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週三公開接見:別讓失望癱瘓我們的心靈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6月18日,教宗良十四世在週三公開接見中反省關於貝特匝達水池旁癱子的福音章節,並提醒眾人切勿「因氣餒而陷入靈性冷漠」。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的要理講授全文:

癱子得治癒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很久,
便對他說:『你願意痊癒嗎?』」
(若5:6)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讓我們繼續默觀那位治癒人的耶穌。今天,我特別邀請大家思考那些我們感覺「被困住」、陷入死胡同的處境。有時候,我們似乎覺得再懷抱希望已無意義,於是便放棄掙扎,甘於現狀。福音以「癱瘓」這幅圖像來描述這樣的情況。因此,今天我想特別談談若望福音第五章所記載的一個癱子的痊癒(若5:1-9)。

耶穌為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慶來到耶路撒冷。祂並沒有立即進入聖殿,而是停留在一扇門旁,那是宰殺羔羊前為牠們洗淨的地方。在這扇門旁,也躺著許多患病的人。他們與羔羊不同,因為被視為不潔而被排除在聖殿之外!然而,耶穌親自前往探訪他們的痛苦。這些人懷有奇蹟的希望,希望命運會有所改變:在門旁有一個水池,被認為具有治癒能力;據當時的信仰,只要水面攪動,最先下水的人就會得痊癒。

於是,在這裡形成了一種「窮人間的競爭」:我們可以想像那些患病的人如何艱難地拖著身體想要進池中。這水池名叫貝特匝達(Betzatà),意即「慈悲之家」:這可以成為教會的象徵,在此病人與貧苦者聚集,而主親臨其中,施予醫治與希望。

耶穌走近一個癱瘓了三十八年的人。他已經完全認命了,因為每當水動時,他總是來不及下水(參閱若5:7)。事實上,使我們癱瘓的,常常是「失望」。我們意志消沉,甚至陷入冷漠的境地。

耶穌對那癱子提出一個看似多餘的問題:「你願意痊癒嗎?」(若5:6)但這問題其實非常必要,因為當人被困在某個狀態多年時,連想要痊癒的意志也會逐漸消退。有時候,我們甚至寧願繼續病著,好讓別人照顧我們。這也可能成為逃避選擇人生方向的藉口。而耶穌卻喚醒了這人內心最真實、最深層的渴望。

這人對耶穌的回答頗具啟發性,透露出他對生命的看法。他首先說,沒有人幫助他下水:他覺得錯不在自己,而在那些不照顧他的人。這種態度成為逃避責任的藉口。但他真的是完全沒有幫助嗎?聖奧思定給了我們一個光照的答案:「他確實需要一個『人』來治癒他,但這『人』也同時是天主……這人終於來了,還有什麼理由延誤治癒呢?」(註一)

癱子又說,每次他想下水,總有人比他先一步。他這番話表達出一種對命運的宿命觀:我們會覺得人生如此艱難,是因為我們命不好,命運與我們作對。他心灰意冷,覺得自己在生命的賽跑中永遠落敗。

然而,耶穌讓他發現,他的生命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祂邀請他起來,從那長年的困境中站起來,背起自己的床墊(參閱若5:8)。那張床墊不該被拋棄,它代表著他過去的病苦與生命歷史。直到那一刻,他的過去束縛著他,讓他如死人般躺著。如今,卻是他可以背起床墊,帶著它走,選擇他要走的道路!這正是開始行走的邀請,勇敢承擔選擇的責任。而這一切都歸功於耶穌!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讓我們懇求天主光照我們,認出自己生命中「癱瘓」的地方。讓我們勇敢表達出想要痊癒的渴望,並為那些感到無助、無路可走的人祈禱。讓我們再次返回基督的聖心,那是唯一真正的「慈悲之家」!

註一:聖奧思定,《若望福音講道集》第17篇,第7段。

呼籲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教會為世界各地因戰爭所受苦的人民深感痛心,尤其是烏克蘭、伊朗、以色列和加沙。我們絕不可對戰爭習以為常!我們必須拒絕動用強大而精密武器的誘惑。正如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所說:「當今戰爭動用所有現代科學所生產的各種武器,其野蠻性已超越古代任何殘酷行為」(第79號)。因此,為了人的尊嚴和國際法的名義,我要重申教宗方濟各的警告:戰爭永遠是失敗!也重申教宗庇護十二世的話:「以和平,沒有任何損失;以戰爭,一切都可能失去。」

致候

我誠摯問候今天參與公開接見的所有英語朝聖者與訪客,特別來自英格蘭、北愛爾蘭、挪威、喀麥隆、澳洲、香港、日本、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加拿大與美國的團體。

我特別問候 “HOPE80” 國際代表團,他們正展開「希望之火」朝聖之旅,旨在推動和好與和平,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

願天主的愛與博愛之光,常燃在人類大家庭每個人的心中!

