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哈瓦那主持彌撒:愛是服事人 , 不是服事某種意識形態

blog_1442836907 (1)

9月20日主日,教宗方濟各訪問古巴的第2天上午在首都哈瓦那革命廣場主持彌撒聖祭。古巴總統勞爾·卡斯特羅和專程趕到古巴迎接教宗方濟各的阿根廷總統基什内爾女士也在場參加。許許多多的信友在前一天夜晚就將廣場占滿。廣場上除了有古巴英雄格瓦拉的畫像外,也張掛了慈悲耶穌、教宗方濟各和加爾各答的聖德肋撒修女的畫像。彌撒進堂詠是一曲關於源自信德的望德聖歌。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強調,耶穌愛的邏輯打亂了我們衡量大小的尺度和追求權力的邏輯。

主日福音敘述門徒們彼此爭論他們當中誰最大。教宗解釋說,耶穌以愛的邏輯打亂了他們的邏輯;耶穌擧揚卑微的人,貶抑那些覺得自己高人一等的人。

教宗表示:「要遠離各種精英主義,耶穌的視野不是為那些能夠掌握『所求的知識』或達到傑出靈修層次的少數精英。耶穌的視野總是為日常生活提出的一項建議,在這裡,在『我們的』島嶼上也是如此。耶穌的建議總是令日常生活有一定的永恒滋味。」

「誰若想做最大的,就必須服事他人,而不是利用他人!」

教宗解釋說:「服事意味著照顧那些在我們家中、社會及人民當中的脆弱者。他們是耶穌邀請我們去注視及關愛的受苦、無自衛能力、受難者的面容。要將這愛具體地落實到行動和決策中。」

教宗繼續表示:「有一種是服事他人的『服務』,但我們必須當心另一種服務,那種利用別人的『服務』。那種有利益關係的服務,以『我們的名義』為『我的利益』服務,總是把『你的利益』擱在一旁,產生排他的行為。」

我們必須警惕不要落入利用別人的服務的誘惑,而要負起責任,彼此相愛,遠離判斷人的目光。教宗解釋說:「為愛而負起責任並不是指向屈從的態度;相反地,是將弟兄放在問題的中心。服務總是注視著弟兄的面容,觸摸他的身體,感覺他的接近,有時甚至為他的接近而受苦,並尋求他的提升。因此,服務絕不是某種意識形態,受服事的不應是思想,而是人。」

教宗最後表示,古巴人民與每個民族一樣,都有自己的創傷,但他們知道敞開雙臂。教宗告誡古巴人民不可忽視弟兄們的脆弱,只顧表面上能誘惑人的計劃,卻不關心身邊人的面容。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願教會是母親 , 體現出聖母的「母性」

blog_1442343554

9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教會是母親,不是最終將變為孤兒的僵硬的協會。教會要像聖母那樣具有謙卑、良善、寬恕和溫柔的態度,體現出聖母的母性。」彌撒中,九人樞機諮議會的成員與教宗共祭,他們與教宗在梵蒂岡舉行的樞機諮議會將於16日結束。

當天的福音記述,耶穌在十字架上看見母親和祂所愛的門徒,就對那個門徒說:「看,這是你的母親!」(若19:27)。教宗從耶穌的這句話展開彌撒講道。

他說:「一想到聖母瑪利亞就會想到她是一位母親,而且她的母性也擴展到了那個新的兒子身上,延伸至整個教會和全人類。」

今日世界如同一個孤兒,在這樣的一個世界,耶穌的話具有重要的意義,祂好似在說:「我不會讓你們成為孤兒,我給你們一位母親。」

教宗說:「這也是我們的驕傲,我們有媽媽了,一個與我們在一起、保護我們、陪伴我們、幫助我們的媽媽,即使我們遇到艱難和不幸。」

教宗記得俄羅斯隱修士曾說過,「在內心混沌的時期,我們應該鑽入天主之母聖母瑪利亞的斗篷下,如此聖母必接納我們,保護我們,照顧我們。然而,我們也可以說,聖母的這種母性超出了她的範圍,具有感染力。從聖母的母性衍生出第二個母性,教會的母性。」

