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苦難的弟兄姐妹身上尋求基督的面容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羅馬時間2020年7月8日上午11時,教宗方濟各於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彌撒聖祭,特別紀念7年前他前往蘭佩杜薩島(Lampedusa)探望難民的牧靈之旅。在彌撒講道中,教宗以當天選讀的幾篇經文對當前難民的景況作出了深刻的反省。

教宗首先表示:「今天的聖詠邀請我們不斷尋求上主的面容,『你們要時常不斷追求上主的儀容,你們要尋求上主和祂的德能』(參閱:詠104)。這種探尋建構起信徒生活的基本態度,那就是明瞭人存在的終極目標就是與主相遇。尋求天主的面容是我們在此塵世成功旅程的保證,讓我們不會迷路。」

教宗接著講到當天讀經一的内容(參閲:歐十1-3,7-8,12),他說:「歐瑟亞先知描述以色列子民是那個時代迷失的子民,他們失去了預許之地的視野,徘徊於罪惡的沙漠中。成功與巨大財富使以色列子民的心遠離上主,心中充滿著虛偽與不義。」

教宗表示:「這也是今天的基督徒無法倖免的罪惡。『安逸文化使我們只顧及自己,使我們對他人的呼求無動於衷,使我們生活在肥皂泡中。這肥皂泡看似美麗,卻一無是處,只是空洞、暫時的幻覺,它使我們對他人冷漠,甚至引發冷漠全球化』(教宗方濟各2013年7月8日在蘭佩杜薩島的彌撒講道)。今天,歐瑟亞的呼籲是要求我們皈依的再次邀請,『你們應該播種正義,才可收割仁愛的果實;你們應該開墾荒地,因為現在是尋求上主的時候,直到祂來給你們降下正義』(參閱:歐十12)。」

隨後,教宗以當天的福音(瑪十1-7)繼續他的講道,說:「今天福音提到的十二位宗徒有幸獲得與降生成人的天主聖子耶穌基督相遇的恩典。祂注視著他們,一個一個地召喚他們的名字。他們凝視著祂的聖容、聆聽祂的聲音,看到祂顯的奇跡。個人與主的相遇是恩典與救恩的時刻,但也包含使命。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在路上應宣講說天國臨近了』(十7)。與主相遇不能和使命分開。人們應竭盡全力尋求上主的面容,我們能在窮人、病人、被遺棄者和被天主安置在我們身邊外來者的臉龐上認出天主的面容。」

教宗講解完福音之後,接著說:「今天是訪問蘭佩杜薩島的7週年,在天主聖言的光照下,我願意重申參加去年2月舉行的『擺脫恐懼』會議上我說的話,『與他人相遇也是與基督相遇,誠如基督所言,祂就是那位敲我們大門的飢餓者、口渴者、陌生人、赤裸者、病患、被監禁者,請求與我們會面與幫助』。如果人們對這話仍然有疑問時,那就應仔細聆聽耶穌的話:『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對我這最小兄弟中的一個所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二十五40)。」

教宗隨後回憶起7年前在蘭佩杜薩島上一位難民向他講述的悲慘境遇,然而隨行的譯者只做了簡要的轉述。訪問結束後,教宗遇到一位埃塞俄比亞籍的接待員,告訴教宗該名隨行譯者向教宗轉述難民所經歷的折磨與苦難還不及真實情況的四分之一。教宗說:「他們所翻譯的只是過濾的版本,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今天的利比亞。我們都知道戰爭不好,但是你們無法想像人們在那些拘留所過著地獄般的生活。」

教宗最後祈禱說:「願移民之慰、童貞聖母瑪利亞幫助我們在所有因遭受種種不義而被迫逃離自己家園的弟兄姐妹們身上看到聖子的面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相關資訊:

教宗方濟各: 有誰曾經為葬身大海的難民哭泣? 不要冷漠的全球化!

