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宣講基督,在祈禱中與耶穌相遇

六月一日 聖猶思定瞻禮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2:30;23:6-11

那時,千夫長願意知道保祿為什麼被猶太人控告的實情,就解開他,並命令司祭長及全體公議會集合;隨後將保祿帶下來,叫他站在他們面前。保祿一看出他們一部分是撒杜塞人,另一部分是法利塞人,就在公議會中喊說:「諸位仁人弟兄!我是法利塞人,是法利塞人的兒子,我是為了希望死者的復活,現在受審。」他說了這話,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便起了爭辯,會眾就分裂了。原來撒杜塞人說沒有復活,也沒有天使,也沒有神靈;法利塞人卻樣樣都承認。於是喧嚷大起,有幾個法利塞黨的經師起來力爭說:「我們在這人身上找不出一點過錯來;或者有神靈或天使同他說了話!」爭辯越來越大,千夫長怕保祿被他們撕裂,便命軍隊下來,把保祿從他們中間搶出來,帶到營裏去了。次夜,主顯現給保祿說:「你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證,也該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證。」

福音:聖若望福音 17:20-26

那時候,耶穌舉目向天祈禱說:「我不但為他們祈求,而且也為那些因他們的話而信從我的人祈求。願眾人都合而為一。父啊!願他們在我們內合而為一,就如你在我內,我在你內,為叫世界相信是你派遣了我。我將你賜給我的光榮賜給了他們,為叫他們合而為一,就如我們原為一體一樣。我在他們內,你在我內,使他們完全合而為一,為叫世界知道是你派遣了我,並且你愛了他們,如愛了我一樣。父啊!你所賜給我的人,我願我在那裏,他們也同我在一起,使他們享見你所賜給我的光榮,因為你在創世之前,就愛了我。公義的父啊!世界沒有認識你,我卻認識了你,這些人也知道是你派遣了我。我已經將你的名宣示給他們了,我還要宣示,好使你愛我的愛在他們內,我也在他們內。」

2017年6月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以宣講、受迫害和祈禱這三個特徵來描述保祿宗徒的生活。

當天的讀經一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在公議會受審。

教宗說:「保祿宗徒的生活一直處於動的狀態,很難想像他在沙灘上曬太陽、休息。保祿的第一個特徵是宣講,宣告,他四處宣講基督,若在一個地方不宣講,他就工作。」

教宗說:「保祿做的更多的是宣講:他必須去宣講,且宣講耶穌基督,這是他的酷愛!他不是坐在寫字台前,不是的。他總是在行動,總是不斷地宣講耶穌基督。他心中有一股熱火,一份熱忱,一份推動他前行的使徒熱忱。他沒有後退,始終前行。這是保祿生活的一個特徵,但這種生活的確也給他帶來了困難。」

保祿生活的第二個特徵正是困難,更確切地說是受迫害。

「在第一篇讀經中,所有人聚在一起控告保祿。保祿受審,因為他們認為他是一位搗亂的人。在聖神的啟發下,保祿知道他們並非是『一夥的』,他們中的撒杜塞人不相信復活,而法利塞人卻相信復活。保祿想從那個時刻擺脫出去,遂在公議會中喊說:『諸位仁人弟兄!我是法利塞人,是法利塞人的兒子,我是為了希望死者的復活』。他說了這話,法利塞人和撒杜塞人便起了爭辯,因為撒杜塞人說沒有復活。這些看上去好似是『一夥的』人,現在全部分裂了。」

教宗說:「他們是法律的守護人,是天主子民教義的守護者,信仰的守護者。但他們中有人相信這個,有人卻又相信那個。這些人失去了法律,失去了教義,也失去了信仰,因為他們把這些變成了意識形態。」

保祿生活的第三個特徵是祈禱。

教宗表示:「保祿與上主有一種密切關係。保祿多次與上主相遇。有一次他說,他在祈禱中幾乎被帶到天國,而他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他在那裡感受到的美好的事。這位信仰的鬥士、這位向各地宣揚基督的人,越來越感受到那種與耶穌相遇的神秘幅度。保祿的力量就是他在祈禱中與上主的相遇,有如他去大馬士革迫害基督徒的路上首次遇見基督那樣。保祿是一位祈禱的人。」

教宗說:「保祿的這三個態度給我們指出宣講耶穌基督的使徒熱忱、抵抗迫害和祈禱,也就是與耶穌相遇,讓上主與自己相遇。」

最後,教宗祈求道:「願上主賜予我們每位受洗者恩寵,學習這三種基督徒生活態度的恩寵:宣揚耶穌基督、抵抗迫害和使我們遠離耶穌基督的誘惑,以及在祈禱中與耶穌基督相遇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牧者應懂得告別,不把自己視為歷史的中心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20:17-27

保祿從米肋托打派人到厄弗所,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到了他那裏,他便向他們說:「你們知道:自從我來到亞細亞的第一天起,與你們在一起,始終怎樣為人,怎樣以極度的謙遜,含著眼淚,經歷猶太人為我所設的陰謀,而忠信事奉主。你們也知道:凡有益於你們的事,我沒有一樣隱諱而不傳給你們的,我常在公眾前,或挨家教訓你們,不論向猶太人或希臘人,我常苦勸你們悔改,歸向天主,並信從我主耶穌。看,現在我為聖神所束縛,必須往耶路撒冷去,在那裏要遇到什麼事,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聖神在各城中向我指明說:有鎖鏈和患難在等待我。可是,只要我完成了我的行程,完成了受自主耶穌叫我給天主恩寵的福音作證的任務,我沒有任何理由珍惜我的性命。我曾在你們中往來,宣講了天主的國,但現在,我知道你們眾人以後不得再見我的面了。因此,我今天向你們作證:對於眾人的血,我是無罪的,因為天主的一切計劃,我都傳告給你們了,毫無隱諱。」

