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接見司法界人士:真正的司法建基於對話而非敵對文化

2019年11月15日,教宗方濟各接見了出席國際刑法協會第20屆會議的司法界人士,他指出:「民主在今日受到了威脅,刑法因此也未能保護自己免受這些威脅。」在這個背景下,教宗提到與「市場崇拜和刑法理想主義的危險」相關的兩個重點。

關於「市場崇拜」

教宗解釋道:「有些經濟領域在今天掌握比國家本身還要大的權力(參閲:《願祢受讚頌》196號),脆弱的人在市場利益面前沒有防衛能力。因此,今日法學家首先應做的就是運用自己的知識去抵制這種現象。具體而言,就是遏制不合理的懲罰。」

教宗羅列出不合理懲罰的現象,例如「大規模監禁、監獄爆滿和施酷刑、任用和濫用治安部隊、擴大刑法範圍、將社會抗議行動定罪、濫用預防性監禁,以及否認在刑罰和流程上的最基本保障。」

關於「刑法理想主義的危險」

教宗指出:「刑法學當下的最大挑戰乃是克服將責任與現實情況相提並論的理想主義觀念。在施加一種處罰時不可在道德上為其作出辯解,自以為這是加強對法律系統的信賴和每個人應在社會中發揮作用,因而我行我素。」

「另一方面,犯罪行為在刑法經常出現漏洞的地方得不到處罰。經濟罪行給社會帶來的損害、危害人類的罪行,以及生態滅絕罪。同時,有一些問題嚴重惡化,不當使用預防性看守的措施便是一例。這種情況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有所惡化,那裡未受判決的服刑人遠遠超過坐監人員總數的一半。」

教宗也指出另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是「無意激起的暴力行為」。他說:「在一些國家對正當防衛制度實行了改革,企圖為治安部隊的暴行做辯護,稱他們的暴行是在履行職責。此外,運用法律系統攻擊對手也是一種敵對的文化。藉著這種法律途徑,有人利用群衆反對貪腐的行動,因而達到與自己不喜歡的政府抗爭的目的,貶低社會權利並煽動反政治情緒。」

教宗最後籲請在場的法律界人士應意識到他們所履行的重大責任和義務、努力重建刑法司法體系,同時推動正義、對話和相遇的文化。教宗也勉勵他們深入思索「管理監獄的方法」,重新考慮終身監禁的措施。因為我們的社會蒙召朝著建立基於對話和相遇的正義模式前行,讓罪行造成的傷害得以修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向泰國人民發表視頻訊息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教宗方濟各將於11月20日至23日牧靈訪問泰國。在出訪前,他向泰國人民發表視頻訊息並表達祝願說:「我相信,我的訪問將有助於強調宗教交談、互相理解、友愛合作,尤其是服務窮人、急需者與和平的重要性。」教宗也期盼,此行能「加強天主教徒與眾多佛教弟兄姊妹的友誼關係。這些佛教徒為泰國人民特有的寬容及和諧價值作出有力見證」。

此外,教宗也將在牧靈訪問期間與泰國天主教團體相聚,「鼓勵他們的信德」。在視頻訊息中,教宗讚許泰國「不僅在本國人民之間,也在整個東南亞地區,奮力促進和諧與和睦共處」。在這個充斥著「分歧、分裂和排斥」的世界裡,該國「努力培養每個男女及兒童的團結精神,促使人人尊重彼此的尊嚴」;「這份努力能啟發全世界的善心人士同心協力,秉持團結與正義,推動我們人類大家庭真正的蓬勃發展,以及和平共處」。

教宗將於11月19日在羅馬機場搭乘專機前往泰國曼谷。教宗在這個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活動包括:出席歡迎儀式;拜會佛教最高領袖;為天主教團體主持彌撒;接見司鐸、會士、修生和要理教員;以及會見泰國主教、基督教和其他宗教領袖。泰國的行程結束後,教宗將在曼谷機場搭乘專機前往日本東京,繼續他的牧靈訪問。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夫妻應成為教會之家和天主的活雕像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11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羅馬陰雨濕冷,250名病患在保祿六世大廳透過屏幕參加這項活動,教宗首先問候了他們,然後趁雨停的間歇乘座車問候了廣場上的朝聖信友。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反省了保祿宗徒在格林多受到的款待(十八章)。

