 而不是被人服事

blog_1446840619

11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主教和司鐸要克勝「雙重生活」的誘惑,教會蒙召做僕人,而非「生意人」。教宗還告誡道,要警惕「貪戀錢財的趨炎附勢者」,因為他們對教會的危害極大。

教宗方濟各的彌撒講道圍繞當天禮儀所呈現的兩種僕役形象—服事和受服事。首先是聖保祿宗徒的形象,聖保祿為了服事而捨棄了一切,最後在羅馬被他的幾個弟子出賣而被判處死刑。這位外邦人使徒的偉大從何而來?從耶穌基督而來,他以服事、被揀選、擁有聖神的力量為榮。

教宗說:「聖保祿是服事的僕人,他通過奠定基礎,即宣講耶穌基督來服事,他從來沒有為了爭取某個地位、某種權威或受服事而停下來。因此,他是一名僕人,服事而非受服事的僕役。」

教宗說:「我告訴你們,在清晨彌撒中如果有些神父告訴我:『啊!神父,我回來是為了看望我的親人,因為我已經在亞馬孫傳教40年了』;或者一位修女對我說:『而我呢,已經在非洲醫院工作了30年』;或者當我遇到一位始終面帶微笑、在醫院為殘疾人服務長達30或40年的修女時,我會多麼地喜悅和感動。這就叫服事,這就是教會的喜悅:永遠在進步;向前邁進,捨棄性命。聖保祿就是這樣做的:服事。」

教宗繼續說:「在福音中主耶穌也讓我們看到另一種僕人形象,這種僕人非但不服事他人,反而要他人服事自己。我們已經看到,他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是多麼的狡猾。」

教宗說:「在教會內也有這種不服事、不為他人著想、不奠定基礎、不為教會服務的人;他們趨炎附勢,貪戀錢財。我們見過太多這樣的司鐸和主教了。說起來實在令人難過,不是嗎?福音的本質和耶穌基督所要求的,是服事,做服事的人,不止步,始終向前邁進,具有忘我精神。而不是當自己獲得某個地位後,就虛偽地在安逸中度日,像耶穌所說的法利塞人那樣,為了讓他人看見而在廣場上走來走去。」

「這是兩個圖像,兩種基督徒形象,兩種神父形象,兩種修女形象。耶穌藉著聖保祿讓我們看到從不止步、始終前行,為我們指明道路的教會形象。相反地,教會如果不冷不熱,自我封閉,常常唯利是圖,就不是一個服事的教會、提供服務的教會,而是一個要人服事的教會。」

最後,教宗說:「願上主將祂賜予聖保祿的恩寵賜予我們,讓我們以不斷進步、放棄自身安逸為榮;求主也救我們脫免雙重生活的誘惑,不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服事的僕人,實際上卻要人服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NS photo/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 基督徒包容人 , 不把任何人拒之門外

blog_1446750616

11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強調,基督徒包容人,不把任何人拒之門外,即使這人造成阻力。排斥別人,自以為優秀,便會導致衝突和分裂,總有一天會站在天主的審判台,得向天主交賬。

教宗表示:「聖保祿宗徒在《羅馬書》中勉勵基督徒不要判斷及輕視自己的弟兄,因為這樣做便將弟兄排除在我們的小團體外,就是有所選擇,這不是基督徒的態度。基督以祂在加爾瓦略山的祭獻將所有人聚集並包容在救恩内。福音敍述眾稅吏及罪人們都來接近耶穌,為聼祂講道。這些人都是遭排斥的人,是被拒之門外的人。法利塞人及經師們見到此狀況便竊竊私議。」

教宗說:「法利塞人和經師的態度是同樣的,都排斥別人。他們說:『我們是完美的,我們遵守法律。這些人是罪人,是稅吏。』耶穌的態度則是包容的。人生有兩條行走的路:一條是將別人排除在我們團體之外;另一條是包容的路。頭一條路也許很小,卻是一切戰爭的根源:一切災難,一切戰爭都是從排斥別人開始的。把人排除在國際社會之外,甚至家庭及朋友圈外。可見,會有多少爭端啊!耶穌指給我們看並教導我們的是包容的路,與前一條截然相反,全然不同。」

