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堂區雖是罪人的團體,但不說半句流言蜚語

聖若望福音1:29-34

那時候,若翰見耶穌向他走來,便說:「看,天主的羔羊,除免世罪者!這位就是我論及他,曾說過:有一個人在我以後來,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原先我而有。連我也不曾認識他,但為使他顯示於以色列,為此,我來以水施洗。」若翰又作證說:「我看見聖神,彷彿鴿子,從天降下,停在他身上。我也不曾認識他,但那派遣我來以水施洗的,給我說:你看見聖神降下,停在誰身上,誰就是那要以聖神施洗的人。「我看見了,我便作證:他就是天主子。」

2017年1月15日主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東郊圭多尼亞鎮(Guidonia),探訪了當地七別墅地區的聖母堂。這是教宗第二次到訪該地區,第一次是於2014年3月16日。教宗為堂區信友主持一台彌撒,勉勵他們以信德生活和具體行動為耶穌作見證,謹守自己的口舌。

當天的彌撒福音記述洗者若翰為耶穌作證的事跡。若翰的幾位門徒正是聽到了他的見證,才跟隨耶穌並興高采烈地說:「我們找到了默西亞。」(若1:41)。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的生命也是如此,做基督徒首先應為耶穌作證。宗徒們為耶穌作了見證,基督信仰因此傳遍全世界。然而,他們都是罪人!12位門徒都是罪人。『不對,神父,只有猶達斯才是罪人!』不,所有門徒都是罪人。他們有的嫉妒,彼此爭風:『不,我得佔據首位,你當坐次位。』他們中的兩位還請自己的母親向耶穌說情,好讓耶穌給他們坐首位。他們都是罪人,犯了各種罪過。」

教宗接著指出:「門徒們甚至也背棄了耶穌,他們一見耶穌被逮捕就充滿恐慌,全都逃跑了;他們因害怕而躲藏起來。伯多祿自知是宗徒之長,覺得自己得向前湊近一點,看看發生什麽事。當大司祭的女僕認出他來,對他說:『可你也是門徒』,他就連忙答說:『不,不,我不是!』這個伯多祿,首任教宗也曾背棄了耶穌!」

「然而,這些人是見證人!因為他們見證了耶穌帶來的救恩,都因了這救恩而皈依,讓自己獲得救贖。耶穌在湖邊顯了捕魚奇跡,伯多祿一見這事就向耶穌說:『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5:8)。這真是美好的景象啊!」

教宗繼續解釋說:「成為見證人並不代表就是聖人,而是一個可憐的人。他這樣說:『不錯,我是罪人,但耶穌是上主,我要為祂作證,同時設法天天行善,改邪歸正。』」

另一方面,我們在誦讀《福音》時,在宗徒們身上沒有看到某種特定的罪過。他們當中,有的因沒有得到款待而怒氣衝天,想放火燒毀整個村莊;他們雖犯了許多罪,卻不是説三道四的人。

教宗指出:「在今日的教會團體中,彼此相向、論長道短、認為自己高人一等,以及背後說人壞話,這樣的罪屢見不鮮。」

最後,教宗期望堂區成為一個完美的團體。他勉勵聖母堂的信友們說:「你們要成為一個完美的堂區嗎?那就不該說半句流言蜚語。你要是對某人不滿,就去當面向他指出,或告訴本堂神父;但不要在彼此間説三道四。這是聖神臨在於一個堂區的標記。一個不説三道四的堂區就是一個完美的堂區;它雖是罪人的堂區,卻也是見證人的堂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跟隨耶穌需要起來行動

聖馬爾谷福音 2:1-12

過了一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葛法翁。人聽說他在家裏,就聚來了許多人,以致連門前也不能再容納,他就對他們講道。那時,有人帶著一個癱子到他這裏來,由四個人抬著;但因為人眾多,不能送到他面前,就在耶穌所在之處,拆開了房頂;拆穿之後,把床縋下去,癱子在上面躺著。耶穌一見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孩子!你的罪赦了。」那時,有幾個經師坐在那裏,心裏忖度說,「怎麼這人這樣說話呢?他說了褻瀆的話;除了天主一個外,誰能赦罪呢?」耶穌憑自己的神力,即刻認透了他們私自這樣忖度,遂向他們說:「你們心中為什麼這樣忖度呢?什麼比較容易呢?是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還是說:起來,拿你的床走?但為叫你們知道: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遂對癱子說:我給你說:起來,拿你的床,回家去吧!」那人遂起來,立刻拿起床,當著眾人的面走出去了,以致眾人大為驚愕,遂光榮天主說:「我們從未見過這樣的事!」

2017年1月1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跟隨耶穌需要起來行動,不能以坐視的心態觀望生活,因苦楚和缺乏希望而關閉心門。