願主將智慧、力量與喜樂賜予你們及你們的家人。願天主降福你們!

原文來源:vatican.va

教宗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沒有一個呼求是天主聽不見的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6月11日(星期三),教宗良十四世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反省福音中那位瞎子重見光明後呼求耶穌,並開始跟隨祂的事蹟。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的要理講授全文: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在今天的要理講授中,我願意引導大家省思耶穌生活中的另一個核心層面:祂的治癒行動。為此,我邀請你們將自己內心最痛苦、最脆弱的部分、那些在人生中感到受困、受阻的地方,呈現在基督聖心之前。我們懷著信賴,向主呼求,祈求祂垂聽我們的哀號,並施以治癒!

在這次反省中陪伴我們的聖經人物,將幫助我們明白:即使在迷失時,也絕不可放棄希望。他是巴爾提買,一位盲人乞丐,耶穌在耶里哥遇見了他(參閱谷十46–52)。這個地點別具意義:耶穌正要前往耶路撒冷,但祂的旅程可以說是從耶里哥這個「地底世界」展開的,這座城市位於海平面以下。事實上,耶穌藉著祂的死亡,是要把那位墮落到底層、代表我們每一個人的亞當救回來。

「巴爾提買」的意思是「提買的兒子」:這位男子是透過一段關係被描述的,然而他卻處於極端孤單的狀態。不過,這名字也可以理解為「光榮之子」或「可敬之子」,正好與他實際所處的情況相反。[1] 而在猶太文化中,名字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這也表示巴爾提買未能活出他名字所指的召喚。

接著,不同於那群跟隨耶穌前行的人潮,巴爾提買卻是靜止不動的。福音作者指出,他坐在路旁,因此他需要有人扶他起來,幫助他重新踏上人生的旅程。

當我們發現自己處於看似無路可走的困境時,我們該怎麼辦呢?巴爾提買教導我們要呼求我們內在本就擁有的資源,那些構成我們的一部分。他是一位乞丐,知道如何懇求,甚至懂得大聲呼喊!如果你真正渴望某樣東西,你就會不惜一切代價去追求它,即使別人責備你、羞辱你、叫你放棄。如果你真的渴望,你就會持續不斷地呼喊!

在《馬爾谷福音》中,巴爾提買的呼喊,「耶穌,達味之子,可憐我罷!」(谷10:47),成為東方教會傳統中一條極為知名的祈禱,我們也可以用這句祈禱:「主耶穌基督,天主之子,可憐我這個罪人。」

巴爾提買是個瞎子,但矛盾的是,他卻比其他人「看得更清楚」,他認出了耶穌是誰!在他的呼喊之前,耶穌停下腳步並叫人把他叫來(參閱:谷10:49),因為沒有一個呼求是天主聽不見的,即使我們自己沒有意識到是在向祂呼求(參閱:出2:23)。或許我們會覺得奇怪,為何耶穌不直接走向這位瞎子;但如果我們細想,這正是要重新啟動巴爾提買生命的方式:耶穌鼓勵他重新站起來,祂相信他有行走的能力。這人可以再次站起來,可以從死亡的陰影中復甦。但為了達成這一步,他必須做出一個極具象徵意義的舉動:他要扔下自己的外衣(參閱:谷10:50)!

對一位乞丐而言,外衣就是一切:是他的保障,是他的家,是保護他自身的防線。甚至連法律也保障乞丐的外衣,規定若將它作為抵押品,也必須在晚上歸還給他(參閱:出谷紀 22:25)。然而,許多時候,正是這些表面上的安全感阻礙了我們前行,那些我們為了保護自己而披上的「東西」,反而成了我們無法邁步的羈絆。要去到耶穌面前,讓祂治癒,巴爾提買必須在祂面前毫無保留地顯露自己的脆弱。這是一切治癒旅程的根本一步。

就連耶穌對他提出的問題也顯得奇怪:「你願意我給你做什麼﹖」(谷 10:51)。但事實上,我們並不總是真心希望從自己的病痛中得到治癒;有時我們寧願停留在原地,因為那樣就不需要承擔責任。巴爾提買的回應極為深刻:他使用了希臘動詞 anablepein,這個字既可以譯作「再看見」,也可以譯為「抬頭仰望」。的確,巴爾提買不僅僅是想要重見光明;他渴望重新找回自己的尊嚴!而要能仰望,我們必須先抬起頭來。有時人們陷入困境,是因為生活使他們蒙羞、受挫,他們只渴望再次找回自己的價值。

