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區李山主教四旬期牧函

北京教區李山主教四旬期牧函

登高山享基督聖容 走苦路行曠野旅程

主內的弟兄姊妹:

「耶穌帶著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單獨帶領他們上了一座高山,在他們前變了容貌。」(谷9:2)耶穌在公開傳教前進入約旦河接受洗禮,在逾越 節前登上高山彰顯聖容,前者指向了我們的洗禮,後者預告了我們的復活(參考《天主教教理》556)。 聖父發言,聖子臨在,聖神以鴿子和雲彩的形象顯現,天主聖三與人類展開直接的對話,我們如同舊約選民,在西乃山的宣告後,開始全新的曠野之旅。 聖教會將「耶穌顯聖容」的福音安排在四旬期第二主日,希望我們與門徒一起,偕同耶穌登上高山,迎接即將來臨的逾越慶節。 讓我們與梅瑟、厄裡亞和耶穌相遇,在陪伴候洗者熱切盼望重生的期待中,追憶律法的時代,深思先知的使命,感悟基督的救恩。

一、梅瑟——法律的時代

「梅瑟死時,已一百二十歲;他的眼睛未花,精力也未衰退。」(申34:7)梅瑟的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皇宮受教養四十年,米 德楊放牧四十年,領導選民出穀四十年。 選民來到西乃山時,梅瑟進入雲彩中,在山上停留了四十天,四十夜(參閱24:18)。 耶穌在公開傳教前,同樣擁有四十天的曠野經驗,教會每年藉四十天的四旬期,與此奧蹟緊密相連(參《天主教教理》540)

上主指引選民進入曠野,希望他們在梅瑟的帶領下進入流奶流蜜的預許之地。 四十年來,他們身上的衣服沒有壞,腳上的鞋子也沒有破(參申29:4)。 選民在天主的幫助下,藉雲柱和火柱行進,靠瑪納和鵪鶉飽飫,從石頭中獲取甘露,以祈禱和奮勇戰勝異邦,這些奇蹟都預示了耶穌所建立的聖事。

「可是,他們中多數不是天主所喜悅的,因而倒斃在曠野裡了。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鑑戒。」(格前10:5-6)我們身為新約的選民,應避免重蹈覆轍,要努力 進入天主內的永福,避免同樣因背信而跌倒(參考希4:11)。 以色列選民沒有善用天主賞賜的恩寵,屢次反抗天主和梅瑟,無視「守約施恩,違約受罰」的預許,在卡德士巴爾乃亞「偵探事件」中背信,以致三十八 年流落曠野(參戶13-14;申2:14)。 若望福音特別記述了耶穌治癒了一位患病三十八年的癱子,這個標記與舊約選民遙相呼應,也預許了信從祂的人將要獲享的救恩。

二、厄裡亞—先知的使命

厄裡亞在聖經中被稱為「天主的人」(參列上17:18),他進入曠野,踏上旅途,前往天主顯現於自己子民的地方,有如梅瑟躲在山洞,直至天主的 奇妙經過。 梅瑟和厄裡亞兩人所尋求的天主聖容,在被釘死而又復活的基督面貌上顯露出來(參考《天主教教理》2583)。

厄裡亞身處君王阿哈布黑暗敗壞的統治時期,善盡先知的職務,在各方面翕合天主的旨意。 關於“祈禱”,他全心依靠上主,獨自一人與八百五十個假先知在加爾默耳山對抗,天主悅納了他的祭獻,最終也將所有假先知處死(參列上18: 19-40)。 關於“守齋”,厄裡亞依靠上主的使者給他的食物,走了四十天四十夜,一直到了天主的山曷勒布(參列上19:8),成為耶穌曠野受試探的 預像。 關於“施捨”,他不斷宣講悔改的訊息,並在飢荒時期來到漆冬匝爾法特的寡婦家,以僅存的油和麵使母子二人生存(參列上17:8-16)。 在上主的眷顧下,厄裡亞也使她的孩子復活,重返母親的懷抱(參列上17:17-24)。 這些神蹟都展現了天主的恩寵和先知的憐憫,也成為天主子耶穌施行神蹟,戰勝死亡的預像。

厄裡亞來到曷勒布山,目睹了暴風、地震、烈火,上主沒有在這些境況中出現,而是透過輕微細弱的風聲講話(參列上19:11-12)。 天主在西乃山對梅瑟的顯現,使選民因著法律的威嚴遠離罪惡,在敬畏中對誡命完全服膺,厄裡亞的經驗則顯明上主是公義而仁慈的。 「西乃山」是頒布律法的山,宣告的是公義和懲罰。 「加爾瓦略山」是施予救恩的山,給予的是憐憫與寬恕。 天主把公義留給耶穌,將仁慈施予普世,十字架實乃天主公義和仁慈的高峰。

三、耶穌——基督的救恩

在「耶穌顯聖容」的記述中,《路加福音》特別提到梅瑟和厄裡亞同耶穌談話,即祂在耶路撒冷必要完成的事(參路9:30-31)。 梅瑟和厄裡亞曾在山上面見天主的光榮,如今,法律和先知預告默西亞的苦難(參《天主教教理》555)。 耶穌在復活後啟示門徒,律法和先知關於默西亞的記載必須應驗(參考路24:44)。

