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在泰國和日本的訪問是個恩典

CNS photo/Guglielmo Mangiapane, Reuters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2019年11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向聚集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的信友和訪客回顧了剛在泰國和日本完成的牧靈訪問。教宗表示此次訪問加深了他與兩國人民的親近與感情,祈願天主保佑兩國繁榮昌盛、和平安康。

教宗的講話從訪問的第一站泰國開始,他首先向泰國人民深厚的精神和文化傳統致以敬意,稱他們是帶著「美麗笑容」的人民。接著,教宗回顧了在該國進行的諸多訪問,包括他與民政當局、主教弟兄、泰國僧王和國王的會晤。教宗說,他鼓勵該國的各個組成元素致力於和諧共處,促進惠及所有人的經濟發展,並治癒剝削的創傷,特別是對婦女和兒童的剝削。

教宗特別提及訪問聖路易斯醫院,鼓勵地方教會對病患和窮人的支持。他也談到在當地主持的兩個彌撒聖祭,表示:「我們清楚地看到福音的本地化如何在泰國人民中間落實。」

接著,教宗談到了他牧靈訪問的第二站日本。他再次強調這次訪問的格言是「保護所有生命」。教宗表示:「對於一個經歷了原子彈爆炸和最近核災難的國家來説,這個主題非常重要。」對此,教宗強調:「為保護生命必須熱愛生命,在今日比較發達的國家裡,人們對生命意義的丟失是個嚴重的威脅,年輕人是最直接的受害者。」教宗進而解釋這也是他鼓勵青年勇敢面對未來的理由,邀請他們在祈禱和為他人服務時,向天主敞開胸懷。

教宗也回顧了在長崎和廣島的訪問,他在那裡與三重災難受害者會晤,並呼籲廢除核武器。隨後,教宗盛讚日本人民「忠實地保持他們的宗教和道德價值觀,並向福音訊息敞開大門。」

最後,教宗表示日本在建設一個更加公正與和平的世界以及在人類與環境的和諧上,可以成為各國的領導者。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夫妻應成為教會之家和天主的活雕像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11月1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羅馬陰雨濕冷,250名病患在保祿六世大廳透過屏幕參加這項活動,教宗首先問候了他們,然後趁雨停的間歇乘座車問候了廣場上的朝聖信友。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反省了保祿宗徒在格林多受到的款待(十八章)。

保祿在傳福音的行程中從雅典來到格林多城,受到阿桂拉和他的妻子普黎史拉的款待。這對猶太人夫妻因喀勞狄皇帝的命令被迫離開羅馬,在這裡住下。

教宗藉此表示:「猶太民族在歷史上受了很大的苦難,我們在上個世紀看到他們遭受的許多暴行,衆人都認為這樣的事已經結束。但今天迫害猶太人的惡習又在各處捲土重來。」

談到當天的主題,這對猶太夫妻阿桂拉和普黎史拉在格林多服事新生的基督徒團體,教宗稱他們是致力於福傳使命的許多基督徒的圖像。「事實上,他們的住家首先是實踐基督徒款待藝術的場所,他們憑著完全信賴天主的心慷慨地為外鄉人騰出空間。這對夫妻的敏覺促使他們為實踐基督徒款待的藝術而能捨棄自我,敞開自己的家門,接待保祿宗徒。這樣一來,他們不僅款待福傳者,也接納了他的宣講,即基督的福音是『為使一切有信仰者獲得救恩的天主德能』(參:羅1:16)。從那時起,他們的住家便充滿了『生活』聖言的馨香,人的心靈因此而富有生氣。」

「阿桂拉和普黎史拉與保祿慷慨分享的不僅是物質空間,他們也同保祿一樣是以製造帳幕為業的。保祿把這項辛勤操作視為基督信仰見證的絕佳機會,也是維持自己生計而不加重別人負擔的正當途徑。就這樣,這對夫妻的住家也成了教會之家、聆聽天主聖言和舉行感恩祭的場所,向主内的弟兄姐妹們敞開大門。」