保祿在傳福音的行程中從雅典來到格林多城,受到阿桂拉和他的妻子普黎史拉的款待。這對猶太人夫妻因喀勞狄皇帝的命令被迫離開羅馬,在這裡住下。

教宗藉此表示:「猶太民族在歷史上受了很大的苦難,我們在上個世紀看到他們遭受的許多暴行,衆人都認為這樣的事已經結束。但今天迫害猶太人的惡習又在各處捲土重來。」

談到當天的主題,這對猶太夫妻阿桂拉和普黎史拉在格林多服事新生的基督徒團體,教宗稱他們是致力於福傳使命的許多基督徒的圖像。「事實上,他們的住家首先是實踐基督徒款待藝術的場所,他們憑著完全信賴天主的心慷慨地為外鄉人騰出空間。這對夫妻的敏覺促使他們為實踐基督徒款待的藝術而能捨棄自我,敞開自己的家門,接待保祿宗徒。這樣一來,他們不僅款待福傳者,也接納了他的宣講,即基督的福音是『為使一切有信仰者獲得救恩的天主德能』(參:羅1:16)。從那時起,他們的住家便充滿了『生活』聖言的馨香,人的心靈因此而富有生氣。」

「阿桂拉和普黎史拉與保祿慷慨分享的不僅是物質空間,他們也同保祿一樣是以製造帳幕為業的。保祿把這項辛勤操作視為基督信仰見證的絕佳機會,也是維持自己生計而不加重別人負擔的正當途徑。就這樣,這對夫妻的住家也成了教會之家、聆聽天主聖言和舉行感恩祭的場所,向主内的弟兄姐妹們敞開大門。」

教宗隨即表明:「今天,在一些沒有宗教自由和基督徒沒有自由的國家,基督徒也聚集在一個房舍,在暗地裡祈禱和舉行感恩祭。今天也有這樣的房舍,這樣的家庭,它們成了感恩聖事的殿宇。」

「在《宗徒大事錄》的記載中,這對夫妻永遠留在保祿的心中。事實上,他們隨同保祿離開格林多城,先是去了厄弗所,然後來到羅馬,他們的住家繼續成為要理講授的場所。保祿稱他們為基督耶穌内的助手,感謝他們為了救自己而冒著生命的危險(參:羅16:4)。今天也有許多家庭在受迫害時期收留受迫害者,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教宗最後希望所有基督徒夫妻和平信徒都以阿桂拉和普黎史拉為典範:「你們平信徒因著聖洗聖事應成為負起責任的人,將信仰向前推進。這已是許多家庭的承諾,也是這些夫妻、這些基督徒團體和平信徒的承諾,他們為促進信德的成長貢獻了『沃土』(本篤十六世2007年2月7日要理講授)。我們要祈求天父,讓夫妻成為祂的真實和活雕像(《愛的喜樂》勸諭11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與不同信仰者搭建橋樑,絕不可攻擊他們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11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大約有1萬2千名朝聖信友在場參加。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反省了聖保祿宗徒在雅典阿勒約帕哥的宣講(參閲:宗十七22-34),邀請基督徒與無信仰者或其它宗教的信徒搭建橋樑。

教宗指出:「保祿來到雅典,見城裡滿是偶像,心中很是悲憤。但與異教的接觸非但令他逃避,反而推動他與異教文化建立對話的橋樑。的確,保祿來到最具意義的場所:猶太會堂、街市和從事政治-文化生活的阿勒約帕哥。他不自閉,而是會晤所有人,包括伊壁鴆魯派和斯多噶派以及許多其他的人。他沒有以仇視,而是以信仰的目光看待雅典和異教世界。」

「今天,我們也要祈求聖神教導我們與文化,與無信仰者或不同於我們信仰的人搭建橋樑。要永遠搭橋,永遠伸出手來,切莫有任何攻擊行為。我們要祈求聖神賜予我們能力,好能將基督信仰慎重地融入當地文化,以默觀的目光注視那些不認識基督的人,讓愛也能溫暖最冷漠的心房。」

