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天主的寬恕是希望的動力

恭讀路加福音

衪遂轉身向那婦人,對西滿說:「你看見這個婦人嗎? 我進了你的家,你沒有給我水洗腳,她卻用眼淚滴濕了我的腳,並用頭髮擦乾。故此,我告訴你:她的那許多罪得了赦免,因為她愛得多;但那少得赦免的,是愛的少。」耶穌遂對婦人說:「妳的罪得了赦免。」同席的人心中想道:「這人是誰? 他竟然赦免罪過!」耶穌對婦人說:「你的信德救了妳,平安回去吧!」

2017年8月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他問候在場的朝聖信友團體時,許多信友與他熱情擁抱、握手致意,有的還與他互換小白帽。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以希望為主題,強調天主的寬恕是希望的動力。

耶穌應邀到一個名叫西滿的法利塞人家中坐席,一個婦人跪在祂面前,給祂的雙腳抹上香液。耶穌寬恕了這婦人的罪。這個場面引起在座者的極大憤怒(路7:44;47-50)。

教宗解釋道:「按照那個時代的觀念,聖者與罪人、純潔和不潔之間的界線應是黑白分明。但耶穌的態度卻不同。耶穌自從在加里肋亞開始祂的使命起,就一直接近癩病人、附魔者,以及所有病人和邊緣人士。這種行為很不尋常,乃至耶穌這種對被排斥者和‘賤民’的同情,日後則成了祂同時代的人最為不安的一件事。哪裡有人受苦,耶穌就為他解難,把他的痛苦當成自己的痛苦。」

「耶穌不勸人按照斯多亞主義哲學家的方式,以英雄主義的態度來忍受痛苦處境。耶穌分擔人的痛苦,一遇到受苦的人,祂的内心就湧出慈悲之情,這是基督信仰特有的態度。耶穌的心體現並彰顯出天主的心,哪裡有受苦的男人或女人,耶穌就前去,讓他獲得痊癒、自由和滿盈的生命。正因為如此,耶穌才向罪人伸開雙臂。」

「即使在今天,有多少人仍堅持一種錯誤的生活,因為沒有人願意以不同的目光,以天主的目光注視他們;更好地說,沒人願意以天主的心,懷著希望注視他們。相反地,耶穌在累積了許多錯誤選擇的人身上仍然看到一種復活的可能性。耶穌總是以開放的心站在那裡,慈悲待人,寬恕、擁抱、理解,以及接近人。這就是耶穌!」

教宗表示:「那些沒有慈悲情懷的人令他感到難過,若天主教徒自以為完美而鄙視他人,他就更加悲傷。慈悲不是一種容易施予的廉價的愛。我們習慣於體驗罪的寬恕,也許它過於『廉價』。我們有時也應牢記我們讓天主的愛付出了多大的代價。我們每個人都讓天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即耶穌的生命!耶穌甚至只為了我們其中的一個人,也會獻出生命。」

「天主聖子接受十字架的苦難,這更是因為祂寬恕罪過,願意人的心靈獲得完全和徹底的解放。罪人因此得到寬恕,不僅在心理上獲得釋放,更除去了罪惡感。耶穌所做的還要多很多:祂為有過犯的人提供一個新生命的希望。『可是,上主,我是一團爛泥。』『你要向前看,我給你造一顆新的心。』這就是耶穌給予我們的希望,一個充滿愛的生命。」

「天主並沒有揀選那些從未犯錯的人作為組成祂的教會的首批分子,想想這點對我們有益。教會是一個罪人的子民,他們體驗到天主的慈悲和寬恕。伯多祿認清自己的真相是在聽到雞叫的時候,而不是在慷慨發出號召,洋洋得意,覺得自己比別人高一等的時候。」

最後,教宗總結道:「我們眾人都是可憐的罪人,需要天主的慈悲,讓天主轉變我們,重新給予我們希望。天主贈送給明白了這基本真理的人一個世界上最美的使命,即愛弟兄姐妹,宣講天主不拒絕任何人的慈悲。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此外,繼尼日利亞天主堂在8月6日遭到襲擊後,中非共和國在8月9日再次發生針對基督徒團體的暴力事件。為此,教宗在公開接見活動結束之際發出呼籲。

教宗說:「在尼日利亞的一座聖堂內,上個主日有一群無辜民眾遇害身亡,這起慘案令我深感悲痛。不幸的是,中非共和國今天早上也傳來針對基督徒團體的兇殺暴力消息。我祈願各種形式的仇恨和暴力得以終止,信友們祈禱聚會的敬禮場所不再發生如此可恥的罪行。讓我們惦記著我們在尼日利亞和中非共和國的弟兄姐妹,一同為他們祈禱。」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聖洗聖事是希望的開端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迦拉達人書 13:44-52