福音:聖若望福音 17:1-11

那時候,耶穌舉目向天說:「父啊!時辰來到了,求你光榮你的子,好叫子也光榮你,因為你賜給了他權柄掌管凡有血肉的人,是為叫他將永生賜給一切你所賜給他的人。永生就是:認識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來的耶穌基督。我在地上,已光榮了你,完成了你所委託我做的工作。父啊!現在,在你面前光榮我吧!賜給我在世界未有以前,我在你前所有的光榮吧!「我將你的名,已顯示給那些你由世界中所賜給我的人。他們原屬於你,你把他們託給了我,他們也遵守了你的話。現在,他們已知道:凡你賜給我的,都是由你而來的,因為你所授給我的話,我都傳給了他們;他們也接受了,也確實知道我是出於你,並且相信是你派遣了我。我為他們祈求,不為世界祈求,只為你賜給我的人祈求,因為他們原是屬於你的。我的一切都是你的,你的一切都是我的:我因他們已受了光榮。從今以後,我不在世界上了,但他們仍在世界上,我卻到你那裏去。」

2017年5月3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真正的牧者懂得妥當告別他的教會,因為他知道自己不是歷史的中心,而是一個自由人;他曾服務,卻未妥協,沒有把羊群據為己有。

當天的彌撒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告別他創立的厄弗所教會,現在他得離開了。教宗稱這段讀經為「一位主教的告別」。

教宗說:「我們每位牧者都必須告別教會。在某一刻上主對我們說:你去另一個地方,去那裡,到這裡,來我跟前。一位牧者必須邁出的一步也包括準備好妥善告別,但不是告別一半。牧者不學習告別教會,因為他與羊群之間存在某種不好的關係,這種關係沒有得到耶穌十字架的淨化。」

保祿於是召集厄弗所教會的長老,在這個類似司鐸諮議會機會上向他們告別。教宗指出保祿宗徒的「三種態度」。

「首先,他表明自己從未退縮。這不是一種自誇,因為他稱自己是最大的罪人,他知道也承認這一點,他只是在講述歷史。牧者告別教會時的最大欣慰,就是回想起自己從不是一個妥協的牧者,知道自己沒有以妥協的態度帶領教會。這需要勇氣。」

「其次,保祿說他為聖神所束縛將前往耶路撒冷,不知在那裡會遇到什麼事。他順從了聖神。牧者懂得自己身在旅途中。他在帶領教會時懷著絕不妥協的態度;現在聖神要求他踏上旅途,不知未來會發生什麼。他繼續前行,因為他並不擁有什麼,並未把羊群據為己有,他只是服務。『現在天主不是要我離開嗎?』我於是離開,即使不知道將發生什麼事。我只知道聖神在各城中向我指明說:有鎖鏈和患難在等待我。我不是退休了,而是去別的地方服務其他教會。我的心始終向天主的聲音開放:離開這裡,看看天主要求我做什麼’。這位不妥協的牧者現在成為行走中的牧者。」

教宗解釋保祿不把羊群據為己有的原因,也就是他的第三種態度。「保祿說:我沒有任何理由珍惜我的性命,我不是中心,而只是一個服務者。」

最後,教宗祈求說:「注視這如此美好的榜樣,讓我們為牧者祈禱,為我們的牧者、本堂神父、主教,並為教宗祈禱,好使他們的生命成為一種不妥協的生命、一種行走的生命,但願他們不把自己視為歷史的中心,如此他們才能學會告別。讓我們為我們的牧者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基督徒應聆聽聖神,分辨內心的感受

復活期第七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9:1-8

阿頗羅在格林多的時候,保祿走遍了高原地帶後,來到厄弗所,遇見了幾個門徒,向他們說:「你們信教的時候,領了聖神沒有?」他們回答說:「連有聖神,我們都沒有聽過。」保祿說:「那麼,你們受的是什麼洗?」他們說:「是若翰的洗。」保祿說:「若翰授的是悔改的洗,他告訴百姓要信在他以後來的那一位,就是要信耶穌。」他們聽了,就因主耶穌之名領了洗。保祿給他們覆手,聖神便降在他們身上,他們就講各種語言,也說先知話。他們一共約有十二人。保祿進了會堂,放膽講論,一連三個月,辯論天主之國的事,來勸化人。

福音:聖若望福音 16:29-33

那時候,眾門徒對耶穌說:「看,現在你明明地講論,不用什麼比喻了。現在,我們曉得你知道一切,不需要有人問你;因此,我們相信你是出於天主。」耶穌回答說:「現在你們相信嗎?看,時辰要來,且已來到,你們要被驅散,各人歸各人的地方去,留下我獨自一個,其實我並不是獨自一個,因為有父與我同在。我給你們講了這一切,好使你們在我內獲得平安。你們在世界上遭受窘迫,但放心吧!我已戰勝了世界。」

