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靠剝削勞工致富的人是吸血蟲

blog_1463705998

5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出,靠剝削勞工致富的人有如吸血蟲,他們犯的是大罪。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雅各伯書》,內容嚴厲警告靠剝削勞工來累積錢財的富人。教宗解釋道,「財富本身是好的,但這是相對而論,並非絕對的好」。事實上,信從所謂的「致富神學」是錯誤的;根據這理論,「天主若是賜給你萬貫財富,就是祂在讓你明白你是個義人」。

教宗強調,問題在於心靈不可依戀財富,因為「一個人無法同時侍奉天主和財富」。財富會變成鎖鍊,奪去「跟隨耶穌的自由」。聖雅各伯對剝削勞工的富人說:「看,工人們收割了你們的莊田,你們卻扣留他們的工資,這工資喊冤,收割工人的呼聲,已進入萬軍上主的耳中」(雅5:4)。

教宗表明:「當財富的累積是靠剝削勞工時,剝削勞工的富人便是在剝削人的工作,窮人就會成為奴隸。我們想想此時此刻,世界各地都發生同樣的狀況。有人會說:『我想要工作。』另一個人回答他:『好的,雇主會給你一張從9月到隔年6月的工作合約。』既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醫療保險。合約6月截止,7月和8月就得喝西北風了,9月的時候雇主會再給你一張新的工作合約。這樣做的雇主是真正的吸血蟲,他們是靠榨取勞工的鮮血維生,使勞工成為工作的奴隸。」

曾有一名年輕女子告訴教宗,她找到了一份黑工,每天工時長達11個小時,月薪只有650歐元。雇主跟她說:「妳愛做就做,不做拉倒,還有人在等著啦!妳後面有很多人在排隊。」這些富人「在財富中養肥了自己的心」,雅各伯宗徒說:「養肥了你們的心,等候宰殺的日子」(雅5:5)。

教宗進一步表示,「你們吸取所有這些勞工的鮮血,靠這方法維生,而這些鮮血正是向上主喊冤的呼聲,乞求正義的呼聲。剝削勞工如今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奴隸現象。我們一直以為奴隸早已不復存在,但其實還存在。人們現在的確不再前往非洲取得奴隸,然後運到美洲去販賣。然而,奴隸現象存在我們的城市中,有許多奸商給勞工不公平的工作待遇」。

「昨天我們在公開接見活動中省思了奢華宴樂的富人與拉匝祿。然而,這名富人只是因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才沒注意到他家門的另一邊有個飢餓的人。但奸商更糟糕。奢華宴樂的富人至少只是因為疏忽才讓別人餓死,但奸商更糟糕,他是為了一己之私而讓勞工挨餓,靠勞工的鮮血維生!這是大罪,需要很多補贖、很多補償才能在這個罪上改過向善。」

教宗提到一名貪婪者的死亡。人們嘲笑他的葬禮說:「他的葬禮都給毀了。棺材闔不起來,因為這貪婪的人想帶走他所擁有的一切,卻帶不走。」人死後,「沒有人帶得走自己的財富」。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想想今日的這個悲慘處境:剝削勞工,這些變成奴隸的勞工的鮮血以及人口販子。人口販子不僅是那些販賣娼妓和童工的人,還有那些以較『文明』的方式做交易的奸商,他會說:『我只付你這麼多的工資,既沒有假日或醫療保險,也不報工。而我則會致富!』願上主今天讓我們明白耶穌在福音中教導我們的那份簡樸:比起透過剝削勞工而累積的所有財富,以基督之名而給予人的一杯水更為貴重(谷9:41)。」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金錢和權力使教會骯髒污穢,不要再有攀高之人

blog_1463514935

5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所指示的道路是一條服務之路,但教會內往往有人圖謀權力、金錢和虛榮。基督徒必須克勝那使教會分裂的「世俗誘惑」,警惕「攀高之人」。攀高之人受到誘惑,為了向上爬而摧毀他人。

當天彌撒的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講述耶穌教導門徒走服務之路,但他們卻「彼此爭論誰最大」(谷9:34)。教宗由此談論世俗的誘惑,指出這誘惑今天也在破壞教會的見證。教宗說:「耶穌使用謙卑、死亡和救贖的言詞,而門徒使用的卻是攀高之人的言詞,也就是攀附權勢的人。」

