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基督徒應該喜樂,不要愁眉不展

將臨期 十二月二十一日 彌撒

(第一式)

讀經一:雅歌 2:8-14

聽,這是我愛人的聲音;看,他來了:他跳過山崗,躍過丘陵。我的愛人彷彿羚羊,宛如幼鹿;你看,他已站在我們的牆後,由窗外向裡凝視,由窗櫺往內窺望。我的愛人招呼我說:「起來,我的愛卿!快來,我的佳麗!看,嚴冬已過,時雨止息,且已過去;田間的花卉已露,歌唱的時期已近。在我們的地方已聽到斑鳩聲;無花果樹已發出初果,葡萄樹已開花放香;起來,我的愛卿!快來,我的佳麗!我那在岩石縫中,在懸崖隱處的鴿子!請讓我看到你的面貌,聽見你的聲音,因為你的聲音柔和可愛,你的面貌美麗動人。」

(第二式)

讀經一:索福尼亞先知書 3:14-18

熙雍女子,你應歡樂!以色列,你應歡呼!耶路撒冷女子,你應全心高興喜樂!上主已撤消了對你的定案,掃除了你的仇敵;以色列的君王─上主在你中間,你再不會遇見災禍!在那一天,人必對耶路撒冷說:「熙雍,你不用害怕,不要雙手低垂!上主你的天主,在你中間,他是一位施救的勇士,他必為你喜不自勝,對你重溫他的愛情;且因你歡耀喜樂,有如在慶節之日。」

福音:聖路加福音 1:39-45

瑪利亞就在那幾日起身,急速往山區去,到了猶大的一座城。她進了匝加利亞的家,就給依撒伯爾請安。依撒伯爾一聽到瑪利亞請安,胎兒就在她的腹中歡躍。依撒伯爾遂充滿了聖神,大聲呼喊說:「在女人中你是蒙祝福的,你的胎兒也是蒙祝福的。我主的母親駕臨我這裡,這是我那裡得來的呢?看,你請安的聲音一入我耳,胎兒就在我腹中歡喜踴躍。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

2017年12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你們要有被救贖和寬恕的樣貌,而不是愁眉不展。」當天的兩篇讀經均提到發自內心的深邃喜樂。整個禮儀充滿了喜樂的訊息:「你們要喜樂,要喜樂!」

教宗於是解釋喜樂的三個方面:

首先是源自寬恕的喜樂。

教宗說:「上主已撤銷了對你的定案。我邀請大家喜樂,不要過個不冷不熱的生活,因為我們知道我們已被寬恕。這是基督徒喜樂的真正根源。我們可以想想囚犯得知被減刑時的喜樂,或者福音中病患和癱子獲得痊癒的喜樂。因此,我們需要意識到耶穌帶給我們的救贖。」

教宗說:「有一位批評基督徒的哲學家,稱自己是諾斯底主義者或無神論者,我不太確定,但他批評基督徒說:『這些基督徒說有救主;當他們擁有被救贖的樣貌和喜樂時,我將相信他們,將相信救主。』可是,你卻擁有一張愁眉不展的面容,人們如何能相信你是一位信徒,你的罪過得到了赦免呢?這是第一點,今天禮儀的第一個訊息:你是一個被寬恕的人,我們每個人都是被寬恕的人。天主是寬恕的天主。因此,你要接受這個寬恕,喜樂地前行,因為上主也將寬恕我們由於軟弱所做的事情。」

喜樂的第二個方面是上主與我們同行。

教宗說:「上主自從召叫亞巴郎那刻起就與我們同行。祂就在我們中間,無論我們飽受考驗、困難或喜樂。在一天的時光中,我們要向上主說幾句話,因為祂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在我們身邊。」

喜樂的第三個方面是不讓自己垂頭喪氣。

教宗說:「悲觀的生活不是基督徒的生活,悲觀的根源是根本不知道自己已被寬恕,悲觀源自一個人從未感受到天主的溫柔。我們可以說,福音讓我們看到了喜樂:『瑪利亞歡喜地起身,急忙去拜訪表姐依撒伯爾。』喜樂也促使我們急忙前行,一直都如此,因為聖神的恩寵不懂得緩慢。聖神總是急促行事,總是催促著我們:向前,向前,猶如風吹動帆船那樣,催促著我們前行。」

簡言之,依撒伯爾與瑪利亞相遇的喜樂使她腹中的胎兒歡喜踴躍。

教宗說:「這也是教會向我們訴説的喜樂:我們是喜樂的基督徒,我們要竭盡所能表明我們深信已得到救贖。上主寬恕了我們的一切,若我們再次跌倒時,祂還會寬恕我們,因為天主是寬恕的天主。上主在我們中間,祂不會讓我們垂頭喪氣。這是今天的訊息:『起來!』也就是耶穌對病患說的那個起來:『起來,去吧!你應歡呼,你應歡樂,你應全心高興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生育力始終是天主的降福和標記

將臨期 十二月十九日 彌撒

讀經一:民長紀 13:2-7,24-25

那時,在祚辣有一個人,屬於丹支派,名叫瑪諾亞,他的妻子是個石女,從未生育。上主的使者顯現給那婦人,對她說:「看,你原是個石女,從未生育,但是你要懷孕生子。今後要留心:清酒濃酒都不可喝,各種不潔的東西也不可吃!看,你將懷孕生子,剃刀不可觸及他的頭,因為這孩子從母胎就是獻於天主的;他要開始從培肋舍特人手中拯救以色列。」那婦人遂去告訴自己的丈夫說:「有一個天主的人來到我這裡,他的容貌好像天主的使者,極其威嚴;我沒有問他從那裡來,他也沒有告訴我他的名字。他對我說:看,你將懷孕生子,從今以後清酒濃酒都不可喝,各種不潔的東西都不可吃,因為這孩子從母胎一直到死,是獻於天主的。」後來那婦人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三松;孩子漸漸長大,上主祝福了他;上主的神開始感動他。