2017年5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勸勉信友們:我們必須讓聖神來呼喚我們,學習先聆聽聖神再作決定。教宗表示,一個人若不分辨所發生的事,他的信仰就成了意識型態。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論及聖保祿宗徒在厄弗所傳教的事跡。厄弗所團體雖然接受了信仰,卻不知道聖神的存在。教宗指出:「他們是好人,有信仰的人,但他們還不認識天父賜予的這份恩典。當保祿給他們覆手時,聖神便降臨在他們身上,他們就開始講各種語言。我們可以稱之為厄弗所的聖神降臨節。」

聖神觸動人心。一如福音所記載的,尼苛德摩、患血漏的婦女、撒瑪黎雅婦女和罪婦等,許多人正是在聖神的催促下接近耶穌。教宗因此勉勵我們自問:「聖神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何等地位?我是否能夠聆聽聖神?我是否能夠先祈求啟示,再作決定、發言或做事?還是我的心靈靜如止水,毫無激情?我們如果拍一張心靈層面的心電圖,某些心靈的結果可能是一條直線,毫無情緒起伏。福音中也有這種人,讓我們想想經師:他們信奉天主,通曉一切誡命,但是心靈封閉、靜止,不會焦急不安。」

為此,教宗鼓勵眾人在聖神的催促下焦急不安,也就是讓聖神呼喚我們;切莫擁有一種意識型態般的信仰。

教宗表示:「有人會說:『我有這種感受。可是,神父,那不是多愁善感嗎?』」

教宗答說:「你如果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它就不是多愁善感。」

「有人還說:『我感到想做這件事,想去探訪病患、改變生活,或是放棄這個。』」

教宗解釋說:「感受和分辨:分辨我心中的感受,因為聖神是分辨的導師。一個人如果心中沒有這些波動,沒有分辨所發生的事,他擁有的就是一種冷淡的信仰、意識型態般的信仰。他的信仰就是個意識型態,如此而已!」

最後,教宗期勉眾人反省自己與聖神的關係說:「我是否每天祈求聖神指引我該選擇哪一條人生道路呢?我是否祈求聖神賜予分辨善與不善的恩寵?因為善惡能立即分辨出來,但存在著隱而不見的惡,它是不善,暗藏了邪惡。」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記憶、祈禱和使命是基督徒旅程上的重要地標

2017年5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講道表示:世界是基督徒宣講耶穌的地方,但基督徒要舉目仰望天鄉,好能與耶穌結合。

《福音》為我們指出基督徒旅程上的重要地標。第一個地標是「記憶」。耶穌復活後立即告訴門徒們,祂要在他們以先往加里肋亞去(谷16:7)。加里肋亞曾是門徒們首次與主耶穌相遇的地方。

教宗解釋道:「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加里肋亞,這是耶穌與我們首次相遇的地方。我們在這個地方認識了耶穌,欣喜若狂地跟隨了祂。因此,我們若想成為一個好基督徒,就需要牢記與耶穌的首次相遇,以及隨後的多次相遇。記憶的恩寵使我在受到考驗的時刻堅定不移。」

基督徒旅程上的第二個地標是「祈禱」。

教宗表明:「耶穌升天後並沒有離開我們,祂的身體雖然離開了我們,但祂常與我們同在,為我們説情。耶穌升到天上是要讓天父看到自己的傷痕,祂為我們和我們的得救所付出的代價。」

基督徒旅程上的第三個地標是「世界」。

教宗指出,「耶穌升天時對門徒們說:『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門徒』(瑪28:19)。『你們要去』這表明世界是基督徒宣講耶穌聖言的地方,所宣講的是我們已經得救,以及耶穌來是為賜予我們恩寵,將我們眾人帶到天父跟前。」

教宗稱基督徒旅程上的這三個地標,即「記憶、祈禱和使命,以及加里肋亞、天鄉和世界是基督信仰精神的地形學。」

「基督徒必須在這三方面有所行動。首先,我們應祈求記憶的恩寵,向上主說:『求祢讓我不忘祢揀選我的時刻,不忘我們相遇的時刻。』接著便是祈禱,舉目仰望天鄉,因為耶穌去那裡是為了説情,為我們説情。最後,我們要去履行使命。」

教宗解釋道:「履行使命並不是說眾人都應到國外去,而是活出福音,見證福音,讓人知道耶穌是誰。我們要藉著見證和聖言去履行這使命,因為若我講述耶穌是怎樣的,基督徒的生活又該如何,我卻如同外教人那樣生活,那麽我說的話就無法起作用,使命也就沒有效果。相反地,若我們活出記憶、祈禱和使命,基督徒的生活就會美好,也會喜樂。教宗引用耶穌在當天《福音》中安慰門徒們的話,説道:“到了那一天,你們將如此度基督徒生活的時日,你們就會知道誰也不能奪去你們的喜樂。」(若16:22)

「沒有人能奪去我的喜樂,因為我牢記與耶穌的相遇,我堅信耶穌此時正在天上為我說情,與我同在。同時,我也祈禱,勇敢地說出,而且也向別人說,更以我的生活見證說:主耶穌復活了,祂活著!」

教宗最後總結道,「基督徒旅程上的三個地標是記憶、祈禱和使命。願上主賜予我們恩寵,讓我們明白這基督信仰生活的地形學,以喜樂,那誰也不能從我們奪去的喜樂,奮勇向前。」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教會不能總是處於安寧之中,卻要宣講耶穌

