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座新聞室發公告稱,教宗方濟各和聖座各部會首長在四旬期的第一週舉行避靜活動,專注於私下的個人祈禱。教宗已邀請所有居住在羅馬的樞機主教、各部會部長及長上利用這一週時間進行祈禱。
本週教宗方濟各的所有活動暫停,包括3月1日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的下一個公開活動將是週日的三鐘經祈禱。
為了方便他們的個人避靜,教宗邀請大家「從2月26日星期日下午到3月3日星期五下午,暫停工作,專注於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聖座新聞室發公告稱,教宗方濟各和聖座各部會首長在四旬期的第一週舉行避靜活動,專注於私下的個人祈禱。教宗已邀請所有居住在羅馬的樞機主教、各部會部長及長上利用這一週時間進行祈禱。
本週教宗方濟各的所有活動暫停,包括3月1日的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的下一個公開活動將是週日的三鐘經祈禱。
為了方便他們的個人避靜,教宗邀請大家「從2月26日星期日下午到3月3日星期五下午,暫停工作,專注於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耶穌會士博瓦蒂神父為教廷各部門首長的年度四旬期避靜帶領默想,3月3日上午和下午的主題分別是「抗拒恩寵」以及「信德匱乏」。博瓦蒂神父先後談論了,人會假借選擇自主權的名義拒絕天主,以及出於渴望確定性,不再聽從上主聲音。
當天上午默想的經文記載,法郎拒絕讓以色列子民過節敬拜天主,甚至因此加重他們的勞役(參閱:出五1-23)。博瓦蒂神父指出:「聖神的話語以弱小者為先;而抗拒恩寵的態度,恰好表現出拒絕先知宣講的這種徹底轉變。換句話說,就是拒絕先知宣告囚犯要獲得釋放的恩寵。」
「然而,在當今社會裡,反對順從聖神的意識型態正在蔓延。西方這裡發展出逐漸遠離天主、基督信仰,以及教會訓導的浪潮。反省這種現象,有助於理解抵抗和拒絕天主恩寵的種種原因。再者,教會神長也要反省自己是否對此負有責任,自己對待他人的態度是否流於形式。」
對此,博瓦蒂神父表明:「若是抵抗神學與制度的革新,斥責教會生活、禮儀、要理傳授方式和牧靈工作的變革,光是訴諸於傳統,那麼肯定會有所匱乏。」
在當天下午的默想中,聖座神長們反省了以色列子民拜金牛,以及耶穌三退魔誘等《聖經》章節。
博瓦蒂神父強調:「在天主十誡中,人們最常犯的罪過是缺乏信德。由於當事人往往沒有體認到自己的罪過,這種罪難以彌補。在西乃山上,天主對梅瑟談到子民的墮落,稱之為敗壞。此乃萬惡之源,因為人不再聽從上主的聲音,卻扭曲本質,人人自立神明、自訂法律。」
博瓦蒂神父表示:「事實上,崇拜偶像的現象始於渴望確定性的心願。教條的嚴苛性被視為固若金湯、歷久不衰的同義詞。教義具備清晰、可核實,甚至是知識性的一面,但如果謙卑且持續聆聽天主聲音的成分有所流失,它就會變成虛假的外表。禮儀也是如此,切莫讓敬禮儀式外表虔誠而華麗,卻不接受那轉化人心的天主聖言。」
博瓦蒂神父最後邀請眾人把目光轉向天主拯救世人的行動:「耶穌說過:『你們放心,我已戰勝了世界。』(若十六33)耶穌也為我們戰勝了世界。因此,在承認我們的小信德時,我們無論如何也能高唱讚美之歌,懷著愛慕之情仰望祂。祂是我們唯一的天主,我們的救主。」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在與天主的關係中,我們可以是行禮如儀的聖職人員,也可以是天主的朋友,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祈禱,這是受造物與造物者建立關係的唯一操練。」
2020年3月1日下午,神學家博瓦蒂(Pietro Bovati)神父在羅馬近郊阿里恰小鎮的避靜默想中强調了上述思想。教廷各部長首長參加了今年四旬期退省活動,教宗方濟各因感冒留在梵蒂岡的聖瑪爾大之家聆聽博瓦蒂神父的講道。
博瓦蒂神父在開講前宣讀了教宗的一封短信。教宗寫道:「我在這裡陪伴你們,在自己的房間參與避靜,聆聽博瓦蒂神父的講道,我非常感謝他。我為你們祈禱,你們也要為我祈禱!」
之後,博瓦蒂神父進入當天的默想主題,談到:「祈禱是沿著天主的蹤跡行走的一段旅程,梅瑟就是這種祈禱的典範。」