福音:聖路加福音 1:5-25

黑落德為猶太王的時候,阿彼雅班次中有一位司祭名叫匝加利亞,他的妻子名叫依撒伯爾,是亞郎的後代。二人在天主前都是義人,遵守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無瑕可指。但是,他們沒有孩子,因為依撒伯爾素不生育,兩人又都上了年紀。有一天,正逢匝加利亞輪著他的班次,在天主前盡司祭的職務時,按著司祭的常例,他抽中了簽,得進上主的聖所獻香。獻香的時候,所有的百姓都在外面祈禱。有一位上主的天使站在香壇右邊顯現給他。匝加利亞一見,驚惶害怕起來;但天使對他說:「匝加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蒙應允,你的妻子依撒伯爾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若翰。你必要歡喜踴躍,許多人也要因他的誕生而喜樂,因為他在上主面前將是偉大的,淡酒和濃酒他都不喝,而且,他還在母胎中就要充滿聖神;他要使許多以色列子民轉向上主,他們的天主;他要以厄里亞的精神和能力,在他前面先行,使為父的的心轉向兒子,使悖逆者轉向義人的心意,為上主準備一個善良的百姓。」匝加利亞遂向天使說:「我憑什麼能知這事可行呢?因為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上了年紀。」天使回答說:「我是站在天主面前的加俾額爾,奉命來向你說話,報告你這個喜訊。看,你必成為啞巴,不能說話,直到這事成就的那一天,因為你沒有相信我的話;但我的話屆時必要應驗。」百姓等候匝加利亞,都驚訝他滯留在聖所內那麼久。及至他出來,竟不能對他們講話。他們這才知道,他在聖所中見了異象;他成了啞巴,只好給他們打手勢。匝加利亞供職的日期一滿,就回了家。幾天以後,他的妻子依撒伯爾受了孕,她躲藏了五個月,說:「上主在這些時日內這樣眷顧了我,除去了我在人間的恥辱。」

2017年12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了兩個關鍵詞:不孕和生育力。當天禮儀的兩篇讀經記述天使傳報三松和洗者若翰的誕生,他們的母親分別是不孕和年邁的婦女(民13:2-25;路1:5-25)。在她們的年代,不孕是個恥辱,生育子女則是天主的恩寵和賞賜。教宗指出,聖經中有許多熱切渴望生子的不孕婦女,或者痛失兒子的母親,因為她沒了後代,諸如撒辣、納敖米、亞納、依撒伯爾。

天主頒給我們原祖父母的首條誡命是「你們要生育繁殖,充滿大地」(創1:28)。

教宗解釋說:「哪裡有天主,那裡就有生育力。我突然想到有些國家選擇了不孕之路,罹患人口老化的惡性疾病。他們吝於生育子女,一味索求福利。國家少子化並非一件幸事。生育力始終是天主的降福。」

教宗闡明,生育力分成物質和精神的,但都給予生命。一個人可以不結婚,就如司鐸和度奉獻生活者,但他必須在生活中給予他人生命。我們若不以善行發揮生育力,就是有禍的。

生育力是天主的標記。

教宗指出:「先知們選擇以沙漠的圖像加以說明。還有什麼比沙漠更加貧瘠的呢?儘管如此,先知們仍預言,沙漠將開出花朵,旱地將充滿水源。這正是天主的許諾。天主是富有生育力的。魔鬼的確希望人們不孕。它希望我們每個人都不以給予他人生命而活,無論是身體還是精神上的。魔鬼希望人們為自己而活,自私自利,傲慢自大,愛慕虛榮,自我膨脹,卻不為他人而活。魔鬼就是使自私的莠子成長,並阻止我們發揮生育力的那位。」

當我們臨終時,有子女為我們闔上雙眼是一個恩寵。

教宗提及一位阿根廷巴塔哥尼亞(Patagonia)年邁傳教士的典範:「他在高齡90多歲時,稱他的一生瞬息即逝,但他在重病末期有很多精神上的子女伴隨左右。」

聖誕節即將來到,教宗指著聖誕馬槽的空搖籃說:「我們可以看到這裡有一個空的搖籃。它可以是希望的象徵,因為耶穌聖嬰就快要降臨;它也可以是博物館的展示品,一生空無一物。我們的心靈是一個搖籃。我的心靈狀況如何呢?它是空蕩卻開放,以便不停地領受生命和給予生命,抑或它是一顆保守的心,如同博物館的展示品那樣,從不向生命開放,也不給予生命?」

最後,教宗鼓勵眾人凝視這個空的搖籃並祈禱說:「上主,求祢降臨,充滿搖籃,填滿我的心,敦促我給予生命,成為富有生育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天主以慈愛親近我們,拯救我們

十二月十四日 聖十字若望 彌撒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41:13-20

上主,你的天主,提攜著你的右手,向你說過:「不要害怕,有我協助你。」雅各伯蟲豸啊!以色列蛆蟲啊!不要害怕,我必協助你,你的救主是以色列的聖者。看啊,我使你成爲一架鋒利多齒的新打禾機,叫你壓榨高山,壓得粉碎,使丘陵變爲碎末。你要簸揚它們,風必將它們捲去,暴風必吹散它們;然而你要因上主而喜樂,因以色列的聖者而誇耀。貧困和窮苦的人,若找水而無所獲,他們的舌頭渴得焦燥,我上主必俯允他們,我,以色列的天主必不棄捨他們。我要在禿山上開闢河流,在空谷中噴出泉源;我要使沙漠變爲池沼,使乾地化爲噴泉。我要在沙漠中種植香柏木、皂莢、桃金娘和橄欖樹;在荒野中要把柏樹、榆樹和雲杉樹一起栽植起來;爲使人們看見,知道,同時因深思而瞭解:這是上主的手所做的,是以色列的聖者所創造的。

