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耶穌要我們把自己的罪交給祂

常年期第十三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創世紀 23:1-4,19;24:1-8,62-67

撒辣一生的壽數是一百二十歲。撒辣死在客納罕地的克黎雅特阿爾巴,即赫貝龍。亞巴郎來舉哀哭弔撒辣;然後從死者面前起來,對赫特人說道:「我在你們中是個外鄉僑民,請你們在這裏賣給我一塊墳地,我好將我的死者移去埋葬。」事後,亞巴郎遂將自己的妻子撒辣葬在客納罕地,即葬在那塊面對瑪默勒「赫貝龍」的瑪革培拉田間的山洞內。亞巴郎年紀已老,上主在一切事上常祝福他。亞巴郎對管理他所有家產的老僕人說:「請你將手放在我的胯下,要你指著上主、天地的天主起誓:你決不要為我的兒子,由我現住的客納罕人中,娶一個女子為妻;卻要到我的故鄉,我的親族中去,為我的兒子依撒格娶妻。」僕人對他說:「假使那女子不願跟我到此地來,我能否帶你的兒子回到你的本鄉?」亞巴郎答覆他說:「你切不可帶我的兒子回到那裏去。那領我離開父家和我出生地,同我談過話,對我起誓說:「我必將這地賜給你後裔」的上主,上天的天主,必派遣自己的使者作你的前導,領你由那裏給我兒子娶個妻子。設若那女子不願跟你來,你對我起的誓,就與你無涉;無論如何,你不能帶我的兒子回到那裏去。」其後依撒格來到拉海洛依井旁附近,他原住在乃革布地方。傍晚時,依撒格出來在田間來回沉思,舉目一望,看見了一隊駱駝。黎貝加舉目看見了依撒格,便由駱駝上下來,問僕人說:「田間前來迎接我們的那人是誰?」僕人答說:「是我的主人。」黎貝加遂拿面紗蒙在臉上。僕人就將自己所作的一切事,告訴了依撒格。依撒格便領黎貝加進入自己母親撒辣的帳幕,娶了她為妻,很是愛她。依撒格自從母親死後,這才有了安慰。

福音:聖瑪竇福音 9:9-13

那時候,耶穌從葛法翁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裏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內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塞人看見,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2017年7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工廠區的一間廠房內與工人們舉行彌撒時表示,知道耶穌為我而來並始終給予我寬恕,這對那些承認自己是罪人的人而言是一種安慰。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召叫稅吏瑪竇跟隨祂。瑪竇是猶太人,卻與羅馬統治者合作向同胞收稅,並將部分稅收據為己有。

教宗解釋說:「稅吏被人仇恨,被視為叛國賊。耶穌在那些人中揀選了最糟糕的一位作祂的門徒。之後,瑪竇邀請耶穌與他的整個群體吃午飯,十分地喜悅。法利塞人自命義人,評斷每個人,批評耶穌與這幫人在一起。主耶穌卻說:『我來不是為了義人,而是為了罪人。』這使我倍感安慰,因為我想到耶穌為我而來。因為我們都是罪人。我們都擁有罪人的學位。我們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最大的罪是什麼,自己的軟弱在哪裡。首先,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我們每個人,在場的任何人,都不能說:『我不是罪人』。法利塞人卻這樣說,耶穌因而譴責他們。他們傲慢、虛榮,認為自己比他人強。實際上我們都是罪人。我們的罪人頭銜也是我們能夠吸引耶穌的原因。耶穌來找我們,來找我,因為我是一個罪人。那些自命義人的人不需要耶穌。相反地,那些意識到自己是罪人的人也知道耶穌常常寬恕人,始終治癒人的心靈。」

教宗說:「我是軟弱的,我會再次跌到,但耶穌將扶我起來,治癒我,始終如此。這是我們的安慰,耶穌為我而來,賜予我力量,帶給我幸福,讓我良心平安。在黑暗的時刻,當我們感到重擔在肩,有許多事要做,當我們在生活中多次跌倒,事務繁多,負擔沉重時,我們不要害怕。耶穌愛我,因為我如此脆弱。」

教宗提到聖熱羅尼莫的事跡說:「聖人脾氣暴躁,雖然努力做個溫和的人,卻仍然是那副脾氣,因為他是個達爾馬提亞人,達爾馬提亞人都挺厲害的。這位聖人能夠控制他的生活方式,奉獻給上主許多事,許多工作,他祈求上主說:『你要我做什麼?』上主答說:『你還沒有給我全部。』『可是主啊,我已經給了禰這個、那個……。』『還少一件。』『哪一件?』『給我你的罪。』聽到這話實在令人欣慰:『給我你的罪,你的軟弱,我來治癒你,讓你繼續前行。』」

最後,教宗總結道:「今天,在這個月的第一個週五,我們想想耶穌的聖心,祂讓我們明白了這件美好的事:祂以慈悲之心只要求我們:『給我你的軟弱,給我你的罪,我都予以赦免。』耶穌寬恕一切,始終寬恕。」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宣認、受迫害和祈禱是兩位宗徒一生的特徵

2017年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宗徒瞻禮,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隆重感恩祭並祝聖新教省總主教的白羊毛肩帶,5位新樞機與教宗共祭。教宗強調,“宣認、受迫害和祈禱”是伯多祿和保祿兩位宗徒一生的特徵。

當天選讀的《福音》記述耶穌來到了斐理伯的凱撒勒雅,就問門徒們:「人們說人子是誰?」並且進一步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只有伯多祿回答說:「祢是默西亞,永生天主之子」(瑪16:13-16)。