鹽與光轉播:教宗7月8日主持紀念7年前蘭佩杜薩島牧靈之旅彌撒

教宗:願愛在家庭內增長;僵硬態度妨礙聖神的自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家庭,說:「今天是國際家庭日:讓我們為家庭祈禱,願上主的神,愛、尊重和自由的精神在家庭內增長。」

當天的讀經一記載,宗徒致函在安提約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解釋他們為什麼不必按照梅瑟的法律行割損禮(參閱:宗十五22-31)。教宗闡明,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相信了耶穌基督,接受洗禮,滿心歡喜,領受了聖神。他們從外邦文化進入基督信仰,中間沒有任何過渡階段」。

然而,有些「猶太化」的基督徒「認為不能這麼做」。他們認為,「一個人如果原本是外邦人,他應該先成為猶太人,再變成基督徒」。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不明白這一點,心想:「我們難道是次等的基督徒?不能直接從外邦文化進入基督信仰嗎?」為此,他們感到心煩意亂,互相爭論。

「猶太化」的基督徒「以牧靈、神學,甚至是若干倫理的論點來支持他們的論調」。這種作法等同於「對聖神的自由、基督復活和恩寵的無償性提出質疑」。他們的態度僵硬。而此前,耶穌早已譴責這些經師把皈依者看作次等人的舉止。這些人「把天主的法律和教義貶低為一種意識型態」,剝奪聖神的自由。他們的跟隨者則是「態度僵硬的人」,不認識福音的喜樂。「這些經師操縱信眾的良心,使他們成為僵硬的人或者從此遠離」。

教宗重申,「僵硬的態度不來自於好的精神,因為它質疑救恩的無償性、基督復活的無償性。在教會的歷史中,這種情況反覆出現」。讓我們想想白拉奇主義者、知名的僵硬的人。「而我們在當代也看到,某些使徒團體看似組織完善、運行良好,但是人人僵化、一模一樣;然後我們又聽聞內部的腐敗,連創始人也不例外」。

「哪裡有僵硬態度,那裡就沒有天主聖神,因為天主聖神是自由」。這種人剝奪「天主聖神的自由和救恩的無償性」。然而,「一個人白白地成為義人,基督白白地死而復活。這一切絕非買賣得來,而是一份恩典」。

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收到宗徒的信函,深受鼓舞,歡欣踴躍,「從煩憂變成喜樂」。教宗指出,「僵硬的精神不斷地帶給你煩憂。相反地,福音的自由精神則讓你喜樂,因為這正是耶穌藉著祂的復活所做的:喜樂」。耶穌與門徒的關係是不求回報的,因為耶穌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而是朋友。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參閱:若十五12-17)這就是不求回報的無償性。

教宗最後祈禱說:「讓我們祈求上主助祐我們分辨符合福音精神的無償性的果實,以及不合乎福音勸諭的僵硬態度的果實。求主使我們擺脫各種以枝微末節、毫無意義的條文來限制信仰和信仰生活的煩憂。我指的是毫無意義的條文,而非天主十誡。懇求天主使我們遠離這種剝奪自由的僵硬精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眾弟兄姊妹為終止所有全球災難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教會今年5月14日不僅慶祝聖瑪弟亞宗徒慶日,也為新冠疫情的結束祈禱。當天,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並在禮儀開始之際,說:「《人類兄弟情誼》高層委員會訂定今天是祈禱守齋日,祈求天主在這全球疫情的悲慘時刻廣施慈恩與憐憫。我們大家是弟兄姊妹。亞西西的聖方濟各說過:『人人都是弟兄姊妹。』因此,我們各宗教信仰的男女今天要同心祈禱、一起懺悔,祈求治癒這全球流行病的恩寵。」

當天的讀經一選自《約納先知書》,講述了約納先知邀請尼尼微的百姓悔改,以免遭受滅城之災;尼尼微的百姓因此改過向善,城市免於大災難。教宗說,這或許可稱為「道德災難」。而今,新冠疫情在世人毫無防備的情況下席捲全球。「許多人斷送性命。很多人孤獨地離世,無能為力。 一個人經常會想:『我安然無恙。感謝天主,我得救了。』但是,想想他人!想想悲慘的處境、經濟和教育方面的後果,以及將會發生的後遺症」。為此,各宗教的所有弟兄姊妹今天受邀一同祈求天主。