福音:聖瑪竇福音 11:11-15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在婦女所生者中,沒有興起一位比洗者若翰更大的;但在天國裏最小的,也比他大。由洗者若翰的日子直到如今,天國是以猛力去奪取的,以猛力奪取的人,就攫取了它,因爲眾先知和法律講說預言,直到若翰爲止。若是你們願意接受,他就是那位要來的厄里亞。有耳的,聽吧!」

2017年12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講解了天主的慈愛,勉勵我們稱呼天主為「阿爸」,因為祂以慈愛親近了我們。

當天的《聖詠》關於天主寫道:「上主對祂的一切受造物仁愛慈祥。」(詠145:9)第一篇讀經節選的《依撒意亞先知書》也描繪道,天主像爸爸對待嬰兒那樣與我們交談,盡可能模仿嬰孩的語氣發出稚嫩的聲音。祂首先以安撫的口吻保證道:「不要害怕,有我協助你。」(依41:13)

教宗說:「天主似乎想要給我們唱搖籃曲。我們的天主會這樣做。祂的慈愛就是這樣的,好似父親、母親。祂常說:『縱然母親能忘掉自己的兒子,我也不能忘掉你啊!』(依49:15)。祂把我們放在祂的心裡。天主以這樣的對話做了小孩子,為叫我們明白,好讓我們信賴祂。我們可以像聖保祿那樣勇敢地對祂說話,以一種不同的語氣對天主說:『爸爸,阿爸』。父親,這就是天主的慈愛。」

教宗繼續說:「天主有時候確實會鞭策我們,祂是偉大的,但祂也以慈愛親近我們,拯救我們。這是一項奧跡,一件美妙的事。天主是偉大的,卻做了小孩子,但祂的幼小並不減祂的偉大。在這個大與小的辨證中,彰顯著天主的慈愛。偉大的成為微小的,好使微小的能成為偉大的。耶誕節幫助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在那個馬槽裡,天主是如此之小。我想起聖多瑪斯·阿奎那《神學大全》第一冊中的一句話。我願意解釋一下:『什麼是神聖的?什麼是最神聖的事?』他說: “Non coerceri a maximo  contineri tamen a minimo divinum est”,意思是不被大事嚇倒,卻關注小事。這就是神聖,大小同時具備。」

「天主不僅幫助我們,也給予我們一個喜樂的許諾,一個豐收的許諾,幫助我們繼續前行。教宗強調,天主不僅是父親,也是爸爸。我有能力這樣和上主說話嗎,或者我感到害怕?每個人自己作答。有人會問:『天主慈愛的神學場景是什麼?哪裡更容易找到天主的慈愛呢?哪裡可以很好地體現出天主的慈愛呢?』『創傷』,我的創傷,你的創傷,當我的創傷和祂的創傷相遇的時候。藉著這些創傷,我們獲得了治癒。」

教宗引用慈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說:「在那裡,有人俯身救助遭遇強盜的人,為他清洗傷口,付錢託人照顧他。我們的創傷是天主慈愛的神學場景。」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在一天當中反省上主的邀請:「來吧,讓我看看你的創傷,我要治癒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讓我們接受上主的安慰,切莫心懷怨恨

將臨期第二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依撒意亞先知書 35: 1-10

荒野和不毛之地必要歡樂,沙漠必要欣喜,如花盛開,盛開得有如百合,高興得歡樂歌唱,因爲它們將獲得黎巴嫩的光華,加爾默耳和沙龍的美麗;它們將見到上主的榮耀,我們天主的光輝。你們應加強痿弱的手,堅固顫動的膝,告訴心怯的人說:「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看,你們的天主,報復已到,天主的報酬已到,他要親自來拯救你們!」那時瞎子的眼睛要明朗,聾子的耳朵要開啓;那時瘸子必要跳躍如鹿,啞吧的舌頭必要歡呼,因爲曠野裏將流出大水,沙漠中將湧出江河,白熱的沙地將變爲池沼,亢旱的地帶將變爲水源,豺狼棲息的洞穴將生出蘆葦和菖蒲。那裏將有一條大路,稱爲「聖路」,不潔的人不得通行:這原是上主百姓所走的路,愚蠢的人也不會迷路。那裏沒有獅子,猛獸也不上來,路上遇不到一隻野獸,獨有被贖出的人們行走。上主所解救的人必要歸來,快樂地來到熙雍,永久的歡樂臨於他們頭上,他們將享盡快樂和歡喜,憂愁和悲哀必將遠遁。

福音:聖路加福音 5: 17-26

有一天,耶穌正在施教,幾個法利塞人和法學士也在座。他們是從加里肋亞和猶太各鄉村及耶路撒冷來的;上主的德能催迫耶穌治病。看,有人用床抬來一個患癱瘓症的人,設法把他抬進去,放在耶穌跟前。但因人眾多,不得其門而入。遂上了房頂,從瓦中間,把他連那小床繫到中間,正放在耶穌面前。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說:「人啊!你的罪赦了。」經師和法利塞人開始忖度說:「這人是誰?竟說褻瀆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耶穌看透了他們的心思,就向他們說:「你們心裏忖度什麽呢?什麼比較容易?是說:你的罪赦了,或是說:起來行走吧!但爲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權赦罪。」─便對癱子說:「我給你說:起來,拿起你的小床,回家去吧!」那人立刻在他們面前站了起來,拿著他躺過的小床,回家去了。眾人十分驚奇,並光榮天主,滿懷恐懼說:「今天我們看見了出奇的事。」

