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與天主搏鬥也是一種祈禱

在基督聖體聖血節的前夕,教宗方濟各於6月10日舉行例行的週三公開接見。教宗指出:「有鑒於新冠疫情的防疫措施,今年無法舉辦公開遊行來慶祝聖體聖血節,但無論如何,我們都能善度『聖體生活』。祝聖的祭餅蘊藏了基督的位格:我們蒙召在聖堂的聖體龕前尋找祂,同時也要在弱小、受苦、孤獨和貧窮的人這些聖體龕裡尋找祂。」

當天在要理講授中,教宗反省了《創世紀》中聖祖雅各伯的生平。教宗首先指出:「雅各伯狡猾地把他的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憑著自己的天份實踐理想。《聖經》講述了雅各伯與兄長厄撒烏從出生開始的爭奪。雖然雅各伯是弟弟,但他巧妙地從父親依撒格那裡奪得了父親的祝福和長子的權利。」教宗說:「這還只是這個恣意妄為的人所能實行的一長串計謀中的第一個詭計。」

「雅各伯看似憑藉一己之力在生活中取得成就,即使是在逃離兄長時,他也能發財致富,締結前程似錦的婚姻。教宗指出,儘管如此,雅各伯在順遂的人生中,缺乏了某樣東西。某天,雅各伯聽見呼喚他回家的聲音,他便踏上旅途,回去他兄長仍生活的故鄉。在最後一段的路途中,雅各伯遲疑地思索回家後等著他的會是什麼。就在他盤算著自己將面對的回報時,突然間,一名陌生人抓住了他,與他搏鬥。」

談到這點,教宗引述了《天主教教理》:「由於雅各伯是以色列十二支派的祖先,天主向他重申自己的許諾。他對抗大哥厄撒烏之前,與一位神秘人物整夜搏鬥,那人不願透露自己的姓名,但離開前在黎明時分祝福了他。教會靈修傳統視此一敘述為祈禱的象徵;祈禱是信德的戰鬥和堅持到底的勝利。」(2573號)

教宗進而解釋「與天主的搏鬥」為什麼是「祈禱的象徵」。他指出:「雅各伯一生靠著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而這場搏鬥提醒了他,他是個凡人,他也會顫抖、恐懼,而且終將一死。那一刻,雅各伯只能獻給天主他自己的脆弱、無力和罪愆。而正是這樣的雅各伯領受了天主的祝福,一走一瘸地進入應許之地:他脆弱受傷,卻擁有一個全新的心。」

教宗說:「我們也是如此。我們在黑夜裡與天主有約:那是生命的黑夜、生活中許多的黑夜、黑暗的時刻、罪惡的時刻、迷惘的時刻。天主趁我們毫無期待的時候,在我們孤獨寂寞的處境中帶給我們驚喜,賜給我們新的名字,一個涵蓋我們整個生命意義的名字;天主也要改變我們的心,賜給我們祝福。這份祝福預留給接受祂改變的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是旅途中的友伴和嚮導,從不遺棄我們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6月3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的要理講授中談論了亞巴郎的榜樣。在這位「信德之父」身上,我們看到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新方法。教宗指出:「亞巴郎在自己的生活中聽見一個聲音鼓勵他拔除在故鄉的根基、家庭的根基,出去尋找一個嶄新而不同的未來。」

亞巴郎此舉的根基在於信任和許諾:「上主承諾他的後裔必定多如天上的繁星」。

教宗表示:「因著這份許諾,與天主建立關係的新方法油然而生:正因如此,在猶太教、基督信仰和伊斯蘭教這三大靈修傳統中,聖祖亞巴郎被視為屬於天主的完美之人,因為他能順從天主,即使天主的旨意艱辛無比,甚至是難以理解。從此以後,信徒的生活開始被理解為一個聖召;換句話說,個人的生活成了天主實踐諾言的地方。」

接著,教宗闡明:「在《創世紀》中,我們發現亞巴郎一路上忠於天主聖言,活出祈禱。簡單來說,在亞巴郎的生命中,信德造就歷史。人們不再只從天文現象中尋找天主,視之為遙不可及、令人害怕的天主。相反地,亞巴郎的天主成了引領步伐的嚮導,祂是我們旅途中的友伴,從不遺棄我們。」關於這點,教宗引用《天主教教理》,強調:「亞巴郎的祈禱先表達在行動中:他緘默寡言,他在旅途中的每一階段,都給上主建造一座祭壇。」(參閱:2570號)