教宗隨即表明:「今天,在一些沒有宗教自由和基督徒沒有自由的國家,基督徒也聚集在一個房舍,在暗地裡祈禱和舉行感恩祭。今天也有這樣的房舍,這樣的家庭,它們成了感恩聖事的殿宇。」

「在《宗徒大事錄》的記載中,這對夫妻永遠留在保祿的心中。事實上,他們隨同保祿離開格林多城,先是去了厄弗所,然後來到羅馬,他們的住家繼續成為要理講授的場所。保祿稱他們為基督耶穌内的助手,感謝他們為了救自己而冒著生命的危險(參:羅16:4)。今天也有許多家庭在受迫害時期收留受迫害者,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

教宗最後希望所有基督徒夫妻和平信徒都以阿桂拉和普黎史拉為典範:「你們平信徒因著聖洗聖事應成為負起責任的人,將信仰向前推進。這已是許多家庭的承諾,也是這些夫妻、這些基督徒團體和平信徒的承諾,他們為促進信德的成長貢獻了『沃土』(本篤十六世2007年2月7日要理講授)。我們要祈求天父,讓夫妻成為祂的真實和活雕像(《愛的喜樂》勸諭11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與不同信仰者搭建橋樑,絕不可攻擊他們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11月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大約有1萬2千名朝聖信友在場參加。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反省了聖保祿宗徒在雅典阿勒約帕哥的宣講(參閲:宗十七22-34),邀請基督徒與無信仰者或其它宗教的信徒搭建橋樑。

教宗指出:「保祿來到雅典,見城裡滿是偶像,心中很是悲憤。但與異教的接觸非但令他逃避,反而推動他與異教文化建立對話的橋樑。的確,保祿來到最具意義的場所:猶太會堂、街市和從事政治-文化生活的阿勒約帕哥。他不自閉,而是會晤所有人,包括伊壁鴆魯派和斯多噶派以及許多其他的人。他沒有以仇視,而是以信仰的目光看待雅典和異教世界。」

「今天,我們也要祈求聖神教導我們與文化,與無信仰者或不同於我們信仰的人搭建橋樑。要永遠搭橋,永遠伸出手來,切莫有任何攻擊行為。我們要祈求聖神賜予我們能力,好能將基督信仰慎重地融入當地文化,以默觀的目光注視那些不認識基督的人,讓愛也能溫暖最冷漠的心房。」

教宗表示:「保祿的態度令我們反思我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城市,詢問自己是以冷漠和鄙視的心態,還是憑著信德的目光在衆生當中認出天主的子女。保祿所選擇的目光激勵他在福音與異教世界之間打開一條通道,在古代世界最著名的場所之一阿勒約帕哥樹立了將信仰訊息本地化的傑出榜樣,向朝拜偶像的人宣講耶穌基督。他在宣講時不攻擊他們,而是使自己成為『搭橋的人』。保祿在城中看到一座沒有任何圖像的祭壇,上面只寫著『給未識之神』。他便以此為切入點,向衆人表明天主離我們並不遠,我就將你們所敬拜而不認識的這一位,傳告給你們。保祿從《聖經》中啓示的天主談到天主的救贖和審判,即基督的訊息,表明在造物主與人所建築的殿宇之間有著天壤之別。」

教宗引用本篤十六世的有關教導,強調:「保祿所宣講的是人們不認識,卻能體驗到的那一位。」

教宗最後表示:「保祿的宣講近乎初傳,邀請人們悔改。他的話語令衆人驚奇,卻也遇到一個障礙,因為『基督的死亡與復活似乎是個絆腳石』(格前一23),引起譏笑和譏諷。保祿於是離開他們,他的嘗試似乎失敗了。不過,也有人向信仰敞開了心門,例如阿勒約帕哥的成員狄約尼削,和一個名叫達瑪黎的婦人。最終,福音也藉由這兩個人的聲音在雅典生根和傳揚。」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解開我們心靈的枷鎖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10月3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以《宗徒大事錄》記述保祿和息拉來到馬其頓傳教的事跡為當天要理講授的主題(宗16:9-34)。教宗強調:「聖神是教會傳教使命的主角,祂引領福傳者的行程,為他們指明應走的道路。」