復活期第六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6:22-34

斐理伯的群眾齊來攻擊保祿和息拉,官長就撕下了他們的衣服,下令用棍毆打。打了許多棍之後,就把他們押在監裏,吩咐獄警小心看守;獄警領命,就把他們關在內監,又在他們的腳上帶上木枷。約在半夜時分,保祿和息拉祈禱讚頌天主,囚犯都側耳靜聽。忽然地震大作,甚至監獄地基都搖動了,所有的門立時開了,眾人的鎖鏈也解開了。獄警醒來,見監門全開著,以為囚犯都已逃走,就拔出劍來,想要自殺。保祿大聲喊說:「不要傷害自己,我們還都在這裏。」獄警要來了燈,就跑進去,戰慄發抖地俯伏在保祿和息拉面前,然後領他們出來說:「先生,我當作什麼才可得救!」他們說:「你信主耶穌吧!你和你一家就必得救。」他們就給他和他家所有的人,講了主的聖道。當夜在那時刻,獄警就帶他們去洗傷,他和他的親人也都領了洗;遂又領他們到自己家裏,擺了宴席;他和全家因信了天主,都滿心喜歡。

福音:聖若望福音 16:5-11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現在我就往派遣我者那裡去,你們中卻沒有人問我:你往那裡去?只因我給你們說了這話,你們就滿心憂悶。然而,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為你們有益,因為我若不去,護慰者便不會到你們這裏來;我若去了,就要派遣他到你們這裏來。當他來到時,就要指證世界關於罪惡、正義和審判所犯的錯誤:關於罪惡,因為他們沒有信從我;關於正義,因為我往父那裡去,而你們再見不到我;關於審判,因為這世界的首領已被判斷了。」

2017年5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許多度奉獻身生活者遭到迫害,因為他們譴責世俗的態度;惡神更喜歡一個不去冒險、不冷不熱教會。教宗特別提及當天是聖薩爾瓦多總主教奧斯卡‧羅梅洛(Óscar Romero)冊封真福兩週年。羅梅洛總主教因譴責軍政府暴力壓迫窮人而被秘密特工殺害。

當天的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第十六章,記述保祿和息拉在斐理伯城的事跡。在這裡,有個行占卜術的女奴隸跟在保祿和息拉身後,天天喊他們是「天主的僕人」。雖然這是一種讚揚,但保祿知道她被惡神控制。有一天,保祿感到厭煩,便驅除了惡神。

教宗指出:「保祿明白那不是斐理伯城悔改的道路,因為一切都處於安寧之中。人人接受教義,卻沒有人悔改。這種情況在救恩史中屢次出現:天主子民處於安寧之中,不去冒險,或者為世俗服務。上主因此而派遣了先知,而先知卻遭到迫害,因為他們令人不安,正如保祿所做的那樣,明察騙局,驅除惡神,即使惡神說的對,稱他們是天主的僕人。然而,這惡神是不冷不熱的神,使得教會也不冷不熱。」

教宗說:「我記得,在我的故鄉,有許多善良的度奉獻生活者,他們不是理論家,但他們說出:『不,耶穌的教會應該是這樣的!』他們就被攻擊說:『這人是共產黨員,滾開!』他們被趕走,受迫害。讓我們想想真福羅梅洛,他說真話的結果是什麼?教會歷史上有很多類似的情況,在歐洲也是如此。為什麼?因為惡神更喜歡一個不去冒險的安寧教會,一個做生意的教會,一個不冷不熱的教會,在安逸中度日,總是溫吞吞的。」

《宗徒大事錄》第16章繼續寫道,女奴隸的主人們感到憤怒,因為她再也不能行占卜術,他們失去了賺錢的指望。

教宗強調:「實際上惡神總是從口袋進入的。當教會不冷不熱、安逸、一切安排妥當、沒有問題的時候,你們看,其中一定有買賣。」

除了「金錢」之外,教宗還強調了另一個詞「喜悅」。

「保祿和息拉被這位奴隸的主人拉到官長面前,被施以棍杖之刑,並被投入監獄。獄警把他們關在監獄的最深處。在半夜時分,保祿和息拉祈禱讚頌天主,忽然地震大作,監獄裡所有的門都開了。獄警以為犯人跑了,自覺性命不保就要自殺,保祿卻勸他不可如此,對他說:『我們還都在這裡。』於是獄警問清了原委,也悔改了。他帶他們去清洗傷口,領受了洗禮,滿心喜歡。」

教宗說:「這是我們每日的悔改之路:從一種世俗生活態度,安逸而不去冒險,雖是天主教徒卻不冷不熱,轉變成具體宣講耶穌基督的生活態度。從一種過於注重收益的宗教觀,轉向信德和宣講:『耶穌是上主』。」

最後,教宗說:「在《集禱經》中我們祈求了恩寵,也感謝上主更新我們,使我們朝氣蓬勃。斐理伯教會得到了更新,成了一個年輕的教會。願我們每個人都能獲得更新,朝氣蓬勃,都得以悔改,把我們不冷不熱的生活轉為喜樂地宣講:耶穌是上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敞開心門,讓聖神進入心中

復活期第六周 星期一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6:11-15

我們從特洛阿開船,一直航到撒摩辣刻,第二天到了乃阿頗裏,從那裡到了斐理伯,這是馬其頓一區的首城,羅馬的殖民地。我們就在這城裡住了幾天。安息日,我們出了城門,到了河邊,我們知道那裡有個祈禱所。我們遂坐下向聚集的婦女講話。有個敬畏天主的女人,名叫里狄雅,是提雅提辣城賣紫紅布的,她一直在聽;主開明了她的心,使她接受保祿所講的話。她同她一家領了洗,便請求說:「你們若認為我是忠於主的人,就請到我家去住。」遂強邀我們去了。