法律以啟蒙師的角色引導我們遠離罪惡,歸向基督,因信成義(參考迦3:24)。 象徵律法的梅瑟沒有踏入福地,而是若蘇厄完成了這項使命,他的名字與耶穌擁有相同的字根,預許了恩寵和真理將出自耶穌(參若1:17)。 耶穌生於法律之下,為把在法律之下的人贖出來(參迦4:4),祂沒有廢除法律和先知,而是使之成全(參瑪5:17)。 梅瑟曾在曠野裡高舉銅蛇,人子也應照樣被舉起(參若3:14)。 蛇在引誘原祖後被稱為可咒罵的(參創3:14),選民如不堅守法律亦然(參申27:26)。 上主藉火蛇懲罰了抱怨的選民,瞻仰銅蛇就能獲救(參戶21:4-9),旨在揭示他們痛苦和災難的緣由是背叛和不忠,認罪是悔改的基礎,悔改是 得救的保證。 耶穌被律法的咒罵中贖出了我們,為我們成了可咒罵的,被懸在木架上(參迦3:13),成為順服天主的「新亞當」(參考羅5:14,19) 。

「在上主偉大及可怕的日子來臨以前,我必派先知厄裡亞到你們這裡來。」(拉3:23)洗者若翰肩負厄裡亞的使命,提醒人民應當結出悔改的果實 (參閱瑪3:8)。 耶穌也勸勉我們悔改,信從福音,進入天國(參谷1:15)。 祂以治癒病人、驅除邪魔的方式喚醒我們藉外在的劇痛反省內心的頑疾,在言傳身教中曉喻我們因信德祈禱,藉望德守齋,以愛德施捨。 基督徒作為上主的先知,天主的代言人,銘記「傳福音者的腳步是多麼美麗啊!」(羅10:15)我們宣講的核心,並非奇蹟和知識,而是十字架上的基督,這是 天主的德能與智慧(參格前1:22-24)。 為此,我們的言語和行動應該與基督完全契合,就是將自己的舊我與基督同釘在十字架上,死於罪惡,活於天主(參羅6:6,10),這樣的宣講才是 屬神和有力的。

耶穌並非孤單一人與梅瑟和厄裡亞交談,而是在門徒的陪同下完成。 奧蹟的意義和目的就是為鞏固宗徒們的信德以面對苦難,登上高山是為準備登上加爾瓦略山(參《天主教教理》568)。 聖教宗大良一世也說:「基督顯容的主要目的,在於消除門徒心中對十字架的疑懼,並藉著向他們顯示祂隱藏著的無比尊嚴,穩定他們的信心,使他們看見祂甘心受辱 受難時,不致信心動搖。」(四旬期第二主日誦讀二)耶穌邀請門徒們今日登上顯容之山,卻不止於此,因為在山的那邊,是另一座更需要我們和 祂共同攀登的救贖之山。 在那裡,十字架上的耶穌因梅瑟和厄裡亞的預言達致圓滿,我們因此獲享永恆的喜樂和平安。

結語

法律教導眾生尋求正義,先知訓誨萬民遠離罪惡。 律法和先知在基督身上達致滿全,因教會生活得以彰顯。 我們藉舊約選民的出谷歷程皈依天主,以新約門徒的高山旅程滿渥鴻福。 願我們在教區「聖三年」及普世教會「祈禱年」的四旬期內,偕同即將領受入門聖事的候洗者,在祈禱、守齋、施捨的善功中懺悔更新,透過顯容奧蹟,在梅瑟和厄裡亞的見證中,與門徒一起與上主天主相遇,日漸擁有慈悲天父的肖像,救主基督的面容,真理之神的智慧。

天主降福!

+李山主教

天主教北教區

2024年2月13日

周守仁樞機2024年四旬期牧函:同行的夥伴

圖片:天主教香港教區

主內親愛的姊妹兄弟:

我們再次踏進了四旬期的門檻,這個在進入主逾越奧蹟的悲傷與喜樂之前、為靈性作準備的時期。悲傷,因為我們黑暗的人性未能全心擁抱天主——天主真實的一面。主透過受難和死亡,來喚醒我們要覺知天主震憾人心的愛。喜樂,因為天主沒有放棄我們。天主終於戰勝了邪惡的王牌、即死亡本身,粉碎了它的力量,並透過天主子的復活,把我們從永恆的詛咒中釋放出來。

當我們說主的逾越奧跡是生命戰勝死亡時,這也意味著,奧跡本身就是慈悲的愛戰勝了冷漠。在我們去細看社會及當中不同架構時,會看到甚麼?我相信可看到人性的美善和受造界的光輝。但我們同時也可看到個人主義的孤獨,以及大自然環境因我們自私的利己主義而受傷流血。

在推展一個共議同行的教會時,我們蒙召叫,要從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皈依到共議同行的境況,在這個境況中,我們學習互相陪伴,去完成天主託付給我們作為團體的使命、去共同分辨聖神的引領,在我們各自的處境中去實踐天主救贖的使命。

聖神是合一的神,所以我們相信,因著我們的使命也是源自天主的使命,縱然大家有不同的進路,但都會彰顯那些出自上主、相同的慈愛和對合一的渴望。舉例說,若我們在四旬期受聖神感動而採納了不同的補贖方式,那麼這些補贖對整個團體有何助益,而不僅是我們自己的靈性得益?

