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勉勵相遇學校青年:抵拒戰爭,與朋友討論使人成長

圖片:Vatican Media

「在我們之間進行戰爭始終是個挫敗;相反地,討論使我們成長。」這是教宗方濟各於2024年9月4日在雅加達向青年傳遞的訊息重點。當天傍晚,教宗探訪青年之家(Grha Pemuda),那是相遇學校在東南亞開設的首個校址。藉著教宗的到訪,這個新場所正式啟用。

訪問青年之家

教宗於晚上6點多抵達青年之家時,夜幕已然低垂。青年之家距離主教座堂約有6百米,教宗坐著輪椅,在相遇學校主席德爾科拉爾(José María del Corral)的陪同下來到目的地。沿途100名雅加達總教區的孩童向教宗熱情致意。

進入青年之家的庭院,兩名孩童在那裡恭候教宗,呈上禮物,其他人則在青年樂團的伴奏下引吭高歌。教宗先是前往三樓的聖瑪弟亞和聖達陡廳,在那裡會見相遇學校拍攝項目(Scholas Aldeas)的參與者。隨後,教宗來到聖雅各伯廳,與相遇學校理事會私下見面。

與相遇學校青年交談

然後,教宗一進入四樓,就受到印尼相遇學校200名青年的熱烈歡迎。他們與來自其他亞洲國家的客人一起坐在地上,以右手拍打自己左胸心臟的位置,對教宗表達敬意,教宗也以同樣的動作回應他們。

接著,教宗進入《心的多面體》這個集體創作的藝術品裡面。投入其創作的人數共有1500人,包括雅加達教育計劃的青年、巴厘島等地工作坊的學員,以及三所監獄的服刑人。這個藝術品揉合了貢獻者們的個人物品,它是個珍藏回憶的神聖空間,同時也象徵了共享的團體。它的每一面都講述了參與者的經歷,並結合教育、藝術和科技,傳達出印尼的國家口號:異中求同(Bhinneka Tunggal Ika)。一名印尼少女為教宗解釋作品後,教宗以他的訊息完成了這個藝術創作,並贈送給這名少女一個漫畫人物瑪法達(Mafalda)的玩偶。

穆斯林老師也作見證

在寬敞的大廳裡,教宗身後的牆滿是紅樹林植物,象徵了對生態系統的保護。教宗細心聆聽每一個見證者的話。

第一個作見證的是相遇學校志願者安娜(Anna)。戴著頭巾的她是一名穆斯林母親,在大學教書。安娜表示,她對相遇學校感到親切,因為她熱愛教育。她此刻深受感動,因為她從主教座堂的角度看到了清真寺、一個她學習包容的地方。

年輕小夥子布萊恩(Bryan)穿著相遇學校的白色上衣。他分享道:「我們大家與其他宗教或信仰的人都是朋友。」他講述了自己遭遇歧視和網絡霸凌的負面經驗,教宗對他豎起了大拇指,因為他說出了現實世界的具體情況,而人們有時會失去具體感。

教宗提出三個層面:我們心中的想法、我們說出的話語,以及我們所處的現實。危險在於變得像是「精神分裂」一樣:「一個人的想法與他的話語和現實互不相干,沒有一致性。反之,一個成熟的人在思想、話語和現況方面協調一致」。

克莉絲蒂:在遍地衝突的世界,如何教導和平?

克莉絲蒂(Christine)也是個身穿白色上衣的相遇學校成員。她向教宗透露了她曾經遭受霸凌的痛苦,說:「差異製造分裂、引發衝突,往往導致毀滅」,即使在家庭裡也不例外。但是在相遇學校「我們學會了這些差異不是一件壞事,反倒有其獨特之美。我們學會了調和彼此的差異,建立團結的聯繫,明白差異不是毀滅的進程,卻是邁向團結的步伐」。她向教宗請教:在衝突比比皆是的今天,如何教導和平?

