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基督徒應努力促進合一,不搬弄口舌

blog_1463084095

5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為所有基督徒祈求合一,但教會內卻有人「搬弄是非」,用言論製造分裂,摧毀團體。

當天彌撒的福音取自《若望福音》,敘述耶穌在受難前為所有基督徒和基督徒團體祈求合一,「願眾人都合而為一」,就如天父和耶穌原為一體那樣,為叫世界能夠相信。

教宗由此指出:「基督徒團體和基督徒家庭的合一即是見證:它們見證是天父派遣了耶穌的事實。然而,基督徒團體、堂區、主教府、機構和家庭達致合一,或許是最困難的事情之一。我們教會的歷史有時令我們汗顏:我們居然對基督徒弟兄姊妹發動戰爭!我們只要想想『30年戰爭』便可見一斑。」

在基督徒自相殘殺的地方,就沒有見證。教宗表示:「我們必須為這段歷史祈求上主賜下莫大的寬恕!那是分裂頻繁的歷史,這不只在過去,也在今天發生。世人看見我們分裂時會說:『我們先等他們達成共識,再來看看。耶穌既已復活,並且還活著,祂的這些門徒怎麼合不來呢?』有時候,一名天主教基督徒會問另一名東方禮的天主教基督徒說:『我的基督後天復活。你的基督何時復活?』我們連復活節的日期都不一致!世界各地皆是如此,世界因而難以相信。」

教宗闡明,「因著魔鬼的嫉妒,罪惡才進入了世界」。連基督徒團體都幾乎對此習以為常,存在著自私、嫉妒和分裂。「這導致一個人對別人說三道四」。分裂始於搬弄口舌,「它撒播仇恨和戰爭的種子,能摧毀一個家庭、團體和社會」。人們非但不釐清真相,反而說三道四,毀壞別人的名譽。

教宗提到聖斐理伯內利的一則有名軼事:當時有一名婦人對別人說三道四,聖人要這名婦人做的補贖是拔一隻雞的毛,撒在整個社區,然後再把雞毛收拾乾淨。這婦人遂驚呼:「這不可能」。聖人答道:「說三道四也是如此。」教宗解釋說:「說三道四就是向別人潑髒水,把別人弄髒,加以摧毀!他毀壞別人的名譽,破壞別人的生活,經常無緣無故說出與事實不符的話。」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求道:「耶穌已為我們祈求合一,既為我們在場的所有人,也為我們的團體、堂區和教區。讓我們祈求上主賜給我們恩寵,因為魔鬼、罪惡誘使我們製造分裂的力量總是非常強大。願上主賜給我們恩寵,賜給我們恩典。締造合一的恩典是什麼呢?是聖神!願上主賜給我們這份締造和睦的恩典,因為上主就是和睦,祂是我們團體內的光榮。願上主賜給我們平安與合一。讓我們為所有基督徒祈求合一的恩寵,為我們的團體和家庭祈求每天充滿大大小小的恩寵,並且祈求克制口舌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傳教士為耶穌「燃燒生命」勇往直前

blog_1462908066

5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傳教士順從聖神的聲音,在聖神的催促下遠赴他鄉,為宣講福音「燃燒生命」。

當天選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記述聖保祿宗徒告別米肋托團體的情形。聖保祿差人請來厄弗所教會的長老,將當地的信友託付於他們,並對他們說:「我為聖神所束縛,必須往耶路撒冷去。」(宗22)這是多麼感人的一幕!現在到了保祿動身前往耶路撒冷的時刻,因為神聖指引他前去那裡;保祿承認聖神在他生命中擁有絕對的主權,始終催促他去宣講福音,面對困難和勞苦。

