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抵拒將我們帶向腐敗的世界之神

CNS photo/Vatican Media

主顯節後 星期二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的唯一聖子取了我們的形體,出現在人間;我們懇求你,使我們不但在外表上和他一樣,也在內心得到改造,和他相似。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天主是愛。)
恭讀聖若望一書 4:7-10

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天主對我們的愛在這事上已顯出來:就是天主把自己的獨生子,打發到世界上來,好使我們藉著他得到生命。愛就在於此:不是我們愛了天主,而是他愛了我們,且打發自己的兒子,為我們做贖罪祭。

福音(耶穌藉著增餅顯出他是個先知。)
恭讀聖馬爾谷福音 6:34-44

那時候,耶穌一下船,看見一大夥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憐憫的心,因為他們好像沒有牧人的羊,遂開口教訓他們許多事。時間已經很晚了,他的門徒來到他跟前說:「這地方是荒野,且時間已經很晚了,請你遣散他們,好叫他們往四周田舍村莊去,各自買東西吃。」耶穌卻回答說:「你們自己給他們吃的吧!」門徒向他說:「我們去買二百塊銀錢的餅給他們吃嗎?」耶穌問他們說:「你們有多少餅?去看看!」他們一知道了,就說:「五個餅,兩條魚。」於是耶穌吩咐他們,叫眾人一夥一夥地坐在青草地上。人們就一組一組地坐下:或一百人或五十人。耶穌拿起那五個餅和那兩條魚來,舉目向天,祝福了,把餅擘開,遞給門徒,叫他們擺在眾人面前,把兩條魚也分給眾人。眾人吃了,也都飽了;人就把剩餘的碎塊收了滿滿十二筐還有魚的碎塊。吃餅的,男人就有五千。

2020年1月7日,教宗方濟各在聖瑪爾大之家舉行了今年首台有信眾參加的清晨彌撒。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反省了當天《若望一書》關於存留在天主内的教導,闡明基督徒的生活就是要存留在天主内,順從聖神,而非世界的神,因為它導致墮落和不分善惡。

教宗強調:「一個人即使身在罪惡深重的城市和無神論最囂張的社會中,但若心靈存留在天主内,這個人就能蒙受救恩。因此我們必須祈求聖神的這一恩典,祂是使我們存留在天主内的保障。世界的神卻與聖神相反,耶穌在最後晚餐中沒有祈求天父使門徒們擺脫世界,而是保護他們免受世界之神的誘惑,因為基督徒是在世界上生活。」

「然而,我們如何曉得分辨聖神或世界的神呢?聖保祿宗徒給我們提供一項建議:『不要叫天主的聖神憂鬱(弗四30)。若我們走近世界的神,就是叫聖神憂鬱,若我們忽略聖神、把祂丟在一旁,我們的生命就走上另一條道路。』」

教宗解釋道:「世界的神讓你忘卻,因為“如果你發覺罪過並請求寬恕,罪過就無法使你遠離天主,但世界的神卻讓你忘記什麽是罪惡。」教宗談到他這幾天看了一部影片,是關於在一個基督信仰國家的旅遊城市基督徒慶祝新年的景象。

「他們以極度世俗的方式慶祝新年,糟蹋金錢和許多東西。這乃是世界的神在作祟。有人會問:『這難道是罪嗎?』『不,這不是罪,這是腐敗,比罪更糟糕!』聖神將你引向天主,若你犯罪,聖神就保護你,幫助你站起來,但世界的神將你引向腐敗,以致你不知道分辨什麽是善,什麽是惡,以為一切都一樣,全部都相同。」

教宗繼續詢問:「我們如何知道是“走在世俗和世界的道路上,還是順從天主的神? 若望宗徒建議我們:可愛的諸位,不要凡神就信,即不要凡是任何感覺、任何啓發和任何想法都相信,但要考驗那些神,檢驗他們是否真的出於天主,或出於世界(參:若壹四1)。」

「然而,要考驗那些神又是什麽意思?」

教宗答道:「這很簡單:當你感覺到某些事,願意做些什麽,或有一個想法,判斷某件事的時候,你都要問自己:這種感覺出於天主的神還是世界的神?」

教宗建議:「每天一次或兩次,或在心生念頭的時候要詢問自己:我感覺到和想要做的事出於何處?是出於世界的神,還是天主的神?這事讓我變得更良善,還是將我抛在世俗的道路上?」

教宗說:「許多基督徒的内心好似一條路,不知誰在上面來來往往,因為他們不知道檢驗内心所發生的事。」

教宗最後邀請信友們祈求這恩寵,即:「祈求聖神,讓我們存留在上主内;賜予我們分辨聖神與世界之神的恩寵,認清是什麽在我們的内心推動。願我們的心靈不成為一條路,而是我們與天主相遇的場所。」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主持2020年1月1日天主之母節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於2020年1月1日天主之母節和第53屆世界和平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隆重彌撒,慶祝佳節。教宗在彌撒講道中表明,在聖母瑪利亞的胎中懷有人類的歷史和教會的未來,懷有那些為保護自己的嬰兒而放棄一切的母親的經歷,以及身體得不到尊重的婦女的創傷。