「為此,亞巴郎與天主親密無間,勇於在天主面前據理力爭,而他爭論時依然忠心不二。亞巴郎跟隨天主的指引前往各地,甚至接受了最嚴苛的試煉,甘願獻出自己的親生兒子依撒格作為祭獻。」

教宗表示:「天主之所以親自阻止了亞巴郎準備獻出祭品的手,是因為祂看見了亞巴郎的全然順服的意願(參閱:創廿二1-19)。」

教宗最後在要理講授中指出:「偶爾對天主生氣有所助益,因為這是一種祈禱的形式。只有兒女才會跟父親吵架,然後和好如初。願我們從亞巴郎身上學會懷著信德祈禱、對話和討論,卻也隨時樂於接受天主聖言,並付諸於實踐。」

此外,美國近日因白人警察執法嚴重不當使弗洛伊德(George Floyd)死亡而導致大規模騷亂,教宗方濟各於公開接見中問候說英語的信友時對此表達關切。教宗問候美國人民說:「在弗洛伊德先生不幸去世之後,過去幾天來,貴國令人不安的社會動蕩讓我十分關切。我們不能容忍或對任何形式的種族主義及排斥行為視而不見,而要宣稱捍衛每個生命的神聖不可侵犯性。」

針對抗議活動中的暴力行為,教宗引用美國主教團主席戈麥斯(José H. Gomez)總主教日前發表的聲明表示:「暴力是自我摧毀和自取滅亡。」與此同時,教宗聯同美國的教會「為弗洛伊德靈魂的安息以及所有因種族主義的罪行而喪失性命的人祈禱」。教宗也為美國民族之間的修和與和平祈禱:「祈願瓜達盧佩聖母為那些在美國和全世界致力於和平與正義的人轉求。」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是抵禦罪惡的堤防,它能書寫不同的命運

CNS photo/Vatican Media

「面對世界上不斷增長的罪惡浪潮,祈禱有如人類的堤防和避難所。」

2020年5月27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宗座大樓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繼續在要理講授中反省祈禱的課題。當天的主題為正直人士的祈禱,教宗籲請眾人別走暴力之路,卻要讓上主改變自己的心靈。

天主為人類制定了美好的計劃,但是我們卻在許多事件中體驗到罪惡。《創世紀》前幾章便呈現了罪惡的擴散:亞當和厄娃原本想變成天主那樣,後來卻發現自己赤身露體。教宗指出:「由此可知,試探者不會給相稱的回報。接著,加音嫉妒弟弟亞伯爾,發生了首個謀殺手足的慘劇。」

教宗因此提起「人類兄弟情誼」和戰爭:「談到加音的後代子孫,拉默客的話語彷彿一首復仇之歌。然而,《創世紀》中也有關於希望之救贖的故事,例如:亞伯爾、哈諾克,以及諾厄。即使幾乎人人行為殘暴,使得仇恨和征服成了人類事件的巨大發動機,仍然有人能真誠地祈求天主,以不同的方式書寫人類的命運。」

教宗表示:「閱讀這些故事,人們從中得到一個印象,即:面對世界上不斷增長的罪惡浪潮,祈禱有如人類的堤防和避難所。事實上,我們也要祈求不為自身所困,祈禱說:『上主,請祢救我免於自私自利、野心勃勃和私欲偏情。求祢救我不為自身所困。』祈禱也是在締造和平,因為祈禱若是真誠的,必能擺脫種種暴力的本能,舉目仰望天主。祈禱吸引天主的威能,促使祂恩賜生命,使人重生。」

「人類的仇恨只會造成沙漠蔓延,但在這種不毛之地,祈禱卻栽培出新生命的園圃。天主眷顧這些經常不被理解或是遭到排斥的人。天主的這些僕人以祈禱吸引祂施展大能,世界從而得以生存並成長。」教宗稱之為一條「從不喧嚷的鏈條,很少名留青史,但是它對於恢復世人的信心而言至關重要!」