梅瑟進入會幕時,雲柱降下,停在會幕門口,表示至高者「來與他談話」(參:出卅三7-10)。博瓦蒂神父解釋說:「這段記載顛覆了我們對祈禱的觀念。我們以為祈禱是人向上主説話,幾乎是一種誦念。真正的祈禱則是一種先知般的經驗,那是人在靜默中聆聽上主聲音的經驗。換言之,祈禱就是《聖經》上所説的,上主同梅瑟面對面地談話,就如同人與朋友談話一樣(同上:11節)。」
「祈禱帶來的首要功效就是與天主具有一種非凡的親密關係。親近天主與通曉宗教事務毫無關係,也不需要高深的神學或聖經學問。這種親密關係是真正祈禱的獨特果實,讓人看到、體味天主的慈愛計劃,祂準備具體、隨時和慷慨實現的仁慈意願。缺乏這種親密經驗,就沒有真正的信仰生活,頂多只是以聖職為行業。」
「顯然,這種親密關係並非一時形成,而是一段行程的終點。在某種意義上與梅瑟藉著荒野的經驗得以改變容貌的經驗相似(出三2)。」博瓦蒂神父指出:「為與天主建立密切的關係,我們需要不斷體嘗火的經驗。荒野能代表人的脆弱、軟弱和貧乏,但如荊棘的情況一樣,它能激起持續不斷的生命:火焰。」
「這不是只憑著一些虔誠的操練來重新燃起我們内心的少許熱火,而是透過不斷尋求真理和心靈的真誠開放來接受耶穌帶給世界的恩典。耶穌來到世界上大聲疾呼:『我來是為把火投在地上,我是多麼切望它已經燃燒起來!』(路十二49)。」
「今日世界仍然需要這樣的火焰,需要讓神性的力量治癒所處的悲慘狀況,這是只有天主才能賜予的力量。」
博瓦蒂神父最後表示:「教會始終渴望在精神上煥然一新,蒙召走上不只是限於紀律和行政上的改革進程。我們現在憑著自己的責任意識所能做的,乃是『上到樓房』如同《宗徒大事錄》所敘述的那樣,在隱秘中同心合意地專務祈禱,謙遜地期待聖神的力量,祂將依照許諾降臨在所有祈禱的人身上(參:一13-14)。」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2017年3月10日上午,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結束了在羅馬附近阿里恰小鎮的四旬期避靜。教宗向帶領本次避靜的方濟各會士朱利奧‧米凱利尼神父表示感謝,祝他做個好會士。
教宗對他說:「首先,我感謝你的自然流露,沒有裝模作樣的面孔,非常自然,毫不做作。你帶著你生命的全部行李:研究、出版、朋友、父母、你得照顧的青年會士弟兄,一切的一切。感謝你的自然。其次,我要感謝你所付出的努力,你所做的準備。這意味著責任,認真做事。感謝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
關於四旬期的避靜,教宗指出:「的確,有一座山那麼多的事情值得我們默想,但一如聖依納爵所說的:當我們在神操中遇到一件給予我們安慰或讓我們神枯的事,我們就該停下來,不急著往前走。我確信我們中每個人都遇到了一、兩件這樣的事;其餘的不要丟掉,而要留著,等下次再默想。對某些人而言,那些非常重要、有力的論述或許對他們不起作用,但一句話或一個小事卻能打動他們。」
教宗引述了西班牙偉大宣道者的一則趣聞。
「當他發表了一篇充分準備的講話後,一個公開的大罪人走到他跟前,流著眼淚要求辦告解;這人痛哭流涕,吐露了自己所犯的種種罪行。神父之前就知道這個人的生活,對他的行為大感驚訝,於是問他:『請您告訴我,您在什麼時候感受到心靈被天主觸動?是哪句話打動了您?』他答道:『當您說讓我們換個話題的時候。』有時候,簡單的話語反而比複雜的言論對我們更有幫助,上主會賜予我們每個人正確的話語。」
最後,教宗對米凱利尼神父說道:「我期望你繼續為教會、在教會內工作,無論是在聖經詮釋上,還是在教會託付於你的其它事情上。更重要的是,我祝你做個好會士。」
來源: 梵蒂岡電台
2017年3月10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和教廷各部門的神長們在方濟各小兄弟會士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的帶領下,進行了第九場,也是最後一場四旬期避靜默想,反省的是 「空墓與復活」(瑪28:1-20)。
《瑪竇福音》最後一章記述耶穌復活的事跡,以此揭示基督的奧跡。痛苦和受難並不是耶穌的結局,接踵而來的便是祂的復活,一個新開端。那麽,我們該如何向今天的人宣講基督呢?如何向《變形記》中所描述的那種典型人物宣講基督呢?