教宗表示:「保祿的態度令我們反思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詢問自己是以冷漠和鄙視的心態,還是憑著信德的目光在衆生當中認出天主的子女。保祿所選擇的目光激勵他在福音與異教世界之間打開一條通道,在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場所之一阿勒約帕哥樹立了將信仰訊息本地化的傑出榜樣,向朝拜偶像的人宣講耶穌基督。他在宣講時不攻擊他們,而是使自己成為『搭橋的人』。保祿在城中看到一座沒有任何圖像的祭壇,上面只寫著『給未識之神』。他便以此為切入點,向衆人表明天主離我們並不遠,我就將你們所敬拜而不認識的這一位,傳告給你們。保祿從《聖經》中啓示的天主談到天主的救贖和審判,即基督的訊息,表明在造物主與人所建築的殿宇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教宗引用本篤十六世的有關教導,強調:「保祿所宣講的是人們不認識,卻能體驗到的那一位。」

教宗最後表示:「保祿的宣講近乎初傳,邀請人們悔改。他的話語令衆人驚奇,卻也遇到一個障礙,因為『基督的死亡與復活似乎是個絆腳石』(格前一23),引起譏笑和譏諷。保祿於是離開他們,他的嘗試似乎失敗了。不過,也有人向信仰敞開了心門,例如阿勒約帕哥的成員狄約尼削,和一個名叫達瑪黎的婦人。最終,福音也藉由這兩個人的聲音在雅典生根和傳揚。」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天主等待所有的人去赴祂無償的盛宴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常年期第三十一週 星期二 彌撒

集禱經

全能仁慈的天主,由於你的恩寵,我們才能相稱地事奉你、讚美你;求你幫助我們善度信仰生活,獲得你恩許的幸福。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我們彼此之間,每個人都是肢體。)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12:5-16

弟兄們:我們眾人在基督內都是一個身體,彼此之間,每個都是肢體。按我們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慇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
愛情不可是虛偽的。你們當厭惡惡事,附和善事。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尊敬,要彼此爭先。論關懷,不可疏忽;論心神,要熱切;對於主,要衷心事奉。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迫害你們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卻要俯就卑微的人。

福音(你去到大路上和籬笆邊,勉強人進來,好坐滿我的房屋。)
恭讀聖路加福音 14:15-24

那時候,有一個同席的人向耶穌說:「將來能在天主的國裏吃飯的,才是有福的!」耶穌對他說:「有一個人設了盛宴,邀請了許多人。到了宴會的時刻,他便打發僕人去對被請的人說:請來吧!一切都準備好了。可是,客人都一個一個借口推辭。第一個對他說:我買了一塊田地,必須前去看一看,請你原諒我。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試牠們,請你原諒我。別的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僕人回來把這些事報告了主人。家主就生了氣,對僕人說,你快出去,到城中的大街小巷,把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領到這裏來。僕人說:主,已經照你的吩咐辦了,可是還有空位子。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大路上以及籬笆邊,勉強人進來,好坐滿我的房屋。我告訴你們:先前被請的那些人,一個也不能嘗到我的宴席。」

2019年11月5日,教宗在彌撒時反思了當天的福音(路十四15-24)。這段福音記述了耶穌講的一個比喻:有一個家主設了盛宴,但是受邀的客人以各種籍口推辭並拒絕了他的邀請 。於是,家主吩咐他的僕人招來貧窮和瘸腿的人坐滿宴會廳,享受主人美味佳肴的款待。

教宗在講道中表示,這個比喻可說是救恩史的總結,也描述了許多基督徒的行為。

教宗進一步解釋說:「宴席和晚宴象徵天國,與天主永遠生活在一起。你永遠不知道在盛宴中會與誰相遇;你會遇到新朋友;你也會遇到你不想見到的人;但是盛宴的氣氛是喜樂與奢華的,因為真正的盛宴一定是無償且白白施予的。我們的天主總是以這種方式邀請我們,祂不需要我們付門票。」

「然而,在這無償邀請面前,有些人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對此,教宗解釋說:「面對白白給予的盛宴,有一種態度封閉了人的心。『我不去,我寧願獨自一人,和我喜歡的人在一起,由此把自己封閉起來了。』這就是罪,以色列人的罪,我們的罪,也就是自我封閉。」