教宗指出:「救恩的到來是藉著一個女人的身體。因此我們的人性永遠存留在天主内,聖母瑪利亞永遠是天主之母。天主與人類在聖母的胎中彼此結合,永遠不再分離,那降孕母胎取了肉身、如今已在天上的耶穌也不會離開我們。在天主内有我們的血肉之身!」

「從這個女人身上出現了救恩,因此若沒有這個女人就沒有救恩。天主藉著她與我們結合,若我們願意與祂成為一體,就要走同一條路:經由聖母瑪利亞這個女人和母親。為此,我們在聖母的標記中開始新的一年。藉著這個女人天主取得了人性,如果我們希望今日的生活網絡增添人性,就必須從女人那裡重新起步。」

教宗一再強調:「我們應以生命為起點重新起步,因為女人孕育了生命。可是女人並沒有受到尊重,她們“繼續受到傷害、毆打、強暴,被誘使賣淫和殺死腹中的生命。她們的身體在廣告、盈利、色情的凟神祭壇上成了祭品,被當作濫用的軀殼而受到剝削。女人的身體要求受到尊重,因為“正是世界上最尊貴的肉身孕育和生下了那愛,祂是拯救我們的天主。因此,對女人的各種暴行都是褻瀆生於女人的天主。藉著一個女人的身體,救恩來到了人間:從我們怎樣對待女人的身體便能了解我們的人性程度。」

「根據《聖經》的記述,女人是天主創造的高峰,她好似整個受造界的概括。事實上,女人涵蓋了受造界存在的目的:生育和守護生命、與萬物溝通並照料萬物。聖母瑪利亞的守護正是以愛操持一切,包括逆境在内,將每件事奉獻和託付於天主。這是她作為母親的一生中所持續不斷的行動,從聖嬰誕生直到立在十字架下始終如此。」

「正是女人懂得用心看待生命。女人向我們顯示,活著的意義並非不停地生產物件,而是珍惜所存在的事物。唯有用心去看的人才能看得清楚,因為他懂得『往内看』:在過錯和脆弱中看到的是人和兄弟,在困難中看到希望,在一切事物中看到天主。」

教宗著重於「往内看」的思想,邀請我們每個人捫心自問:「我們是否真的用心看待旁人的生命,而不以流言蜚語來摧毀他;將天主置於中心,而非將權力、財富和業績作為價值觀。唯有珍惜生命,我們才懂得關懷並克服冷漠。這正是今年所應祈求的恩寵:『愛護他人』和『關懷他人』。」

「如果我們希望世界更美好,就應使家庭和睦,不成為戰爭的庭院,就應珍惜每個女人的尊嚴。由一個女人誕生了和平之王。女人是和平的奉獻者和中介,應完全參與決策進程。女人若能傳遞她們的恩典,世界就會更加團結、更為太平。因此,改善女人的處境便是促進全人類的發展。」

最後,教宗籲請教會效法聖母瑪利亞的溫柔和她的慈母之心:「在她身上重新找到自己生活的中心,加強團結,遠離魔鬼的分裂、冷漠、意識形態和黨派思維。讓我們今天呼求將我們作為信徒子民聚集在一起的天主之母。母親啊,請妳在我們當中燃起希望,帶給我們合一。救恩之母,我們將這一年託付於妳,請妳將它守護在妳的心中。」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上主使沙漠開花,這是祂白白賜予的救恩

將臨期 十二月十九日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藉著至聖童貞之子,向世界揭示了你榮耀的光輝。求你使我們以完整的信仰,來慶祝這偉大的降生奧跡,並虔誠地共同參與。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天使預報三松誕生。)
恭讀民長紀 13:2-7,24-25

那時,在祚辣有一個人,屬於丹支派,名叫瑪諾亞,他的妻子是個石女,從未生育。上主的使者顯現給那婦人,對她說:「看,你原是個石女,從未生育,但是你要懷孕生子。今後要留心:清酒濃酒都不可喝,各種不潔的東西也不可吃!看,你將懷孕生子,剃刀不可觸及他的頭,因為這孩子從母胎就是獻於天主的;他要開始從培肋舍特人手中拯救以色列。」那婦人遂去告訴自己的丈夫說:「有一個天主的人來到我這裡,他的容貌好像天主的使者,極其威嚴;我沒有問他從那裡來,他也沒有告訴我他的名字。他對我說:看,你將懷孕生子,從今以後清酒濃酒都不可喝,各種不潔的東西都不可吃,因為這孩子從母胎一直到死,是獻於天主的。」後來那婦人生了一個兒子,給他起名叫三松;孩子漸漸長大,上主祝福了他;上主的神開始感動他。