《變形記》是卡夫卡(Franz Kafka)撰寫的中篇小説,書中的主角格雷戈爾·薩姆撒(Gregor Samsa)一天早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昆蟲。他因此變得孤獨、自我封閉、焦慮,而且失去了親人的愛。米凱利尼神父邀請在場人士省思上述兩個問題,以耶穌這個人和祂的訊息作為重新啟程的起點。
「相對於歷史上的耶穌,基督的復活闡明一個真正的新意。耶穌復活後的形體已是另外一種形態,但這個新意已經提前臨在於耶穌復活前的歷史標記中。這個答案想説明什麽呢?那就是我們一聽説基督復活的消息,就應以耶穌這個人,這個先往加里肋亞去的人為起點,重新啟程,祂的訊息乃是人類獲得自由的訊息。」
耶穌的訊息可以經由兩條路抵達今日人類,就是教宗方濟各已為我們指明的兩條路:
首先是努力研讀聖經且作出新的詮釋;
其次是行愛德。
米凱利尼神父對此解釋道:「我們應努力愈加領會《新約》和《舊約》的含義,好能藉著教會生活、禮儀和彌撒講道,以及文化工作重新詮釋《聖經》。」
「另一條路則是愛德之路,我們若能打開那個關閉著格雷戈爾·薩姆撒的房間,就是走在這條路上。格雷戈爾·薩姆撒如果不是留在那個無人過問的封閉房間内,一座墳墓内,如果他得到一些人的救助,他就有可能恢復自己的人性,認出自己人體的特徵,而不是一隻昆蟲。」
米凱利尼神父提到,在《瑪竇福音》的記述中,天使把耶穌復活的消息報告給婦女們。因此,我們只談墳墓空了還不夠,還應宣告基督復活的喜訊。此外,聖史瑪竇也闡明基督復活的另一個幅度,即寬恕。復活的耶穌願意看到11位門徒,稱他們為「兄弟」,而且寬恕了他們曾遺棄自己的罪過。
耶穌在加里肋亞與門徒們會面,他們一看見耶穌就「朝拜」了祂,雖然有人還心中疑惑。但耶穌還是上前對他們說:「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28:20)。
米凱利尼神父最後評論道:「天主行事的方式,祂的聖言確實能指明我們的限度,將之轉變為機遇。耶穌基督的天父透過祂的聖言和祂的聖子接近我們。的確,天主聖子在《瑪竇福音》中被稱為厄瑪奴耳,天主與我們同在。祂是我們擁有的最大資源,儘管我們有疑惑且能犯罪。」
來源: 梵蒂岡電台
2017年3月9日上午,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在帶領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進行了四旬期避靜的第七場默想,反省「默西亞的死亡」(瑪27:45-56)。神父邀請在座人士以摯愛的目光注視被釘十字架的基督,在「日常的平凡生活」和「他人的目光」中領悟天主的臨在。
《瑪竇福音》描述耶穌受死的細節如此令人費解,如此殘忍。例如: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令人感到難堪,但這的確是曾經發生的真實事件。米凱利尼神父的默想以這個細節作為切入點,分析耶穌在十字架上經受被捨棄的感覺。
「耶穌在十字架上大聲喊說:『厄里、厄里,肋瑪撒巴黑塔尼!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麽捨棄了我?』(瑪27:46)。耶穌這種被捨棄的感覺因在場觀望這『殘酷戲劇』的人群的不理解而更為強烈。在這些人中,有人說耶穌是在呼喚厄里亞。」