其實你們眾人都藉著對基督耶穌的信仰,成了天主的子女,因為你們凡是領了洗歸於基督的,就是穿上了基督:不再分猶太人或希臘人,奴隸或自由人,男人或女人,因為你們眾人在基督耶穌內已成了一個。

2017年8月2日上午,在整個7月份暫停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後,教宗方濟各再次在保祿六世大廳恢復主持這項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反省基督徒的希望,指出聖洗聖事是希望之門。如果我們忠於自己的聖洗,傳播希望之光,聖洗聖事就是希望的開端,我們就能把生命的意義傳給後代子孫。

教宗表示:「在古代的聖洗禮儀中,候洗者先面向西方宣誓棄絕魔鬼,然後又朝向東方的聖殿宣認聖父、聖子和聖神是唯一的真天主。今天,儘管我們失去了對宇宙語言的敏覺,這聖洗禮儀的意義卻始終不變,我們仍得問:『成為基督徒意味著什麽呢?』成為基督徒意味著注視光,在光中繼續宣認信仰,即使世界被籠罩在黑夜和陰暗之中,也依然如此。基督徒並未免於内外的黑暗,並未脫離世界,但藉著聖洗聖事所領受的基督的恩寵,他們成了定出方向的男人和女人。」

教宗解釋道:「基督徒不相信陰暗,但相信陽光;不屈服於黑夜,卻希望黎明;不被死亡所擊敗,卻渴望復活;他們不被惡所折服,因為他們始終信賴善的無限能力。這正是我們基督徒的希望:耶穌的光,耶穌以祂的光帶給我們的救恩將我們從黑暗中解救出來。我們相信天主是父親:這就是光!我們相信耶穌降臨在我們當中,尤其陪伴窮人和脆弱者:這就是光!我們相信聖神為了人類的益處而日夜運作,人類歷史的最大痛苦因而將被消除:這就是每天清晨重新喚醒我們的希望!我們相信每個情感、每個友誼、每個善意,以及每個愛都將在天主内實現:這就是推動我們熱情接納每天生活的力量!」

每個信友都應記住自己領受聖洗的日子。

教宗說:「我們誕生了兩次:第一次是本性的生命;第二次是在聖洗池與基督相遇的生命。我們在那裡死於死亡,能在這世界上成為天主的子女。我們在那裡成了未曾想像過的新人。」

最後,教宗邀請信友們思考一個問題:「在未來書寫我們今天的歷史中,人們會怎樣敘述我們呢?他們會說我們有希望的能力,還是說我們把自己的燈放在斗底下?如果我們忠於自己的聖洗,傳播希望之光,聖洗聖事就是希望的開端,那份對天主懷有的希望,我們就能把生命的意義傳給後代子孫。」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news.com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應播種希望的甘油,而非苦楚的酸水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願賜望德的天主,因著你們的信心,使你們充滿各種喜樂和平安,使你們因著聖神的德能,富於望德。我的弟兄們,我本人深信你們是充滿善意,滿備各種知識的,並能彼此勸勉。

2017年5月31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基督徒應該播種希望的甘油,而非苦楚的酸水,要像聖神那樣做安慰者與保護者。教宗繼續以基督徒希望為主題進行要理講授,當天談及希望與聖神的關係。下個主日6月4日將是聖神降臨節,教宗稱這一天是「教會的生日」。

教宗說:「希望如同一張帆,收納了聖神的風,並將其化為驅動船隻的動力。」教宗借用這幅圖像來解釋希望與聖神的關係。

教宗說:「聖神給予人希望,因為祂恩賜我們內在的見證,叫我們知道我們是天主的子女,讓我們在絕望仍懷著希望,一如亞巴郎和童貞瑪利亞那樣。基督徒的希望不令人失望,因為天主的愛經由祂賜予我們的聖神而傾注於我們心中。希望不令人失望,這是因為聖神在我們內推動我們前行,始終向前邁進。此外,聖神不僅使我們有能力希望,也叫我們播種希望,像祂那樣做弟兄姐妹的安慰者與保護者。」

教宗說:「基督徒是希望的播種者。一個基督徒或許會播種苦楚,播種困惑,這不是基督徒的作為;你若如此行事,你就不是個好基督徒。好基督徒播種希望:播種希望的甘油,播種希望的馨香,而非苦楚和失望的酸水。基督徒的聲音、目光、做事方式應該是客氣的,令人安心的,總言之,基督徒應該做安慰者,效法護慰者聖神給予安慰,一如真福紐曼(Newman)樞機所勉勵的那樣。教宗祈願聖神不僅沛降希望,更讓我們對有需要的人賦予希望。