福音(加俾額爾天使預報若翰誕生。)
恭讀聖路加福音 1:5-25

黑落德為猶太王的時候,阿彼雅班次中有一位司祭名叫匝加利亞,他的妻子名叫依撒伯爾,是亞郎的後代。二人在天主前都是義人,遵守上主的一切誡命和禮規,無瑕可指。但是,他們沒有孩子,因為依撒伯爾素不生育,兩人又都上了年紀。有一天,正逢匝加利亞輪著他的班次,在天主前盡司祭的職務時,按著司祭的常例,他抽中了簽,得進上主的聖所獻香。獻香的時候,所有的百姓都在外面祈禱。有一位上主的天使站在香壇右邊顯現給他。匝加利亞一見,驚惶害怕起來;但天使對他說:「匝加利亞,不要害怕!因為你的祈禱已蒙應允,你的妻子依撒伯爾要給你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若翰。你必要歡喜踴躍,許多人也要因他的誕生而喜樂,因為他在上主面前將是偉大的,淡酒和濃酒他都不喝,而且,他還在母胎中就要充滿聖神;他要使許多以色列子民轉向上主,他們的天主;他要以厄里亞的精神和能力,在他前面先行,使為父的的心轉向兒子,使悖逆者轉向義人的心意,為上主準備一個善良的百姓。」匝加利亞遂向天使說:「我憑什麼能知這事可行呢?因為我已經老了,我的妻子也上了年紀。」天使回答說:「我是站在天主面前的加俾額爾,奉命來向你說話,報告你這個喜訊。看,你必成為啞巴,不能說話,直到這事成就的那一天,因為你沒有相信我的話;但我的話屆時必要應驗。」百姓等候匝加利亞,都驚訝他滯留在聖所內那麼久。及至他出來,竟不能對他們講話。他們這才知道,他在聖所中見了異象;他成了啞巴,只好給他們打手勢。匝加利亞供職的日期一滿,就回了家。幾天以後,他的妻子依撒伯爾受了孕,她躲藏了五個月,說:「上主在這些時日內這樣眷顧了我,除去了我在人間的恥辱。」

「沙漠將開花。」

2019年12月19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運用《依撒意亞先知書》的這個圖像,來闡明唯有天主能改變一切,而且這是祂白白賞賜的恩典。為此,教宗期勉眾人守護這個白白得來的恩典,並指出:奢望拯救自己乃是一種罪。

教宗表明:「在將臨期的尾聲,當天禮儀的兩篇讀經引領我們注視「兩片沙漠」,也就是兩位不孕的婦女:依撒伯爾和三松的母親(參閱:路一5-25;民十三2-7、24-25)。福音中依撒伯爾懷孕的事跡,令人想起亞巴郎和撒辣的經歷(創廿一)。」教宗強調:「不孕有如沙漠,因為不孕的婦女膝下無子。然而,當天讀經中的兩位婦女信德深厚,信賴上主。」

教宗說:「上主使沙漠開花。這兩位婦女懷孕生子。有人會問:『這是奇跡嗎?』不,這勝過於奇跡,這正是我們信德的根基。她們兩人懷孕,因為天主能改變一切,包括自然律:祂能為自己的聖言鋪路。天主白白賞賜恩典,這兩位婦女的生命彰顯出天主的白白施予。」

「洗者若翰和三松不僅是天主白白賜予的恩典,更是我們白白領受救恩的象徵。」

教宗指出:「沒有人能拯救自己。唯有上主帶來救恩,唯獨祂能救我們脫離悲慘與殘暴。你若不信賴上主白白賜予的救恩,就無法得救。不過,這需要信德,而信德也是天主的恩典。」

為了闡述恩寵的意義,教宗談及聖奧斯定,並勉勵信友向天主白白的恩賜打開心門。教宗說:「我們沒有人配得上救恩。有人會說:『可是,我祈禱,我守齋。』沒錯,祈禱守齋將會對你有益,但是在這一切之前,倘若缺少天主的恩賜,就連開始的機會也沒有。我們人人宛如寸草不生之地,缺乏恩寵的生命、無法進入天國、難以理解聖德。只有天主白白施予的恩典能改變這一切,所以我們不能自誇為義人。因此,我們蒙召朝拜上主,並為眾多恩寵感謝上主。」

接著,教宗回到當天讀經中的兩位婦女,論及三松的事跡:「三松孔武有力,救他的同胞免於培肋舍特人的壓迫,但他後來或許沒有守護好所領受的恩典,犯下錯誤,被一名女子出賣給培肋舍特人;然後,三松再次崛起。」教宗引用三松的事跡,是為了提醒眾人:「我們每個人都是罪人,罪過在於我們沒有守護好天主白白賞賜的恩典。」

教宗邀請眾人反省:「我是否意識到,沒有守護天主白白賜予的恩典是個罪過?我辦告解時,究竟是像隻鸚鵡那樣叨叨絮絮,還是我感受到自己恐怕會為了一己之私而丟失這白白得來的恩典?連三松這位蒙天主揀選的優秀人才都失足跌倒,後來重新崛起。我們也會失足,誤以為能拯救自己。這是個罪,罪過在於妄想拯救自己。」

教宗最後鼓勵眾人:「在聖誕節即將來臨之際,為白白得來的救恩、為白白獲得的生命、為白白領受的一切讚美天主,並且反省自己是否妥善守護。」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把天主逼到牆角和洗手不管是危險的態度

CNS/L’Osservatore Romano

將臨期第三周 星期一 彌撒

集禱經

上主,求你側耳傾聽我們的呼聲,並以你聖子降臨人間的光明,驅散我們心中的黑暗。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從雅各伯族中要升起一位救星。)
恭讀戶籍紀 24:2-7,15-17