2017年12月1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勉勵道:「讓我們接受上主的安慰,切莫心懷怨恨。」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依撒意亞先知書》,講述上主許諾賜給祂的子民安慰(卅五1-10)。教宗對此證實說:「上主來是為了安慰我們。誠如聖依納爵所言,我們要默觀基督的安慰者角色,視之為朋友間的安慰。」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復活後顯現給門徒們,但「他們由於歡喜,還是不敢信,只是驚訝」(路24:41)。

教宗解釋:「我們經常覺得上主的安慰是件奇事,卻難以接受安慰;相較於接受安慰,安慰別人比較容易。因為我們時常沉溺於負面念頭,沉溺於我們心中罪的傷痕;我們往往傾向於獨自停留在那裡,彷彿孤獨地躺在《福音》中的小床,不願起身(路五17-26),耶穌則不斷疾呼:『起來!』問題是在負面念頭中我們是主宰者,因為我們的心中擁有罪的傷痕;然而,在積極態度中我們卻是行乞者,而我們不喜歡乞求安慰。」

教宗進而闡明:「人通常會在兩種情況下拒絕接受安慰:一是憤恨的態度;二是抱怨的態度。當一個人憤恨不平時,他就有一顆苦澀的心,把苦澀視為珍寶。舉例而言,耶路撒冷貝特匝達水池旁的那個癱子患病長達38年,他的內心苦澀,因為沒有人在水動時把他放到水池中治病(若5:2-9)。」

教宗指出:「對這些苦澀的心而言,苦澀比甘飴更加美好。很多人寧可緊抓著苦澀的根基,依戀原罪的記憶。再者,苦澀必定使我們口出怨言,在天主面前抱怨而非獻上讚美,抱怨有如伴隨一生的旋律。對此,亞維拉聖女德肋撒(Teresa d’Avila)表明:那說『他們對我不義不公』的修女是有禍的。」

教宗接著將約納先知稱為「諾貝爾抱怨獎得主」:「約納先知奉天主之命向尼尼微人宣布毀滅,尼尼微人痛改前非後蒙天主憐憫,免於災禍,約納先知卻對此心懷不滿。在苦澀、仇恨和抱怨之前,教會今天給予鼓勵的話。這鼓勵的話貫穿當天的讀經和福音:依撒意亞先知說:『鼓起勇氣來,不要畏懼!』(依35:4);耶穌也在福音中鼓勵癱子起來(路5:17-26)。事實上,那癱子的朋友就是如此勇敢地爬上屋頂,把那癱子正放在耶穌面前,毫不顧忌在場的經師和其他人,一心只想幫助那癱子得到治癒,渴望上主的安慰。」

教宗最後總結道:「今天禮儀的訊息正是接受上主的安慰。這並不容易,因為要接受上主的安慰就必須放下我們自私的心態,放下我們視為珍寶的苦澀、抱怨和其它事物。我們每個人今天都要作良心省察:我的內心狀態如何呢?我是否心中苦澀、悲傷?我使用怎樣的語言?它是讚美天主的美好語言呢,還是滿腹牢騷?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下勇氣的恩寵,因為在勇氣中祂前來安慰我們;讓我們向上主祈禱說:『主啊,求祢來安慰我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讓我們接受屈辱,好能相似耶穌

將臨期第一週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恭讀依撒意亞先知書 11: 1-10

由葉瑟的樹幹將生出一個嫩枝,由它的根上將發出一個幼芽。上主的神,智慧和聰敏的神,超見和剛毅的神,明達和敬畏上主的神將住在他內。他將以敬畏上主爲快慰,他必不照他眼見的施行審訊,也不按他耳聞的執行判斷。他將以正義審訊微賤者,以公理判斷世上的謙卑者,以他口中的棍杖打擊暴戾者,以他唇邊的氣息誅殺邪惡者。正義將是他腰間的束帶,忠誠將是他脅下的佩帶。豺狼將與羔羊共處,虎豹將與小山羊同宿;牛犢和幼獅一同飼養,一個幼童即可帶領它們。母牛和母熊將一起牧放,它們的幼雛將一同伏臥;獅子將與牛一樣吃草。吃奶的嬰兒將遊戲於蝮蛇的洞口,斷奶的幼童將伸手探入毒蛇的窩穴。在我的整個聖山上,再沒有誰作惡,也沒有誰害人,因爲大地充滿了對上主的認識,有如海洋滿溢海水。那一日,葉瑟的根子將成爲萬民的旗幟,列邦必將尋求他;他駐節之地,將是輝煌的。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0: 21-24

就在那時,耶穌因聖神而歡欣,說:「父,天地的主宰!我頌揚你;因爲你把這些事給聰明和通達的人隱藏起來,而啓示給了小孩子們。父!是的,因爲你本來喜歡這樣做。我父把一切都交給了我。除了父之外,沒有人知道子是誰;除了子,及子所願意啓示的人外,也沒有人知道父是誰。」隨後,他轉身單向門徒說:「見到你們所見的那眼睛是有福的。我告訴你們,許多先知和君王,曾想見你們所見的,卻沒有見到;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到。」

2017年12月5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謙卑是基督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素質。

教宗從當天選讀的《依撒意亞先知書》談起,他指出:「每個基督徒都好似『一個嫩芽,上主的神,智慧和聰敏的神、超見和剛毅的神、明達和敬畏上主的神將住在它內。」(依11:1-2)。這些恩典都是聖神的恩典。從嫩芽的幼小到聖神的圓滿,這是許諾,這是天主的國。這就是基督徒的生命。」

教宗說:「我們要意識到,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個從根上長出的嫩芽,應該依靠聖神的力量不斷長大,直到聖神在我們內達致圓滿。那麼,基督徒的任務是什麼呢?簡單而言,就是守護在我們內生長的嫩芽,呵護其成長,呵護聖神。」

