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為因新冠疫情而心生恐懼的年長者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節八日慶期星期三

2020年4月15日復活節八日慶的星期三,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特別念及年長者。他説:「今天,讓我們為年長者,尤其是那些處於隔離狀態和在養老院的年長者祈禱。他們感到恐懼,害怕孤獨地離開人世,感受到這疫情對自己造成的侵略性威脅。他們是我們的根源和歷史,給我們傳遞了信仰、傳統和家園的歸屬感。讓我們為他們祈禱,願上主在這時刻親近他們。」

當天的讀經一講述伯多祿因納匝勒人耶穌基督之名治好了胎生瘸子(宗三1-10),福音所記載的是耶穌顯現給前往厄瑪烏的兩個門徒的事跡(路廿四13-35)。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反省了天主的忠信:「而我們的忠誠無非是對天主忠信的回應。天主忠於自己的言語,忠於自己的許諾,與祂的子民同行,履行接近祂的子民的諾言。」

教宗接著表示:「天主有能力重新創造,就如祂對那個胎生瘸子所行的,給他再造一雙脚,使他得到痊癒(宗三 6-8)。天主治癒,天主總是給祂的子民帶來慰藉。這就是天主對我們的忠信:一個重新的創造。我們的天主繼續帶領子民前行,不辭辛勞地為子民勞苦工作(參閱:《神操》236號)。」

教宗指出:「我們可以說,祂不怕『疲累』。祂就像那個牧羊人一樣,回到家後發現少了一隻羊,就去尋找那隻丟失的羊(參閱:瑪十八12-14)。牧人為了愛、為了忠信可以超時加班。我們的天主是一位‘超時加班’的天主,但是祂不需要酬勞,而是白白地付出。這是無償的、豐沛的忠誠。在蕩子的比喻中,那位父親的忠信展現在他多次到陽台去看兒子是否歸來,他不知疲倦地上到陽台,等待兒子回來為給他設宴慶祝(參閱:路十五21-24)。」

教宗表明:「天主的忠信就是個無償的慶宴、是喜悅。這份喜悅體現在那位被治癒的瘸子身上:他進入聖殿時『隨走隨跳,讚美天主』(參閱:宗三 8-9)。」

教宗接著表示:「天主的忠信是一種有耐心的忠信:祂對自己的子民有耐心,祂聆聽他們,引領他們,慢慢的給他們講解並點燃他們的心,就如祂對遠離耶路撒冷的那兩位門徒所作的一樣。」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的忠信始終先於我們,而我們的忠誠始終是對那那先於我們的忠信作出回應。天主總是先我們一步。成為忠誠的人就是讚美天主的忠信,並忠於這忠信。這就是對此忠信作出答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值此困境,願眾人跨越分歧、團結一心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節八日慶期 星期二 彌撒

2020年4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特別為團結合一祈禱。他說:「讓我們祈求上主賜給我們互相合一的恩寵。願此刻的困難能促使我們發現彼此的共融、那始終勝過於各種分歧的合一。」

當天的讀經一記載,伯多祿宣講耶穌為默西亞,並勸眾人悔改(參閱:宗二36-41)。教宗由此展開彌撒講道,闡明悔改意味著「改變生活、恢復忠誠」。「忠誠這種人性態度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常見。我們經常自欺欺人,因而分心,打算跟隨假象。」

「舉例來說,勒哈貝罕的國家一鞏固,就捨棄了上主的法律,全以色列人也附和他(參閱:編下十二)。」

教宗指出:「這不僅是個歷史事實,更是個普遍狀況。我們往往一感到安全,就開始推展自己的計劃,逐漸遠離上主,並未持守忠誠。我的安全感並非上主所賜,而是一個偶像。這正是勒哈貝罕和以色列人的遭遇。王國一鞏固,他們就感到安全,遠離法律,改為崇拜偶像。我們會說:『可是我沒有跪拜偶像。』你或許沒有跪拜,但你確實尋求偶像,時常在心裡朝拜偶像。很多時候,自身的安全感為偶像開啟一扇門。安全感並非壞事。」