每個人要按照自己的所知、所能,以及各自的文化同心祈禱。教宗說:「我們並非在祈禱中互相反對,這個宗教傳統抵制另一個宗教傳統。不是的:我們所有的人以弟兄姊妹的身份團結一心祈求天主,按照各自的文化、傳統和信念祈禱,但我們互為弟兄姊妹,並向天主祈禱。這一點很重要:弟兄姊妹守齋,為自己的罪過祈求天主寬恕,願上主仁慈恩祐我們,寬恕我們,求上主終止這個全球流行病。今天是個弟兄友愛的日子,眾人仰望唯一的天父。」這是弟兄姊妹的手足之情,以及慈悲天父的父愛。

這次的新冠疫情有如洪水突襲,讓世人稍微有所警醒。然而,教宗指出,「仍有許多其它的全球性災難使得人們失去生命,而我們尚未察覺到。在世界此刻的眾多悲慘處境前,我們不夠警覺」。接著,教宗引用官方統計數據,說:「今年的前四個月,已有370萬人死於飢荒。這是飢荒的全球大流行。今天懇求上主終止全球疫情的這個祈禱,必須促使我們也關注世界上的其它全球大災難。戰爭、饑荒和許多其它的全球災難。」

教宗最後再次勉勵眾人響應《人類兄弟情誼》高層委員會的邀請,在這日子裡按照各自的傳統,祈禱、懺悔、守齋、行愛德,以及援助他人。從《約納先知書》中可以得知,上主看到百姓悔改的反應時,便停止了祂的滅城計劃。為此,教宗祈禱說:「願天主終止這個悲慘處境,終結這個全球疫情。求天主垂憐我們,並遏止其它可怕的全球災難:飢荒、戰爭、兒童失學的災難。我們以弟兄姊妹的身份一同為此祈禱。願天主降福我們、垂憐我們每個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花地瑪聖母紀念日彌撒為師生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教會紀念花地瑪聖母顯現。教宗在彌撒開始前,特別提及學生和老師,他說:「今天,讓我們為學生,就讀的青少年和教師祈禱,他們要在教學中找到新的方法。願上主在這道路上幫助他們,給予他們勇氣,並且取得成功。」

當天的福音取自《若望福音》(十五1-8)。耶穌說:「你們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們内;那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的,他就結許多的果實。」

教宗對此福音内容反省道:「上主再次提到留在祂内。祂對我們說:『基督徒的生活是存留在我内』。祂用葡萄樹的圖像,枝條留在葡萄樹上加以説明。這『存留』不是被動的,而是積極、互相的『存留』。為甚麽呢?因為耶穌說:『你們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們内』(4節)。祂也住在我們内,而不是只有我們住在祂内。這是互相存留。」

教宗接著表示:「這互相存留是奧秘、生活的奧秘,一個最美好的奧秘。枝條沒有葡萄樹就無法結出果實,為了生長和結出果實,枝條需要樹液。葡萄樹也需要枝條,為結出果實需要互相存留。」

教宗說:「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基督徒的生活是履行誡命、活出真福八端的精神且力行慈悲善功。但更重要的是互相存留。離了耶穌,我們什麽也不能作,就如枝條離了葡萄樹那樣。上主請允許我如此說,耶穌離了我們,好像什麽也不能作。果子是結在枝條上,而不是直接長在樹幹上”。在這互相存留中才能結出碩果。」

教宗問道:「耶穌需要我們做什麽呢?祂需要的是我們的見證,為祂的名作見證,好使信德和福音因著見證而成長。這是互相存留的奧秘。反省我們存留在耶穌内和耶穌存留在我們内對我們大有裨益。我們存留在耶穌内為得是獲得活力、力量和結碩果,而耶穌留在我們内是為賜予我們見證的力量,教會因著見證而成長。」

教宗說:「我們與耶穌之間的關係是親密、奧秘和沒有言語的關係,這不只是針對神修家,而是為所有人。願上主賜予我力量,做祢要我所做的一切。與上主的對話是親密的對話。」

教宗最後總結道:「願上主幫助我們明白和感受到這種存留的奧秘。」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護士祈禱,他們是英勇的榜樣

CNS photo/David Ryder, Reuters 在位於華盛頓大學醫學中心(西雅圖)的護士Leah Silver在新冠病毒心切治療病房照顧一名患有新冠病毒的患者。

2020年5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護士,說:「今天是護士節,昨天我寄發了一個訊息。讓我們今天為從事這項職業的男女護士、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祈禱;這不僅是個職業、更是個聖召、奉獻。願上主降福他們。在這全球疫情期間,他們樹立了英勇的榜樣,有些人甚至獻出生命。讓我們為男女護士祈禱。」