當天的福音記述了人們掀開屋頂用繩子把癱瘓病人吊到耶穌跟前的信德舉動。教宗對此表示,信德若是真的,就會給予我們真希望,促使我們不斷冒險。人們跟隨耶穌是為了自己的益處,或者為了得到一句安慰的話。

教宗評論道:「雖然他們跟隨耶穌的意向不那麼純淨,不完美,但他們依然是好樣的。人們被耶穌的權威吸引,被祂的教導和教導方式吸引;祂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教訓人,治癒病人,許多人跟隨祂就是為了獲得治癒。」

教宗繼續說:「有時候,耶穌也譴責這些跟隨祂的人,因為比起天主聖言他們更關心利益。還有些時候,人們想要擁立祂為王,因為人們覺得『這真是個完美的政治家!』但人們錯了。耶穌離開他們,隱蔽起來。雖然如此,上主依然願意讓所有人跟隨祂,因為祂知道我們都是罪人。最大的問題不在於那些跟隨祂的人,而在於那些停滯不前的人。」

教宗解釋說:「停滯不前的人待在路邊,持觀望態度。他們根本就是坐在那裡。那裡坐視的有幾位經師,他們不跟隨,只觀看,從陽台上觀望。他們在生命旅途中不前行,只是『在陽台混日子』。他們就待在那裡,從不冒險,光會評頭論足。他們自認純潔,絕不參與生活。他們的批評也很難聽,不是嗎?他們心裡在想:『這些人真愚蠢,真迷信!』很多次,當我們看到平凡之人的虔誠時,我們心中也會升起那嚴重傷害教會的教權主義思想。」

教宗警告道:「這些人屬於停滯不前的人,屬於在陽台上觀望的人。」除此之外,還有另一些人也停滯不前。

教宗舉例說:「有一個男子38年來站在游泳池邊,不敢邁步,被生活的苦難壓到,陷入絕望,忍受著自己的苦惱。這是另一種停滯不前的態度,他不跟隨耶穌,失去了希望。相反地,跟隨耶穌的人敢於冒險,好能與祂相遇。今天福音中的這些人把屋頂掀開就是冒險的行為,房屋主人可能會起訴他們,把他們帶到法官面前要他們賠償損失。他們敢於冒險,因為他們願意跟隨耶穌。患血漏病18年的婦人偷偷觸摸耶穌衣角的行為也是冒險的舉動,她很可能會遭到羞辱。但她敢於冒險,因為她想要健康,想要觸及耶穌。我們想到客納罕婦人,婦女們比男人冒更大的險!這是真的,她們更勇敢!我們應該承認這一點。」

客納罕的婦人、西滿家中的罪婦和撒瑪黎雅人罪婦,都因冒險而尋獲了救恩。

教宗指出:「跟隨耶穌非常不容易,卻極其美好!需要不斷冒險,有時候還被人嘲笑,但我們可以得到真正重要的恩典:『你的罪赦了』(谷2:5)。因為在我們懇求恩寵的背後,例如祈求健康或解決問題等等,存在著心靈得到治癒的願望,得到寬恕的願望。我們大家都知道自己是罪人。因此,我們要跟隨耶穌,敢於冒險,好能與祂相遇。」

「我們應該自問:我敢於冒險嗎?或者我總是按照保險公司的條款跟隨耶穌,這也不敢做,那也不敢碰?」

教宗告誡道:「這不是跟隨耶穌,只是坐視成敗,就如那些評頭論足的人一樣。」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跟隨耶穌,因為我們需要些什麼,或者我們冒險跟隨耶穌,這意味著懷著信德跟隨耶穌,這是信德之舉。信賴耶穌,相信耶穌,懷著對耶穌的這種信德,人們掀開屋頂用繩子把癱瘓病人吊到耶穌跟前,求耶穌治癒他。『我信賴耶穌,願意把我的生命託付於耶穌嗎?即使偶爾被人嘲笑我也願意跟隨耶穌嗎?或者我像他人一樣坐視,對生活持觀望態度,懷著坐視的心態,因苦楚和缺乏希望而關閉心門?』今天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反省這些問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我們的生命在於今天,今天一去不復返

2017年1月12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我們的生命在於今天,今天一去不復返。教宗也勉勵信眾不要心硬,沒有信德,而要向上主開放。當天的第一篇讀經一開始便說:「今天你們如果聽從他的聲音,不要再心硬了。」(希3:7)教宗圍繞兩個關鍵詞「今天」和「心」,展開他的講道。