拯救巴爾提買,也拯救我們每一個人的,是信德。耶穌醫治我們,是為了讓我們得以自由。祂並沒有邀請巴爾提買跟隨祂,而是吩咐他去走自己的路(參閱谷 10:52)。然而,聖馬爾谷福音的結尾寫道,巴爾提買開始跟隨耶穌:他自由地選擇走在這條道路上,跟隨那一位就是「道路」的主!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讓我們懷著信心,將自己的疾病和痛苦帶到耶穌面前,也將摯愛親人的痛苦獻上;讓我們為那些感到迷失、無路可走的人呼求,堅信主必垂聽我們的呼聲,並停下來幫助他們。

備註:

[1] 聖奧斯定也如此詮釋,見:《The Harmony of the Gospels》第二卷第65章第125段。

呼籲

我願向在奧地利格拉茨(Graz)學校悲劇中的受害者獻上祈禱。我與罹難者的家庭、師長及同學們同在。願主以祂的平安接納這些祂的孩子。

問候

我熱誠歡迎今日參與接見活動的英語朝聖者與訪客,特別是來自英格蘭、蘇格蘭、比利時、喀麥隆、辛巴威、中國、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國的各位。值此即將慶祝至聖聖三主日之際,我邀請你們敞開心門,讓聖父、聖子與聖神居於其中。願天主降福你們!

我熱烈歡迎參加今日公開接見的所有英語朝聖者和訪客,特別是來自英國、蘇格蘭、比利時、喀麥隆、辛巴威、中國、印尼、菲律賓、新加坡、加拿大、美國的朋友們。隨著我們準備慶祝即將到來的天主聖三節,我邀請你們敞開心門,讓聖父、聖子與聖神居於其中。願天主降福你們!

原文來源:vatican.va

教宗良十四世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熱忱地回應主的召叫,到祂的葡萄園工作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6月4日(星期三),教宗良十四世在週三公開接見中,繼續他為禧年主題「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所作的要理講授。教宗重申耶穌在《瑪竇福音》中所講的「葡萄園的工人」的比喻:園主即使對那些第十一個時辰才來工作的工人,也給予與其他人相同的工資,這顯示出主那無限寬厚的慈悲與仁愛。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的要理講授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今天,我想再次與大家分享耶穌的一個比喻。這個故事同樣能激發我們的希望。事實上,有時我們會覺得生活缺乏意義,感到自己無用、不足,就像那些在市場上等待被雇用的工人一樣。但有時時間流逝,生活過去了,我們卻感覺不到被認可或重視。也許我們來得不及,別人搶先了,或者我們被其他問題耽擱了。

市場的比喻對我們這個時代也非常貼切,因為市場是交易的場所,不幸的是,甚至連情感和尊嚴也可能在那裡被買賣,只為了賺取些什麼。而當我們感覺不到被重視或認可時,就可能輕易地將自己「賣給」第一個出價的人。然而,主卻提醒我們,我們的生命是有價值的,祂希望幫助我們發現這一點。

在我們今天討論的比喻中,也有工人等待有人雇用他們一天的工作。我們來到《瑪竇福音》第 20 章,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一位行為不同尋常、令人驚訝並挑戰我們的角色。他是葡萄園的主人,親自出來尋找工人。顯然,他希望與他們建立個人關係。

正如我所說,這是一個帶來希望的比喻,因為它告訴我們,這位家主多次出來尋找那些等待賦予生命意義的人。家主一大早就出來,然後每隔三小時就回來尋找要派到葡萄園的工人。按照這個時間表,在下午三點之後,其實已經沒有什麼理由再出門了,因為一天的工作在六點就結束了。

然而,這位不知疲倦的家主,無論如何都想賦予我們每個人生命的價值,於是他在五時再次出來。那些仍留在市場上的工人可能已經完全失去了希望。那一天似乎毫無意義。然而,仍有人相信他們。僅僅為了工作日的最後一小時而雇用工人有什麼意義呢?然而,即使在生活中我們似乎能做的很少,這也是值得的。總有可能找到意義,因為天主愛我們的生命。

這位家主的獨特之處,也體現在一天結束、發薪水的時候。他原先與清晨進入葡萄園工作的工人約定給一個德納,這是一個普通的日薪。他對其他後來的工人則說:「我會給你們合理的工資。」而正是在這裡,比喻挑戰我們:什麼才是「合理的」?對葡萄園的主人—也就是天主—來說,「合理」是指每個人都應該獲得足以生活的所需。他親自召叫了這些工人,了解他們的尊嚴,並根據這點來給予報酬,因此,他給了每個人同樣的一個德納。

故事中提到,那些一大早就來工作的工人感到失望:他們看不見家主舉動的美善。這位家主並非不公義,而是出於慷慨;他不僅看人的功績,也看人的需要。天主願意將祂的國—也就是圓滿、永恆且幸福的生命—賜給每一個人。這正是耶穌對我們所做的:祂不設立等級,不比較高低,只要我們向祂敞開心門,祂就將祂整個自己完全地賜給我們。