教宗說:「這就是宣認:承認耶穌是他所期待的默西亞,永生的天主,自己生命的主人。今天,耶穌也向我們,尤其是我們這些牧人詢問這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在這個決定性的詢問面前,我們的回答不能隨便脫口而出,因為這關乎著生命的存亡:有關生命的詢問要求我們作出具有生命的答覆。若我們不宣認耶穌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即便通曉信仰教義也無濟於事。」

教宗進一步解釋說:「今天,耶穌注視著我們的雙眼並問我們:『你說我是誰?』這好像在說:『我是否還是你生命的主人,你心靈的指南,你希望的緣由,以及你堅定不移的信賴?』今天,我們也要與聖伯多祿一起重申我們作為門徒和使徒的生命抉擇。」

「宣認耶穌的人不僅要提出見解,也要捨棄性命,知道不可讓自己的信仰不冷不熱,而應為了愛而燃起熱火。他們應如同伯多祿和保祿那樣,跟隨耶穌一直跟到底,不半途而廢;他們跟隨耶穌,走在祂的道路上,而非我們的道路上;他們所走的是新生命、喜樂和復活的道路,有時也會背負十字架且受到迫害。」

教宗由此引出兩位聖宗徒受迫害的特徵。

他說:「不僅伯多祿和保祿為了基督傾灑鮮血,整個教會團體在初期就已受到迫害,正如《宗徒大事錄》告訴我們的那樣(瑪12:1)。今天在世界不同地區也有許多基督徒被邊緣化、受到誹謗和歧視,包括精神上的暴力。這些情況有時處於緘默中,經常得到了默許,那些本應讓他們神聖權利受到尊重的人卻沒有盡到義務。」

教宗指出:「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基督,但若沒有十字架,也就沒有基督徒。承受惡不僅需要耐心,也應懂得與耶穌一起且以耶穌的方式,而非以人世間的方式來得勝。」

關於兩位聖宗徒的第三個特徵「祈禱」。

教宗說:「宗徒的生命從宣認中湧出,然後傾注於奉獻,而且每天都在祈禱中度過。祈禱是滋養希望和增進信賴不可或缺的清水。祈禱讓我們感受到被愛並能夠去愛。它使我們在黑暗時刻能前行,因為有天主之光的照耀。祈禱在教會内扶持我們每個人,使我們經受得住考驗。」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尤其是在場的樞機和總主教們效法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做祈禱的人。教會多麽迫切需要祈禱的導師啊,但他們首先應是祈禱的人,度祈禱的生活!我們若祈禱,上主必介入;祂忠信於祂對我們的愛,在我們受到考驗時與我們同在。」

「親愛的樞機弟兄們,上主陪伴了宗徒們的行程,如今也將陪伴你們。你們在此團聚在宗徒們的愛德中,他們以鮮血宣認了信仰。親愛的總主教弟兄們,上主也將臨近你們。你們一領受白羊毛肩帶,就會堅定地為羊群而生活,效法把你們背在肩上且扶持你們的耶穌善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慶晉牧25週年:我們不是教會的老人政治


常年期第十二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創世紀 13:2,5-18

亞巴郎有許多牲畜和金銀。與亞巴郎同行的羅特,也有羊群、牛群和帳幕,那地方容不下他們住在一起,因為他們的產業太多,無法住在一起。牧放亞巴郎牲畜的人與牧放羅特牲畜的人,時常發生口角。當時客納罕人和培黎齊人尚住在那裏。亞巴郎遂對羅特說:「在我與你、我的牧人與你的牧人之間,請不要發生口角,因為我們是至親。所有的地方不是都在你面前嗎?請你與我分開。你若往左,我就往右;你若往右,我就往左。」羅特舉目看見約但河整個平原,直到左哈爾一帶全有水灌溉,有如上主的樂園,有如埃及地。這是在上主消滅索多瑪和哈摩辣以前的事。羅特遂選了約但河的整個平原,向東方遷移;這樣,他們就彼此分開了;亞巴郎住在客納罕地;羅特住在平原的城市中,漸漸移動帳幕,直到索多瑪。索多瑪人在上主面前罪大惡極。羅特與亞巴郎分離以後,上主對亞巴郎說:「請你舉起眼來,由你所在的地方,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看見的地方,我都要永遠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我要使你的後裔有如地上的灰塵;如果人能數清地上的灰塵,也能數清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要將這地賜給你。」於是亞巴郎移動了帳幕,來到赫貝龍的瑪默勒橡樹區居住,在那裏給上主築了一座祭壇。

福音:聖瑪竇福音 7:6,12-14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珠寶投在豬前,怕牠們用腳踐踏了珠寶,而又轉過來咬傷你們。所以,凡你們願意人給你們做的,你們也要照樣給人做:法律和先知即在於此。你們要從窄門進去,因為寬門和大路導入喪亡;但有許多的人從那裡進去。那導入生命的門是多麼窄,路是多麼狹!找到它的人的確不多。」

羅馬時間2017年6月27日早晨,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小堂與在羅馬的樞機們舉行共祭彌撒,慶祝他晉升主教25週年。教宗表明,樞機們應成為今日青年「夢想的爺爺」。年邁在教會内並不是老人政治的同義詞,我們不應封閉在憂鬱中,而應像亞巴郎那樣始終對天主懷抱希望。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記述亞巴郎聽從天主的吩咐,「起身、舉目觀看且懷著希望行走的事跡(創13:14-18)」。亞巴郎起身而不坐等,舉目觀看遠方而不修築圍牆,對天主將賜給他如星星那麽多後代的恩許懷抱希望。教宗解釋道:「如同亞巴郎那樣,上主也對我們說:你要起來!你要觀看!你要懷著希望!」