「那麼,基督徒的生活作風是怎樣的呢?其中一個就是如同耶穌的作風,即謙卑。我們必須擁有信德和懂得謙卑,好使這個嫩芽長大,從如此之小的恩典達致聖神之恩的圓滿。我們必須懂得謙卑,好能相信天父是天地的主,正如今日福音所說的:『祂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路10:21)。謙卑就是做個小孩子,如嫩芽一般,雖小卻日漸成長,因為小而需要聖神,好能向邁進,走向自身生命的圓滿。」

教宗表明:「有人認為謙卑是有教養,懂禮貌,閉上眼睛祈禱。不,謙卑不是這樣的。那麼,我們怎麼知道自己是個謙卑的人呢?」

教宗回答:「有一個標記,且是唯一的標記,即接受屈辱。謙卑卻不接受屈辱就不是真謙卑。謙卑指的是人有能力像耶穌那樣承受屈辱;祂曾遭受屈辱,且是極大的淩辱。」

最後,教宗提到諸多聖人的榜樣稱: 「聖人不僅接受屈辱,而且還要求受辱,好能相似耶穌。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守護嫩芽,直到聖神的圓滿,並且不忘記根源,接受屈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我們的聖堂應是服務的聖堂,不是超市

十一月二十四日 聖陳安勇樂及同伴 彌撒

讀經一:恭讀瑪加伯書上 4:36-37,52-59

那時候,猶大和他的兄弟們說:「看,我們的敵人業已粉碎,我們要上去清潔聖所,再行祝聖禮。」於是全體軍隊集合,齊上熙雍山。一四八年九月,即「基色婁」月,二十五日清晨,他們起來,按照法律,在新建的全燔祭壇上獻祭。他們就在異民玷污祭壇的同月同日,於唱歌、彈琴、鼓瑟和鳴鈸中,祝聖了祭壇。全體百姓都俯首至地,欽崇讚美那使他們成功的上天。八日之久,他們舉行祭壇的祝聖典禮,歡樂地獻了全燔祭、和平祭及感恩祭。他們又用金冠銅牌,裝飾聖殿正面,又重修大門和廂房,安上門戶。民眾皆大歡喜,因為異民所加於他們的恥辱,現在完全除去了。猶大和他的兄弟們,以及以色列全會眾,規定年年在這節期,慶祝重新祝聖祭壇節,即由「基色婁」月二十五日起,一連八天歡樂慶祝。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9:45-48

那時候,耶穌進了聖殿的庭院,開始把做買賣的人趕出去,對他們說:「經上記載:我的殿宇應是祈禱之所,而你們竟把它做了賊窩。」耶穌每天在聖殿裏施教。司祭長及經師並人民的首領,設法要除掉他。但是尋不出什麼辦法,因為眾百姓都傾心聽他。

2017年11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瑪加伯書》,福音取自《路加福音》。這兩篇讀經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潔淨聖殿。猶大和他的弟兄們把異民玷污的聖殿重新祝聖一番,耶穌把商人從上主的殿宇趕出去,因為他們把殿宇當成了賊窩。

教宗問道:「我們如何做才能使天主的聖殿純潔無暇呢?」

教宗由此指明三個關鍵點:警醒、服務和無償給予。

警醒

教宗說:「天主最重要的聖殿是我們的心,聖神居住在我們內。可是,我内心發生了什麼事呢?我學會了留意我的內心,讓我心中的聖殿只留給聖神嗎?我們要潔淨聖殿,內心的聖殿,並且要警醒。你要當心,你心中發生了什麽事?誰來,誰去?你的情感和想法是什麼?你與聖神交談嗎?你聆聽聖神嗎?你要警醒,要留意在我們內的聖殿發生的事。」

服務

教宗說:「耶穌以特殊方式臨在於病患、受苦者、饑餓者和囚犯身上。我在尋思,我有保護那聖殿嗎?我有藉著我的服務來照顧聖殿嗎?我有關懷過需要幫助、需要穿衣和安慰的人嗎?金口聖若望責備那些給了很多奉獻來裝飾美化聖殿,卻無視需要幫助者的人。他指責說:『不行,這樣不行。首先應是服務,然後才是裝飾。』當我們給予服務、給予他人幫助時,我們就相似耶穌,祂就在那裡。」

無償給予

教宗解釋:「有多少次,我們悲傷地走進一座聖殿,我們想想一個堂區,一座主教府,我們不知道我們是進了上主的殿宇還是超市。那裡有買賣,也有舉行聖事的價目表。缺乏無償的給予。天主無償的拯救了我們,祂沒有讓我們支付任何東西。有人可能會持反對意見說:我們需要錢來維修聖堂和維持司鐸的生活等等。」教宗答說:「你無償地給予,天主就會做其餘的事。天主會補足缺少的部分。願我們的聖堂是服務的聖堂,無償給予的聖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意識形態殖民把教育體系強加於青年

常年期第三十三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恭讀瑪加伯書上 2:15-29

那時候,君王派來強迫人民背教的官吏,也來到了摩丁城,勒令人民祭神。有些以色列人附和了,但瑪塔提雅和他的兒子卻一致反抗;君王的官吏對瑪塔提雅說:「你是這城的首領,有面子又有勢力,還受兒子和兄弟們的擁護。如今,請你首先前來遵行君王的諭令,如同各國的人、猶太居民以及留在耶路撒冷的人所作的一般;這樣,你和你的兒子就算是君王的朋友,你和你的兒子可以榮獲金銀和各種恩賜。」瑪塔提雅高聲回答說:「即使所有在王國中的人民都聽從他,背棄了自己祖先的宗教,服從君王的命令,我和我的兒子以及我的弟兄,仍然要遵守我們祖先的盟約,決不背棄法律和教規,決不聽從君王的諭令,而背離我們的教規,或偏左或偏右。」他剛說完了這些話,正有一個猶太人前來,當眾在摩丁的祭壇上祭神,全照君王的諭令。瑪塔提雅一見,激起了怒火,五內俱焚,要照法律發洩義怒,於是衝上前去,把那人殺死在祭壇上。他同時也把迫令人民獻祭的官吏殺了,並把祭壇拆毀。他對於法律這樣熱誠,完全像丕乃哈斯對撒路的兒子齊默黎所作的一樣。於是瑪塔提雅在城內高聲喊說:「凡熱心法律,擁護盟約的,請跟我來!」接著,他和他的兒子把所有的家產都留在城裏,逃到山中去了。那時,有許多擁護正義正道的人,也都逃到曠野裏去居住。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9:41-44