根據這個比喻,今天的基督徒可能會想:「既然工資一樣,為什麼要早早開始工作?如果報酬都相同,那我為什麼要多做呢?」聖奧斯定對這些疑問作出回應,他說:「為什麼你要推遲那位召叫你的主呢?你既對賞報確信無疑,卻對那一天的來臨毫無把握?那麼你要謹慎,免得你因為拖延,而使原本應許給你的賞報,反而落空了。」(聖奧思定,《講道集》第87篇,第6段,第8節)

我特別想對年輕人說,不要等待,而要熱忱地回應主的召叫,祂邀請我們到祂的葡萄園工作。不要拖延,捲起袖子行動起來吧,因為主是慷慨的,你絕不會失望!在祂的葡萄園中勞作,你將會找到心中那個深層問題的答案:我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讓我們不要氣餒!即使在生命的黑暗時刻,當時間流逝卻未給我們帶來所尋求的答案時,讓我們懇求上主再次出來,就在我們等待祂的地方尋找我們。祂是慷慨的,祂很快就會來!

原文來源:vatican.va

教宗良十四世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路10:33)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5月28日,教宗良十四世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繼續禧年要理講授系列「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當天,教宗對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他看見,就動了憐憫的心」(路10:33)進行了反思。

以下是要理講授全文: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

我們將繼續默想福音中的一些比喻,這些比喻是改變看法、打開希望之門的契機。希望的缺失,往往是因為我們固執於一種封閉、僵化的觀點,而比喻幫助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事物。

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一位博學的人,一位法律專家;儘管他熟知律法,卻仍需要改變看法,因為他過於關注自己,而忽視了他人(參閱:路10:25-37)。他詢問耶穌如何「承受」永生,使用的是一種將永生視為明確權利的語言。但也許在這個問題背後,藏著的是一種尋求關注的渴望:他唯一要求耶穌解釋的詞,是「近人」,即「離我很近的人」。

因此耶穌講了一個比喻,來轉化他的問題,使它從「誰愛我?」變成「誰曾愛過我?」前者是一個未成熟的問題,後者則是理解了生命意義的成人之問。前者是在角落裡等待的姿態,後者則驅使人踏上旅途。

耶穌說的這個比喻,就發生在一條路上,一條艱難而險峻的道路,就像人生本身。這是一個從耶路撒冷(山上的城市)下行至耶里哥(位於海平面以下的城市)的旅程。這個地勢落差的畫面,預示了接下來會發生的事:一位男子遭到襲擊,被打劫,搶光財物,丟在路邊,半死不活。這是我們生命中也可能會經歷的情境:當處境、人,甚至是我們信任的人奪走我們的一切,留下我們孤立無援。

然而,生命由相遇構成,這些相遇顯示出我們真正的樣貌。我們面對他人、面對他們的脆弱與軟弱時,我們可以選擇:要照顧他們,還是視若無睹。

有一位司祭和一位肋未人也從那條路下來——他們是聖殿中事奉的人,是在聖地中生活的人。但禮儀的實踐並不自動轉化為憐憫的心。事實上,憐憫首先是一種「人性」的呼喚,而非宗教身份的表現!在成為信徒之前,我們首先被召叫成為「人」。

我們可以想像,在耶路撒冷逗留多時後,那位司祭與肋未人或許急於趕路回家。這種匆忙,深深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往往正是它阻礙了我們動憐憫之心。那些將自己旅程視為優先的人,不願為他人停下腳步。

但這時出現了一位願意停下的人:是一位撒瑪黎雅人,一個被猶太人鄙視的民族成員(參閱:列下17)。福音並未提及他的去向,只說他是「路過」— 宗教身份在這裡無關重要。他停下來,只因他是一個人,面對另一個需要幫助的人。

憐憫,總是透過具體的行動表達出來。路加福音細膩地描繪了這位我們口中的「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行動,而經文中他其實只是「一個人」:他靠近,因為若要幫助他人,不能保持距離,而必須捲入其中,甚至不惜弄髒自己,甚至可能被感染;他用油和酒清洗傷口並包紮;他把傷者放上自己的牲口,親自承擔了他的痛苦;他帶他去客棧,掏出「兩個銀幣」(約相當於兩天的工資)支付開銷;他承諾還會再來,並補足餘款—因為這個人不是貨物,不是責任,而是應被「照顧」的生命。

親愛的弟兄姊妹們,我們何時也能中斷自己的旅程,動了憐憫的心?當我們意識到,那位倒在路邊受傷的人,其實也代表我們每一位時。那時,回憶起耶穌無數次為我們停下腳步、照顧我們的恩情,將使我們更有能力去憐憫他人。

讓我們祈求,願我們在「人性」上不斷成長,使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真誠、更加充滿憐憫。讓我們向耶穌聖心祈求,懇求能日益懷有祂的心腸與情感。