教宗表明:「安全感其實是一份恩寵,因為『上主與我同在』,所以我感到安全無虞。然而,倘若一份安全感是以自我為中心,令我遠離上主,像勒哈貝罕王那樣,我就成了不忠不信的人。保持忠信極為困難。整個以色列的歷史,以及後來教會的歷史,都充滿了不忠信、自私自利、自我安全感,使得天主子民遠離上主,喪失忠誠之恩。而我們之間、人與人之間,忠信當然也不是個受歡迎的美德。失信於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當天的福音則提供了瑪利亞瑪達勒納的忠信榜樣:那名忠實的婦女從未忘記上主為她做的一切。她在悲劇前忠貞不渝,甚至認為自己能搬回遺體。她是個「柔弱卻忠誠的婦女」,教宗稱之為「宗徒中的宗徒」。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懇求上主賜予忠誠之恩,並感謝上主恩賜祂的安全感,而非我們自己的安全。忠誠的美德永遠常存,卻難以維持。求上主親自來守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願執政者和科學家為疫情找出解決之道,造福百姓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復活節八日慶期 星期一 彌撒

2020年4月13日,復活節八日慶典的星期一,教宗方濟各立即恢復了聖瑪爾大之家清晨彌撒的直播,以關懷眾多無法親自參禮的信友。教宗在彌撒開始之際念及政治人物和科學家,他說:「讓我們今天為執政者、科學家和政治人物祈禱,他們已著手研究出路、全球疫情過後的情況,『疫情後時期』早已開始:願他們找到正確的道路,始終造福人群、惠及百姓。」

當天的福音講述了婦女遇見復活主基督的事跡(參閱:瑪廿八8-15)。教宗指出:「這段福音章節呈現出一個日復一日的人性抉擇:在耶穌復活的喜樂與希望,以及對墳墓的眷戀之間作取捨。」

教宗首先談論這些「向前邁進、宣講喜訊」的婦女:「她們親眼見到、親手觸摸了復活主,看見墓穴空無一人;於是,她們毫不遲疑地踏上旅途。眾門徒反而遲疑了,他們無法相信,認為這些婦女異想天開。這群婦女堅信不移,她們的宣講傳揚至今:『耶穌復活了,祂活在我們中間。』」

接著,教宗告誡眾人:「最好別在空墓裡生活。許多難題促使我們走入這空墓,決定隱瞞事實。誠如耶穌所言,我們不能同時事奉天主和錢財(參閱:瑪六24),這是亙古不變的定律。為了走出現況,司祭和經師選擇了另一條道路、一條金錢至上的道路,他們付出代價,買來沉默,目擊者的沉默。有個看守的士兵在耶穌死後,立即宣認說:『這人真是天主子!』(參閱:瑪廿七54)這些可憐的人不明事理,害怕走生命的道路;他們追隨了司祭和經師。這些人付出代價,買來沉默。」

教宗不諱言地說:「這是十足的腐敗。你如果不宣認耶穌基督是主,就該反省為什麼你封閉不開的墳墓在腐敗發臭。的確有很多人不宣認耶穌,因為他們不認識主,因為我們沒有言行一致地宣講,這是我們的過失。而今,面對新冠疫情、一個人人盼望早日結束的全球大災難,我們面前也出現了同樣的抉擇:要麼我們為生命、為百姓的復活背水一戰,要麼就事奉錢財,回到墳墓裡去,那是個由名望、奴役、戰爭、製造武器,以及兒童失學構成的墳墓。」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禱說:「主啊!求祢在我們個人和社會生活裡,始終協助我們選擇宣講,引領我們選擇人民的福祉,永不陷入金錢至上的墳墓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復活主日大禮彌撒:勝利的君王,求祢垂憐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基督確實從死者中復活。勝利的君王,求祢垂憐我們。」

4月12日上午11點,教宗方濟各於聖伯多祿大殿宗座祭台主持復活主日大禮彌撒,在場眾人詠唱這段《復活節繼抒詠》,懇求復活主的憐憫。這台彌撒莊嚴隆重,少了以往的鮮花裝飾,多了一份由衷盼望。疫情當頭,現場參禮的信友屈指可數,禮儀經文和禱詞不以各地天主子民的母語誦讀,而是維持傳統上的拉丁文與希臘文的對經和福音,並使用現場參禮者熟悉的意大利語。

在這台彌撒中,教宗沒有講道,卻處處顯示出逾越奧跡的信德、走出死蔭幽谷的望德,以及憐憫世人的愛德。在阿肋路亞的頌揚聲中,在場眾人收斂心神,聆聽主的福音;在阿肋路亞的歡呼聲中,教宗為祭台和復活蠟燭獻香;在阿肋路亞的歌詠聲中,領完聖體的天主子民靜默祈禱。