教宗指出:「接納和包容不易做到,因為存在阻力,有那種選擇性的心態作祟。因此,耶穌講了兩個比喻,一個是亡羊的比喻,另一個是失錢的比喻。無論是遺失了羊的牧人還是遺失了錢的女人,都竭盡全力地去尋找他們所遺失的東西。他們一旦找到便歡心喜樂。他們歡心喜樂,因為他們找到了那遺失的東西,便請鄰居及好友與他們同樂,對他們說:『我又找到了,我把它們收起來了!』這是天主的包容,與那種判斷人、驅趕人的排拒態度彼此對立。抱持排拒心態的人說:『不,這不行,那不是,那也不對頭』,他們在自己的環境裡組成小小的朋友圈子。以上是排斥與包容的對比。天主將我們眾人包容在救恩内,人人包括在内!我們卻因自己的軟弱、罪過、嫉妒總是秉持排拒的態度,最終能引起戰爭。」

教宗表示:「耶穌承行天主的旨意來到世上救贖我們,尋找我們,為將我們包容在救恩内,使我們成為一家人。」

「讓我們想一想,至少我們應盡微薄的力量,絕不判斷人。我們不可說:『這人怎麽這樣!』天主知道一切,我們不該從心裡排斥這個人,而應為他祈禱,問候他,對他微笑,若有機會對他說一句好聽的話。決不可排斥別人,我們沒有這個權利!正如保祿宗徒在《羅馬書》中所言:『我們眾人都要站在天主的審判台前,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向天主交自己的賬。』若我排斥別人,總有一天我將站在天主的審判台前,得向天主交自己的賬。讓我們祈求恩寵,做個總是包容的人!永遠心胸開濶,不把任何人拒之門外:無論『我喜歡或不喜歡』,總是敞開心懷。願上主賜予我們這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追思彌撒:按照天主的心意做謙卑奴僕,而非公務員

POPE-MASS-DECEASED

教宗方濟各11月3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為今年去世的樞機和主教主持追思彌撒。教宗表示:「天主以服務和自謙的態度來拯救我們的作風讓我們明白:如果我們選擇那永遠能贏得勝利的殷切和謙卑的愛,我們也能與天主一同得勝。「但願我們只需要天主就夠了」,好能擺脫蜉蝣朝生暮死的焦慮,做「被愛的子女」,而非「公務員」。前一天下午六點,教宗來到梵蒂岡墓穴,在已故教宗的墓前作了私人祈禱。

緬懷今年已亡的樞機和主教,意味著為他們祈禱,願他們在天主內獲得圓滿的喜樂,進入與諸聖人的共融;但也意味著更新自己的牧職聖召,像天主那樣做個謙卑的「奴僕」,甚至捨棄自己的性命。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服務與奉獻的人在世俗眼裡好似一名失敗者。但事實上,只有失去生命,才能重獲生命。因為一個人若是為了熱愛和效法耶穌而捨棄性命,意味著他戰勝了死亡,將生命獻給了世界。服務的人,必得救。相反地,不為服務而生活的人,活著沒有意義」。

POPE-MASS-DECEASED

福音告訴我們:「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祂為了拯救我們,甚至抵達我們最終要去的地方——「死亡」。天主「迎著對祂的重重反對」接受了死亡;現在我們「因著注視祂和相信祂而獲得拯救」。這是「天主以服務和自謙的態度來拯救我們的作風」;這不是轟轟烈烈的勝利,而是建立在愛的力量上謙卑至極的勝利,我們可以從中得到許多教誨。

教宗說,「我們透過耶穌的復活同時看到了死亡和脫離死亡的方法,這事只有因著天主給予我們的大愛,因著那貶抑自己的謙卑之愛,因著那懂得取用奴僕形體的服務,才有可能實現。如此一來,耶穌不僅消除了惡,還將惡轉變為善。祂在改變事物時不以言語,而以行動;不在外貌,而在實質;不在表面,而從根本。祂把十字架變為通往生命的橋樑。如果我們選擇那永遠能夠贏得勝利的殷切和謙卑的愛,我們也能與天主一同得勝。這樣的愛不責備、不強迫,卻懂得在信賴和忍耐中期待」。

教宗解釋說,天主對世界的愛「無所保留」,而我們的愛則出於自己的需求和渴望。讓我們藉著這台彌撒祈求天父幫助我們更多思考「天上的事」,想想天主和近人,而不是「我們的所需」。

教宗最後說,「但願我們的生命只需要主耶穌的復活就夠了」,好使我們能擺脫蜉蝣朝生暮死的焦慮。「但願我們只需要天主就夠了,因為在祂內有生命、救恩、復活和喜樂。如此我們就能按照天主的心意成為奴僕:不是提供服務的公務員,而是為世界捨棄性命的被愛的子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CNS