教宗解釋道:「窮人、受排斥者、得不到愛的人更需要有人做他們的護慰者,即安慰者和保護者,一如聖神對我們廣場上的各位所做的那樣。」

聖神也在受造界內滋養希望。

教宗強調:「我們必須尊重受造界,因為我們“無法弄髒一幅畫卻不冒犯創作這幅畫的藝術家。」

教宗然後深入解釋了基督徒希望的深刻意義,他指出:「基督徒所希望的不僅是未來的幸福,死後的幸福,更是從今天就開始的喜樂,即希望的喜樂,而非盼望擁有喜樂。」

最後,教宗引用一句俗語說:「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反之亦然,只要懷有希望就能活下去。人為了活著而需要希望,為了希望而需要聖神。」

神恩復興運動今年慶祝誕生50週年,該團體成員將於週六在羅馬舉行聖神降臨節前夕守夜活動。教宗借此機會向與會人士表達問候。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希望療法」從傾聽開始

路加福音

當他們臨近了他們要去的村莊時,耶穌裝作還要前行。他們強留衪說:「請同我們一起住下吧!因為快到晚上,天已垂暮了。」耶穌就進去,同他們住下。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他們。他們的眼睛開了,這才認出耶穌來;但衪卻由他們眼前隱沒了。他們就彼此說:「當衪在路上與我們談話,給我們講解聖經的時候,我們的心不是火熱的嗎﹖

2017年5月24日,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基督徒團體並非在堡壘之城中生活,而是走在路上,聆聽每個人的故事,然後提供愛的見證。教宗繼續以基督徒的希望為主題的要理講授,透過厄瑪烏門徒與耶穌的相遇,指出天主始終與我們同行,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刻。

耶穌與厄瑪烏門徒的相遇非常短暫,卻完全註定了教會的命運。這個相遇對於理解教會使命而言具有深刻的意義。

教宗說:「這告訴我們,基督徒團體並非封閉在堡壘之城,而是行走在它最具活力的環境中,可以說是走在路上。在那裡,與人相遇,了解人的希望與失望,以及他們的重擔。教會聆聽每個人發自他們個人良知的故事,然後提供生命的聖言、愛的見證,這愛忠信到底。如此一來,人們心中將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厄瑪烏兩位門徒與耶穌相遇時,他們正逃離耶路撒冷。耶穌被釘十字架後,他們感到失望,決定離開這場他們始料未及的失敗。實際上,在逾越節之前,他們還充滿熱情,認為耶穌將彰顯祂的大能,但節日卻成了他們生命中最悲傷的一天。耶穌於是展開了祂的希望療法。」

教宗說:「在這條路上發生的事就是一次希望的治療。誰來治療?是耶穌。祂首先詢問和聆聽,我們的天主不是一個侵略性的天主。雖然耶穌早已知道這兩位門徒失望的原因,但祂依然給他們時間,讓他們去深刻體會他們所遭遇的苦楚。我們從中聽到了一句告白,人們的一種老生常談:『我們原指望,可是……;我們原指望,可是……。』」

教宗表明:「我們每個人都會在生活中遇到悲傷、失敗和失落的希望,但耶穌與氣餒之人同行,以具體的方式重新給予人希望。祂首先引用《聖經》說話,而非展開閃電般的征服戰。」

教宗解釋道:「真正的希望永遠不是廉價的,它始終經由失敗而得。不受苦的希望,甚至連希望都算不上。天主不喜歡人們把祂當作一個以血洗敵人來帶領子民獲得勝利的領袖而愛祂。我們的天主是一個在寒風呼嘯的日子裡燃燒的微弱火光,祂在這個世界的臨在似乎脆弱不堪,祂選擇了所有人都不屑一顧的位置。」

「教會也應該如此:正如耶穌擘開了餅,祂也擘開我們的生命,把它提供給眾人,因為不存在無需犧牲的愛。每個人都會遇到黑暗的時刻,在那一刻我們似乎已經走投無路。然而,耶穌始終陪伴我們左右,重新點燃我們的希望,對我們說:『向前走,我與你同在!』」

教宗最後勉勵道:「天主始終與我們同行,即使在最痛苦的時刻,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刻,即使在失敗的時刻;上主就在我們身邊。這是我們的希望,讓我們懷著這希望向前邁進,因為祂始終陪伴我們左右並與我們同行。」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的希望不是一種觀念,而是復活的基督

伯多祿前書

總之,你們都該同心合意,互表同情,友愛弟兄,慈悲為懷,謙遜溫和;總不要以惡報惡,以罵還罵;但要祝福,因為你們原是為繼承祝福而蒙召的。但若你們為正義而受苦,纔是有福的。你們不要害怕人們的恐嚇,也不要心亂,你們但要在心內尊崇基督為主;若有人詢問你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你們要時常準備答覆,且要以溫和、以敬畏之心答覆。