在基督信仰的最高峰時刻,聖伯多祿大殿沒有過多的點綴,唯有簡潔的象徵物傳達出普世的共同心聲。聖瑪策祿堂的十字苦架,以及羅馬人民救援之母聖像供奉於宗座祭台前,教宗帶領著在場參禮的信友,以及透過各種媒體渠道參與其中的人們懇切祈禱,熱切盼望新冠疫情早日結束,病患得以減輕痛苦,亡者得享永恆的福樂,痛失摯愛的人獲得安慰,因此遭受各種磨難的人受到援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復活前夕守夜禮講道全文:在遙遙無期的死寂中,基督徒蒙召傳揚生命的讚歌

CNS photo/Stefano Dal Pozzolo, pool

中文旁白:

空蕩蕩的聖伯多祿大殿,寥寥無幾的參禮者,沒有聖洗聖事的復活前夕守夜禮:教宗方濟各今年4月11日在這個罕見至極的背景下,帶領天主子民紀念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奧跡。由於新冠病毒的全球大流行,世界許多國家限制了群聚活動,教會暫停公開禮儀,以防疫情擴散。看著感染和死亡人數節節攀升,世人有如處於漫漫長夜,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走出「墳墓」。守夜禮的復活宣報詞再次迴盪於耳邊,提振基督徒的信望愛三德。教宗在講道中讚賞許多人此時此刻的愛德見證,堅定眾人對復活主耶穌的信德,重燃有關新生命的望德。

以下是教宗方濟各2020年復活前夕守夜禮彌撒講道全文:

「安息日既過」(瑪廿八1)婦女們前去墳墓那裡。這個神聖守夜禮的福音就這麼從「安息日」展開。它是逾越節三日慶典中我們最常忽略的一天,因為我們總是迫不及待地從聖週五的十字架奔向復活主日的「阿肋路亞」。然而,今年我們比以往更加察覺到聖週六、一個寂靜無聲的日子。我們察覺到那天婦女們的情感能反映出我們自己。她們跟我們一樣,親眼目睹一場迅雷不及掩耳的悲慘磨難,看見死亡並且心如槁木。伴隨著痛苦而來的是恐懼:她們也會落個跟師傅同樣的下場嗎?然後是對未來的恐懼,一切都得重新建設。受傷的記憶、窒息的希望。對她們來說,那是最黑暗的時刻,對我們也是如此。

然而,在這種處境中,婦女們並非毫無作為。她們既沒有屈服於埋怨痛哭的黑暗勢力,也沒有沉浸在悲觀中不能自已,更沒有逃離現實。安息日那天,她們做了一件簡單而特殊的事:在家裡為耶穌的遺體準備香料。她們沒有棄絕愛:在心靈的黑暗中,她們燃起慈悲。聖母瑪利亞在安息日那一天——也就是後來敬禮她的日子裡——祈禱、盼望著,在痛苦的挑戰中信賴上主。在那安息日的黑暗裡,在「一週的第一日,天快亮時」,在那將要改變歷史的一天,這些毫不知情的婦女在做準備。耶穌宛如撒在地裡的種子,即將讓新生命的苗芽在世界上成長茁壯;而婦女們懷著愛在祈禱,促使希望開花綻放。在我們當下的悲痛日子裡,多少人曾經並正在實踐那些婦女的作為,藉著關懷、憐愛和祈禱的小小舉動,撒播希望的苗芽!

破曉時分,婦女們前往墳墓。天使在那裡告訴她們:「妳們不要害怕!祂不在這裡,祂復活了。」(參閱:瑪廿八5-6)在墓穴前,她們聽見生命的話語……。隨後,她們遇見耶穌、希望的緣由、宣講的明證,祂對她們說:「不要害怕!」(瑪廿八10)「你們不要恐懼、不要害怕」:這就是「希望的宣講」。今天對我們也是如此。就在今天,在我們當前的黑夜裡,天主不斷對我們說這些話。

今晚,我們獲得一個無法剝奪的基本權利,即:希望的權利。它是新的希望、活的希望,源自於天主。它不是單純的樂觀主義,不是在特定處境中的拍拍肩膀或鼓勵一下,一笑而過。不,它是天賜的恩典,我們無法憑一己之力取得。「一切都會好轉」,我們這幾週堅毅地說這句話,緊緊抓著我們人性的美,由衷說出激勵人心的話。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恐懼的增長,再怎麼勇敢的希望都會消逝。耶穌的希望則截然不同,它在心中注入一股確信,堅信天主能使一切好轉,因為祂甚至能使生命從墓穴走出來。

墓穴這個地方,人一旦進去,就不再出來。但是,耶穌卻為我們走了出來,為我們復活了,祂把生命帶到死亡之地,在石頭封過的地方展開新的歷史。祂既然推開了墳墓入口的石塊,就能挪開堵塞心靈的石頭。為此,我們不可以認命屈服,不可以拿石塊來壓抑希望。我們能夠且應該盼望,因為天主是忠信的。祂從不讓我們孤獨無助,卻時時眷顧我們:親臨在我們的每個境遇、傷痛、焦慮和死亡中。祂的光芒照亮墳墓的黑暗:今天祂要抵達生命中最黑暗的角落。弟兄姊妹,即使你早已在心中埋葬了希望,也不要投降:天主更為強大。黑暗和死亡沒有最終的話語權。放心,有天主在,一切都不會喪失!