「人們認為耶穌所呼喚的『厄里亞』會是誰呢?當然有可能是那位會回到人間的先知,但他來了又能做什麽呢?把耶穌從十字架上救下來嗎?按照對觀福音的記載,厄里亞已經來過了。那麽是洗者若翰嗎?耶穌在十字架上呼喚的是祂的這位朋友嗎?顯然這是極大的誤解:耶穌沒有請求厄里亞來幫忙,也沒有請求洗者若翰的幫助;祂大聲地呼求天父。但天父卻緘默不語。」
米凱利尼神父解釋道:「天父的緘默是描述耶穌受死事件中另一個讓人費解的因素。耶穌此時的感受,祂被天父捨棄的感覺是真實的,因為如此難堪的事是很難編造出來的。耶穌此時呻吟,並不是因為祂感到被天主捨棄,或是因疼痛,而是因為祂身體的氣力漸漸衰退。」
「對耶穌而言,祂受到的最後酷刑正是在十字架上甚至也不被理解。可是,這個令人震驚的事件被誤解了。那麽,我們為什麽會誤解呢?」
神父講述了一個實例:一對夫妻來找他談話,妻子從丈夫的手機短訊中發現他另有新歡。兩人因這通姦事件而深受創傷,阻礙了彼此的了解。
「由此可知,耶穌在受難以前還能再三作出解釋,但在十字架上祂再也無法作出任何解釋。耶穌甚至不能解釋祂正在呼求的是天父,而不是呼喚厄里亞。祂只能做一件事,即依靠聖神,讓聖神去解釋祂未能讓人明白的事。或者,耶穌要等待復活,與祂的門徒們在一起。在《宗徒大事錄》的記載中,復活的耶穌與門徒們一起生活了40天,親自陪伴、幫助他們理解祂曾說過的話。」
此外,神父也對臨在於十字架下的婦女們進行了反省。根據聖史瑪竇的記述,雅各伯和若瑟的母親瑪利亞也在這些婦女當中。然而,在《若望福音》中,那站在十字架下的瑪利亞就是主耶穌的母親。
神父解釋道:「聖史瑪竇願意表明耶穌的母親就在那裡,但以間接的方式來表達,甚至以一種誇張的手法稱瑪利亞為雅各伯和若瑟的母親,卻沒有直接稱她為主耶穌的母親。這是什麽原因呢?有人解釋說,耶穌的母親瑪利亞不再僅是她自己,而耶穌也不再僅是瑪利亞的聖子。在《若望福音》中,瑪利亞不僅是耶穌的母親,也是耶穌愛徒的母親,因此是教會的母親。同樣,在聖史瑪竇記述的耶穌受難史中,瑪利亞確實站在十字架下,但她以雅各伯和若瑟,即耶穌兄弟的母親的身份出現。因此我們可以說,瑪利亞在《瑪竇福音》中仍是教會的母親。」
最後,米凱利尼神父邀請在座人士反省:「我們是否因封閉或驕傲而不理解別人。我們的不理解並非因為他們說的話難明,而是我們不願意去理解。我們也應設法了解在與別人的溝通中自己是否有缺點,如果有就應加以改善,在日常的平凡生活和他人的目光中領悟天主的臨在。」
來源: 梵蒂岡電台
2017年3月8日下午,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在帶領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進行了四旬期避靜的第六場默想,反省課題是:「耶穌在比拉多面前受審和比拉多的妻子」(瑪27:11-26)。
米凱利尼神父首先表明,這場默想的內容是在吉利尼夫婦的協助下寫成的。這對夫妻與神父合作多年。
神父說:「讀聖經和詮釋聖經並非度奉獻生活者和聖經專家的特權,夫妻和家庭也應該在讀經和釋經方面得到幫助,但迄今為止在教會內還沒有真正做到這一點。」
關於比拉多在耶穌和巴辣巴之間作出的選擇,米凱利尼神父闡明聖史瑪竇透過記述這個複雜的選擇過程讓人看到耶穌寶血使罪得赦免的功效。不過,瑪竇講述的這種神學系統不應使我們忽視那已經可以預料到的極其嚴重後果的人性層面:兩個人當中,只有一個能存活下來。
米凱利尼神父提到斯蒂倫(William Styron)的小說《蘇菲的抉擇》。這部作品講述一位年輕的母親在納粹軍官的逼迫下,必須決定她的兩個孩子當中,哪一個得被處死。