2017年4月5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談論基督徒的希望,強調這希望不是一種觀念,而是臨在於我們當中的基督。我們應效法基督,以生活見證表明希望的理由,善待近人,甚至寬恕傷害我們的人。

聖伯多祿宗徒要求信友們要時常準備以溫和、敬畏之心答覆人們詢問他們心中所懷希望的理由(伯前3:8-17)。教宗以這位宗徒的邀請為核心談論基督徒的希望,指明這希望永不落空,因為它的根據是基督的復活。

「我們的希望不是一種觀念和一種情感,也不是一款手機和一堆財富!我們的希望是耶穌這個人,是生活和臨在於我們和兄弟姐妹身上的主耶穌,因為基督復活了。斯拉夫人民在復活節期間彼此問候時不是說『早安』或『晚安』,而是說『基督復活了!』他們樂於這樣問候!」

教宗解釋說:「談到基督徒希望的理由時,我們不應過於在理論和言詞上尋找答案,而應作出生活見證。如果基督生活和居於我們當中,在我們的心靈内,那麽我們也應讓祂成為有形可見。我們不應把基督隱藏起來,而要讓祂在我們當中運作。這表示我們應讓主耶穌日益成為我們的典範,生活的典範;我們必須效法耶穌,在行為上肖似祂,做祂所做的事。」

教宗闡明:「基督徒的希望具體地表現在以卓絕獨特的溫和、敬畏、仁慈對待近人,甚至寬恕傷害我們的人,意識到不可以惡制惡,而應以謙卑、仁慈和溫良戰勝惡。反之,一個沒有希望的人就不會寬恕,無法給人寬恕的慰藉,同樣也得不到寬恕的慰藉。黑手黨人認為以惡才能制惡,因此他們行報復並做了許多眾所周知的事。然而,他們不懂得什麽是謙卑、仁慈和溫良。為什麽?因為黑手黨人沒有希望。請你們想想這一點。」

聖伯多祿宗徒提出「因行善而受苦,自然比作惡而受苦更好」(伯前3:17)。

教宗對此解釋道:「這並非說受苦是好事,而是說當我們因行善而受苦,我們就是生活在與主耶穌的共融中。耶穌接受了苦難而被釘在十字架上,使我們得到救贖。若我們的生命處於最微小或最偉大的境況,我們也要接納因善而受的痛苦,就好似在我們周圍散播復活的種子,生命的種子那樣,讓基督復活的光在黑暗中照耀。如此一來,每當我們維護最弱小者和遭排斥者,或我們不以惡還惡,而是寬恕和祝福,甚至“善待那些不愛我們,或傷害我們的人,我們就成為希望的光明標記。」

4月2日是聖若望保祿二世逝世紀念日,教宗方濟各在要理講授之後問候朝聖信友的機會上提到這位聖人,稱他是「基督的偉大見證人,信仰遺產的維護者」。聖若望保祿二世向世界傳達了兩個重大訊息:一個是慈悲耶穌的訊息,另一個則是法蒂瑪聖母的訊息。教宗勉勵信友們向基督敞開心門,接納這些訊息。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基督徒在信德上建立希望,不依靠人的承諾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因為許給亞巴郎和他的後裔的恩許,使他作世界的承繼者, 並不是藉著法律,而是藉著因信德而獲得的正義,因為假使屬於法律的人才是承繼者,那麼信德便是空虛的,恩許就失了效力,因為法律只能激起天主的義怒:那裡沒有法律,那裡就沒有違犯。為此,一切都是由於信德,為的是一切本著恩寵,使恩許為亞巴郎所有的一切後裔堅定不移,不僅為那屬於法律的後裔,而且也為有那亞巴郎信德的後裔, 因為他是我們眾人的父親,正如經上所載:『我已立你為萬民之父;』亞巴郎是在他所信的天主面前,就是在叫死者復活,叫那不存在的成為存在的那位面前,作我們眾人的父親。他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因此便成了萬民之父,正如向他所預許的:『你的後裔也要這樣多。 』他雖然快一百歲,明知自己的身體已經衰老,撒辣的胎也已絕孕;但他的信心卻沒有衰弱,對於天主的恩許總沒有因不信而猶疑,反而信心堅固, 歸光榮於天主,且滿心相信天主所應許的,必予完成。天主就以此算為他的正義。

2017年3月29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要理講授時,教宗勉勵信友們應如同亞巴郎那樣向信德敞開心門,相信天主所應許的,必予以完成。他強調基督徒的希望必須建立在信德上,而不應依靠人的推理或承諾。