保祿的心境令教宗想到各個時代傳教士心中燃燒的熱火。這些青年男女在聖神的催迫下離開自己家鄉,遠赴其它大洲,為宣講耶穌基督「燃燒」自己的生命。

教宗說:「在聖神的催迫下踏上征途,這是一種聖召!當我們走入墓園看到他們的墓碑時,會發現其中很多人英年早逝,還不到40歲,因為他們對當地的疾病沒有抵抗力。他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燃燒了』生命。我想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雖然遠離祖國、家庭和親人,但一定會說:『我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20世紀西班牙作家和詩人何塞‧瑪利亞‧佩曼(José María Pemán)在描述方濟各‧沙勿略的去世時說:「傳教士在出發時不知道未來會遇到什麼。」讀經記載,聖保祿在告別米肋托團體時也說:「我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事,我只知道聖神在各城中向我指明說:有鎖鏈和患難在等待我。」(宗20:22b-23)。教宗對此表示:「傳教士知道未來的生活無比艱難,但他依然勇往直前,他們是福傳的英雄。我們應當為他們的見證感謝天主,我們應當為擁有這些傳教士,這些真正的見證人而感到高興。他們是我們的光榮,是我們教會的光榮!」

最後,教宗對今日不滿消費主義和自我陶醉文化的男女青年說:「你們遠望地平線,看看遠處,想想我們的這些傳教士!他們祈求聖神催促自己遠赴他鄉,去『燃燒』生命。這句話有些生硬,但他們的生命非常有價值。他們勇往直前,在服務和宣講中『燃燒』生命。這是宣講福音的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聖神使我們成為「真正」而非「虛擬」的基督徒

blog_1462823652

5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聖神推動教會,但今天有許多基督徒卻把聖神當作陌生者,甚至是「尊貴的囚犯」。聖神使我們成為「真正」而非「虛擬」的基督徒,給我們指示自由之路;我們應當順從聖神的帶領。當天也是仁愛修女會會祖聖女露薏絲(St. Louise de Marillac)紀念日,教宗特別向在聖瑪爾大之家服務的仁愛會修女們致意。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敘述聖保祿在厄弗所與最先受洗的幾位門徒的對話。當保祿提到聖神時,那些門徒回答說:「連有聖神,我們都沒有聽過」(宗19:2)。教宗由此談論聖神在基督徒生活中的臨在,指出今日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也就是相信耶穌卻不認識聖神。

教宗表示,很多人說自己在教理中學到聖神是天主聖三中的一位,但除此以外他們就對聖神一無所知了。教宗解釋道:「聖神推動教會,在教會和我們的心中施展作為,使每一個基督徒各具特色,使所有基督徒成為一體。聖神敞開大門,推動我們前行,派遣我們去為耶穌作見證。我們今天在進堂詠中聆聽耶穌的話:『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要為我作證人直到地極』(宗1:8)。聖神感動我們讚美天主,激勵我們祈求說:『聖神,求祢在我們中間祈禱。』聖神在我們中間,教導我們仰望天父,並稱呼祂為『父親』。聖神救我們脫離孤兒的狀態,世界的精神則企圖使我們淪落為孤兒。」

聖神是「活潑教會的主角,在教會中施展作為」。教宗告誡道,基督徒的危機在於拒絕順從聖神,無法勝任聖神的使命,把信仰縮減為倫理道德,只停留在遵守天主十誡的層面。教宗強調,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倫理學,而是與耶穌基督的相遇」;而正是聖神「帶領我與耶穌基督相遇」。

「然而,我們卻在生活裡把心中的聖神當作一位『尊貴的囚犯』,既不讓祂敦促我們,也不讓祂感動我們。聖神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祂懂得如何提醒我們耶穌所說的話,向我們解釋有關耶穌的事。聖神唯一不做的是使人成為坐在客廳裡的基督徒,祂做不到這件事!祂無法使人成為無德的『虛擬基督徒』。聖神使人成為真正的基督徒,祂按照生活的實際情況,賜下分辨時代記號的先知能力,以這種方式帶領我們向前邁進。若我們只尊稱『聖神為天主聖三的第三位』,然後便停滯不前,聖神就成了我們心中的大囚犯。」

教宗勉勵眾人省思「聖神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為」,祂是否教導了我們「自由之路」。我們每個人要捫心自問:那在我內的聖神「敦促我走出去,我是否害怕?我的勇氣如何?勇氣是聖神所賜,幫助人走出自我,為耶穌作見證」;再者,「我在磨難中的堅忍怎樣?堅忍也是聖神所賜」。