教宗: 天主的寬恕不是法院的判決

blog_1446234699

10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一個稱職的司鐸懂得「對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為人服務」。天主以慈父的身份寬恕人,而非如同法院工作人員那樣。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特別強調天主的憐憫,解釋說:「天主懷著一顆憐憫的心,祂憐憫我們每一個人,憐憫全人類。祂派遣自己的聖子來治癒、恢復和更新人類。我們都很熟悉福音中蕩子的比喻,蕩子的父親一看見他的兒子回家,就動了憐憫的心;這父親就是寬恕人的天主的形象。」

教宗指出:「天主的憐憫並非同情。我可以同情一隻垂死的狗,但天主的憐憫是另一回事。天主的憐憫是懷著慈父的心腸,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此,天主派遣了祂的聖子。」

「耶穌治癒群眾,但祂不是個醫生。不是的!祂治癒群眾的事跡是個記號,是天主慈悲的記號,是為拯救人類,為了將迷失的羊領回羊棧,將丟失的錢放回原主的錢包。天主懷著一顆憐憫的心,祂將自己的慈父心腸放在我們心中,放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當天主寬恕時,祂以慈父的身份寬恕,而非如同法院工作人員那樣,宣讀判決書說:『因罪證不足,我宣判你無罪。』天主發自內心寬恕我們,祂寬恕是因為祂進入了這個人的心中。」

教宗表示:「耶穌被派遣來傳報喜訊,使受壓迫者獲得自由。天父派遣耶穌來與我們每個人同在,救我們免於罪惡。這正是司鐸的作為:對人民的生活感同身受,為人服務,因為司鐸是司祭,如同耶穌是司祭那樣。我們多少次批評那些對自己修會所發生的事漠不關心、無動於衷的司鐸。他不是一名稱職的司鐸!稱職的司鐸事事關心。稱職的司鐸關切人所遇到的一切困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天主只愛我們 , 我們因這愛而大獲全勝

blog_1446150206

10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強調,天主只愛我們,不定我們的罪;愛是天主的軟弱,我們因著祂的愛而大獲全勝。

在第一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闡明基督徒獲勝的原因在於「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若天主拯救我們,誰能定我們的罪呢?」

教宗說:「基督徒似乎把這份得勝的把握,這份恩典當作一份產業。基督徒幾乎能得意洋洋地說:現在我們成了冠軍!然而,此處卻另有含義:我們成了冠軍不是因為我們手中有這份恩典,而是因著另一件事,因為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羅8:39)。這件事使我們獲勝。」

教宗解釋說:「戰勝仇敵及罪惡的不是我們。不是的!我們與天主的愛是這麽緊密相連,任何人、任何權勢、任何事都不能使我們與這愛相隔絕。聖保祿在恩典中看到施予恩典的那一位:祂賜予的是再創造的恩典,在基督耶穌内重生的恩典。聖保祿宗徒看到了天主的愛,一種難以言喻的愛。」

教宗說:「每個男人和女人都有可能拒絕這份恩典,而更喜愛自誇、自大及罪惡。但恩典依然存在。這恩典是天主的愛,祂是不能離棄我們的天主。天主的軟弱就在於此。我們都說:『天主是全能的,一切都能做到!』祂只有一件事做不到,那就是離棄我們。福音中耶穌痛哭耶路撒冷的場景使我們對這愛有許些了解。耶穌哭了!耶穌為耶路撒冷哭泣,這哭泣是天主無能為力的全盤反映:天主不能不愛,不能棄我們於不顧。」

耶穌為耶路撒冷哭泣,這座城市殺死了那些向它宣講救恩的先知。天主向耶路撒冷,也向我們眾人說:「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一如母雞在它翅翼下聚集自己的雛雞,可是你們偏不願意。」(路13:34)

教宗表示:「這是一幅溫柔的圖像。天主說:『我多少次願意讓你們感受到這溫柔,這愛,如同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那樣,可是你們拒絕了。』聖保祿明白天主的愛,因此他能夠說,他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它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羅8:38-39)」