今天

聖神在這段聖經章節中所說的今天,事實上就是我們的整個生命,一個包含許許多多日子的今天,但這今天一去便不復返。在今天我們領受了天主的愛。

教宗說:「這是一個我們能更新自己忠於天主盟約的『今天』。然而,我們的生命只有今天,誘惑卻如此說:『是的,我明天再做。』這是明天的誘惑,明天並不存在,就如耶穌在十童女的比喻中親自解釋的:五個糊塗的童女拿了燈卻沒有隨身帶油,她們去買油,等她們回來時門卻關上了。」

教宗也提及比喻中敲門的人對上主說:「我曾與祢一同吃飯,曾與祢在一起。祂卻答說:『我不認識你,你來遲了。』」

教宗解釋道:「我這樣說不是為了嚇唬你們,而僅僅是說我們的生命在於今天。我是這樣認為的。明天將是永恆的明天,沒有黃昏,永遠與上主同在。我是否忠於今天。我問你們的這個問題也是聖神問的問題:『我今天如何生活?』」

「心」

讀經中重複的第二個關鍵詞是「心」。我們以心會晤上主,耶穌很多次責備說:『心太遲鈍了』,明白太慢了。為此,這是叫人不要再心硬,而要自問有沒有信德或罪惡的誘惑。

教宗說:「在我們的今天,心具有關鍵性的地位。我們的心是否向上主開放?每當我聽到有老神父或老修女跟我說:『神父,請為我能堅持到最後祈禱。』我總是深受感動,會對他們說:『可是,你已善度一生,你所有的今天都在服事上主,你還會害怕嗎?』『不,不是的,我的生命還沒有走到盡頭,我希望圓滿地度過這一生。請你祈禱,使今天得以圓滿,心也信德堅固,不被罪惡、惡習和腐敗毀壞。』」

教宗於是勉勵我們反省自己的「今天」和自己的「心」。「今天包含許多的日子,但今天一去不復返。日復一日前行直到上主說夠了。今天不能重複,生命就是如此。而心,要敞開心扉,要向上主敞開,不要封閉,不要心硬,不要沒有信德,不要知錯不改,不要被罪惡誘惑。上主曾遇到很多心靈封閉的人:經師們,這些人迫害祂,為定祂的罪而考驗祂,最後他們做到了。讓我們帶著這兩個關鍵詞回家:我的今天怎樣?生命盡頭可能就在今天,這一天或很多天以後。在天主的臨在中,我的今天如何呢?我的心又如何呢?是開放的嗎?信德堅固嗎?有讓上主的愛來引領嗎?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向上主祈求我們每個人所需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耶穌權威在於服務、親民、言行一致

聖馬爾谷福音

那時候,耶穌和他的門徒進了葛法翁;一到安息日,耶穌就進入會堂教訓人。人都驚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當時,在他們的會堂裏,正有一個附邪魔的人。他喊叫,說:「納匝肋人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竟來毀滅我們!我知道你是誰,你是天主的聖者。」耶穌叱責他說:「不要作聲!從他身上出去!」邪魔使那人拘攣了一陣,大喊一聲,就從他身上出去了。眾人大為驚愕,以致彼此詢問說:「這是怎麼一回事?這是新的教訓,並具有權威;他連給邪魔出命,邪魔也聽從他。」他的聲譽遂即傳遍了加里肋亞附近各處。

2017年1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指出,耶穌權威在於服務、親民,以及言行一致。相反地,法學士自以為是權貴,以聖職專權教訓人,他們與人民脫節,言行不一。

當天彌撒的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講述人們對耶穌的教訓感到驚奇,「因為祂教訓他們正像有權威似的,不像經師們一樣」(谷1:22)。教宗表明,經師雖在子民中間享有權力,但他們教訓的內容卻無法深入人心。反之,耶穌卻擁有真正的權威,祂將天主的法律講解得「一清二楚」,以權威教導天主的真理。

教宗歸納出耶穌權威的三大特色,分別是服務、親民,以及言行一致;這些特色使得耶穌和法學士在權威方面天差地遠。耶穌「總是謙卑地教導人」,並勸誡祂的門徒們說:「你們中最大的,要成為最小的;為首領的,要成為服事人的」(路22:26);法利塞人則自以為是權貴。

服務

教宗解釋道:「耶穌服務人群,闡明事理,好叫人們清楚理解:祂始終在服事人。祂的態度有如僕役,這一點賦予祂權威。然而,人們雖然聽從法學士,尊敬他們,但並不覺得法學士對自己享有權威,法學士抱持權貴的心理,自以為:『我們就是老師,就是有權威的人,我們要教訓你們。這不是服務:我們發號施令,你們必須服從。』耶穌從不以權貴自居:祂永遠是眾人的僕役,正是這一點賦予了祂權威。」