「亞巴郎蒙召叫的時候,或多或少正是我們這個年紀:他正準備退休,安度晚年。可是,他卻在這個年歲開始上路。這個年邁的人背負著衰老的負擔,身上帶著疼痛和疾病。但你好似一個年輕人,你要起身,向前走!你就好似一名童子軍隊員:要前進!觀看且懷抱希望。」

教宗表示:「我們的年齡或多或少與當時的亞巴郎一樣,天主的話也是對我們說的。上主今天對我們說同一句話:你要起身!你要觀看!你要希望!現在還不是給我們的生命和我們的歷史劃句號和做總結的時候。我們的歷史尚在行進,透過一種使命行進著,直到最後時刻。上主指給我們的使命是:你要起身!你要觀看!你要希望!」

教宗說:「有些不喜歡我們的人說我們是教會的老人政治。這是一種嘲諷。他們不明白自己說的是什麽。我們不是老朽守舊的人,我們是祖父。要是我們沒這種感覺,那就必須祈求能有這感覺的恩寵。我們是姪孫輩注視的祖父,應以自己的經驗賦予他們生命意義。我們這些祖父不封閉在自己歷史的憂鬱中,而是為賦予生命意義開放心胸。對我們而言,這『起身,觀看和希望』就叫做『夢想』。我們是蒙召去夢想並把我們的夢境給予今日青年的祖父們,因為他們需要夢想。他們將會從我們的夢想中汲取力量,去說先知話並向前推進他們的工作。」

教宗在彌撒結束時感謝在場的樞機們,請他們為他祈禱,使他的信德更加堅固。

教宗說:「我感謝你們在這個紀念日一起祈禱,我也為我的罪過請求寬恕,在信望愛三德上持之以恆。我非常感謝你們兄弟般的陪伴,並祈求上主在服事教會的道路上降福和陪伴你們。」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不必算命,只要聽從天主的指引

常年期第十二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創世紀 12:1-9

上主對亞巴郎說:「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往我指給你的地方去。我要使你成為一個大民族,我必祝福你,使你成名,成為一個福源。我要祝福那祝福你的人,咒罵那咒罵你的人;地上萬民都要因你獲得祝福。」亞巴郎遂照上主的吩咐動身,羅特也同他一起走了。亞巴郎離開哈蘭時,已七十五歲。他帶了妻子撒辣依、他兄弟的兒子羅特和他在哈蘭積蓄的財物,獲得的僕婢,一同往客納罕地去,終於到了客納罕地。亞巴郎經過那地,直到了舍根地摩勒橡樹區;當時客納罕人尚住在那地方。上主顯現給亞巴郎說:「我要將這地方賜給你的後裔。」亞巴郎就在那裏給向他顯現的上主築了一座祭壇。從那裏又遷移到貝特耳東面山區,在那裏搭了帳幕,西有貝特耳,東有哈依;他在那裏又為上主築了一座祭壇,呼求上主的名。以後亞巴郎漸漸移往乃革布區。

福音:聖瑪竇福音 7:1-5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不要判斷人,免得你們受判斷,因為你們怎樣判斷人,你們也要怎樣受判斷;你們用什麼尺度量給人,也要用什麼尺度量給你們。為什麼你只看見你兄弟眼中的木屑,而對自己眼中的大樑竟不理會呢?或者,你怎能對你的兄弟說:讓我把你眼中的木屑取出來,而你眼中卻有一根大樑呢!假善人哪!先從你眼中取出大樑,然後你才看得清楚,取出你兄弟眼中的木屑。」

2017年6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基督徒不必占星或算命預知未來:真正的基督徒信賴天主,聽從祂的指引邁上旅途,向上主的驚奇開放。這是教宗在暑假前最後一次有信友參禮的清晨彌撒。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創世紀》,講述亞巴郎聽從天主離開故鄉,動身前往應許的福地(創12:1-9)。教宗解釋道:「這是基督徒的生活風格、我們身為天主子民的風格,它基於三個幅度:割捨、許諾和祝福。」

亞巴郎離開故鄉便是「割捨」。

教宗說:「基督徒始終具備割捨的幅度,它在十字架上耶穌的一無所有中得到滿全。我們總是需要『離開』、『放下』才能踏出第一步。正如天主對亞巴郎說的:『離開你的故鄉、你的家族和父家』(創12:1)。」

在福音中,門徒們也蒙召放下一切,離開故鄉,跟隨耶穌;眾先知也是如此。舉例而言:厄里亞召叫正在耕田的厄里叟放下一切,跟著他事奉上主,厄里叟說:「請你讓我先回去和我的父母吻別,然後來跟隨你」,厄里亞回答道:「你去吧!要再回來!」(列上19:20)

教宗指出:「基督徒必須具有割捨的能力,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基督徒,因為他們沒有與耶穌一同脫下衣袍,被釘上十字架。亞巴郎因著信德而聽命,前往『他將要承受為產業的地方』(希11:8),雖然他不知道明確的目的地。基督徒不必占星預知未來,不必去找水晶球算命師,請他看手相。不必如此。基督徒不知要往何處去,但他聽從指引。這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首要幅度:割捨。」

那麼,割捨是為了什麼呢?

