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是基督徒用以發光的電池

Pope
6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如此表示:「祈禱」是基督徒用以發光的電池。
他提醒基督徒不要成為無味的鹽,克勝照鏡子的誘惑,因為這是只顧自己,而非把信德之光帶給他人。
耶穌在講話時,總是用樸實的話語,簡單的比擬,好讓每個人都能明白祂的訊息。
當天的福音中,耶穌把基督徒比作光與鹽。教宗指出,這兩樣東西都不是為自己而存在:「光是為了照亮其它物體;鹽則是為了給其它物體增味或予以保存」。
然而,基督徒怎能使鹽不失味,使光不暗淡呢?
基督徒用以發光的電池是什麼?
教宗答道:很簡單,是祈禱。
你可以擁有很多東西,做很多事,包括慈悲善舉;你可以為教會做很多大事,成立天主教大學、公學、醫院等等;有人可能會為你豎立一座教會恩人的紀念碑。但是,如果你不祈禱,那塊紀念碑也將暗淡無光。多少善行因缺少光、缺少祈禱而失去光彩。
因此,維持基督徒發光的是祈禱。
教宗提醒道,祈禱必須「認真」,在祈禱時我們可以朝拜天父、讚美天主聖三、謝恩或者向上主求恩,但必須發自內心。
教宗繼續說:鹽不會給自己增味,鹽之所是鹽在於它奉獻自己。這是基督徒應該持有的另一種態度:奉獻自己,給他人的生活增味,以福音的訊息為各種事物增味。鹽的價值不在於給基督徒自己留著,而在於貢獻給別人。光與鹽,二者都是為了他人,而非為了自己。
當然,有人會問:光與鹽持續不斷地奉獻自己,可以持續多長時間呢?
教宗答道,這將有賴天主的力量,因為基督徒是天主藉聖洗聖事所賜的鹽;如果基督徒在發光與給予中不停地奉獻自己,他將不斷獲得恩賜,永不枯竭。這就是第一篇讀經中發生在匝爾法特寡婦身上的事。她信賴厄里亞先知,所以她家的麵粉與油永遠用不完。
教宗然後特別提到基督徒當前的生活態度。
教宗說:你應該用你的光照亮他人,抵拒照亮自己的誘惑。照亮自己是十分糟糕的事,這有些照鏡子的意味,是只顧自己。
教宗引用福音中的話說:你們的光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五16)。
這就是說,天主賜予你的光與鹽重新回歸天主身上。
教宗祈求上主:
幫助我們始終呵護好燈光,不把它藏起來,而是「擱在高處」;
幫助我們做「奉獻自己」的鹽,正確地為其它事物調味,促進其發展。
他總結道:這些就是基督徒的善行。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清晨彌撒:「真福八端」是基督徒生活的領航者

ANSA1021676_Articolo

6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中強調,基督徒應按照真福八端生活,它是給基督徒指出正確生活道路的「領航者」。

為了不在信仰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基督徒有一個明確的指示燈,即真福八端。誰忽視其指出的航向,可以說是慢慢滑向自私的「三個台階」就是:

崇拜金錢、

虛榮、

和滿足自己卻忽略他人。

當天福音取自《瑪竇福音》,記載的是耶穌的山中聖訓。教宗說,耶穌教導的新法律,不是為取代舊法律,而是要予以補充,使之更完善。

這是新的法律,我們把這新法律稱之為「真福八端」。這是上主給我們的新法律。它是航行和旅行路線的指南,是基督徒生活的領航者。正是從這一點,我們看到,在這條道路上,按照這個導航指引的方向,我們可以繼續在基督信仰的道路上前行。

教宗接著表示,聖史路加在類似的敘述中最後還加上了「四端真禍」:

富有的、

飽飫的、

歡笑的、

和眾人都誇讚的。

教宗特別強調,很多時候財富是好的,但是一味貪戀財富就不好了,以致成為崇拜財富。

這是違反法律,是錯誤的導航。可奇的是,這三個台階使人墮落,而這真福八端卻是使人在生活中前行的台階。

這三個使人墮落的台階,首先是貪婪財富,因為這樣我就什麽都不需要了;