亞巴郎不僅是我們的「信德之父」,也是我們的「望德之父」。教宗以聖祖亞巴郎的典範和聖保祿宗徒的書信為依據(羅4:16-25),解釋信德與望德的關係。

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他的信心沒有衰弱(18,19節)。這希望不是基於人的承諾,而是在信德中扎根。施予救恩的天主也召叫我們活出這個經驗。天主使耶穌從死者中復活,為叫我們也能藉著耶穌從死亡走向生命,成為煥然一新的人。

教宗說:「我們的希望不能基於人的推理、預見和承諾;這希望在不再有希望的地方,不再有任何指望的情況下顯示出來,就如亞巴郎懷著希望而相信了那樣,雖然明知自己已經衰老,而且他的妻子撒辣也已絕孕。他們已經年邁,無法生育子女。在這種情況下,亞巴郎在絕望中仍懷著希望而相信了。這很偉大!」

「的確,深厚的望德正是在信德中扎根,因此它能永不失望。希望不是基於我們的言語,而是信靠天主聖言。我們應效法亞巴郎,他雖然面對一種注定無法挽回的現實,仍信賴天主,堅信天主言出必行,從不食言。為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向信德敞開心門。你們要敞開心門,天主的德能將帶領你們前行,而且能作出奇事,教導你們什麽才是希望。這就是你們唯一要做的:向信德敞開心門,天主會完成其餘的一切。那作出許諾的不是任何一個人,而是復活和生命的天主。我們不應依靠自己的才能,而應依靠出自天主預許的希望,效法亞巴郎,相信天主言出必行,從不食言。」

最後,教宗表示:「今天,我們眾人聚集在廣場上,同聲讚美上主,誦念《天主經》,然後接受降福。這雖然都會消逝,卻也是一項希望的許諾。若我們今天敞開心門,我敢保證我們眾人將會在天國永不消逝的廣場上相聚。這是天主的許諾,若我們敞開心門,這就是我們的希望。」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人因驕傲而無節制地開採、破壞受造界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因為我們知道,直到如今,一切受造之物都一同歎息,同受產痛;不但是萬物,就是連我們這已蒙受聖神初果的,也在自己心中歎息,等待著義子期望的實現,即我們肉身的救贖。因為我們得救,還是在於希望。所希望的若已看見,就不是希望了;那有人還希望所見的事物呢﹖但我們若希望那未看見的,必須堅忍等待。同時,聖神也扶助我們的軟弱,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如何祈求才對,而聖神卻親自以無可言喻的歎息,代我們轉求。

2017年2月22日上午,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公開接見活動。他在要理講授中繼續論述基督徒的希望,表明我們確認眾人的得救乃在於希望。教宗指出,受造界是天主賜予人類的美妙恩典,但人一旦屈從於自私自利,就會毀壞天主交給自己管理的最美好事物,甚至使受造界墮落,變成奴隸。

教宗以聖保祿宗徒關於受造界的嘆息為核心進行反省(羅8:19-27)。

他說:「人一旦中斷與天主的共融,便失去自己原本的美善,於是損毀自己周遭的一切事物。萬物的美原先全都歸於造物天父和祂的無窮之愛,現在卻因人類的驕傲和貪婪而帶著淒慘的傷痕。人類因驕傲而無節制地開採,破壞受造界。」

教宗例舉世界上的水源說:「水是生命的泉源,卻因人無節制地開採礦物而受到污染。這悲慘的後果卻是在我們眼皮底下發生的。然而,在這慘淡景象中,上主不棄人於孤立境地,而是提供一個釋放的新前景。在我們周遭的一切嘆息都不會徒勞無益,它們有如產婦的嘆息,雖然疼痛,但知道即將迎來新的生命。我們仍在勉力對付我們罪惡的後果,我們周遭的一切仍舊帶著我們的辛勞、欠缺,以及封閉的痕跡。不過,我們也知道自己蒙受了上主的救恩,在我們身上和我們周遭的事物上得以瞻仰及預先體嘗基督復活的標記,即基督以祂的復活所進行的新創造。」

教宗接著解釋基督徒的希望,表示基督徒並非遠離世界,卻承認在自己生活和周遭存在的惡行,同時也學習以基督復活的觀點去解讀現實,明認我們正處於期待的時期。

教宗說:「在希望中,我們懂得上主願意以祂的慈悲一勞永逸地治癒我們受傷和挫損的心靈,以及人類在兇惡暴力中損毀的一切;上主以這種方式重新創造新世界和新人類,使二者在祂的愛内終歸於好。因此,基督徒應與感到失望和哭泣的人團結一致。可是,基督徒有時也會受到悲觀主義的誘惑。我們有時任憑自己無病呻吟,或者張口結舌,什麼話也說不出來,甚至不知道該求什麽,希望什麽。聖神,我們希望的氣息再次來扶助我們,永葆我們心中的嘆息和期待。聖神幫助我們看破眼下消極的表面現象,如今已向我們展示上主正在為人類預備的新天新地。」

