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虛榮是心靈的骨質疏鬆症

mass221

常年期第二十五周 星期四

恭讀聖路加福音 9:7-9

那時,分封侯黑落德聽到耶穌所做的一切事,猶疑不定,因為有些人說:「若翰從死者中復活了。」但另有些人說:「是厄里亞出現了。」還有些人說:「是一位古先知復活了。」黑落德且說:「若翰我已經斬首了;而這人到底是誰?關於他,我竟聽到了這樣的事!」於是他設法要見見他。

9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講道中的思想:人的不安有的來自聖神,有的則來自心虛;人在虛榮心的作祟下設法美化自己的生命,心靈卻患了骨質疏鬆症。

當天的福音記述分封侯黑落德焦急不安,因為他殺死洗者若翰後,現在又感到耶穌的威脅。大黑落德在賢士朝拜嬰孩耶穌後就這般地憂慮,如今他的兒子小黑落德也同他一樣憂慮。

教宗表示:「在我們心靈中會有兩種不安:一種是在聖神推動下良善的不安,它使我們為做善事而急切不安;另一種則是惡意的不安,由心虛而生。兩個黑落德為平定心中的不安而殺害無辜,越過人們的屍體繼續前行。」

談了黑落德的不安後,教宗又談到今天因作惡而焦慮不安的人。他說:「焦慮不安的人做了很多壞事,他們做了壞事而感到心虛,無法安寧度日。他們整天坐立不安,像患了蕁麻疹那樣不得安寧。這種人作惡,而惡總是具有相同的根源。任何惡都來自貪婪、虛榮和自大。這三種惡不會讓你良心平安;它們阻擋來自聖神健康的不安進入你的心靈,卻使你膽戰心驚地過活。可見,貪婪、虛榮和自大是眾惡的根源。」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訓道篇》,論述萬事皆虛的道理。教宗對這個主題進行了發揮,他說:「虛榮促使我們誇大自己。虛榮就像一個肥皂泡沫那樣,不會長久。虛榮不會使我們得到真正益處。那麽,愛虛榮的人不辭辛苦地奔波忙碌為賺得什麽呢?他們忙著引人注意,忙著偽裝,忙著製造假象。這正是虛榮在作怪。」

教宗接著解釋道:「簡而言之,虛榮就是給自己的生命塗脂抹粉。他們這樣做是患了心病,因為一個人若裝扮自己的生命,就是希望吸引別人,為自己製造形象。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作假,為滿足虛榮心,可到頭來他賺得了什麽?虛榮如同一種心靈上的骨質疏鬆症,從外表看上去,骨頭似乎完好,裡面卻完全毀壞。虛榮驅使我們欺詐別人。」

「騙子為了在牌局中得勝,便在紙牌上作了記號。然而,這種勝利是假的,不是真的。作假、製造假象和引人注意,這些都是虛榮心在作祟,使人心靈不安。聖伯爾納德對愛虛榮的人說了一句強而有力的話:『你得思量你將來會是什麽樣子!你將是蛀蟲的食物。你為自己生命的塗脂抹粉都是一場謊言,因為蛀蟲將吞噬你,你將一錢不值。』」

教宗問道:「虛榮的力量在何處?他然後答道,虛榮是在驕傲的驅使下行惡,不讓人看到自己的任何過錯,掩飾一切,一切都被遮蓋住。在我們認識的人中,許多人看起來很像樣。『多好的人啊!每個主日都去參與彌撒。他給教會捐獻了巨款。』這都是看得到的一面,但骨質疏鬆症卻使他的心靈腐爛。」

教宗總結道:「有做出這樣事的人,卻也有聖善的人!虛榮正是:它使你以聖人的面目出現,而事實卻是另一回事。我們的力量和安全,我們的靠山在哪裡?今天的答唱詠告訴我們:『吾主,從永遠到永遠,祢作了我們的靠山』(詠90)。」