耶穌臨近耶路撒冷的時候,望見京城,便為她哀哭說:「恨不得在這一天,你也知道有關你平安的事;但這事如今在你眼前是隱藏的。的確,日子將臨於你。你的仇敵要在你四周築起壁壘,包圍你,四面圍困你;又要消滅你,及在你城牆內的子民;在你內決不留一塊石頭在另一塊石頭上,因為你沒有認出天主眷顧你的時機。」

2017年11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無論在什麽時代總是在剝奪自由、抹去記憶和向青年灌輸思想。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敘述安提約古厄丕法乃王迫害忠於祖先法律的瑪加伯人。

教宗說:「每次地球上出現一種新的文化或意識形態專政,也就是文化或意識形態殖民時,在天主子民身上所發生的事就會再次發生。你們想想上個世紀歐洲的專政所做的一切,以及灌輸思想的學校。專政奪去自由,刪除歷史和人民的記憶,把一種教育體系強加於青年。所有的專政都如此,有的甚至戴上白手套做這事。比方説,一個國家需要貸款,得到的答案是:『我給你,但是你必須在學校教這個,這個,這個』。他們給你指定使用哪些書籍,這些書刪除了天主所創造的一切,以及祂如何創造。消除差異,刪除歷史:『從今天開始,你要這樣想』。誰不這樣想,誰想的不一樣,他就會被擱置一旁,甚至遭受迫害。」

教宗說:「在歐洲也發生過這樣的事情。那些反對種族滅絕獨裁的人遭到迫害,受到威脅,被剝奪了自由,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折磨。不僅是自由,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也消除記憶,將其縮減為謊言和舊的事物。

引用《瑪加伯書》記載的母子八人殉難時,母親鼓勵自己的孩子們在殉道前不讓步的事跡,教宗指出了婦女在守護記憶和歷史根源的角色。

「你們要守護記憶:救恩的記憶,天主子民的記憶。這記憶將強化被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迫害的子民的信德。記憶幫助我們克勝一切腐敗的教育體系。你們要記住我們的價值觀,記住歷史,記住我們學到的東西。《瑪加伯書》記述母子殉難時,這位母親說過兩次話,『用祖國的話』,用自己的方言說話。沒有一個文化殖民能打敗方言。」

「這位母親具有的女性溫柔和男性勇氣在保護自己的孩子和天主子民時,使祖國話語的根源變得更加堅強。只有女性的力量能夠抵拒文化殖民。只有她們,母親和婦女,是記憶和方言的守護者,她們有能力維護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傳遞信仰。」

最後,教宗總結道:「天主子民因著很多優秀能幹婦女的力量前行。她們懂得給自己的子女傳遞信仰,只有她們,母親們,懂得用方言傳遞信仰。願上主常賜予我們恩寵,在教會內保有記憶,擁有勇敢的婦女,不要忘記祖國的方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意識形態殖民褻瀆造物主天主

十一月二十一日 獻聖母於聖殿 彌撒

讀經一:匝加利亞先知書 2:14-17

熙雍女子,歡呼喜樂吧!因為我要來住在你中間-上主的斷語。在那一天,有許多民族要歸依上主,要成為他的百姓,並住在你中間;這樣你便知道:是萬軍的上主派遣了我來到你這裏。上主必在聖地內佔據猶大,作為自己的產業,他仍要揀選耶路撒冷。凡有血肉的,在上主面前應肅靜!因為他已由他的聖所降臨。

福音:聖瑪竇福音 12:46-50

耶穌還同群眾說話的時候,看,他的母親和他的兄弟站在外邊,想要同他說話。有人告訴他說:「看!你的母親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想要同你說話。」他卻回答那告訴他的人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遂伸出他的手,指著自己的門徒說:「看!我的母親,我的兄弟!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

2017年11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不能容忍差異,使一切千篇一律,最終連信徒也遭受迫害。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瑪加伯書下》(加下6:18-31),記述厄肋阿匝爾的殉道。教宗以此展開彌撒講道,指出三種主要的迫害類型:「一種是宗教迫害;另一種是政治-宗教迫害,例如:上世紀30年代的戰爭,或者聖巴爾多祿茂之夜。這些是宗教或者政治戰爭。第三種迫害是純粹的文化迫害。當一種新文化到來時,它要使一切全新,擺脫傳統、歷史,甚至一個民族的宗教。厄肋阿匝爾就是這種文化迫害的受害者,他因忠於天主而被判處死刑。」

教宗說:「昨天的讀經就已經開始講述這種文化迫害。有些以色列子民看到安提約古厄丕法乃王的權力和壯麗,便想去和四鄰的外方人立約。他們於是去朝見國王,國王就批准他們採用外邦的禮俗。這不是思想和神明,而是外邦風俗。這樣,按照上主法律成長的子民就接受了一種全新的文化,新風俗,捨棄原本的文化、宗教和法律。一切全是新的,新潮是一種真正的意識形態殖民,它要把這唯一的風俗強加於以色列子民,人人都得按照新風俗生活,不允許差異。」