我們可以考慮陪伴以下五個目標類別,以展現天主的慈愛。當然,具體方式取決於我們的實際情況和能力。我們不必陪伴全部五個類別,而是辨別出一至兩個,讓我們能夠有質素地陪伴他們。這五個類別分別是精神健康受困擾的人、青少年、流離失所者、善意的人,以及受造界。

目前香港面對的其一主要課題是精神健康。據了解,抑鬱症是香港以至世界各地最常見的精神病。有研究顯示,香港有超過三十萬人患有抑鬱症。其他本地研究發現,截至2022年,香港有四分之一的六至十七歲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最少一種心理健康問題,有些人更同時患有兩至三種精神病。當我們與患抑鬱症的兒少同行時,能否幫助他們學習去把憂慮交託給天主、信任天主會看顧他們 ?「將你們的一切掛慮都託給他,因為他必關照你們。」(伯多祿前書 5:7)。

從以上資料可見,兒童和青少年迫切需要同理心的理解和忠誠的相伴。他們並不是我們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希望和未來。然而,應該由他們去創造自己的未來、這某程度上亦是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其中一個角色是陪伴他們,與他們分享如何辨別、並懷著信心和希望去跟隨天主的指引。此外,我們要知道,自己到了晚年時也需要他們的陪伴。因此,「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也要怎樣待人。」(路加福音 6:31)

另一個需要我們陪伴同的無聲群體是流離失所人士,他們因敵對或危及生命的外在環境而被迫離開家園或常居地。其中一些流離失所者屬難民或尋求庇護人士。香港法律禁止他們從事有薪工作。要申請重新安置,即使成功、也可能要等上十年以上。當事人要面對著各種挑戰,例如財政、子女教育、要對不可知的將來存有希望、不安全感和社會孤獨感、遭犯罪集團剝削等等。作為在世的朝聖者,我們蒙召一起走向今生以後的新家園。 「因為我們在此沒有常存的城邑,而是尋求那將來的城邑。」(希伯來書13:14)。

感謝天主,不少善心人士為了社會可享有更美好的未來而作出貢獻。他們有著不同視野,採納不同信仰傳統的途徑、當中亦有人沒有宗教信仰,但他們都願意分擔我們的關注。

我們都明白,孤軍作戰的善意力量非常有限。但當心懷善意的人聚集並合作起來,便會產生協同效應,集體的聲音會變得更加強大。 「為此,我們行善不要厭倦;如果不鬆懈,到了適當的時節,必可收穫。」(迦拉達書 6:9)。

最後但同樣重要的是,我們人類也不能倖免於受造界的困境。回看愈來愈令人困擾的炎夏高溫和極端天氣,以及食物鏈內日益嚴重的污染。假如我們繼續忽視對大自然的破壞,不與天主的受造界同行,這就是咒詛後代要他們在地獄般的世界中生活。但如果我們願意踏上「生態皈依」之旅,給大自然一個良好的療癒空間,就有機會為後世提供宜居的生活環境。要相信上主之神的創造力啊! (參考聖詠 104:30a)。

2025年禧年以「希望的朝聖者」為主題,今年2024年則訂為「祈禱年」。我們應教宗邀請,以主禱文作為今年的焦點,為希望的禧年做好準備。

我們透過主禱文祈求天主(天父)的國度來臨,「和平、正義與愛」是這國度的特質。因此,當我們的內心和世界經驗到這些天國的特質時,自然就會抱有希望。當我們天主子民與上述五類人士及眾生同行時,天主的國度便會植根於我們的內心和世界裡。

父啊,願你的國來臨。教導我們謙卑而又忠信地,與患精神病的、年輕的、流離失所的、心懷善意的的姊妹兄弟,以及受造界同行。亞孟。

+周守仁樞機

來源:天主教香港教區

【鹽與光好書推介】默默無聞的服務:香港天主教診所歷史

按此免費下載電子書

【鹽與光傳媒資訊】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在2024年1月27日舉行新書發布會,新書名為《默默無聞的服務:香港天主教診所歷史》,內容是探究香港天主教診所的歷史。這本書籍由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林榮鈞博士、研究助理張小蘭及劉慶廣共同著作。書籍是非賣品,為方便世界各的讀者閱讀,天主教研究中心也推出予電子版,歡迎大家免費下載。

以下是該中心提供關於香港天主教診所歷史研究項目的簡介:

耶穌醫治過很多人,相信您一定知道;但您知道天主教會曾經對從事醫療工作有嚴格規定嗎?為甚麼主要是女修會參與醫療服務?香港有多少個天主教組織曾提供過診所服務?這些大多已消失的診所又位處何方?診所式微就是句終?

天主教會自十九世紀在香港立足後,教內不同團體開辦的診所,有效地輔助政府解決不足的醫療需求,尤其令當時普遍貧窮的大眾受惠。這項研究分三個時段(1890-1945;1946-1969:1970-1990),從中可看到教會診所順應西方醫學在殖民地的優勢而開始,盛於人口大增的五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公營醫療體系日趨完善而式微,其反映的不僅是經濟上、政策上,更是思想上接受中西方醫學的變化。教會診所雖然在數目上式微,但從事醫療工作的服務者,不少轉投與醫療相關的服務,繼續作為陪伴的角色。