親民

親民的態度授予權威。親民是耶穌權威的第二項特色。教宗表明:「耶穌沒有對人過敏:祂觸摸癩病人、病患,這並不令祂反感」;法利塞人卻輕視「窮人、愚昧無知的人」,他們喜歡身穿華服,招搖過市。

「法利塞人與人民脫節,毫不親民;耶穌則非常親民,這一點賦予祂權威。這些脫節的法學士抱持聖職專權的心理:他們以聖職專權教訓人,這就是教權主義。當我看到保祿六世的親民時,我感到由衷喜悅;《在新世界中傳福音》第48號展現出親民的牧者心腸:那位教宗的權威即在於此,即在於親民。」

言行一致

耶穌權威的第三項特色是言行一致。耶穌「總是活出祂所宣講的:祂的思想、感受和行為之間整合、協調」;但自以為是權貴的人卻抱持「聖職專權的心態」,也就是虛偽,說一套做一套。

教宗強調:「這種人言行不一,人格分裂,以致耶穌建議祂的門徒們說:『凡他們對你們所說的,你們要行要守;但不要照他們的行為去做』(瑪23:3)。他們說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他們是言行不一的人。耶穌多次用來描述他們的形容詞正是虛偽。我們明白,一個自以為是權貴的人,一個抱持聖職專權心態的人,一個虛偽的人,必定沒有權威!他說出真話,卻沒有權威。相反地,耶穌態度謙卑,為人服務,親近人民,從不輕視任何人,而且言行一致,祂擁有權威。這是天主子民感受到的權威。」

來源:梵蒂岡電台

教宗:基督徒生活的中心在於認識、朝拜和跟隨耶穌

聖瑪竇福音

那時候, 耶穌由加里肋亞,來到約但河、若翰那裡,為受若翰的洗;但若翰想要阻止他,說:「我本來需要受你的洗,而你卻來就我嗎?」耶穌回答他說:「你暫且容許吧!因為我們應當這樣,以完成全義。」於是若翰就容許了耶穌。耶穌受洗後,隨即從水裡上來,忽然,天為他開了。耶穌看見天主聖神,有如鴿子降下,來到他上面;又有聲音由天上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    。」

2016年1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誕期許多隆重的禮儀慶典後,恢復了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聖誕期過後,教會禮儀進入常年期。聖誕期的焦點在於耶穌,在常年期耶穌仍然是基督徒生活的中心。祂是天父聖言的第一和最後一句話,是「宇宙的主、世界的救主,除祂以外,再沒有另一位」。教宗表示,基督徒的生活很單純,不需要稀奇古怪和繁重的事,只要把耶穌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中心即可。

教宗說:「耶穌基督是我們生命的中心。耶穌基督把自己顯示給我們,讓我們看見,我們受去邀認識祂,承認祂,在生活的不同境遇中明認耶穌。『可是神父,我了解聖人們的生平,也了解各地顯現的奇蹟。』這很好,聖人是聖潔之人,是偉大的人!但並非所有的顯現奧跡都是真的!聖人很重要,可耶穌基督是中心;沒有耶穌基督,就沒有聖人!關鍵的問題在於:我生命的中心是耶穌基督嗎?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如何?」

教宗表示:「為了確保耶穌處於我們生命的中心,我們必須完成三項任務。」

第一項任務認識耶穌並且承認祂。

「在耶穌的時代,許多人不承認祂,例如:法學士、司祭長、經師、撒杜塞人、某些法利塞人。不僅如此,他們還迫害耶穌,把祂殺死。我們應該自問:我願意認識耶穌嗎?或者我更願意看電視劇,閒聊,談論抱負,了解他人的生活?」

教宗解釋說:「為能認識耶穌,我們需要祈禱,需要聖神,也需要福音,把福音書常常帶在身邊每天誦讀一小段。這是認識耶穌的唯一方式,之後聖神會施展作為。閱讀福音就是播撒種子,聖神將使這種子發芽和成長。」

第二項任務是朝拜耶穌,不只是祈求祂和感謝祂。

教宗解釋說:「朝拜耶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在靜默祈禱中朝拜;另一種是除去我們心中更願意朝拜的事物,只留下天主。當我有能力只朝拜天主時,其它事物才有意義。有一篇簡短的禱詞我們都會念,就是《光榮頌》:『願光榮歸於父、及子、及聖神』,但我們經常機械式地重複。《光榮頌》是朝拜的祈禱!意思是我朝拜聖父、聖子、聖神。面對天主的偉大,我們應以簡短的祈禱,在靜默中朝拜,朝拜耶穌,對祂說:‘祢是唯一的,祢是原始和終末,我要一生與祢同在,永遠與祢同在。祢是唯一的’。我要把一切阻礙我朝拜耶穌的事,統統拋掉。」