教宗最後總結道:「在準備聖神降臨節的這一週,讓我們思索:『我真的相信聖神嗎?或者對我而言,聖神只是個名詞而已?』讓我們試著與聖神交談,對祂說:『我知道祢就在我的心中,在教會的心中。我知道祢推動教會前行,使我們眾人合一卻各具特色,各有所異。』我們要對聖神說這些話,並祈求聖神幫助我明白祂在我生命中的具體作為。順從聖神是一份恩寵:我們要順從聖神。這一週,讓我們時常想起聖神,與祂交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基督徒從不麻醉痛苦,但堅守喜樂和望德

blog_1462562032

5月6日,教宗方濟各彌撒中表示,基督徒從不麻醉痛苦,卻在望德中予以面對。我們盼望天主給我們賜下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

當天彌撒的福音敘述,耶穌在受難前告訴門徒說,他們將要憂愁,但這憂愁將變成喜樂的歡呼。耶穌用婦女生產的圖象解釋說:「婦女生產的時候,感到憂苦,因為她的時辰來到了;既生了孩子,因了喜樂就再不記憶那苦楚了」(若16:21)。教宗由此評論痛苦中的望德和喜樂中的歡呼,說道:「當我們處於種種磨難、困難和苦難時,喜樂與望德的結合對我們生命的影響正是如此。」

「這不是自我麻痺。痛苦依然是痛苦,但若懷著喜樂和望德面對痛苦,喜樂之門必將為你敞開,帶你通往結出新果實的喜樂。上主提出的這個圖象對困境中的我們必定助益良多;很多時候困境既醜陋又險惡,甚至令我們懷疑自己的信德。然而,因著喜樂和望德,我們得以向前邁進,因為在這暴風雨後必有新人到來,如同生產的婦女那樣。耶穌表明這份喜樂和望德將歷久不衰。」

教宗強調,喜樂與望德必須相結合。「缺少望德的喜樂只是娛樂,片刻的歡愉。缺少喜樂的望德便不是望德,充其量不過是健康的樂觀主義。喜樂和望德必須相結合,它們的結合使教會在禮儀中幾乎忘情地高呼:『當為祢的教會踴躍歡騰』,興高采烈,不拘禮節!因為當有強大的喜樂時,就會不拘禮節,只是喜樂。」

基督徒的喜樂和望德不同於狂歡喧騰。教宗表明:「喜樂使望德堅固,望德在喜樂中開花結果,這樣我們便能向前邁進。喜樂和望德是基督信仰德行,教會願意透過這些德行的態度,給我們指出一條走出自我的道路。喜樂絕不自我封閉,望德使你敞開自己。望德正是固定在天堂海岸的一個錨,將你帶到外面。我們要懷著喜樂和望德走出自我。」

「人的喜樂會因某些事物和困難而被奪去」。相反地,耶穌要賜給我們的喜樂沒有人能奪去,「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將歷久不衰」。教宗表示,主耶穌升天時發生了這樣的事:「當上主離開門徒們的眼界時,他們向天注視,有些憂愁,但天使喚醒了他們」。《路加福音》記載,門徒們「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路24:52)。教宗指出,「那是知道我們人類首次進入天堂的喜樂!期盼抵達並生活在上主那裡的望德成了充滿全教會的喜樂」。

最後,教宗帶領眾人祈求上主賜給我們恩寵,使我們擁有強大的喜樂,一方面表達我們的望德,另一方面也願堅固的望德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喜樂。「上主,求祢守護這喜樂和望德,這樣就沒有人能奪去我們的喜樂與望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聖神使我們勇於為耶穌作證

blog_1462217262

5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聖神賜給我們力量,令我們即使在大大小小的迫害中也做耶穌的見證人。這些迫害大至獻出生命,小至流言蜚語和批評。

在聖神降臨節即將到來之際,彌撒讀經和福音愈加頻繁地向我們論及聖神。當天彌撒取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敘述有一位名叫里狄雅的婦人在提雅提辣城賣紫紅布,當她聆聽保祿宣講時,聖神開明了她的心靈。

教宗評論道:「這位婦人感受到心中有股力量在敦促她說出:『這是真的!我同意這位男子的話,他在為耶穌基督作見證。他說的是真話!』然而,是誰觸動這位婦人的心靈呢?是誰要她聆聽這些真話呢?正是聖神。聖神讓這位婦人領悟到耶穌是主,讓她明白保祿的話語有救恩,也讓她聆聽見證。聖神為耶穌作見證。每當我們的心靈感受到耶穌在接近我們,就是聖神在我們心中施展作為。」

