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為保護兒童提出多項計劃

2019年4月7日,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結束全體大會並發表公告。這份結束公告提到,教宗方濟各2月24日在梵蒂岡保護兒童峰會閉幕時表明:「我們能提供給受害者、神聖慈母教會的子民和全世界的最好結果,以及最有效的解決之道,就是努力改變牧靈方針,集體改弦易轍,謙卑地學習、聆聽、協助並保護最脆弱的人。」

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第10屆全體大會4月4日在羅馬展開,沿著教宗指示的方向前行,聆聽了一名非洲婦女的見證:她來自撒哈拉沙漠以南,年幼時遭到聖職人員的性侵犯,如今已經為人母親。委員會會持續竭盡所能地細心聆聽教會內侵犯受害者的親身經歷。在這次大會上,這名婦女作出令人難忘的見證,針對受害者在自身文化環境中的複雜難題提出了見解,委員會成員為此向她致以由衷感激。

在全體大會開幕式上,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主席奧馬利樞機向成員轉達了教宗的問候和讚賞。在他們的提議和協助下,各地主教團主席今年2月參加了保護兒童會議,梵蒂岡城國和聖座近日公布了保護措施的綱領和法規。2月份會議的成果顯示出,牧者們明確意識到教會在保護兒童領域扮演的關鍵性角色,以及仍有許多工作有待完成。

有鑒於該委員會的特殊職責在於向教宗提出建言,並透過教宗支持地方教會的領導工作,因此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提出了多項計劃,諸如:

一、成立倖存者線上顧問團 “Virtual Survivor’s Advisory Panel” (Sap),透過工作小組與倖存者們合作。如此一來,能在安全又親切的空間聆聽倖存者,並從他們身上加以學習。目前,巴西、贊比亞和菲律賓教會內已發展了當地的倖存者線上顧問團。

二、舉辦研討日活動,與國際專家一起深入了解性方面的罪行及其影響,以便於未來預防侵犯行為。認識這個現象乃是為兒童創造安全環境的關鍵因素。

三、建立審核機制,包括審查保護兒童綱領的相關材料,以及分析各種監督落實程度的模型,以期創造資源來支持地方教會保護兒童項目的制定、落實、修正和審核。

四、針對天主教學校內保護兒童的教育和培訓項目的落實狀況,進行評估和研究。試驗項目首先在南非、哥倫比亞、印度、菲律賓和湯加推展。

五、預計於2019年12月舉行國際學術研討會,探討「謹慎和透明度」的議題,格外關注教會法的懲戒訴訟程序。

六、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與波哥大總教區聯合舉辦「拉丁美洲在教會和公民社會保護機制專題研討會」,與會單位有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男女修會會士聯盟(Clar)、拉丁美洲主教團委員會(Celam)、天主教學校、政府機構、國際和地區非政府組織、國際媒體,以及其它不同宗派的教會。

此外,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的工作小組還與教廷其它在保護兒童領域負有特殊職責的部會進行對話,包括:教廷教義部、宗座平信徒、家庭和生命部、宗座奉獻生活和使徒團體部、教廷聖職部,以及主教部。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感謝希克魯納總主教在全體大會期間與委員會成員分享了他的時間和專長。

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於2014年3月由教宗方濟各成立,旨在提出最恰當的舉措來保護所有兒童和脆弱的成年人,以促使地方教會在當地負起責任。

 

教會透視:梵蒂岡召開《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 (2)

2019年2月21日至24日在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召開「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此會議已經圓滿結束。在會議上,有不同界別的人士就3天會議討論的主題發表講話:即主教的責任、問責、透明度。發表者中包括樞機、主教團主席、修會代表、記者、還有性侵倖存者的見證。

教宗方濟各在會議的最後一天,更與神長們一同參加懺悔禮儀作良心省察並告明己罪。在2月24日主日,教宗方濟各為會議主持了閉幕彌撒,他嚴厲譴責性侵的禍患,呼籲世界當局和每個人全面打擊未成年人遭性侵和其它侵犯的罪行。