其次是虛榮,眾人都說我好,我感到自己很重要,我認為自己是對的,不像這個人,不像那個人。讓我們想想法利塞人和稅吏祈禱的比喻:「天主,我感謝你,因為我不像這個人」。「上主我感謝你,我是個很好的教友,不像我的鄰居那樣」。 這種事天天發生;

最後一個台階是驕傲。

教宗說:在真福八端中,我不想說哪一個是最關鍵的,但有一個能讓我們深刻反思,那就是「溫良的人是有福的」。耶穌談自己時說:「你們跟我學吧!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溫良是一種做人的方式,使我們更加接近耶穌。可是,相反的態度總是製造仇敵和戰爭,發生很多不好的事情。

溫良、良善心謙不是愚蠢,是另一回事,是深刻明白天主的偉大,並朝拜祂。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帶領司鐸禧年活動首場避靜默想:從距離到宴席

Pope

教宗方濟各6月2日上午10點在聖若望拉特朗大殿帶領參加司鐸禧年活動的與會者作首場避靜默想,主題為「從距離到宴席」。教宗指出,天主的慈悲拉近我們與祂的距離,帶領我們進入祂的宴席。我們雖為自己的卑微感到羞恥,卻享有天主所賜的尊嚴。

教宗從福音中慈悲父親的比喻展開這次默想的內容(路十五11-31)。這位父親的小兒子在遠方把財產揮霍盡了,只好靠放豬維生。他自私自利,為所欲為,但他不只沒有尋獲自由,反而淪落為奴隸,因此開始思念故鄉。當這小兒子回到故鄉時,他的父親對他又親又抱,直接拿宴會的禮服給他穿上,不在乎他全身骯髒。教宗稱,「這就是帶著羞恥的尊嚴」。

教宗由此闡述「尊嚴和羞恥」這兩個極端。「在尊嚴和羞恥並存的地方,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們天父的心跳」。慈悲有如鮮血那樣由天父的心中流出。「天父走出來尋找我們這些罪人,吸引我們到祂身邊,淨化我們,更新我們,並再次派遣我們到所有邊緣之地,把慈悲帶給眾人」。

上主不只淨化我們,更與我們相遇,賜給我們尊嚴。教宗以西滿伯多祿為例,闡述在牧職中尊嚴和羞恥的健康張力。西滿是個普通人,有自己的矛盾和軟弱,耶穌給他起名為伯多祿,使他成了磐石,掌握天國的鑰匙,領導其他人。耶穌剛誇獎了伯多祿的信德宣認來自天父,伯多祿卻要求耶穌遠離十字架,因而立即又受到耶穌的嚴厲斥責。伯多祿始終面對這兩個極端。

教宗表示,我們極度羞恥的卑微和至高的尊嚴同時存在。「當天主子民親吻我們的手,尊敬我們,而我們卻看到自己最深處的卑微時,我們作何感想?矛盾總是存在。我們必須置身於此,置身於我們極度羞恥的卑微和至高的尊嚴同時並存的空間內。骯髒、不潔、狹隘、虛榮、自私,虛榮是我們司鐸的罪,但我們同時被洗淨雙腳,被召叫和揀選去分派增加了的餅,受到子民的祝福、愛戴和照顧。唯有慈悲能使人承受那樣的處境」。

卑微與尊嚴之間的張力為何結實累累呢?教宗解釋道:「因為這張力的維繫源自於自由的決定。上主雖然在一切事上助佑我們,但祂施展作為時,主要還是尊重我們的自由。慈悲便是關乎自由的問題。」慈悲是一種觸動內心的情感,「當一個人體驗到慈悲時,便由直覺明白了許多事。舉例而言,我們明白別人處在絕境,他的遭遇並非出於他的罪過;我們也明白別人與自己一樣,因而能夠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我們最終會堅信,需要無盡的慈悲,如同基督聖心的慈悲,才能賠補人生中的許多罪和苦難。慈悲若是低於那層次,便無濟於事」。

慈悲會弄髒手,帶來危險;慈悲涉及的是人,而非案件。教宗告誡司鐸說:「我們要小心我們的措辭。有時我們會不經意地脫口說出:『我碰到一個案件。』請等一下,你最好說:『我碰到一個人。』『我碰到一個案件』的措辭太過教權主義。這種措辭貶低天主聖愛的具體程度,將人貶低為一個『案件』,並會使人置身事外,不弄髒手,作出一種乾淨、優雅,又沒有危險的牧靈工作。」