當天是建立聖伯多祿宗座慶日,教宗在要理講授後向朝聖信友致意時表示,這是信友們與聖伯多祿繼承人和聖座保持共融的特別日子,請求信友們熱切為他的伯多祿牧職祈禱。

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也為南蘇丹的局勢發出呼籲。南蘇丹的衝突導致國内部分地區陷入饑荒,約10萬多人面臨挨餓的困境,100萬人面臨糧食短缺的危險。

教宗呼籲眾人給予這些人具體援助,他說:「從遭受蹂躪的南蘇丹傳來了令人痛心的消息。那裡除了自相殘殺的衝突,現在又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導致數以百萬計的人面臨死於饑餓的危險,他們中有很多是孩童。此時此刻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大家的投身,不要僅限於聲明,還要採取具體行動供應糧食援助,使糧食能抵達這些受苦的人。願上主扶助我們的這些弟兄姐妹和所有支援他們的人。」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基督徒的希望絕不叫人失望,不排斥任何人

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我們既因信德成義,便是藉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與天主和好了。藉著耶穌我們得因信德進入了現今所站立的這恩寵中,並因希望分享天主的光榮而歡躍。不但如此,我們連在磨難中也歡躍,因為我們知道:磨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因為天主的愛,藉著所賜與我們的聖神,已傾注在我們心中了。

2017年2月15日(週三),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公開接見活動時表示,天主對我們的愛是基督徒希望的根基。這希望永不叫人失望,也不排斥任何人。

教宗表示:「上主賜予我們的希望不使我們與他人分離,也不叫我們詆毀他人的名譽或排斥他們。這希望絕對不叫人失望,因為它牢不可破,它的基礎是天主對我們每個人的愛,比一切可能存在的事物都更加可靠和保險。」

教宗說:「說『天主愛我們』很容易,我們都會說。但你們想一想:我們每個人都有能力說『我確信天主愛我』嗎?這就不太容易了。這卻是事實。對自己說『天主愛我』是一種很好的練習方式。這愛是我們安全的根基,我們希望的根基。上主慷慨地把聖神傾注於我們心中,聖神就是天主的愛,如同工匠,保證人,在我們內滋養我們的信德,保持我們的望德。」

「事實上,即使在糟糕的時刻,或者當我們做某件壞事時,天主始終愛我們。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奪走的安全感。天主永遠愛我們,我們應該把這句話當作禱詞而不斷重複。希望是一項特殊的恩典,我們蒙召以謙卑和淳樸的態度成為傳遞這恩典的渠道。」

教宗說:「我們最大的驕傲就是我們擁有一位父親般的天主,祂不偏袒和排斥任何人,為所有人敞開祂的家門,特別是那些弱小和遙遠的人,好使我們這些天主子女學會互相安慰和扶持。」

聖保祿宗徒在《羅馬人書》中勉勵我們要誇耀自己,即使驕傲不是一件好事。

教宗指出:「在我的家鄉,那些自我驕傲的人被稱為『孔雀』。的確如此,因為誇耀自己的身分和財富不僅是一種傲慢,也表現了對他人的不尊重,尤其是對那些比我們不幸的人。然而,有些事卻值得誇耀。外邦人的宗徒聖保祿要我們誇耀在耶穌基督內獲得的豐沛恩寵,因為我們若能學會在聖神的光照下看待每件事,我們就會發現一切都是恩寵,一切都是恩典。」

教宗解釋道:「如果我們仔細體察就會發現:在歷史上、在我們的生活中,施展作為的首先是天主,而不僅是我們。祂是絕對的主角,祂所創造的每一件事都是愛的恩典,祂編織了救恩計劃中的情節,並且藉著祂的聖子耶穌完成這項拯救我們的計劃。我們應該承認這一切,懷著感恩之心予以接納,並因此而讚美、祝福和歡天喜地。如此一來,我們就能與天主共享平安,體驗自由。這種平安隨後會延伸至各個領域,滲入我們生命中的各種關係:我們與自己和好,我們在家庭、團體和工作環境中和睦,我們與每天在信仰旅途中遇到的人和善。」