教宗繼續解釋說:「在生活中我們多次面臨這樣的選擇:或是接受天主無償的邀請、走向天主、與主相遇,或是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事務及自我利益中?這就是天主說的一種封閉的情況,即有錢人難進天國。但是有一些良善的富人、聖人,他們不依賴財富。但是許多人被財富所捆綁,因而把自己封閉起來。這就是他們為什麽不明白盛宴慶祝是什麽,他們的安全感建基於他們所能觸及到的事物上。天主對我們拒絕的反應是堅決明確的,祂邀請所有的人參加祂的盛宴,帶他們來,甚至強迫他們來,好的壞的。每一位都是被邀請的。沒有人能說,我是壞人,我不能……。不是的。因為你是壞人,天主以特殊的方式等待著你。」

教宗隨後提及那個父親對浪子的回應:「他兒子開始講話時,父親卻攔住他並擁抱他。這就是天主的方式,天主是慷慨大方的。」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反省今天耶穌給我們講的比喻。我們的生活怎麽樣?我更喜歡什麽?我總是接受天主的邀請或是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事務和自我利益之中?讓我們懇求天主賜給我們恩寵,好能始終接受祂的邀請去赴無償的盛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追思已亡彌撒:基督徒最安全的所在是在天主受傷的手裡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19年11月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前往羅馬北部撒拉里大道(Via Salaria)上的聖女普黎史拉地下墓穴(Catacombe di Priscilla)主持追思已亡彌撒。教宗指出,今天其它國家仍有許多地下墓穴和受迫害的基督徒,他們同那個黑暗時期的基督徒一樣,必須隱藏起來,不能公開舉行感恩祭。

普黎史拉地下墓穴是羅馬早期基督徒墓場中較大的一座,在所有古代地形和禮儀文件中稱為「墓穴之后」。墓穴建於公元第1至第5世紀之間,公元16世紀才被發現。它先前是阿奇利(Acili Glabrioni)家族的墳地,該家族的成員普黎史拉貴婦將之捐獻出來。

墓穴的長度大約13公里,分為許多層,其中最上面的一層最古老,富裕家庭或殉道者的墳墓就在這一層。此外,還有拱形和其它類型的貴族墓穴,上面往往繪有宗教物品。許多壁畫是從《新約》和《舊約》聖經的故事中獲取靈感,表達堅信耶穌許下的救恩和復活。

墓碑上也經常出現對基督徒意義重大的標記,其中最顯明的是魚的符號,隱喻「耶穌基督天主子救世主」,因為「魚」的希臘文(ICTUS)是上述句子的縮寫。墓穴内的希臘小堂和聖母抱耶穌聖嬰的壁畫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畫中先知的左手握有一個書卷,右手則指著一顆星,似乎在表達巴郎先知的預言:「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戶廿四17)。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這是他首次來到一個地下墓穴主持彌撒,這令他想到許多事。當時的基督徒必須隱藏起來,在埋葬亡者的地方舉行感恩祭。然而,今天在許多國家仍有許多地下墓穴,受迫害的基督徒比初世紀時更多。教宗於是從「地下墓穴、受迫害和基督徒」,談到基督徒的「身份、所在和希望」。

基督徒的身份

教宗說:「今天受迫害的弟兄姐妹與初期基督徒具有相同的身份,這也是我們基督徒的身份,即耶穌宣講的真福八端(瑪廿五31-46),別無其他的身份。如果你這樣做,如此生活,你就是基督徒;你的身份證就在於此,如果你不這樣生活,你所參加的教會組織或其它協會則對你毫無用途。」

基督徒的所在

談到基督徒的所在,教宗舉例說:「在阿爾巴尼亞共產政權時代司鐸被禁止實施聖事。有一位修女則偷著給兒童付洗,母親們帶著自己的孩子來找她,但那裡沒有水杯,修女就用鞋子從河中取水為兒童付洗。因此,基督徒的所在處處都是,我們在生命中沒有一個特殊的所在。」

基督徒的希望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指出「義人的靈魂在天主手裡」(智三1),教宗由此強調:「基督徒的所在在天主手裡,在祂所希望的地方。天主聖子以祂受傷的雙手在天父面前為我們轉禱。因此,我們在天主的手裡才有所保障。即使受迫害,我們的身份認同也會讓我們感謝不盡。」