在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中,耶穌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上所賜的一樣。」(參閱:若十四27-31)教宗指出,這裡所指的,不是世界和平、沒有戰爭的那種平安,而是指我們人人內在的心靈平安。

世界所賜的內在平安是生活順遂、心平氣和。它有如「你擁有的一項物件,使你與他人相隔離」。平安成了你擁有的物件,「你不知不覺地封閉在這平安裡」。這種世界的平安使你寧靜快樂,同時也令你「陶醉麻痺,停滯不前,有點自私」。這就是世界所賜的平安:「它的代價很高,因為你必須不斷更換平安的工具:某樣東西激發你的熱情,帶給你平安,之後熱情消逝,你必須換個目標。它之所以代價高昂,是因為它短暫又貧瘠」。

相反地,耶穌所賜的平安是另一回事。耶穌的平安敦促你採取行動,走向他人,創造團體,締造溝通。「世界的平安代價昂貴,耶穌的平安則是白白賞賜的:上主的平安是一份恩典。它結實纍纍,催促你不斷前行」。舉例而言,福音中有個有錢人打算建造更大的倉房來儲藏財物,天主稱之為「糊塗人」,因為祂當晚就要索回這個有錢人的靈魂(參閱:路十二13-21)。這種世界的平安目光短淺,而上主的平安卻「向天國敞開」,並能引領他人跟自己一起前往天國。

為此,教宗邀請眾人省思自己內在擁有哪種平安:我是否安於享樂、所擁有的物品或是其它許多事務,或者我把平安視為上主的恩典?我必須為平安付出代價嗎,或者我是從上主那裡白白領受而來的呢?我的平安狀態如何?我是否一有所匱乏就忿忿不平?這不是上主的平安。我是否安逸度日,麻木不仁?這絕非來自上主。我是否心情平和,渴望把這份平安傳給他人,推動某些事務?這才是上主的平安。即使在艱難時刻,我是否從容安定?這源於上主。上主的平安對我也是助益良多,因為它充滿希望,展望天國。

教宗最後祈禱說:「願上主賜給我們這份充滿希望的平安。它使我們成果卓越,與他人溝通交流,創造團體,始終展望天國的最終平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失業的人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在禮儀開始時,他提到1945年在整修意大利泰爾莫利主教座堂時,尋獲了聖弟茂德的聖髑;今年適逢這事件的75週年紀念。隨後,教宗念及失業的人,說:「這幾天有很多人失業,找不到下一份工作,或者打黑工。讓我們為這些弟兄姊妹祈禱,他們飽受這失業之苦。」

在當天的福音中,耶穌表示,受派遣而來的護慰者聖神「必要教訓門徒們一切,也要使他們想起,耶穌對他們所說的一切」(參閱:若十四21-26)。教宗指出,「這是有關聖神的許諾。聖神居住在我們內,由聖父和聖子所派遣」,前來「陪伴我們的生活」。聖神又稱為護慰者,祂「提供支持和陪伴,以免人們失足跌倒」。

聖神的職責在於教訓我們一切並使我們想起耶穌的教導。教宗指出,「聖神教導我們信德的奧跡,教導我們進入奧跡,更加理解奧跡。聖神教導耶穌的教義,以及如何培養我們的信德,卻又不至於犯錯,因為教義會成長,卻始終在同一個方向上成長,在理解上有所長進。聖神協助我們更加理解信仰」。信仰和教義絕非靜止不變;相反地,它們不斷成長,在同一個方向上進步。聖神避免教義出錯,避免它停滯不前,以免它在我們內停止生長。「聖神將教導我們耶穌教過我們的一切,促使我們更加理解耶穌的教導,讓上主的教義在我們內成長茁壯,達致成熟」。

聖神的另一項職責是提醒。耶穌說:「他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說的一切。」聖神有如記憶,喚醒我們,使我們對上主的事保持警醒,並且使我們想起在生命中遇見上主或遠離上主的時刻。