神父說:「不幸的是,多個世紀以來,基督徒認為是猶太人把耶穌置於死地。這種荒謬的指控雖然最終在各個層面被刪除,但是我們不能忘記,按照瑪竇福音記述的耶穌基督的受難史,甚至是從一個簡單的邏輯角度來看,這指控完全不該存在。因為,就如蘇菲的情況,她是被迫讓自己的女兒去死,要為這可怕的決定負責任的是那個讓民眾必須作出選擇的羅馬總督比拉多。」
關於默想中反省的第二點,比拉多的妻子,米凱利尼神父讀了吉利尼夫婦撰寫的內容。
「他們發現在男性的權力遊戲中,司祭長和比拉多之間的同謀被一個細弱的女人的聲音打破了。比拉多的妻子只能藉著一個使者把訊息傳到比拉多那裡去,因為當男人玩他們的政治遊戲時,女人是不准接近的。然而,比拉多的妻子大有理由在這些人面前說:『千萬不要干涉那義人,耶穌的事,因為我為祂,今天在夢中受了許多苦』(瑪27:19)。」
「聖史瑪竇在耶穌童年的福音中記載了五個夢,另外一個就是比拉多的妻子的夢。這些夢應被視為一個整體,因為我們可稱為它們為『天主的夢』,即聖子的得救。透過福音一開始敘述的夢,耶穌逃離了那位想殺害祂的人。若瑟和三位賢士明白該當做什麼;儘管他們非常軟弱,但還是把在夢中得到的指示付諸實行,因為根據《米德拉什》説法,夢只是『六十分之一』的預言。相反的,比拉多沒有聆聽妻子的話,沒有聆聽夢,他就如黑落德那樣,只是對保住權力感興趣。」
來源: 梵蒂岡電台
2017年3月8日上午,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在帶領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進行第五場避靜中默想的課題包括: 猶達斯的結局、喪失信德的危險,以及教會尋找罪人的使命。
關於當天上午默想的主題「猶達斯和血田」(瑪27:1-10),米凱利尼神父說明:「猶達斯的自殺結局雖是一個人所不齒的悲劇,但《福音》並未加以隱瞞。聖史瑪竇記述猶達斯承認自己出賣了無辜的血而且後悔,這個悲劇因而就更為突出。」
猶達斯蒙受耶穌的揀選和召叫,而且也跟隨了耶穌。那麽是什麽原因驅使猶達斯出賣耶穌呢?米凱利尼神父引用幾位學者和作家的見解,根據他們對猶達斯結局的研究作出推論。
羅馬諾‧瓜爾蒂尼(Romano Guardini)認為,猶達斯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信德。這也是我們必須提防的一種危險。「我們並沒有很多理由去憤慨地指責這個叛徒」。
法國作家厄瑪奴耳‧卡蕾爾(Emmanuel Carrère)在他的《天國》一書中敘述了自己的經歷。他在重新接受信仰而且持續了3年之後,又再次失去信德。然而,這個内心掙扎的人卻這樣寫道:「上主,我離棄祢,但祢不要離棄我!」
另一個關於猶達斯出賣耶穌的推論則認為,猶達斯希望耶穌表明自己是以色列的默西亞、解放者、勇士和政治家。可是,他在耶穌面容上看到的不再是上主,而是一名經師,一名老師。於是,他有意強迫耶穌去做他所希望祂做的事。
米凱利尼神父反省的第2個課題是:教會的牧人對遠離信仰的人該當做什麽?他的結論是:該當去尋找罪人。
神父講述了他個人的經歷說:「我在一個青年會士團體生活。這個團體每年兩次舉行市民傳教活動,我常拿他們開心,因為他們走上街頭跳舞,又進入舞廳和酒館。我身為教授,當然不能允許自己作出這樣的事,因此就常拿我的會士弟兄們打趣。」
「我教書許多年以來就不再參加市民傳教活動,但會士們都知道,對有些人前往那些我們不願看到,甚至會有失望青年的場所,我是多麽敬重啊!因此,即使我們不從事這項工作,也應該誠心感激並支持那些人,他們走上街頭去尋找耶穌所說的外邦人和稅吏。」