教宗答道:「是為了走向許諾。這是第二個幅度。我們是走向許諾的人,走向相遇,走向我們必要承受的產業,一如上主告訴亞巴郎的土地。」

此外,教宗強調:「亞巴郎離開故鄉後,沒有興建房屋,卻搭建帳幕,因為他在旅途中信賴天主,他築了一座祭壇朝拜上主。然後,他繼續旅途,不停前行。」

教宗表示:「旅途每天早上展開。這是將自己託付於上主的旅途,向上主的驚奇開放的旅途。驚奇有時不是好事,甚至是壞事,讓我們想想疾病和死亡,但旅途依然向驚奇開放,因為我知道祢將帶我到一個安全的地方,一片祢已為我準備的土地。換句話說,一個在旅途中的人是一個住在帳幕裡的人,那是精神的帳幕。當我們的心靈太過安定、太過安逸時,就會失去走向許諾的幅度。」

在「祝福」方面,教宗闡明:「基督徒是懂得祝福的男女,他們讚美天主和他人,並接受天主和他人的祝福,好能向前邁進。這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模式。」

最後,教宗勉勵眾人效法信德之父亞巴郎,聽從上主的指引,割捨自己的所有,踏上旅途,信賴上主的許諾,並且懂得祝福。基督徒的生活就是這麼簡單。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聆聽上主的聲音,做個小孩子

耶穌聖心節 彌撒

讀經一:申命紀 7:6-9,11

梅瑟訓示人民說:你是屬於上主你天主的聖民,上主你的天主由地面上所有的民族中,揀選了你作自己特屬的人民。上主喜愛你們,揀選你們,並不是因為你們比其餘的民族人數眾多;其實你們在所有的民族中,是最少的一個;而是由於上主對你們的愛,並為履行他向你們祖先所起的誓,上主纔以大能的手解救你們,將你們由為奴之家,由埃及王法郎的手中救出來。所以,你應知道,只有上主你的天主是天主,是對那愛他,遵守他誡命的人,守約施恩直到千代的忠信的天主;所以你要謹慎遵行我今天吩咐你的誡命、法令和規則。

讀經二:聖若望一書 4:7-16

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

可愛的諸位,既然天主這樣愛了我們,我們也應該彼此相愛。從來沒有人瞻仰過天主;如果我們彼此相愛,天主就存留在我們內,他的愛在我們內纔是圓滿的。我們所以知道我們存留在他內,他存留在我們內,就是由於他賜給了我們的聖神。至於我們,我們卻曾瞻仰過,並且作證:父打發了子來作世界的救主。誰若明認耶穌是天主子,天主就存在他內,他也存在天主內。我們認識了,且相信了天主對我們所懷的愛。天主是愛,那存留在愛內的,就存留在天主內,天主也存留在他內。

福音:聖瑪竇福音 11:25-30

那時候,耶穌發言說:「父啊!天地的主宰!我稱謝你,因為你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給小孩子。是的,父啊!你原來喜歡這樣。我父將一切交給了我;除了父外,沒有人認識子;除了子和子所願意啟示的人外,也沒有人認識父。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你們背起我的軛,跟我學罷!因為我是良善心謙的:這樣你們必要找得你們靈魂的安息,因為我的軛是柔和的,我的擔子是輕鬆的。」

2017年6月23日(耶穌聖心節),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為了聆聽上主的聲音,我們必須做個小孩子。

教宗表示:「上主揀選了我們,與我們一起走生命的旅途,為愛我們而賜下祂的聖子並捨棄聖子的性命。」

在當天取自《申命記》的第一篇讀經中,梅瑟說天主由地面上所有的民族中揀選了我們作自己特屬的人民。

教宗解釋說:「我們讚美天主,因為祂藉著耶穌聖心賜予我們恩寵,叫我們喜悅慶祝我們得救的偉大奧跡,即天主愛我們的奧跡;讚美天主,同時也是慶祝我們的信仰。」

教宗特別提到讀經中的兩個關鍵詞:揀選和微小。

「揀選」

教宗說:「不是我們選擇了祂,而是天主甘願成為我們的囚犯。祂把自己和我們的生命聯繫起來,再不能分離。祂下了很大的賭注!祂忠於這種態度。我們因愛而被揀選,這是我們的身分。有人說:『我選擇了這個宗教。』其實不然,不是你作了選擇,而是天主揀選了你,召叫了你,把你和祂聯繫起來。這是我們的信德。如果我們不相信這一點,我們就無法明白基督的訊息,無法明白福音。」

「微小」

梅瑟說:「上主揀選以色列子民,因為他們是所有民族中是最小的一個。」

教宗解釋道:「上主愛上了我們的微小,為此而揀選了我們。祂選擇弱者,而非大人物。祂將這些事瞞住了智慧和明達的人,而啟示了給小孩子(瑪11:25)。如果你想明白耶穌的奧秘,那就放低身價,做個小孩子,承認自己一無是處。上主不僅揀选和啟示弱小者,更召叫他們說:『凡勞苦和負重擔的,你們都到我跟前來,我要使你們安息』(瑪11:28)。祂揀選弱小者,將自己啟示給他們,並召叫他們,那祂為什麽不召叫那些大人物呢?上主的心是開放的,但大人物無法聽到上主的聲音,因為他們充滿了自我。為聆聽上主的聲音,我們必須做小孩子。」