關於這點,教宗臨時起意:「談到以前某位政府領導人的經歷:他是個無神論者,但他心裡始終記得祖母的祈禱;在他人生的艱難時刻,這個記憶湧上心頭,促使他找到耶穌。祈禱宛如生命的鏈條。眾多男女在祈禱時撒下生命的種子。」因此,教宗再次勉勵眾人教導孩子畫十字聖號:「雖然孩子可能會走上另一條路,但那『生命的種子』、與天主交談的苗芽將永遠長存。」

「通過不符合弱肉強食法則的無名小卒,天主的道路來到世間。這樣正直的人祈求天主把鐵石心腸換成血肉之心。」教宗最後說:「我們需要豐沛的人性,帶著人情味妥善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創世奧秘引領我們進入祈禱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20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繼續講解祈禱的主題。這次他談論的是創世與祈禱之間的關聯性。教宗指出,《聖經》開門見山地講述了天主創造天地萬物的事跡,這段《聖經》章節「宛如一首偉大的頌謝讚歌」。創世故事反覆地敘述每一樣受造之物的美好。

教宗表示:「創世的美妙與奧秘激發了祈禱的最初動力。當天接見活動開始之際誦讀的《聖詠》第八篇肯定了這一點。祈禱的人默觀周遭事物的奧秘,看見繁星點點的夜空,天文學如今向我們展現出它的浩瀚無垠。祈禱的人也思索著,在這如此宏偉壯觀的化工背後,該有怎樣的愛的計劃!這種默觀引領祈禱的人不禁自問:『人類算什麼?』人類固然脆弱,但人類是唯一察覺到這般富饒美妙的受造物。」

祈禱與讚嘆緊密相連。教宗闡明:「相較於宇宙的幅度,人類的偉大微不足道。在祈禱中,慈悲之心得到大力肯定。《聖詠》第八篇寫道,人稍微遜於天神,以尊貴光榮作他的冠冕。我們的偉大之處在於人類與天主的關係:人類的加冕。就本質而言,我們幾乎一無所是,但是按聖召來說,我們是偉大君王的兒女!在默觀天地萬物時,我們大多體驗過這一點。」

接著,教宗反省了創世故事的歷史根源:「在撰寫《創世紀》這部書時,以色列子民顛沛流離,在美索不達米亞為奴。他們遠離家園,既沒有聖殿,也沒有社會和宗教生活:一無所有。藉由創世的故事,他們在流放生活中開始找到謝恩的理由,為自己的生命讚頌天主。」

儘管日常生活充斥著辛勞與考驗,祈禱的人總是找到力量和信心,堅信生活是個恩寵,該當為此讚嘆不已。教宗說:「祈禱是希望的首要動力。祈禱的男女面容散發光芒,因為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日子裡,太陽依然不停地光照他們。」

教宗最後表示:「我們人人都帶著喜樂,為生命的恩典感謝天主。人生苦短,不該把時間浪費在悲傷上。讓我們讚頌天主,單單為活著感到心滿意足。」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天主是我們的忠實盟友,可以向祂懇求一切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5月13日,「基督徒的祈禱」是週三公開接見要理講授的主題。繼上週展開新一輪以祈禱為題的要理講授後,這是教宗方濟各第二次深入探討祈禱是什麼。首先,教宗闡明:「祈禱的行為屬於每一個人、每個宗教信仰的信徒,或許也屬於那些沒有任何信仰的人。它發自我們內的隱密處、源自我們的心靈,涵蓋了我們的各種能力、情緒、知識和身體。因此,倘若一個人的心靈在祈禱,那麼他整個人都在祈禱。」

教宗說:「祈禱是個動力、是個呼求,超越我們自身:它源自我們的內在,並向外延伸,因為它感到思念著相遇。我們必須強調這點:它感到思念著相遇,那份思念勝過於需求;它是一條道路,是對相遇的思念。祈禱是一聲『我』,摸索尋求著『祢』。『我』與『祢』的相遇不可計量。」

「基督徒的祈禱源自於天主的啟示:『祢』不再神秘隱身,卻與我們建立關係。基督徒不斷地慶祝天主的彰顯。天主不再隱藏自己,而是啟示自身,一如祂在東方三賢士前彰顯自己,在約旦河受洗,在加納婚宴上變水為酒。聖子耶穌啟示了天父,祈禱便是與慈眉善目的天主建立關係。」