教宗的反省以保祿在馬其頓遇到的3個事件為核心:

1.傳福音和為一個賣紫紅布的女人里狄雅及其家人付洗;

2.為一個受到主人剝削的女奴驅魔,然後與息拉一同坐監;

3.最後是獄警和他全家人信從了天主,接受洗禮。

保祿一來到馬其頓就宣講基督,一個賣紫紅布的女人里狄雅聽了他的話後立即皈依。教宗說:「聖神具有改變一切事物的大能,里狄雅信從了基督,與全家人領洗,款待那些屬於基督的人,將保祿和息拉接到自己家中。我們在此看到基督信仰進入歐洲的見證:一個本地化的進程正是從這裡開始,至今仍在持續。基督信仰是從馬其頓傳入歐洲的。」

緊接著,保祿和息拉治癒了行占卜的女孩。這女孩的主人們見到自己再也無法從她身上獲利,便控告保祿和息拉擾亂治安,二人因此坐監。教宗指出:「在里狄雅家裡受到了熱情接待後,保祿和息拉又得面對牢獄的嚴酷,從里狄雅家和家人皈依的慰藉轉為牢獄的悲苦。」

然而,保祿和息拉在監獄内沒有任何抱怨,他們只是讚頌天主,以祈禱作為對監禁的回應。祈禱使他們獲得釋放,一場地震動搖了監獄的地基,所有的門立時打開,鎖鏈也被解開了,獄警以為囚犯都已逃走,準備自殺。就在這個絕望時刻,基督的救恩之光來到,獄警接納了門徒們,領他們去洗傷,並接受了聖洗。

教宗說:「在這個無名獄警的深夜裡,基督之光在照耀且戰勝了黑暗:心靈的鎖鏈解開了,在獄警和他的家人中呈現一種從未有過的喜樂。聖神正是如此推動傳教使命:自五旬節起,聖神一直是傳教的主角。祂帶領我們前行,希望我們忠於祂催促我們要回應的聖召,將福音帶給他人。」

教宗最後邀請衆人祈禱:「懇求聖神賜予我們一顆開放、敏於察覺到天主及熱情款待弟兄姐妹的心靈。我們也應敞開心靈,如同那個獄警一樣,接受聖神的撫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教會不是堡壘而是接納衆人的帳幕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會不是一座堡壘,而是能夠拓展其空間的帳幕,讓衆人都能進入。」(依54:2)

2019年10月23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反省《宗徒大事錄》的章節和天主聖言在現世傳播的旅程。教宗指出,這段旅程以初期基督徒遭受迫害為起點,但迫害非但令福傳停頓,反而成了拓展園地和播撒聖言種子的機遇。

教宗解釋說:「基督徒沒有恐懼,他們必須逃避,但隨身帶著聖言,將聖言傳到各處。教會的本質在《宗徒大事錄》的敘述中呈現出來,教會要『走出去』,否則就不是教會;她要麽在行走、總是在拓展,讓別人進入,要麽就不會成為教會。在基督信仰生活中,關閉的門從來就不是好標記,因此最好避免由此引起的冷漠和拒絕。」

教宗提到,他在羅馬或他過去的教區看到有些聖堂緊閉大門,這是不好的標記,他說:「聖堂應當總是敞開大門,因為這是一個聖堂的象徵:常該對外開放。教會『蒙召成為門庭大開的天父之家……如果有人因聖神的感動,便可進堂尋找天主,而不會嚐到閉門羹』(《福音的喜樂》勸諭46號)。」