當天彌撒的福音提到雙重見證:一重是聖神為耶穌而向我們作出的見證;另一重是我們的見證。因著聖神的德能,我們成了上主的見證人。耶穌勸勉門徒們別讓信仰受到動搖,因為見證會帶來迫害,小至流言蜚語和批評的迫害,大至「教會歷史中俯拾皆是的迫害;後者導致基督徒坐牢,甚至是獻出生命」。

「耶穌說,迫害是基督信仰見證的代價:『人要把你們逐出會堂;並且時候必到,凡殺害你們的,還以為是盡恭敬天主的義務。』基督徒藉著聖神的德能作出見證,見證主還活著,主復活了,主與我們同在。每當我們走近祭台時,主與我們一同慶祝祂的聖死與復活。基督徒也藉著聖神的助佑,在日常生活中以行為作出見證。這是基督徒的恆久見證。然而,很多時候這見證會招致攻擊與迫害。」

聖神使我們認識了耶穌,聖神如今也同樣催促我們讓別人認識耶穌,不僅以言語,更要以生命作出見證。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求聖神降臨於我們的心中:「上主,求祢別讓我們遠離耶穌,而以耶穌的教誨引導我們,叫我們牢記耶穌的所言所行,幫助我們為耶穌作見證。但願世俗凡物,那些來自謊言之父、現世首領的事物和罪過不使我們遠離見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是光明之徒,切莫陷入雙重生活

blog_1461957129

4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告誡基督徒切莫走「黑暗之路」,因為那裡沒有「天主的真理」。然而,若我們在黑暗之中跌倒,我們仍可以仰賴天主的寬恕與柔和,天主必定把我們帶回到光明的生活。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若望一書》。聖若望宗徒在這封書信中警惕信徒切莫陷入雙重生活,即外表光明,內心卻黑暗,因為「天主是光,在祂內沒有一點黑暗」。教宗引用書信中的話強調人永遠在與罪搏鬥:「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犯過罪,我們就是拿天主當說謊者」。

「如果你說你與上主相通,就該在光明中行走!切莫陷入雙重生活!那是我們經常看到的謊言,也是我們同樣會陷入的誘惑。說一套做一套的誘惑總是存在。我們知道謊言從何而來:在聖經中,耶穌稱魔鬼是『謊言之父』,是說謊者。為此,年長的若望宗徒極為和藹溫良地對『青春』、『年輕』的教會說:『妳不要說謊!妳既與天主相通,就該在光明中行走。妳要從事光明的事業,切莫說一套做一套,陷入雙重生活等相關事務。』」

聖若望宗徒稱我們為「我的孩子們」。這個溫馨的稱呼正是一位祖父對他年幼「侄孫們」說話的口吻,呼應了當天福音中的「柔和」一詞。耶穌說祂的軛是「柔和的」,並承諾賜予勞苦重擔者「安息」。同樣地,聖若望呼籲不要犯罪,「但若有人犯了罪,也不要氣餒」。

教宗說道:「我們在天父那裡有正義的耶穌基督作護慰者、作中保。祂使我們成義,賜予我們恩寵。有人或許會想對這位給我們建言的祖父說:『可是,有罪不是件醜陋的事嗎?』『不,醜陋的是罪!但你若是有罪,就要仰望那始終等待寬恕你的上主!』因為上主比我們的罪更大。」這就是「天主的慈悲,天主的偉大」。祂明白我們多麼微不足道,唯有祂是力量的泉源,所以「祂總是在等待我們」。