慈悲賜予尊嚴。天父要擺設宴席,把祂子女所喪失的尊嚴一次而全部地歸還。這讓人能以新的視野展望未來。教宗強調,「慈悲並不忽視罪所造成的客觀傷害,而是消除它對未來的影響力。這就是慈悲的力量。慈悲是生命的正確態度,相反於罪所帶來的死亡苦果。因此,慈悲顯然絕非天真爛漫,絕不忽視罪惡;慈悲考慮的是生命多麼短暫,以及仍有善事有待完成」。

教宗鼓勵眾人「全然寬恕,好使別人也能向前展望,不浪費時間內疚自責、自我感傷和惋惜所失去的一切。當我們開始照顧他人,也要省察自己的良知。一個人幫助別人越多,就越能補償他所犯下的錯誤。慈悲總是充滿希望,它是希望之母」。

圖/文: 梵蒂岡電台

完整的基督徒 – 喜樂地服務,前去會晤。

visitation

我們如果不學習服務和前去會晤他人,又怎能改變世界呢?

教宗方濟各5月31日聖母月的最後一天,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談到聖母往見表姐依撒伯爾時所體現的兩種品德:服務與會晤。教宗強調,服務和會晤使我們感到一種「充滿生命」的「喜樂」。

Mother Teresa

女性是勇敢的,她們有能力前去會晤他人,伸手去幫助他人,安慰他人;女性更是喜樂的,這是一種滿心的喜樂,給人指出生命的意義和新的方向。
當天的福音講述聖母往見表姐依撒伯爾。教宗說,這段福音連同第一篇讀經可選的《索福尼亞先知書》和《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一同構建了滿是喜樂的禮儀,這喜樂好似一股清風,充滿我們的生命。
教宗說:基督徒愁苦、悲傷,實在不好!真的非常、非常糟糕!他們不完全是基督徒;他們自認為是,卻不完整。今天的禮儀把喜樂作為禮物送給我們,在這喜樂的氣氛中,我只想強調兩件事:首先是一種態度,其次是一個實際行動。
態度指的是服務。教宗說,聖母的服務態度毫不遲疑。福音記載,瑪利亞不顧自己已經有了身孕,冒著在路上遇到強盜的危險,急速動身前去服事表姐。這個十六、七歲的女孩非常勇敢,抬腳就走,不找任何說辭。

Sister

這就是女性的勇敢。教會內的勇敢女性和聖母一樣,她們操勞家務,教育子女,面對諸多困難與痛苦,照顧病人等等。她們十分勇敢,起身前去服務。服務是基督徒的標記。活著而不服務的人,不值得活著。在喜樂中服務,這是我今天想要強調的態度。實際行動在此是聖母和她表姐的會晤。教宗感歎道:這兩位女性在喜樂中會晤,那一刻“完全是節日的氣氛。我們如果不學習服務和前去會晤他人,又怎能改變世界呢?

servant

教宗繼續說:會晤是基督徒的另一個標記。一個人自稱是基督徒卻沒有能力前去會晤他人,與他人相遇,他就不是完整的基督徒。不論是服務還是會晤,都需要走出自我:走出去服務,走出去會晤,前去擁抱他人。
教宗最後說:藉著瑪利亞的這種服務態度、這種會晤行動,上主的許諾得到更新,在此刻發生,就如從前那樣。我們在第一篇讀經中已經聽到:上主你的天主在你中間(索三17);因此,我們的上主是服務的上主,是會晤的上主。

 

文: 梵蒂岡電台
圖: 梵蒂岡電台; WikiArt.org;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清晨彌撒:自由是牢記天主所賜之恩,滿懷希望期待天主的許諾

Daily Homily

教宗方濟各5月30日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警惕教會和每一個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中切莫將自己封閉於法規體系內,卻要騰出空間給有關天主所賜之恩的記憶、先知精神的活力,以及希望的視野。記憶、先知精神和希望是教宗當天彌撒講道的三個關鍵詞。