在戰爭或擁抱之間做選擇

教宗回答說:「生活必須在差異中度過。假如我們每個人都一模一樣,會是多麽枯燥乏味啊!」教宗讚許克莉絲蒂的勇氣,並表示在差異中,要麼發生衝突,要麼進行對話。「如果兩個國家有所不同,我該怎麼辦?對話或作戰?想把一切握在手中的慾望,會引起戰爭。正確答案是要並肩同行」。

我們要在「發動戰爭、互相侮辱」,或者「伸手、擁抱、友愛的政策」之間做選擇。教宗表明,有時候,「我們必須彼此討論,但要像兄弟那樣商量,才能推進和平的道路」。製造戰爭、爭執不休是很糟糕的事,而跟朋友那樣有商有量、交換意見,則是一件好事。「你們不要忘記:我們之間的戰爭始終是個挫敗,與朋友一起討論則會使我們成長。」

互贈禮物和種樹

在互贈禮物的環節,教宗收到了一些參與《心的多面體》項目的服刑青年親手縫製的彌撒用領帶。教宗則留給相遇學校一幅《科爾孫聖母像》,這幅畫作在俄羅斯10月革命前,一直放在克林姆林宮的聖母安眠堂。

教宗最後與印尼環境部長盧胡特(Luhut)一起象徵性地種下了一株紅樹林植物,以紀念這次歷史性的聚會,並啟動一個有關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的項目。

教宗降福在場眾人後,晚上7點45分離開青年之家。在返回聖座使館的途中,他多次停下來問候沿途等候他的眾多印尼人,特別是孩童。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會晤印尼教會成員:在日益分裂的世界培養尊重和友愛

圖片:Vatican Media

2024年9月4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雅加達聖母升天主教座堂會見了印尼的主教、司鐸、執事、奉獻生活者、修女、修生和要理教員,向他們發表了一篇講話。信仰、友愛、憐憫這三個關鍵詞是教宗在該國訪問的座右銘,也是他這篇講話的中心思想。教宗在講話前,先聽取了印尼主教團主席的致詞和其他四位教會成員的見證。

信仰

教宗在講話中,讚賞印尼是個幅員遼闊、自然資源極為豐盛的國家,同時邀請在這令人驚嘆的富饒面前要懷有感恩之情,不驕不躁,認出天主在宇宙和人類生活中的臨在。這就是信仰的意涵。教宗提醒道,“以子女謙卑的眼睛看待這一切,這有助於我們相信並認出我們的卑微和被愛”(參閱:詠八)。

教宗提到,在這方面,剛才作見證的依搦斯(Agnes)“告訴我們,我們與受造界的關係、與兄弟姊妹的關係,尤其與最需要幫助的人的關係,應以個人和團體的型態體現出來,具有尊重、禮貌、人性,以及方濟各精神的簡樸和愛德”。

友愛

教宗引用波蘭詩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維斯瓦娃·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的詩句:成為兄弟意味著相愛、彼此承認是“兩個酷似卻不同的人”。教宗藉此道出友愛的含義,即彼此接納,認識到求同存異。教宗鼓勵印尼教會繼續發揚傳統,珍惜所有人的貢獻並在每個環境中作出慷慨的奉獻。

在教宗講話前的見證中,印尼教區司鐸聯會(UNINDO)主席馬克西(Maxi Un Bria)神父首先發言。他感謝教宗對如此遙遠的教會的關懷,並講述了印尼天主教會在這個多元化國家中促進公益的努力。教宗在講話中提到這個課題。他強調,宣講福音不是強加於人,也不是勸人改變信仰。

“宣講福音並不是將自己的信仰強加於他人或與他人的信仰對立,而是奉獻和分享與基督相遇的喜樂(參閱:伯前三15-17),常對每個人懷有極大的尊重和友情。在這方面,我邀請你們永遠保持這種態度:在一個分裂、強迫別人和彼此挑釁的趨勢似乎越來越嚴重的世界上,你們應做開放的人,成為所有人的朋友,正如馬克西(Maxi)神父所說, ‘手拉手’,成為預見共融的人。(參閱:《福音的喜樂》勸諭,67號)”