教宗說:「教會是母親。她是我們的『慈母聖教會』,藉著聖洗聖事她誕生了我們,並在她的團體內撫養我們長大;她具有母性的態度,溫順而良善。聖母瑪利亞和慈母教會懂得愛撫她們的子女,溫柔地對待他們。教會若沒有這種母性,就是一個僵硬的協會,一個沒有人性溫情的協會,一名孤兒。」

「教會是母親,她像聖母瑪利亞那樣接納我們眾人。教會的母性體現在謙卑、友好、理解、良善、寬恕和溫柔的態度上。」

教宗說:「哪里有母性,那裡就有生命、就有喜悅、就有和平,就能在和平中成長。若缺乏這種母性,留下的就只是僵硬的戒律,人就會失去微笑的能力。最美好、最人性的事莫過於對嬰兒微笑,逗他微笑。」

最後,教宗說:「願上主讓我們在今天也能聽到祂再次為我們向天父祭獻自己時所說的話:『看,這是你的母親!』」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 跟隨耶穌走十字架道路 , 以克勝魔鬼的誘惑

9月14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表示:「為了在基督徒生活道路上不斷前進,我們要像耶穌那樣貶抑自己,走祂的十字架道路。」

彌撒中,九位「樞機諮議會」的成員與教宗共祭,他們於9月14日至16日與教宗一同舉行「樞機諮議會」第11次會議,為教廷改革提供建議。

當天教會慶祝光榮十字聖架慶日,教宗提醒信友警惕那先迷惑我們、然後毀滅我們的魔鬼,它誘惑我們是為了毀滅我們。教宗方濟各指出:「在《創世紀》中,蛇是最狡猾的動物,是一名巫士,有能力施展幻術來迷惑你。」

教宗繼續說:「蛇也是騙子,是妒嫉者,因為正是由於蛇,即魔鬼的嫉妒,罪惡才進入了世界。蛇給你許下很多諾言,但在兌現時卻出爾反爾,是個不良的付款人。但它具有誘惑、使人著迷的能力。聖保祿對那些固守條條框框的迦拉達基督徒感到氣憤,對他們說:『無知的迦拉達人啊!誰迷惑了你們呢?誰迷惑了你們這些已經蒙受自由召喚的人?』(參:迦3:1)。致使迦拉達信徒腐敗的是蛇。這可不是一件新鮮事,它早已存在以色列子民的意識中。」

在第一篇彌撒讀經中,上主對梅瑟說:「你做一條銅蛇,懸在木竿上;凡是被蛇咬的,一瞻仰它,必得生存。」(戶21:8)教宗表示:「銅蛇是一個預像,也是一個預言,一種許諾,一個不容易理解的許諾,因為耶穌親自向尼苛德摩解釋說:『正如梅瑟曾在曠野裏高舉了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來,使凡信的人,在祂內得永生。』(若3:14-15)因此,那銅蛇是耶穌被高舉十字架的預象。」

「然而,為什麼主耶穌取了這個如此醜陋、如此惡劣的預象呢?」

教宗回答說:「只是因為祂來是為了承擔我們的一切罪;祂完全清白卻成為最大的罪人。聖保祿告訴我們:『祂替我們成了罪。』(格後5:21);回到關於預象的語境,我們可以說:『耶穌成了蛇,醜陋的蛇!』耶穌謙卑自下;祂原本不認識罪,卻為我們成為罪。這是一項奧跡,我們可以說:『祂成了一條蛇,醜陋的蛇。』」

天主降生成人,穿上了罪。聖保祿對他所深愛的斐理伯人解釋這奧跡說:「耶穌雖具有天主的形體,並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祂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6-8)