教宗最後指出:「在宣讀《福音》前我們聽到這句話:『我是道路、真理和生命』。這就是真理,虛榮的化妝則不是!祈願上主使我們避免這三個萬惡的根源:貪婪、虛榮和自大。我們尤其應避免虛榮,它對我們傷害極大。」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今天我們要為和平哭泣祈禱

mass201

九月二十日 紀念聖金大建及同伴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9-21

耶穌的母親和兄弟到他這裏來了,因為人多,不能與他相會。有人告訴耶穌說:「你的母親和你的兄弟站在外邊,願意見你。」他卻回答他們說:「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才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

9月20日,教宗方濟各前往亞西西參加跨宗教和平會晤活動。當天出發前,他在彌撒中特別為這和平會晤祈禱,祈願眾人超越宗教分裂,為戰爭的禍害感到羞愧。

教宗表示:「戰爭之神不存在。戰爭、殘酷無情的炸彈造成很多人傷亡,切斷了運送救援物資的道路,致使援助物資無法抵達孩童、老人和病患手中。戰爭是魔鬼的行徑,牠只想殺害所有人。為此,我們需要祈禱,也需要為和平哭泣,願所有不同信仰的人都相信天主是和平的天主。」

聖若望保祿二世於1986年在亞西西發起首次跨宗教和平會晤。30年後,教宗方濟各說:「今天,各宗教的信徒都聚集在亞西西。他們不是為了參觀一場表演,而是為了祈禱,為和平祈禱。無論在哪裡,主教們要在今天組織祈禱聚會,邀請天主教徒、基督徒、有信仰者和所有善心人士一同為和平祈禱。」

教宗感歎道:「世界正處於戰爭中!世界正在受苦!今天第一篇讀經的最後一句話如此寫道:『誰對窮人的哀求充耳不聞,他呼求時,也不會得到應允』。今天,我們若對那些飽受炸彈煎熬,那些在武器販賣商剝削下的痛苦哀號充耳不聞,那麽在輪到我們時,我們也不會得到應允。我們不能對因戰爭而受苦的弟兄姐妹的痛苦哀號充耳不聞。」

教宗表示:「我們不去看戰爭,卻對一些恐怖主義行為感到害怕。可是,這與那些白天黑夜都有炸彈落下,殺害孩童、老人、男人和女人的國家毫無關係。」

教宗問道:「戰爭遠嗎?不遠!非常近,因為戰爭關乎每一個人,戰爭始於我們的內心。願上主賜予我們內心的和平,取走我們所有的貪婪、貪心和爭鬥。願我們的心是一顆渴望和平的人心。我們都要超越宗教的分裂!因為我們都是天主的子女,而天主是和平的天主。戰爭之神不存在。製造戰爭的是邪惡,是魔鬼,牠只想殺害所有人。」

教宗重申:「面對這一切,我們不能因為信仰而各自為謀。單單感謝天主因為戰爭沒影響到我們是不夠的。是的,我們要為此感謝天主,但我們也要想到其他的人。今天,我們想到的不僅是炸彈、死者和傷者,更要想到孩童和老人,那些因為得不到救援物資而吃不上飯、沒有藥物治療的人。他們忍受饑餓,疾病纏身!因為炸彈妨礙了救援物資抵達他們那裡。今天我們祈禱時,每個人都應感到羞愧,為人們,為我們的弟兄姐妹有能力幹出這種事感到羞愧。今天是祈禱日,是悔改、為和平哭泣的日子。今天也是傾聽窮人哀號的日子。這哀號使我們的心朝向慈悲和愛開放,並把我們從自私自利中拯救出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我們要做光明之子

mass191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6-18

那時候,耶穌對群眾說:「沒有人點上燈,用器皿遮蓋住,或放在床底下的,而是放在燈台上,為叫進來的人看見光明;因為沒有隱藏的事,不被顯露的;沒有秘密的事,不被知道而公開出來的。所以,你們應當留心要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從他奪去。」

9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的清晨彌撒中作出勉勵:我們要守護信德之光,讓它在人前照耀,而不是把它掩蓋起來。教宗例舉有可能使信德之光熄滅的態度,諸如:嫉妒、爭吵、暗算近人和延緩善行。這些是「黑幫的做法」,使我們變得黑暗。