憐憫

最後,教宗說明憐憫的意義,它與友愛密切相連。教宗指出,憐憫並非一種軟弱,而是一份美德,不是站在高處施捨救濟。憐憫完全是另一回事,正如《眾位弟兄》通諭提到的那樣,“也意味著接納他們對解救和正義的夢想與渴求、照顧他們,使他們自己成為推動者及合作者,同時也讓別人參與,擴大愛德廣大動力的‘網絡’和疆界“。

教宗也邀請眾人留意“內心的語言”、“觸摸”他人的貧窮,真正與他的目光對視。教宗說,“這並不表示共產主義,而是愛德”。

堅固信仰、向友愛開放、以憐憫親近每個人

教宗最後提到,他的前任聖若望保祿二世於1989年在這片土地上喜愛重複《聖詠》的一句話:“無數島嶼,也都要歡樂!”(詠九十七1)教宗說:“我也重申這句勸勉,鼓勵你們繼續你們堅固信仰的使命,在友愛中向眾人開放,以憐憫親近每個人。我祝福你們,感謝你們每天所行的許多善!我為你們祈禱,也請你們為我祈禱。謝謝。”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接見在印尼的耶穌會同會弟兄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印尼訪問的第二天,即9月3日當地時間上午11點30分,在雅加達的聖座大使館與他的二百位同會弟兄會晤。按照慣例,教宗在每次的國際牧靈訪問中都會私下與同會的耶穌會士會晤,此次會晤時長大約一個小時。期間,教宗也回答了會士們的幾個問題。會晤結束後,聖座文化教育部副秘書長習安東(Antonio Spadaro)神父接受本新聞網的採訪,簡要地講述了此次會晤的情況。

習安東神父表示,此次會晤溫暖而親切。他說:“教宗始終在輕鬆的氣氛中,他有賓至如歸的感受。”教宗看到眼前如此多的年輕的同會會士表示出驚訝與喜悅之情。

習安東神父說,期間,教宗談到了耶穌會以及辨別與祈禱的重要性。最年輕的那一批會士向教宗提出了哪裡找得到時間祈禱的問題,教宗則與他們分享了一些軼事。所有的話題都與其它在印尼的重要議題交織在一起,“例如,他積極倡導的宗教間對話或信仰本地化”。

教宗此次亞太四國牧靈訪問的行程中,將會有另外兩次與耶穌會士的會晤,一次是在東帝汶,最後是在新加坡。

教宗與耶穌會士會晤的完整記錄通常會在他返回羅馬幾週後,發表在耶穌會主辦的《公教文明》期刊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印尼:遏止極端主義及不寬容,和平是正義的果實

圖片:Vatican Media

不同文化和意識形態之間「睿智而細微的平衡」;和諧、平等,以及對基本人權的尊重都寫在印尼憲法中,在其序言裡兩次提到天主和需要天主降福的需求。教宗方濟各9月4日在印度尼西亞牧靈訪問的首篇講話中開門見山提出這些觀點,強調印尼的建國價值與他第45次牧靈訪問的格言之間的關聯性。教宗本次訪問的格言是「信仰、友愛、憐憫」。他敦促遏止「極端主義和不寬容」,信仰應當懂得對話,而非操縱人心、助長分裂與仇恨。

沉浸在這片土地的美妙中

教宗方濟各9月3日抵達印尼後,訪問的正式行程於隔天4日展開。當天上午,他先是在聖座使館私下舉行了彌撒,然後乘車前往總統府參加歡迎儀式,禮節性拜會印尼總統佐科·維多多(Joko Widodo)。在總統府前的庭院,三軍儀仗隊和許多身穿傳統服飾的男女及兒童列隊迎接教宗,現場一片喜氣洋洋。軍樂隊先後演奏了梵蒂岡和印尼兩國國歌,接著教宗在國家元首的陪同下進入總統府內,在貴賓簿上簽字留言。他寫道:「沉浸在這片土地的美妙中、在不同文化與宗教相遇及對話之地,我祝願印尼人民在信仰、友愛和憐憫上日益成長。願天主降福印尼!」