教宗最後總結道:「行走時切莫一隻腳踏在光明中,另一隻腳卻踏在黑暗中。不要說謊。再者,我們大家都有罪。沒有人可以說:『這男人是個罪人,這女人是個罪婦;而我,感謝天主,我是個義人。』不,義人只有一個,祂是為我們付了代價的耶穌基督。倘若有人犯罪,祂會等待我們,寬恕我們,因為祂慈悲為懷,深知我們是用灰土形成的,而且提醒我們這一點。但願這封書信帶給我們的喜樂能使我們在基督信仰生活的簡樸與透明中向前邁進,尤其是當我們懷著真理轉向上主的時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面對教會的新挑戰,不要抵拒聖神

blog_1461869234

4月2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教會面對新的挑戰時,內部今天仍有阻力抵拒聖神賜予我們的驚喜。但聖神會幫助我們克勝阻力,令我們安穩地在耶穌的道路上向前邁進。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講述所謂的「耶路撒冷大公會議」。教宗評論這段經文,強調「教會的主角」是聖神。「聖神從起初便賜予宗徒宣講福音的力量,聖神使一切完成,即使在困難和迫害時期仍把教會向前推進」;聖神「賜予信徒力量,讓他們保持信德」。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中有抵拒聖神行動的雙重阻力:一重阻力是有人以為「耶穌只為選民而來」;另一重阻力是有人想把梅瑟法律,包括割損在內,全加諸在已歸化的外邦人身上。教宗指出,當時「這一切極為混亂」。

「聖神使人的心靈展開新的道路:這是聖神的驚喜。宗徒們處於難以置信的全新境況。這些新的境況要如何管理呢?關於這一點,今天的第一篇讀經開頭便寫道,宗徒們『辯論多時』。那是個熱火朝天的討論。他們一方面擁有聖神的力量,聖神這位主角敦促他們不斷向前邁進;但聖神給他們帶來某些新穎的事,某些前所未有的事,他們連想都沒想過的事,例如外邦人也領受了聖神。」

宗徒們面對這塊燙手山芋,不知該如何是好。於是,他們在耶路撒冷召開會議,每個人得以分享自己的經驗,即聖神如何也降臨在外邦人當中。「他們最終達成共識。但在此之前有一件很美的事:『眾人都緘默不語,靜聽巴爾納伯和保祿述說天主如何藉著他們在外邦人中行了怎樣大的徵兆與奇跡。』要靜聽,不要害怕靜聽。當一個人害怕靜聽時,他的心中就沒有聖神。要靜聽別人的想法和理由,謙虛地靜聽。宗徒們靜聽後,決定派幾位門徒去到希臘團體,也就是去那些由外邦歸化的基督徒那裡,予以安慰並對他們說:『這樣很好,你們就照樣做吧!』」

歸化的外邦人不必受割損。這項決定透過一封信函通傳,其中的「主角是聖神」。事實上,宗徒們寫道:「聖神和我們決定……。」這是教會面對「新穎之事」的方法。「新穎之事並非世俗的新奇事物,諸如服裝的時尚。新穎之事是聖神的新穎、驚喜,因為聖神總是令我們驚喜。教會如何應對和解決這些問題呢?是藉著會議、靜聽、討論、祈禱,以及最終的決定」。

「這是教會至今採用的方法。當聖神令我們感到驚喜,帶來某件看似全新或『從未如此做過』的事,我們就該跟隨聖神的驚喜行事。你們想想梵二大公會議,以及梵二所面對的種種阻力;我提出梵二是因為它離我們最近。有多少的阻礙啊!今天仍有許多阻力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而聖神卻不斷向前邁進。教會的方法是齊聚一堂,召開會議,彼此靜聽,互相討論,同聲祈禱,然後作出決定。這就是所謂的教會的眾議精神,它表達出教會的共融。締造這共融的是誰呢?是聖神!祂總是主角。上主對我們作出什麼要求?順從聖神。當我們察覺聖神在召叫我們時,不要害怕。」

教宗表示,「聖神有時也會阻止我們」,如同祂對聖保祿做的那樣。聖神這麼做是為了讓我們朝另一個方向前行。聖神不會讓我們孤獨前行,祂總是「賜給我們勇氣和毅力,使我們安穩地在耶穌的道路上前行,幫助我們克勝阻力,令我們在磨難中堅韌剛毅」。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求上主賜下恩寵,「叫我們明白教會該如何向前邁進,如何面對聖神的驚喜,並幫助我們每個人順從聖神」。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主持兒童禧年彌撒

blog_1461608393

4月24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與來自意大利和世界各地的7萬多名兒童以及他們的陪伴者舉行了兒童禧年彌撒。教宗勉勵他們不要滿足於平庸,舒舒服服坐著過日子,而要帶著基督徒的身份證,即事事以愛為先的態度,與他人並為他人建設未來,不與任何人敵對。