「在耶穌教導我們前行的道路上,服務是準則。最大的人是服務最多的人,最為他人服務的人,而非自吹自擂,圖謀權力、金錢、虛榮和驕傲之人。不,這些人都不偉大。今天福音中發生在門徒身上的事,以及發生在若望和雅各伯的母親身上的事,同樣也每天發生在教會的每個團體內。有人會說:『我們當中誰最大呢?是誰發號施令呢?』這就是野心。在每個團體、堂區和機構中,總是有這種攀高、掌權的誘惑。」

當天取自《雅各伯書》的第一篇讀經也要人警惕對權力的欲望和摧毀他人的嫉妒心。這也是給今日教會的訊息。世俗總是在談論誰最有權發號施令,耶穌則表明祂來「是為服事人,而非受服事」。

教宗表示,「當一個人擁有世俗的權力欲望,想要受人服事而非服事人的時候,他就會不遺餘力地來滿足這欲望,說人閒話,將人抹黑。是嫉妒心鋪設了這條道路來摧毀他人。這一點我們眾所周知。這也發生在今天的每一個教會機構內,在堂區、公學、其它機構,甚至在主教府內。世俗精神渴求財富、虛榮和驕傲」。

耶穌教導服務,門徒卻彼此爭論誰最大。教宗指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說話方式。「耶穌來是為服事人,祂教導我們基督徒生活的道路是服務和謙卑」。

「當偉大的聖人們說,他們深覺自己是罪人時,這是因為他們明白在自己內的這個世俗精神,他們受到許多世俗的誘惑。我們沒有人能說自己是個聖潔無瑕的人。我們每個人都受到這些事物的誘惑,為了向上爬而摧毀他人的誘惑。這是世俗的誘惑,它使教會分裂,摧毀教會。這不是耶穌的神」。

教宗邀請眾人想像耶穌與門徒對話的場景:耶穌教導門徒做眾人的僕役,門徒卻說:『不,我們最好別問太多,還是繼續我們原本的話題吧。』門徒寧可私下爭論彼此之間誰最大。教宗最後鼓勵眾人「反省多少次我們曾在教會裡看到這種情況,多少次我們曾做出這種行為;祈求上主光照我們,叫我們明白與世俗友好,即與世俗的精神友好,就是與天主為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接受聖神的引導,我們將不再是孤兒!

blog_1463422194

「我們是子女,不再是孤兒!」5月15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指出耶穌藉著聖神的恩典恢復我們與天父的關係。教宗列舉了今日各式各樣的孤兒境況,勉勵我們接受聖神的引導,把他人視為我們的弟兄姐妹,即同一天父的子女。

在聖神降臨節,我們慶祝耶穌使命的高峰—聖神的降臨;耶穌藉著聖神的恩典把「我們和天父之間因罪惡而斷裂的關係」重新恢復。

「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若14:18)教宗圍繞《若望福音》中耶穌的這句話展開他的彌撒講道。

教宗表明:「由於聖神,我們不再是奴隸,而成了『義子』,可以稱呼天主為:『阿爸,父呀!』(羅8:15)。實際上,天主的救恩工程是一項再造工程,天主的父愛藉著聖子的犧牲和聖神的恩典,使我們脫離孤兒的處境。」

教宗列舉了今日各式各樣的孤兒徵象,例如:「生活在人群中卻感到內心孤獨,有時甚至感到無比悲傷;自認為不再依靠天主而自主自立,實際上卻常常思念祂的親近;普遍存在的精神文盲使我們沒有能力祈禱;難以意識到真正的永生就是在現世萌芽、死後盛開的圓滿共融;很難承認他人是弟兄姐妹,即同一天父的子女。」

教宗說:「這一切都有悖於做子女的境況,有悖於我們原本的聖召,因為我們就是為此而受造的,子女的身份根植於我們的遺傳基因,只是後來我們與天父的這種關係破裂了。」

教宗繼續說:「這種關係的恢復需要天主的獨生子的犧牲。耶穌死在十字架上是愛的偉大奉獻,從這奉獻中湧出惠及全人類的聖神洪流,一條巨大的恩寵瀑布。那些懷著信德投身在這再造奧跡中的人將得以重生,獲得子女的圓滿生命。」

