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Vatican Media
【鹽與光傳媒資訊】2025年6月18日,教宗良十四世在週三公開接見中反省關於貝特匝達水池旁癱子的福音章節,並提醒眾人切勿「因氣餒而陷入靈性冷漠」。
以下是教宗良十四世的要理講授全文:
癱子得治癒
「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很久,
便對他說:『你願意痊癒嗎?』」
(若5:6)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讓我們繼續默觀那位治癒人的耶穌。今天,我特別邀請大家思考那些我們感覺「被困住」、陷入死胡同的處境。有時候,我們似乎覺得再懷抱希望已無意義,於是便放棄掙扎,甘於現狀。福音以「癱瘓」這幅圖像來描述這樣的情況。因此,今天我想特別談談若望福音第五章所記載的一個癱子的痊癒(若5:1-9)。
耶穌為了猶太人的一個節慶來到耶路撒冷。祂並沒有立即進入聖殿,而是停留在一扇門旁,那是宰殺羔羊前為牠們洗淨的地方。在這扇門旁,也躺著許多患病的人。他們與羔羊不同,因為被視為不潔而被排除在聖殿之外!然而,耶穌親自前往探訪他們的痛苦。這些人懷有奇蹟的希望,希望命運會有所改變:在門旁有一個水池,被認為具有治癒能力;據當時的信仰,只要水面攪動,最先下水的人就會得痊癒。
於是,在這裡形成了一種「窮人間的競爭」:我們可以想像那些患病的人如何艱難地拖著身體想要進池中。這水池名叫貝特匝達(Betzatà),意即「慈悲之家」:這可以成為教會的象徵,在此病人與貧苦者聚集,而主親臨其中,施予醫治與希望。
耶穌走近一個癱瘓了三十八年的人。他已經完全認命了,因為每當水動時,他總是來不及下水(參閱若5:7)。事實上,使我們癱瘓的,常常是「失望」。我們意志消沉,甚至陷入冷漠的境地。
耶穌對那癱子提出一個看似多餘的問題:「你願意痊癒嗎?」(若5:6)但這問題其實非常必要,因為當人被困在某個狀態多年時,連想要痊癒的意志也會逐漸消退。有時候,我們甚至寧願繼續病著,好讓別人照顧我們。這也可能成為逃避選擇人生方向的藉口。而耶穌卻喚醒了這人內心最真實、最深層的渴望。
這人對耶穌的回答頗具啟發性,透露出他對生命的看法。他首先說,沒有人幫助他下水:他覺得錯不在自己,而在那些不照顧他的人。這種態度成為逃避責任的藉口。但他真的是完全沒有幫助嗎?聖奧思定給了我們一個光照的答案:「他確實需要一個『人』來治癒他,但這『人』也同時是天主……這人終於來了,還有什麼理由延誤治癒呢?」(註一)
癱子又說,每次他想下水,總有人比他先一步。他這番話表達出一種對命運的宿命觀:我們會覺得人生如此艱難,是因為我們命不好,命運與我們作對。他心灰意冷,覺得自己在生命的賽跑中永遠落敗。
然而,耶穌讓他發現,他的生命其實掌握在自己手中。祂邀請他起來,從那長年的困境中站起來,背起自己的床墊(參閱若5:8)。那張床墊不該被拋棄,它代表著他過去的病苦與生命歷史。直到那一刻,他的過去束縛著他,讓他如死人般躺著。如今,卻是他可以背起床墊,帶著它走,選擇他要走的道路!這正是開始行走的邀請,勇敢承擔選擇的責任。而這一切都歸功於耶穌!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讓我們懇求天主光照我們,認出自己生命中「癱瘓」的地方。讓我們勇敢表達出想要痊癒的渴望,並為那些感到無助、無路可走的人祈禱。讓我們再次返回基督的聖心,那是唯一真正的「慈悲之家」!
註一:聖奧思定,《若望福音講道集》第17篇,第7段。
呼籲
親愛的兄弟姊妹們:
教會為世界各地因戰爭所受苦的人民深感痛心,尤其是烏克蘭、伊朗、以色列和加沙。我們絕不可對戰爭習以為常!我們必須拒絕動用強大而精密武器的誘惑。正如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在《論教會在現代世界牧職憲章》中所說:「當今戰爭動用所有現代科學所生產的各種武器,其野蠻性已超越古代任何殘酷行為」(第79號)。因此,為了人的尊嚴和國際法的名義,我要重申教宗方濟各的警告:戰爭永遠是失敗!也重申教宗庇護十二世的話:「以和平,沒有任何損失;以戰爭,一切都可能失去。」
致候
我誠摯問候今天參與公開接見的所有英語朝聖者與訪客,特別來自英格蘭、北愛爾蘭、挪威、喀麥隆、澳洲、香港、日本、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加拿大與美國的團體。
我特別問候 “HOPE80” 國際代表團,他們正展開「希望之火」朝聖之旅,旨在推動和好與和平,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
願天主的愛與博愛之光,常燃在人類大家庭每個人的心中!
願主將智慧、力量與喜樂賜予你們及你們的家人。願天主降福你們!
原文來源:vatican.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