教宗強調:「這是基督徒祈禱的首要特色。如果以前的人總是習慣在親近天主時有點畏縮,在接近這個迷人又驚人的奧秘時帶些驚恐,在敬拜天主時卑躬屈膝,如同奴僕不願對主人失敬一般,那麼,基督徒反而懷著信任之情,大膽地稱天主為『父親』。」

「在基督信仰中,『奴隸』這樣的詞彙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盟約、友誼、許諾、共融和親近』。耶穌對眾門徒說:『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而是朋友。』『你們因我的名無論向父求什麼,祂必賜給你們』(參閱:若十五15-16)這像是一張空白支票,我們可以放膽一試。」

「天主是朋友、是盟友、是新郎。在祈禱中,我們能與祂建立信任關係,而且在《天主經》裡,耶穌教導我們向祂提出種種請求。我們可以向天主懇求一切、解釋一切、講述一切。即使在與天主的關係中我們感覺有所缺失,天主仍然愛著我們。天主始終親近我們,在我們的心門外等著我們給祂開門。天主有時會敲門,但祂很有耐心,充滿關愛,從不強迫,宛如慈父慈母。」為此,教宗鼓勵眾人:「在天主慈愛的懷抱裡祈禱。」

當天適逢聖母首次顯現給花地瑪三位小牧童的紀念日,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對信眾說:「我邀請你們呼求童貞聖母瑪利亞,好使每個人努力不懈地愛天主和近人。」

隔天5月14日是為終止新冠疫情的祈禱守齋行善日,教宗勉勵眾人能「兄弟齊心,懇求上主拯救世人擺脫全球疫情,啟發科學家,並且治癒病患」。

有鑒於今年5月18日週一是聖若望保祿二世教宗的百歲冥誕,教宗說:「下週一將是聖若望保祿二世誕生的一百週年,我將於早上七點在他墓前的祭台主持彌撒。這台彌撒將為所有的人進行全球電視直播。讓我們感謝天主賜給我們這位羅馬主教,我們要懇請他幫助我們:願他協助這個羅馬教會改過自新,向前邁進。」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祈禱是信德的氣息,因為人在天主面前是個乞丐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祈禱是相信並信賴天主的人由衷的吶喊。」

2020年5月6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展開了新一輪的要理講授,主題為祈禱。教宗從《馬爾谷福音》中耶里哥瞎眼的乞丐巴爾提買談起。這名瞎子聽見耶穌的來臨,多次呼喚祂,懇求祂的憐憫。教宗坦言,在《聖經》中,巴爾提買是他最喜愛的人物,因為他「堅持不懈」地祈禱,即使旁人告訴他喊叫只會徒勞無功,他依然高聲疾呼,而且「實現心願」(參閱:谷十46-52)。

教宗闡明:「祈禱是信德的氣息,是信德最恰當的表現。在本次接見活動選讀的福音章節裡,許多人對巴爾提買的呼求聲感到厭煩,叫他不要作聲。但是,巴爾提買非但沒有停止,反倒越喊越大聲。尋求恩寵的人擇善固執,敲響天主的心門。巴爾提買稱耶穌是達味之子,承認祂是默西亞,一個廣受輕視的人,口中發出了信仰宣認。耶穌聽見了這名瞎子的呼聲,巴爾提買的祈禱觸動天主的心,為他自己開啟了救恩之門。」

「巴爾提買被帶到耶穌跟前,耶穌請他表達心願。」教宗強調:「這點極為重要,因為呼喊成了請求:『願我能再次看見!』於是,耶穌對他說:『去吧!你的信德救了你。』在這個貧窮困頓、無力自保又倍受輕視的人身上,耶穌承認他的信德威力非凡:他的信德吸引天主的慈悲和威能。信德意味著高舉雙手,呼喊懇求救恩的恩典。」

《天主教教理》第2559號寫道:「謙虛是祈禱的基礎。」

教宗強調:「祈禱來自於我們不穩定的處境、我們對天主的不斷渴求(參閱:第2560-2561號)。信德有如吶喊,缺乏信德則會壓抑這呼聲,如同某種對罪行緘默不語的行徑。」