巴郎一舉目,看見了按支派紮營的以色列人;那時天主的神降在他身上,他遂吟詩說:「貝敖爾的兒子巴郎的神諭,明眼男子的神諭,那聽到天主的話,得見全能者的神視,在沈睡中開了神眼的神諭:雅各伯,你的帳幕,何其壯觀!以色列,你的居所,何其美好!如擴展的棕林,似河畔的花園,像上主栽種的沈香,似臨水的香柏。英雄由他的後裔而出,他將治理許多民族;他的君王超越阿加格,他的王國必受舉揚。」巴郎繼續吟詠說:「貝敖爾的兒子巴郎的神諭,明眼男子的神諭,那聽到天主的話,深知至高者的思慮,得見全能者的神視,在沈睡中開了神眼的神諭:我看見他,卻不是在現在;我望見他,卻不是在近處:由雅各伯將出現一顆星,由以色列將興起一權杖。」

福音(若翰的洗禮是從那裏來的?)
恭讀聖瑪竇福音 21:23-27

那時候,耶穌進入聖殿,正教訓人時,司祭長和民間的長老來到他跟前說:「你憑什麽權柄作這些事?誰給了你這種權柄?」耶穌回答說:「我也問你們一句話,你們若答覆我,我就告訴你們:我憑什麽權柄作這些事。若翰的洗禮,是從那裏來的?是從天上來的?還是從人來的?」他們心中思量說:如果我們說:是從天上來的,他必對我們說:你們為什麼不信他?如果我們說:是從人來的,我們害怕民眾,因爲眾人都以若翰為一位先知。他們便回答耶穌說:「我們不知道。」耶穌也對他們說:「我也不告訴你們:我憑什麽權柄作這些事。」

「不冷不熱的基督徒有兩種危險的態度:一是把天主逼到牆角,二是洗手不管。這等同於挑釁天主。倘若上主把我們逼到牆角,我們就進不了天國;如果天主對我們的事洗手不管,我們就有禍了。」

2019年12月16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中反省當天的福音,並強調以上這一點。

當天的福音記載了耶穌與司祭長的對話(瑪廿一23-27)。教宗指出:「由於耶穌規勸民眾、治癒患者、教導百姓、施行奇跡,吸引眾人歸向祂,因此司祭長倍感焦躁。儘管司祭長受到子民敬重,但是子民並不親近他們,因為子民對司祭長沒有信任感。為此,司祭長試圖把耶穌逼到牆角,問祂:『你憑什麼權柄作這些事?』換句話說,他們是在質疑耶穌,說:『你既不是司祭,也不是經師,更沒在我們的高等學府求學過。你只是個無名小卒!』」

「耶穌明智地向他們提出另一個問題:『若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還是從人來的?』聖史瑪竇描述了司祭長心中的推理過程,他們發現兩個答案都不適合,所以選擇洗手不管,說:『我們不知道。』」教宗指出:「這就是平庸之輩的態度、在信仰上撒謊的人的態度。洗手不管的人不只是比拉多,還有這些說『我們不知道』的司祭長。他們不參與人們的歷史,不涉入問題,不努力行善,不盡心竭力治癒許多有需要的人,以免弄髒自己。」

「這段福音事跡展現出不冷不熱基督徒的兩種態度。一種態度是把天主逼到牆角,說:『祢若不為我作這個,我就不再上教堂了。』耶穌會怎麼回答呢?祂會說:『那你自己看著辦!』」

「不冷不熱基督徒的另一種態度是洗手不管,如同耶穌復活當天早上厄瑪烏的門徒那樣:婦女見到上主後歡欣鼓舞,厄瑪烏的許多門徒卻不相信,認為婦女想像力太豐富。這也是一種洗手不管,猶如比拉多的同黨。」

教宗說:「面對我們當代在文化、歷史和人類等方面的大小挑戰,很多基督徒洗手不管。我們常會聽到吝嗇的基督徒在乞討的人面前一毛不拔,甚至說:『我不施捨,免得他們等會兒去買醉。』這就是洗手不管。把天主逼到牆角,以及洗手不管,這是兩種危險的態度,等同於挑釁天主。試想一下,倘若上主把我們逼到牆角,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將永遠進不了天國。上主如果對我們洗手不管,又會如何?我們成了不幸的可憐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這是偽君子的兩種態度。他們把百姓逼到牆角,因為百姓汙穢不堪;他們對眼前的事洗手不管,因為那是別人的私事。」教宗邀請眾人反省自己是否污染這種態度。如果答案為「是」,我們就要改過自新,為即將來臨的上主騰出空間。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尋求上主的寬恕,領受安慰與修和之恩

圖片:Vatican News

將臨期第二周 星期二  彌撒  

集禱經

天主,你向普世大地宣佈了你的救恩,求你幫助我們以歡欣的心情,期待你聖子光榮的誕辰。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天主安慰他的百姓。)
恭讀依撒意亞先知書 40:1-11