福音:聖若望福音 15:26-16:4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當護慰者,就是我從父那裡要給你們派遣的,那發於父的真理之神來到時,他必要為我作證;並且你們也要作證,因為你們從開始就和我在一起。「我給你們講論了這些事,免得你們的信仰受動搖。人要把你們逐出會堂;並且時候必到,凡殺害你們的,還以為是盡恭敬天主的義務。他們這樣作,是因為沒有認識父,也沒有認識我。我給你們講論了這一切,是為叫你們在這一切發生時,想起我早告訴了你們這一切。」

2017年5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唯有聖神能教導我們說出:「耶穌是主!」教宗強調,我們必須敞開心靈,傾聽聖神,好能為耶穌基督作證。

耶穌在最後晚餐上對門徒們說:「你們放心,我必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將派給你們一位護慰者,即聖神;祂必會在天父面前替你們辯護。」教宗從耶穌的這席長篇臨別贈言出發,強調護慰者聖神始終陪伴著我們,確保我們得享耶穌的救恩。

教宗指出:「唯有聖神能教導我們說出:『耶穌是主!』倘若沒有聖神,我們沒有人能這麼說,沒有人能感受到並活出這一點。耶穌在這長篇贈言的其它段落中談及聖神說:『祂要把你們引入一切真理』,祂將陪伴我們走向圓滿的真理;『祂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換言之,聖神是每個基督徒的旅伴,也是教會的旅伴。這是耶穌賜給我們的恩典。」

「聖神是一份恩典,是耶穌送的大禮,祂絕不使我們犯錯。那麼,聖神居住在何處呢?在取自《宗徒大事錄》的第一篇讀經中,有個名叫里狄雅的賣紫紅布婦女,上主開明了她的心,使她接受天主聖言。上主敞開了她的心,讓聖神進入,使她成為一位門徒。我們正是在心中擁有聖神作伴。教會稱之為『心靈甘貽的賓客』:聖神就在這裡。」

「然而,聖神無法進入一個封閉的心。『那麼,哪裡買得到打開心門的鑰匙呢?』買不到的,它也是一份恩典,是天主的恩典。『上主,求祢敞開我的心,好讓聖神進入,好叫我明認耶穌是主。』我們這幾天要這樣祈禱:『上主,求祢敞開我的心,好使我能明白祢所教導我們的一切。願我能牢記祢的聖言,跟隨祢的聖言,達致圓滿的真理。』」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要從這兩篇讀經中提出兩個問題。首先:我是否祈求天主賜下恩寵,開明我的心呢?第二個問題是:我是否努力傾聽聖神、祂的啟示,以及祂對我的心靈說的話,好使我在基督徒生活中前行,也能見證『耶穌是主』呢?你們今天要思索這兩件事:我的心是否開明?我是否竭力感受聖神和祂對我說的話?如此一來,我們便將在基督信仰生活中前行,我們也將為耶穌基督作出見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真實的教義使人團結,意識形態卻製造分裂

復活期第五周 星期五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5:22-31

當時,宗徒和長老同全教會決定,從他們中選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去安提約基雅。所派的,有號稱巴爾撒巴的猶達和息拉,是弟兄中的領導人物。他們帶去的信如下:「宗徒和長老弟兄們,給在安提約基雅、敘利亞和基裏基雅由外邦歸化的弟兄們請安。我們聽說有幾個從我們這裏去的,而並非我們所派去的人,講話擾亂你們,混亂了你們的心。我們取得同意後,決定揀選幾個人,派他們同我們可愛的巴爾納伯和保祿,到你們那裏去。此二人為了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已付出了自己的性命。我們派猶達和息拉去,他們要親口報告同樣的事。因為聖神和我們決定,不再加給你們什麼重擔,除了這幾項重要的事:即戒食祭邪神之物、血和窒死之物,並戒避奸淫;若你們戒絕了這一切,那就好了。祝你們安好!」他們去後,就下到安提約基雅,聚集了眾人,遞上公函。人們讀了,對這勸慰的話都十分歡喜。

福音:聖若望福音 15:12-17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這是我的命令:你們該彼此相愛,如同我愛了你們一樣。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你們如果實行我所命令你們的,你們就是我的朋友。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為僕人不知道他主人所做的事。我稱你們為朋友,因為凡由我父聽來的一切,我都顯示給你們了。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並派你們去結果實,去結常存的果實;如此,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他必賜給你們。這就是我命令你們的:你們應該彼此相愛。」

2017年5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強調:真實的教義使人團結,而意識形態卻製造分裂。教宗指出,在教會内也常會出現問題,因為我們是凡人,是罪人,但罪人的身分讓我們謙卑,讓我們接近上主,我們的救主。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選自《宗徒大事錄》,宗徒們於公元49年召開耶路撒冷會議,決定了皈依基督的外邦人不必按照梅瑟法律的要求行割損禮(宗15:22-31)。那時,在初期教會團體内也難免出現問題,諸如嫉妒、權力鬥爭,以及某些狡猾的人想賺取和收買權力。

於是,宗徒和長老從他們中選出幾個人,派他們同保祿和巴爾納伯一起去安提約基雅,看望那些蒙聖神召叫成為基督徒的外邦人。

教宗指出:「這篇讀經提到兩組人,一組人本著善意進行著激烈的討論;另一組人則製造混亂。宗徒們願意討論問題,而另一些人卻製造問題、搞分裂。這些人分裂教會,揚言宗徒們所宣講的並不是耶穌的教導,也不是真理。」