呼籲

烏克蘭人民

這幾天,我的思緒常常轉向烏克蘭人民,他們再次遭受針對平民與基礎設施的嚴重襲擊。我保證我與所有受害者,特別是兒童與家庭,同在,也為他們祈禱。

我再次強烈呼籲停止戰爭,並支持一切對話與和平的倡議。我請求大家一同為烏克蘭祈禱,也為所有因戰爭受苦的地方祈禱。

加沙地帶

在加沙地帶,那些母親與父親的哭喊聲越來越強烈地升向天空。他們緊抱著自己孩子遺體,不斷被迫遷移,只為尋找一些食物和一處能躲避轟炸的安全庇護所。

我再次懇求各國領袖:立即停火、釋放所有人質、全面尊重人道法。和平之后聖母,為我等祈。

特別問候

我誠摯歡迎今天參與接見活動的英語朝聖者與訪客,特別來自英格蘭、蘇格蘭、挪威、迦納、肯尼亞、澳洲、中國、香港、印度、印尼、緬甸、菲律賓、南韓、台灣、越南、加拿大及美國的朋友們。

在我們準備紀念耶穌升天的時刻,願你們與家人都能經歷希望與喜樂的更新。願天主降福你們!

來源:vatican.va

教宗良十四世首次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禧年中反思「撒種的比喻」

圖片:Vatican Media

教理講授——2025耶穌基督我們希望

第二部分:耶穌生平 — 第六講:撒種比喻
「衪就用比喻給他們講論了許多事」(瑪13:3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這次我的首次公開接見中,高興歡迎你們到來。今天,繼續教宗各所開啟教理講授,主題為「耶穌基督我們希望」。

今天,我們繼續默想耶穌比喻。這些比喻幫助我們重新獲得希望,因為它們我們展示天主如何歷史行動。今天願意停留在一個稍微特殊比喻上,因為有點像是所有比喻導引:就是撒種比喻參閱13:1-17)。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這個比喻耶穌傳播信息方式,這對我們今天如何宣講福音仍有許多啟發。

每一個比喻講述一個取材日常生活故事,不僅止於此,更要引導我們進入更深意義。比喻我們心中引起疑問,邀請我們不要停留在表面。面對故事呈現圖像,可以自己:「我在這個故事扮演什麼角色?這個圖像我的生命有何啟示?」事實上,「比喻」這個來自希臘文動詞 paraballein意思是「拋到面前」。比喻一個言語我們面前,挑戰我們,促使我們自我反省。

撒種比喻正是關於天主動態,以及產生效果。事實上,福音一句話就像一粒種子,我們生命土地上。耶穌多次種子作為比喻,賦予不同涵。在《瑪竇福音》13中,撒種比喻引出一系列短小比喻,其中有些正是講述發生土地事:麥子子、芥子、田裡寶藏等。那麼,這片土地什麼呢?它是我們心;也可以世界、團體、教會。因為天主話語能夠使各種現實產生效,激發轉變。

開始,我們看到耶穌離開屋子,大批群眾圍繞著他(參閱瑪13:1)。話語引人入勝,激起人心。這些當中,各種不同生活情況。耶穌話語所有人的,但在每個人內心發揮作用不同。這個背景幫助我們更好理解這個比喻真正涵。

我們看到一位不太尋常撒種出來撒種,毫不在意種子落在哪裡。甚至種子不太可能結果地方:路上、石頭上、荊棘中。這種做法聽眾感到驚訝,讓人不禁要問:「怎麼會這樣?」

我們習慣於精打細算——這是必要的——這種方式適用於這位「似乎浪費」種子撒種做法,其實是天主如何我們象徵。的確,種子是否結果,取決於土地如何接納以及環境如何;首先,這個比喻中,耶穌告訴我們的是:天主各種土地也就是我們生活任何處境中:我們比較膚淺、心;我們容易熱情帶動;我們生活重擔壓垮;也有時,我們願意敞開的。天主我們充滿信心,希望這種一日發芽、結果。

這就是我們方式:不等我們成為完美土壤播種而是始終慷慨賜予我們話語。也許正是因為信任,我們內心燃起成為渴望。這就是希望——建立天主慷慨憐憫磐石之上。

談到種子如何結果時,耶穌同時也在自己生命。耶穌就是道,就是種子。**種子若要結果,必須死去。**因此,這個比喻我們啟示:天主願意「我們耗損自己」,耶穌願意為了改變我們生命犧牲性命。

腦海中浮現梵谷美麗作:《撒種者》。那位撒種辛勤播種,想到農夫辛勞。令人感動的是,梵谷撒種身後,畫上已經成熟穀物。而言,這是希望圖像不論如何,種子已經果實。我們確定過程如何,的確結實纍纍。