教宗強調:「天主不能不愛我們!這是我們的保障。我可以拒絕祂的愛,可以如同右盜那樣一生拒絕天主的愛,直到他生命結束的前一刻。然而,愛正是在那一刻等待著他。最壞的人、最惡劣的褻瀆者都能得到天主父親般的愛及溫柔的對待。正如聖保祿所說,以及福音和耶穌說的那樣,天主愛我們『如同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全能的天主造物主一切都能做到,但天主哭了!在耶穌為耶路撒冷的哭泣中,在祂的淚水中凝聚了天主全部的愛。每當我遠離天主,天主就為我哭泣;天主為我們每一個人哭泣;天主也為那些做了許多壞事,對人類造成極大傷害的惡人哭泣。祂等待著他們,不定他們的罪,卻為他們哭泣。為什麽呢?因為天主總是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 教宗表示今天正是慈悲和包容的時刻

blog_1445888270

10月25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以家庭為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第十四屆常會閉幕彌撒。教宗提醒人警惕與人的生活脫節的信仰,指出今天正是慈悲的時刻。教宗也邀請與會神長繼續走上主所希望的道路,絕不可因悲觀主義和罪惡而讓自己失去光澤。

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多次提到「慈悲」這個詞。慈悲讓人想到12月8日即將開啟的慈悲特殊禧年。主日福音記述耶穌將光明賜予瞎子巴爾提買的事跡。教宗對此表示:「苦難與衝突的境況對於天主而言是慈悲的機會,今天正是慈悲的時刻。」

「今天,耶穌的門徒依然蒙召引導人與富有同情的慈悲救恩相遇。當人類的呼聲像巴爾提買那樣越發大聲時,我們最好的回答莫過於像耶穌那樣的回答,尤其要效法祂的心腸。」因此,我們要始終活出心繫他人的精神,因为在重重困難前,我們很可能會絲毫不受干擾地徑直走過去。

教宗說:「這是一種幻想心態:我們可以穿過人類的沙漠,卻無視其中的現實,甚至只看我們所願意看到的;我們有能力構建世界觀,卻不接受上主安置在我們眼前的事物。這種與人的生活脫節的信仰是貧瘠的;它非但不能形成綠洲,反而製造更多的沙漠。

教宗然後談到另一種誘惑,「表格式的信仰」。

教宗說:「我們或許與天主子民同行,但我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行程表,其中涵蓋了一切計劃:我們知道要去哪裡,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所有人都得遵循我的節奏,任何不便都會使我們心煩。」

「然而我們要記得,耶穌願意包容,尤其包容那些處在邊緣和呼求祂的人。『包容』也正是剛剛閉幕的世界主教會議所討論的主題。」

最後,教宗向與會神長們說:「我們曾一起走過,現在我們還須繼續一起走上上主所希望的道路。讓我們向上主祈求治癒與拯救的目光,懂得散發光芒的目光,不要因悲觀主義和罪惡而讓自己失去光澤。」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要忠於福音 , 分辨時代徵兆 , 與時俱進

blog_1445625191

10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時代在變,我們基督徒要以自由之心、在信德的真理內不斷改變。教會應觀察時代徵兆,作出分辨,不要陷入人云亦云的安逸,而要在祈禱中尋找真相。

時代在做它該做的事—改變。基督徒該做基督所願意的事—觀察時代、與時俱進,同時要堅守福音的真理。我們不能心安理得地人云亦云,因為它使我們停滯不前。

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談到「時代的徵兆」,稱那些懂得觀天地之象卻不知曉人子時代的人是假善人。教宗說:「天主創造我們時賦予我們自由,為獲得這自由,我們應該開懷接納聖神的力量,運用『分辨力』弄清楚發生在我們內和我們外的事。」

「我們可以自由地評斷那些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但若要作出判斷,就必須清楚認識那些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那麼,我們該如何做呢?如何實踐教會所說的『辨別時代徵兆』的工作呢?時代在變,而能了解這些變化、認出時代之不同、分辨時代徵兆的,恰恰是基督徒的智慧。做這事時要有勇氣,懷著自由之心。」

教宗承認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有太多外在條件制約著基督徒,迫使他們中的很多人陷入無所作為的安逸。

「我們通常不去做這樣一份工作,因為我們盲從他人之言,我們以此感到心安:『有人告訴我、我聽說、人們說的和我讀到的』。然而,真相是怎樣的呢?上主透過時代徵兆意在傳達什麼訊息呢?為了明白時代的徵兆,首先必須安靜下來,在靜默中觀察。在省思我們的內心後,再想想諸如為什麼有這麼多戰爭?為什麼會發生這事?祈禱,靜默和省思。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明白時代的徵兆和耶穌想要對我們說的話。」

認清時代徵兆並非文化精英的專屬工作。耶穌沒有說:「你們要看大學生怎麼做,你們要看博士們怎麼做,你們要看知識份子怎麼做。耶穌對鄉下百姓說,你們雖然純樸卻懂得把麥子從莠子中揀出來。」