平等與尊重人權

隨後,教宗與大約300名政府、公民社會和外交使團代表舉行會晤並發表講話。他對印尼深表讚賞,形容該國有如一幅鑲嵌畫,其中的各部分彼此取得平衡,為「均衡的社會架構」而努力,當地教會也不斷作出貢獻。

「這是個託付給所有人的手工活,但特別託付給政治行動。政治行動的目標是和諧、平等、尊重人權、可持續發展、團結互助、追求和平,無論是在社會內部,還是與其他民族和國家。」

信仰受操縱

教宗表示,在當今世界「阻礙普世友愛發展的種種趨勢」下,印尼則樹立了好榜樣。阻礙友愛發展的趨勢之一是操縱對天主的信仰,非但沒有把信仰用來「建設和平、共融、對話、尊重、合作、友愛」,反倒把它用在助長分裂及仇恨上。

「我們在多個地區看到暴力衝突的興起,它們往往源自於缺乏互相尊重和寬容意願,不惜一切代價要讓自己的利益、立場或片面歷史敘述占上風。這也給很多地方的全體百姓製造了無止境的苦難,以及真正的血腥戰爭。」

兒孫滿堂的印尼

教宗表示,印尼為世界樹立的另一個榜樣是其高出生率:每個家庭有「三、四或五個孩子」,一步步向前邁進。然而,在世界其他地區,解決失衡問題的方法卻是「限制出生,限制一個國家的最大財富」。在某些情況下,做出這種政治選擇的地方,也沒有「實際且有遠見的承諾來建設社會正義」。

「這是因為一大部分的人被遺留在邊緣地區,他們既沒有辦法過上體面的生活,也無力自保,應付不了嚴重且不停加劇的社會失衡。嚴峻的衝突一觸即發。」

教宗最後期許那些管理公共事務的人堅信「和平是正義的果實」,永遠在此信念的激勵下做事,因為「只有在每個人都不只為自己的利益、自己的願景而努力,卻著眼於眾人的福祉,搭建橋樑,推動和睦與協作,集結眾人之力擊潰各種形式的道德、經濟、社會悲慘情況,並促進和平與融洽時」,才能達成和諧。

教宗結束講話時,現場響起熱烈的掌聲。他在眾人的歡呼聲中離開總統府。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雅加達開啟旅程,擁抱孤兒、窮人和難民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的印尼之旅以聚焦孤兒、老人、窮人和難民作為開端,這也是他向來譴責“丟棄文化”的具象體現。教宗於9月3日抵達印尼首都雅加達的蘇卡諾-哈達國際機場機場後,直接前往聖座駐印尼大使館,那是一座建於20世紀60年代的大型建築,它位於市中心的獨立廣場(Merdeka Square)附近,矗立在街道和廣場上眾多的軍事建築之間。

向路人致意

載有教宗的白色小汽車在車流中穿行了半小時,給這座灰濛濛的城市增添了一抹色澤。汽車途徑摩天大樓、高樓大廈和具有典型9世紀爪哇建築特徵的樓宇。在這些建築物的腳下,很容易發現面朝利翁河(fiume Ciliwung)的棚屋和木屋。房屋外,還晾曬著近乎濕透的衣物,這意味著仍有人住在那裡。

當教宗座駕駛過時,身著白色短衫的男人、女人和兒童在路邊揮舞著印尼國旗,並高喊“Selamat datang”,意為“歡迎”。教宗來到聖座駐印尼大使館,在大使皮奧波(Piero Pioppo)的帶領下,40位孤兒、老人、窮人和難民在大廳裡圍成一圈迎接教宗。在場陪同的是每日幫助他們、竭力填補資源空缺並滿足其需求的人:道明會修女、耶穌會難民服務社(Jesuit Refugee Service)和聖艾智德團體(Comunità di Sant’Egidio)。

大使館裡“五彩斑斕的人民”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巴東(Padang)教區的幾位青年平信徒的倡議,聖艾智德團體於1991年在這個亞洲國家變得生機勃勃,現已發展至11個城市。該團體當日在大使館裡陪伴20名客人:“一群五彩斑斕的人民”,在場的聖愛智德團體代表向梵蒂岡新聞網解釋道,“生活在街頭的人,他們收集垃圾並反復利用。他們不同於我們在歐洲看到的無家可歸者,他們是沒有住房、生活在垃圾堆裡的整個家庭”。