「今天,耶穌也對我們說:『我必不留下你們為孤兒。』這讓我們想到聖母在最後晚餐廳的臨在。聖母是聖子的鮮活記憶,是活生生的聖神禱文。她是教會的母親。讓我們把所有在此刻需要聖神力量的基督徒、家庭和團體託付於聖母的代禱。聖神堅固我們屬於基督的關係,令我們進入一個新的手足友愛的層面。」

最後,教宗說:「藉著普世的兄弟—耶穌,我們可以以全新的方式進行交往。我們將不再是孤兒,而是同一位善良和慈悲父親的子女。這改變了一切!我們可以視彼此為弟兄姐妹,我們的差異定會使這份獨一無二的父愛與手足之情綻放出更多的喜悅和驚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應努力促進合一,不搬弄口舌

blog_1463084095

5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為所有基督徒祈求合一,但教會內卻有人「搬弄是非」,用言論製造分裂,摧毀團體。

當天彌撒的福音取自《若望福音》,敘述耶穌在受難前為所有基督徒和基督徒團體祈求合一,「願眾人都合而為一」,就如天父和耶穌原為一體那樣,為叫世界能夠相信。

教宗由此指出:「基督徒團體和基督徒家庭的合一即是見證:它們見證是天父派遣了耶穌的事實。然而,基督徒團體、堂區、主教府、機構和家庭達致合一,或許是最困難的事情之一。我們教會的歷史有時令我們汗顏:我們居然對基督徒弟兄姊妹發動戰爭!我們只要想想『30年戰爭』便可見一斑。」

在基督徒自相殘殺的地方,就沒有見證。教宗表示:「我們必須為這段歷史祈求上主賜下莫大的寬恕!那是分裂頻繁的歷史,這不只在過去,也在今天發生。世人看見我們分裂時會說:『我們先等他們達成共識,再來看看。耶穌既已復活,並且還活著,祂的這些門徒怎麼合不來呢?』有時候,一名天主教基督徒會問另一名東方禮的天主教基督徒說:『我的基督後天復活。你的基督何時復活?』我們連復活節的日期都不一致!世界各地皆是如此,世界因而難以相信。」

教宗闡明,「因著魔鬼的嫉妒,罪惡才進入了世界」。連基督徒團體都幾乎對此習以為常,存在著自私、嫉妒和分裂。「這導致一個人對別人說三道四」。分裂始於搬弄口舌,「它撒播仇恨和戰爭的種子,能摧毀一個家庭、團體和社會」。人們非但不釐清真相,反而說三道四,毀壞別人的名譽。

教宗提到聖斐理伯內利的一則有名軼事:當時有一名婦人對別人說三道四,聖人要這名婦人做的補贖是拔一隻雞的毛,撒在整個社區,然後再把雞毛收拾乾淨。這婦人遂驚呼:「這不可能」。聖人答道:「說三道四也是如此。」教宗解釋說:「說三道四就是向別人潑髒水,把別人弄髒,加以摧毀!他毀壞別人的名譽,破壞別人的生活,經常無緣無故說出與事實不符的話。」

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求道:「耶穌已為我們祈求合一,既為我們在場的所有人,也為我們的團體、堂區和教區。讓我們祈求上主賜給我們恩寵,因為魔鬼、罪惡誘使我們製造分裂的力量總是非常強大。願上主賜給我們恩寵,賜給我們恩典。締造合一的恩典是什麼呢?是聖神!願上主賜給我們這份締造和睦的恩典,因為上主就是和睦,祂是我們團體內的光榮。願上主賜給我們平安與合一。讓我們為所有基督徒祈求合一的恩寵,為我們的團體和家庭祈求每天充滿大大小小的恩寵,並且祈求克制口舌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傳教士為耶穌「燃燒生命」勇往直前

blog_1462908066

5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傳教士順從聖神的聲音,在聖神的催促下遠赴他鄉,為宣講福音「燃燒生命」。