在《致羅馬人書》中,保祿宗徒談到新的生命,也就是我們衆人應前往的天鄉。教宗說:「為進入天鄉無需做離奇古怪的事,無需嬌柔造作的態度,只需出示我們的身份證。換句話說,我們的希望在天鄉,我們只需把手中的繩索牢牢地繫在那裡,注視著我們必須抵達的河對岸。」

教宗最後總結道:「基督徒的身份認同乃是《瑪竇福音》中談到的真福八端;基督徒最安全的所在是在天主因愛而受傷的手裡;基督徒的希望和未來則寄託在另一邊的河岸上,但我們要緊緊抓住繩索才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耶穌的愛不是肥皂劇的愛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常年期第三十周 星期四 彌撒

集禱經

全能永生的天主,求你加強我們的信德、望德和愛德,使我們愛慕和遵守你的誡命,獲得你所許諾的救恩。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任何受造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8:31-39

弟兄們:若是天主偕同我們,誰能反對我們呢?他既然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反而為我們眾人把他交出了,豈不也把一切與他一同賜給我們嗎?誰能控告天主所揀選的人呢?是使人成義的天主嗎?誰能定他們的罪?是那已死或更好說已復活,現今在天主右邊,代我們轉求的基督耶穌嗎?那麼,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是困苦嗎?是窘迫嗎?是迫害嗎?是飢餓嗎?是赤貧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正如經上所載:『為了你,我們整日被置於死地,人將我們視作待宰的群羊。』然而,靠著那愛我們的主,我們在這一切事上,大獲全勝,因為我深信:無論是死亡,是生活,是天使,是掌權者,是現存的或將來的事物,是有權能者,是崇高或深遠的勢力,或其他任何受造之物,都不能使我們與天主的愛相隔絕,即是與我們的主基督耶穌之內的愛相隔絕。

福音(先知不應死在耶路撒冷外。)
恭讀聖路加福音 13:31-35

那時候,有幾個法利塞人前來對耶穌說:「你離開這裏走吧!因為黑落德要殺你。」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去告訴這個狐狸吧!看,我今天明天驅逐魔鬼,第三天就要完畢。但是,今天明天以及後天,我必須前行,因為先知不宜死在耶路撒冷之外。「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你屢次殘殺先知,用石塊擊斃那些奉命到你這裏來的人;我多少次願意聚集你的子女,如母雞聚集自己的小雞在牠翅翼下,可是你們偏不願意。看吧!你們的家園將成廢墟;但我告訴你們:你們斷不能再看見我,直到你們說:因主名而來的,當受讚頌的時刻來到。」

2019年10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時表示,聖神使我們明白基督對我們每個人的愛,並預備我們的心靈讓上主愛我們。

當天的讀經一取自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8:31-39),教宗在彌撒中以這段讀經展開彌撒講道。他解釋說,外邦人的宗徒似乎甚至「有點高傲,太過自信」,他堅稱,「就連困苦、窘迫、迫害、飢餓、赤貧、危險和刀劍都無法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

聖保祿在同一封書信中說:「靠著上主的愛我們大獲全勝。」教宗說:「聖保祿自從在前往大馬士革的道路上蒙上主召叫的那一刻起,就開始去領會基督的奧跡,他愛上了基督,這是一種强烈、偉大的愛,不是肥皂劇中的那種愛。這是一種深切的愛,以至使他感覺到,不管在好事和壞事上,主一直都在陪伴著他。」

教宗接著表示:「保祿感覺到被天主所愛。我躬身自問:我也如此愛上主嗎?當一些不好的時刻來臨時,有多少次想說,『主離棄了我,不再愛我了』,並想離開上主。但是,保祿深信,上主永遠不會離棄他。他在自己的生命中領會了基督的愛。這是保祿讓我們看到的道路:永遠愛的道路,無論好壞,一直前行。這是保祿的偉大之處。」

教宗說:「基督的愛無法形容。天父派遣祂來拯救我們,祂以愛完成此事,祂為我獻出了生命:為他人捨掉性命,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耶穌以親近我們的方式來愛,不是抽象的愛,是我與你,你與我,與我們每個人的愛,有名有姓的愛。」