在雅加達,用當地話稱呼他們便是“手推車夫”,緣於他們用這個木質工具從廢品站裡收集垃圾,手推車也往往是其唯一的“家”,他們的起居飲食都在車裡度過。聖艾智德團體給他們送去了食品和衣物,如同該團體在世界其他城市所做的一樣。這天,他們中的一些人如願與教宗握手,教宗也繞著眾人轉了一圈,依次向在場的人致意,並停下來片刻,傾聽了他們的故事。

難民和海難倖存者

與教宗會面的人當中,還有來自養老院的老人、在廢品站生活工作並在社區食堂就餐的窮人、索馬里的難民,以及一個為躲避泰米爾人迫害的斯里蘭卡難民家庭。這些難民數月前坐船前往澳大利亞,卻不幸遭遇沉船,竟奇跡般地活著回到了印尼。他們和許多人一樣正在等待與澳大利亞或加拿大的親人團聚。“他們生活在焦慮不安中,這個國家並不排斥他們,但卻沒有合適的法律和措施援助他們”。

聖父教宗同樣傾聽了他們的故事,並對眾人施以降福。其中有一名來自緬甸的難民。他是眾多遭受殘暴對待的羅興亞人之一,而教宗是唯一一位公開為該少數族群發聲並多次譴責暴行的人。該男孩當天是在耶穌會難民服務社的陪同下前往大使館,教宗將手置於男孩頭頂,以表親近和關懷。

對兒童的慈愛

教宗為在場兒童送去了一個又一個擁抱:他們中有的是聚集在城郊和鄉村、被道明會修女撫養並教育的兒童,还有的是和平學校的小孩(整個印尼群島共有18所和平學校,收留了超過3000名兒童)。這些孩子們捐贈了“我想要的世界”圖畫,這幅畫描繪了一個由世界上所有國家的國旗組成的兩只手臂托舉著的地球,且雙手連結緊靠一起,象徵著兄弟情誼。”

教宗與孩子們度過了很長時間。這是從羅馬出發經過13小時的長途飛行後,教宗本次亞太四國之旅的首項活動,也是當天唯一的活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方濟各抵達印尼,開啟第45次國際牧靈訪問行程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於2024年9月3日印度尼西亞當地時間上午11時19分抵達首都雅加達的蘇卡諾-哈達國際機場,展開第45次國際牧靈訪問活動。這是他訪問亞太四國的第一站,也是他教宗牧職中行程最長的一次使徒之旅。印尼宗教事務部部長到座機前迎接教宗,兩名身穿傳統服裝的兒童向教宗獻上鮮花。

與各代表團問候並接受儀仗隊的敬意後,教宗來到聖座使館,在那裡會晤病患、移民和難民,他們由聖艾智德團體和耶穌會難民中心陪同。

雅加達

雅加達位於爪哇島西北海岸,當地語言的意思是“勝利與繁榮”,它是一座擁有居民1100萬人的大都市。雅加達的起源需追溯到公元第四世紀,那時候這裡只是一個貿易港口。1513年,葡萄牙商人從馬六甲,即今日的馬拉西亞來到這裡,直到1527年才離開。後來,荷蘭人於1596年趕走了英國人,控制了該地區的貿易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尼民族主義者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而與荷蘭人進行抗爭,最終於1945年宣布獨立。印尼建國領袖及首任總統蘇卡諾(Sukarno)立即投入國家的建設,而他的繼任者蘇哈托(Suharto)總統在位期間繼續雅加達的現代化建設,使印度尼西亞更加日益地與全球經濟接軌。該國經濟飛速成長,中產階級人數上升,但上個世紀末期的東亞經濟危機則造成了新的貧困和國內的動亂。