宗徒們在會議上最終取得意見一致。

教宗解釋說:「他們所達成的並不是一項政治協議,而是聖神的啟發讓他們表明:不強加給這些基督徒任何負擔,不對他們提出任何苛求。宗徒們只對他們說:要戒食那個時期的祭邪神之物,否則就是與邪神共融;要戒食血和窒死之物,以及戒避奸婬。」

聖神的自由使宗徒們達成意見一致,外邦人因此不必行割損禮就能加入教會。

教宗表明:「這其實是教會的首次大公會議,聖神與他們同在,教宗和主教們聚在一起澄清教會的訓導,成為日後厄弗所或梵二大公會議的典範。教會有義務澄清她的訓導,以便愈加明白耶穌在福音中的教導,也就是福音的精神。然而,總是有些人未經派遣便去擾亂基督徒團體。他們發表言論,混亂人心,說:『唉,不能這樣!那人說的是異端,這話不該説;那樣做可不行,教會的教義是這樣的…。』這些狂熱者把事情搞得混淆不清,到處播撒莠子,分裂基督徒團體。」

「耶穌說:『聖神必要教訓你們一切,也要使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若14:26)。倘若教會的教義,那源自福音、受到聖神啟發的教義成為意識形態,這便是問題。這些人的嚴重錯誤正在於此。」

教宗解釋道:「這些人不是基督徒,而是意識形態分子;他們不向聖神的行動開放。相反地,宗徒們確實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但他們不是意識形態分子。他們接納聖神的教導,在討論之後以『聖神和我們』的意見作出決定(若15:28)。因此,面對意識形態的教義思想,我們不要驚慌。」

教宗最後總結道:「教會有自己的訓導,教宗、主教,以及大公會議的訓導。因此,我們必須走上那條耶穌所宣講和聖神所教導的道路。這是一條總是開放,總是自由的道路,因為教義和大公會議使基督徒團體共融,而意識形態卻製造分裂。」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耶穌的愛不可限量,正是天父的愛

復活期第五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5:7-21

宗徒和長老辯論多時之後,伯多祿起來向他們說:「諸位仁人弟兄!你們深知,多時以前,天主就在你們中選定了,要藉我的口,叫外邦人聽福音的道理而信從。洞察人心的天主,已為他們作了證,因為賜給了他們聖神,如同賜給了我們一樣,在我們和他們中間沒有作任何區別,因他以信德淨化了他們的心。既然如此,現今你們為什麼試探天主,在門徒的頸項上,放上連我們的祖先和我們自己都不能負荷的軛呢?但是,我們信我們得救,是藉著主耶穌的恩寵,正和他們一樣。」於是眾人都緘默不語,靜聽巴爾納伯和保祿述說天主藉著他們在外邦人中,行了怎樣大的徵兆與奇跡。大家都不出聲之後,雅各伯接著說:「諸位仁人弟兄,請聽我說!西滿述說了天主當初怎樣關心外邦人,由他們中選拔一個百姓,屬於自己名下;先知的話也正與此相合;如經上記載:『以後我要回來,重建達味已傾倒的居所;已坍塌了的,要把它重建而豎起來,為的是其餘的人,即一切以我的名得名的民族,要尋求上主:這是很久以前,公佈這事的主說的。』因此,按我的意見,不要再加給由外邦歸依天主的人煩難,只要函告他們戒避偶像的玷污和奸淫,戒食窒死之物和血;因為自古以來,在各城內都有宣講梅瑟的人,每安息日在會堂中誦讀他的書。」

福音:聖若望福音 15:9-11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你們應存在我的愛內。如果你們遵守我的命令,便存在我的愛內,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而存在他的愛內一樣。我對你們講論了這些事,為使我的喜樂存在於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

2017年5月1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耶穌的愛不可限量,不同於那些追求權力和虛榮的世俗的愛。教宗強調,基督徒的使命是把喜樂帶給人,而天主的愛則是每位基督徒生活的核心。

耶穌說:「正如父愛了我,同樣我也愛了你們。」教宗從耶穌向我們肯定的愛展開彌撒講道。

教宗說:「上主要求我們存留在祂的愛內,因為那是天父的愛,並要求我們遵守祂的誡命。當然,十誡是生活的基礎和根基,但是我們需要跟從耶穌教導我們的一切事。這些日常生活中的誡命標示出基督徒的生活方式。我們可以列舉很多耶穌的命令,但其核心只有一個:天父對祂的愛和祂對我們的愛。」

教宗說:「還有其它的愛,世界給我們提出的其它的愛:諸如愛金錢,愛虛榮,愛炫耀,愛驕傲和權勢,甚至做許多不公正的事只為得到更多權力。還有其它的愛,但這些都不是耶穌的愛,也不是天父的愛。耶穌要求我們存留在祂的愛內,也就是天父的愛内。讓我們也想想這些使我們遠離耶穌的愛。另外,還有計量的愛,比如愛一半,但這不是愛。愛並不等同喜歡,愛要比喜歡更強。」

教宗問道:「愛的計量是什麼呢?愛的計量就是不可限量地去愛。所以,遵守耶穌給予我們的這些命令時,我們就將存留在祂的愛內,也就是天父的愛内。這兩者是同樣的,都是不可限量的,而非不冷不熱或別有企圖的愛。『可是上主,為什麽祢向我們提起這些事呢?』我們可以問問祂。『這是為使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內,使你們的喜樂圓滿無缺』。天父把愛給了耶穌,耶穌則給我們指示愛的道路:即敞開心扉,沒有計量地去愛,把其它的愛擱置一旁。」