本研究將天主教診所的營辦者分修會、香港明愛及信友團體三大類,在一年半的時間裡,透過檔案、文憲及口述歷史,紀錄這些組織所興辦的約五十間診所,同時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環境及醫療政策演變對它們存續的影響,以至教會對這些影響和轉變的回應。營辦團體中,以女修會佔最多,時間亦最長,其中更有整個研究中的唯一中醫診所。因神職人員部分聖事性的工作不能由他人替代,只有三個男修會興辦診所,並視為福傳工作的一種;而他們提供的醫療服務的原由,則與修會各自的背景和理念有關。至於信友團體的參與度,在第二個時段甚為突出,特別是公教婦女會辦有七間診所,又與其他修會和香港明愛合作義診。

本書共有五章:

第一章介紹基督宗教及西方醫療的關係,以及西方醫療由傳教士東傳到中國的概況,香港天主教會的轄區在 1949 年之前有部分在大陸境內。

接著三章分三個時段來介紹天主教診所:

  • 第一個時段是 1890-1945 年,由香港監牧區成立五十年後至戰爭告終作結。
  • 第二個時段是 1946-1969 年,戰後教會重建至難民潮消退,三大類型 的教會團體提供服務。
  • 第三個時段是 1970-1990 年,由政府第一份醫 療白皮書落實後至醫院管理局成立,期間的社會環境、政策及教會內部 的變化,均影響了天主教會整體醫療服務的變化,剛好是個一百年的故 事。

最後第五章為整個研究的總結。

 

轉載: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

教宗主持聖灰禮儀:耶穌召叫我們在這四旬期回到內心

圖片:Vatican Media

在四旬期開始之際,耶穌邀請我們每一個人「進入內室」。教宗方濟各2月14日週三聖灰瞻禮在羅馬聖薩比娜大殿主持彌撒,在講道中強調了這一點。

教宗解釋道:「進入你的內室,意味著回到內心。這是一段由外而內的旅途,好使我們的整個生命,包括我們與天主的關係,反映出我們內在的真實狀態。四旬期為我們提供了回歸真實自我的契機,擺脫我們的所有面具和假象。」

教宗指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秉持祈禱和謙遜的精神領受那施放在我們頭上的聖灰。聖灰提醒我們,人人都是塵土,同時又得到天主的關愛和護佑。施放在我們頭上的聖灰,邀請我們重新發現生命的奧秘,讓我們感受到被天主永恆的聖愛所愛。」

蒙召去愛我們的弟兄姊妹

接著,教宗闡明:「我們一旦認識到自己被天主所愛,這份意識就會幫助我們明白自己蒙召去愛他人。四旬期傳統的祈禱、守齋和行哀矜,不只是外在的行為,更是通往內心、通往我們基督徒生活核心的道路。」

聽從上主的聲音

教宗方濟各邀請每個人聽從上主的聲音,也就是「進入你的內室」、「回到你的內心」。

「我們時常發現自己不再擁有內室,特別是在一切都放上社交平台的世界裡。然而,恰恰是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室,上主從天降下,前來治癒你、潔淨你。」

教宗敦促說:「讓我們進入我們的內室:那裡住著上主,在那裡我們的脆弱得到接納,我們無條件地被愛。」

全心回到天主身邊

教宗籲請眾人「全心回到天主身邊」。他鼓勵信眾在四旬期騰出時間來靜默朝拜,聽從上主在我們生活中發出的聲音,不要害怕「脫去世俗的外衣,回到內心、回歸本質」。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說:「我們要承認我們的所是,即:天主鍾愛的塵土。因著天主,我們將從罪惡的塵土中重生,獲得在耶穌基督和天主聖神內的新生命。」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聖灰禮儀

瑪竇福音 6:1-6,16-18

那時候,耶穌對門徒說,「你們應當心,不要在人前行你們的仁義,為叫他們看見;若是這樣,你們在天父之前,就沒有賞報了。所以,當你施捨時,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如同假善人在會堂及街市上所行的一樣,為受人們的稱讚;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當你施捨時,不要叫你左手知道你右手所行的,好使你的施捨隱而不露,你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當你祈禱時,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愛在會堂及十字街頭立著祈禱,為顯示給人;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祈禱時,要進入你的內室,關上門,向你在暗中之父祈禱;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幾時你們禁食,不要如同假善人一樣,面帶愁容;因為他們苦喪著臉,是為叫人看出他們禁食來。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獲得到了他們的賞報。至於你,當你禁食時,要用油抹你的頭,洗你的臉,不要叫人看出你禁食來,但叫你那在暗中之父看見;你的父在暗中看見,必要報答你。」

聖灰禮儀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今天是聖灰禮儀。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的進入了四旬期。中文字「旬」,一旬為十天,四旬期也就是四十天。在這四十天中,教會邀請我們度悔罪和補贖的生活,以迎接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

四十這個數字在聖經中出現過很多次,多數與準備或淨化有關。例如:洪水滅世時,大雨在地上下了四十天四十夜,或者以色列子民在曠野裡漂泊了四十年,再或者耶穌曾在曠野禁食、祈禱、受試探四十晝夜等等 。同樣四旬期也是一個準備和淨化的時期,準備和淨化我們的心靈來迎接耶穌基督的逾越奧蹟。禮儀中,神父會給大家頭上撒聖灰。撒聖灰的時候會說一句話,「人啊!你要記住,你原來是塵土,將來還要歸於塵土」。這無非是在提醒我們,人生本來就是過客,空手而來,空手而去。 訓道篇說:「虛而又虛,萬事皆虛」。 我們現在放不下的,在生死面前也許什麼都不是?所以,常常默想死亡的人是有智慧的,因為默想死亡常能幫助他看見生命的本質。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場演練(綵排),透過人和事,去經驗愛情,去接受愛,去學會愛,愛天主和愛人。只有愛是真的,其他的都是假的。 因為只有愛與不愛(罪),可以跟著我們到天主面前。主內的兄弟姊妹,不要讓我們的心依戀這個世界,肉身的貪欲,眼目的貪欲以及人生的驕奢。聖若望教導說,這些貪欲是出於世界,而不是出於聖父。