「現在我們再談基督聖心的奧跡。這奧跡不是一些人所說的虔誠者的聖像;耶穌被刺透的心是啟示的心,我們信仰的核心,因為祂做了弱小者,選擇了這條路。這種自謙自卑,貶抑自己,直到死在十字架上,是一種傾向於弱者的抉擇,好使天主的光榮得以彰顯。從基督被士兵刺透的身體流出了血與水,這是我們在今天慶祝的基督奧跡。我們慶祝的是一顆愛人、揀選和忠信的心,這顆心與我們緊密相連,啟示給小孩子,召叫弱小者並成為弱小者。」

最後,教宗祈求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藉著耶穌基督聖心慶祝偉大的功績,偉大的救恩行動,偉大的救贖工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牧人應是一位熱情、懂得分辨和斥責惡的人

常年期第十一週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1:1-11

弟兄們:巴不得你們容忍我一點狂妄!其實,你們也應容忍我,因為我是以天主的妒愛,妒愛你們。原來我已把你們許配給一個丈夫,把你們當作貞潔的童女獻給了基督。但我很怕你們的心意受到敗壞,失去那對基督所有的赤誠和貞潔,就像那蛇以狡猾誘惑了厄娃一樣。如果有人來給你們宣講另一個耶穌,不是我們所宣講過的;或者你們領受另一神,不是你們所領受過的;或者另一福音,不是你們所接受過的,你們竟然都容忍了,真好啊!其實,我以為我一點也不在那些超等的宗徒以下,縱使我拙於言詞,卻不拙於知識,這是我們在各方面,在各事上,對你們所表現出來的。難道我白白地給你們傳報天主的福音,屈卑我自己為使你們高升,就有了不是嗎?我剝削了別的教會,取了酬資,為的是給你們服務啊!當我在你們那裏時,雖受了匱乏,卻沒有連累過你們一個人,因為有從馬其頓來的弟兄們,補助了我的匱乏;我一向在各方面設法避免連累你們,將來還要如此。基督的真理在我內,我敢說:我這種誇耀在阿哈雅地方是不會停止的。為什麼呢?因為我不愛你們嗎?有天主知道。

福音:聖瑪竇福音 6:7-15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祈禱時,不要嘮嘮叨叨,如同外邦人一樣,因為他們以為只要多言,便可獲得蒙允。你們不要跟他們一樣,因為你們的父,在你求他以前,已知道你們需要什麼。所以,你們應當這樣祈禱:我們在天的父!願你的名被尊為聖,願你的國來臨,願你的旨意承行於地,如在天上一樣!我們的日用糧,求你今天賜給我們;寬免我們的罪債,猶如我們也寬免得罪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入誘惑,但救我們免於兇惡。因為你們若寬免別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寬免你們的;但你們若不寬免別人的,你們的父也必不寬免你們的過犯。」

2017年6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牧人應該是一位熱情、懂得分辨和斥責惡的人。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11:1-11)。教宗指出一位牧人該有的特徵,並在聖保祿身上看到真善牧的形象。真善牧不會捨棄自己的羊群,而傭工會這麼做。

教宗指出牧人的三個特徵:首先是「牧人的熱情」。

教宗說:「聖保祿對格林多人的熱情從他的言語中表達出來,他說:『我是以天主的妒愛,妒愛你們』(格後11:2)。保祿對他的子民的這種熱情幾乎成了瘋狂、愚蠢。 我們把這種態度稱為使徒熱忱。真正的牧人內心不能沒有這種熱火。」

牧人的另一個特徵是「懂得分辨」。

教宗指出:「牧人知道在生命中不乏誘惑。謊言之父是誘惑者。牧人則不然,牧人愛他的羊群。相反的,蛇、謊言之父,嫉妒者,是一個誘惑者。誘惑者力圖使人遠離忠誠,因為保祿懷著的天主妒愛,旨在把子民許配給唯一的丈夫,讓子民忠於他的丈夫。在救恩史和《聖經》中,很多次子民遠離天主,對上主不忠,崇拜偶像,就好似是一種婚姻上的不忠。懂得分辨,也就是知道分辨哪裡有危險,哪裡有恩寵,哪條才是真正的道路。這意味著牧人始終陪伴羊群,耐心地把它們帶回羊圈,無論在美好的時刻,還是在艱困時刻、誘惑的時刻。」

第三個特徵是「斥責的能力」。

「一位使徒不能是一位天真的人:『啊,一切都很好,我們前行,我們舉行慶祝會,一切都可以。』牧人懂得譴責,准許他說『這個不可以』。就如父母親看到孩子趴在地上,或把手伸進電源插座的時候會說:『不行,這個不行!很危險!』」

「好牧人懂得指名道姓地譴責,就如聖保祿所做的那樣。為此,牧人也要懂得譴責那傷害你生命的事。很多時候,我們失去了這種譴責的能力,我們想用好好先生的態度帶領羊群前行,這不僅是天真,更是傷害。這好好先生的妥協是為了吸引信徒的讚賞,讓他們隨心所欲。」

最後,教宗邀請信徒:「為教會所有牧人祈禱,願聖保祿在上主面前的轉禱使我們的牧人能夠具備這三個特徵來服事上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是瓦器,期待天主大能的救贖

常年期第十週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4:7-15

弟兄們:我們是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為彰顯那卓著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我們在各方面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絕了路,卻沒有絕望;被迫害,卻沒有被捨棄;被打倒,卻沒有喪亡;身上時常帶著耶穌的死狀,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身上。的確,我們這些活著的人,時常為耶穌的緣故被交於死亡,為使耶穌的生活也彰顯在我們會死的肉身上。這樣看來,死亡施展在我們身上,生活卻施展在你們身上。但我們既然具有經上所載的:「我信了,所以我說」那同樣的信心,我們也信,所以也說,因為我們知道那使主耶穌復活的,也要使我們與耶穌一起復活,並使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他前。其實,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們,為使獲得恩寵的人越增多,感謝也越增加,好歸光榮於天主。