當天選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記述聖保祿宗徒告別米肋托團體的情形。聖保祿差人請來厄弗所教會的長老,將當地的信友託付於他們,並對他們說:「我為聖神所束縛,必須往耶路撒冷去。」(宗22)這是多麼感人的一幕!現在到了保祿動身前往耶路撒冷的時刻,因為神聖指引他前去那裡;保祿承認聖神在他生命中擁有絕對的主權,始終催促他去宣講福音,面對困難和勞苦。

保祿的心境令教宗想到各個時代傳教士心中燃燒的熱火。這些青年男女在聖神的催迫下離開自己家鄉,遠赴其它大洲,為宣講耶穌基督「燃燒」自己的生命。

教宗說:「在聖神的催迫下踏上征途,這是一種聖召!當我們走入墓園看到他們的墓碑時,會發現其中很多人英年早逝,還不到40歲,因為他們對當地的疾病沒有抵抗力。他們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燃燒了』生命。我想他們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雖然遠離祖國、家庭和親人,但一定會說:『我所做的一切是值得的!』」

20世紀西班牙作家和詩人何塞‧瑪利亞‧佩曼(José María Pemán)在描述方濟各‧沙勿略的去世時說:「傳教士在出發時不知道未來會遇到什麼。」讀經記載,聖保祿在告別米肋托團體時也說:「我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事,我只知道聖神在各城中向我指明說:有鎖鏈和患難在等待我。」(宗20:22b-23)。教宗對此表示:「傳教士知道未來的生活無比艱難,但他依然勇往直前,他們是福傳的英雄。我們應當為他們的見證感謝天主,我們應當為擁有這些傳教士,這些真正的見證人而感到高興。他們是我們的光榮,是我們教會的光榮!」

最後,教宗對今日不滿消費主義和自我陶醉文化的男女青年說:「你們遠望地平線,看看遠處,想想我們的這些傳教士!他們祈求聖神催促自己遠赴他鄉,去『燃燒』生命。這句話有些生硬,但他們的生命非常有價值。他們勇往直前,在服務和宣講中『燃燒』生命。這是宣講福音的喜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聖神使我們成為「真正」而非「虛擬」的基督徒

blog_1462823652

5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聖神推動教會,但今天有許多基督徒卻把聖神當作陌生者,甚至是「尊貴的囚犯」。聖神使我們成為「真正」而非「虛擬」的基督徒,給我們指示自由之路;我們應當順從聖神的帶領。當天也是仁愛修女會會祖聖女露薏絲(St. Louise de Marillac)紀念日,教宗特別向在聖瑪爾大之家服務的仁愛會修女們致意。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敘述聖保祿在厄弗所與最先受洗的幾位門徒的對話。當保祿提到聖神時,那些門徒回答說:「連有聖神,我們都沒有聽過」(宗19:2)。教宗由此談論聖神在基督徒生活中的臨在,指出今日也存在類似的情況,也就是相信耶穌卻不認識聖神。

教宗表示,很多人說自己在教理中學到聖神是天主聖三中的一位,但除此以外他們就對聖神一無所知了。教宗解釋道:「聖神推動教會,在教會和我們的心中施展作為,使每一個基督徒各具特色,使所有基督徒成為一體。聖神敞開大門,推動我們前行,派遣我們去為耶穌作見證。我們今天在進堂詠中聆聽耶穌的話:『當聖神降臨於你們身上時,你們要為我作證人直到地極』(宗1:8)。聖神感動我們讚美天主,激勵我們祈求說:『聖神,求祢在我們中間祈禱。』聖神在我們中間,教導我們仰望天父,並稱呼祂為『父親』。聖神救我們脫離孤兒的狀態,世界的精神則企圖使我們淪落為孤兒。」

聖神是「活潑教會的主角,在教會中施展作為」。教宗告誡道,基督徒的危機在於拒絕順從聖神,無法勝任聖神的使命,把信仰縮減為倫理道德,只停留在遵守天主十誡的層面。教宗強調,基督徒的生活「不是倫理學,而是與耶穌基督的相遇」;而正是聖神「帶領我與耶穌基督相遇」。