第三項任務是跟隨耶穌。跟隨耶穌意味著把耶穌放在我們生命的中心。

教宗說:「基督徒的生活很單純,很簡單,但是我們需要聖神的恩寵,求祂喚醒我們認識耶穌、朝拜耶穌、跟隨耶穌的意願。為此,我們在《集禱經》中祈求上主,好使我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並獲得做這事的力量。基督徒每日的生活非常單純,不需要稀奇古怪、繁重和多餘的事。願上主在我們每日的單純生活中,賜予我們認識耶穌、朝拜耶穌、跟隨耶穌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天主之母節彌撒

2016年1月1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慶祝天主之母節和第50屆世界和平日。教宗指出,接納天主之母能讓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而失卻這種關係,人就會貶低他人,辱沒天主和他自己;教宗特別讚許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希望的力量。

教宗說:「在新年伊始慶祝瑪利亞為天主之母和我們的母親,這表明我們不是孤兒。為了具體解釋這個思想,教宗例舉了為人之母者的經驗,稱母親們是對抗封閉的最強解藥。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不僅是一個冷漠的社會,也是一個失去核心,失去『家庭情趣』的社會。一個沒有母親的社會是一個冷酷無情的社會,只趨向權衡利弊和投機取巧。母親們即使在最惡劣的時刻也見證溫柔、無條件地奉獻,以及希望的力量。」

教宗提到當天彌撒中關於母親的信友禱詞說:「許多母親從不屈服,全力以赴不使任何一個子女迷失。我從這些母親們身上學到了許多,她們的子女有的坐監,有的躺在醫院的病床上,或被吸毒的奴役所禁錮,但這些母親們不管寒冬和酷暑,陰雨和乾旱,仍然不屈不饒地奮鬥,把自己最好的拿出來。那些身在難民營,甚至處於戰事中的母親們也能毫不猶豫地接納和扶助自己子女的痛苦。因此,我們在年初藉著瑪利亞的母性,教會的母性,以及我們的母親來記起天主的仁慈,這能使我們免於精神上的孤兒狀態,這種狀態削弱了我們對家庭、對子民和對天主的歸屬感。」

教宗說:「這種精神孤兒狀態是一個毒瘤,在靜悄悄地傷害和貶抑人的心靈。我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摧殘自己,認為任何人都不屬於我們,而我們也不屬於任何一個人。我們傷害大地,因為它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別人,因為他們不屬於我;我們傷害天主,因為我不屬於祂。最後我們也傷害自己,因為我們忘記自己是誰,何為我們在天主前的『名字』。那使我們結合的關係一旦喪失,一如我們典型的破碎和分裂文化,這孤兒感和極大的空虛和孤獨就會加劇。」

「欠缺身體上的接觸使我們喪失憐憫之心,精神上的孤兒狀態使我們失去記憶,忘卻做子女、子孫、父母、祖父母、朋友、信徒意味著什麽,也忘記微笑、休息和無償奉獻的價值。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能使我們重新露出笑容,因為我們有了歸屬感。人在一個團體,一個家庭内才能找到學習人性成長的『氣候』和『溫度』,知道自己不是應邀專為『消費和被消費』的對象。慶祝至聖天主之母節提醒我們,我們不是交易的商品或消息接收站。我們是子女,是家庭,是天主的子民。」

「聖母瑪利亞懂得把天主在祂子民生命中的經歷守護在心中,她學會做母親並給耶穌提供了明認自己是天主子的美好經驗。在《福音》的記載中,瑪利亞沒有長篇大論,卻守護著聖子的使命及祂所愛的一切,默默地陪伴她子女心中背負的十字架。」

最後,教宗總結道:「哪裡有母親在,那裡就有溫情。瑪利亞以她的母性向我們展示,謙卑和溫柔並不是弱者,而是強者的德行;她教導我們無需虐待別人來使自己感到重要。我們應接納聖母的目光,她使我們免於孤兒狀態,謹記眾人皆為弟兄姐妹。因此,我們應以聖母瑪利亞同樣的溫柔去對待生命,傳播希望、歸屬感和兄弟友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彌撒慶祝80大壽

2016年12月17日,教宗方濟各早晨在梵蒂岡保祿小堂與住在羅馬的樞機們舉行共祭彌撒,慶祝他的80歲生日。教宗祈求上主賜予他一個喜樂和豐饒、平靜和虔誠的晚年,使他的晚年成為「智慧的居所」。樞機團團長索達諾(Angelo Sodano)樞機代表全體樞機向教宗致賀,與教宗同喜同樂。