「你們安慰,安慰我的百姓吧!」你們的天主說你們應向耶路撒冷說寬心的話,並向她宣告:她的苦役已滿期,她的罪債已清償,因為她為了自己的一切罪過,已由上主手中承受了雙倍的懲罰。有一個呼聲喊說:「你們要在曠野中預備上主的道路,在荒原中為我們的天主修平一條大路!一切深谷要填滿,一切山陵要鏟平,隆起的要削為平地,崎嶇的要闢成坦途!上主的光榮要顯示出來,凡有血肉的都會看見:這是上主親口說的。」有個聲音說:「呼喊吧!」我答說:「我呼喊什麼?」「凡有血肉的都似草,他的美麗似田野的花:上主的風吹來,草必枯萎,花必凋謝。的確,人民好像草。草能枯萎,花能凋謝,但我們天主的話永遠常存。」給熙雍傳喜訊的啊!請登上高山!給耶路撒冷報喜訊的啊!請大聲疾呼!高呼吧!不要畏懼!向猶大各城報告說:你們的天主來了!我主上主帶著威能來到,他的手臂獲得了勝利;他的勝利品與他同在,他獲得的酬勞在他面前。他必如牧人,牧放自己的羊群,以自己的手臂集合小羊,把牠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哺乳的母羊。

福音(天主不願小孩子們喪亡。)
恭讀聖瑪竇福音 18: 12-14

那時候,耶穌對他的門徒說:「你們以爲如何?如果一個人有一百隻羊,其中一隻迷失了路,他豈不把那九十九隻羊留在山上,而去尋找那隻迷失了路的嗎?如果他幸運找著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爲這一隻,比為那九十九隻沒有迷路的,更覺歡喜;同樣,使這些小子中的一個喪亡,決不是你們在天之父的意願。 」

「上主帶領祂的子民,安慰他們,並以慈父、以善牧的溫柔施以糾正和懲罰。」

2019年12月10日,教宗方濟各在清晨彌撒時,闡述了這一點。教宗指出,當天禮儀選讀的第一篇經文激發了一個問題:「上主如何安慰人、糾正人?」(參閱:依四十1-11)事實上,那篇讀經正是依撒意亞先知向以色列子民傳達的安慰、「希望的喜訊」,因為天主說:「你們應向耶路撒冷說寬心的話,並向她宣告:她的苦役已期滿,她的罪債已清償。」(四十2)

教宗解釋道:「只要我們願意接受安慰,上主必定安慰我們。天主以安慰來糾正人,如同依撒意亞先知所言,上主是善牧,祂以手臂集合小羊,把牠們抱在自己的懷中,溫良地領導母羊(四十11)。這就是溫柔!上主如何安慰人?以溫柔。上主如何糾正人?以溫柔。上主如何懲罰人,以溫柔。你想像一下,自己犯錯後,竟能依偎在上主的胸前。」

「天主溫柔地輕撫,而非說教訓斥或運用外交辭令。當罪人親近祂時,祂發自內心地歡喜,這份喜樂使祂變得溫柔。」教宗引用了福音中蕩子回頭的比喻,闡明:「那位父親之所以能從遠方看見小兒子,是因為他站在高處等待,期盼看到兒子回家。這便是慈父心腸。當小兒子開口懺悔時,這位慈父堵住他的嘴巴並歡宴慶祝。這就是上主的溫柔關懷(參閱:路十五11-32)。同樣地,福音中亡羊的比喻提到,一名牧人有一百頭羊,卻為了找回迷失的那一頭羊,歡喜慶祝(參閱:路十五3-7)。這就是上主面對罪人的喜樂。當我們願意領受寬恕,親近上主,尋求祂的寬恕時」,湧上心頭的喜樂使上主變得溫柔,那溫柔帶給我們安慰。然而,我們偶爾會在困境中抱怨連連。」

教宗表示:「魔鬼想要我們陷入悲傷情緒,為生活和自身罪過苦惱不已。我們有時會叫苦連天,以為自己的罪過和限度無法獲得寬恕。但上主卻說:『我安慰你,我親近你。』然後,祂溫柔地善待我們。創造天地的全能天主成了我們的長兄,甘願為我們背負十字架、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祂能輕撫我們,說:『不要哭了。』」

教宗接著想到納因城的寡婦:「當耶穌對她說『不要哭了』時,那就是個溫柔的輕撫(參閱:路七11-17)。」為此,教宗邀請眾人:「相信上主的安慰,因為隨之而來的是寬恕的恩寵。」

教宗最後鼓勵我們所有罪人接受上主的安慰,勇敢請求祂的寬恕。上主將以慈父、以長兄的溫柔親近我們,有如善牧牧放羊群那樣,以手臂集合小羊,把牠們抱在自己懷中,溫良地領導母羊。這是上主對我們的安慰。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東京主持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2019年11月25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東京巨蛋主持彌撒聖祭,在場參與彌撒的信眾約有5萬人。他在講道中籲請衆人重新審視日常生活的選擇,並希望基督徒團體保護所有的生命成為「戰地醫院」,好能為受傷的弟兄姐妹療傷,以愛德見證福音的精神。

教宗在講道中,首先反思耶穌山中聖訓的意義。他說:「我們聽到的福音是耶穌在山中聖訓的一部分,它描述了我們蒙召而走的美好旅程。在聖經中,山是天主向我們啟示祂自己、認識祂的地方。上主向梅瑟說,『你到我這裡來』(參閲:出24:1)。在耶穌內,我們獲得新生命,我們能在其中發現到作天主子女的自由。」

教宗接著表示:「我們都知道,在此過程中,如果我們陷入焦慮和競爭的惡性循環裡,如果我們將所有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於瘋狂地追求生產和消費,以此作為衡量和驗證我們所選擇的唯一標準,對我們的所是所為下定義,那麽成為天主兒女的自由就會受到壓制和削弱。」