教會透視:梵蒂岡召開《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 (1)

相關中文資訊

「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專頁

教會透視:梵蒂岡召開《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 (1)

2019年2月21日至24日,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召開「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這是一個首次在全球層面邀請世界各地所有主教團主席和修會負責人以福音的目光應對這個問題的會議。本次會議的目標其中包括: 聆聽受害者,增進大眾意識,提升相關認識,發展新的法規和程序,分享良好方法等等。是次會議出席人數一共190位,其中有114位主教團主席,當中包括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主席洪山川總主教。另外,有15位非主教團類別的獲邀出席者,當中包括天主教澳門教區主教李斌生。

本台《鹽與光天主教傳媒機構》行政總監羅思家神父也被邀請參與會議,他已飛抵羅馬並為我們在當地介紹此會議。此外,澳洲主教團主席、布里斯本總主教馬爾谷·柯勒律治總主教(Mark Coleridge) 及加拿大主教團主席、聖若望-朗基爾教區主教利昂內爾讓德龍(Lionel Gendron)向本台談及了他們對這次歷史性會議的期望。

「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專頁

回顧教會打擊聖職人員性侵犯兒童問題上的歷史

「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即將召開之際,《梵蒂岡新聞網》回顧了歷任教宗、梵蒂岡和地方教會在打擊聖職人員性侵犯兒童問題上的歷程。

「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是一個首次在全球層級邀請世界各地所有主教團主席和修會負責人以福音的目光應對這個問題的會議,具備前所未聞的「同道偕行」特質,標誌了在當前的歷史背景下,對教宗方濟各而言,打擊聖職人員施加侵犯的禍患乃是首要之務。聆聽受害者,增進大眾意識,提升相關認識,發展新的法規和程序,分享良好作法,這些是本次會議的部分目標。

漫長歷程的里程碑

然而,本次會議並非聖座或各地主教團在這方面邁出的第一步,卻是天主教會歷程中歷史性的里程碑。加拿大、美國、愛爾蘭、澳洲等國已在這領域努力了30多年,歐洲則推展了10年左右;本次會議結束後,這歷程還將持續推進。18年前,梵蒂岡修訂了有關聖職人員侵犯未成年人的教會法規。與此同時,這20年來,歷任教宗在這痛苦的議題上作出了數不盡的舉措、講話和文件。法規和規範的公布往往無法立即改變思維,從而打擊侵犯問題。然而,在本次會議即將展開之際,當然不能稱之為教會保護兒童的「元年」。

最初的舉措:加拿大、美國、愛爾蘭和澳洲

在世界各地的教會內,加拿大主教團於1987年最先頒布了有關兒童性暴力的指示。1989年,聖職人員對兒童施加性暴力的消息造成輿論一片譁然,隨後加拿大教會成立了專門委員會,並於1992年公布了《從痛苦到希望》文件 (From Pain to Hope),對天主教徒、主教,以及司鐸培育負責人提出了50點「建議」。

在美國,主教團大會1992年6月首次正式應對司鐸對兒童施加性暴力的問題,制定「五大原則」,其中包括「倘若一項指控的證據充足」,就要立即解除「犯罪嫌疑人的牧職」,移交「相關的司法和醫療單位」。儘管如此,在接下來幾年內,這現象仍持續蔓延,而且處理不當,在《波士頓環球報》的歷史性調查中招致譴責,這促使若望保祿二世召集美國樞機們2002年4月前來羅馬開會。

在愛爾蘭,教會於1994年成立了天主教主教處理司鐸和會士性侵犯兒童問題諮詢小組,並於隔年12月公布首份《總結報告》。然而,在全球範圍內,澳洲首先公布相關規範,以處理教區內聖職人員的戀童案件。