我們的信德之光當在人前照耀,而不該被不良態度所掩蓋。教宗方濟各從當天的福音談起,解釋了什麼是信德之光,以及這光面臨著哪些被熄滅的危險。

教宗說:「守護信德之光,就如同守護我們所得到的某個恩典;我們之所以是光明的,因為我們在受洗那天領受了光明的恩典。在初期教會,甚至在今天的某些東方禮教會中,聖洗聖事被稱為『光明聖事』。」

教宗告誡道:「信德之光不可被掩蓋,你若掩蓋這光,你就會成為不冷不熱或只是名義上的基督徒。信德之光乃是真光,耶穌在聖洗聖事中賜予我們的光;它不是人造光,不是喬裝打扮的光。信德之光持久溫良、寧靜,永不熄滅。」

教宗然後舉出一系列可能會掩蓋這光的態度,其中首要的是「讓需要幫助的人久等」。

教宗說:「行善決不要延緩,行善就在今日,不可『存放冰箱』;如果你今天不做,明天就沒有機會做了。不可把善行冷藏到明天。去!明天再來,我明天才給你。這種態度必定把信德之光遮得嚴嚴實實,而且這也是不義之舉。」

其次是「暗算那些滿懷信任來投靠你的近人」。

教宗感歎道:「我們經常看到有人滿懷信任去投靠親戚或朋友,卻遭到對方的暗算、抹黑、落井下石。我們每個人都有這種類似黑幫的小伎倆;利用近人的信任而暗算他的人,不就是黑手黨嘛!利用別人的信任就是黑幫的做法,它使你變得黑暗。每個黑手黨都是黑暗的!」

教宗然後談到總是與某人爭吵的誘惑,有事無事就喜歡爭吵。

教宗指出:「我們總是找事端與人吵架,但到頭來弄得人身心疲憊,日子都過不下去。我們不如讓這件事過去,選擇寬恕,假裝沒看見而停止爭吵。」

另一項建議是撒羅滿王對後代子孫的教導:「不要羡慕強暴的人,更不要選擇他的任何行徑,因為上主厭惡乖戾的人,摯愛正直的人。」(箴3:31-32)

教宗說:「我們中的某些人常懷嫉妒之心,羡慕他人的財富、成就或殘暴。讓我們回顧一下殘暴和權勢之人的歷史。其實很簡單,那些日後啃食我們的蛆蟲也在啃食他們!到最後,我們都一樣!嫉妒、強勢、眼紅他人都是掩蓋信德之光的態度。」

耶穌曾教訓我們:「你們要做光明之子,而非黑暗之子;要守護好你們在受洗那天所領受的光明恩典。」祂還說:「不要把光藏在床底下,卻要精心守護它。」教宗強調,為了守護信德之光,我們每天都要實踐上述教訓。

教宗最後祈求說:「願我們在聖洗聖事中領受的聖神,幫助我們不陷入這些掩蓋光的惡習,幫助我們始終攜帶著這白白領受的光、對我們大有助益的天主之光。這是友誼之光、溫良之光、信德之光、希望之光、忍耐之光、良善之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遵循明天之後的邏輯,相信肉身的復活

mass161

常年期第二十四週星期五

恭讀聖路加福音 8:1-3

那時候,耶穌走遍各城各村講道,宣傳天主國的喜訊,同他在一起的有那十二門徒,還有幾個曾附過惡魔或患病而得治好的婦女。有號稱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從她身上趕出了七個魔鬼;又約安納,即黑落德的管家雇撒的妻子,又有蘇撒納;還有別的許多婦女,她們都用自己的財產資助他們。

2016年9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強調: 基督徒遵循的邏輯是「明天之後的邏輯」;他們不停留在現在,卻懷著信心展望肉身的復活。

當天的第一篇讀經敘述基督復活與信友的關係,保祿宗徒提到「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也不會復活。」

教宗說:「當我們誦念《信經》時,最後一部分我們念的特別快,因為它讓我們害怕。我們不敢設想未來,去想從死者中的復活。對我們而言,遵循過去的邏輯是很容易的事,因為那是具體的;現在的邏輯也不難,因為我們看得見。可是,當我們展望未來時,我們就會認為最好別去想它。」