「保祿和巴爾納伯在聖神的激勵下從傳教動力的中心地安提約基雅出發,到不同的地區宣講基督,首次將聖言傳入外邦人的環境。然而,這個重大的創舉卻激起十分熱烈的爭論,以致有些猶太人堅稱必須行割損才能得救。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保祿和巴爾納伯前去耶路撒冷徵詢宗徒和長老的意見。這是教會歷史上的首次公議會,所面對的是一個非常微妙的神學、靈修和教規問題,即信奉基督與遵守梅瑟法律之間的關係(參閲:宗14:27-15:6)。」

教宗指出:「在這次會議中,初期教會的『柱石』伯多祿和雅各伯的發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們邀請衆人不要強迫外邦人接受割損,卻只要求他們戒避偶像及其所有的表達方式。衆人由這次討論達致共識,這項決定以寫給安提約基雅的信函獲得批准(同上,15:7-21)。」

講述了耶路撒冷宗徒會議後,教宗重申教會眾議精神的本質。他說:「耶路撒冷會議在面對分歧和尋求‘在愛德中持守真理’的方法上,給我們指明一條重要的途徑。它提醒我們,教會解決衝突的方法應以留意和耐心聆聽的對話為基礎,在聖神的光照下進行分辨。事實上,聖神幫助我們克勝封閉和張力,在我們心中施展作為,讓我們抵達真理和美善,達至合一。」

教宗最後表示:「這段章節有助於我們領會眾議精神的含義。宗徒們的信函很有趣味,他們這樣寫道:『聖神和我們決定』(宗15:28)。聖神的臨在正是眾議精神的所在,否則就不能稱為眾議精神,卻是會客室、議會的辯論或其它事物。」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福傳乃是促進人與天主的相遇

CNS photo/Paul Haring

「超越本位主義、向救恩的普世性開放、克服阻力,以及依靠天主的計劃和祂的創意,以便走上新道路。」

2019年10月16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在以《宗徒大事錄》為主題的要理講授中闡明了上述思想。教宗談到伯多祿宗徒與羅馬百夫長科爾乃略的相遇,指出福傳者不可成為天主創造工程的阻礙,而應促進人心與上主的相遇。

教宗解釋說:「天主要求我們超越各種本位主義,好能圓滿地活出兄弟友愛精神。這個目的在於:超越本位主義,向救恩的普世性開放,因為天主『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弟前2:4)。有多少人由水和聖神獲得重生,領過聖洗的人蒙召走出自我、向他人開放、接近人群,這種共同生活的形態將各種人際關係轉化為兄弟友愛的經驗。」

「伯多祿祈禱時看到一個異像,從天上降下一塊桌布,裡面有各種四足獸,並有聲音邀請他食用這些動物。伯多祿是個守本分的猶太人,拒絕食用法律所禁止的食物,認為這些是不潔之物。天主卻讓他明白,不可將已潔淨的稱為污穢(參閲:宗10:9-15)。」

教宗指出:「這件事成了伯多祿生命中一個決定性的轉捩點,天主向他提出了挑釁,引發他轉變思想。上主藉著這個異像希望伯多祿不再根據潔淨與不潔的範疇來評斷人和事物,而應學會走得更遠,看到人心和他的意向。事實上,不潔並非從外面進入,凡從人裡面出來的,才使人污穢(參閲:谷7:21)。」

「伯多祿於是來到科爾乃略的府邸,這位百夫長是個外邦人,但慷慨好施,又常向天主祈禱(宗10:1-2)。伯多祿做了件引起公憤的事,即向科爾乃略全家人宣講被釘十字架且死而復活的基督,以及凡信祂的人都能得到罪的寬恕,他最後又以耶穌的名為他們付洗。在宗徒們中間這樣的事首次發生。」

「這個非凡事件傳到耶路撒冷,那裡的弟兄們因伯多祿的行為而感到憤慨,他們嚴厲斥責他!伯多祿做了一件打破習俗、超越法律的事!他們因此責怪他。與科爾乃略見面後,伯多祿感到自己更自由,與天主和他人更加共融,因為他看到天主的旨意藉著聖神的行動而顯示出來。」