1996年12月,澳洲所有教區通過了《走向治癒》文件 (Towards Healing),並於1997年3月實施。

新的教會法規:侵犯乃嚴重罪行

在21世紀初,聖座在處理侵犯案件上著手並落實了教會法規的深刻革新,針對懲處、程序和職權進行修訂;這尤其歸功於拉青格樞機,即後來當選教宗的本篤十六世。2001年,若望保祿二世的《保護聖事的神聖性》手諭將聖職人員性侵犯兒童的罪行列入所謂的「最嚴重的罪行」,其處理權保留給聖座教義部。2010年,本篤十六世要求聖座教義部針對「最嚴重的罪行」頒布了新的法規,加快程序,引進「訴訟外的法令」,將法律追訴期從10年延長為20年,並加入了「兒童色情罪」。同一年,柏林爆發了耶穌會嘉尼削公學案件;早於2002年就公布相關《準則》的德國主教團,在這案件的催促下修訂了《準則》,增加與當局的合作。

2009年,愛爾蘭在政府專門委員會的多年努力下,公布了《瑞安報告》和《墨菲報告》,前者涉及學校體系的侵犯案,後者是都柏林總教區成員30年來犯下的侵犯兒童案。這些報告引起廣大迴響,顯示出教會在處理侵犯案件上的不足,促使本篤十六世召集愛爾蘭主教們前來羅馬開會;然後,2010年3月公布了致愛爾蘭全體天主教徒「牧函」,敦促信友們採取真正符合福音精神的舉措,公正而有效地回應這種背信之舉,並於2010年11月至2012年3月派遣教宗特使視察該國。2008年起,本篤十六世在牧靈訪問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馬耳他和德國期間都會晤了侵犯受害者。後來,教宗方濟各也經常在聖瑪爾大之家私下這麼做。

要求各地主教團制定《準則》

這個歷程中另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教義部隨後於2011年5月公布的一封通函,要求世界各地的主教團制定《準則》來處理侵犯案件,協助受害者,並提供相關指示,以便於協調同一個地區內各教區的措施。文件指出,處理聖職人員性侵犯兒童的罪行,首先是教區主教的責任。

額我略大學專題研討會

正是為了協助所有主教團和修會在制定《準則》上作好充分準備,聖座鼓勵籌備一場國際專題研討會,並於2012年2月在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行,主題為「走向治癒和更新」,它與2019年2月的保護兒童會議一樣面向「全世界」;當時共有110名主教團代表和35名修會長上與會。在這場國際專題研討會期間,宣布了在額我略大學成立保護兒童中心,在措爾納神父的領導下,培養專業人才來預防侵犯。

新的宗座委員會

教宗方濟各牧職期間防治侵犯的首要重大一步,是2013年12月宣布成立新的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為《準則》制定樣板、為主教籌辦新法規的學習課程、舉行為侵犯受害者祈禱日活動,這些是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的若干成果。

此外,教宗方濟各也在有關侵犯的法規和程序方面,推動了教會法典的革新。針對教會當局的問責議題, 2016年6月頒布了《如同一位慈母》手諭,首次確定根據教會法的程序,將那些在處理性侵犯案件上有所「疏忽」的主教們撤除職務。

2014年11月,教宗在教義部之下成立了一個審查教會內「最嚴重罪行」申訴案的調查團隊,並委託給希克盧納總主教負責。其目的在於確保侵犯兒童案件也能儘快審查。

為了促進教會在保護兒童的努力,不僅要展望教會內部,更要加強教會與整個社會的合作。為此,教宗方濟各於2017年10月支持並推動了「在數字世界的兒童尊嚴」國際研討會於宗座額我略大學舉行。

打擊侵犯等同於打擊教權主義

在牧靈訪問智利期間,教宗方濟各2018年1月必須直接應對司鐸卡拉迪馬事件在地方教會製造分裂的醜聞;此前,聖座於2011年確認了這名司鐸的侵犯案件有罪。在2月份委託希克盧納總主教進行調查後,教宗4月致函智利主教們,承認「由於缺乏真實的訊息,在評估和理解情況方面犯下嚴重的錯誤」。之後,教宗召集智利主教團全體成員5月前來羅馬開會;所有主教在會議結束時向教宗提出辭呈,只有其中少數辭呈獲准。