不過,畫面中心,並非那位撒種者,站在一旁;而是整幅一顆巨大太陽主導。也許這是為了提醒我們,天主推動歷史進程,即便看似遙遠沉默正是太陽,溫暖土壤,使種子成熟。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今天,我們生活哪個處境中,天主觸及我們?我們祈求恩賜我們常常懷著敞開接納種子——話語。如果我們意識自己尚非肥沃之地,不要氣餒,我們懇求我們身上多加工作,使我們成為更好土壤。

呼籲

加沙走廊局勢日益令人擔憂痛心。再次誠懇呼籲:應允尊嚴人道援助進入,結束敵對行動,因為這些暴力帶來沉痛代價,正由孩童、長者病患承受。

來源:vatican.va

教宗要理講授:無論我們是如何迷失方向,天主永遠為我們留一扇敞開的門

The Return of the Prodigal Son (c. 1667-1670) by 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

「我們可以懷抱希望,因為我們知道天父在等待我們。」教宗方濟各為原訂於2025年4月16日舉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發表要理講授稿件,強調了這一重點。由於教宗正在養病的緣故,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暫時取消,要理講授的稿件交由聖座新聞室公布。

蕩子回頭的比喻

教宗繼續以耶穌基督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4月16日開始探討耶穌講的比喻,首先論及大家耳熟能詳的蕩子回頭的比喻(參閱:路十五31-32)。教宗強調,福音提供了希望的訊息,「因為它告訴我們,無論我們是如何迷失方向,或是在哪裡迷了路,天主都永遠會來尋找我們」。

「也許我們像一頭閒晃吃草的羊那樣走偏了路,或者因為疲倦而掉隊」,但無論如何,上主都會來尋找我們(參閱:路十五4-7)。

教宗指出,當我們犯錯時,這經驗常會「讓我們心中浮現一種扭曲的信念,也就是我們在一段關係中只能為奴為僕,彷彿我們必須贖罪,或者真愛並不存在」。

真愛是什麼

教宗表示,「唯有那真正愛我們的,才能使我們擺脫這錯誤的愛的觀念。我們在與天主的關係中,恰好體驗到這點」。

此外,教宗也指出,我們從這個比喻中的長子身上看到,即使他始終留在家裡、待在父親身邊,但他心裡卻與父親保持距離。

為我們留門

教宗解釋道,這個長子「或許也想要離開,但由於膽怯或者不得不,而留了下來,留在那關係裡。然而,當你心有不甘時,就會心生憤怒,而這憤怒早晚會爆發出來。矛盾的是,恰恰是這個長子最後可能會進不了家門,因為他沒辦法與父親同樂」。

儘管如此,聖父教宗提醒道,他的父親還是出來見他,既不責備也不教訓。父親「只是想讓他感受到被愛」,所以「邀請他進來並給他留了門」。

「那扇門也始終為我們敞開」。教宗向我們如此保證,並且說:「這正是我們希望的緣由:我們可以懷抱希望,因為我們知道天父在等待我們,祂從遠方注視著我們,始終為我們留一扇敞開的門。」

教宗最後鼓勵所有信徒反省:「在這美好的故事中,我們處於什麼位置?讓我們祈求天父賜予恩寵,好能也找到回家的路。」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要理講授:必須放下一切阻礙我們走向天主的負擔

「基督與富少年」”Christ and the Rich Young Ruler” by Heinrich Hofmann in 1889

教宗方濟各敦促眾信友放下那阻礙我們領受天主無條件聖愛的一切。教宗方濟各為4月9日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發表要理講授稿件,表達了這份期許。他於3月23日從羅馬傑梅利綜合醫院出院後,遵照醫囑在寓所聖瑪爾大之家養病。雖然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因此取消,但教宗依然要求聖座新聞室將預備好的要理講授稿件公開發表。

教宗繼續以「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希望」為主題的系列要理講授,闡述了耶穌與富貴少年的相遇(谷十17-22)。那時候,跑來了一個人,問耶穌說:「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做什麼?」耶穌向他重申了誡命,叫他變賣他所擁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然後跟隨祂。這個人深感驚訝,做不到耶穌的要求,於是憂傷地離開了。

真幸福的機會

聖父教宗解釋道,耶穌的愛為人提供了重新開始、更新生命的機會。在這段福音中,耶穌「喜愛」這名富貴少年,「甚至在邀請他跟隨自己以前,就先愛了這個人」。

教宗強調,「耶穌喜愛他原本的樣子」。「耶穌的愛不求回報,與這個人操心的論功行賞邏輯恰好相反」。聖父教宗表示,「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白白得到愛、恩寵滿溢時,就會真正地幸福」。

「變賣」重壓我們的一切

為了填滿我們內的匱乏或空缺,「我們不必嘗試去『購買』別人的讚賞、喜愛或尊敬;相反地,我們必須『變賣』那重壓我們的一切,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更自由」。