「然而,我們卻在生活裡把心中的聖神當作一位『尊貴的囚犯』,既不讓祂敦促我們,也不讓祂感動我們。聖神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祂懂得如何提醒我們耶穌所說的話,向我們解釋有關耶穌的事。聖神唯一不做的是使人成為坐在客廳裡的基督徒,祂做不到這件事!祂無法使人成為無德的『虛擬基督徒』。聖神使人成為真正的基督徒,祂按照生活的實際情況,賜下分辨時代記號的先知能力,以這種方式帶領我們向前邁進。若我們只尊稱『聖神為天主聖三的第三位』,然後便停滯不前,聖神就成了我們心中的大囚犯。」

教宗勉勵眾人省思「聖神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為」,祂是否教導了我們「自由之路」。我們每個人要捫心自問:那在我內的聖神「敦促我走出去,我是否害怕?我的勇氣如何?勇氣是聖神所賜,幫助人走出自我,為耶穌作見證」;再者,「我在磨難中的堅忍怎樣?堅忍也是聖神所賜」。

教宗最後總結道:「在準備聖神降臨節的這一週,讓我們思索:『我真的相信聖神嗎?或者對我而言,聖神只是個名詞而已?』讓我們試著與聖神交談,對祂說:『我知道祢就在我的心中,在教會的心中。我知道祢推動教會前行,使我們眾人合一卻各具特色,各有所異。』我們要對聖神說這些話,並祈求聖神幫助我明白祂在我生命中的具體作為。順從聖神是一份恩寵:我們要順從聖神。這一週,讓我們時常想起聖神,與祂交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基督徒從不麻醉痛苦,但堅守喜樂和望德

blog_1462562032

5月6日,教宗方濟各彌撒中表示,基督徒從不麻醉痛苦,卻在望德中予以面對。我們盼望天主給我們賜下沒有人能奪去的喜樂。

當天彌撒的福音敘述,耶穌在受難前告訴門徒說,他們將要憂愁,但這憂愁將變成喜樂的歡呼。耶穌用婦女生產的圖象解釋說:「婦女生產的時候,感到憂苦,因為她的時辰來到了;既生了孩子,因了喜樂就再不記憶那苦楚了」(若16:21)。教宗由此評論痛苦中的望德和喜樂中的歡呼,說道:「當我們處於種種磨難、困難和苦難時,喜樂與望德的結合對我們生命的影響正是如此。」

「這不是自我麻痺。痛苦依然是痛苦,但若懷著喜樂和望德面對痛苦,喜樂之門必將為你敞開,帶你通往結出新果實的喜樂。上主提出的這個圖象對困境中的我們必定助益良多;很多時候困境既醜陋又險惡,甚至令我們懷疑自己的信德。然而,因著喜樂和望德,我們得以向前邁進,因為在這暴風雨後必有新人到來,如同生產的婦女那樣。耶穌表明這份喜樂和望德將歷久不衰。」

教宗強調,喜樂與望德必須相結合。「缺少望德的喜樂只是娛樂,片刻的歡愉。缺少喜樂的望德便不是望德,充其量不過是健康的樂觀主義。喜樂和望德必須相結合,它們的結合使教會在禮儀中幾乎忘情地高呼:『當為祢的教會踴躍歡騰』,興高采烈,不拘禮節!因為當有強大的喜樂時,就會不拘禮節,只是喜樂。」

基督徒的喜樂和望德不同於狂歡喧騰。教宗表明:「喜樂使望德堅固,望德在喜樂中開花結果,這樣我們便能向前邁進。喜樂和望德是基督信仰德行,教會願意透過這些德行的態度,給我們指出一條走出自我的道路。喜樂絕不自我封閉,望德使你敞開自己。望德正是固定在天堂海岸的一個錨,將你帶到外面。我們要懷著喜樂和望德走出自我。」

「人的喜樂會因某些事物和困難而被奪去」。相反地,耶穌要賜給我們的喜樂沒有人能奪去,「即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將歷久不衰」。教宗表示,主耶穌升天時發生了這樣的事:「當上主離開門徒們的眼界時,他們向天注視,有些憂愁,但天使喚醒了他們」。《路加福音》記載,門徒們「皆大歡喜地返回了耶路撒冷」(路24:52)。教宗指出,「那是知道我們人類首次進入天堂的喜樂!期盼抵達並生活在上主那裡的望德成了充滿全教會的喜樂」。