放心:這是在《福音》中耶穌經常說的詞。有一次,其他人用了這個詞,告訴一名有需要的人,說:「放心!起來!耶穌叫你呢!」(參閱:谷十49)是復活主耶穌扶起我們這些有需要的人。你若是在旅途中軟弱又脆弱,你如果失足跌倒,不要害怕,天主必會對你伸出援手,告訴你:「放心!」而你或許會像阿邦迪奧神父一樣,說:「放心的勇氣是人給不了的。」(參閱:《約婚夫婦》,第廿五章)你無法給,卻能領受,視之為一份恩典。只要在祈禱中敞開心扉,稍微挪開那塊堵住心門的石頭,讓耶穌的光芒透進來。只要邀請祂,說:「耶穌,請進入我的恐懼中,求祢也對我說:放心!」因著祢,上主,我們就算遭受磨難,也不會心神不寧。我們心中無論藏著什麼悲傷,我們都會感到必須盼望,因為藉著祢,十字架化為復活,因為在黑夜裡,祢與我們同在:祢是種種不確定性中的確信、悄無聲息中的聖言,任何事都不能奪走祢對我們的愛。

這是逾越奧跡的宣講、希望的宣講。它蘊含著第二部分,也就是「派遣」。耶穌說:「妳們去,報告我的兄弟,叫他們往加里肋亞去,他們要在那裡看見我。」(瑪廿八10)天使說:「祂在你們以先往加里肋亞去。」(瑪廿八7)上主先我們而行,祂總是先我們而行。得知祂走在我們前面,體嘗過我們的生命和死亡,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祂這麼做,是為了先我們一步抵達加里肋亞;那裡對祂和祂的門徒來說,是個回顧日常生活、家庭和工作的地方。耶穌渴望我們把希望帶到那裡去,帶到每天的生活中。而加里肋亞對門徒們來說,也是個充滿回憶的地方,尤其是關於初次蒙召叫的記憶。回到加里肋亞,意味著想起自己蒙天主所愛、所召叫。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加里肋亞。我們需要再次踏上旅途,牢記愛的白白召叫在我的加里肋亞那裡令我們得到生命、重獲新生。這始終是重新出發的起點,特別是在危機中、在磨難時刻。在我的加里肋亞的回憶裡。

此外,加里肋亞也是偏遠地區,遠離耶路撒冷。它不僅在地理位置上距離遙遠:在神聖性方面,加里肋亞也遠遠不及聖城。它是個各民族雜居的區域,百姓的宗教信仰各不相同:它是「外方人的加里肋亞」(參閱:瑪四15)。耶穌派遣門徒到那裡,從那裡重新出發。這對我們有什麼意義?意義在於希望的宣講並不侷限在我們的神聖空間裡,卻要帶給所有的人。因為人人需要受到鼓舞,要是連我們這些親手摸過「生命的聖言」的人都不做這件事(壹若一1),那麼還有誰會做這件事?做個安慰他人、替人分擔壓力、鼓舞人心的基督徒,是多麼地美好:這樣就成了在死亡時期宣講生命的人!在每個加里肋亞、在我們所屬並屬於我們的世人居住的地方,由於人人互為弟兄姊妹,我們要帶去生命的讚歌!讓我們終結死亡的呼號,停止戰爭!願武器的生產和交易得以終止,因為我們需要的是糧食,不是槍枝。願墮胎不再發生,如此的行徑殺害無辜的生命。願擁有財物的人打開心胸,幫助生活必需品短缺的人不再兩手空空。

婦女們最後「抱住耶穌的腳」(瑪廿八9),那雙千里迢迢來與我們相會,甚至步入又走出墳墓的腳。她們擁抱的腳踐踏了死亡,開闢了希望的道路。復活主耶穌,我們這些尋找希望的朝聖者,今天緊抓著祢不放。我們轉身背向死亡,向祢敞開心門,因為祢是生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張汝南執事-基督復活主日反省