教宗說:「耶穌偉大的愛就存在於這愛內,並有喜樂。愛和喜樂是一項恩典。這是我們要向上主懇求的恩典。不久前,有一位司鐸被任命為主教。他去看望自己的父親時,便把這消息告訴了年老的父親。這位老人已退休,是位謙虛之人,做了一輩子的工人,沒有上過大學,卻具有生活智慧。他只給了兒子兩個建議:『服從和把喜樂帶給人』。這個人明白了這一點:服從天父的愛,沒有其它的愛;服從這份恩典,然後把喜樂帶給人。而我們基督徒、平信徒、聖職人員、度奉獻生活者和主教呢?我們必須把喜樂帶給人。但是,為什麼呢?只為這個,為了愛,沒有任何私利的愛;只因為愛。我們基督徒的使命是把喜樂帶給人。」

最後,教宗總結道:「願上主保護這份存在耶穌的愛內的恩典,好使我們能把喜樂帶給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耶穌的平安是真實的,不是使人麻醉的世俗安逸

復活期第五周 星期二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4:19-28

有些猶太人從安提約基雅和依科尼雍來,挑唆群眾;群眾用石頭砸了保祿,以為他死了,就把他拉到城外。但門徒們一圍到他跟前,他就起來進了城,第二天同巴爾納伯起程往德爾貝去了。他們向那城傳揚福音,使許多人成為門徒,以後回到呂斯特辣、依科尼雍和安提約基雅,到處堅固門徒的心,鼓勵他們堅持信仰,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困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二人在各教會給他們選立了長老,在祈禱禁食以後,把他們托付於他們所信仰的主。以後,他們又經過丕息狄雅來到旁非里雅,在培爾革宣講道理以後,下到阿塔肋雅,又從那裏乘船赴安提約基雅。他們原來是從那裏被托於天主的恩寵,作現在已完成的工作。他們一到,就聚集會眾,報告天主偕同他們所行的一切大事,和怎樣給外邦人打開了信德的門。二人就在那裏同門徒們住了不少時日。

福音:聖若望福音 14:27-31

那時,耶穌對門徒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給你們的,不像世界上所賜的一樣。你們心裏不要煩亂,也不要膽怯。你們聽見了我給你們說過;我去;但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裏來。如果你們愛我,就該喜歡我往父那裏去,因為父比我大。如今在事發生前,我就告訴了你們,為叫你們當事發生時能相信。我不再同你們多談了,因為世界的首領就要來到;他在我身上一無所能,但為叫世界知道我愛父,並且父怎樣命令我,我就照樣去行。」

2017年5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 我們無法製造真正的平安,因為它是聖神的恩典。

教宗強調:「沒有十字架的平安不是耶穌的平安,唯有上主能在苦難中賜予我們平安。」

耶穌說:「我把平安留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教宗方濟各從耶穌在最後晚餐廳囑託門徒的這句話談起,解釋上主所賜的平安的意義。當天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和巴爾納伯在宣講福音途中遇到的許多困難。

教宗強調:「耶穌所賜的平安不是世界所給的平安。世界提供我們的平安是一種沒有苦難的平安;它給我們的是一個人造的平安,一種簡化為安逸的平安。這種平安只關注自己的事,自己的保障,希望自己一無所缺,有點像富翁奢華宴樂的安逸。這樣的安逸使人封閉,無法看得更遠。」

教宗說:「世界教導我們走上令人麻痹的平安之路,它麻痹我們,使我們看不見生命的另一個現實—十字架。為此,保祿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苦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然而,我們在苦難中可以有平安嗎?靠我們自己是不行的,我們無法製造安寧的平安、心理的平安、我們自製的平安,因為苦難始終存在,它或是痛苦、疾病,抑或死亡,苦難常有。耶穌所賜的平安是一份禮物,是聖神的恩典。這種平安可以穿越重重苦難,始終向前。這不是使人成為苦行僧的斯多葛主義。」

教宗繼續說:「天主的平安是使我們前行的恩典。耶穌賜予門徒平安後,在橄欖園痛苦萬分,把一切託付於天父的旨意,祂雖然受了苦,卻不乏天主的安慰。福音記述『有一位天使從天上顯現給祂,加強祂的力量』(路22:43)。天主的平安是進入現實生命、不否定生命的真平安。生命就是如此:有痛苦,有病人,有很多不好的事,有戰爭,但也有內在的平安。這平安是一份恩典,使我們不慌亂,積極應對十字架和苦難。沒有十字架的平安不是耶穌的平安,而是可以購買的平安,我們可以製造的平安,但它不會持久,必會消亡。」

教宗表明:「當一個人生氣時,他就失去了平安。我若心煩意亂,是因為我沒有向耶穌的平安開放,因為我沒有能力正視原本的生活,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十字架和痛苦。相反地,我們應該向上主懇求祂的平安之恩。」

最後,教宗說:「我們必須經過許多苦難才能進入天主的國。願我們享有平安之恩,不失去內在的平安。一位聖人曾說:『基督徒在世俗的難為及天主的安慰中度日』(聖奧斯定《天主之城》十八卷51章)。願上主使我們明白祂藉聖神賜予我們的平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天主子民在旅途中加深了解信仰與道德