「有些人接受這種外邦風俗,認為是件好事;但有些人為了捍衛子民的真正傳統而堅決抵抗,一如厄肋阿匝爾那樣。他是一位儀表莊嚴、受人尊敬的人。《瑪加伯書》講述了這些殉道者,這些英雄的事跡。這種由意識形態殖民產生的迫害總是如此:摧毀,使一切千篇一律,無法容忍差異。」

教宗說:「文化殖民的道路最終也會使它的信徒遭受迫害。我們不用往遠處想,只需看看上個世紀的大屠殺,這是一種新文化的事物:全都統一,沒有差異的餘地,沒有為他人和為天主的地方。這是禍根。然而,在這邪惡的文化殖民中,也有另一種意識形態的根源,厄肋阿匝爾,他本人是根源。」

「事實上,厄肋阿匝爾臨死前想到的是青年,他給他們留下了一個高尚的榜樣:為了天主的愛和法律,他奉獻了自己的生命,為未來生根。為此,在那生出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的禍根前,還有另外一種能給予生命,使未來成長的根源。」

教宗告誡道:「然而,新穎事物並非全是壞事,想想福音和耶穌就夠了。我們需要分辨新穎事物。這是上主的新穎事物,源自聖神,源自天主的根源呢,還是來自禍根?天主的新穎事物從不成為談判,卻總是朝向成長和展望未來。」

「意識形態和文化殖民只注視現在,否認過去,不展望未來。活在當下,但不在時間中,為此無法承諾任何事。以這樣的態度做千篇一律的事,刪除差異,犯下褻瀆造物主天主的罪行。每次文化和意識形態殖民反對造物主天主,都是因為它想要改變天主所造的受造界。而對抗這種歷史上反覆發生的事,只有一種藥物:那就是見證,也就是殉道。厄肋阿匝爾想要留下的不是金錢,而是未來,見證的遺產。這見證為年輕人將是富有成果的承諾。厄肋阿匝爾成了為他人奉獻生命的根源。」

最後,教宗總結道:「願他的榜樣在我們面對文化和精神殖民感到困惑時,幫助我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想想死亡對我們有好處,那將是我們與上主的相遇

十一月十七日 聖依撒伯爾匈牙利 彌撒

讀經一:恭讀智慧篇 13:1-9

凡不認識天主的人,都是真正的愚人,因為他們未能從看得見的美物,去發現那自有者;注意了工程,卻不認識工程師;反而認火、風、流動的空氣、運轉的星辰、洪流的巨濤、天上的光體,為統治世界的神。如果有人因這些東西的美麗而著迷,奉之為神;那麼,他們就應知道:這些美物的主宰更是美麗,因為都是美麗的唯一根源所創造的。如果有人驚奇這些東西的力量和效能,就應明白:創造這些東西的更有能力;因為從受造物的偉大和美麗,人可以推想到這些東西的創造者。不過,這種人的罪尚較輕微,因為他們尋找天主,也有意找到,卻一時誤入迷途:這或許是由於他們所見的世物實在美麗,因此在專心研究時只追求外表;但他們仍然不能推辭無過:因為他們既然能知道得如此淵博,甚至能探究宇宙,為何不能及早發現這些東西的主宰呢?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7:26-37

那時候,耶穌向門徒說:「在諾厄的日子裏怎樣,在人子的日子裏也要怎樣:那時,人們吃喝婚嫁,直到諾厄進入方舟的那天,洪水來了,消滅了所有的人。又如在羅特的日子裏,人們吃喝買賣,耕種建造,但在羅特離開索多瑪的那一天,火及硫磺自天降下,消滅了所有的人:在人子顯現的日子裏,也要這樣。「在那一日,那在屋頂上的,不要下來拿取在屋裏的器具;那在田裏的,也同樣不要回家。你們要記得羅特的妻子!不論誰,若想保全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凡喪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我告訴你們:在這一夜,兩個人同在一張床上,一個被接去,而一個被遺棄;兩個女人一起推磨,一個被接去,而一個被遺棄。」門徒問耶穌說:「主,在那裏發生呢?」耶穌回答說:「那裏有屍體,老鷹就聚集在那裏。」

2017年11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教會透過當天選讀的福音邀請我們反省世界的終結,以及我們每個人的終結(路17:26-37)。

福音敘述了人們在洪水滅世和火燒索多瑪城前的日常生活:吃喝,買賣,婚嫁,直到上主大顯威能的那一天,那時一切都將改變。

教宗說:「教會是母親,她希望我們每個人反省自己的死亡。我們都習慣了生活的常態:時間表、事務、工作、假期,我們認為生活將一直這樣持續下去。然而,總有一天,耶穌將召叫我們,對我們說:『來吧!』對有些人,這召叫將突然降臨;對另一些人,他們卻得經歷長期的病苦。我們不知道什麼時候,但召叫一定會來。那將是一個驚喜,之後還有另一個上主的驚喜,即永生。因此,教會在這些日子對我們說:停一停,停下來想一想死亡。」

教宗指出某些常出現的情況:「參加殯葬守夜禮或前去掃墓已成了一個社會行為,人們去那裡與他人聊天,有時候也吃酒席,這些活動更像是一種聚會,為的是不去思考。教會、上主今天慈善地對我們每個人說:『停下來,停下來,生活不會天天如此。你不要習慣地認為這將一成不變。有一天你會被帶走,另一個被留下;你將被帶走。』那是跟著上主走了。想一想我們的生命必將終結,這對我們有好處。例如,在開始一個新的工作日時,我們可以這樣反省:今天或許是我的最後一天。我不知道,但我將努力工作。在家庭關係中,在我們去看病時也是如此。」

「想一想,死亡不是不好的幻想,而是一個事實。是好、是壞取決於我,取決於我怎麼想,但該來的總會來。到那個時候,我們將與上主相遇,這是死亡的美好,那是與上主的相遇。祂將前來會晤我們,對我們說:『來,來,蒙我父祝福的人,跟我來吧!』」