基督復活主日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的唯一聖子,今日戰勝了死亡,為我們開啟了永生之門。我們既隆重慶祝他的復活,求你派遣聖神,更新我們,復活我們,使我們的生命充滿光明。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我們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
恭讀宗徒大事錄 10:34,37-43

那時候,伯多祿說:「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肋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人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
「耶穌在猶太人地區,及在耶路撒冷所行一切,我們都是見證人。但是,他們卻把耶穌懸在木架上,殺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復活了,叫他顯現出來,不是給所有百姓,而是給天主所預先揀選的見證人,就是給我們這些、在他從死者中復活後,與他同食共飲的人。「他吩咐我們向百姓講道,指證他就是天主所立:生者與死者的判官。一切先知都為他作證:凡信他的人,賴他的名字,都要獲得罪赦。」──上主的話。

答唱詠 詠118:1-2, 16-17, 22-23

: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詠 118:24)

:請你們讚頌上主,因為他是美善寬仁,他的仁慈永遠常存。願以色列家讚美說:他的仁慈永遠常存。
: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
:上主的右手將我高舉;上主的右手大顯威能。我不至於死,必要生存,並要宣揚上主的工程。
: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
:匠人棄而不用的廢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這是上主的所作所為,在我們眼中,神妙莫測。
: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

讀經二(你們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哥羅森人書 3:1-4

弟兄姊妹們: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因為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他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上主的話。

福音前歡呼

:亞肋路亞,亞肋路亞。
:亞肋路亞,亞肋路亞。
:我們的逾越節羔羊基督,已被祭殺,作了犧牲;所以,我們要歡欣慶賀主的復活。(參閱格前 5:7-8)
:亞肋路亞,亞肋路亞。

福音(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
恭讀聖若望福音 20:1-9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還黑的時候,瑪利亞瑪達肋納,來到墳墓那裡,看見石頭已從墓門挪開了。於是,她跑去見西滿伯多祿,及耶穌所愛的那另一個門徒,對他們說:「有人從墳墓中,把主搬走了;我們不知道他們把他放在那裡。」伯多祿便和那另一個門徒出來,到墳墓那裡去。兩人一起跑,但那另一個門徒,比伯多祿跑得快,先來到了墳墓那裡。他俯身看見了放著的殮布,卻沒有進去。跟著他的西滿伯多祿,也來到了,進入了墳墓,看見了放著的殮布,也看見耶穌頭上的那塊汗巾,不同殮布放在一起,而在另一處捲著。先來到墳墓的那個門徒,也進去了,一看見就相信了。這是因為他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上主的話。

各位尊敬的主內弟兄姊妹,大家好!

今天我們慶祝耶穌復活主日,願主復活的榮光充滿我們的心神,帶給我們喜樂和平安;賜給衆人相親相愛的情懷,讓此世界多添溫暖和希望!

聖詠有云:「這是上主所安排的一天,我們應該為此鼓舞喜歡。 」118: 24 的確,聖保祿宗徒時常勸勉我們:「你們在主內應當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應當喜樂!」斐4:4

可惜回顧過去數月,各地相繼被病毒蹂躪,人心惶惶,一瞬間,讓人似乎難以面對,失去處事待人的方針,更遑論常常喜樂聆聽福音!感謝天主,今天的讀經和福音再度提醒我們;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中心,教導我們如何面對生活的坎坷,如何在逆景中靜聽祂那快樂平和的聲音!

各位親愛的弟兄姊妹,主耶穌已經復活了,我們是否像若望宗徒一樣,「進入空墓之後一看見就相信了?又或者我們還不明白,耶穌必須從死者中復活的那段聖經?」參閲若20:8-9

從今天的讀經二中,保祿宗徒勸導我們,要真正明白,且要相信,耶穌的死亡和復活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否則我們的信仰便會落空,而我們的生活也會過得毫無意義,忐忑不安!

「你們已經死了,你們的生命,已與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內;當基督、我們的生命,顯現時,那時,你們也要與他一同,出現在光榮之中。」哥3:3-4

對啊,還記得領洗時的諾言嗎?我們答應過與基督同死同生,永遠跟隨祂,是嗎?那麼我們如何參與與耶穌同死同生呢?保祿宗徒說得好:「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生活;我現今在肉身內生活,是生活在對天主子的信仰內!」迦 2:20 原來我們整個生命都是源於天主的大愛,我們活在世上是效法耶穌基督愛主愛人的精神,用我們的生命來光榮天主。但由於我們人性的軟弱;缺乏服從,謙虛,忍耐和助人的熱心,因而做成以自我為中心,忙記天主的大愛,走向痛苦的深淵!保祿宗徒再次呼籲我們,他說:「你們該思念天上的事,不該思念地上的事。」哥3:2