復活期第四周 星期四 彌撒

讀經一:宗徒大事錄 13:13-25

保祿和同他一起的人,從帕佛乘船來到旁非裏雅的培爾革;若望卻離開他們,回了耶路撒冷。他們由培爾革經過各處,到了丕息狄雅的安提約基雅;安息日他們進了會堂坐下。在朗誦法律和先知之後,會堂長派人問他們說:「仁人弟兄,你們若有什麼勸勉民眾的話,請說吧!」保祿就站起來,打手勢說:「諸位以色列人和敬畏天主的人,請聽!以色列民族的天主揀選了我們的祖先。當這百姓寄居埃及時,天主就舉揚了他們,以大能的手臂從那裏領他們出來,大約四十年的工夫在曠野中容忍了他們。滅了在客納罕地方的七個民族以後,就把那地方分給他們作為基業,約有四百五十年。此後,又給他們立了民長,直到撒慕爾先知時代。從那時起,他們要求一位君王,天主就給他們立了本雅明族人克士的兒子撒烏耳,為王四十年;把他撤職以後,給他們立了達味為君王,天主為他作證說:我找到了葉瑟的兒子達味,他是一個合我心意的人,他要履行我的一切旨意。天主按照恩許,從他的後裔中給以色列興起了一位救主耶穌。若翰在他來臨以前,先向全以色列民宣講了悔改的洗禮。及至若翰將完成自己的任務時,說道:我不是你們所猜想的那位,但是,看,他在我以後要來,我不配解他腳上的鞋。」

福音:聖若望福音 13:16-20

耶穌為門徒洗腳後,說:「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沒有僕人大過主人的,也沒有奉使的大過派遣他的。你們既知道了這些事,如果實行,便是有福的。我不是說你們全體,我認識我所揀選的;但經上所記載的必須應驗:『吃過我飯的人,也舉腳踢我。』就是現在,事未發生以前,我告訴你們,好叫事發生以後,你們相信我是那一位。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凡接待我所派遣的,就是接待我;接待我的,就是接待那派遣我來的。」

2017年5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天主子民始終在旅途中加深了解信仰和道德。人們曾經接受例如奴隸制度等可怕的事,進步後才明白這是大罪。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取自《宗徒大事錄》,記載聖保祿宗徒為了宣講救主耶穌,便從以色列子民出離埃及的事蹟談起。

教宗闡明:「天主的救恩是一段走向時期圓滿的旅途,一段有聖人也有罪人的旅途。上主引領祂的子民,不論順境或逆境,自由或是被奴役;上主始終帶領祂的子民走向圓滿,走向與上主的相遇,最後抵達耶穌那裡。然而,事情並未到此結束。事實上,耶穌賜給了我們聖神」;正是聖神使我們牢記和明白耶穌的訊息:第二段旅途遂由此展開。教會就這樣前行,有許多聖人和罪人身處其中;教會在恩寵與罪惡中向前邁進。這段旅途是「為了理解和深入認識耶穌,為了加深了解信仰和明白道德、天主的誡命。有些事過去看似正常、無罪,如今卻是大罪。

教宗舉例說:「讓我們想想奴隸制度:我們在求學時,有人向我們講述他們如何對待奴隸:他們把奴隸從一處帶到別處販賣,在拉丁美洲買賣。這是大罪啊!我們『今天』這麼說,以前的人卻不以為然。更有甚者,當時還有人辯稱可以這樣做,因為這些奴隸沒有靈魂!然而,人們必須向前邁進,好能更了解信仰,更了解道德。」

有人說:「神父,感謝天主,今天沒有奴隸了!」

教宗直言道:「現在有更多的奴隸!但至少我們知道這是大罪,已有所進步。死刑也是一樣:從前這是正常的事,而今我們表明無法接受死刑。『宗教戰爭』也是如此。在澄清信仰,釐清道德的這段過程中存在著聖人,包括我們大家熟知的聖人和默默無聞的聖人。教會滿是默默無聞的聖人;而這聖德推動我們前行,走向第二次的時期圓滿,屆時上主將來臨,最終對一切人成為一切。上主天主願意以這種方式讓祂的子民在旅途中認識祂。」

「天主的子民始終在行走。當天主子民停滯不前時,就成了關在牲口圈裡的俘虜,有如驢子那樣不明事理,不肯前行,不加深信德與愛,不淨化靈魂。然而,還有第三種時期圓滿,我們的圓滿。我們每個人都在走向自己的時期圓滿。我們每個人都將抵達時期圓滿的一刻,生命將終結,必須面見上主的一刻。這是我們個人的時刻。」

「耶穌為使我們前行,派來了聖神。正是聖神在敦促我們向前邁進:這是天主慈悲的偉大化工。我們每個人都在走向各自的時期圓滿。」

為此,教宗鼓勵我們在辦告解時自問:「我除了對自己的罪過感到羞愧以外,是否明白我正在邁出的這一步是朝向時期圓滿的一步?懇求天主寬恕不是一個機械式的動作。」

教宗最後總結道:「這意味著我深知我正在前行,我是旅途中的子民的一分子;深知有朝一日我將與上主面對面相見,祂是從不讓我們孤立無援,卻總是在旅途中陪伴我們的上主。你們要思索這一點:當我去辦告解時,我是否想到這些事?我是否正在前行,是不是朝向與上主的相遇、朝向『我的』時期圓滿的一步?這是天主慈悲的偉大化工。」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