教宗提到,有個人曾經如此祈禱,說:「上主,我依然是小時候的我,有過這些夢想的我。但是後來我走錯了路,現在蒙祢召叫。」教宗表示,這就是「聖神在個人生活中的記憶。祂帶給你救恩的記憶,使你記得耶穌的教導和自己的生活」。因此,一個美麗的祈禱方法是對上主說:「我還是原來的我。我走過了頭,犯了許多錯,但我還是原來的我、祢深愛的我。」這便是「生命旅途的記憶」。

在這記憶裡,聖神引領著我們,帶領我們分辨當做之事、正確道路和錯誤的路;在各種小決定上,聖神也是如此。若我們祈求聖神的真光,祂必會助祐我們在日常的大小事上做出正確的決定。此外,在《福音》中,除了護慰者以外,聖神還有另一個名字,即:天主的恩典。聖神本身就是天主恩賜的禮物。

教宗最後祈禱說:「願上主協助我們守護祂在洗禮中賜給我們的這份恩典、我們人人心中的這份恩典。」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工作人員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是向龐貝聖母祈禱日,也是紅十字會國際日。為此,教宗在彌撒開始之際,說:「今天人們慶祝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日。讓我們為這些值得嘉許的機構的工作人員祈禱:願上主降福他們廣施善行的工作。」

當天的福音記載耶穌與門徒的對話。那時,在最後晚餐中,耶穌表示在場的其中一人將背叛祂,所以眾人心神憂傷。於是,耶穌安慰祂的門徒,說:「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參閱:若十四1-6)教宗指出,「這裡,我們看到耶穌安慰人的方法。」我們有許多安慰人的方法,包括最懇切的、最親近的、最正式的。而唁電那種正式行文寫的「深表哀痛」,無法安慰任何人,流於形式。那麼,上主如何安慰人呢?我們必須瞭解這一點,因為人生必會遇到悲傷的時刻,我們必須學會「察覺出什麼是上主的真正安慰」。

在這段福音章節中,我們看到上主始終在人們身邊以真理和希望安慰人。教宗表示,這是上主安慰的三大特色。首先,上主親近人,而非遙不可及。上主說:「我在這裡,與你們同在。」上主常是靜靜地臨在,「但我們知道祂在,祂一直都在」。這種親近是天主的風格,祂也在道成肉身的奧跡中親近我們。上主在一旁安慰人,不說空洞的話語,而是喜愛靜默。這是「親近的力量、臨在的力量」。上主「沉默寡言,卻親近陪伴」。

耶穌安慰方式的第二個特色是真理。耶穌是真理,祂不會說假話,例如:「放心,一切都會過去。以後不會再發生這種事。」不,耶穌說的是真話,祂不隱藏真理,因為祂親口說:「我是真理。」而真理就是:「我將離開。」耶穌言下之意是:「我將會死亡。」人人終將一死,這是真理。耶穌簡單地講述這點,並且溫和地說,不傷害人。

耶穌安慰人的第三個特色是希望。祂說:「沒錯,這是個困境。但是,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了給你們預備地方。」耶穌先去打開住處的門,而且祂會再來接我們一同前往。換言之,「每當我們中有人要離開塵世時,耶穌都會回來。」祂說:「我必再來接你們。」這就是盼望。祂沒有說:「不,你們不會受苦,什麼事都沒有。」相反地,祂說出真理:「我與你同在,這就是真理。這個困境暗藏危險和死亡。但你們心裡不要煩亂,卻要保有平安。平安是各種安慰的基礎,因為我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為的是我在那裡,你們也在那裡。」

教宗表明,「接受上主的安慰並不容易。在艱難時刻裡,我們往往對上主發脾氣,不讓祂來對我們如此說話,不讓祂溫柔、親近、溫和地以真裡和希望對我們說話」。教宗最後邀請眾人祈求恩寵,好能學會接受上主的安慰。「上主的安慰是真實的,從不欺騙。它不是麻醉藥,而是親近人心的真實安慰,為我們開啟希望之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藝術家祈禱,少了美就無法理解福音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再次提起藝術家。他說:「昨天,我收到一群藝術家的來信:他們感謝我們之前為他們的祈禱。我渴望祈求上主降福他們,因為藝術家讓我們明白美為何物,而且少了美,就無法理解福音。讓我們再次為藝術家祈禱。」