教宗接著談到日本的社會現況,他說:「在日本這個經濟高度發達的社會中,許多人感到困惑和焦慮,太多的要求和憂慮使他們不堪重負,奪走他們的平安與穩定。」對此,教宗引用當天福音中耶穌的話語來説:「耶穌告訴我們不要煩惱而要信賴,他再三提醒我們:『你們不要憂慮生活…也不要為明天憂慮』(參閱:瑪6:25,31,34)。這並不是鼓勵我們對周遭所發生的事充耳不聞,或者是對我們日常生活的職責不負責任。相反地,這是一個邀請,將我們的優先重點放在更廣闊的意義上,『你們先該尋求天主的國和它的義德,這一切自會加給你們』(參閱:瑪6:33)。」

教宗進一步解釋說:「天主沒有告訴我們,諸如衣食之類的基本必需品並不重要,相反地,祂邀請我們重新評估我們日常的抉擇。世俗的態度只著眼於個人在這個世界的利益和好處,只自私自利地追求個人的幸福。事實上,這會使我們極不快樂並被奴役,它阻礙一個真正和諧與人道社會的真實發展。」

教宗也提到:「孤立、封閉和窒息的『我』的反面是分享、慶祝和交流的『我們』。上主的召喚提醒我們欣然察悉我們的生命是恩賜,並體認到我們的自由是恩寵。鑒於這一現實,作為基督徒團體,我們受邀請保護所有的生命,用智慧和勇氣見證一個以感恩和同情、慷慨和聆聽為特徵的生活方式。」

教宗也勉勵在場的信眾:「宣告生命的福音迫切要求我們基督徒團體成為戰地醫院,隨時準備為人療傷,並始終提供修和與寬恕的道路。」

教宗總結道:「讓我們與主聯繫在一起,恆常與所有善心人士合作及對話,包括其它宗教的信徒,如此我們能夠成為社會的先知性酵母,不斷地保護和關愛所有的生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長崎主持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2019年11月24日,約35000人虔誠而激動地相聚日本長崎棒球場,參加教宗方濟各主禮的彌撒。當天是基督普世君王節,教宗勉勵在場信友效法右盜,在各自生命中的加爾瓦略山宣認信仰;跟隨聖保祿三木等日本殉道者的足跡,見證基督在十字架上賜予的愛。

當天禮儀的福音記載,右盜懇求被釘十字架的耶穌說:「當祢來為王時,請祢紀念我!」因此,耶穌向右盜保證:「今天你就要與我一同在樂園裡。」(參閱:路廿三42-43)

教宗闡明:「在那一瞬間,右盜的曲折經歷顯然獲得了新的意義:他在一旁陪伴主耶穌受難。而那一刻也證實了主耶穌的人生意義:祂隨時隨地施予救恩。因著右盜的舉動,不義的加爾瓦略山變成全人類的希望話語。」

在加爾瓦略山,不少人嘲笑苦架上的耶穌,要祂救救自己(參閱:路廿三35-39)。教宗邀請信友們反省:「我們經常也會陷入冷漠,脫口說出『救救你自己』,忘記替許多無辜受苦者分擔痛苦的意義。在我們的病患和殘疾人、老人和遭遺棄者、難民和外來勞工面前,冷漠往往使我們沉默以對,但是我們的基督君王鮮活地臨在他們所有人身上(參閱:瑪廿五31-46)。」

聖保祿三木和眾多殉道者勇於為救恩作出生命見證,成了日本教會的「精神遺產」。教宗鼓勵日本信友追隨他們的足跡,勇敢地宣認:「基督在十字架上賜予的愛能克勝各種仇恨、自私、嘲弄,以及毫無作為的悲觀態度和麻痺人心的舒適安逸。」後者導致人們裹足不前,無法作出適當的行動和選擇。」

教宗表明:「我們信仰的是活人的天主。基督活著,並在我們中間行動,引領我們眾人通往圓滿的生命。因此,我們要每天祈求天主的國來臨,並讓我們的生活和行動成為一首讚歌。身為傳教使徒,如果我們的使命是為將來之事作見證,那麼我們就不能屈服於邪惡,卻要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裡成為天國的酵母,包括在家庭、職場和社會。我們要成為一個細小的開口,讓聖神能將希望的氣息吹入萬民之間。」

教宗最後將目光轉向帶著難以醫治的創傷的長崎:「那創傷展現出許多無辜者難以言喻的苦難;在當前零星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中,無辜的受害者仍在受苦。」教宗籲請在場眾人:「為今天的受苦者同聲祈禱,並祈願越來越多人效法右盜,既不沉默,也不嘲弄,卻預示『真理與生命的神國、聖德與恩寵的神國、正義仁愛與和平的神國』(參閱:《羅馬禮彌撒經書》基督普世君王節〈頌謝詞〉。」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曼谷為青年主持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2019年11月22日下午,教宗方濟各在泰國曼谷聖母升天主教座堂為青年主持彌撒,他在講道中籲請泰國青年將自己的生命深深地扎根於耶穌内,與祂建立密切的關係。教宗進而表示,這份根植於基督内的友誼如同旅途中所需要的油,能照亮他們及周遭友人的生命之旅。