福音:聖瑪竇福音 5:27-32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一向聽說過:『不可姦淫!』我卻對你們說:凡注視婦女,有意貪戀她的,他已在心裏姦淫了她。若是你的右眼使你跌倒,剜出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若你的右手使你跌倒,砍下它來,從你身上扔掉,因為喪失你一個肢體,比你全身投入地獄裏,為你更好。「又說過:『誰若休妻,就該給她休書。』我卻給你們說:除了姘居外,凡休妻子的,便是叫她受姦污;並且誰若娶被休的婦人,就是犯姦淫。」

2017年6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強調,我們需要天主的力量才能得救,任何人都無法靠自己得救。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軟弱、脆弱和罪過,讓天主的大能拯救和治癒我們。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格林多後書》,聖保祿宗徒談及基督的奧跡,稱「我們在瓦器中存有寶貝」(格後4:7-15)。

教宗表明:「我們都存有基督這寶貝,在我們的脆弱中存有這寶貝:我們就是瓦器。可是,這個極珍貴的寳貝為何存放在瓦器中呢?」

教宗闡明:「這寶貝存放在瓦器中是為“彰顯那卓絕的力量是屬於天主,並非出於我們(格後4:7)。因為這力量乃是天主的大能,天主救贖、治癒和創造的力量,我們則是脆弱的瓦器。我們眾人都容易受到傷害,我們脆弱且軟弱,需要恢復健康。」

保祿宗徒強而有力地指明,「我們受了磨難、絕了路、被迫害、被打倒,這些都是我們脆弱處境的表現」(格後4:8-9)。

教宗說:「這也是保祿的弱點,是瓦器的表現。這就是我們的脆弱。承認自己的脆弱是我們一生中最困難的一件事。有時,我們設法掩蓋自己的脆弱,使它不被看到;或者將它粉飾,不讓人發現;我們甚至加以隱瞞。保祿宗徒稱這是『可恥的隱瞞行為』(格後4:2)。隱瞞總是可恥的,是虛偽的。」

教宗告誡道:「除了對別人虛偽外,我們也會對自己虛偽,以為自己是另一回事,無需醫治和扶助。我們會說:『我不是瓦器,我有一個自己的寶貝。』這就是那些不覺得自己是瓦器,設法從自己身上尋找得救和圓滿的人的行程,朝向虛榮、驕傲、自我參照的道路。然而,天主的大能是救贖我們的力量,因為保祿宗徒承認我們的脆弱。他說:『我們受了磨難,卻沒有被困住。』沒被困住,因為天主的大能拯救我們。『我們絕了路,卻沒有絕望』。天主賜予我們希望。『我們受迫害,卻沒有被捨棄;被打倒,卻沒有喪亡』。」

教宗說:「在瓦器與大能,瓦器與寶貝之間總是存有這種關係。我們在瓦器中存有這寶貝。但誘惑總是相同的:掩蓋、隱瞞,以及不認為自己是瓦器。這就是我們對自己的虛偽。」

教宗強調:「保祿宗徒以這種思考、推理和宣講天主聖言的方式帶給我們一種寶貝與瓦器之間的對話。我們該當繼續不斷地進行這種對話,以成為誠實的人。」

教宗舉例說:「當我們去辦告解時,我們羅列的罪過如同市場上的一張價格單,想把瓦器粉刷一下,好能更加強壯。然而,我們應該接納自己的軟弱和脆弱,即使這樣做很困難。」

最後,教宗勉勵我們:「要意識到自己是瓦器,最軟弱的人和罪人,只有這樣,天主卓絕的力量才會扶助我們,賜予我們圓滿、救恩、幸福,以及得救的喜樂,我們才能領受上主的寶貝。」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蒙召做鹽與光

六月十三日 聖安多尼 彌撒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18-22

弟兄們:天主是忠實的!我們對你們所說的話,並不是「是」而又「非」的,因為藉我們,即藉我和息耳瓦諾同弟茂德,在你們中所宣講的天主子耶穌基督,並不是「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個「是」,因為天主的一切恩許,在他內都成了「是」,為此也藉著他,我們才答應「亞孟」,使光榮藉我們歸於天主。那堅固我們同你們在基督內的,並給我們傅油的,就是天主;他在我們身上蓋了印,並在我們心裏賜下聖神作為抵押。

福音:聖瑪寶福音 5:13-16

那時候,耶穌向他的門徒說:「你們是地上的鹽,鹽若失了味,可用甚麼使它再鹹呢?它再毫無用途,只好拋在外邊,任人踐踏罷了。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

2017年6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強調,基督徒蒙召成為他人的鹽與光,以自己的生活光榮天主。教宗鼓勵信徒不要尋找人造的安全,而應對聖神充滿信心。正在梵蒂岡出席樞機咨議會的樞機們與教宗共祭彌撒。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提到三個詞:「是」、「鹽」、「光」。他指出,宣揚福音是決定性的,沒有那些「是」與「非」的模棱兩可。這種模棱兩可最終會使我們去尋找一種人造的安全。