教宗說:「全心遵循這個未來的邏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昨天的邏輯很容易,今天的邏輯也不難。明天的邏輯也很容易:大家都會死去。可是,明天之後的邏輯就不容易了。它就是保祿今天所要宣講的。它將是怎樣的呢?復活,基督復活了。基督復活了,顯而易見,復活的耶穌不是鬼神。《路加福音》記述復活耶穌的話說:『你們摸摸我,鬼神是沒有肉軀和骨頭的。你們摸摸我,給我一些吃的。』明天之後的邏輯是進入肉身復活的邏輯。」

教宗說:「讓我們想想,如果有一天我們到了天鄉,那裡將會是什麼樣的呢?然而,我們無法明白保祿要給我們講述的這個明天之後的邏輯。」

教宗警告說:「當我們認為一切都將是精神上的事,當我們害怕肉體時,我們就上了諾斯底主義的當。我們不要忘記,這是第一個異端。若望宗徒譴責道:『凡否認天主聖言沒有降生成人,就是反對基督』。」

「我們害怕接受和宣揚基督肉身的最終後果,卻很容易接受唯靈論的憐憫,一個輕描淡寫的憐憫。不過,理解基督肉體的邏輯是很難的,這是明天之後的邏輯。我們將如同基督那樣,與我們的肉身一起復活。」

談到初期基督徒詢問耶穌是如何復活的,教宗指出:「慈善事業的根基深深地紮在肉身復活的信仰中,因為存在一種持續的聯繫。此外,聖保祿強烈指出我們每個人都將改變,我們的身體都將改變。再者,復活的耶穌讓我們看見祂,觸摸祂,祂還與門徒們一起用膳。這是明天之後的邏輯,我們很難明白,很難理解。

教宗說:「清楚明白過去的邏輯是成熟的標記,遵循現在、昨天和今天的邏輯是成熟的標記。謹慎地看待明天、未來的邏輯也是成熟的標記。但是,我們需要聖神的恩寵才能明白明天之後的邏輯。在我們改變之後,當基督再來時,祂將在雲彩中帶著改變了的我們,讓我們與祂永遠在一起。讓我們向上主祈求這個信仰的恩寵。」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心中若有戰爭,再大的國際會議也開不出世界和平

mass1

9月8日(聖母誕辰慶日),教宗方濟各恢復了他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的清晨彌撒。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我們應祈求天主賜予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和睦共處的「智慧」,因為實現世界大和平必須從小事做起。

和平並非大型國際會議能開出來的。和平是天主恩典;它在小地方誕生,小到一顆心、一場夢,就像聖若瑟的夢。在當天的彌撒福音中,天使告訴若瑟不要害怕娶瑪利亞為妻,因為她將為世界誕生「厄瑪奴耳」,意即天主與我們同在。天主與我們同在就是「和平」。禮儀中的《集禱經》也說:「願我們能在合一與和平的層面不斷成長」。這裡使用「成長」一詞,因為和平是具有生命歷程的恩典,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和平出力,促進和平的發展。

教宗說:「我們應該接受這份和平的恩典,並在自己的生活中建設和平,使和平進入我們的心,進入我們的世界。和平不能一蹴而成;和平雖是恩典,卻是一個需要被接受和日益建設的恩典。因此我們可以說,和平是人們用雙手締造的恩典。我們每天都要把和平向前推進一步,這是我們的工作。建設和平是我們領受了和平恩典後應當做的工作。」

然而,我們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呢?