教宗向樞機們說:「我記得2013年3月15日,我們首次會晤時我對你們說的那句話:『晚年是智慧的居所。』我希望我也如此。我真希望能如此!」

然後,教宗引用一位拉丁文作家的話,指出「晚年以靜悄悄的步伐」來到你面前。

教宗解釋說:「這是一個打擊!可是,若一個人把晚年視為生命的一個階段,賦予喜悅、智慧和希望,他就會重新開始生活。我也想到那天我向你們提及的另一首詩《晚年在於平靜和虔誠》。請你們祈禱,讓我也能如此,即平靜、虔誠及豐饒,並且喜樂。」

當天彌撒福音記述耶穌的族譜。

教宗表示:「耶穌族譜提醒我們記憶的恩寵,不忘卻的恩寵。不忘卻恰恰是愛的體現;愛常常著眼於我們蒙受的許許多多恩惠;愛在於注視歷史:我們從哪裡來,我們的父輩,我們的祖先是誰,我們又如何走過信德的旅程。記憶對我們有益,因為它使我們更加熱切地警醒期待耶穌的聖誕。」

教宗表示:「今天的恩寵正是記憶。我們聆聽這段福音章節時,聽到一個歷史,一個非常偉大的恩寵的歷史;但它也是一個罪惡的歷史。我們在這條路上總是發現恩寵和罪惡。在這救恩史上,在這族譜中有罪人,也有聖人。我們也如此,我們在生命中也遇到同樣情況:我們有極其忠於上主、喜樂服務的時候,也有不忠、犯罪的醜陋時刻,我們這時感到了需要救恩。這也是我們的安全保障,因為一旦我們需要救恩,我們就能宣認信仰,作出信仰的表白:『我是罪人,但祢能救我,求祢幫助我!』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懷著希望的喜樂向前進。」

教宗繼續說:「基督徒的一生是一段熱切渴望朝向與耶穌最終相遇的旅程。在將臨期我們已開始走上這旅程,在警醒等待中期盼上主的來臨。今天,我們停下來往後看,看到我們走過的路是美好的,上主沒讓我們失望,上主是信實的。」

教宗勉勵眾人奮勇向前:「這就是基督徒的生活:朝向最終的相遇前行。這是一段警醒等待上主來臨並充滿希望的旅途,但願它永遠不會讓我們失去保持記憶的恩寵,卻使我們不斷回顧上主在救恩史上為我們、為教會所做的一切。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明白教會今天為何給我們選讀這段福音章節。它似乎有些乏味,但記載的是天主的歷史。天主願意與祂的子民同行,最終使自己降生成人,形同我們每一個人。」

教宗最後祈求上主幫助我們恢復這份記憶的恩寵。

他說:「即使我們困難重重,也應記得要内心平靜,懷著信賴奮勇向前。讓我們祈求上主賜予我們這份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主持瓜達盧佩聖母慶日彌撒

2016年12月1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紀念全美洲和菲律賓的主保瓜達盧佩聖母。許多樞機、主教、會士、聖座部門的成員,以及眾多移居羅馬的拉丁美洲和菲律賓信友參加了彌撒。教宗表示,在一個誇耀自己科技進步卻忽視弱勢群體的社會,瑪利亞的信德是一束光明,指引我們堅定信仰,樂於助人,陪伴那些受排斥和被遺棄的弟兄姐妹。

納瓦特爾語、克丘亞語和瓜拉尼語等不同印第安方言演唱的歌曲,以及聖伯多祿大殿內所有把瓜達盧佩聖母奉為本國主保的各國國旗,為當天的彌撒渲染了喜悅的氣氛。這是教宗方濟各第三次在聖伯多祿大殿舉行瓜達盧佩聖母瞻禮慶祝活動。

當天禮儀選讀的福音記述了聖母往見依撒伯爾的事跡(路1:39-48)。依撒伯爾向瑪利亞高聲喊說:「那信了由上主傳於她的話必要完成的,是有福的」(45節)。

教宗解釋道:「瑪利亞的信德照亮了我們的社會,我們的社會常常把許多人排斥在外,尤其是那些難以獲得生存所需的人。這樣的社會喜歡誇耀自己的科學和技術進步,然而面對無數在行程中掉隊和被少數人的盲目傲慢所排斥的人,卻視而不見、無動於衷。」

我們的社會建立的文化使得許多人失望和焦慮。

教宗感歎道:「我們似乎已經對不信任的社會習以為常。」

教宗進而例舉了一系列現實世界的苦難,例如:兒童沿街乞討,夜宿火車站和地鐵站,被迫打黑工,或者在十字路口幫人擦汽車玻璃而討一塊硬幣。

「許多孩子成了死亡商販的受害者,老年人生活在悲涼的孤獨之中,女性遭受不同形式的暴力,有些甚至從青少年開始。這些境況會使我們懷疑自己的信德。面對這些處境,我們都應該像依撒伯爾那樣說:『那相信的人是有福的』,應該學習我們的聖母瑪利亞所具有的那種堅定而樂於助人的信德。我們舉行聖母瑪利亞慶祝活動,首先要回想自己的母親,記住我們不是且永遠不是一個孤兒民族。我們擁有一位母親!哪裡有母親,哪裡就有家和家的味道。在有母親的地方,兄弟姐妹即使吵得再凶,合一的情感永遠能獲得勝利。」