在這個背景下,教宗近來針對這個議題頒布了幾份牧靈文件。2018年5月,教宗致函「在智利的旅途中的天主子民」,感謝侵犯受害者的勇氣,並要求全體天主子民一同打擊教權主義這個侵犯的禍根。再者,在2018年8月的《致天主子民書》中,教宗指出性侵犯、濫權和踐踏良心之間的關聯,表明向侵犯說不,等同於向教權主義說不。在同一個月,教宗前往愛爾蘭出席世界家庭大會,說道:「教會當局沒有妥善處理這些令人厭惡罪行的失責行為,當然引發了義怒,成了天主教團體痛苦和恥辱的原因。」

最後,在最新的一份牧靈文件,也就是在2019年1月「致美國主教信函」裡,教宗強調,侵犯導致信譽受損,這不僅需要改善行政組織,還需要「改變我們的心態、我們祈禱的方式、管理權力和財務的方法,以及履行職權的作風」。

《在教會内保護兒童會議》

更多相關資訊

《在教會内保護兒童會議》記者會

2019年2月18日上午,聖座新聞室舉行記者會,介紹將於2月21日至24日在梵蒂岡召開的「在教會內保護兒童」會議。本次會議籌備委員會的幾位成員,包括芝加哥總主教庫皮敕(Blase J. Cupich)樞機和馬耳他總主教、時任教廷教義部副秘書長希克盧納(Charles J. Scicluna)回答了在場記者的提問。

希克盧納總主教首先闡明:「這次會議是長期以來在這段旅程中行走的一個階段,其目的在於建立正確的先決條件,好能在今後予以具體的跟進。換句話說,主教們在返回自己的教區後能繼續這項工作,起草相關程序,意識到自己的責任。」

他堅決表示:「否認事實是初期的一種應對機制,但我們必須棄絕緘默的規則,消除形成同謀的機會,因為『保密禁規』無法令人接受。在涉及保護無辜者時,我們不能讓步:需要找到更適當的解決問題的措施,因為教會應是衆人,尤其應是兒童的安全場所。」

談到對這次會議的期待,希克盧納總主教明確指出:「我們首先應談合乎情理的期待。事實上,3天的時間無法解決所有問題,重要的是,今後在對每個情況採取的決定上能滿足人們的期待。」

庫皮敕樞機則談到「透明度上的新曙光」,説明前來參加會議的主教們大部分都是主教團主席,他們必須清楚了解在這個願景上哪些是自己的責任。樞機也談到「預防計劃」,藉此將避免過去的事再次發生。他說:「許多與會者在前來梵蒂岡之前,已經按照教宗方濟各的要求會晤了受害者,他們每個人心中都帶著受到教會成員侵犯者的創傷。」

被問及同性戀的問題,庫皮敕樞機闡明:「同性戀不是導致性侵的原因。」他也表示:「那些有意修道的人也應接受適當的篩選,將有可能造成侵犯未成人個案的候選人排除在外。」

本次會議的主持人、若瑟·拉青格-本篤十六世梵蒂岡基金會主席隆巴爾迪神父(Federico Lombardi)在記者會上介紹了3天會議討論的主題:即主教的責任、彙報機制,也就是主教或修會長上該向誰彙報自己在這方面的工作,以及透明度。

宗座保護兒童委員會成員、宗座額我略大學保護兒童中心主任措爾納神父(Hans Zollner, S.J.)介紹了這次會議已經開通的官方網站:

《在教會内保護兒童會議》網址

pbc2019.org

措爾納神父表示:「這網站將是開展未來創舉的工具,將定期更新,問卷已經提交給與會者。」

鹽與光《在教會内保護兒童會議》專頁

相關資訊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