首日訪問行程

教宗的訪問活動將於9月4日正式展開,包括出席在總統府舉行的歡迎儀式和禮節性拜會印尼總統。接著將是教宗在這個國家的首次公開活動,會晤印尼當局、公民社會和外交使團,然後在聖座使館與耶穌會士們進行私人會晤。

教宗也要在雅加達聖母升天主教座堂會晤該國的主教、司鐸、執事、奉獻生活者、修女、修生和要理教員。當天的最後一項活動是在青年之家會晤相遇學校的青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與同機的記者們:這是我最長的旅行,感謝陪伴

圖片:Vatican Media

教宗方濟各在前往亞太四國訪問的第一站雅加達的飛行途中,逐一問候了同行的約80位記者。他來到座機的最後一排,拿起話筒向他們說:「我感謝你們參與這次旅行。感謝你們的陪伴,我想這是我進行的最長的一次旅行。」同機的記者們也對教宗表示感謝,紛紛將信件和禮物交在他手裡。

來自中國的禮物

一位女記者送給教宗一份來自中國的禮物,即一塊公元635年的西安石碑的複製品,上面刻有一位傳教士在這個地大物博的亞洲國家宣揚福音的字句。這位傳教士從波斯來到中國,即當時的「大秦」傳播福音的喜訊。教宗收下禮物,緊握手中,這是他熱愛中國的再次表達。

教宗最後感謝同機的記者們陪伴他這次跨越亞洲和太平洋、幾乎長達33000公里的朝聖之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乘專機飛往亞洲:方濟各宗座牧職以來最長的旅行

圖片:Vatican Media

總計約3.3萬公里的飛行距離、踏足四個國家、橫跨兩個大洲和多個時區:這是教宗方濟各第45次國際牧靈訪問的幾個數字。此行於9月2日下午5時32分展開,教宗的專機從羅馬達芬奇國際機場起飛,朝著印度尼西亞的方向航行。印尼是教宗本次旅行的第一站,這段航程預計要飛1.1萬公里的距離,耗費13個小時。教宗方濟各、他的隨行人員,以及搭乘同一架專機的70多名記者們,將於隔天3日印尼時間上午11時30分抵達雅加達國際機場。

問候幾名無家可歸者

一如既往,教宗前往羅馬達芬奇機場前,下午4時許在聖瑪爾大之家與大約15名無家可歸者互相問候,表達關懷。這些男女是在教宗賑濟所所長克拉耶夫斯基樞機的陪伴下前來的。聖座新聞室在Telegram通信軟件上發布貼文,提及這個消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新聞室記者會介紹教宗訪問亞太四國重點

圖片:Vatican Media

聖座新聞室8月30日中午舉行記者會,介紹教宗方濟各即將於9月2日至13日在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新加坡進行的牧靈訪問。貝爾格里奧教宗將近12年的宗座牧職及其關鍵主題,似乎濃縮在這12天的旅行中,也就是:宗教對話與和睦共處、社會修和、氣候變化及其毀滅性後果,以及在經濟成長和科技發達與各民族人性、社會和靈性的發展之間的平衡;還有福傳、接納難民,以及鼓勵青年參與政治及社會進程。

宗座牧職以來最長的旅行

教宗方濟各此行涵蓋兩大洲,橫跨四個時區,飛行航程多達32814公里。這是他宗座牧職以來最長的一次旅行,卻不是歷任教宗史上的第一名。至今最長的教宗旅行是若望保祿二世創下的,他於1986年在13天內輾轉到訪了孟加拉國、新加坡、斐濟、新西蘭和澳大利亞,飛行距離高達48974公里。

貝爾格里奧教宗這次的旅行是他早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前就懷抱的「夢想」。在過去一年內,教宗訪問了蒙古和馬賽,接下來又要迎接幾項重大盛事,例如以同道偕行為主題的世界主教會議第二會期,以及禧年。

步武保祿六世和若望保祿二世的芳蹤

聖座新聞室主任布魯尼8月30日向國際媒體介紹了教宗此行的細節,稱方濟各步武保祿六世和若望保祿二世的芳蹤,因為他的這兩位前任曾於上世紀70年代初和80年代末到訪過這些地方。