在這個四旬期裡,我們要常常反省自己哪些行為違反了愛德? 例如別人對你說話,你是否用心聆聽,是否回覆別人的電郵? 聊天是不是喜歡說自己的事,但是對別人的事就沒興趣聽?是不是很晚睡,第二天沒有精神去愛主愛人?是不是自我中心,堅持自己的意見,不關心別人的需要?喜歡別人的讚美,但是從來不讚美別人,甚至嫉妒人?做事沒有耐心、不遵守時間、喜歡發脾氣傷人、亂花錢買東西而看不到別人的需要等等。

讓我們善用這個四旬期,改變自己,多行愛德,做一個有愛的人。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教宗公開接見:若一切感到厭煩且無意義,需要在信德中忍耐

圖片:Vatican Media

「耶穌來到門徒那裡,見他們睡著了,便對伯多祿說:『你們竟不能同我醒寤一個時辰嗎?醒寤祈禱罷!免陷於誘惑;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瑪廿六40-41)這是教宗方濟各在2024年2月14日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開始時誦讀的《瑪竇福音》的段落。當天是四旬期首日,教宗省思的題目是「懶惰」,屬於「惡習與德行」的系列要理講授。

懶惰,一種非常危險的誘惑

教宗首先解釋:「懶惰一詞來自希臘文,意思是缺乏關心。一個人如果懶散、怠惰、淡漠,我們就說他懶惰。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誘惑。誰若成為它的犧牲品,就好像被一種死亡的願望壓垮那樣:對一切感到厭煩;與天主的關係變得乏味;甚至那些最神聖的行為,那些曾經使他內心炙熱的行為,現今在他看來似乎毫無益處。」

生活失去意義

為了進一步說明懶惰的含意,教宗提到隱修士埃瓦格里烏斯(Evagrio)所描述的懶惰人的行為:「……閱讀時,懶惰的人常打哈欠,很容易被睡意所征服,他揉揉眼睛,搓搓手,把眼睛從書本上挪開,盯住牆壁;然後又把眼睛回到書本上,繼續讀一會兒……;最後,他低下頭,把書本放在頭下,進入輕輕的睡眠。」

教宗表示:「在這個描述中讓人隱約地看到一些接近抑鬱症的情況。的確,對於那些處於懶惰狀態的人來說,生活失去了意義,祈禱變得枯燥無味,各種奮鬥似乎毫無意義。即使年輕時我們也曾充滿激情,現在看來是不合邏輯的,是無法使我們幸福的夢想。如此一來,我們隨它而去,分心、不思考似乎是唯一的出路。」

治療方法是「在信德中忍耐」

那麼,哪些是治療懶惰的切實方法?教宗從靈修導師那裡汲取經驗,指出最有效的方法是「在信德中忍耐」。教宗說:「雖然在懶惰的驅使下,人的願望是『到別處去』,逃避現實,但必須有勇氣留下來,在我的『此時此地』,在我的現狀中,迎接天主的臨在。」

依靠耶穌,在信德中抵禦和堅持

教宗表示:「懶惰想摧毀我們生活在當下的簡樸的喜樂,要我們相信一切都沒有意義,不值得關心任何事或任何人。如此一來,許多人因為懶惰而放棄了已經走上的向善之路。可見,這是一種嚴重的誘惑,就連聖人也曾經歷過,必須予以戰勝。這些聖人聖女教導我們,在忍耐中穿過黑夜,接納信德上的貧乏。他們建議,在懶惰的壓制下,要保持較小程度的承諾,設定較為能夠實現的目標,但同時要抵抗得住、要堅持,依靠耶穌,祂在我們受誘惑時絕不捨棄我們。」

四旬期,內在更新的時機

公開接見活動結束前,教宗方濟各在問候操意大利語的信友們時,談到當天開始的四旬期,將重點放在和平上。教宗說:「讓我們善用這段時間,作為皈依和內在更新的時機,聆聽天主聖言、關愛需要幫助的兄弟姐妹、熱切祈禱,尤其為在世界上獲得和平的恩典而祈禱。」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教宗:為他人奉獻自己,治癒自私、偏見和不寬容的「癩病」

圖片:Vatican Media

心靈的「癩病」使我們對愛和憐憫無動於衷,藉由自私、偏見、冷漠和不寬容的「壞疽」來摧毀我們。解藥是什麼?是愛天主和為近人奉獻自己,不帶恐懼和偏見,沒有算計和利益的考量。教宗方濟各2月11日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為瑪利亞・安東尼婭(María Antonia de San José de Paz y Figueroa)主持封聖大典,在彌撒講道中以癩病人的比喻闡述了這個觀點。

聖女瑪利亞・安東尼婭的芳表

新聖女瑪利亞・安東尼婭生活於18世紀。在耶穌會被驅逐離開阿根廷的那段時期,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和其它地區推廣依納爵神操,開設靈修中心,幫助人們認識天主。在該國,不僅老百姓,連開國元老都親切地叫她「母親」(mamma)。