各位,主已復活了,祂帶給我們新的生活,一個充滿希望的生命,不要讓目前的困境阻擋我們成聖的步伐,打亂我們喜樂的心情!有人會問:「什麼是天上和地上的事呢?」

聖週四剛過,我們還記得耶穌那謙遜服務的精神嗎?正如祂説:「若我為『主』,為『師父』的,給你們洗腳,你們也該彼此洗腳;我給你們立了榜樣,叫你們也照我給你們所做的去做。」若13:14-15 所以天上的事就是為別人服務,用我們的言語,態度和行動來增加別人的利益,來光榮天主聖父!相反的就是地上的事;只求滿足私己的喜好,結果無法控制自己的私慾,與魔鬼同流合污!

「弟兄姊妹們:你們既然與基督一同復活了,就該追求天上的事;在那裡,有基督坐在天主的右邊。」哥3:1

話說曾有貴婦一人,因終日心情困擾,愁眉苦臉,極不快樂,要看心理醫生。醫生喚來一名清潔女傭,讓貴婦座下,聆聽女傭的分享。

女傭說:「屋漏更逢連夜雨,丈夫今年因癌症逝世,三個月後兒子更因車禍而喪亡,讓她孤苦伶仃,寢食不安,不願生存!在一寒冷晚上,她看到一只可憐的小貓,獨個兒在街上徘徊,受著風吹雨打,她決定把牠帶回家𥚃,饑餓的小貓將她給的牛奶一口氣喝盡,還在她身旁搖擺尾巴,咪咪作聲,像是充滿感恩的心,此刻,她多月來失去的微笑再呈現出來,回心一想,幫助一只小貓可令自己心情喜悅,為何不繼續幫助有需要的人呢?」

於是她決定明天做些蛋糕送給一位孤單的老人家。久而久之,她不斷的對有需要的人作出服務,心中感到不單沒有悲傷和空虛,反而充滿喜樂和平安!

她結束分享時帶著微笑説道:「今天我還沒有認識任何人,比我更快熟睡,更加開心,這也許是施比受更為快樂吧!」

主真的復活了嗎?我有沒有感覺到復活的喜樂呢?

如此看來,主的復活已否和我們的喜悅平安,與我們為別人服務的態度,息息相關!

祝大家復活節快樂!

聖母進敎之佑,為我等祈!

張汝南執事
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

2011年5月27日,張汝南執事在天主教滿地可總教區領受聖秩,成為終身執事。他曾服務於滿地可華人天主堂,現服務於滿地可其中一個最大的英語堂區-聖若望‧貝巴堂(St. John Brébeuf Parish)

聯絡: [email protected]

教宗主持主的晚餐彌撒:我不得不惦記眾司鐸

CNS photo/Vatican Media via Reuters

2020年4月9日傍晚,教宗方濟各在主的晚餐彌撒中以三個關鍵詞展開講道:聖體聖事、服務和傅油。由於新冠疫情的緣故,本年度暫緩了聖週四例行的祝聖聖油彌撒,並取消主的晚餐彌撒中的濯足禮。為此,教宗格外念及司鐸弟兄們,尤其是在疫情下犧牲奉獻,不惜獻出自己生命的司鐸。

在這台紀念耶穌建立聖體聖事的彌撒裡,教宗首先在講道中闡述了聖體聖事的意義。

教宗說:「上主渴望在聖體聖事中與我們同在,而我們成為主的聖體龕。這是個餅和酒化為聖體聖血的奧跡,也是個上主臨在於我們內的奧跡。再者,服務的舉動是進入天國的條件。我們固然要服務,但是上主對伯多祿的一番話(參閱:若十三1-15),表明了我們必須接受上主的服務,讓天主的僕人成為我們的僕人,否則我們就進不了天國。」

教宗接著想起眾司鐸,從新祝聖的司鐸到教宗,「都是領受上主傅油的司鐸」,職責是舉行感恩祭和服務子民。教宗格外惦念著「為上主獻出生命的司鐸」:這幾天,光是在意大利,就有60多位司鐸過世,因為他們生前在醫院關懷病患。這些司鐸和醫護人員都是「鄰家的聖人」。教宗也提到在聖週陪伴服刑人的司鐸、客逝異鄉的傳教司鐸、默默無聞的司鐸、在偏遠山區負責多個堂區的司鐸、叫得出全村人名的司鐸、遭到毀謗的司鐸、身陷危機的司鐸等。