「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赤身露體,因我們的罪而遍體鱗傷。這是祂為了在自己的使命中戰勝蛇而選擇的道路。讓我們注視耶穌所走過的路,注視天主:祂為了拯救我們而謙卑自下,貶抑自己。這也是基督徒的道路。一名基督徒若想在基督徒生活道路上不斷前進,他就得像耶穌那樣貶抑自己。這是謙卑的道路,但也是遭受屈辱的道路,一如耶穌遭受的屈辱。」

在光榮十字聖架慶日彌撒的最後,教宗祈求聖母為我們轉求:「愛的哭泣,感恩的哭泣,因為我們的天主如此愛我們,竟為我們派遣了祂的聖子;聖子耶穌為拯救我們貶抑自己,謙卑自下。」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天主與我們眾人同行 , 在聖人和罪人中間行走

blog_1441735385

9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 天主與祂的子民同行,在弱小者身上實現修和與和平。當天是教會慶祝聖母誕辰的日子,教宗特別強調,一如真福八端和《瑪竇福音》第二十五章所教導的那樣,我們眾人都蒙召做謙卑的人,關懷我們的近人。

「天主如何修和?天主修和的風格是怎樣的?」

教宗方濟各從這兩個提問展開他的彌撒講道,指出「天主在修和時並未召集民眾大會,或簽訂協議。天主採取了一種特殊的方式,祂在弱小者身上,在行走中實現修和與和平。耶穌的任務就是實現修和與和平。」

教宗談到彌撒的第一篇讀經。「這篇選自《米該亞先知書》的讀經,稱小小的白冷城將成為偉大之城,因為和平源於這座小城。」

教宗強調:「主耶穌總是選擇在小事上、藉著卑微者成就大業。祂也勉勵我們做個像兒童那樣的弱小者,好能進入天國。」

「天主不僅藉著弱小者,也在行走中實現修和與和平。主耶穌並沒有用魔術棒瞬間成就祂的修和與和平大業!相反地,祂與祂的子民同行。」

教宗說:「當我們聽到《瑪竇福音》中耶穌的族譜時,實在有些乏味,不是嗎?這人生那人,那人生這人,這人又生另外一人……。這是一個列表,更是天主的腳步!天主走在義人和惡人中間,因為在這個列表中有聖人也有罪人。這裡存在許多罪,但天主不懼怕,依舊行走,與祂的子民同行。」

教宗繼續說:「在這旅途中天主使祂的子民不斷增加對默西亞的盼望。用《申命紀》中的話說,我們的天主是一位『親近的天主』(參5:7),與祂的子民同行。這條義人和惡人混雜的旅途體現了我們的生活方式。」

那麼,身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如何行走才能像耶穌那樣締造和平呢?

教宗答道:「就在於實踐愛近人的法則,活出《瑪竇福音》第二十五章的精神。子民夢想自由。以色列子民懷有這個夢想,因為他們曾得到必獲自由的許諾,獲享和平與修和。大聖若瑟做了個夢,他的夢好似天主與祂子民同行的整個旅途的縮影。但是,不僅大聖若瑟做夢,天主也做夢。我們的天主父夢到了關於祂子民、關於我們每個人的好事,因為祂是天父,作為父親,祂想要並渴望祂的子女日趨完善。」

「天主是全能的、偉大的,但祂卻教導我們在小事上、在行走中成就和平與修和的大業;教導我們不失去希望,有能力夢到偉大的夢想和遠大的前程。」

教宗說:「今天,在紀念救恩史上關鍵里程碑的日子,聖母誕生的日子,讓我們祈求合一、修和與和平的恩寵。但我們要像真福八端和《瑪竇福音》第二十五章所教導的那樣始終前行,關懷他人,並懷有偉大的夢想。現在,我們繼續舉行對『微小』中的主耶穌的紀念。祂臨在於這一小塊餅和一小杯酒内,存在於『微小』之中,但這微小包含了一切:有天主的夢,有祂的愛,有祂的和平,有祂的修和,還有耶穌:耶穌就是這一切的一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梵蒂岡電台

教宗:在說人壞話前把自己的舌頭咬腫又何妨?