大約5500名信眾參加了封聖大典,其中有數千名遠從阿根廷來的信友,包括主教、司鐸和朝聖者。該國總統米萊(Javier Milei)也親臨大殿,彌撒前在祭衣室與教宗簡短相會,並在禮儀後再次彼此問候,交談幾句,握手致意。米萊總統熱情擁抱了教宗方濟各。

治療「心靈癩病」的見證

彌撒開始之際,聖座封聖部部長塞梅拉羅(Marcello Semeraro)樞機介紹了瑪利亞・安東尼婭的生平,請求將她列入聖品。教宗予以俯允後,現場響起如雷的掌聲。教宗緬懷新聖女「在物質和道德的悲慘處境中」作的見證,以及她對近人的服務和奉獻。教宗在講道中指出,這正是治療「心靈癩病」的解藥。這種癩病不像那使身體逐漸損毀的疾病那樣,卻讓心靈生出壞疽。

疾病與排斥

《馬爾谷福音》記載,與耶穌相遇的那名癩病人被同胞遺棄,因為後者害怕被傳染,以為接觸了生瘡的軀體就會變得不潔。由於遠離和拒絕,這名病人受到進一步的傷害,所以基督以「觸碰」來治癒他,幫助眾人擺脫一種扭曲的宗教觀。

「恐懼、偏見和虛假的宗教情愫:這是嚴重不公義的三大禍根、三種『心靈的癩病』,使弱小者受苦,把他當成垃圾丟棄。」

那名癩病人體驗到的排斥,今天也一再發生。「我們不要認為那些只是過去的事。我們在城市街道上遇見多少受苦的人!有多少的恐懼、偏見、表裡不一,連信徒和宣認基督信仰的人也不例外,而且這些恐懼持續不斷地傷害受苦者!」

耶穌的觸碰和治癒

那麼,要怎麼做呢?教宗指出,耶穌對那人動了憐憫的心,作出兩個舉動。首先是「觸碰」:天主子其實能「遠遠地」治癒那個人,但祂卻觸碰了癩病人的傷口。這是「天主的親近」,是「接近受苦者的愛的道路」。跟隨基督的人蒙召也去這麼做,並要「在心裡浮現有悖於親近關懷、奉獻自己的念頭時」提高警覺。

「治癒」是耶穌的第二個舉動。耶穌的「觸碰」不只是親近,更是治癒的開端。「親近是天主的風格。天主始終親近、憐憫又溫柔。我們要對此敞開」。接受耶穌的觸碰,「我們由內部、打從心底得到治癒」。「如果我們在祈禱、在朝拜中接受耶穌的觸碰,如果我們讓祂通過聖言和聖事在我們內行動,祂的觸碰就會使我們發生真正的改變,讓我們從罪惡中獲得醫治,救我們脫離封閉狀態,令我們產生超乎人力所及的轉變」。

耶穌的觸碰使我們重獲新生,變得更美好:「心臟組織重新生長;創意搏動的血液再次流動,充滿了愛;過往錯誤的傷口得以癒合,各種關係的肌膚恢復健康又自然的狀態」。如此一來,我們回到「原本所有和所是的美好」。

「在耶穌的關愛下,我們重新發現為他人奉獻自我的喜樂,既沒有恐懼和偏見,也沒有那些使人麻木不仁、缺乏兄弟骨肉之情的宗教形式;我們內在重新得到去愛的力量,超越一切算計和利益考量。」

新聖女的傳教熱火

關於這一切,新聖女瑪利亞・安東尼婭樹立了榜樣:「她赤腳跋涉千里,穿越曠野和險途,為將天主帶到那裡。今天,她為我們是熱忱且大膽的使徒典範」。

在講道的結尾,教宗提到,耶穌會士被驅逐時,聖神在瑪利亞・安東尼婭內「點燃了傳教的熱火」,使她「信賴天主上智的安排,堅忍不拔」。

這位新聖女懇求大聖若瑟的代禱,而且「為了不讓大聖若瑟太過操勞」,她也請聖加耶當(Gaetano Thiene)轉求。因此,對聖加耶當的敬禮傳入阿根廷,他的聖像於18世紀抵達布宜諾斯艾利斯。教宗最後籲請眾人呼求新聖女的幫助。「求主降福每一個人!」

來源:梵蒂岡新聞網

敞開心扉說「亮」話:真福八端

瑪竇福音 5:1-12

那時候,耶穌一見群眾,就上了山,坐下;他的門徒來到他面前,他於是開口教訓他們說:「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飢渴慕義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得飽飫。憐憫人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憐憫。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締造和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稱為天主的子女。為義而受迫害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

真福八端
撰文: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

主內的弟兄姊妹們,在新春的第一個主日彌撒後,相信我們會聽到很多的新年快樂、身體健康、主寵日隆、恭喜發財、紅包拿來等等。我們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每個人都很自然的在追求幸福,我們的內心深處總是有一種對幸福的渴望。那我們有沒有想過什麼才能使我們滿足、幸福呢?