教宗指明,當天禮儀讀經中還有另一個關鍵字「小」:童貞聖母瑪利亞的「弱小」和耶路撒冷城的「渺小」。

教宗解釋:「和平是一項恩典,是我們每天必須用手締造的恩典,但要從小事,從日常生活瑣事做起。倘若我們在小事上不和睦,即便張貼宣傳和平的巨幅海報、召開大型國際會議也無法實現和平。再者,你可以就和平發表華麗的演講,召集大型會議,但是如果你在小事上不和睦,在你的心裡、家裡、社區內、工作場所中沒有和平,世上也不會有和平。因此,我們應該祈求天主賜予我們在日常生活的小事上保持和睦的智慧,著眼於全人類,因為今天我們正生活在戰爭之中,人人都渴望和平。」

最後,教宗勉勵我們好好反省以下幾個問題:「今天,你的內心如何?平安嗎?如果不平安,那麼在你談論和平前,請先平復自己的內心。今天,你的家庭怎樣?和睦嗎?如果你沒有能力保持家庭、堂區和修會的和睦,光靠和平闊論是無法實現世界和平的。這是我今天願意反省的問題:我們每個人的內心如何?平安嗎?我們每個人的家庭如何?和睦嗎?如此,我們才能實現世界和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祈禱是走出封閉的重要途徑

blog_1467233915

6月29日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予以慶祝。教宗強調,祈禱是使教會擺脫恐懼的鑰匙,使教會走出自我封閉,勇敢地向傳教使命開放。

聖伯多祿大殿内擠滿參禮的信友,教宗大祭台前方樞機紅袍和25位總主教鮮紅色的祭披最引人注目。彌撒當中,教宗祝聖了25條羊毛肩帶。這些羊毛肩帶將授予25位新近祝聖的教省總主教,象徵他們與基督在世代表的密切共融關係。依照傳統,東正教君士坦丁堡大公宗主教也派來代表團參加當天的禮儀。

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示,《福音》記述了「3個封閉」的故事。

第一個是天使救出了被黑落德投入監獄的伯多祿。教宗明確指出,伯多祿被救出是靠著眾信友為他祈禱的力量。

「伯多祿還在獄中的時候,『教會懇切為他向天主祈禱。(宗12:5)』上主垂聽了他們的祈禱,打發祂的天使救出伯多祿,『救他脫免黑落德的手。(宗12:11)』祈禱如同謙卑地信靠天主和祂的聖意一樣,常是我們走出個人和團體封閉的途徑。祈禱是走出封閉的重要途徑。」

伯多祿離開監獄後,就去號稱馬爾谷的若望的母親家尋找藏身之處。一個使女來到門前,認出是伯多祿的聲音,但她沒有開門,卻又懷疑又欣喜地跑回去報告給她的主人。當天的《宗徒大事錄》並沒有選取這個段落,但教宗為了補全他的反省,引述了《福音》中關於封閉的第二個故事。他說,封閉和害怕有時會令基督徒忽略了「天主給人的驚喜」。

「這個細節告訴我們教會經常受到的誘惑,就是在危險面前將自己封閉起來。雖然如此,天主的行動在這種情況下也有運作的空間:路加提到在那個家裡『有好些人聚集祈禱』(宗12:12)。祈禱能使恩寵敞開一條出路,使人從封閉走向開放,從恐懼走向勇敢,從憂傷走向喜悅。」

此外,祈禱也是敞開心門和獲得釋放的鑰匙。在福音的敘述中,祈禱促使伯多祿宣認自己的信仰,隨後又在獄中獲得自由。祈禱也使伯多祿從「他自己的傲慢和膽怯的我」釋放出來,接受耶穌交給他的使命。

教宗談到第三個關於封閉的故事說:「西滿,這個加里肋亞漁夫的生命,如同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一樣,一旦從天主父那裡接受了信德的恩寵,就毅然敞開心靈,完全放開。西滿於是開始上路,走上一條漫長且艱辛的道路。這條路將帶領他走出自己,自己的人性安全,尤其走出他那攙和著勇敢和慷慨利他主義的自豪。在他獲得釋放的這段行程中,耶穌的祈禱起到決定性作用:『我已為你(西滿)祈求了,為叫你的信德不至喪失。』(路22:32)」

最後,教宗也提及在場參加慶祝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瞻禮的東正教大公教會的代表團。教宗說:「祈禱也能使我們走出分裂,邁向合一。祈願聖伯多祿和聖保祿為我們代禱,使我們能喜悅地走完這段行程,體驗天主釋放的行動,並在眾人面前為天主的行動作見證。」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給予我們真正快樂的是耶穌而非錢財

blog_1464052419

5月23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如此表示:沒有不快樂的基督徒!教宗強調,基督徒即使遭遇生活的苦難,也懂得信賴耶穌,懷著希望生活。