教宗指出:「面對我們不知為何發生的艱辛處境,信德發出抗議之聲;缺乏信德則會故步自封,忍受著我們習以為常的狀態。信德是得救的希望;缺乏信德便會適應那壓迫我們的惡。」這就是為什麼教宗要從巴爾提買的呼聲開始談論祈禱的主題:「這名瞎子是個堅持不懈的人,即使周圍的人告訴他「這會徒勞無功,他也沒有因此默不作聲。所以他後來如願以償。」

「人心中呼求的聲音,比任何反對的理論來得強烈。這是一個自發性的聲音,沒有任何人指使。這個聲音質問我們塵世旅途的意義,在我們陷入黑暗時尤其懇求說:『耶穌,求祢可憐我!耶穌,求祢憐憫我們眾人!』」

教宗最後指出:「整個受造界都在懇切呼求,祈願慈悲的奧跡得到最終的滿全。事實上,不只基督徒在祈禱,所有的男女都在祈求,誠如聖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中說的:『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嘆息,同受產痛。』(八22)這無聲的懇求特別在人的心中萌生,因為『人在天主面前是個乞丐』(《天主教教理》,第2559號)。」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太多基督徒受迫害,但要當心別妥協

CNS photo/Vatican Media

2020年4月29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以真福八端的最後一端為主軸,展開要理講授。真福八端的第一端和最後一端,都許諾了永恆的福樂,因為神貧的人和為義而受迫害的人都將得享天國。這意味著真福八端的宣講「從一而終」。教宗說:「真福八端的道路是一條逾越之路,從迎合世俗的生活走向天主教導的生活,從肉性驅使的生活,即自私的生活,走向聖神帶領的生活。」

「然而,世俗並不贊成福音勸諭的生活,卻推崇其它價值。因此,世界上罪的架構不得不拒絕真福八端,宣稱福音勸諭的生活是錯誤的。」教宗強調:「如果世界依循金錢的秩序來運作,凡是犧牲奉獻和棄絕俗物的人,就成了貪婪體系的眼中釘。『眼中釘』是個關鍵詞,因為對世俗的思維來說,純正的基督徒見證很礙眼。」

「基督徒活出聖德及天主兒女的樣貌時,這份美善蘊含了某種惱人的元素,催促人採取立場:要麼反躬自省、行善避惡;要麼拒絕光明、心硬如石,最終成為反對派,對基督徒窮追猛打。」教宗由此想到歐洲獨裁政權上個世紀對基督徒的迫害,以及現今許多基督徒受到的迫害。

教宗沉痛地說:「此時此刻,世界多個地區仍有許多基督徒遭受迫害。我們必須盼望並祈願他們的磨難早日結束。今天的殉道者人數眾多,比教會初期更多。讓我們向這些弟兄姊妹表達我們的關懷:我們同屬唯一的身體,這些基督徒也屬於基督的奧體,是教會流血的肢體。」

與此同時,教宗也提醒眾人小心分辨:「因為人們的輕視不一定等同於迫害,也可能是我們的過失導致輕視。基督徒是地上的鹽,當我們失去基督和福音的味道,便會受人輕視(參閱:瑪五13)。因此,我們必須忠於真福八端的謙卑之路,因為它引導我們屬於基督,而不屬於世俗。」

「再者,迫害使我們肖似十字架上的基督,祂曾遭人輕視和否定。接納祂的神,必能在我們的心中激發無比的愛,從而「為世人獻出生命,不向世俗的哄騙妥協。」教宗表示:「向世俗妥協極其危險:基督徒經常受到與世俗妥協的誘惑。相反地,拒絕妥協,堅持走耶穌基督的道路,這才是天國的生命、莫大的喜樂、真正的幸福。」

教宗最後勉勵眾人,切莫失去勇氣。他說:「耶穌始終臨在於迫害中,在那裡陪伴我們。耶穌的臨在安慰我們,聖神的力量扶助我們前行。當符合福音勸諭的生活招致人們的迫害時,我們別氣餒:聖神在這條道路上支持著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保護大地的運動應從基層興起,全球性的挑戰需攜手克勝

CNS photo/Vatican Media

「面對環境污染、大地資源遭到掠劫的問題,我們必須增進保護共同家園的意識,從基層興起民間運動。事實上,新冠疫情當前的悲慘處境展現出,唯有同心協力,照顧最弱小者,我們才能克勝全球性的挑戰。」