教宗繼續說:「瑪利亞是第一位門徒和使徒,她走出家門,去照顧和陪伴她的表姐依撒伯爾。同樣地,她於1531年在墨西哥特佩亞克山顯現給胡安·迭戈,陪伴這個處於妊娠陣痛中的民族,做了該民族和我們各民族的母親。」

教宗勉勵我們學習聖母瑪利亞的信德,因為瑪利亞是使徒的聖像,她懂得在不同階段陪伴我們的信德。她的臨在促使我們走向修和,賜予我們在拉丁美洲這片福地上和睦相處的能力,擁抱生命,拒絕任何形式對民族或個人的冷漠、排斥和遺棄。

最後,教宗說:「我們不要害怕走出去,以她的目光注視他人。這樣的目光可以使我們成為弟兄姐妹。這是有可能實現的,因為我們都處在母親的懷抱之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瓜達盧佩聖母勉勵我們與各族人民同甘共苦

2016年12月12日(瓜達盧佩聖母慶日) 下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彌撒,敬禮全美洲和菲律賓的主保。

瓜達盧佩聖母的顯現發生在西班牙人血腥占領墨西哥後的幾年。那時是1531年的12月9日,聖母在墨西哥城北部的特佩亞克(Tepeyac)山丘上以混血少女的形象顯現給貧苦的印第安人胡安·迭戈(Juan Diego)。聖母選擇他為自己的信使,派他去告訴當地主教在那裡建築一座小聖堂。胡安·迭戈說自己沒有文化,一再拒絕聖母的要求,但最後他還是接受了這項任務。主教聽了胡安‧迭戈的話後並不相信,要求他帶來一個神蹟。12月12日聖母在寒冷的冬天讓小山丘的石頭地裡長出香氣四溢的玫瑰花。胡安·迭戈用他的披風裝著玫瑰花拿去給主教看,當他打開披風把玫瑰花撒在地上,披風上神奇地出現了聖母的形象,與特佩亞克山上顯現的聖母一模一樣。主教馬上相信了胡安‧迭戈,並按照聖母的要求修建了一座聖堂。

教宗方濟各認為墨西哥聖母是「一個先知性的標記,象徵聖母擁抱遼闊的美洲大陸上的所有居民,包括那些已來到那裡和將前去那裡的人。聖母瑪利亞的這個擁抱指出了全美洲必須始終貫徹的道路:美洲是各族人民能夠和睦共處的地方;懂得尊重人類從受孕到老死的各階段生命的地方;有能力接納移民,接納各個時期的窮人和被拋棄者的地方」。聖母勉勵眾人秉持慷慨的態度,像她那樣以愛和溫柔張開雙臂,與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同甘共苦。(節錄:教宗方濟各公開接見活動, 2013年12月11日)。

教宗強調:「這是瓜達盧佩聖母的訊息,也是教會的訊息,教會願意藉著我們每個人興建更多新的朝聖地,把我們所生活的地方變為愛與憐憫的場所。」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司鐸們應做天主聖愛的中保,而非只顧自身利益的中介人

blog_1481310948

聖路加福音 19:1-10

耶穌進了耶里哥,正經過的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匝凱,他原是稅吏長,是個富有的人。他想要看看耶穌是什麼人;但由於人多,不能看見,因為他身材短小。於是他往前奔跑,攀上了一棵野桑樹,要看看耶穌,因為耶穌就要從那裏經過。耶穌來到那地方,抬頭一看,對他說:「匝凱,你快下來!因為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他便趕快下來,喜悅地款留耶穌。眾人見了,都竊竊私議說:「他竟到有罪的人那裏投宿。」匝凱站起來對主說:「主,你看,我把我財物的一半施捨給窮人;我如果欺騙過誰,我就以四倍賠償。」耶穌對他說:「今天救恩臨到了這一家,因為他也是亞巴郎之子。因為人子來,是為尋找及拯救迷失了的人。」

2016年12月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告誡:「司鐸們應做天主聖愛的中保,而非只顧自身利益的中介人。」他在彌撒講道中詳細闡述了司鐸面臨的多種誘惑,包括嚴苛的態度和世俗的誘惑:態度嚴苛的司鐸會強迫信友背起難以承受的重擔;世俗的誘惑則會使司鐸沾染官僚氣息,令他們變得「可笑」。