布魯尼指出,「在那幾次舉行了緊湊會晤的訪問期間,教會改變了面容。青年人數眾多」,教宗「花了很多時間與聖職人員在一起」。那時候,各國與民主在戰爭和侵略的瓦礫間蓬勃發展。

和平的挑戰

教宗方濟各在充斥著其他挑戰的歷史性時刻前往那裡,頭一個挑戰便是世界和平。因此,教宗將再次呼籲要締造和平,支持當前促進和平的努力。

在這層意義上,教宗將在印尼首都雅加達度過兩個象徵意義深遠的時刻。這座城市近期也遭受宗教恐怖主義現象的打擊,有人試圖按照「伊斯蘭國」組織的模式建立一個伊斯蘭跨國組織,但印尼憲法中的五大支柱,即對不同信仰、文化、宗教和語言的尊重,成功地予以抵拒。

第一個時刻是在獨立清真寺的參訪。這座清真寺是東南亞最大的伊斯蘭教建築物,在1950年代由基督徒建築師設計而成,2019年與聖母升天主教座堂建立聯繫。此聯繫又稱為「友誼隧道」,目的是成為鼓勵兩大宗教團體友愛團結的記號。

在第二個象徵意味濃厚的時刻,教宗依循阿布扎比有關人類手足情誼文件的軌跡,也與雅加達大伊瑪目簽署一份聯合聲明。

鼓勵和安慰

除了文化多元豐富的印度尼西亞,教宗方濟各也要為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新加坡帶去「安慰或鼓勵的話語」。巴布亞新幾內亞近來遭遇嚴重的山體滑坡和部落爭鬥,受到重創;葡萄牙前殖民地東帝汶則是因為獨立戰爭而傷痕累累,在22年內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口死亡;至於新加坡,該國雖然象徵了富裕、貿易和科技發達,卻也有深層的社會不平等和貧困問題。

環境議題

這四個亞太國家雖然各不相同,但共通點是環境議題。布魯尼表示,「很難不提到環境。這些國家位於海洋與天空之間,有大海與群山、豐沛礦產和森林。我們可以期待對照料受造界和人民體面生活的一番省思」。

教宗16篇講話的主題

上述主題將反映在教宗此行發表的16篇講話上:在印尼的4篇、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5篇和在新加坡的3篇將用意大利語發表;在東帝汶的4篇則要用西班牙語。

此外,教宗也會提到其他主題,像是接納難民,首先是緬甸難民,或者侵犯的禍患,因為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東帝汶主教西門內斯·貝洛(Carlos Filipe Ximenes Belo)被控告對未成年人等對象施暴。這兩點都是在記者的提問下談及的。布魯尼說:「教宗將面向不同國家的教會,籲請他們活出基督信仰,不要給任何罪行留空間。」目前並不預期教宗會與該神長的受害者私下會面。

針對教宗健康的措施

梵蒂岡發言人最後回答了幾個有關教宗健康的問題,包括此行要多次調整時差並適應高濕度環境的辛勞。聖座新聞室主任表示,「沒什麼要多加擔心的。在每次牧靈訪問中早就採取的現行醫療衛生措施,已經確認過是足夠的」。

屆時,除了教宗的私人醫生斯特拉佩蒂(Massimiliano Strappetti)以外,還會有一位醫生和兩位護理人員一起照顧教宗的健康。

談到同行的神長,塔格萊樞機也會加入例行的出訪隊伍。其他地方的樞機和總主教,則將在教宗訪問期間先後加進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塔格萊樞機談教宗亞洲和大洋洲之行:小教會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

圖片:Vatican Media

四個國家,橫跨兩個大洲,總行程近四萬公里。教宗方濟各的專機將於9月2日從羅馬達芬奇機場起飛,開啓他最為漫長和辛苦的牧靈訪問,橫跨亞洲和大洋洲。然而,羅馬主教的此次遠行並非為了打破記錄。正如聖座福音傳播部初傳福音和新建地方教會部門代理部長塔格萊(Luis Antonio G. Tagle)樞機所言,此行是“在召喚我們的主面前的謙卑舉動”。樞機在與《信仰通訊社》的對話中,強調了伯多祿繼承人在“小小羊群”中的訪問對普世教會的重要性,並且對那些關心世界和平的人來說也具有重要意義。

年近88歲的教宗方濟各即將展開他教宗牧職中最長、最辛苦的旅程。是什麼促使他勇敢面對這一“艱難之旅”?