法律的框架給一切劃定界限,使人自由的先知性氣息則敦促要跨越界限。教宗告誡道,在信仰生活中,過度信賴法規會抑制記憶的價值和聖神的活力。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耶穌以惡園戶的比喻向經師和法利塞人解釋了這個道理(谷十二1-12)。一個人把自己的葡萄園培植並整理好後,交給承租的佃戶管理。到了收穫的時節,園主打發僕人來收取他應得的果實,佃戶卻決定造反,毆打,甚至殺害了這些僕人。這起悲劇的高潮在於佃戶殺害園主的獨生子,他們以為這樣就能繼承園主所有的產業。

教宗指出,比喻中的僕人和獨生子象徵了聖經中的眾先知和基督。殺害他們的佃戶象徵了「一個自我封閉的子民;他們不向天主的許諾敞開心門,不期待天主的許諾,既沒有記憶,也沒有先知精神,更沒有希望」。這子民的領袖格外關切加高法律之牆,強化「封閉的法律體系」,對其它的事漠不關心。

「他們對記憶毫無興趣。

至於先知精神:先知最好別來。

而希望呢?每個人自己看著辦。

他們就是透過這種體系使自己合法化:經師、神學家總是走上解答疑難學的道路,容不下聖神的自由;他們不承認天主的恩賜、聖神的恩賜,反倒把聖神關進籠子裡,因為他們容不下希望中的先知精神。」

教宗坦言,「耶穌也曾被誘惑拋下有關自己使命的記憶,不給先知精神騰出位置,以安全感來取代希望」。這就是耶穌在曠野裡受到的三個誘惑的本質。教宗解釋道,「正因為耶穌親身經歷了誘惑,祂才痛斥這些人說:『你們橫跨了大半個地球去勸人改教,當你們找到一個改變宗教信仰的人時,卻將他變成奴隸。』這個組織完善的子民,這個井然有序的教會竟然讓人變成奴隸!因此,我們可以理解保祿論及法律的束縛和賜予恩寵的自由時的反應:子民和教會一旦擁有記憶,給先知騰出位置,不丟失希望,便是自由的。」

教宗強調,整理妥當的葡萄園象徵了天主的子民、教會和我們的心靈;天父總是以「無限的關愛和溫柔」加以照料。惡園戶殺人的行為象徵了反抗天父,這種行為會丟失有關天主所賜之恩的記憶。為了牢記天主的恩賜,避免誤入歧途,我們必須「時常回到根基」。

教宗邀請眾人捫心自問:

「我是否記得上主在我生命中行的奇事?

我是否記得上主的恩賜?

我能否向先知敞開心門?

先知就是那位告訴我『這行不通,必須越過,冒險前行』的人。這是先知的作為,我是否對此敞開心門,或者心生恐懼,寧可將自己封閉在法律的籠子裡?

最後:我是否對天主的許諾充滿希望?如同我們的先祖亞巴郎那樣,他雖不知該往何處去,卻離開故鄉,只因為他對天主充滿了希望。捫心自問這三個問題將對我們裨益良多。」

 

圖/文: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彌撒中指出成聖的四個要素

blog_1464117429

5月24日,聖母進教之佑瞻禮日,也是全世界天主教徒為在中國的教會祈禱的日子。教宗方濟各在當天的彌撒中表示:「我為全體中國人民,為這個偉大的國家奉獻這台彌撒。願上主降福中國。」

教宗在講道中強調:「我們應在天主面前行走,度無可指摘的生活,走成聖道路。成聖要求我們勇於希望,謹守心神,坦率地向天主的恩寵開放。」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伯多祿前書》第一章10至16節,教宗稱這段章節是「成聖小品文」。「成聖首先是在天主面前行走,度無可指摘的生活。在成聖道路上行走需要有勇氣、希望、恩寵和皈依這四個要素。」

「成聖是一段旅程,它買不到,也不能出售。成聖甚至不可贈與。成聖是在天主面前行走,我必須親自走這段旅程,別人不可替代我行走。我可以為別人的成聖祈禱,但他必須親自走成聖之路,我不能替代他。在天主面前行走,度無可指摘的生活。」

教宗表示:「成聖需要有『勇氣』,耶穌的天國是為那些有勇氣前行的人預備的。勇氣來自『希望』,在與耶穌相遇中懷抱希望。在成聖道路上行走也需要恩寵,伯多祿在書信中勉勵信友們:『你們要將全部希望寄予耶穌基督顯現時給你們帶來的恩寵上。』(伯前1:13)」