當天福音記載,耶穌把同代人比擬成永不知足的兒童,他們對什麼都不滿意。

教宗指出:「今天也有許多不知足的基督徒,他們無法理解上主對我們的教導,無法明白福音啟示的核心。不知足的司鐸會造成巨大的危害。他們總是有所不滿,不斷在尋求新的計劃,因為他們的心靈遠離耶穌的邏輯,他們為此時常抱怨或是傷心。相反地,耶穌的邏輯則使司鐸感到心滿意足。」

教宗強調:「耶穌的邏輯是中保的邏輯。耶穌是天主與我們之間的中保,我們必須走上這條中保之路,切莫做個表面上相似於中保,本質卻截然不同的中介人」。事實上,中介人工作是為了賺取傭金,絕不吃虧;他與中保全然不同。」

「中保為了使各方團結合一,經常喪失自己,獻出自己的生命,其代價是自己的生命;他付出自己的生命、辛勞、工作和許多事物。以本堂神父為例,他要集結羊群、凝聚眾人,把他們帶到耶穌跟前。耶穌作為中保的邏輯,就是貶抑自己的邏輯。聖保祿宗徒在《斐理伯書》中闡明這一點說:『祂使自己空虛』,『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7-8),以促成這種合一。這便是空虛自己、貶抑自己的邏輯。」

「真正的司鐸是個非常親近他子民的中保」。仲介者雖然也工作,但他始終帶著官僚氣息,不懂得在現實處境中弄髒雙手的意義為何。正因如此,當一名司鐸從中保淪落為中介人,就會變得不快樂,變得悲傷;他在炫耀自己、展現權威的過程中尋求快感。」

耶穌曾譴責與祂同代的中介人「總是喜歡招搖過市」,以求炫耀自己,贏得虛榮。

教宗說:「那些淪為中介人的司鐸也常為了讓自己顯得重要,而走上嚴苛的道路:很多時候,他們與人民脫節,不知人間疾苦,忘記他們以前在家中的所學,他們從父母、祖父母和兄弟姊妹身上所學的一切。他們忘記這些事,變得嚴苛。那些嚴苛的司鐸強迫信友們背起許多難以承受的重擔,他們就如同耶穌當年譴責的那些仲介者。他們態度嚴苛,手持鞭子,對天主的子民說:『這個不能做,那個也不能做。』很多前來尋求些許慰藉和理解的人都被這種嚴苛趕跑。再者,嚴苛的態度絕對無法長久維持。它基本上是一種精神分裂:你最終只有表面嚴苛,骨子裡卻是一團糟。這種人秉持嚴苛、世俗的態度行事。」

教宗表明:「一名世俗又嚴苛的司鐸是個不知足的人,因為他誤入歧途。一名司鐸若是沾染官僚氣息,他肯定會變得很可笑。」

為此,教宗鼓勵司鐸們反躬自省:「你們要在作良心省察時反省這一點:今天我是個官僚份子呢,還是中保?我捍衛了我自己,追求我自己、我的舒適、我的命令,或者我花了一天的時間去服務他人?」

「有人曾告訴教宗,他是從司鐸對兒童的態度來認識司鐸們:他們是否懂得輕撫兒童,對兒童展露笑顏,與兒童一起嬉戲。這很有意思,因為這代表司鐸們懂得放下身段,親近卑微的事物。反之,中介人老是感到悲傷,成天板著一張苦瓜臉,不然就是太嚴肅,臉色鐵青。仲介者的眼神黯淡,非常黯淡。中保則很開朗,面帶笑容,懂得接納、理解、輕撫他人。」

教宗列舉三個發揮中保精神的司鐸形象,他們分別是聖玻里加、聖方濟各沙勿略,以及聖保祿。

聖玻里加

「首先,偉大的聖玻里加沒有拿自己的聖召討價還價,他勇敢地面對火堆。當火焰圍繞著他時,在場的信友聞到了麵餅的香味。這就是一名中保的結局:他為他的信友們而成了一片麵餅。」

聖方濟各沙勿略

「他在上川的海灘英年早逝,遙望中國,渴望踏上神州大陸卻未果,因為上主已召叫他回天家。」

在三泉隱修院的年邁聖保祿

「那天早晨,士兵們前來捉拿保祿,保祿曲背彎腰地行走。他深知自己被逮捕是因為基督徒團體中有人出賣了他,但他為主奮鬥了一生,並將自己當作祭品獻給上主。」

最後,教宗總結道:「這三個形象能夠對我們大有助益。讓我們注視他們,自問:我想如何結束我的司鐸生涯呢?做個官僚份子、做個仲介者,或是做個中保,也就走上十字架?」

來源: 梵蒂岡電台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