教宗指出:「當天的福音談了耶穌具體的愛。(路13:31-35)耶穌談到耶路撒冷說,有多少次,祂願意聚集耶路撒冷的子女,如同母雞聚集自己的雛雞在它翅翼下,但是祂卻被阻攔了。為此,祂哭泣。基督因著愛而哭泣,祂為我們每個人哭泣。這是溫柔的表達。如果我們感覺不到、不明白天主在耶穌内對我們每個人溫柔的愛,就永遠不能明白什麽是耶穌的愛。耶穌的愛是這樣的,祂一直耐心的等待,祂的愛也陪伴猶達斯到最後,稱其為『朋友』,耶穌給他一條出路,直到最後。耶穌也以這種溫柔去愛大罪人,直到最後。」

教宗最後總結道:「天主的愛化成了耶穌柔情的淚水。聖保祿愛上了基督,沒有任何事物能使他與基督分離。」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解開我們心靈的枷鎖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10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和息拉來到馬其頓傳教的事跡為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宗16:9-34)。教宗強調:「聖神是教會傳教使命的主角,祂引領福傳者的行程,為他們指明應走的道路。」

教宗的反省以保祿在馬其頓遇到的3個事件為核心:

1.傳福音和為一個賣紫紅布的女人里狄雅及其家人付洗;

2.為一個受到主人剝削的女奴驅魔,然後與息拉一同坐監;

3.最後是獄警和他全家人信從了天主,接受洗禮。

保祿一來到馬其頓就宣講基督,一個賣紫紅布的女人里狄雅聽了他的話後立即皈依。教宗說:「聖神具有改變一切事物的大能,里狄雅信從了基督,與全家人領洗,款待那些屬於基督的人,將保祿和息拉接到自己家中。我們在此看到基督信仰進入歐洲的見證:一個本地化的進程正是從這裡開始,至今仍在持續。基督信仰是從馬其頓傳入歐洲的。」

緊接著,保祿和息拉治癒了行占卜的女孩。這女孩的主人們見到自己再也無法從她身上獲利,便控告保祿和息拉擾亂治安,二人因此坐監。教宗指出:「在里狄雅家裡受到了熱情接待後,保祿和息拉又得面對牢獄的嚴酷,從里狄雅家和家人皈依的慰藉轉為牢獄的悲苦。」

然而,保祿和息拉在監獄内沒有任何抱怨,他們只是讚頌天主,以祈禱作為對監禁的回應。祈禱使他們獲得釋放,一場地震動搖了監獄的地基,所有的門立時打開,鎖鏈也被解開了,獄警以為囚犯都已逃走,準備自殺。就在這個絕望時刻,基督的救恩之光來到,獄警接納了門徒們,領他們去洗傷,並接受了聖洗。

教宗說:「在這個無名獄警的深夜裡,基督之光在照耀且戰勝了黑暗:心靈的鎖鏈解開了,在獄警和他的家人中呈現一種從未有過的喜樂。聖神正是如此推動傳教使命:自五旬節起,聖神一直是傳教的主角。祂帶領我們前行,希望我們忠於祂催促我們要回應的聖召,將福音帶給他人。」

教宗最後邀請衆人祈禱:「懇求聖神賜予我們一顆開放、敏於察覺到天主及熱情款待弟兄姐妹的心靈。我們也應敞開心靈,如同那個獄警一樣,接受聖神的撫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泛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泛亞馬遜地區世界主教會議特別會議」專頁

2019年10月27日主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泛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閉幕彌撒時強調:「為恭敬天主而非自我崇拜,我們必須承認自己内心的匱乏和需要憐憫,要與窮人交往,謹記唯有在我們感到内心匱乏時,天主的救恩才施展作為。」

彌撒開始前,世界主教會議的神長們在一名手捧亞馬遜土壤和植物的原住民的率領下走向祭台,教宗手持與會代表們贈送給他的權杖走在隊伍末尾。這罐土壤和植物在奉獻禮中由世界主教會議列席的平信徒和修女呈送到祭台上。教宗在講道中依照當天的《福音》和讀經論述了3個人物的祈禱,即耶穌比喻中的法利塞人和稅吏(路18:9-14),以及《德訓篇》中謙卑的人(35:15-17;20-22)。