最後,教宗帶領眾人祈求上主賜給我們恩寵,使我們擁有強大的喜樂,一方面表達我們的望德,另一方面也願堅固的望德成為我們生命中的喜樂。「上主,求祢守護這喜樂和望德,這樣就沒有人能奪去我們的喜樂與望德。」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耶穌是道路,但許多基督徒卻是木乃伊或遊蕩者

blog_1462303881

5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是基督徒生命的「正道」,我們應不斷檢視自己是否走在這正道上,或者我們在信仰經驗上迷了路半途而廢。

信仰生活是一段行程,我們在旅途中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基督徒,例如:停滯不前的「木乃伊基督徒」、死不回頭的「固執基督徒」、東遊西逛的「遊蕩基督徒」,以及被美景陶醉而不再前進的「半途基督徒」。當天的《若望福音》記載,耶穌對多默說:「我是道路,誰看見了我,就是看見了父。」(14:6,9)人們因這樣或那樣的理由而忘記了唯一的正道就是即耶穌。

教宗逐一解釋這幾類基督徒。

「木乃伊基督徒」- 這類基督徒好似被塗上了防腐劑。

教宗說:「一個不前進、不走路的基督徒不是基督徒。我們不曉得他是什麼。這樣的基督徒給人一種『外邦人』的感覺,停在那,靜止不動。他在自己的生活中不前進,不發揚真福八端的精神,不行慈悲善工。別怪我說話不好聽,他靜止不動,就好似一具木乃伊,一具精神上的木乃伊,躺在那裡一動不動,既不做壞事又不做好事。」

「固執的基督徒」

教宗然後談到固執的基督徒說:「我們在旅途中總有走錯路的時候,但走錯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固執己見,堅稱:『就是這條路』,而且不許上主的聲音指出我們的錯誤,對我們說:『掉轉頭,走上正道吧。』」

「遊蕩基督徒」- 那些走路卻不知往何處去的基督徒。

教宗說:「他們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漂泊、遊蕩。他們的生活就是東遊西逛,以致失去了在耶穌的生命中靠近耶穌的美好。他們迷了路,因為他們轉來轉去,而這樣的遊蕩常把他們帶入一條死胡同,拐的彎太多了就會陷入迷宮,之後便不知該如何出去了。他們丟失了耶穌對他們的召喚;他們沒有走出去的指南針,只是在不停地打轉、找路。」

「半途基督徒」

教宗說:「還有些基督徒在旅途中被一幅美景或某個東西迷惑,停在半路不走了。他們被那所看見的、被某種想法、被某個建議,被那景色所陶醉,停下了腳步!基督徒的生命不是幻境,而是真實存在的!基督徒的生命就是耶穌基督!」

看到這些不同類型的基督徒,我們不禁要自問:「我從聖洗聖事即開始的基督徒旅途走得怎麼樣?是否停滯不前?是否走錯了路?是否在不停地東遊西逛,內心不知該往何處去?是否在世俗、虛榮等自己喜歡的事物面前停下了腳步?或者我在不斷前進,實踐真福八端和慈悲善工?」

最後,教宗說:「在耶穌的道路上充滿了安慰與光榮,也會遇到十字架,但內心始終平安。讓我們祈求聖神教導我們始終走正道!當我們疲憊時,稍微休息一下,然後繼續前進。讓我們祈求這一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聖神使我們勇於為耶穌作證

blog_1462217262

5月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聖神賜給我們力量,令我們即使在大大小小的迫害中也做耶穌的見證人。這些迫害大至獻出生命,小至流言蜚語和批評。

在聖神降臨節即將到來之際,彌撒讀經和福音愈加頻繁地向我們論及聖神。當天彌撒取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敘述有一位名叫里狄雅的婦人在提雅提辣城賣紫紅布,當她聆聽保祿宣講時,聖神開明了她的心靈。

教宗評論道:「這位婦人感受到心中有股力量在敦促她說出:『這是真的!我同意這位男子的話,他在為耶穌基督作見證。他說的是真話!』然而,是誰觸動這位婦人的心靈呢?是誰要她聆聽這些真話呢?正是聖神。聖神讓這位婦人領悟到耶穌是主,讓她明白保祿的話語有救恩,也讓她聆聽見證。聖神為耶穌作見證。每當我們的心靈感受到耶穌在接近我們,就是聖神在我們心中施展作為。」