教宗因此指出:「成聖是一項『恩寵』,我們單靠自己是無法成聖的。為善為聖,在信仰生活中日復一日地向前邁進一步是天主賜予的一項恩寵,我們必須求之得之。行走需要有勇氣,必須憑著勇氣、希望及樂意接納恩寵的態度來行走。希望是在行走中所懷有的希望。《希伯來書》第11章是這麽美好,你們該當閲讀。書中敘述我們的聖祖最先蒙受天主召叫的行程,以及他們是如何前行的。關於聖祖亞巴郎是這樣描述的:『他出走時,還不知道要到哪裡去。』但他懷抱著希望。」

「成聖更要求我們『皈依』,伯多祿在書信中便強調了皈依的重要性,懇請信友們不要順應『昔日生活的欲望』(伯前1:14),而要不斷從心靈深處改造自己。」

教宗進一步以實例講解「皈依」的意義說:「皈依是我們每日的功課。『神父,為能改過自新我必須做補贖,請你用棍棒打我吧!』『不,不,不可這樣:我們應在小事上皈依。倘若你能夠不議論別人,你就是在成聖的正途上前行。』道理就這麽簡單!我知道你們從不議論別人,不是嗎?應在小事上謹守心神。我若想批評鄰居、同事,就應咬緊舌頭。舌頭固然會腫脹一些,但在成聖的行程中你們的心靈會變得更加聖潔。無須行大事,做苦修,簡單的事便足矣。成聖是一條簡單的路。你們不可後退,卻要勇往直前!」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給予我們真正快樂的是耶穌而非錢財

blog_1464052419

5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如此表示:沒有不快樂的基督徒!教宗強調,基督徒即使遭遇生活的苦難,也懂得信賴耶穌,懷著希望生活。

基督徒因耶穌基督的復活而喜樂與驚歎。教宗方濟各詮釋當天讀經選讀的《伯多祿前書》指出:「我們哪怕在考驗中受煎熬,依然懷著天主在我們心中點燃的喜樂,天主藉基督重生我們、給予我們希望的喜樂。」教宗說:「初期基督徒將這希望描繪為天國的錨。讓我們抓住這條錨鏈向天國邁進,走向那使我們喜樂的希望。」

「基督徒是喜樂的男女,是內心懷著喜樂的男女。沒有不快樂的基督徒!『可是神父,我看到很多不快樂的基督徒!他們不是基督徒!他們自稱是,其實不然!缺少些什麼。』基督徒的身份證是喜樂,福音的喜樂,被耶穌揀選、拯救和重生的喜樂。這是希望的喜樂,因為耶穌正等待我們;在塵世生命的十字架和苦難時刻,這喜樂以另一種方式體現出來,成了安寧的喜樂,因為我們確信耶穌在陪伴我們,與我們同在。」

教宗繼續說:「基督徒的這種喜樂隨著他對天主信賴的加深而增長。天主永遠記得祂的盟約。基督徒也知道天主記得他,天主愛他,天主陪伴他,天主等待他。這就是喜樂的緣由。」

當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和富貴青年的會晤。「這位青年無法向喜樂敞開心靈,反而選擇了悲傷,因為他擁有很多財富,他貪戀財富!耶穌曾告訴我們: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人:要麼事奉上主,要麼事奉錢財。錢財本身並不壞,糟糕的是事奉錢財。可憐的富貴少年『面帶愁容,憂鬱地走了。』當我們在堂區、團體和機構內遇到自稱是基督徒或願意做基督徒卻因不順心的事而悲傷時,我們應該幫助他去尋找耶穌,消除這悲傷,讓他能因福音而喜樂,能擁有這份喜樂,即福音本身。」

富貴少年雖然善盡本分卻無法跟隨耶穌,因為他貪戀錢財。宗徒們非常驚奇,於是問耶穌:「這樣,誰還能得救?」耶穌解釋說:「在人不可能,在天主卻不然。」教宗說:「這段福音表明基督徒也是一個懂得驚奇的人,面對天主的啟示、天主的愛和聖神的激動,懷著善意的驚奇。」