我記得,其實這個亞洲和大洋洲的訪問早在2020年就已經在計劃中。但隨後新冠疫情爆發,一切被迫中止。我很驚訝的是,聖父重新啓動了這個計劃。這顯示了他對他所稱的“存在的邊緣”的有著父親般的關懷。老實說,我比教宗年輕,但我已經感受到這些長途旅行的艱辛。對他而言,接受這份疲憊是一種謙卑的表現。這並不是為了展示他還能做些什麼。作為見證者,我要說這是在上主面前的謙卑舉動,是對使命的謙卑與服從。

教宗即將訪問的這些教會團體能為整個教會帶來哪些恩典和安慰?

在這些國家,基督徒團體幾乎都是少數群體,是一個“小小羊群”。 在像歐洲這樣的地方,教會仍然享有一定的文化、社會甚至民事的尊重地位。然而,即使在許多西方國家,我們也正在回到作為“小小羊群”的教會這種經歷。在這種情況下,看看東方許多國家的教會如何在微小狀態下行動對我們來說是有益的。在這些國家,耶穌的第一批使徒和門徒們的經歷經常重現。尼泊爾的一位本堂神父告訴我,他的堂區的面積相當於意大利的三分之一,而在這個廣闊的地區,只有5位教友。雖然現在是2024年,但這個背景和經歷似乎與《宗徒大事錄》中的情景相似。這些在東方生活的小小教會可以成為我們的榜樣。

教宗訪問的第一站是印度尼西亞,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群島國家,在文化、語言、經濟和社會方面存在巨大的多樣性。它也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聖神賜予印度尼西亞天主教團體的最大恩典之一,就是不否認多樣性的共存。我希望教宗的訪問能夠為不同宗教信徒之間的兄弟情誼帶來新的推動力。

第二站:巴布亞新幾內亞……

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教會是一個年輕的教會,但她已經為普世教會奉獻了一位殉道者伯多祿圖羅特(Pietro To Rot),他還是一位要理教員。巴布亞新幾內亞也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各部落之間時而發生衝突。但在這個國家,差異也可以成為一種財富。如果我們能夠摒棄偏見,即使在部落文化中,我們也能發現接近基督信仰理想的人類價值觀。再說,在巴布亞新幾內亞,有些地方的自然環境保持著原始的純淨。兩年前,我曾到那裡為一座新主教座堂祝聖。我向主教要水喝,他告訴我:“我們可以直接飲用河水,它是可飲用的。”由於他們的部落智慧,他們成功地維持了與自然的和諧,可以直接從河中取水。這是我們所謂的發達國家已經無法做到的事情。

第三站:東帝汶……

教宗訪問印度尼西亞後緊接著訪問東帝汶,這一點非常有意義。這兩個國家曾經歷過爭鬥的歷史,現在卻和平相處。這種和平雖然脆弱,但在兩國的努力下似乎能持久。在那裡,當地教會與政府的關係非常良好。地方政府還支持與教會相關的教育服務。而且我認為,正是教會在獨立戰爭期間成為了人民的一個重要支柱。東帝汶的人民表示,在獨立鬥爭的歲月裡,他們對基督的信仰使他們獲得了力量。

第四站:新加坡

新加坡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之一,看到一個民族在短短幾年內以有限的資源達到如此專業和前衛的技術水平,真是一個奇跡,這也要歸功於他們的紀律意識。新加坡是一個非常現代化和多元文化的城市國家。新加坡政府保障所有信徒群體的自由,保護他們免受攻擊和不敬行為。違反宗教的行為將受到嚴懲。人們生活在安全之中,遊客也是如此。但需要保持平衡。歷史教導我們,謹慎確保法律的執行不要違背與這些法律理應保護的價值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