教宗最後勉勵眾信友成為天主創意的沃土。他說:「今天我們要祈求這份恩寵:讓我們驚嘆於天主的驚喜,不阻礙祂的創意,而是認出並促進那些萬古常新的途徑,復活的主正是透過這些途徑將祂的神傾注在世界上,讓衆人認出祂是『萬民的主』(宗10:36)。」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轉變我們的心,讓我們視他人為兄弟姐妹

CNS photo/Paul Haring

2019年10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對《宗徒大事錄》中有關掃祿歸化的記載進行了反省。教宗表示,掃祿先前是新生教會的迫害者,後來成了天主揀選的器皿,向外邦人宣講福音。掃祿在迫害基督徒時,認為自己是在為上主的法律效勞,心中只有死亡的氣息。

教宗向在場的朝聖信友說:「你們中有些是來自受過獨裁專制迫害的人民,因此你們很了解追捕人和俘獲他們意味著什麽。」

「年輕的掃祿被描寫成一個強硬的人物,不能容忍與自己想法不同的人,將自己的政治或宗教認同絕對化,把別人簡化為應加以對抗的潛在敵人。掃祿是個空想理論家,宗教在他内轉變成意識形態,即宗教意識形態、社會意識形態,以及政治意識形態。然而,與基督的相遇則令掃祿明白,真正需要對抗的敵人是控制世界的惡神,不應與人對抗,而應對抗那激起他們行為的邪惡。」

「掃祿是個憤怒的人,這種憤怒和自相矛盾的心境邀請我們每個人捫心自問:我是如何度信仰生活的?我去與別人相遇,還是與他人對立?我對普世教會有歸屬感,還是抱持一種選擇性的意識形態?我恭敬天主,還是朝拜教義公式?我的宗教生活如何?我對天主的信仰使我與人為善,還是仇視有別於我的人?」

「復活的主向掃祿顯示自己時,也觸動他的心。上主要求掃祿對自己的行為作出解釋說:『掃祿,掃祿,你為什麼迫害我?』復活的主在此表明,祂與那些相信祂的人融為一體:打擊教會的一個成員,就是打擊基督自己!那些理論家們希望教會所謂的『純正』,他們的做法也是在打擊基督。」

「掃祿被基督的光所照射,因而什麽也看不見,從一個強壯、有權威和獨來獨往的人變成軟弱、需要幫助和依靠別人的人。與基督的相遇卻使他開啓從死亡到生命的過渡。從那一時刻起,他只仰賴基督,接受洗禮後成為天主手中的器皿,讓衆人認識天主。」

教宗最後表示:「聖洗聖事對掃祿,就如對我們每個人一樣,標誌著新生命的開始,讓他以新的眼目看待天主、看待自己和他人,將他人視為主内的兄弟姐妹……。我們要祈求天父,讓我們也像掃祿那樣體驗到與祂的愛碰觸的美好,因為天主的愛能使鐵石般的心轉化為血肉的心,能使我們『懷有耶穌所懷有的心情』(斐二5)。」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聖神是福傳的主角

CNS photo/Yara Nardi, Reuters

2019年10月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中反省了《宗徒大事錄》記載的斐理伯宗徒傳教的事跡。

教宗指出:「在斯德望殉道後,緊接著就爆發了嚴厲迫害耶路撒冷教會的行動,許多基督徒都逃散到猶太和撒瑪黎雅鄉間。在《宗徒大事錄》中,受迫害好似宗徒們生活中的家常便飯。」

教宗說:「然而,福傳的火焰並沒有熄滅。迫害非但熄滅福傳的火焰,反而使它燃燒得更旺。在這段歷史篇章中又添加了福音旅途上的一個新階段,即斐理伯在撒瑪黎雅城傳教(宗8:5-8)。斐理伯在那裡遇見一個向天主敞開心懷的外鄉人。這人是個有權勢的太監,厄提約丕雅女王的高官。他當時正在誦讀《依撒意亞先知書》,於是向斐理伯表示,為明白天主聖言需要得到指教(同上,30-31)。」