教宗說:「這三個詞指出了福音的力量,這力量帶領你去作見證,去光榮天主。在這個『是』中,我們能找到在耶穌內全部天主聖言,以及天主的所有恩許。天主的恩許在耶穌內全部兌現了,為此,祂是圓滿的。在耶穌內沒有『不』,只有『是』,為了光榮天父。我們也要參與耶穌的這個『是』,因為祂給我們傅了油,在我們身上蓋了印,給我們賜下聖神作為抵押。我們參與是因為我們被傅油,被蓋了印,我們手中有這份安全,即有聖神作為抵押。聖神將給我們帶來最終的『是』,還有我們的圓滿。同樣地,聖神也將幫助我們成為光和鹽,也就是說,聖神使我們作出基督徒的見證。」

「基督徒的見證是鹽與光。」

教宗解釋說:「光在於照耀,把光藏起來的人就是作反見證,躲在『是和非』之中。這樣的人有光,但沒有把它奉獻出來,不讓人看到光。不讓人看,就不能光榮在天之父。此外,這樣的人有鹽,卻只為自己所用,不把它奉獻出來以防腐敗。上主教導我們,是就說是,非就說非,其他多餘的,便是出於邪惡(瑪5:37)。上主把這種安全和見證的態度託付給教會和每一位受洗者。」

最後,教宗說:「讓我們懇求這一恩寵,緊緊抓住並根植於耶穌基督內的恩許的圓滿;耶穌是『是』,完全的『是』,藉著我們對他人所作的鹽和光的見證,把這圓滿帶給他人,以光榮在天之父。」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安慰不應是粉飾的,真安慰既領受也施予

讀經一:聖保祿宗徒致格林多人後書 1:1-7

因天主的旨意,做基督耶穌宗徒的保祿和弟茂德兄弟,致書給格林多的天主教會和全阿哈雅的眾位聖徒:願恩寵與平安由我們的父天主,和主耶穌基督賜給你們﹗願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天主和父,仁慈的父和施與各種安慰的天主受讚揚,是他在我們的各種磨難中,常安慰我們,為使我們能以自己由天主所親受的安慰,去安慰那些在各種困難中的人。因為基督所受的苦難,加於我們身上的越多,我們藉著基督所得的安慰也越多。我們如果受磨難;那是為叫你們受安慰與得救;我們如果受安慰,那也是為叫你們受安慰;這安慰足以能使你們堅忍那與我所受的同樣苦難。為此,我們對你們所懷有的希望是堅定不移的,因為我們知道:你們怎樣分受了痛苦,也要怎樣同享安慰。

福音:聖瑪竇福音 5:1-12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上他跟前來,他遂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裏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因為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曾這樣迫害過他們。」

2017年6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安慰既是天主的恩典,也是對他人的服務,任何人不可以自我安慰,否則將陷入自戀的態度。教宗強調,為了感受到安慰,需要有一顆開放的心,一顆神貧的心,而非不義的封閉之心。

當天選自《格林多人後書》的第一篇讀經中,聖保祿宗徒有八次提到安慰。安慰的第一個特徵是不能自給自足。

教宗解釋說:「安慰的經驗是一個靈性的經驗,始終需要他者性才能圓滿。任何人不能自我安慰。如果誰試圖自我安慰,他最終將陷入自戀、自我粉飾,自我表現的態度。在福音中我們可以找到很多類似的人,例如總是自我滿足的法學士,在奢華宴樂中自以為得到安慰的財主。而法利賽人在祭台前的祈禱更把這種態度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他說:『我感謝祢,因為我不像其他的人』(路18:11)。」

教宗指出:「他注視著自己被意識形態粉飾的靈魂而感謝上主。因此,真正的安慰需要他者性。首先需要領受,因為給予安慰的是天主,天主賜予這恩典。此外,真正的安慰也需要通過他者性才能得到成熟,即安慰他人。安慰是從領受恩典到服務他人的過程。」

教宗解釋說:「真正的安慰具有雙重的他者性:恩典和服務。如果我允許上主的安慰之恩進入我內,那是因為我需要得到安慰。為了得到安慰,我必須承認自己有所欠缺。只有這樣,上主才能來安慰我們,並託付我們安慰他人的使命。擁有一顆開放的心,既領受恩典又提供服務,實屬不易,雙重的他者性使安慰得以實現。因此,我們必須有一顆開放的心,為能心靈開放,我們需要有一顆幸福的心。當天的福音即在闡明誰是幸福的人,誰是有福的人。」

教宗說:「是窮人,他們心靈開放,具有神貧的態度。是那些哀慟的人、溫良的人,他們心地溫和;是那些饑渴慕義的人,他們為正義抗爭;是那些憐憫人的人,他們仁慈地對待他人;是心裡潔淨的人;是締造和平的人;是那些為了正義、為熱愛正義而受迫害的人。就這樣,只有心靈敞開,上主才能帶著安慰的恩典和安慰他人的使命進入心中。」

「反之,封閉之人是那些感覺精神富饒,感到自我滿足的人;是那些不需要哭泣的人,因為他們覺得自己是義人;是那些不懂什麼是溫良的暴徒,是那些喜愛不義的惡人,是那些從不需要寬恕的不仁慈的人,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需要被寬恕,是那些心靈肮髒的人、戰爭的製造者、不愛好和平的人;是那些從未受到批評或迫害的人,因為他人所遭受的不義對他們而言無關緊要。這些人心靈封閉,他們不幸福,因為安慰的恩典無法進入他們心中,他們也無法安慰他人。」

最後,教宗邀請大家反思自己的心靈是否開放,能否祈求安慰的恩典,然後將安慰施予他人。教宗勉勵道:「讓我們在今天不斷反思這些問題,並且向常常試圖安慰我們的上主表示感謝。只要我們的心靈能打開一個小縫,上主就有辦法進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在困難時刻選擇祈禱、忍耐和盼望之路