教宗指出,富貴少年之所以最後獨自離去,是因為「他生命中的雜物把他牢牢地固定在港口」。「有時候,我們以為的珍寶,其實只是阻攔我們的負擔」。

教宗方濟各最後敦促全體信友「將所有哀傷和猶豫不決的人託付於耶穌聖心,讓他們從而能感受到上主慈愛的目光。上主溫柔地注視我們的內心,為之受到感動」。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要理講授:即使感到無力改變,也不要失去希望

正當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靜心養病之際,聖座新聞室在2025年4月2日公布了教宗為原訂於當天舉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所準備的要理講授稿件。教宗省思了《路加福音》中耶穌與稅吏匝凱相遇的事跡(參閱:路十九1-9)。

拒絕放棄

教宗指出,匝凱在某種意義上迷失了方向。「或許他做了錯誤的選擇,或許生活迫使他陷入一個難以擺脫的境地。」他似乎是靠著損人利己的方式致富的。

匝凱得知耶穌要經過時,渴望親眼一睹祂的風采。儘管匝凱身材矮小,但出於深切的願望,他並沒有放棄。

教宗闡述說:「當你有個很強烈的心願時,你不會氣餒。你會找到解決方法。但這需要勇氣、不怕丟臉,這需要一些孩童的純真,不要過度擔心自己的形象。匝凱就像孩子那樣,爬到樹上。那裡必定是個絕佳的觀察點,特別是能夠躲在樹葉的後面,在眺望時不被人看見。」

然而,每當上主臨在,總會發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耶穌靠近那裡時,抬起頭看。匝凱感覺到被發現了,也許等著當眾挨罵。人們可能也這麼期待著,但他們失望了。」

天主尋找迷失的人

耶穌叫匝凱趕快下來,並對他說:「我今天必須住在你家中。」(路十九5)教宗強調,「天主經過時,必定會尋找迷失的人」。

匝凱喜出望外。教宗解釋道,「這是一個感到被凝視、受認可,尤其是得到寬恕的人的喜樂」。耶穌慈愛地注視著他,而不責備他。「我們有時難以接受這慈愛,特別是當天主寬恕那些我們認為不值得被寬恕的人時」。

具體的決心和新的開始

匝凱不僅心存渴望,更採取了具體行動。教宗指出,「他的決心並不空泛或抽象,卻恰恰是從他的經歷出發:他審視自己的人生,分辨出他改變的起點」。

因此,教宗敦促眾人像匝凱那樣,「即使感到被擱置在一旁或者無力改變,也不要失去希望」。

教宗最後邀請信眾滋養那渴望見到耶穌的心願,讓自己被天主的慈愛找到。祂「始終前來尋找我們,不論是我們在哪裡迷失了」。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要理講授:即使陷入谷底,天主也使我們與祂重新出發

正當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聖瑪爾大之家養病的時候,他敦促信友們絕對不要失去希望,因為天主不斷賜給我們重新開始的可能性。教宗方濟各在為3月26日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準備的稿件中如此表示,並將這份稿件交由聖座新聞室公布。

教宗於3月23日主日從羅馬傑梅利綜合醫院出院,返回梵蒂岡,現在正遵循醫生的囑咐靜心調養。在這段休養期,聖座新聞室繼續發布教宗為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準備的要理講授稿件,一如先前教宗住院時那樣。在26日週三的稿件中,教宗探討了耶穌與撒瑪黎雅婦女的相遇(參閱:若四5-26)。

我們人生的十字路口

撒瑪黎雅婦女在井邊遇見耶穌,後者在那裡跟她討口水喝,並揭示了自己就是默西亞。通過他們的對話,耶穌揭穿了撒瑪黎雅婦女的過往,並向她提供那象徵永生的「活水」。在這次相遇的改變下,撒瑪黎雅婦女撇下她的水罐,跑回城裡去把其他人叫來耶穌這裡。

教宗強調,耶穌在我們人生的「十字路口」等待我們。撒瑪黎雅婦女會對此感到驚訝,因為她很可能對自己的人生感到羞愧。「或許她覺得自己遭判斷、受譴責、不被理解。」她有過五個丈夫,而現在這第六個人也不是她的丈夫。

教宗指出,從猶太前往加里肋亞,耶穌本來可以選擇走另一條路,不經過撒瑪黎雅。然而,「祂想要經過那裡,就在那個時刻、停在了那口井旁邊!」

我們失去一切希望時,耶穌仍在等待

教宗強調,這彰顯了耶穌如何等待我們。「祂恰恰是在我們認為自己已經沒有任何希望的時候,讓我們找到祂。」

耶穌幫助撒瑪黎雅婦女「重新審視自己的經歷、那複雜又痛苦的經歷」。教宗指出,撒瑪黎雅婦人從而發現默西亞對她的愛。如果她沒有感受到理解、接納和寬恕,她怎麼會返回城裡向人宣講呢?