「斐理伯與這個厄提約丕雅人的對話也讓我們省悟到,只讀《聖經》還不夠,需要領會其意涵,找出『要點』並超越『表面』文字,從那賦予文字生命的聖神汲取靈感。正如本篤十六世教宗在天主聖言世界主教會議開幕時所言,『釋經學,即真正的《聖經》閲讀不只是文字現象…也是我生命的動態』(2008年10月6日的默想)。進入天主聖言乃是樂於走出自己的限度,好能迎接並順從基督,祂是天父生活的聖言。」

「遇見斐理伯後,厄提約丕雅人終於明白他正在閲讀的那段經文,認出那受苦的溫順僕人正是斐理伯和整個教會宣講的那位基督。他於是請求接受洗禮,宣認耶穌是上主。然而,是誰推動斐理伯前往曠野會晤這個人呢?是聖神,祂才是福傳的主角。若沒有聖神,就不會有福傳。」

教宗最後總結道:「福傳意味著我們要讓聖神引領自己,讓聖神推動我們以見證、甚至殉道,並以言語來宣講。願聖神讓男男女女的信徒在傳揚福音時將他人引向基督,而不是自己,懂得給天主的行動騰出空間,讓他人在上主面前成為自由和負責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殉道者是真正的得勝者,不是「聖像」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19年9月2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論述了斯德望執事的形像,他是首位基督徒殉道者,殉道前在百姓中顯大奇蹟,行大徵兆,卻引起會堂中幾位成員的反感和憎惡(宗6:8-10)。教宗在要理講授中反省了《宗徒大事錄》對斯德望的記載,強調了服務和殉道兩個幅度。

聖史路加告訴我們,正當「福音在世界上傳播開來」之際,基督徒團體内部「出現了一些問題」,這個團體由希伯來人和希臘人組成,這些希臘化的猶太人雖有不同的敏銳性,卻得到了接納。然而,竊竊私語和背後議論促成了不和,希臘人說他們的寡婦在團體内被疏忽了(同上,宗6:1)。

宗徒們於是聚在一起尋找解決之道,他們決定將宣講福音和行愛德的工作分開進行。

教宗說:「宗徒們越來越意識到他們的主要召叫是祈禱和宣講天主聖言,即祈禱和宣講福音這兩件工作。為了解決所發生的問題,他們建立一個核心團體,由『七位有好聲望,且充滿聖神和智慧的人』組成(宗6:3)。這七個人接受了覆手後,就負責食堂的服務工作。」

教宗強調了執事該當做的工作,指出:「執事是為服務而立的。教會内的執事不是第二司鐸,不是的。執事是另一回事。執事的存在不是為了祭台,而是為了服務。執事在教會内是服務的守護人。倘若一個執事過於喜愛登上祭台,那就錯了。祭台不是他的道路。是宗徒們立了執事。」

斯德望是七位執事中的一員,他受到的阻力最頑強。

教宗說:「他的對手們選擇了最窮兇極惡的方法來除掉一個人,這方法就是誹謗和作假見證(宗6:10-15)。我們知道,誹謗總能害死人。這塊意欲毀壞一個人名譽的『惡性腫瘤』也攻擊教會的其餘部分,當我們出於狹隘的利益,或為掩蓋自己不盡職責的表現而與人結盟來玷污別人時,我們就會嚴重損害教會團體。」

「斯德望被帶到公議會,人們以假見證指控他。在這種情形下,他重溫了以基督為中心的神聖歷史,稱死而復活的耶穌的逾越奧跡是了解整個盟約史的秘訣。斯德望也勇敢地斥責那些對待先知和基督的虛偽行為。他的話引起激烈的反應,以致被石頭砸死(同上,宗7)。」