人人都是罪人,司鐸、主教和教宗也不例外。為此,教宗鼓勵司鐸「不忘請求寬恕和施予寬恕」。「當下若是無法施予聖事性的寬恕,至少要為弟兄姊妹提供安慰,給予陪伴,敞開大門,等待對方回心轉意」。

此外,教宗期許司鐸們別像伯多祿那樣固執,卻要接受上主替自己濯足。教宗說:「上主是你們的僕役,祂親近你們,好能賜給你們力量,替你們濯足。」教宗最後感謝上主賜下司鐸職的恩寵,並重申說:「耶穌愛你們。祂只求你們接受祂來替你們濯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黑手黨、放高利貸者是今日的猶達斯,求主使他們改過向善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聖週 星期三 彌撒

聖週三又稱為「背叛的週三」。

2020年4月8日,教宗方濟各聖週三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時,念及此刻剝削有需要者的人,為他們祈求悔改的恩典。教宗說:「今天讓我們為疫情中與有需要者做交易的人祈禱:黑手黨、放高利貸者等許多人趁人之危,出賣有需要的人。願上主觸動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改過向善。」

在聖週三這天,教宗的彌撒講道著重於猶達斯出賣耶穌的事跡(參閱:瑪廿六14-25)。

教宗指出:「今時今日也有不少人跟猶達斯一樣出賣弟兄姊妹,剝削勞工,不肯支付相稱的薪資,不承認自己的義務。更有甚者,有些人出賣自己的摯愛。比方說,兒女把年邁的父母送去安養院,叮囑別人照顧自己的父母,然後心安理得地離開,不去探望父母。」

「再者,耶穌提醒過,我們不能「事奉天主而又事奉錢財」(參閱:瑪六24)。耶穌的言下之意是:『要麼你事奉天主,你將會在朝拜和服務中獲得自由;要麼你事奉錢財,你必將淪為金錢的奴隸。』很多人想要同時事奉天主和錢財。這是不可能的!他們最終假裝在事奉天主,其實是在為錢財服務。有些不為人知的剝削者,在社會上表現得無可指摘,卻暗地裡跟人做交易,出賣近人。」

接著,教宗嘗試還原猶達斯的人物樣貌:「我們不知道猶達斯的生平,他或許是個普通的年輕人,徬徨不安,因為上主召叫他做門徒。他在使徒工作上並不出色,貪戀錢財(參閱:若十二1-11),但耶穌始終愛他,稱之為「朋友」。魔鬼進入了猶達斯的心中,引誘他賣主求榮。」

教宗指出:「猶達斯心神不寧,貪念和對耶穌的愛令他備受煎熬。而他對耶穌的愛沒能化為具體的愛,卻虛無縹緲。因此,他回到司祭那裡,請求寬恕和救恩。但司祭們說:『這與我們何干?是你自己的事!』(瑪廿七4)魔鬼就是這麼說話,牠讓我們陷入絕望。」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說:「讓我們想想世界上許多道貌岸然、背地裡卻剝削他人的猶達斯;我們在選擇忠誠或利益時,暗藏於心的小猶達斯。我們人人都有能力背叛、出賣,選擇自身利益。我們人人都有機會受到貪戀錢財或未來福祉的吸引。『猶達斯,你在哪裡?』我們每個人要問自己:『你,猶達斯,我心中的小猶達斯,你究竟在哪裡?』」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遭受不義審判的無辜者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聖週 星期二 彌撒

2020年4月7日,教宗方濟各聖週二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念及受迫害的無辜者。教宗說:「在四旬期這幾天,我們看到了耶穌遭受的迫害,以及經師如何對祂緊追不捨:清白無辜的耶穌遭到趕盡殺絕,被定罪判刑。今天我渴望為所有受到窮追猛打和不義審判的人祈禱。」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選自《依撒意亞先知書》,講述天主召叫祂的僕人,把救恩帶至地極(參閱:四十九1-6)。教宗闡明,這預言不僅關乎默西亞、救世主,也涉及以色列子民、天主的子民,包括我們每一個人。我們人人在母胎中就被揀選,而非偶然地來到世界上;我們「生來注定是天主的兒女、天主的僕人,肩負著服務和建設的任務」。

耶穌服務至死,「看似是個挫敗,實則是祂服務的方式」。這展現出服務的意義在於為他人奉獻自己,不求自己的益處。服務是一份榮耀,「基督的光榮是服務到底,自謙自卑,直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天主的子民也是僕人。倘若天主子民遠離了服務精神,就是背叛信仰、背離天主對自己的召叫,遠離天主的聖愛,轉而以其它的愛為基礎來建設生活,往往訴諸於偶像崇拜。