青年人擁有選擇的自由,但自由不是為所欲為,因為這會使我們自我封閉、遠離他人,阻礙我們成為坦率、誠懇的朋友。再說,自己過得舒坦也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青年人不可做平庸之輩,而應勇敢、堅定地作出抉擇,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更加宏偉的夢想,值得為之投身的夢想。

教宗告誡青年說:「若有人叫你們放棄真正的財富,即你們自己,而告訴你們過好日子是擁有很多物質財富,你們不要相信他們;若有人叫你們相信唯有像電影裡的超人那樣戴上強者的面具,或者當你們身著最時髦的衣服時你們才是有價值的人,你們不要相信他們。你們的幸福是無價之寶,不能買賣;它不是一款下載到手機裡的應用,況且再新的版本也無助於你們成為自由和博愛之人。」

教宗繼續說:「愛體現在信賴、尊重和寬恕上。愛不能靠我們的言談實現,而需要我們身體力行;愛不是背誦的甜蜜詩句,而是落在實處的生活抉擇。說到底,愛是“基督徒的身份證,是耶穌門徒唯一有效的證件。」

「當愛似乎沉重不堪,當你們難以向錯誤說‘不’時,你們要注視耶穌的十字架,擁抱它,不放開耶穌的手,祂將帶領你們往高處走,在你們跌倒時扶你們起來。耶穌是生命,即使你令祂失望,遠離祂,耶穌依然愛你,願意靠近你,相信你,祂對你的信任超過你對自己的信任。這何其重要!因為那阻礙你健康成長的最大威脅是沒人在乎你,你覺得自己被丟在一邊。相反地,上主始終與你同在,並且很高興與你同在。」

當我們犯錯時應該勇敢地繼續前進。教宗指出:「在生活中我們常會跌倒,因為我們是罪人,我們軟弱。但耶穌的手將扶起我們,讓我們站起來。耶穌願意我們站起來!耶穌對癱子說的話實在美好:“起來,拿你的床,回家去罷!(谷2:11)。」阿爾卑斯人在爬山時唱的歌實在美好:「在爬山藝術中,摔倒不可怕,可怕的是倒地不起!」教宗以這兩個例子勉勵青年在跌倒的時候鼓起勇氣站起來,讓耶穌用手把我們扶起來。教宗說:「很多時候這手就是朋友之手、父母之手、生命旅伴之手。天主願意你們站起來,始終屹立!」

教宗最後表示他信任年輕人,稱他們是教會未來的指望。教宗說:「我知道你們有能力行偉大的友善之舉,你們蒙召與他人並為他人建設未來,不與任何人敵對!如果你們從現在起就認真準備自己,善度你們充滿恩寵的年華,不畏艱辛,日後你們必能成就大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基督徒生活的三個幅度是宣講、轉求和望德

blog_1461351279

4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當天適逢他誓發末願的43週年紀念。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提出宣講、轉求和望德這三個關鍵詞,強調基督徒是有望德的人,「盼望上主再次到來」。教宗同時也期勉眾人鼓起勇氣宣講,效法宗徒們為耶穌的復活作見證,甚至不惜生命代價。

基督徒生活的三個幅度是「宣講、轉求和望德」。教宗以當天彌撒的讀經和福音為基礎,省思基督徒生活的這三項特色。他表示,基督徒宣講的核心在於基督為了我們的得救,死而復活。

「耶穌還活著!這是宗徒們對當時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宣講。他們甚至以生命、以鮮血為這宣講作見證。一名瘸子痊癒後,若望和伯多祿被帶到公議會,司祭們禁止他們提及耶穌這個名字和祂的復活,但他們卻勇氣十足地坦白答道:『我們不得不說我們所見所聞的事』(宗4:20)。這就是宣講。我們基督徒因著信德而有聖神住在我們內,叫我們看見並聽到關於耶穌的真理;祂為我們的罪而死,並且復活了。這是基督徒生活的宣講:基督還活著!基督復活了!基督就在團體內與我們同在,在旅程中陪伴我們。」