最後,教宗說:「今天我們求上主賜予我們對祂的驚奇、對祂賜予我們諸多精神財富的驚奇。這驚奇給予我們喜樂,保護我們,以免我們在諸多終將令我們悲傷的事物上尋求幸福。這些事物許下很多諾言,卻永不兌現!你們要牢記:基督徒是喜樂的男女,因上主而喜樂的男女,也是懂得驚奇的男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體諒罪人但絕不出賣真理

blog_1463772034

5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談到耶穌與法利塞人關於通姦的對話,指出人試圖把天主的視野縮減為「似是而非」;耶穌則不然,祂在闡釋天主的真理時,既不出賣真理,又體諒人性軟弱。當天參加彌撒的有八對慶祝金婚50週年和一對慶祝銀婚25週年的夫婦。

當天的《馬爾谷福音》記載,法利塞人想要試探耶穌,問祂許不許丈夫休妻?

教宗稱:「這是一群有見識的神學家設置的似是而非的陷阱,他們自認為通曉天主子民的一切科學和智慧。然而,耶穌走出這個陷阱,轉而談到婚姻的圓滿。在此之前,撒杜塞人曾問耶穌:『先後嫁了七個丈夫的妻子在復活的時候是誰的妻子?』耶穌答道:『誰的妻子也不是,因為復活的時候不娶也不嫁。』(瑪22:30)

教宗表明:「在第一個案例中耶穌談到婚姻的末世圓滿,而在今天的案例中祂則談及受造界的和諧圓滿。耶穌說:『天主造了他們一男一女。二人成為一體,以致他們再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所以,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谷16:6,8-9)」

教宗解釋:「不論在夫兄弟婚的案例中,還是在今天的案例中,耶穌都以無可辯駁、坦率直言和亙古不變的真理作了回應!耶穌絕不出賣真理,而這群有見識的神學家經常拿真理做交易,把真理貶低為似是而非。」

教宗繼續說:「但是,耶穌也無比慈悲,如此偉大,永遠不把罪人拒之門外。因此,祂不僅闡釋天主的真理,也反問法利塞人梅瑟吩咐了你們什麼?當他們回答說:『梅瑟准許了寫休書休妻』時,耶穌反駁道:『他給你們寫下了這條法令是因為你們心硬。』(谷10:3-5)或者說,耶穌始終把人性軟弱與真理區分清楚,從不拐彎抹角。」

「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在臨時文化盛行的今天,罪惡的現實如此嚴峻。耶穌引用梅瑟的話教導我們說:『人會心硬、犯罪,我們仍可有所作為,例如寬恕、體諒、陪伴、補足和分辨這些罪人,但是真理絕不能被出賣!』耶穌有能力說出如此偉大的真理,同時也能深刻體諒罪人和人性軟弱。」

最後,教宗祈求耶穌教導我們秉持一顆堅守真理的心,一顆體諒和陪伴每位身處困境的弟兄姐妹的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金錢和權力使教會骯髒污穢,不要再有攀高之人

blog_1463514935

5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所指示的道路是一條服務之路,但教會內往往有人圖謀權力、金錢和虛榮。基督徒必須克勝那使教會分裂的「世俗誘惑」,警惕「攀高之人」。攀高之人受到誘惑,為了向上爬而摧毀他人。

當天彌撒的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講述耶穌教導門徒走服務之路,但他們卻「彼此爭論誰最大」(谷9:34)。教宗由此談論世俗的誘惑,指出這誘惑今天也在破壞教會的見證。教宗說:「耶穌使用謙卑、死亡和救贖的言詞,而門徒使用的卻是攀高之人的言詞,也就是攀附權勢的人。」

「在耶穌教導我們前行的道路上,服務是準則。最大的人是服務最多的人,最為他人服務的人,而非自吹自擂,圖謀權力、金錢、虛榮和驕傲之人。不,這些人都不偉大。今天福音中發生在門徒身上的事,以及發生在若望和雅各伯的母親身上的事,同樣也每天發生在教會的每個團體內。有人會說:『我們當中誰最大呢?是誰發號施令呢?』這就是野心。在每個團體、堂區和機構中,總是有這種攀高、掌權的誘惑。」