常年期第九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多俾亞傳 11:5-17

那時亞納正坐著,向兒子回來必經之路上觀望,待她發覺是她兒子回來時,便對孩子的父親說:「看,你的兒子和與他同去的人回來了!」當多俾亞快要走到他父親前時,拉法厄爾對他說:「我知道他的眼睛必將復明;你要把魚膽敷在他的眼睛上;這藥要把白翳聚在一起,使白翳從他眼中脫落,這樣你父親便得復明,重見天日。」那時,亞納跑過來,抱著她兒子的頸項,說:「孩子!我看見了你,現今我可以死了。」兩人都哭了起來。

托彼特也起來,踉蹌地走出了庭院的大門。多俾亞便向他走去,手中拿著魚膽,向他的眼睛吹了一吹,隨後抱住他說:「父親,放心吧!」接著把藥給他塗上,給他敷上。隨後,多俾亞雙手把白翳從眼角裏剝了出來。他一看見自己的兒子,便撲到他的頸項上,流著淚對他說:「孩子,我眼中的光!我看見你了!」他又說:「天主是可讚美的!他的大名應永遠受讚揚!眾聖天使也是可頌揚的!願他的大名永遠受讚頌,因為他懲罰了我,卻又憐憫了我,使我現在得見我的兒子多俾亞。」多俾亞於是歡天喜地,滿口讚美著天主,進了家門,然後給他父親講述了他怎樣一路順利,怎樣索回銀子,並且怎樣娶了辣古耳的女兒撒辣為妻。他並說:「她已來近了,快到尼尼微的城門口。」

托彼特於是歡喜地讚美著天主,走到尼尼微城門前,去迎接自己的兒媳。尼尼微人看見他獨自行走,用不著人扶助,都駕訝得很。托彼特便當眾承認天主憐憫了他,開了他的眼睛。及至托彼特走到自己的兒子多俾亞的妻子撒辣面前,遂祝福她說:「女兒,歡迎,歡迎!願領你到我們這裏來的天主受讚揚!女兒,願你的父母獲得祝福!願我的兒子多俾亞獲得祝福!女兒,也願你獲得祝福!你懷著祝福和喜樂,平安進入你的家吧!女兒,進來!」

福音:聖馬爾谷福音 12:35-37

耶穌在聖殿裏教訓人時,說道:「經師們怎麼說默西亞是達味之子呢?達味自己因著聖神的感動曾說過:『上主對我主說:你坐在我右邊,等我把你的仇人放在你的腳下。』達味自己既稱他為主,他怎麼又是達味之子呢?大批群眾都喜歡聽他。

2017年6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在悲傷痛苦的逆境中,在羞辱面前,都要選擇祈禱、忍耐和盼望之路;在美好時刻,我們則要當心虛榮的騙局。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多俾亞傳》,講述托彼特和撒辣的經歷:多俾亞的父親托彼特雙眼失明,多俾亞的妻子撒辣曾被指控對多名男子的死亡負有責任。

教宗指出:「這是正常的經歷,很多人都有類似的遭遇。這段經文讓我們懂得上主如何引領人的經歷和生活。事實上,托彼特和撒辣都體驗過「困難時刻和美好時刻」。托彼特遭到他妻子的為難、嘲笑和羞辱,但他的妻子不是個壞女人,她辛勤工作,以維持家計,因為她的丈夫托彼特失明了;撒辣也受到羞辱,苦不堪言。他們兩人都曾在那黑暗的時刻想過:『不如一了百了』。」

教宗說:「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慘痛的逆境,雖然沒有像這段經文裡的那樣慘痛,但我們都曉得在黑暗、痛苦和艱難時刻的感受,我們都曉得這種感受。撒辣這麼想:『但我如果上吊自盡,會不會讓我的父母傷心呢?』她便停下來祈禱。托彼特則說:『這是我的人生,我們要向前邁進。』他遂祈禱再祈禱。這就是在困難時刻中拯救我們的態度:祈禱。再就是忍耐,因為他們兩人都耐心忍受了自己的痛苦。最後是盼望,我們期望天主俯聽我們,扶助我們度過這些困難時刻。」

教宗表示:「托彼特和撒辣也經歷了美好時刻,但這絕非小說的幸福快樂結局,而是上主在磨難過後走近他們,拯救他們。有些美好時刻是真實的,就像這段經文所描述的那樣,而非弄虛作假的美,一切都是矯揉造作的,有如煙花一般,不是心靈的美。那麼,托彼特和撒辣在美好時刻做了什麼呢?」

教宗答道:「他們感謝天主,在謝恩的祈禱中放寬心胸。」

教宗接著勉勵我們自問:「在我們人生的各種緊要關頭,我們是否能分辨我們心靈的狀態,明白困難時刻是十字苦架,需要祈禱,忍耐,至少懷有一絲盼望。我們必須避免陷入虛榮之中,因為上主始終與我們同在,當我們向上主祈禱時,也要感謝祂賜給我們的喜樂。撒辣透過分辨懂得她絕不能上吊自盡;托彼特覺察到,他必須在祈禱和盼望中等待上主的救恩。」

最後,教宗期勉眾人本週末重讀《多俾亞傳》,並且祈求天主賜予恩寵,好使我們懂得在人生的困難時刻分辨我們的境遇,以及該如何前行;也使我們懂得在人生的美好時刻分辨我們的情況,避免陷入虛榮的騙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