除了天主子耶穌和聖母瑪利亞以外,我們人人都是罪人,難免會在生活中失足跌倒。但是,重要的是我們在揀選自己的天主面前的態度:我們必須秉持罪人的態度,懂得像伯多祿那樣懇求寬恕。伯多祿曾經信誓旦旦地對主耶穌說:「不,我絕對不會否認祢,絕不可能!」到了雞鳴叫的時刻,伯多祿痛哭流涕、後悔不已。教宗說:「這是僕人的道路:他在滑倒跌落時,請求寬恕。」相反地,僕人要是不知道自己跌倒了,或是任由私慾偏情把自己帶往偶像崇拜,向撒旦敞開心扉,就會發生猶達斯的情況。

教宗鼓勵我們今天想想耶穌這位忠信的僕人:祂的聖召是服務,直到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然後,我們要敦促自己:作為天主子民的一分子,我們蒙召服務,而非利用我們在教會內的職位謀利。教宗最後勉勵我們向上主祈求恩寵,好能堅持不懈地服務;不幸跌倒時,至少能像伯多祿那樣痛哭認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請為服刑人士祈禱並想想窮人,耶穌臨在於他們身上

CNS photo/Vatican Media

聖週 星期一 彌撒

2020年4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在彌撒開始之際,他特別為監獄過於擁擠的問題祈禱。教宗說:「我想到世界許多地方都有的一個嚴重問題。今天我願邀請大家一起為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祈禱。凡是人潮擁擠的地方,在這疫情中都有危險,恐怕會釀成嚴重災難。讓我們為負責人員祈禱,為必須為此作決策的人祈禱,願他們找到公正又有創意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當天的福音講述了拉匝祿的姊妹瑪利亞用拿爾多香液為耶穌敷抹腳部的事件(參閱:若十二1-11)。教宗指出,瑪利亞透過這個舉動進行默觀,敞開了默觀之門。而猶達斯想到了錢財和窮人,但是他並不關心窮人,因為他是個監守自盜的賊。教宗強調:「這段不忠信的管理者的故事始終具有現實意義,這種人總是存在,甚至身居高位。讓我們想想某些慈善機構或人道救援機溝,他們聘僱眾多職員,人力資源豐富,窮人最終只分得40%的善款,因為60%得用來支付許多人的薪資。這就是一種拿取窮人錢財的方式。」

在這段福音中,耶穌說:「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事實的確如此。窮人不僅存在,而且人數眾多。我們看見的只是極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的窮人我們看不見,因為他們隱藏度日。教宗指出,我們看不見窮人的原因之一是「冷漠文化」,它導致我們否認窮人的存在,認為他們人數不多。另一個原因是我們把窮人當作「城市的裝飾品」,對乞討的景象習以為常。然而,「大多數的窮人是經濟政策、金融政策的受害者」。近期某些統計數字顯示,少數人掌握了龐大財富,很多人貧窮艱苦。「這是世界經濟結構性不公義的廣大受害者遭遇的貧窮」。

再者,不少窮人羞於讓人看到自己月底捉襟見肘。「許多中產階級的窮人躲躲藏藏地來到明愛會,偷偷摸摸地提出請求,心中羞愧難耐。」在人數上,窮人比有錢人多出許多。教宗由此想到他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親身經歷。有一回,貝爾格里奧聽說,一座工廠廠房廢棄多年後,有約莫15戶人家搬進去住。於是,他親自探訪,看到這些家庭帶著小孩,各別散居在工廠的角落生活。每個家庭都有幾個中產階級用的好家具,包括電視機,但是他們淪落到此處,因為他們付不起房租。新的窮人必須離開住屋,因為他們負擔不起,所以他們搬來廢棄廠房。令他們陷入這種處境的,是經濟或金融架構的不公義。

教宗提醒眾人,到了審判的那天,耶穌會問我們:「你跟窮人的關係如何?你是否給他們食物?你探過監嗎?探過病嗎?扶助過孤兒寡母嗎?因為我臨在於他們身上。」這將是我們受審判的標準:我們將按照我們與窮人的關係接受審判。倘若我今天忽略窮人,視而不見地從他身邊走過,在審判那天,耶穌也會這樣對我。耶穌說的那句「你們常有窮人和你們在一起」,意味著「我將永遠在窮人身上與你們同在」。福音的核心即在於此:這將是我們受審判的標準。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