教宗說:「在《路加福音》中法利塞人在聖殿祈禱,感謝上主因為他不像其他的人,他還誇耀自己恪守每項戒律。但他忘記最重要的誡命,即愛天主和愛近人。這個人的悲劇正是沒有愛,他把祈禱變成自我讚美。他沒有向上主提出任何請求,因為他不感到自己有需要或有欠缺,而是覺得自己有功勞。他在天主的聖殿内,恭敬的卻是他自己。許多著名的基督徒團體、天主教徒走的正是這條路。」

「除了忘記天主外,法利塞人也忘記了近人,甚至鄙視近人,在他看來,這個近人沒有價值。他認為自己比別人優秀,別人只是其他的人,被丟棄的人,應與之拉開距離。」教宗強調:「在生命和歷史中多次呈現這種動態,誰在前面,就像法利塞人對待稅吏那樣,竪起圍牆,加大距離,使別人被丟棄得更遠。」

教宗說:「這種情況今天也屢見不鮮!我們在世界主教會議上談到受造界、人和亞馬遜居民受到剝削的情況,談到人口販運、人類作為交易的情況!停止掠奪他人,不再使我們的弟兄姐妹和大地姐妹受到傷害,這些仍不足以彌補過去的錯誤,因為我們在亞馬遜被損壞的面容上看到了這些過失。」

「自我崇拜藉著虛偽的形式繼續它的禮儀和『祈禱』,忘記恭敬天主的真正禮儀,這禮儀總是透過愛近人來實現。許多人自稱是天主教徒,卻忘記自己是基督徒和應有的人性。」

教宗邀請衆人:「祈求恩寵,切莫以為自己高人一等、一切都搞定,也不要成為憤世嫉俗和嘲笑別人的人。」

談到稅吏的祈禱,教宗說:「他沒有以自己的功勞,而以自己的過失作為開端;沒有顯示自己的富有,而是自己的貧窮……。上主垂聽了他的祈禱,雖然只是寥寥數語,卻是態度真誠的祈禱。事實上,他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都不敢,承認上天浩瀚無比,自己自覺卑微。他的祈禱發自内心:把心置於天主面前,不圖表面功夫。祈禱正是讓天主看到我們内心,不佯裝,不尋找借口,不為自己辯白。」

教宗表明:「稅吏讓我們重新發現我們的起點,那就是把自己視為需要救恩的人,這是恭敬天主的第一步,天主憐憫那承認自己匱乏的人。正如古代隱修士教導的那樣,各種靈性錯誤在於認為自己是義人,把天主,唯一的公義留在門外。」

教宗指出:「如果我們真心實意地注視自己的内心,我們就會看到在自己内既有稅吏,也有法利塞人。我們有點像稅吏,因為我們是罪人,有點像法利塞人,因為我們自負、能夠為自己辯白……。讓我們祈求恩寵,感覺自己是需要憐憫和内心貧乏的人。」

「《德訓篇》中那個謙卑人的祈禱穿雲而上,直接上升到天主面前,而那自稱義人的祈禱卻留在地面,受制於利己主義的引力。」

教宗解釋說:「這是因為天主子民憑著信仰意識在窮人身上看到高天的守門人,在法利塞人的祈禱中卻沒有這種意識。是窮人在決定是否為我們敞開永恒生命之門,他們不將自己視為今生的主人,不將自己置於別人前面,他們只在天主内享有自己的財富。」

教宗最後總結道:「在這次世界主教會議中,我們有幸聆聽了窮人的聲音,反思了他們受到掠奪發展模式的威脅,生命呈現出不確定性的狀態。雖然如此,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許多人向我們表明,以不同的方式看待現實情況、伸出雙手把它作為恩典來接納是可能的,同時明瞭居於受造界之中不應將之作為利用的途徑,而是予以守護的家園,信賴天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閉幕詞:須從牧靈、文化、生態與社會的整體觀看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

CNS photo/Paul Haring

「泛亞馬遜地區世界主教會議特別會議」專頁

2019年10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亞馬遜世界主教會議第16次全體大會通過《最後文件》後,先向全體與會者致以謝意,肯定他們以同道偕行的精神在「工作、聆聽和探討方面作出了見證」。隨後,教宗以會議中所探討的文化、生態、社會與牧靈四大幅度向全體與會者發表了即席講話。