關於猶達斯意識到自己的罪過後走上自殺的道路,米凱利尼神父首先引述了本篤十六世的思想,以及曼佐尼(Alessandro Manzoni)在他的小説《約婚夫婦》中關於牧人應去尋找罪人的邀請,然後又引述教宗方濟各的有關思想。
教宗方濟各談到猶達斯遭到司祭和長老們拒絕的主題時,曾說:「猶達斯被抛棄了,牧人們沒有接納這個悔過的叛徒。這些牧人是宗教知識分子,用自己的理智來制定倫理,而不是藉著天主的啟示。」(2016年12月13日清晨彌撒講道)
米凱利尼神父最後邀請在座人士,在反省猶達斯自殺悲劇的同時,也切莫忘記今日協助自殺和青年自殺的現實。
「我們如何能幫助今日基督徒不喪失信德並能重新認識自己的信仰,就是那個在《新約》中宣講的信仰,全然喜樂、與耶穌共融的信仰呢?我們如何能讓自殺事件不再發生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2017年3月7日下午,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在方濟各會士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的帶領下,進行了第四場避靜默想,反省思主題為:「革責瑪尼祈禱和耶穌被捕」(瑪26:36-46)。
米凱利尼神父首先對照了耶穌在加里肋亞大博爾山祈禱和革責瑪尼祈禱的區別。兩個情況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相似之處:耶穌面臨生命的危險。
在第一種情況中,伯多祿和其他門徒不理解耶穌首次宣布祂將在耶路撒冷死去;
在第二種情況中,耶穌宣布祂就要被交於罪人手裡。
在這兩種情況中,耶穌都帶了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與祂同行,他們也都完全沒有領悟耶穌身上所發生的事。然而,有一個因素可以區分這兩個場景:在大博爾山有天父的聲音安慰聖子;在革責瑪尼除了《路加福音》提到耶穌得到一位天使的激勵之外,沒有聽到任何聲音。
米凱利尼神父解釋說:「耶穌轉向天父,表示願意承行天父聖善的旨意。這旨意的原意並不是要聖子死,而是要實現祂的救恩,一如羅馬諾‧瓜爾蒂尼(Romano Guardini)在《上主》一書中所寫的,『耶穌來,是為了救贖祂的子民,並藉著子民救贖世界。祂原本應該通過信德和愛的虔誠實現這項救恩,卻沒有這麼做。無論如何,天父的派遣沒有改變,改變的只是方式。最終結果是,死亡的苦果成為新的救贖方式。』」
惡園戶的比喻告訴我們,父親派遣兒子去收果子時說:「他們會敬重我的兒子」(瑪21:37)。但耶穌的宣講和祂本身都不被人接納,因此天國將通過另一種方式來臨,即耶穌在革責瑪尼蒙召接納的方式:「祂實現拯救工程的方式取決於人的配合。世界的封閉不允許耶穌成為和平的君王,但是按照先知的預言,一切都將因著祂的來臨而結出圓滿的果實。因此,默西亞成了被毀滅的那一位。祂的生命犧牲成了死亡的祭獻。」
米凱利尼神父表明:「耶穌再次勉勵祂的門徒誦念猶太人的祈禱經文《請聽》(shema)禱文,一如祂在革責瑪尼所做的那樣,也教導他們全心、全力愛天主,直到捨棄性命。」
在默想的最後,神父一如往常提出了幾個反省的問題:
-我們如何面對近人的痛苦?
-我們是保持警醒,祈禱呢,還是像三位門徒那樣睡去?
-我們把天主聖意視為一種任性、必須做的事,因為有人作了決定呢,還是因為我們從中看到了這是有益於眾人的聖意?