基督徒因耶穌基督的復活而喜樂與驚歎。教宗方濟各詮釋當天讀經選讀的《伯多祿前書》指出:「我們哪怕在考驗中受煎熬,依然懷著天主在我們心中點燃的喜樂,天主藉基督重生我們、給予我們希望的喜樂。」教宗說:「初期基督徒將這希望描繪為天國的錨。讓我們抓住這條錨鏈向天國邁進,走向那使我們喜樂的希望。」

「基督徒是喜樂的男女,是內心懷著喜樂的男女。沒有不快樂的基督徒!『可是神父,我看到很多不快樂的基督徒!他們不是基督徒!他們自稱是,其實不然!缺少些什麼。』基督徒的身份證是喜樂,福音的喜樂,被耶穌揀選、拯救和重生的喜樂。這是希望的喜樂,因為耶穌正等待我們;在塵世生命的十字架和苦難時刻,這喜樂以另一種方式體現出來,成了安寧的喜樂,因為我們確信耶穌在陪伴我們,與我們同在。」

教宗繼續說:「基督徒的這種喜樂隨著他對天主信賴的加深而增長。天主永遠記得祂的盟約。基督徒也知道天主記得他,天主愛他,天主陪伴他,天主等待他。這就是喜樂的緣由。」

當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和富貴青年的會晤。「這位青年無法向喜樂敞開心靈,反而選擇了悲傷,因為他擁有很多財富,他貪戀財富!耶穌曾告訴我們:人不能事奉兩個主人:要麼事奉上主,要麼事奉錢財。錢財本身並不壞,糟糕的是事奉錢財。可憐的富貴少年『面帶愁容,憂鬱地走了。』當我們在堂區、團體和機構內遇到自稱是基督徒或願意做基督徒卻因不順心的事而悲傷時,我們應該幫助他去尋找耶穌,消除這悲傷,讓他能因福音而喜樂,能擁有這份喜樂,即福音本身。」

富貴少年雖然善盡本分卻無法跟隨耶穌,因為他貪戀錢財。宗徒們非常驚奇,於是問耶穌:「這樣,誰還能得救?」耶穌解釋說:「在人不可能,在天主卻不然。」教宗說:「這段福音表明基督徒也是一個懂得驚奇的人,面對天主的啟示、天主的愛和聖神的激動,懷著善意的驚奇。」

最後,教宗說:「今天我們求上主賜予我們對祂的驚奇、對祂賜予我們諸多精神財富的驚奇。這驚奇給予我們喜樂,保護我們,以免我們在諸多終將令我們悲傷的事物上尋求幸福。這些事物許下很多諾言,卻永不兌現!你們要牢記:基督徒是喜樂的男女,因上主而喜樂的男女,也是懂得驚奇的男女。」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體諒罪人但絕不出賣真理

blog_1463772034

5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講道中談到耶穌與法利塞人關於通姦的對話,指出人試圖把天主的視野縮減為「似是而非」;耶穌則不然,祂在闡釋天主的真理時,既不出賣真理,又體諒人性軟弱。當天參加彌撒的有八對慶祝金婚50週年和一對慶祝銀婚25週年的夫婦。

當天的《馬爾谷福音》記載,法利塞人想要試探耶穌,問祂許不許丈夫休妻?

教宗稱:「這是一群有見識的神學家設置的似是而非的陷阱,他們自認為通曉天主子民的一切科學和智慧。然而,耶穌走出這個陷阱,轉而談到婚姻的圓滿。在此之前,撒杜塞人曾問耶穌:『先後嫁了七個丈夫的妻子在復活的時候是誰的妻子?』耶穌答道:『誰的妻子也不是,因為復活的時候不娶也不嫁。』(瑪22:30)

教宗表明:「在第一個案例中耶穌談到婚姻的末世圓滿,而在今天的案例中祂則談及受造界的和諧圓滿。耶穌說:『天主造了他們一男一女。二人成為一體,以致他們再不是兩個,而是一體了。所以,天主所結合的,人不可拆散。』(谷16:6,8-9)」