「時代在變,我們基督徒也應該不斷改變。我們固然要堅守對耶穌基督的信德,堅守福音的真理,但我們的態度應該不斷地與時俱進。我們是自由的人。我們的自由源自耶穌基督賜予我們的自由恩典。我們的任務是省察發生在我們內心的事,分辨我們的情感、我們的思想;並觀察發生在我們周圍的事,分辨時代的徵兆。藉著靜默、反省和祈禱來做這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天主不是小器的天主 , 祂從不知心胸狹窄為何物

blog_1445366488

10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天主總是慷慨地賜給人恩寵,但人狹隘有限的眼界很難理解天主聖愛,唯有恩寵才能叫人明白天主聖愛的豐富。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選自《羅馬人書》。教宗由此指出,天主賜給我們的愛極其豐富,耶穌所帶來的救恩展現出這豐富的自我給予。教宗稱這救恩是「我們與耶穌之間的友誼」。

教宗解釋道:「如同天主賜給我們友誼那樣,祂也賜給我們每一個人救恩。在我們行善時,當我們給予時,祂也『要用好的,連按帶搖,以致外溢的升斗』賜給我們(路6:38)。這令我們想到豐富,而且在這段讀經中,『豐富』這個詞重複了三次。天主的賜予極其豐富,所以聖保祿最後概述說:『罪惡在那裡越多,恩寵在那裡也越格外豐富』。一切都格外豐富,這就是天主賜予我們的無窮無盡的聖愛,把祂自己完全地賜給我們。」

福音比喻中蕩子的父親也懷有這種無窮無盡的愛。這位父親每日遙望遠方,看他的兒子是否決定回到他身邊。教宗指出:「天父的心並不封閉,而是隨時敞開。當我們像這個比喻中的小兒子那樣來到天父面前時,祂會擁抱我們、親吻我們,為我們大事慶祝。」

教宗表示:「天主不是小器的天主,祂從不知心胸狹窄為何物,而是全部都給。天主絕非靜止不動的天主,祂望眼欲穿等著我們悔改。天主是走出去的天主:祂走出去尋找我們每個人,難道不是嗎?祂每天尋找我們,而且此刻正在尋找我們,一如耶穌所說的亡羊和失錢的比喻,祂時時刻刻都在尋找。」

在天上為一個悔改的罪人所擺設的宴席比為一百個從未犯錯的義人所擺設的宴席來得「更加盛大」。教宗坦言,人狹隘有限的眼界很難理解天主聖愛,唯有恩寵才能使人理解。教宗提到,他認識的一名修女因理解天主聖愛,到了84歲高齡都還時常前往醫院,滿面笑容地向病人訴說天主聖愛。這名修女享有恩典,得以「理解這項奧跡、天主聖愛的豐富」。

最後,教宗表示:「我們的確總是習慣用自己的尺度衡量情況和事物,但我們的尺度很小」。為此,教宗鼓勵眾人向聖神祈求恩寵,好使我們能理解天主聖愛,並渴望被天父擁抱和親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貪財之心導致家庭分裂和戰爭

blog_1445280806

10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所譴責的不是錢財,而是那導致家庭分裂和戰爭的貪財之心。

「貪戀錢財就是崇拜偶像」。

教宗指出:「人不可事奉兩個主人,要麼事奉天主,要麼事奉錢財。耶穌並不反對錢財本身,而是要人警惕,不要在錢財中尋找自己的安全感,因為錢財會把宗教變為保險公司”。此外,貪財之心造成分裂,就像福音中的兩個弟兄那樣,為了遺產而爭吵。」

教宗說:「我們想想,有多少我們認識的家庭為了遺產而爭吵,誰也不理誰,互相仇恨。爭遺產是家庭不和的原因之一。最重要的已經不再是家庭的愛,子女、兄弟和父母之間的親情,而是錢財。錢財帶來毀滅,也引發戰爭,就是今天我們所看到的戰爭。理念的不同固然是爭戰的原因,但在戰爭背後作祟的卻是金錢:例如依靠武器貿易發財,利用戰爭獲益等等。耶穌明確表示:『你們要謹慎,躲避一切貪婪。』(路12:15)貪婪極其危險,因為它給我們不真實的安全感,雖激勵人祈禱、進堂,但也促使人心生貪念,最終收穫惡果。」