最後,如果說天主的拯救意願是確定無疑的,一如瓜爾蒂尼所說的:「天主的法令無可更改」,我也接受祂實現救恩的方式因事而異,那麼為何天主的全能要在祂的受造物的自由意志面前止步呢?如果天主可以改變主意,甚至如《約納先知書》中所說的可以「轉意憐憫」(約3:10),那麼我們如何向尼尼微的居民宣講悔改,祂的教會怎能不改變,我們為何要固執於我們的心硬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和教廷各部門神長們3月7日上午在方濟各會士朱利奧·米凱利尼(Giulio Michelini)神父的帶領下,進行了第三場避靜默想,反省最後晚餐中的「餅和體,酒和血」(瑪26:17-29)。神父重申,耶穌為救贖人類而甘願奉獻自己的體和血,眾基督徒應增進合一與分享。
在《瑪竇福音》記載的最後晚餐中,「耶穌與十二門徒坐席」。米凱利尼解釋說:「一起坐席蘊含著分享的美好,卻也存在食物所象徵的人性缺陷、罪過和脆弱,就如許多聖經故事所敘述的那樣。教宗方濟各在《願祢受讚頌》通諭中也談到與食物相關的自私自利。在耶穌的最後晚餐中存在這些元素:首先是為準備這頓晚餐所懷有的愛和耶穌藉著賜予食物所奉獻的愛;其次是仇恨、脆弱和分裂。若我們仔細想想,用餐確實涉及一種人性幅度。」
「人性幅度包括軟弱,承認自己無法自給自足,而與別人一起用餐正是向別人坦誠這種受造物的狀況,有限度的狀況。聖保祿宗徒提及在初期基督徒的用餐當中,每個人只顧自己,缺乏真正的分享。猶達斯在最後晚餐中出賣耶穌就是一個典型。然而,耶穌在被出賣的那個晚上不但沒有收回祂的恩典,反而將自己的全部所有,即祂的體和血全盤奉獻出來,這是另一個典型。耶穌正是藉著與門徒們一起用餐的食物,留下一個祂日後臨在的典範和標記。」
「對我們基督徒而言,耶穌就是成為血肉的聖言。因此,耶穌天主子自我奉獻的一切,包括祂的天主性,都是藉著降生成人作出的奉獻。天主子聖言以祂的天主性所奉獻的一切,也都是藉著降生成人而完成的。」
「正如保祿所言:『耶穌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斐2:6)。因此,這就是耶穌為何藉著那餅將祂的人性奉獻出來。無疑地,天主子和聖言也臨在於耶穌的人性内。然而,那餅正是祂的肉身,因為在這肉身内形成了聖言。因此,耶穌奉獻的乃是祂的聖體聖血。」
「耶穌一無所有,這倒不是因為祂過著貧窮的生活,而是因為祂不再有任何能保護自己的東西了。的確,若我們仔細想想,便知道耶穌正是在這最後晚餐中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
米凱利尼神父談到最後晚餐中的杯爵。他說:「聖史瑪竇突出了一個獨到的元素,即耶穌的血與罪的寬恕聯繋在一起。耶穌的血將為大眾傾流,以赦免罪過。我們誦讀這段福音,便終於發現了耶穌的名字的含義是上主拯救,明白這赦免罪過的方式正是耶穌的苦難。耶穌的這句話並非一個單純的公式,也非某種外在事物。我們可大膽地說,這話太容易說了:『天主愛你』。我們很容易說:『天主寬恕你』。其實,我們不費吹灰之力便可說:『你的罪被赦免了。』」
「然而,唯有此處才談到藉著傾流的血來赦免罪過的方式:即基督藉著自己的死亡來赦免人的罪過。正如《聖詠》所言,只有天主能償還罪的代價,人無法自己贖罪。我們在《肋未紀》中也看到這種思想,聖史瑪竇熟知這猶太人的象徵,即罪過唯獨藉著傾流的血才能得到赦免。」
米凱利尼神父最後邀請在座的人士反省3個問題:
1.是關於我們與食物的關係,反省自己是否做到不貪戀食物,而是控制住自己;
2.關於增進基督徒的合一,如同門徒們與耶穌共進晚餐那樣;
3.關於寬恕,反省自己是否真的意識到耶穌不僅以言語,也確實以自己的生命使我們獲得了天父的慈悲。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Copyright © 2025 on Genesis Framework · WordPress · Log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