教宗解釋:「不論在夫兄弟婚的案例中,還是在今天的案例中,耶穌都以無可辯駁、坦率直言和亙古不變的真理作了回應!耶穌絕不出賣真理,而這群有見識的神學家經常拿真理做交易,把真理貶低為似是而非。」

教宗繼續說:「但是,耶穌也無比慈悲,如此偉大,永遠不把罪人拒之門外。因此,祂不僅闡釋天主的真理,也反問法利塞人梅瑟吩咐了你們什麼?當他們回答說:『梅瑟准許了寫休書休妻』時,耶穌反駁道:『他給你們寫下了這條法令是因為你們心硬。』(谷10:3-5)或者說,耶穌始終把人性軟弱與真理區分清楚,從不拐彎抹角。」

「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在臨時文化盛行的今天,罪惡的現實如此嚴峻。耶穌引用梅瑟的話教導我們說:『人會心硬、犯罪,我們仍可有所作為,例如寬恕、體諒、陪伴、補足和分辨這些罪人,但是真理絕不能被出賣!』耶穌有能力說出如此偉大的真理,同時也能深刻體諒罪人和人性軟弱。」

最後,教宗祈求耶穌教導我們秉持一顆堅守真理的心,一顆體諒和陪伴每位身處困境的弟兄姐妹的心。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教宗:靠剝削勞工致富的人是吸血蟲

blog_1463705998

5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指出,靠剝削勞工致富的人有如吸血蟲,他們犯的是大罪。

當天彌撒的第一篇讀經取自《雅各伯書》,內容嚴厲警告靠剝削勞工來累積錢財的富人。教宗解釋道,「財富本身是好的,但這是相對而論,並非絕對的好」。事實上,信從所謂的「致富神學」是錯誤的;根據這理論,「天主若是賜給你萬貫財富,就是祂在讓你明白你是個義人」。

教宗強調,問題在於心靈不可依戀財富,因為「一個人無法同時侍奉天主和財富」。財富會變成鎖鍊,奪去「跟隨耶穌的自由」。聖雅各伯對剝削勞工的富人說:「看,工人們收割了你們的莊田,你們卻扣留他們的工資,這工資喊冤,收割工人的呼聲,已進入萬軍上主的耳中」(雅5:4)。

教宗表明:「當財富的累積是靠剝削勞工時,剝削勞工的富人便是在剝削人的工作,窮人就會成為奴隸。我們想想此時此刻,世界各地都發生同樣的狀況。有人會說:『我想要工作。』另一個人回答他:『好的,雇主會給你一張從9月到隔年6月的工作合約。』既沒有退休金,也沒有醫療保險。合約6月截止,7月和8月就得喝西北風了,9月的時候雇主會再給你一張新的工作合約。這樣做的雇主是真正的吸血蟲,他們是靠榨取勞工的鮮血維生,使勞工成為工作的奴隸。」

曾有一名年輕女子告訴教宗,她找到了一份黑工,每天工時長達11個小時,月薪只有650歐元。雇主跟她說:「妳愛做就做,不做拉倒,還有人在等著啦!妳後面有很多人在排隊。」這些富人「在財富中養肥了自己的心」,雅各伯宗徒說:「養肥了你們的心,等候宰殺的日子」(雅5:5)。

教宗進一步表示,「你們吸取所有這些勞工的鮮血,靠這方法維生,而這些鮮血正是向上主喊冤的呼聲,乞求正義的呼聲。剝削勞工如今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奴隸現象。我們一直以為奴隸早已不復存在,但其實還存在。人們現在的確不再前往非洲取得奴隸,然後運到美洲去販賣。然而,奴隸現象存在我們的城市中,有許多奸商給勞工不公平的工作待遇」。

「昨天我們在公開接見活動中省思了奢華宴樂的富人與拉匝祿。然而,這名富人只是因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才沒注意到他家門的另一邊有個飢餓的人。但奸商更糟糕。奢華宴樂的富人至少只是因為疏忽才讓別人餓死,但奸商更糟糕,他是為了一己之私而讓勞工挨餓,靠勞工的鮮血維生!這是大罪,需要很多補贖、很多補償才能在這個罪上改過向善。」