blog_1441392329

9月4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教會內存在一種疾病,這種疾病播種分裂與不和。基督徒蒙召像耶穌那樣締造和平、重修和睦。

在當天禮儀所選讀的《哥羅森書》中,聖保祿展示了耶穌的品位:耶穌是天主的首生者,是天主本身;天父派遣祂來「締造和平」,使犯了罪的人類與天主「重修舊好」。

教宗說:「和平是耶穌的工程,祂為了服從貶抑自己,直至死亡,且死在十字架上。當我們談論和平或修和時,談論片刻的安定和些許的和睦時,應該想起耶穌所成就的偉大和平與和睦。若沒有祂,和平無法實現;若沒有祂,修和無法達成。」

教宗方濟各強調:「戰爭、仇恨及家庭不和的消息幾乎把我們淹沒,我們的任務是做和平的使者、修和的使者。我們應當反省自問:『我播種和平嗎?』舉例說,『我用自己的舌頭播種的是和平呢,還是挑撥離間?』我們常常聽到對某人的評價:『他嘴裡含著蛇的舌頭!』因為他說話如同蛇對亞當和厄娃說話那樣,破壞和平。這是一種災禍,這是我們教會內的一種疾病:播種分裂,播種仇恨,播種不和。」

「耶穌來到我們中間締造和平、重修和睦,我們這些基督徒應該效法祂,做同樣的事。如果一個人在他的生命中總是做修和之事,他必能成聖;這個人是聖人。我們要在這方面不斷進步,我們應該悔改,不說一句製造分裂的話,不說一句引發戰爭的話,永遠不說人閒話。我在想,什麼是說人閒話?沒啥大事,就是背後議論某人或說說他的緋聞。不!說人閒話是恐怖主義,因為閒話中的內容如同一名恐怖分子扔出的炸彈,一旦爆炸,必將造成破壞。這是用唇舌搞破壞,而非締造和平。而且,說人閒話者十分狡猾,不做自殺式恐怖分子,他把自己保護得很好!」

教宗然後提出一個小小的忠告:「每當自己想說播種不和與分裂、傷害某人的閒話時,就咬住自己的舌頭!我向你們保證,如果你們做這樣的練習,剛開始你們的舌頭一定會腫、會破,因為魔鬼在幫助我們。製造分裂是魔鬼的工作,是他的職業。」

最後,教宗祈求:「主耶穌,祢捨棄了自己的性命,請賜予我和平與修和的恩寵。祢傾流了自己的鮮血,在我說人壞話前把自己的舌頭咬腫又何妨呢?」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清晨彌撒: 基督徒的安慰在於談論耶穌而非閒聊

blog_1441133828

9月1日,教宗方濟各經過暑假後恢復在聖瑪爾大之家主持清晨彌撒。教宗指出,基督徒可以藉著「善言善行」相互「安慰」,以加深彼此的望德,深信自己最終將與基督相遇;但切不可為了打發時間而說人閒話。

在第一篇彌撒讀經中,聖保祿宗徒說「主的日子要像盜賊一樣突然來到」;但他也說耶穌再次來臨時將把救恩賜予相信祂的人。保祿最後勸勉道:「你們應互相安慰,彼此扶助。」

教宗對此表示:「使人堅持希望的正是這樣的安慰。這是一項勉勵:你們應互相安慰。關於這點,我想問大家:我們談論這事嗎?談論上主將再度來臨,我們將與祂相遇嗎?或者我們談論許多別的事,包括神學和關於教會的事,談論神父、修女、主教的等等?在我們的團體中,在我們的堂區內,大家談論期待上主再度來臨的事嗎?或者我們為了打發時間,不致於太過無聊而說這人或那人的閒話?」