聖保祿也勉勵我們誇耀自己的苦難。這雖然令人難以理解,卻是實現一切和平最可靠、最真實的前提。

教宗表明:「上主給予我們的平安並不能被理解為沒有擔憂、氣餒、欠缺,以及苦難的理由。如果真是這樣,我們將不可避免地陷入失望。」

最後,教宗總結道:「源於信德的平安是一項恩典,一種恩寵的體驗:天主愛我們,始終與我們同在,永不離棄我們,那怕是生命的一刹那。正如聖保祿所言,這將培養我們的耐心,因為我們知道上主的慈悲和良善勝過一切,任何事不能把我們從祂手中奪走,或者剝奪我們與祂的共融,即使在最艱難和動盪的時刻。」

此外,教宗方濟各在公開接見活動中也提到教會於前一天2月14日紀念歐洲主保聖濟利祿和聖默多狄。他們是向斯拉夫民族傳揚福音的先驅。

教宗說:「這對塞薩洛尼基兄弟當年將福音帶給斯拉夫民族。今天他們仍使歐洲和我們每一個人記得,必須維持基督信仰的合一、傳統和文化,必須每天遵照福音過生活。至於你們所有面對這些挑戰,藉著祈禱堅持不懈的人,我向你們頒賜我由衷的降福。」

教宗在問候青年、病人和新婚夫婦時,向他們指出聖濟利祿和聖默多狄的見證。

教宗說:「親愛的青年,願他們的芳表幫助你們在各個環境中做個傳教的使徒;親愛的病人,願他們的堅毅鼓勵你們獻上你們的苦難,使疏遠的人改過自新;親愛的新婚夫婦,願他們對上主的愛啟發你們將福音奉為你們家庭生活的基本準則。」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公開接見:窮人和受苦者教導我們如何保持希望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得撒洛尼前書

弟兄們,我們還勸勉你們:要勸戒閒蕩的,寬慰怯懦的扶助軟弱的,容忍一切人!要小心:人對人不要以惡報惡,卻要時常彼此勉勵,互相善待,且善待一切人。應常歡樂,不斷禱告,事事感謝:這就是天主在基督耶穌內對你們所有的旨意。

2017年2月8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當天,他依著基督徒希望的主題論述基督徒希望的團體性和教會性,勉勵我們向窮人、邊緣人士學習望德,關心那些被生活重擔所壓而站不起來的人。

「我們社會中的弱小者教導我們如何保持希望,因為任何人都無法在這個領域自學成才。」教宗延續《聖保祿致得撒洛尼前書》的思想,指出希望若要得到滋養,就不可缺少一個身體,天然的家園,即教會。

教宗表示:「基督徒的希望不僅涉及私人或個體的層面,也具有團體性、教會性,需要教會內不同肢體相互支持、相互鼓勵。我們若有望德,那是因為我們眾多弟兄姐妹為我們保持了希望。在這些人當中,幼小、貧困、平凡和處於邊緣的人尤其突出。的確如此,因為那些把自己封閉在享樂中的人不懂得何為希望,他們只希望自己享福,但這不是希望,而是相對的安全感。那些把自己封閉在自我滿足的人,那些自我感覺一切都好的人,也不懂得何為希望。反之,那些每日經受考驗、顛沛流離和明認自身限度的人,才是擁有希望的人。」

教宗強調:「我們的這些弟兄姐妹做了最美好、最有力的見證,因為他們堅定信靠上主。上主的話語具有最終的決定權,超越悲傷、壓迫和不可避免的死亡。祂的話是慈悲、生命和平安的話語。有望德的人希望每天聽到這樣的話:『兄弟,來,到我跟前來;姊妹,來,到我跟前來,我們永遠在一起。』」

教宗也勉勵我們關注那些最有可能喪失希望的弟兄姐妹。

教宗指出:「我們總能聽到有人陷入絕望而做了愚蠢之事的消息。絕望令他們做了許多蠢事。我想到那些氣餒的人,那些脆弱的人,那些覺得被生活的重擔所壓而站不起來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教會對他們的關懷和溫暖應該更加親密與火熱,應該以憐憫的態度表達出來;憐憫不是可憐,憐憫是與他人共苦,與他人同難,關懷受苦者。對於那些需要安撫與慰藉的人而言,憐憫或許是一句話、一個愛撫,但要發自內心。」

憐憫的舉動至關重要,因為基督徒的希望少不了純真與具體的愛德。外邦人的宗徒保祿在《羅馬人書》中寫道:「我們強壯者,該擔待不強壯者的軟弱,不可只求自己的喜悅。」(羅15:1)。

教宗對此解釋說:「擔待他人的軟弱,這種見證並不封閉在基督徒團體內,也響徹團體之外,回蕩在社會和公民環境中,呼籲人們不要樹立隔牆,而要建設橋樑;不要以惡制惡,而要以善報惡,以寬恕回應冒犯,與所有人和諧共處。這就是教會! 基督徒絕不可說:『你等著瞧!』這不是基督徒的做法。我們要以寬恕回應冒犯。」