教宗坦言,很多時候,人們「難以接受這宣講」。但基督復活「是一個事實」,誠如若望所言,必須「為此作見證」。

關於轉求的幅度,教宗指出,在聖週四的最後晚餐上宗徒們感到憂傷。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心裡不要煩亂;你們要信賴天主,也要信賴我。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我去,原是為給你們預備地方。」(若14:1-3)

教宗解釋道:「耶穌此言意指何事?祂如何準備地方?祂藉由為我們每個人的祈求來作準備。耶穌為我們祈求,這就是轉求。耶穌此刻正在為我們祈求,就如祂在受難前曾對伯多祿說的:『我已為你祈求了。』(路22:32),現在耶穌也是天父和我們之間的轉求者。」

那麼,耶穌如何轉求呢?教宗說道:「我相信,耶穌會讓天父看祂身上的傷痕,因為祂復活後依然帶著這些傷痕:祂會讓天父看這些傷痕,然後逐一念出我們每個人的名字。這是耶穌的祈求。此刻,耶穌正在替我們求情:這便是轉求。」

基督徒生活的第三個幅度是望德。教宗表明,「基督徒是有望德的男女,盼望上主再次到來」。整個教會都在「等待耶穌的再次到來:耶穌必將再來。這是基督徒的望德」。

教宗最後邀請每個人捫心自問:「我在生活中的宣講作得如何?我與替我求情的耶穌關係如何?我的望德狀態如何?我是否真的相信上主復活了?我是否相信祂在為我祈求天父?我每次呼求耶穌時,祂都在為我祈求,替我轉求。我是否真的相信上主將再次到來?詢問自己的信德將對我們裨益良多:我是否相信關於耶穌的宣講?我是否相信祂的轉求?我是否是個有望德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牢記天主在我們生命中的美妙化工能鞏固我們的信德

blog_1461260739

4月2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闡明的中心思想:基督徒應時常牢記天主以何種方式臨在於我們的生命境況,這樣便能鞏固我們的信德。

信仰是一個旅程,當中有天主的美妙化工,也有阻力和抗拒,因為天主常與我們同行,不會被我們的惡行嚇倒。我們在行走中應時常回憶過往的行程,發覺天主的臨在。

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宗徒到了安提約基雅,在安息日進了會堂並開始宣講福音。他從選民的起源講起,從亞巴郎到梅瑟,從寄居埃及到福地的行程,最後論到耶穌。教宗強調,門徒們採用的歷史講道方法很重要,使我們牢記天主在人生命中臨在的重要時刻及標記。

「回顧過去,看看天主如何拯救了我們,以心神在記憶的道路上行走,便可走到耶穌跟前。耶穌在祂一生最重要的時刻,聖週四和聖週五,以及最後晚餐中把祂的體和血賜予了我們。祂說:『你們要這樣做,來紀念我。』要紀念耶穌,牢記天主如何拯救了我們。」

教宗提醒道:「教會稱感恩聖事為記憶,如同以色列人把《申命紀》當作記憶書那樣。我們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中也必須這樣做,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走過一段路程,在天主的陪伴下接近天主,或者遠離主耶穌。」

「緊記我所走過的路程,我自己的道路,主耶穌如何牽著我的手,把我領到這地步,這對基督徒會有益處。有時我對上主說:『不!請祢離開我!我不要祢!』上主尊重我們,祂是尊重人的主!」

「不過,我們卻應牢記自己的生命和旅程,反覆回顧這旅程並經常這樣做。‘那時候天主賜給了我這恩寵,我如此回答說,我做了這個,做了那個,又做了別的。天主陪伴了我’。如此一來,我們就有了一次新的相遇,一次感恩的相遇。」

教宗繼續表示:「我們應從内心萌生對耶穌的感恩之情,祂在我們的歷史行程上從不停步。多少次我們讓祂吃閉門羹,多少次我們裝作沒看到祂,不相信祂與我們同在。多少次我們背離了祂的救恩……但祂仍在。」

「記憶使我們接近天主。記住天主在我們身上再創造及賦予新生命的作為,能使我們比亞當在第一次創造中的古老光輝更勝一籌。我只對你們提出這個建議:你們要有記憶!我的生命是如何度過的?我今天或這一年是如何度過的?我與上主的關係如何?我們要牢記上主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所行的美妙、偉大的化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