教宗說:「斯德望表現出基督的門徒的真正『本色』。他不尋求捷徑,不為保存性命而向有權勢的人求情,而將自己的性命交在上主的手中。斯德望在那個時刻的祈禱極美好:『主耶穌!接我的靈魂去罷!』(宗7:59),他寬恕了迫害他的人,大聲呼喊說:『主,不要向他們算這罪債!』(宗7:60),然後以天主的兒子的身份死去。」

教宗指出:「將自己的生命交在天父的手中,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是提升我們天主子女身份的法寶。如同斯德望那樣,今天的殉道者比教會初期更多,而且到處都有。殉道者並非『聖像』,而是有血有肉的男男女女,正如《默示錄》所言『他們曾在羔羊的血中洗淨了自己的衣裳,使衣裳雪白』(宗7:14)。」

教宗最後勉勵信友們:「在瞻仰昔日和今日殉道者的同時,讓我們學習活出圓滿的生命,接納每日忠於福音和效似基督的殉道生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唯有天主許可的事物才能持久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19年9月18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宗徒大實錄》的章節,内容論述了一位名叫加瑪里耳的法利塞人,他有分辨能力,在公議會中起身維護向民衆宣講耶穌的伯多祿和其他宗徒。

教宗指出:「宗徒們沒有被猶太人禁止他們宣講的命令所嚇倒。五旬節過後,他們與聖神結成了牢固的聯盟。他們常說『我們與聖神』(宗5:32)或『聖神和我們』(宗15:28)。這些人的勇氣令我們欽佩。讓我們想想,他們可曾是膽怯的人:耶穌被逮捕時,他們全都逃離四散了。可是,他們為什麽能從膽怯變得這麽勇敢呢?因為聖神與他們同在。我們也如此:如果我們心中有聖神,我們就會奮勇向前,就有在許多的爭鬥中獲勝的勇氣。這勝利並非因著我們,而是因著與我們同在的聖神。」

教宗繼續表示:「今天的殉道者也有宗徒們同樣的勇氣,為信仰作了見證。4年前在利比亞海灘被割喉宰殺的科普特禮基督徒就是一例,他們臨終時的最後喊出的是『耶穌,耶穌』。他們沒有出賣信仰,因為聖神與他們同在。宗徒們的堅定意志令猶太教的『宗教體系』顫抖,引起他們激烈的反應,就如今天那些打擊基督信仰的人的所作所為。加瑪里耳在公議會上向他的弟兄們展示,如何在超出他們慣常公式的情況下運用分辨的藝術,提醒他們,人的各種計劃即便在起初獲得成功,都終將破滅,但從上而來並得到天主許可的一切事物都會持久。」

教宗說:「人的計劃總會失敗;它們受時間的限制,如同我們一樣。想想所有國家的許多政治計劃,以及它們如何從一方轉向另一方。想想衆多偉大的帝國,以及上個世紀的獨裁政權,它們認為自己強大無比,能統治世界。結果它們全都垮台了。想想今天的帝國,若天主不與它們同在,它們也將垮台,因為人自身的力量不能長久。唯有天主的大能永存。在教會的歷史上也是如此:儘管在教會内有許多罪惡,許多醜事,教會卻沒有崩潰,因為天主與她同在。我們是罪人,也經常立惡表樣,但天主與我們同在。天主先拯救我們,然後再拯救他們,但祂總是賜予救恩。加瑪里耳勸公議會的人要慎重行事,不要迫害這些門徒,免得『與天主作對』。事實上,若納匝肋人耶穌的門徒所相信的是一個謊言者,他們必要消散,歸於烏有。」

教宗稱加瑪里耳的話具有遠見,提供了「了解福音」的準則,因而能從樹的果實辨別好樹還是壞樹(參閲:瑪7:16)。

教宗最後邀請衆人向聖神祈求分辨的恩典。他說:「讓我們祈求聖神,使我們透過天主在當今時代經過,以及在近人面容上顯示的標記,常能曉得看到救恩史的整體性,好能懂得時間與人的面容都是永生天主的信使。」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