2020年4月22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的要理講授中提出這些觀點。教宗指出:「我們需要生態皈依和共同計劃,方能遏止大地衰竭,照料其它受造物,並培養對他人的愛與憐憫。」適逢世界地球日訂定50週年紀念,教宗暫停講解真福八端,改為反省保護受造界的課題。

教宗闡明:「大地絕非資源儲藏庫。對我們信友來說,自然界是『創世的福音』」。這是看待創世工程的新方法。我們是唯一的人類大家庭的成員,脣齒相依;我們來自塵土,按照天主的肖像受造,並擁有天主噓入的生命氣息。然而,由於自私的緣故,我們守護大地的責任感日益薄弱,使得自己的生命陷入危險。許多國際和地方運動團體相繼成立,旨在喚醒良知,呼籲守護大地。」

為此,教宗向它們獻上誠摯的讚賞說:「我們還需要兒女們走上街頭來教導我們簡淺明瞭的道理;也就是,我們一旦摧毀那支撐著我們的環境,就沒有未來。」

同時,教宗也鼓勵每個能貢獻微薄之力的人說:「我渴望激勵在全國和地方層級商議並組織行動。最好能集結社會各處境人民的力量,並由基層興起民間運動。這意味著在我們與人民、與近人、與赤貧者與大地之間創造和諧,而和諧乃是聖神的化工。在慶祝世界地球日的今天,我們蒙召重新發現尊重大地的神聖意義,因為大地不只是我們的家園,更是天主的家園。由此遂激發出我們生活在神聖大地之上的意識。」

「在創世之初,天主看到所造的一切,樣樣都認為「好」(參閱:創一31)。而今,在我們的摧殘蹂躪下,大地以種種天災悲劇作為回報。我要是現在問上主覺得如何,我相信祂不會說出什麼好話。」教宗提醒眾人:「是我們毀掉了上主的工程。」

接著,教宗引用了一句西班牙諺語說:「『天主總是寬恕;我們人類有時寬恕,有時不寬恕;而大地從不寬恕。』我們若是造成大地衰竭,大自然的反撲將會非常可怕。」

為此,教宗籲請眾人默觀,運用原住民善度生活的智慧。對原住民來說,「善度生活」的意義是與大地和諧共處。另外,教宗也向有權推動第15屆和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進程的人員發出呼籲,因為這兩屆會議格外重要,攸關國際社會的合作。教宗最後再次勉勵眾人,值此復活期,應讚賞大地的美妙禮物,並照顧弟兄姊妹。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和平不同於心安,而是不斷尋求修和

CNS photo/Vatican Media

「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瑪五9)

這是真福八端的第七端。2020年4月15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以此為主題展開要理講授。教宗警惕,「和平」一詞經常遭到誤解,甚至變得庸俗。為此,教宗先解釋了和平的兩種概念,再闡述基督的和平。

首先,《聖經》中的和平是 shalòm 這個詞,「表達出豐沛、繁華和幸福」。教宗表示:「當我們以希伯來文來互祝shalòm時,我們祝福彼此的生活美好圓滿、欣欣向榮,同時又符合真理與正義。這一切將在默西亞內實現,祂是和平的君王。」

和平的第二個概念是「內心的某種安寧」。教宗指出,「這第二個概念並不完整,因為生活中的不安會是個重要的成長時刻。往往是上主親自在我們心中播下不安的種子,讓我們前去與祂相遇,尋找祂。在這層意義上,這是個重要的成長時刻。再者,內心的安寧也等同於安逸的良知,而非真正的人靈救贖。上主經常必須成為『反對的記號』,撼動我們虛假的安全感,帶給我們救恩」。

耶穌所賜的平安,「不像世界所賜的一樣」(參閱:若十四27)。那麼,什麼是世界所賜的平安?縱觀世界上的種種衝突,和平通常是一方戰勝或雙方議和的產物,但我們不得不承認,撕毀和平協議、再次大動干戈的情況屢見不爽。教宗表示,「我們當代也有『零星』的戰爭,在更多的環境裡以各種方式作戰。全球化的框架尤其以經濟或金融利益所構成;我們至少必須思索,在這種框架下,是否某些人的『平安』意味著其他人的『戰爭』。這絕非耶穌的平安!」