教宗提到一名貪婪者的死亡。人們嘲笑他的葬禮說:「他的葬禮都給毀了。棺材闔不起來,因為這貪婪的人想帶走他所擁有的一切,卻帶不走。」人死後,「沒有人帶得走自己的財富」。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想想今日的這個悲慘處境:剝削勞工,這些變成奴隸的勞工的鮮血以及人口販子。人口販子不僅是那些販賣娼妓和童工的人,還有那些以較『文明』的方式做交易的奸商,他會說:『我只付你這麼多的工資,既沒有假日或醫療保險,也不報工。而我則會致富!』願上主今天讓我們明白耶穌在福音中教導我們的那份簡樸:比起透過剝削勞工而累積的所有財富,以基督之名而給予人的一杯水更為貴重(谷9:41)。」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金錢和權力使教會骯髒污穢,不要再有攀高之人

blog_1463514935

5月17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耶穌所指示的道路是一條服務之路,但教會內往往有人圖謀權力、金錢和虛榮。基督徒必須克勝那使教會分裂的「世俗誘惑」,警惕「攀高之人」。攀高之人受到誘惑,為了向上爬而摧毀他人。

當天彌撒的福音取自《馬爾谷福音》,講述耶穌教導門徒走服務之路,但他們卻「彼此爭論誰最大」(谷9:34)。教宗由此談論世俗的誘惑,指出這誘惑今天也在破壞教會的見證。教宗說:「耶穌使用謙卑、死亡和救贖的言詞,而門徒使用的卻是攀高之人的言詞,也就是攀附權勢的人。」

「在耶穌教導我們前行的道路上,服務是準則。最大的人是服務最多的人,最為他人服務的人,而非自吹自擂,圖謀權力、金錢、虛榮和驕傲之人。不,這些人都不偉大。今天福音中發生在門徒身上的事,以及發生在若望和雅各伯的母親身上的事,同樣也每天發生在教會的每個團體內。有人會說:『我們當中誰最大呢?是誰發號施令呢?』這就是野心。在每個團體、堂區和機構中,總是有這種攀高、掌權的誘惑。」

當天取自《雅各伯書》的第一篇讀經也要人警惕對權力的欲望和摧毀他人的嫉妒心。這也是給今日教會的訊息。世俗總是在談論誰最有權發號施令,耶穌則表明祂來「是為服事人,而非受服事」。

教宗表示,「當一個人擁有世俗的權力欲望,想要受人服事而非服事人的時候,他就會不遺餘力地來滿足這欲望,說人閒話,將人抹黑。是嫉妒心鋪設了這條道路來摧毀他人。這一點我們眾所周知。這也發生在今天的每一個教會機構內,在堂區、公學、其它機構,甚至在主教府內。世俗精神渴求財富、虛榮和驕傲」。

耶穌教導服務,門徒卻彼此爭論誰最大。教宗指出,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說話方式。「耶穌來是為服事人,祂教導我們基督徒生活的道路是服務和謙卑」。

「當偉大的聖人們說,他們深覺自己是罪人時,這是因為他們明白在自己內的這個世俗精神,他們受到許多世俗的誘惑。我們沒有人能說自己是個聖潔無瑕的人。我們每個人都受到這些事物的誘惑,為了向上爬而摧毀他人的誘惑。這是世俗的誘惑,它使教會分裂,摧毀教會。這不是耶穌的神」。

教宗邀請眾人想像耶穌與門徒對話的場景:耶穌教導門徒做眾人的僕役,門徒卻說:『不,我們最好別問太多,還是繼續我們原本的話題吧。』門徒寧可私下爭論彼此之間誰最大。教宗最後鼓勵眾人「反省多少次我們曾在教會裡看到這種情況,多少次我們曾做出這種行為;祈求上主光照我們,叫我們明白與世俗友好,即與世俗的精神友好,就是與天主為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L’Osservatore Romano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