當上主的召喚降臨時,我們沒有時間收拾自己的東西。教宗談到一位司鐸最近向他敘述的故事:「有一天我遇到一位司鐸,65歲左右,他有些不舒服,感覺不好,於是去看醫生。醫生在診斷後對他說:『您得了這個病,這可不是良性的,或許我們有時間阻止它,我們可以這樣治療。如果病情依然惡化,我們再用另一種方法。如果還是不行,我們就順其自然吧!我會陪你走到最後。』這真是個好大夫!」

最後,教宗勉勵道:「我們也應當如此。讓我們在這條路上互相陪伴,盡一切努力,但始終著眼於那裡,那一天,上主將前來接我,帶我到祂那裡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促使天國成長的是聖神而非牧靈計劃

常年期第三十二週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恭讀智慧篇 7:22-8:1

在智慧內的神,原是聰明的、至聖的、唯一的、多樣的、微妙的、敏捷的、精明的、無玷的、率直的、不受損害的、好善的、銳敏的、無敵的、施惠的、愛人的、穩固的、堅決的、無慮的、無所不能的,無所不察的,她洞察所有聰明、潔淨和精微心靈的。實在,智慧比一切活動更為活動;她是如此精純,能滲透並深入一切。智慧是天主威能的氣息,是全能者榮耀的真誠流露;因此,任何污穢都不能浸入她內。她是永遠光明的反映,是天主德能的明鏡,是天主美善的肖像。她雖是獨一的,卻無所不能;她雖恆存不變,卻常使萬物更新。她世世代代進入聖善的靈魂,使他們成為天主的朋友和先知,因為天主只愛那與智慧同居共處的人。實在,智慧比太陽還美麗,壓倒一切星座;如與光明相比,她必佔優勢;因為光明要讓位給黑夜,邪惡絕不能戰勝智慧。智慧施展威力,從地極直達地極,從容治理萬物。

福音:恭讀聖路加福音 17:20-25

那時候,法利塞人問耶穌天主的國何時要來;耶穌回答說:「天主國的來臨,並非是顯然可見的;人也不能說:看呀,在這裏;或:在那裏;因為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耶穌對門徒說:「日子將到,那時,你們切望看見人子的日子來臨,而不得見。人要向你們說:看呀,在那裏;看呀,在這裏。你們不要去,也不要追隨,因為猶如閃電由天這邊閃起,直照到天那邊:人子在他的日子裏,也要這樣。但他必須先受許多苦,且被這一代擯棄。」

2017年11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講解當天的福音時表示天國既不是一場表演,更不是個嘉年華,它不愛打廣告;促使天國成長的是聖神,而非牧靈計劃。(參閱:路17:20-25)。當天的福音由法利塞人對耶穌的提問展開,即:「天主的國何時要來?」

教宗指出:「這個簡單的問題源自一顆善良的心,多次出現在福音中。舉例而言,洗者若翰在監獄裡極度痛苦時,派遣他的門徒去詢問耶穌:『祢就是要來的那一位,或是我們還要等候另一位?』(瑪11:3)。」

當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時,也有人魯莽地質問祂說:「如果祢是天主子,從十字架上下來吧!」(瑪27:40)。教宗闡明:「這些問題都充滿困惑,對天國究竟何時要來感到好奇。耶穌的回答是:『天主的國就在你們中間。』(路17:21)那是耶穌在納匝肋會堂宣布的『喜訊』:祂在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的一段經文後表明,那段聖經今天在他們聆聽時就應驗了。(路4:16-21)」

教宗表示:「如同撒下的種子由內生長那樣,天主的國也在我們中間暗自成長,或者有如隱藏的寶石或寶藏一般,始終謙卑。但是,誰促使那顆種子發芽成長呢?祂就是臨在於我們中間的天主聖神。聖神是溫良之神、謙卑之神、順從之神、簡樸之神。祂在天國內使之成長,而非牧靈計劃、偉大之事。不是的,是聖神暗地裡使之成長,直到結出果實。」

那麼是誰在右盜心中播種了天國的種子呢?

教宗推測:「或許是右盜的母親,抑或是給他解釋法律的經師;然後,這名右盜將之拋諸腦後,聖神卻在暗中使之成長。天國始終是個驚喜,因為它是上主賜予的恩典。」

耶穌也解釋道:「天主國的來臨,並非顯然可見的;人也不能說:看呀!在這裡,或在那裡」(路17:20-21)。

教宗為此強調:「天國不是一場表演,或更糟的,人們經常以為的一個嘉年華。」

教宗說:「天國並不以傲慢、自大的姿態顯示於人,它不愛打廣告:天國是謙卑的、隱藏的,這樣才能成長。我認為,當人們看到聖母瑪利亞在那裡跟隨耶穌時,會說:『那是祂的母親啊…!』她是最有聖德的女人,卻隱藏著,沒有人曉得天國的奧秘、天國的聖德。當她接近聖子耶穌的十字架時,人們說道:『啊!可憐的女人與這個犯罪的兒子。這女人真可憐…!』沒有人明白。」

「天主的國因此總是在暗中成長,因為有聖神在我們內使之萌芽,直到結出果實。我們所有人都蒙召走這條天國之路:這是個聖召,是個恩寵,是個禮物,而且是免費的,無法買到的,它是天主賜給我們的恩寵。我們所有受洗者都有聖神在我們內。我跟聖神的關係如何?這位使天國在我內成長的聖神?我們大家今天都要自問:我是否真的相信天國就在我們中間隱藏著,或者我比較喜歡表演?」

最後,教宗勉勵信友們:「祈求聖神賜予恩寵,好使天國的種子在我們和教會內發芽成長,從而庇蔭許多人,結出聖德的果實。」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