教宗繼續說:「在答唱詠中我們不斷重複道:『我深信在此活人地區定會享見上主的幸福』。可是,你確信自己將看見上主嗎?我們應該效法約伯的榜樣,他雖然歷經不幸卻依然堅定地表示:『我知道天主活著,我將看見祂,我將親眼看見祂。』這是真的,天主將再次來臨審判世界。如果我們去西斯汀聖堂就會看到描繪公審判的壯美景象。但我們也要想想祂必來尋找我們,好讓我們親眼看見祂,擁抱祂,與祂永遠相守。這就是聖伯多祿宗徒所說的望德,他要我們以自己的生活向他人解釋這望德,為望德作見證。我深信定會享見上主的幸福:這是真正的安慰,這是真正靠得住的事。」

一如聖保祿宗徒對昔日基督徒所說的那樣,教宗方濟各以同樣的話勉勵今日的教會:「你們應該互相安慰,以善行彼此扶助。這樣我們將不斷前進。讓我們向主耶穌祈求恩寵,好使祂播在我們心中的那顆希望種子得以成長、茁壯,直到我們最終與耶穌相遇。我們的生活願景即在於此:『我深信我將看見上主,我深信上主活著,我深信祂必會來尋找我』。讓我們在這條路上向主耶穌祈求恩寵,藉著善行善言相互安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與信友一同參加聖庇護十世教宗瞻禮

blog_1440426330

教宗方濟各繼續給人帶來驚喜。

8月21日,聖庇護十世教宗紀念日,教宗方濟各在早晨時份來到聖伯多祿大殿的庇護十世祭台前,與信友們一起參加了紀念這位聖教宗的彌撒。主持彌撒的是在聖座國務院服務的盧喬‧博諾拉蒙席(Lucio Bonora),他是聖庇護十世教宗的同鄉。

博諾拉蒙席在8月22日向梵蒂岡電台敍述了當天的事,他說:

「聖伯多祿大殿剛開門,教宗就從面對聖瑪爾大之家的祈禱門進入大殿,來到聖庇護十世祭台前。當我和另兩位神父向祭台走去,準備做早上7時的彌撒時,瑞士衛兵和大殿工作人員向我們說:『聖父正在聖庇護十世祭台前祈禱呢!』

我答說:『那我怎麽辦,先回去麽?』

他們說:『不,蒙席您去吧!』

於是我就繼續前去。教宗在那裡看到我,便說他來是為祈禱,因為早上起床後已在聖瑪爾大之家做了彌撒,但還願意來這裡向聖庇護十世敬禮。教宗看到我準備在那裡舉行彌撒,就留下來坐在信友們當中參加彌撒並祈禱。」

博諾拉蒙席接著表示,在行平安禮時,教宗與坐在他後排的人互祝平安。他說:

「當我從祭台走下,準備與教宗行平安禮,教宗卻走出跪凳迎向我。那時,他已經與坐在後排的三、五個人握了手、互祝平安。看到教宗如同一個謙卑的信友前去聖庇護十世墓前祈禱,我和所有信友都感動萬分。聖人是我們的好伙伴,教宗也在聖庇護十世紀念日為自己的牧職和在教會及世界面前的責任,尋找聖庇護十世為伴侶。看到他不以教宗身份,卻獨自一人來到這裡,沒有隆重盛大的場面,真好啊!這恰恰説明他對聖庇護十世的敬仰和愛戴。教宗告訴我,他特別為要理教員祈禱。他還是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總主教時,把聖庇護十世紀念日也作為要理教員的節日,因為庇護十世稱自己是要理講授的教宗。於是,這一天他會晤自己教區的要理教員。」

最後,博諾拉蒙席談及兩年前的一件事。當他告訴教宗方濟各自己是特雷維佐人,即庇護十世的同鄉時,教宗吐露他非常敬重聖庇護十世。這敬重是他日復一日培養起來的,透過他作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總主教向要理教員們發表的講話,也透過他在阿根廷聖庇護十世紀念日與要理教員的會晤表達出來。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三鐘經:感恩祭是耶穌為我們的全然自我奉獻