當天彌撒的福音提到雙重見證:一重是聖神為耶穌而向我們作出的見證;另一重是我們的見證。因著聖神的德能,我們成了上主的見證人。耶穌勸勉門徒們別讓信仰受到動搖,因為見證會帶來迫害,小至流言蜚語和批評的迫害,大至「教會歷史中俯拾皆是的迫害;後者導致基督徒坐牢,甚至是獻出生命」。

「耶穌說,迫害是基督信仰見證的代價:『人要把你們逐出會堂;並且時候必到,凡殺害你們的,還以為是盡恭敬天主的義務。』基督徒藉著聖神的德能作出見證,見證主還活著,主復活了,主與我們同在。每當我們走近祭台時,主與我們一同慶祝祂的聖死與復活。基督徒也藉著聖神的助佑,在日常生活中以行為作出見證。這是基督徒的恆久見證。然而,很多時候這見證會招致攻擊與迫害。」

聖神使我們認識了耶穌,聖神如今也同樣催促我們讓別人認識耶穌,不僅以言語,更要以生命作出見證。教宗最後帶領眾人祈求聖神降臨於我們的心中:「上主,求祢別讓我們遠離耶穌,而以耶穌的教誨引導我們,叫我們牢記耶穌的所言所行,幫助我們為耶穌作見證。但願世俗凡物,那些來自謊言之父、現世首領的事物和罪過不使我們遠離見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是光明之徒,切莫陷入雙重生活

blog_1461957129

4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告誡基督徒切莫走「黑暗之路」,因為那裡沒有「天主的真理」。然而,若我們在黑暗之中跌倒,我們仍可以仰賴天主的寬恕與柔和,天主必定把我們帶回到光明的生活。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若望一書》。聖若望宗徒在這封書信中警惕信徒切莫陷入雙重生活,即外表光明,內心卻黑暗,因為「天主是光,在祂內沒有一點黑暗」。教宗引用書信中的話強調人永遠在與罪搏鬥:「如果我們說我們沒有犯過罪,我們就是拿天主當說謊者」。

「如果你說你與上主相通,就該在光明中行走!切莫陷入雙重生活!那是我們經常看到的謊言,也是我們同樣會陷入的誘惑。說一套做一套的誘惑總是存在。我們知道謊言從何而來:在聖經中,耶穌稱魔鬼是『謊言之父』,是說謊者。為此,年長的若望宗徒極為和藹溫良地對『青春』、『年輕』的教會說:『妳不要說謊!妳既與天主相通,就該在光明中行走。妳要從事光明的事業,切莫說一套做一套,陷入雙重生活等相關事務。』」

聖若望宗徒稱我們為「我的孩子們」。這個溫馨的稱呼正是一位祖父對他年幼「侄孫們」說話的口吻,呼應了當天福音中的「柔和」一詞。耶穌說祂的軛是「柔和的」,並承諾賜予勞苦重擔者「安息」。同樣地,聖若望呼籲不要犯罪,「但若有人犯了罪,也不要氣餒」。

教宗說道:「我們在天父那裡有正義的耶穌基督作護慰者、作中保。祂使我們成義,賜予我們恩寵。有人或許會想對這位給我們建言的祖父說:『可是,有罪不是件醜陋的事嗎?』『不,醜陋的是罪!但你若是有罪,就要仰望那始終等待寬恕你的上主!』因為上主比我們的罪更大。」這就是「天主的慈悲,天主的偉大」。祂明白我們多麼微不足道,唯有祂是力量的泉源,所以「祂總是在等待我們」。

教宗最後總結道:「行走時切莫一隻腳踏在光明中,另一隻腳卻踏在黑暗中。不要說謊。再者,我們大家都有罪。沒有人可以說:『這男人是個罪人,這女人是個罪婦;而我,感謝天主,我是個義人。』不,義人只有一個,祂是為我們付了代價的耶穌基督。倘若有人犯罪,祂會等待我們,寬恕我們,因為祂慈悲為懷,深知我們是用灰土形成的,而且提醒我們這一點。但願這封書信帶給我們的喜樂能使我們在基督信仰生活的簡樸與透明中向前邁進,尤其是當我們懷著真理轉向上主的時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