當天取自《雅各伯書》的第一篇讀經也要人警惕對權力的欲望和摧毀他人的嫉妒心。這也是給今日教會的訊息。世俗總是在談論誰最有權發號施令,耶穌則表明祂來「是為服事人,而非受服事」。

教宗表示,「當一個人擁有世俗的權力欲望,想要受人服事而非服事人的時候,他就會不遺餘力地來滿足這欲望,說人閒話,將人抹黑。是嫉妒心鋪設了這條道路來摧毀他人。這一點我們眾所周知。這也發生在今天的每一個教會機構內,在堂區、公學、其它機構,甚至在主教府內。世俗精神渴求財富、虛榮和驕傲」。

耶穌教導服務,門徒卻彼此爭論誰最大。教宗指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說話方式。「耶穌來是為服事人,祂教導我們基督徒生活的道路是服務和謙卑」。

「當偉大的聖人們說,他們深覺自己是罪人時,這是因為他們明白在自己內的這個世俗精神,他們受到許多世俗的誘惑。我們沒有人能說自己是個聖潔無瑕的人。我們每個人都受到這些事物的誘惑,為了向上爬而摧毀他人的誘惑。這是世俗的誘惑,它使教會分裂,摧毀教會。這不是耶穌的神」。

教宗邀請眾人想像耶穌與門徒對話的場景:耶穌教導門徒做眾人的僕役,門徒卻說:『不,我們最好別問太多,還是繼續我們原本的話題吧。』門徒寧可私下爭論彼此之間誰最大。教宗最後鼓勵眾人「反省多少次我們曾在教會裡看到這種情況,多少次我們曾做出這種行為;祈求上主光照我們,叫我們明白與世俗友好,即與世俗的精神友好,就是與天主為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接受聖神的引導,我們將不再是孤兒!

blog_1463422194

「我們是子女,不再是孤兒!」5月15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指出耶穌藉著聖神的恩典恢復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教宗列舉了今日各式各樣的孤兒境況,勉勵我們接受聖神的引導,把他人視為我們的弟兄姐妹,即同一天父的子女。

在聖神降臨節,我們慶祝耶穌使命的高峰—聖神的降臨;耶穌藉著聖神的恩典把「我們和天父之間因罪惡而斷裂的關係」重新恢復。

「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若14:18)教宗圍繞《若望福音》中耶穌的這句話展開他的彌撒講道。

教宗表明:「由於聖神,我們不再是奴隸,而成了『義子』,可以稱呼天主為:『阿爸,父呀!』(羅8:15)。實際上,天主的救恩工程是一項再造工程,天主的父愛藉著聖子的犧牲和聖神的恩典,使我們脫離孤兒的處境。」

教宗列舉了今日各式各樣的孤兒徵象,例如:「生活在人群中卻感到內心孤獨,有時甚至感到無比悲傷;自認為不再依靠天主而自主自立,實際上卻常常思念祂的親近;普遍存在的精神文盲使我們沒有能力祈禱;難以意識到真正的永生就是在現世萌芽、死後盛開的圓滿共融;很難承認他人是弟兄姐妹,即同一天父的子女。」

教宗說:「這一切都有悖於做子女的境況,有悖於我們原本的聖召,因為我們就是為此而受造的,子女的身份根植於我們的遺傳基因,只是後來我們與天父的這種關係破裂了。」

教宗繼續說:「這種關係的恢復需要天主的獨生子的犧牲。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是愛的偉大奉獻,從這奉獻中湧出惠及全人類的聖神洪流,一條巨大的恩寵瀑布。那些懷著信德投身在這再造奧跡中的人將得以重生,獲得子女的圓滿生命。」

「今天,耶穌也對我們說:『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這讓我們想到聖母在最後晚餐廳的臨在。聖母是聖子的鮮活記憶,是活生生的聖神禱文。她是教會的母親。讓我們把所有在此刻需要聖神力量的基督徒、家庭和團體託付於聖母的代禱。聖神堅固我們屬於基督的關係,令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手足友愛的層面。」

最後,教宗說:「藉著普世的兄弟—耶穌,我們可以以全新的方式進行交往。我們將不再是孤兒,而是同一位善良和慈悲父親的子女。這改變了一切!我們可以視彼此為弟兄姐妹,我們的差異定會使這份獨一無二的父愛與手足之情綻放出更多的喜悅和驚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