教宗方濟各8月16日主日在三鐘經祈禱活動中表示,「在這世上與耶穌具體、真實的共融生活,已經讓我們從死亡過渡到生命」。

當天福音記述,耶穌稱自己是從天上降下的生活食糧。教宗方濟各問道:吃耶穌的肉、喝耶穌的血是什麼意思?它只是一個圖像、一個象徵呢,還是指某個真實的事物?教宗解釋說,在最後晚餐中,餅與酒的確成了耶穌的聖體、聖血。「耶穌把感恩祭留給我們只有一個明確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可以與祂成為一體。實際上耶穌說:『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若六56)。共融就是一種融入:我們吃祂的血肉,將變得和祂一樣。但這需要我們『心誠意潔』,需要我們持守信德」。

教宗指出,有時候我們會對彌撒產生這樣的異議:「彌撒有何用處?是否當我覺得有需要時才應該去參與彌撒,或者單獨祈禱更好呢?」。然而,感恩祭不是私下的祈禱,或者某種美好的精神體驗」。它不是單純紀念耶穌在最後晚餐中的所作所為。

教宗表示,「我們稱感恩祭為『紀念』是為使我們能更好地理解,但實際上它是讓耶穌死亡與復活奧跡重現和臨在的行為:麵餅真的是祂賜予我們的祂的肉,葡萄酒真的是祂為我們傾流的祂的血。感恩祭就是耶穌為我們的全然自我奉獻」。

教宗繼續說:如果我們以信德參與感恩祭,感恩祭的共融將把我們的生命變為「一份獻給天主和弟兄的禮物」。「我們以『麵餅』為食糧,意思是與基督的心共鳴,相似祂的選擇、祂的思想、祂的態度;意思是充滿愛的活力,成為平安的人、寬恕的人、修和的人、團結互助的人」。

三鐘經後,教宗特別問候聚集都靈慶祝聖鮑思高神父冥誕二百週年的慈幼青年運動的青年。教宗鼓勵他們「每日活出福音的喜樂,點燃世人的希望」。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在亞松森主持彌撒: 基督徒應是一個好客的人

blog_1436812564

7月12日主日,教宗方濟各在亞松森主持感恩彌撒,1百萬信友參加。舉行彌撒的祭壇上全都用麥穗、玉米穗、可可和其它果實裝飾,彌撒結束後,這些果實將送給有需要的人。祭壇頂端是一個巨大十字架,兩旁是用玉米粉、南瓜子和葵花子鑲嵌的亞西西聖方濟各和聖依納爵·羅耀拉的畫像,這是對這兩個首次將福音傳入巴拉圭的修會表達敬意。

當天的《馬爾谷福音》記述了耶穌派遣門徒們出外傳教時給他們定下的明確規則:「除了一根棍杖外,什麼也不要帶:不要帶食物,不要帶口袋,也不要在腰帶裡帶銅錢。你們無論在那裡,進了一家,就住在那裡。」(谷6:8-10)教宗強調:「這段福音給我們出示了基督徒的身份證。然而,在基督徒的靈性生活上還有一個關鍵詞,那就是好客。你們無論在那裡,進了一家,就住在那裡,因此,這也可以理解為“基督徒是學會好客及款待的人;基督徒應是一個好客的人。」

「耶穌派遣門徒們,不是要他們做有權勢者、業主、頭目、法律和準則的制定人。相反地,祂向他們表明,基督徒的旅程是改變人心,改變自己和別人的心,學習遵行另一法律,另一規則,度另一種生活。這旅程就是放下個人主義、封閉、爭執、分裂、優越感的邏輯,拿起生命、無償給予和愛的邏輯;從支配、欺壓、操縱的思維轉變為接納、款待、關心別人的思維。」

教宗說:「我們經常從制定計劃或大綱的角度來考慮傳教工作,用策略、手段和計謀來推動福傳。相反地,在福音的邏輯中,令人信服的不是雄辯、策略、手段,而僅是學習好客。教會是敞開心胸懂得接納、款待特別需要照顧以及處境最困難的人。教會是好客之家。多少傷痛,多大的絕望在人感覺被接納的住所都能得到醫治。款待飢餓者、異鄉人、赤身露軆的人、患病的人、服刑人、癩病人、癱瘓者;款待那與我們的想法不同的人、那沒有信仰或有時因我們的過錯而失去信仰的人;款待受迫害者、失業者;款待不同文化的人,這塊土地的文化是這麽富饒;款待罪人,因為我們眾人都是罪人。