教宗說:「上主知道,未來是通過你們青年而來到這片土地和世界,祂指望你們今天去履行祂的使命。」當天選讀的福音是有關十童女的比喻(瑪25:1-13)。教宗在彌撒講道中反省說:「十童女受邀參與天主的盛宴,她們所經歷的事也有可能在每位基督徒身上發生。我們要以興奮和關注之情聆聽上主的召叫,成為祂的國度中的一員,與別人分享祂的喜樂。」

「然而在過程中,人們時常會面對諸多問題和障礙,比如我們親人的痛苦,或者在看似絕望的情況下我們的無能為力。不信任和痛苦佔據了空間,悄悄地滲入我們的夢想,使我們的心變冷,使我們失去喜悅並遲到,就如那五位糊塗的童女。」

為此,教宗向青年提供建議,希望他們學會如何能在黑夜和困難中保存那長燃不熄的火焰,如何回應上主的召叫,以及如何取得使他們前行的油。

教宗表示:「青年人需要深深地扎根於他們的先輩們的信仰:即他們的父母、祖父母和老師的信仰。在生命的艱辛和痛苦中,我們的年長者發現,内心喜悅的秘訣在於我們將自己根植於耶穌内,即在祂的生命、話語、死亡和復活内所能尋獲的那一份確信。」

教宗重申:「要是沒有強壯的根基幫助我們站穩和打好基礎,我們不可能成長。沒有這種扎實的扎根意識,青年可能會被現世的『聲音』所影響,這聲音留下來的只有空虛、疲倦、孤獨和無精打采,慢慢地熄滅上主在我們每個人心中點燃的生命火花。」

教宗視泰國天主教青年為擁有新希望、新夢想和新問題的新一代,他們當然也有一些疑慮,但是仍要根植於耶穌内。教宗鼓勵青年:「要與耶穌建立友誼,這友誼是照亮你們和你們周遭的人的人生旅途所需要的油:你們的朋友和鄰居、同學和同事,也包括那些與你們的想法完全不同的人。」

彌撒結束時,教宗由衷感謝那些為這次牧靈訪問付出努力的所有人。他最後表示:「願上主以祂的慰藉和只有祂能給予的平安賞報你們,我留給你們一項任務,就是請你們為我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在曼谷國家體育館主持彌撒

CNS photo/Paul Haring

教宗方濟各泰國和日本使徒之旅專頁

2019年11月21日傍晚,教宗方濟各在泰國曼谷的國家體育館主持彌撒聖祭,這是他當天訪問行程中的最後一項活動。4萬名泰國人在體育館内參加了教宗的彌撒,另有2萬人在附近的體育館透過大屏幕參禮。教宗勉勵泰國信友懷著喜樂走出去,與所有我們尚未相識的家庭成員分享源自福音的新生命。

教宗首先提到最先來到暹羅王國的兩位葡萄牙籍道明會士,他們於450年前勇敢地將福音的種子撒播在這塊土地上。1個世紀後,即1669年成立了暹羅宗座代牧區,今年剛好慶祝350週年。教宗方濟各這次前來訪問也是與泰國人民共同分享這件盛事。教宗說:「這個週年紀念並非意味著懷舊,而是將其視為希望之火,使我們現今也能以同樣的決心、力量和信賴作出回應。」

當天的彌撒福音談到耶穌的真親屬。耶穌先是問道:「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兄弟?」,然後自己答道:「不拘誰遵行我在天之父的旨意,他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瑪十二48,50)教宗的彌撒講道以耶穌這兩句話為主幹,指出:「耶穌的回答打破了那些聲稱自己對耶穌享有過多特權者的自負。對所有願意聆聽的人而言,福音是一項邀請和一項白白享有的權利。」

教宗闡明:「耶穌的詢問是在觸動門徒們的心靈,使他們有危機感,同時也邀請他們起身行走,去發現那能給予和創造生命的真理。耶穌的詢問也總是希望我們和我們團體的生命以一種無可比擬的喜樂得以更新。最早的傳教士們正是如此,他們聆聽了上主的聖言,也努力對祂的詢問作出回應,意識到他們隸屬的家庭遠遠大於那個由血緣、文化、宗教或特定團體所維繫的家庭。於是,他們踏上征途,去尋找他們在這個家庭中尚未認識的成員。他們出去尋找他們的面容,就是許多泰國母親和兄弟姐妹的面容,這些人還未坐在主日宴席上。若沒有那次相遇,基督信仰就會缺少你們的面容;就會缺少那些體現出『泰式微笑』的歌聲和舞蹈。」

教宗表明:「我們是傳教使徒,該當像耶穌那樣不怕與罪人同席,好能向他們保證在天父和受造界的宴席上也為他們保留了席位。耶穌碰觸那些被視為不潔淨的人,也讓他們碰觸祂,幫助他們感受到天主的關懷,甚至了解他們自己也是真正有福的(參閲:《教會在亞洲》宗座勸諭11號)。」

教宗也提到在這片土地上的傷痛,特別是男女兒童和婦女遭受賣淫和人口販運的痛苦、那些成了毒品奴隸的青年、失去家園和親人的移民,以及感到被遺忘、被抛棄的孤獨者。他們經歷不到與耶穌基督為友所帶來的力量、光明和慰藉,沒有信仰團體的支持,生活上缺乏意義和目標(《福音的喜樂》勸諭49號)。