但願這段福音事跡能「促使我們在尋找新的福傳方法方面多加反省」。

放下生活的煩惱

就如同陷入愛河的人那樣,撒瑪黎雅婦女把水罐留在耶穌的腳邊,忘記帶走。教宗表明,這婦女「每次都頭頂著水罐走回家,罐子的重量提醒她自己的狀態、她煩惱的生活。但是現在水罐留在耶穌的腳邊沒帶走」。在這一刻,「過往不再是個負擔;她修和了」。教宗指出,「對我們來說,也是如此」。

「為了走出去宣講福音,我們首先需要把自己經歷中的負擔放在上主的腳前,把我們過往的重擔交託給祂。」教宗說:「親愛的弟兄、親愛的姐妹,我們不可失去希望!即使我們的經歷看似沉重、複雜,也許甚至是滿目瘡痍,我們卻始終有機會把它交託給天主,在我們的旅途上重新出發。」

教宗最後向眾人保證:「天主是慈愛的,祂一直在等待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要理講授:尼苛德摩在與耶穌的相遇中找到希望

The painting “Nicodemus Visiting Jesus” by Henry Ossawa Tanner, was created in Jerusalem in 1899. (Henry Ossawa Tanner 於 1899 年在耶路撒冷創作的油畫「尼苛德摩探望耶穌」。)

2025年3月19日,聖座新聞室公布了教宗方濟各當天要理講授的文稿,由於教宗目前住院就醫,當天例行的公開接見活動暫停。在省思了“耶穌的童年”這個主題後,教宗開始論述“耶穌的生活:與人相遇”,當天是第一講。教宗解釋,在四部福音中記述了耶穌與人的相遇,我們從中看到,耶穌透過相遇賜予人希望的方式,因為這些相遇照亮了人的生命,帶給他們希望。

教宗表示,《若望福音》第三章敘述了耶穌與尼苛德摩的相遇。這位猶太人的首領在夜間來到耶穌前,對於登門拜訪,這個時辰非同尋常。教宗解釋,夜間也許有一種象徵性的意義,表明尼苛德摩的心境。他處在疑惑的黑夜中,看不到該當走的道路,顯然需要尋找光明。《若望福音》一開始就寫道:“那普照每人的真光,正在進入這世界。”(一9)尼苛德摩因此尋找耶穌,因為直覺到耶穌能照亮他心中的黑夜。

我們從福音的記述中可看到,尼苛德摩無法立刻理解耶穌對他說的話。在他與耶穌的對話中存在不少誤解和嘲弄。教宗指出,“尼苛德摩不明白耶穌對他說的話,因為他繼續以自己的思維和範疇來思考”。他是個公眾人物,是猶太人的首領之一。不過,他可能感覺到自己的情況不再對勁,自己生活中的某些事不再起作用。“他覺察到需要改變,卻不知從何處做起”。

教宗由此省思道,“我們每一個人在生命的一些階段中也會發生這樣的事。若我們不接受改變,若我們將自己封閉在僵化、習慣或思索的方式中,我們就會喪亡”。生命在於轉換的能力,以此找到愛的新方式。事實上,耶穌向尼苛德摩談到“重生”,這不僅可能,甚至在我們生命旅程的某些時刻有必要。漸漸地,尼苛德摩將能懂得這句話的涵義,即若由聖神在我們內造生一個新生命,我們就會重生。

教宗解釋,他選擇尼苛德摩作為“耶穌與人相遇”主題的第一講,因為這個人以自己的生活表明,這種改變是可能的。尼苛德摩日後也做到了:他也在前去請求比拉多,為領取耶穌遺體的人的行列中(參閱:若十九39)!尼苛德摩最終見到了光明,得以重生,不再留在黑夜中。

教宗接著談到,改變有時讓我們感到驚恐。一方面,我們被改變所吸引,有時渴望改變,但另一方面,我們喜歡留在自己的安逸生活中。耶穌提醒這位以色列的師傅尼苛德摩,以色列人在曠野中行走時也感到恐懼。為了擺脫恐懼,他們必須瞻仰梅瑟懸在木竿上的銅蛇,因此保存了生命(戶廿一4-9)。教宗表示,“唯有當面注視那令我們恐懼的事物,我們才得以擺脫恐懼”。

“尼苛德摩,如同我們所有的人,能夠仰望被釘十字架的耶穌,戰勝死亡的那一位,而死亡乃是我們所有恐懼的根源。我們也要舉目瞻仰被刺透的那一位,讓耶穌與我們相遇。在耶穌身上我們找到了希望,面對我們生命中的轉變,得以重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