教宗指出:「造成許多損害,不知不覺地摧毀許多生命的根源是孤獨。孤獨使我們與別人、與天主及與團體隔離,使我們自我封閉。因此,教會這位母親的主要工作不是經營事業、制定計劃,而是學習與別人建立友愛關係。相親相愛是體現天主是父親的最佳見證,因為『世人由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3:35)。」

教宗說:「耶穌為我們開啟一個新思維,一個充滿生命、美善和真理的視野。為許多遭排斥、分裂、封閉、隔離、孤獨的境遇,祂是最終的答案。有一件事可以肯定:我們不能強迫任何人接納、款待我們,這是我們貧窮及自由的一部分。但同樣能肯定的是,任何人都不能強迫我們不去接納、款待我們人民的生命;任何人都不能要求我們不去接納、擁抱我們弟兄的生命,尤其是那些失去希望和生活樂趣的兄弟姐妹的生命。」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在卡庫佩聖母朝聖地主持彌撒: 聖母是永遠陪伴子女的母親

blog_1436758333

7月11日,教宗方濟各在巴拉圭卡庫佩童貞聖母朝聖地的彌撒中表示,巴拉圭婦女如同聖母瑪利亞一樣,經歷了艱難的時刻,但她們勇敢地把被戰爭摧毀的國家重建起來。

「聖母瑪利亞是一位學會了聆聽和在重重困境中生活的母親」。聖母瑪利亞的一生極為坎坷:耶穌誕生馬棚,舉家逃往埃及,聖子死在十字架上。縱觀她的一生,我們懂得了她的生命見證了天主不叫人失望,天主不遺棄祂的子民,即使在某些時刻或情況下天主似乎不存在。」

「卡庫佩童貞聖母慷慨守護著一個民族的記憶,當她的子女身處重重困境時陪伴著他們。她曾經且今天仍在我們的醫院中,我們的學校內,我們的家裡。她曾經且今天仍在我們工作和行走時與我們同在。她曾經且今天仍在每個家庭的飯桌旁。她曾經且今天仍在塑造祖國,使我們成為一個國家。她的臨在總是默默無聞、不引人注意。注視著聖母像、卡片或聖牌,在玫瑰念珠的標誌下,我們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聖母總在我們左右。」

教宗繼續說:「巴拉圭的婦女和母親與聖母瑪利亞一樣,也經歷了許多艱困處境,但她們仍然相信,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

教宗對巴拉圭婦女說:「你們懷著巨大的勇氣和忘我精神,把一個被戰爭摧毀、夷平和淹沒的國家重建起來。你們擁有那些與聖母一同重建生命、信德和民族尊嚴的女性們的記憶與遺傳基因。當一切似乎將崩潰”時,巴拉圭婦女在信德中找到了力量,沒有讓她們的家園陷入混亂。願天主降福這種堅韌,願天主降福和激勵你們的信德,願天主祝福巴拉圭婦女,拉丁美洲的自豪。」

「天使宣報和聖母瑪利亞聽到的萬福,上主與妳同在這句話,是對巴拉圭人民的呼籲,要他們不丟失記憶、根源,以及他們從殊死抗爭的信徒那裡得到的許多見證。」教宗說:「你們所擁有的是成了生命的信德,這生命成了望德,而這望德促使你們行愛德。是的,如同耶穌那樣,願你們的愛德卓越。願你們成為這信德、這生命和這望德的持有者。巴拉圭人們,願你們繼續做今天和明天的締造者。」

彌撒結束時,教宗如同聖若望保祿二世1988年5月18日在卡庫佩聖母朝聖地所做的那樣,再次將巴拉圭託付於聖母瑪利亞手中。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