當天的讀經一記載,聖保祿宗徒在宣講耶穌基督是救主之前,先談論了天主對以色列人的揀選,以及天主帶領以色列子民出埃及的事跡(參閱:宗十三13-25)。在講道中,教宗闡明,保祿宣講耶穌時,之所以先談論救恩史,是因為耶穌背後蘊含著一段「恩寵的歷史、蒙揀選的歷史和許諾的歷史」。

上主揀選了亞巴郎,與祂的子民同行。「因此,保祿受邀解釋為什麼信仰耶穌基督時,他沒有從耶穌基督講起,卻從歷史著手。基督信仰固然是個教義,但它並不侷限於此」。基督信仰更是一段歷史,它帶領我們通往的教義是「上主的許諾、與主的盟約,以及蒙主揀選的事實」。

基督信仰不只關乎倫理。它具有「道德準則,但是光有倫理觀念並不足以成為基督徒」。基督信仰不是為真理蒙揀選的菁英分子。當某個人說:「我接受了這個培育,我屬於這個運動團體,所以我高人一等。」這種優越感絕非基督信仰。相反地,基督信仰屬於子民,一個由天主白白揀選的子民。「倘若我們沒有這種屬於子民的意識,我們將成為意識型態下的基督徒,堅守一種肯定真理卻狹隘的教義,過度關切倫理道德」;抑或是,我們自認為菁英,覺得自己蒙天主揀選,「其他人將會下地獄,即使他們蒙天主的慈悲獲救,也是被丟棄的一群人」。教宗強調,「如果我們沒有屬於天主子民的意識,我們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

因此,保祿從子民的歸屬感出發,解釋耶穌基督。教宗表示,「我們經常有所偏頗,側重於教義、道德或菁英主義。菁英的優越感對我們傷害極大,我們會失去對天主聖潔而忠信的子民的歸屬感。天主揀選了亞巴郎」,作了「莫大的許諾」,也就是有關救主耶穌的許諾,然後祂讓子民帶著這份盼望前行。這便是「子民的意識」。我們必須「傳揚我們的救恩史」、子民的記憶。在天主子民的這段歷史中,有聖人也有罪人,更有許多善良的百姓,人人都在其中。那些跟隨耶穌的群眾,敏銳地察覺到子民的歸屬感。一個人若是自稱為基督徒,卻沒有如此的敏銳度,他就不是真的基督徒,因為「他認為就算沒有子民,自己也能成義」。

無疑地,基督徒最危險的偏離正途,向來是「缺少屬於子民的記憶」。一旦缺少這記憶,就會過度看重教義、道德、倫理和菁英團體。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懇求上主恩賜子民的意識,如同聖母瑪利亞在《謝主頌》裡詠唱的那樣。「我們屬於天主聖潔而忠信的子民。全體子民擁有信德的敏銳度,在這相信的方式上絕對不會失誤」。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願天主幫助媒體工作者始終為真理服務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彌撒開始前特別念及媒體工作者。教宗說:「今天,讓我們為在媒體界工作的男女祈禱。在這疫情大流行時期,他們冒著極大的風險,從事繁重的工作。願上主幫助他們在傳媒工作中始終傳播真理。」

當天的福音取自《若望福音》(十二44-50)。耶穌說:「信我的,不是信我,而是信那派遣我來的;看見我的,也就是看見那派遣我來的。我身為光明,來到了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在黑暗中。無論誰,若聽我的話而不遵行,我不審判他,因為我不是為審判世界而來,乃是為拯救世界。拒絕我,及不接受我話的,自有審判他的:就是我所說的話,要在末日審判他。」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反省道:「若望福音的這段章節讓我們看到耶穌和天父之間的親密關係。耶穌按照天父的旨意行事。耶穌明確地指出自己的使命說:『我身為光明,來到了世界上,使凡信我的,不留在黑暗中』(46節)。依撒意亞先知也曾預言這光,說:『在黑暗中行走的子民看見一道皓光』(參閱:九1)。宗徒們的使命也是把這光帶給這個世界。換句話說,耶穌和宗徒們的使命是光照,因為世界處於黑暗之中。」

教宗接著指出:「耶穌的光被拒絕了。若望宗徒在福音一開始就明確地說道:『光明來到了世界,世人卻愛黑暗甚於光明』(三19)。人們習慣了黑暗,生活在黑暗之中。“他們不能接受光明,因為他們是黑暗的奴隸。耶穌的光使人看到事物的原貌、看到自由和真理。」