有一次亞西西的聖方濟各和他的朋友利沃(Leo)修士一起去「化緣」。我們知道聖方濟各和他的修會會士們為了愛天主放棄了所有的財產,只能靠著乞討過活。當聖方濟各和利沃修士來到一家並敲門乞討的時候,這一家人給了他們食物,然後利沃修士很喜樂。然後,聖方濟各說:「利沃修士,這不是真正的喜樂,如果這家人拒絕了我們,我們的喜樂才是真正的喜樂。」為什麼聖方濟各會這麼說?因為當我們被拒絕的時候,我們是和耶穌基督一起受苦,我們是承擔了耶穌基督的十字架的痛苦。然後天主會將這些功勞,藉著我們的痛苦得來的功勞在基督奧體內賜給所需要的人。因著這些功勞,一個沒有書讀的小朋友可能有書讀;因著這些功勞,一個要下地獄的靈魂可能得救了;因著這些功勞,在一個烏克蘭戰爭中,或是以巴戰爭中的老人家可能有了人照顧;因著這個功勞,一個母親沒有失去他的士兵兒子。所以,對方濟各來說,真正的喜樂是來自奉獻的喜樂,是來自犧牲的喜樂,是來自愛人的喜樂,而不是索取。 這就是我們天主教徒追求的幸福。

現在我們可能就更容易明白耶穌所說的真福八端到底是什麼意思,什麼是真正的幸福了?

神貧的人是有福的,因為天國是他們的。我們不要誤會這句話是說物質上的貧窮是好的,有錢就是不好的。不是的,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要執著,依戀物質財富。我們可以理解為,你是多麼的有福氣啊,如果你不執著,不讓物質財富束縛你。如果你能善用你的錢財常常去幫助有需要的人,去給、去奉獻、去愛主愛人,你真是有福氣的,你的心裡比外在更加富有。

哀慟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受安慰。當痛苦來臨時,或當被傷害或被拒絕時(好像聖方濟各),我們當然會哀慟,會難過。 但因為耶穌基督,哀痛的人從此有了盼望。我們知道這些哀痛,這些痛苦不會白白受的。因為耶穌基督和祂十字架上的痛苦,我們知道我們的哀痛反而變成了禮物,被送給了有需要的人,送給了無家可歸的小孩子,無人照顧的老人,失去孩子 的媽媽,所以我們哀慟的心得到了安慰。

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溫良的人聽起來沒有力量,溫良的人看似軟弱的,但保祿使徒說,我軟弱的時候,正是我剛強的時候。 南斯拉夫爆發科索沃戰爭後,溫良的印度德蘭修女可以進入戰區撤離戰爭中的女人和孩子。因為修女,雙方立刻停火,直到德蘭修女把婦女和孩子們帶出戰區。德蘭修女是軟弱的,溫良的,但同時她又是如此的有力量,那是來自天主的力量。 所以,仁愛會會院幾乎遍佈全世界。溫良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承受土地。

耶穌說:「幾時人為了我而辱罵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你們歡喜踴躍吧!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報是豐厚的。 」當我們為了耶穌受了委屈、受了苦、被辱罵、迫害、誹謗,我們當然是不舒服的,甚至痛苦的,但是當我們想起基督的苦難時,當我們想起基督被侮辱是,當我們想起基督被拒絕時,再想起我們的 痛苦可以使一個流浪的小孩子吃飽一餐,使一個被人歧視的人得到安慰,使一個絕望的人重獲希望,使一個學生免予學校的暴力,我們可能也會像聖方濟各那樣,我寧可被人拒絕。 漸漸地,我們學會了輕視基督在十字架上所輕視的,愛上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愛的。慢慢地,在基督內我們學會了愛。我們也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幸福。

祝大家新年快樂,並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找到在基督內真正的幸福。

 

王新亮神父 (Fr. John Wang)簡介

王新亮神父於1990年10月2日,出生於天津市一教友家庭,並自幼領洗。2009年至2013年,在大學期間學習服裝設計與工程專業。直到2014年,王神父加入主徒會,並在2016年1月3日於新加坡宣發初願。其後,他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於多倫多St. Philip’s Seminary修讀讀哲學,2018年9月於多倫多總教區St. Augustine’s Seminary修讀神學。2021年12月27日,於天主教多倫多總教區聖曹桂英堂宣發永願。2023年5月13日,於聖彌額爾主教座堂大殿晉鐸,現擔任多倫多天主教聖曹桂英堂助理司鐸。

教宗方濟各第32屆世界病患日文告:治癒病患藉以療癒關係

教宗方濟各
第32屆世界病患日文告

2024年2月11日
「人單獨不好。」(創二 18)
治癒病患藉以療癒關係

按此下載

經上記載:「人單獨不好」(創二 18)。天主是愛,從起初,天主就為了共融 而創造人類,賦予我們與生俱來的能力,去和他人建立關係。因此,我們按 照天主聖三的肖像所受造的生命,蒙召在關係的動力中、在友誼及彼此的愛 中,實現自我。我們生來就是要共同生活,而非單獨一人。正因為天主這共 融的計畫深植人心,以致離棄和孤單的遭遇,被視為是可怕的、痛苦的,甚 至是不人道的,尤其是當人覺得脆弱、不確定和缺乏安全感的時候,而這些 往往是由重病發作所導致。

在此,我想到所有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感到極度孤獨的人:無法接受探視的 病患,還有許多因工作負荷過重,被困在隔離病房的護士、醫生和支援人 員。當然,我們不能不追憶那些僅靠醫護人員照料、至親好友無法陪伴在 側,必須獨自面對死亡時刻的病患。