從文化的幅度切入

教宗先從文化的幅度切入,他對大會針對「本地化」的討論及對不同文化的評估與尊重尤其感到滿意。他進一步表示,本地化是教會傳統內看重的議題,40年前拉丁美洲主教團召開的普埃布拉會議就曾經探討過這個主題。

生態的幅度

教宗隨後談到生態的幅度,他先向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巴爾多祿茂致以敬意,說明宗主教是喚起生態意識的倡議者之一。教宗表示,《願祢受讚頌》通諭隨之誕生,生態的意識逐漸受到推廣和提升,對今日強制開採和摧毀的行徑起到了抵制的作用,而亞馬遜是有關議題的主要參照點之一。教宗進而闡明,許多青年也關心生態的議題,他們明確表達「未來是屬於我們的,你們不能替我們作決定」。對於在亞馬遜、剛果等地所面臨的生態危機,他們也表達關切。

社會的幅度

教宗接著談到社會的幅度,表示不只受造界受到影響,人類也遭受到剝削。教宗指出,亞馬遜人民在許多層面遭受到殘酷的剝削,「他們的文化認同也遭到摧毀」,剝削的部分也包含人口販運。教宗舉例說明,他在秘魯馬爾多納多港牧靈訪問時,在當地的機場就注意到有告示牌提醒人民提防和反對人口販運,意謂著這是個相當普及的現象。

牧靈的幅度

有關牧靈的幅度,教宗闡明福音宣講的需要和迫切性,並重申這是四個幅度之中最主要的部分。他強調福音需要被文化所「理解、吸收和採納」,司鐸、平信徒、男女會士及終身執事在加強福音宣講的工作上都能有所貢獻。教宗進而表明,在新的職務上需要採納創意,需要對初期教會中婦女的角色和終身執事職作進一步的研究。為此,教宗有意設立一個新的委員會與傳信部共同進行相關的研究工作。

教會需要改革的部分

教宗方濟各在致詞中也提到教會需要改革的部分。他首先提到司鐸培育,表明這是主教團的任務,敦促年輕一代的度奉獻生活者要「加深使徒的熱忱」,到邊緣地帶服務。教宗進一步表示,「年輕的修道人若能到鄰近的區域牧靈服務一年將會很好」,而「那些在接受外交服務訓練的年輕司鐸至少要在傳教區待上一年的時間」,但「並非在聖座使館内實習,而是為當地主教服務」。此外,有需要在同一個國家内重新安排調派司鐸,安排歐美等國的司鐸前往亞馬遜地區服務的建議也需要加以考量。至於度奉獻生活者在其它地區接受培育後不願返回自己的教區,這是個「危險」的現象。

婦女在教會中的角色

教宗也談到《最後文件》中論及婦女在教會中的角色,表示這個部分談論得不多,「我們似乎還沒有意識到婦女在教會中的意義」,只從「功能性」的角度看待這個議題。「婦女在教會中的角色遠遠超越功能性,我們需要在這方面多加努力。」隨後,教宗談到組織架構重組的問題,表示泛亞馬遜教會網絡(REPAM)必須有更大的統一性,能夠以「半個」主教團的組織架構發展。

原住民禮儀

有關《文件》中提到原住民禮儀的部分,教宗表示禮儀及聖事部將對禮儀本地化的相關提議加以檢視。他也提到天主教會内現行的23種禮儀是逐漸發展起來的,對於這些在教會傳統内保留其獨特性的團體不該感到害怕,神聖慈母教會將引導我們朝此道路向前邁進,而不是彼此區分。此外,教宗將與聖座促進人類整體發展部部長圖爾克森(Peter Turkson)樞機談論在該部會内設立一個「亞馬遜部門」。

有關媒體介紹《最後文件》的四個幅度

教宗也感謝所有幕後的工作人員,對於報導世界主教會議的媒體工作人員特別致以謝意。教宗最後籲請媒體務必從文化、社會、牧靈和生態的四個幅度介紹《最後文件》,因為總是會有一些天主教的「精英份子」只願關注某些「細微」的部分,而忽視和否定了「宏觀」的整體。只有當我們以會議中所探討和診斷的内容一同從事教會内的牧靈工作,我們大家才都是贏家。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