教宗因而勉勵道:「讓我們互相幫助,不僅在有需要的時候予以幫助,也要在每日的生活中提供幫助,在望德上互相幫助,互相扶持。」

最後,教宗談到,生命的氣息、希望之神—聖神,指出我們若不呼求聖神,就無法保持希望。

教宗說:「相信有多難,希望也有多難。希望甚至比相信更難。然而,當聖神居住在我們心中時,祂會叫我們懂得不必害怕,上主就在身邊保護我們;聖神將以永恆的五旬節塑造我們的團體,使之成為人類大家庭希望的活標記。」 [Read more…]

教宗公開接見:婦女比男人更勇敢,勇於信賴天主

友弟德傳

「拜突里雅居民的首長,請聽我說!如今你們儘管試驗全能的上主罷!可是你們始終一無所知!兄弟們,不可觸怒上主我們的天主!如果他在五天內,不肯前來施救,他仍有權力在他願意的時日保護我們。為此,我們只有等待他的救援,呼求他來援助;如果他願意,必會俯聽我們的呼聲。」

2017年1月25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他繼續以基督徒的希望為主題講授要理,透過舊約聖經中勇敢婦女友弟德的事跡,勉勵我們不要教導天主該如何做事,而要不屈不撓地信賴祂,相信祂也能從死亡中拯救生命。

友弟德是教宗要理講授中的核心人物。這位婦女信德卓越,美貌非凡,幫助以色列子民突破敵人的圍困,指明了信賴天主的道路。當時,亞述王拿步高在尼尼微地區以武力擴張自己的疆域,甚至想要吞併天主應許的福地。國王的軍隊在總司令敖羅斐乃的帶領下,圍困以色列城市拜突里雅,切斷城中的水源。在此危急情況,城中居民打算投降敵人。他們絕望了,就像經常發生在我們身上的那樣。

教宗說:「信賴天主的力量已經耗盡。多少次,我們在窘境中也會覺得沒有力量信賴上主。這真是一個可悲的誘惑!令人感到矛盾的是,為了逃避死亡似乎只能向殺害我們的人投降。」

這時,民眾首長敖齊雅提出一線希望,他要求居民再忍耐五天,以等候上主的救援行動。教宗評論道:「給天主限定五天拯救的時間,這是犯罪行為,因為他們失去了信心,只待厄運來臨。友弟德於是斥責民眾,要求他們等待上主的救援,告訴他們上主有完全的權力「在衪願意的時日保佑我們,或在我們仇敵前將我們消滅」(友8:15)。友弟德是一個有信德的婦女,因為她知道只有天主的救恩能使他們脫離敵手,但在難以捉摸的天主計劃中,救恩也可以是被交付於死亡。」

教宗稱讚友弟德及婦女們的勇氣說:「這是希望的言語。讓我們敲開天主的心門,祂是父親,祂定會拯救我們。這位婦女,寡婦,冒著在他人面前出醜的危險!但她是勇敢的,勇於前行!這是我的觀點:婦女比男人更勇敢。最後,天主拯救了子民。友弟德有她的計劃,她斬下敖羅斐乃總司令的頭顱,幫助子民獲得了勝利。但她始終保持信德的態度,全然接受天主的旨意。」

教宗藉此勉勵:「我們絕不要對天主設下條件。信賴天主指的是毫無條件地進入祂的計劃,並且允許祂以不同於我們期待的方式來拯救和幫助我們。我們向上主祈求生命、健康、愛和幸福;這是理所當然的,但我們也要知道天主也能從死亡中拯救生命,人在疾病中也可以體驗到平安,在孤獨和哭泣中也能享有安寧與福樂。」

教宗繼續說:「我們不可以教導天主應該做什麼,即按我們的需要做事。祂比我們更清楚我們需要什麼,我們應該信賴祂,因為祂的行徑和思念與我們的不同。友弟德給我們指出了希望的道路。她熱切祈禱,在信德與行動上都很勇敢。」

教宗因而勉勵我們竭盡自己的所能,拒絕輕易屈服,始終遵行上主的旨意。

最後,教宗談到謙卑婦女和充滿生活閱歷的祖母說:「我們稍微回憶一下就會想到,多少次我們從謙卑婦女那裡聽到的智慧之言、勇敢之言,卻被有些人視為胡言亂語。但那是天主的智慧之言!例如:祖母們說的話。很多次,祖母們懂得說正確的話,希望的話,因為她們擁有生活閱歷,受過許多苦,並且信賴天主;上主賜予她們這份恩典,叫她們給予我們希望的建議。」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