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銳神父主日福音分享-復活期第四主日(甲年讀經)

主日福音分享
復活期第四主日(甲年讀經)
再談推動「聖召」
撰文:張心銳神父

復活期第四主日是國際聖召節,教會很關心聖召問題,各地教區及修會都盡力宣傳聖召。本人有幸曾被前省會長斐林豐神父,委任負責中華會省的聖召策勵,在港澳台與會士、青年及使命伙伴一起推動「聖召文化」。「聖召文化」是梵二大公會議的成果。可惜, 梵二大公會議文件的中文翻譯,把原文「聖召」(拉丁原文VOCATIONE)誤譯作「使命」,(參閱《教會》教義憲章第五章 論教會內普遍的成聖使命,應譯作「論教會內普遍的成聖召叫」)。這說法,忽略了梵二更新的原意—— 對聖召的意識和視野,本來這是神職、修道及平信徒培育的基礎,繼而在教區及修會,發展出一套完整綜合、具聖召幅度的組織架構及培育計劃。感謝天主! 聖若望保祿二世,在一九九三年第十三屆聖召節文告中,重申這牧靈視野。

何為「聖召文化」?

聖召是指被天主召叫及人的回應; 文化是指一種演變,努力不懈,且不斷更新的推展方式。參閱《教會》教義憲章的附錄,梵二的教父們引用了大量聖方濟沙雷氏及聖若望鮑思高的思想,強化聖召文化的概念。聖方濟沙雷氏及聖若望鮑思高的精神,就是把聖德平民化,年青化,回應聖召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努力成聖。否則,若我們缺乏聖德,在實踐使命時便大打折扣。

推動聖召:良心的培養

讀經一記載伯多祿宣講時,竟受到猶太人醋意大發。教會初期,猶太人心胸狹窄,很難接受救恩的普遍性,把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經過伯多祿多番解釋,他們終於了解,「凡接受他的話的人,都受了洗;在那一天約增添了三千人。」(宗二41 )耶穌的救恩否定任何的排斥或歧視;基督願為每個人甘心傾流祂的血。所以, 耶穌以十架的典範,培育宗徒具有作證的勇氣。同樣,聖召就是要培養人的良心,使之敏於倫理及神修的價值,從自身到社會,勇於維護並促進信仰所肯定的人性尊嚴、團結共融、人類一家等理想。本人贊同一些前輩的說法:「不懂得做人( 善人) , 就不懂做個好的基督徒!」善永遠是愛的基礎,是推動聖召的開始。

推動聖召:辨識及回應

聖召是天主的邀請,多次藉著人的說話與見證發出。答唱詠選自聖詠第二十三首,相信是最為人熟悉及流行的聖詠。上主派遣牧人, 牧人會給羊兒信心,讓羊兒知道上主在生命中,時常看守在側。我們應該謹慎,特別是家庭、教會、社會中的牧人,別因自己的私慾偏情,急功近利或阿諛奉承,立壞榜樣,相反, 應盡力身教言教。此外,教會、家庭及學校,應營造氛圍,讓年輕人易於聆聽天主的聲音,肯定自己內在的最深渴求,並且提供適當的支援,使他們懂得分辨及有勇氣去回應。

推動聖召:重視人心對主的渴望

基督徒就是回應天主的召叫,我們效法耶穌基督,活出祂真正的人性及愛。福音中:「我是羊的門…我就是門,誰若經過我進來,必得安全」(若十7,9);耶穌自喻是門,因為善牧希望所有的羊終歸一棧。在事事講求效率、成果的今天,人際關係變得支離破碎,每個人都承受著極大的孤獨感。正正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天主的召叫來得更為適切,回應人願意擺脫孤單,與主與人建立關係。聖召文化所鼓勵的,是由重建與天主關係開始,並在祂內聆聽主的召叫,肯定自己內在的最深渴求。現時新冠狀病毒肆虐,我們更需藉祈禱,陪伴與聆聽,去關懷身邊的人。

總結

其實,推動聖召不是個人能力可以承擔,而是大多數人不斷努力的結果; 要在教會內建立一種文化,絕非一朝一夕,或一小撮人的事。教會絕不該以功利而短視的眼光,去增加修道人數為目標,因為這樣完全相反聖召的本意。同時,信友也應意識,「聖召」不等同修道聖召;因為每個人及基督徒都是回應聖召(《教會》教義憲章40 )。我們要找到自己的聖召,在自己的崗位上建設教會。讓我們為修道及神職聖召祈禱, 也為所有牧者及獻身者祈禱;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說:今日世界特別需要的是「見證」。慈母教會需要更多的好榜樣,才使聖召開花結果。

瑪利亞,聖召之母,為我等祈!

張心銳神父(慈幼會), 在1983年4月24日生於澳門,自小在香港接受教育。他就讀九龍鄧鏡波學校,在中學三年級時,與友人劉偉傑(現已是澳門教區神父),一起萌生當神父的念頭,最後一起在1997年加入慈幼會在香港的維豪備修院,回應聖召。他深受慈幼會士的影響,決心踏上成為聖若望鮑思高的神子,獻身服務於教會,特別是服務青年。張心銳神父於2014年6月21日,青年主保聖類斯公撒格的紀念日,領受執事聖職,並於2015年6月20日在香港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晉鐸,由當時的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禮,榮休主教陳日君樞機襄禮。

教宗方濟勉勵新司鐸們: 「你們要作牧人而非官員。你們要成為中介,而非中間人。」

Ordin

羅馬時間4月21日第50屆國際聖召節的上午,教宗方濟在祝聖新司鐸彌撒中,勉勵羅馬教區10位新司鐸「你們要仁慈,要作牧人而非官員。」。 [Read mor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