「耶穌又講述了一個富人,一位『優秀企業家』的比喻。這位富人田產豐收,財富滿盈。他沒有想:『我將與我的工人,我的員工分享收穫,好使他們的家庭也能更加富裕』,心裏卻盤算著:『我可怎麼辦呢?因為我已經沒有地方收藏我的物產。我要這樣做:我要拆毀我的倉房,另建更大的。』(路12:17-18)他的倉房越建越大。他的貪財之心永無止盡。如果你有一顆貪戀錢財的心,即使已經非常富有,卻依然想要更多。這就是那些貪財者所崇拜的神。」

教宗說:「得救的道路是真福八端的道路,首先是神貧,也就是即使擁財也不貪財,把財富用來為他人服務、與人分享、讓眾人受益。樂善好施就是我們沒有犯下拜金錢偶像罪的標記。樂善好施指的是施捨给他人他們所需要的東西,它不是我們的剩餘,而是我們必須有所捨棄的東西,因為它或許對我們還有用。這是一個很好的標記,意味著我們對天主的愛勝過了我們對錢財的貪戀。」

教宗然後提出三個我們可以反省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我有施捨嗎?

第二個問題:我給多少?

第三個問題:我如何給?是像耶穌那樣以溫柔愛撫給予呢,還是像人繳納稅款那樣給予?「可是神父,您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當你幫助一個人時,你有注視他的眼睛嗎?握他的手嗎?他是基督的身體,是你的弟兄、你的姐妹。在那一刻,你就像是養活天空飛鳥的天父,懷著天父在給予時的那種大愛!讓我們向上主祈求不拜金錢偶像、不貪戀錢財的恩寵;讓我們祈求注視天父的恩寵,祂充滿了仁愛、慷慨和慈悲;讓我們也祈求以樂善好施幫助他人的恩寵,而且要像天父那樣幫助。」

「可是神父,天主沒有捨棄任何東西。」

「耶穌基督,雖與天主同等,卻捨棄了這種優勢,貶抑自己,自謙自卑,祂也有所捨棄。」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 天主絕不遺棄義人 , 惡人在天主的備忘錄中沒有名字

blog_1444336802

10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天主絕不遺棄義人,而那些播撒惡種的人卻是陌生人,天主不記得他們的名字。

一位不到40歲的勇敢母親,有丈夫和三個子女陪著,卻被癌症拖累在床上。「為什麼呢?」一位老婦人,虔誠祈禱,自己的兒子卻死在黑手黨手中。「為什麼呢?」

教宗在聖瑪爾大小堂祭台前的質問有如一把鋒利的刀,斬斷了許多信德深厚卻遭受悲劇考驗的信徒們的思緒。為什麼會這樣?教宗引用《瑪拉基亞先知書》中的話說:「遵守天主的誡命,有什麼好處?驕傲的人即使作惡,依然順利;試探天主的人居然免受懲罰!」(3:14-15)

教宗說:「多少次我們看到這樣的事發生在那些為非作歹的惡人身上,他們在生活中似乎一帆風順,美滿幸福,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一無所缺。主啊,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這個不在乎天主和世人的無恥之徒、不義且惡的傢伙在生活中事事順利、要啥有啥,而我們這些想要做好事的人卻處處碰壁呢?」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教宗摘錄了《聖詠》中這句話:「凡不隨從惡人的計謀,而專心愛好上主法律的人,是有福的」(詠1:1-2)。

教宗解釋說:「此刻,我們看不到這位受苦的人、背負十字架的人有何結局,就像我們在聖週五和聖週六看不到受苦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天主子會有何結局那樣。然而,祂的苦難終將獲得善果。《聖詠》關於惡人、關於那些我們認為事事順利的人說了些什麼?『惡人卻不如此,絕不如此!他們像被風吹散的糠秕。因上主賞識義人的行徑,惡人的行徑必自趨沉淪』(詠1:4,6)。」

福音中拉匝祿的事跡是無盡苦難的象徵。他甚至得不到享樂者桌上掉下的麵包屑。

教宗說:「我對其中未提及名字的那個人甚感興趣。他只有一個修飾詞:一個富人。在天主的備忘錄中,惡人沒有名字,只寫著一個惡人、一個騙子、一個剝削者。他們沒有名字,只有一個形容詞。相反地,每位努力在上主道路上行走的人,都將擁有自己的名字,就像祂的聖子擁有耶穌救世主的名字那樣。這個名字難以理解;祂經受的十字架考驗和祂為我們遭受種種苦難,也難以解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