教宗舉例說:「聖保祿有過這種從黑暗過渡到光明的經驗。在前往大馬士革的路上他與上主相遇。天主的一道強光使他看不見。然而,藉著洗禮,保祿重見光明(參閲:宗九1-19)。保祿經歷了這種從黑暗到光明的經驗,這也是初期教會時期聖猶斯定將洗禮稱為『光照』的聖事,這也是我們在聖洗聖事中獲得的經驗。」

教宗接著強調:「耶穌雖然帶來光明,但是祂的子民拒絕祂。這是罪過的悲劇:罪過使我們雙眼蒙蔽,使我們無法容忍光,我們的雙眼有了疾病。那麽,哪些事物使我們的眼睛、使信德的眼睛患病呢?是惡習、世俗精神和傲慢。這三件事物催促你與其它事物有所連接,使你留在黑暗中而感到安全。活在光明之中並非易事,因為光使我們看到內在許多不願看到的醜陋事物:惡習和罪過等等。這些事物使我們蒙蔽,遠離了耶穌的光。」

教宗說:「如果我們開始思考這些事物,那麽我們找到的不會是一堵牆,而是出口,因為耶穌說過祂是光:『我來到世界上不是為審判世界,而是拯救世界。耶穌是光,讓光照耀你,讓你看到你内在的那一切。」

教宗最後總結道:「上主拯救我們,但是首先祂要求我們看到我們内在的黑暗。我們不要害怕上主,祂善良、溫和,並且接近我們。祂來是為拯救我們。我們不要害怕耶穌的光。」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求主接納新冠疫情的亡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他在禮儀開始時,念及所有新冠疫情中的亡者。教宗說:「今天讓我們為全球疫情的亡者祈禱。他們孤獨地離世,臨終時沒有摯愛的撫慰,其中有許多人連葬禮都沒舉辦。願上主接納他們進入光榮。」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耶穌與猶太人的對話。耶穌明確告訴他們:「你們還是不信,因為你們不是屬於我的羊。」(參閱:若十22-30)教宗由此省思,哪些態度阻礙我們認識並宣認耶穌基督?

第一重阻礙是貪戀錢財。教宗說:「我們這些走入上主之門的人,也有許多人隨後裹足不前,因為錢財禁錮了我們。」上主對錢財的態度堅決,因為錢財是前行的阻礙。我們雖然不追求貧苦,卻不能為錢財而活,淪為它的奴隸。錢財是現世的主人,「而我們不能事奉兩個主人」(參閱:瑪六24)。

第二重阻礙是僵硬的態度:心靈的僵硬、詮釋法律時的僵硬。教宗指出,「耶穌正是為了這種僵硬態度,斥責法利塞人和經師」。態度的僵硬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關於這點,教宗提起一件奇聞軼事:有一名女士週六下午參加了一台婚配彌撒,並詢問這算不算一台主日彌撒,因為彌撒選讀的經文不同。這名女士害怕犯大罪,懷疑自己參加了一台「假的」彌撒,因為經文對不上號。教宗說:「這名女士屬於某個教會運動團體,可是這態度多麼僵硬。這會使我們遠離耶穌的智慧,剝奪你的自由。許多牧者助長信友靈魂裡的這種僵硬態度,而這僵硬態度使得我們進不了耶穌的門。」

第三重阻礙是懶惰懈怠。鬆懈倦怠的態度「奪走我們前行的意願」,「讓你變得不冷不熱」。懶散是我們前行的阻礙。第四重阻礙是教權主義,因為它「取代耶穌的位置」,立定諸多規矩。教宗痛斥「教權主義剝奪信友的信仰自由。教權主義作風是教會內的一種醜陋疾病」。第五重阻礙是世俗精神,也就是信仰的實踐流於世俗化。有些堂區的某些聖事的慶祝變得世俗,人們不太明白耶穌臨在的恩寵。

上述的所有態度,都「缺乏自由」。少了自由,就無法跟隨耶穌。當然,自由有時會走過頭,失足跌倒,但這總好過在開始走向耶穌之前,就一蹶不振。教宗最後懇求上主光照我們,「讓我們看到自己的內心是否自由」,能否自由地走向耶穌,「成為祂的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