教宗最後對泰國基督徒團體提出了邀請,他說:「我們要沿著初期傳教士的足跡攜手前行,喜悅地去發現、認出和會晤上主願意賜予我們的所有母親、父親和兄弟姐妹,知道他們還未坐在我們的主日宴席上。」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天主等待所有的人去赴祂無償的盛宴

CNS photo/Vatican Media

常年期第三十一週 星期二 彌撒

集禱經

全能仁慈的天主,由於你的恩寵,我們才能相稱地事奉你、讚美你;求你幫助我們善度信仰生活,獲得你恩許的幸福。因你的聖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他和你及聖神,是唯一天主,永生永王。亞孟。

讀經一(我們彼此之間,每個人都是肢體。)
恭讀聖保祿宗徒致羅馬人書 12:5-16

弟兄們:我們眾人在基督內都是一個身體,彼此之間,每個都是肢體。按我們各人所受的聖寵,各有不同的恩賜:如果是說預言,就應與信德相符合;如果是服務,就應用在服務上;如果是教導,就應用在教導上;如果是勸勉,就應用在勸勉上;施與的,應該大方;監督的,應該慇勤;行慈善的,應該和顏悅色。
愛情不可是虛偽的。你們當厭惡惡事,附和善事。論兄弟之愛,要彼此相親相愛;論尊敬,要彼此爭先。論關懷,不可疏忽;論心神,要熱切;對於主,要衷心事奉。論望德,要喜樂;在困苦中,要忍耐;在祈禱上,要恆心;對聖者的急需,要分擔;對客人,要款待。迫害你們的,要祝福;只可祝福,不可詛咒。應與喜樂的一同喜樂,與哭泣的一同哭泣。彼此要同心合意,不可心高妄想,卻要俯就卑微的人。

福音(你去到大路上和籬笆邊,勉強人進來,好坐滿我的房屋。)
恭讀聖路加福音 14:15-24

那時候,有一個同席的人向耶穌說:「將來能在天主的國裏吃飯的,才是有福的!」耶穌對他說:「有一個人設了盛宴,邀請了許多人。到了宴會的時刻,他便打發僕人去對被請的人說:請來吧!一切都準備好了。可是,客人都一個一個借口推辭。第一個對他說:我買了一塊田地,必須前去看一看,請你原諒我。另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試牠們,請你原諒我。別的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僕人回來把這些事報告了主人。家主就生了氣,對僕人說,你快出去,到城中的大街小巷,把那些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都領到這裏來。僕人說:主,已經照你的吩咐辦了,可是還有空位子。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大路上以及籬笆邊,勉強人進來,好坐滿我的房屋。我告訴你們:先前被請的那些人,一個也不能嘗到我的宴席。」

2019年11月5日,教宗在彌撒時反思了當天的福音(路十四15-24)。這段福音記述了耶穌講的一個比喻:有一個家主設了盛宴,但是受邀的客人以各種籍口推辭並拒絕了他的邀請 。於是,家主吩咐他的僕人招來貧窮和瘸腿的人坐滿宴會廳,享受主人美味佳肴的款待。

教宗在講道中表示,這個比喻可說是救恩史的總結,也描述了許多基督徒的行為。

教宗進一步解釋說:「宴席和晚宴象徵天國,與天主永遠生活在一起。你永遠不知道在盛宴中會與誰相遇;你會遇到新朋友;你也會遇到你不想見到的人;但是盛宴的氣氛是喜樂與奢華的,因為真正的盛宴一定是無償且白白施予的。我們的天主總是以這種方式邀請我們,祂不需要我們付門票。」

「然而,在這無償邀請面前,有些人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對此,教宗解釋說:「面對白白給予的盛宴,有一種態度封閉了人的心。『我不去,我寧願獨自一人,和我喜歡的人在一起,由此把自己封閉起來了。』這就是罪,以色列人的罪,我們的罪,也就是自我封閉。」

教宗繼續解釋說:「在生活中我們多次面臨這樣的選擇:或是接受天主無償的邀請、走向天主、與主相遇,或是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事務及自我利益中?這就是天主說的一種封閉的情況,即有錢人難進天國。但是有一些良善的富人、聖人,他們不依賴財富。但是許多人被財富所捆綁,因而把自己封閉起來。這就是他們為什麽不明白盛宴慶祝是什麽,他們的安全感建基於他們所能觸及到的事物上。天主對我們拒絕的反應是堅決明確的,祂邀請所有的人參加祂的盛宴,帶他們來,甚至強迫他們來,好的壞的。每一位都是被邀請的。沒有人能說,我是壞人,我不能……。不是的。因為你是壞人,天主以特殊的方式等待著你。」

教宗隨後提及那個父親對浪子的回應:「他兒子開始講話時,父親卻攔住他並擁抱他。這就是天主的方式,天主是慷慨大方的。」

教宗最後總結道:「讓我們反省今天耶穌給我們講的比喻。我們的生活怎麽樣?我更喜歡什麽?我總是接受天主的邀請或是把自己封閉在自我的事務和自我利益之中?讓我們懇求天主賜給我們恩寵,好能始終接受祂的邀請去赴無償的盛宴。」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