聖保祿宗徒曾表明,耶穌在十字架上獻出生命,帶來和平,消弭仇恨,使人修和(參閱:弗二14)。正因如此,教宗方濟各指出,締造和平的工程格外勞心費力,而且需要創意。「愛本身充滿創意,並且不計一切代價尋求修和。締造和平的人被稱為天主的子女,他們學會和平的藝術,加以發揮,深知若不獻出自己的生命就沒有修和,無論如何都要隨時尋求和平」。

藉由天主的恩寵如此行事,就是活出天主子女的身分。因此,真正的內心平衡源自於基督所賜的平安。祂能激發「新的人性,使之具體實現在諸位聖人聖女身上」。聖人聖女「創意十足,不停發明新的愛的方式」。教宗總結道,真正的福樂即在於此,「走這條道路的人是有福的」。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公開接見:在家善度逾越節三日慶典,默觀十字架上的耶穌並誦讀《福音》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在家庭裡善度逾越節三日慶典有兩大禮儀舉動,分別是: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以及誦讀《福音》。」

2020年4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為我們指引了如何在當前困境中活出基督信仰高峰時刻。面對疫情,人人心中都有許多疑問,有些疑惑涉及天主,例如:「在我們的痛苦前,天主會怎麼做?天主在哪裡?為什麼祂不趕快替我們解決這些問題?」教宗指出,耶穌的受難史有助於找到答案。

「耶穌周圍的人也提出過類似的問題:祂是否真的是要來解救子民的那一位?耶穌並不符合百姓的期待,因為百姓等待的是一位強而有力的默西亞、佩帶利劍的勝利者。然而,來的那一位卻良善心謙,勸人改過向善及慈悲為懷。因此,百姓認為祂不可能是默西亞,在祂死亡之際捨棄了祂。」

教宗指出:「然而,我們若是誦讀耶穌受難史,就會發現一個驚人的事實。耶穌死亡的那一刻,羅馬帝國的一個百夫長看到祂在十字架上受苦,聽到祂寬恕眾人,親手觸摸了祂無盡的聖愛,於是說:『這人真是天主子!』(谷十五39)」

「百夫長的這番話跟其他人說的大不相同。那麼,哪個是天主的真實面容呢?」

教宗表示:「我們竭盡所能在天主身上投射自己的樣貌,天主卻截然不同。為了讓人認識自己,天主前來與我們相遇,並在逾越節完全揭示自己。天主是在十字架上全然啟示自己,十字架有如祂的講道台。在靜默中仰望十字架上的耶穌,認識我們的上主,將對我們有所裨益。主耶穌從不指責任何人,卻向眾人,包括釘死祂的人,張開雙臂;祂沒有以自己的光榮來擊潰我們,卻為我們赤身露體;祂對我們的愛不是空口白話,卻為我們默默地獻出生命。」

教宗說:「因此,注視著十字架上的耶穌,能幫助我們擺脫對天主的先入為主觀念。此外,我們還要打開《福音》。這幾天,大家待在家裡隔離防疫,讓我們善用兩個物件:仰望十字苦架,並打開《福音》。這可稱為一個重大的家庭禮儀,因為我們這幾天無法進堂。我們必須誦讀福音,因為耶穌不願意被人曲解,不希望人們把真天主與假的神相混淆;真天主是謙卑的愛,假的神則是世俗的神,善於表演,引人注目。」

「百夫長雖然是外教人,但他的一句話點出了耶穌的真實身份。那一刻,人們在愛中看見了全能的天主。天主的本質是愛,現世的權勢總會消逝,愛卻永垂不朽。天主的聖愛在逾越節以祂的寬恕治癒了我們的罪過,使得死亡成為生命的過渡階段,把我們的恐懼化為信任、焦慮化為希望。逾越奧跡教導我們,天主能把一切變成善的;與祂在一起,我們能確實相信一切都會好轉。正因如此,在復活主日那天上午,我們聽到那句:『你們不要害怕!』(參閱:瑪廿八5)」

「耶穌親近我們,從而改變了歷史,以他的聖死與復活戰勝了死亡;同樣地,我們也能藉由親近祂來改變自己的歷史。」

教宗最後邀請眾人:「接受耶穌在十字架上的注視,好能明白我們並不孤獨,卻是深深被愛,因為上主絕不捨棄我們,絕不忘記我們。」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