那些飽受戰爭和其悲慘後果所蹂躪的人──他們感受到的痛苦、磨難和孤 立,又遲遲未得到任何支援,我對他們感同身受。戰爭是最可怕的社會疾 病,總讓社會上最脆弱的一群人受到最大的打擊。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說,即使在享有和平且資源豐沛的國家,人也常孤獨 地、有時甚至是在被遺棄的狀況下,度過老年和病程。這嚴峻的現實主要來 自個人主義衍生的後果:不惜一切代價高舉人的生產力,使人相信工作效率的神話;對於體力不足、跟不上腳步的人,表現得冷漠,甚至無情。然後, 形成一種丟棄文化,在這種文化中,「人不再被視為應受尊重和保護的基本 價值;窮人或殘障者,或是『尚未被需要』(如未出生的人),或『不再被需 要』(如老年人)的人,尤其如此。」(《眾位弟兄》通諭,18)。可悲的是, 這種思維模式也引導了某些政治決策,罔顧人民的尊嚴及需求,也未積極推 動所需的策略與資源,以確保人人享有基本的健康權利並獲取醫療保健的機 會。人們遺棄、孤立脆弱者,把醫療保健簡化為只是提供服務,而非使醫療 服務受到醫生、病患與家屬之間「治療盟約」的保障。

再次聆聽聖經的話語,使我們受益良多:「人單獨不好!」天主在創造之初 說了這話,向我們啟示祂對人類計畫的深奧意義,但同時也啟示了罪的致命 傷,隨著引發懷疑、破碎、分裂,最後導致孤立。罪攻擊人和他們的所有關 係:與天主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與他人的關係、與受造界的關係。這孤 立,讓我們錯失生命的意義,奪走愛的喜樂,讓我們在人生的所有關鍵時刻 經歷孤獨的抑鬱。

弟兄姊妹們,任何疾病最需要的照護,首先是滿懷慈悲和愛的親近。因此, 照顧病患,尤其意味著關懷他們所有的關係:與天主的關係、與他人(家 人、朋友、醫護人員)的關係、與受造界的關係,以及與自己的關係。這有 可能做得到嗎?當然有可能做得到,而且我們所有的人都蒙召確保這能成為 事實。讓我們看看「慈善的撒瑪黎雅人」的圖像(參閱:路十 25~37),觀 察他放慢腳步、親近他人的能力,以及他以溫柔的愛照顧受苦弟兄的創傷。

讓我們牢記生命的真諦: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有人接納我們;我們為 愛而生,並且蒙召去和他人共融,建立兄弟情誼。兄弟情誼這生命的層面, 特別在患病和脆弱的時候支撐著我們,是為了要治癒我們的社會疾病必須採 用的第一種療法。

對於你們患病的人,無論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我想說:「不要為你們對 親密和溫柔的渴望而感到羞愧!不需要隱瞞,也絕對不要認為自己是別人的 負擔。病患的狀況敦促我們所有的人停下來,遠離忙碌的生活節奏,重新發 現自己。」

在這個劃時代的變革時刻,我們基督徒特別蒙召以耶穌充滿愛憐的目光,關 心遭受痛苦和感到孤單的人,也許是被邊緣化和被拋棄的人。以主基督在祈禱中,特別是在聖體聖事中賜給我們彼此的愛,來療癒孤寂和孤立的創傷。 這樣,我們便共同合作,對抗個人主義、冷漠及丟棄文化,使溫柔和慈悲的 文化得以茁壯成長。

病患、脆弱者和窮人,是教會的核心,也必須是我們人道關懷和牧靈照顧的焦點。願我們銘記於心!讓我們將自己託付給聖母瑪利亞──病人之痊,願 她為我們代禱,幫助我們成為建立親密關係和兄弟情誼的匠人。

教宗方濟各

羅馬,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2024年1月10日

(天主教會臺灣地區主教團 恭譯)

鹽與光傳媒龍年新春祝賀:愛主愛人,作鹽作光!

各位親愛的兄弟姊妹,

新春快樂!

感謝天主在過去一年賜給我們的一切,讓我們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和經歷在教會中的重要時刻,如在葡萄牙的普世青年節、羅馬的世界主教代表會議等等。但在普世教會中,仍有不少受迫害的、經歷戰亂的、生活艱苦的兄弟姊妹,願上主保守他們,賜予他們平安,並派遣聖神,使我們眾人持守信德。

我們確實需要天主的臨在。在龍年,新年伊始,讓我們一起以聖詠第67章2節來祈禱:「願天主憐憫我們,並降福我們。」

藉此新春佳節,謹代表《鹽與光傳媒》全體仝人祈願您,特別是移居到海外的每一位,以及您們的家人送上祝賀。祈願我們彼此扶持,在生活中愛主愛人,作鹽作光!

今年,我們邀請到來自天主教香港教區、臺灣地區主教團、加拿大地區的神長、修女、修會會士及兄弟姊妹為大家祝賀。他們分別是:夏志誠輔理主教 (香港教區)、陳志明神父 (香港教區)、麥冠達神父 (香港明愛會副總裁)、阮嫣玲修女 (聖母無原罪傳教女修會)、陳科神父 (臺灣地區主教團祕書處祕書長)、蘇日朗神父 (多倫多總教區)、馮若望神父 (多倫多總教區)、王新亮神父 (主徒會)、王天偉神父 (主徒會)、張汝南執事及太太Selina(滿地可總教區)、Mary Yu (鹽與光義工代表)。

鹽與光全體人員恭祝您

有一個充滿喜樂的龍年!

我們一起向您祝賀!


Secured By miniO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