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岡連線》- 傳教士的熱忱

blog_1432675854
傳教事業是教會重要的一環。教宗多次提及要傳教我們就要走出去,將天主的喜樂帶給身邊的人。什麼是傳教士呢? 本集的梵蒂岡連線會跟您認識教會對傳教事業的教導,還有慈幼會胡子義神父的專訪。

教宗: 天國與塵世不可兼得 , 莫為世俗基督徒

blog_1432672380

5月26日,教宗方濟各在彌撒中表示: 看到既想跟隨耶穌又想追求世俗的基督徒,真是令人難過。教宗強調基督徒被帶上了一條必須作出徹底抉擇的道路,我們不能做「半途的基督徒」,因為「天國與塵世」無法兼得。

當天的福音記述,伯多祿問耶穌跟隨祂的門徒將得到什麼回報。這個問題是在耶穌告訴富貴少年去變賣一切施捨窮人後提出的。教宗方濟各從這個極具現實意義的對話展開他的彌撒講道。

教宗說:「耶穌並未正面回答門徒們的提問,祂不談財富,而是許諾天國的遺產,其中還有迫害和十字架。因此,當基督徒貪戀錢財時,就會立下既想追求天國又想追求塵世的基督徒惡表。耶穌所稱的迫害和十字架正是考驗我們的試金石。這意味著我們要棄絕自己,承受每日的十字架之苦。門徒們有意跟隨耶穌,但這個好買賣的結果是什麼呢?讓我們想想雅各伯和若望的母親為她的兒子向耶穌要求職位時所說的話:『哎呀,讓這個兒子當總理吧,讓那個兒子做財政部長吧……』,她在跟隨耶穌的路上尋求現世的利益。」

教宗繼續說道:「直到聖神降臨後門徒們的心才得到淨化,知曉了一切。」

教宗指出:「不求回報地跟隨耶穌,是對耶穌白白賜予我們愛與救恩的回應。既想跟隨耶穌又想貪圖現世、既要貧窮又要財富的道路,是一種半途而廢、貪求物質利益的基督信仰。這是世俗的精神。」

教宗引用厄里亞先知的話說:「這類基督徒是兩條腿都瘸的人,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為了明白這一點,我們必須牢記耶穌所說的在先的要成為在後的;在後的要成為在先的,即信從主或居高位的應該做服務者,卑微者。」

教宗說:「從人性角度看,跟隨耶穌不是一筆好買賣,而是一種服務。耶穌就是這樣做的。如果主耶穌讓你有機會成為在先的,你應該表現得如同是在後的,即秉持服務的態度。如果主耶穌讓你有機會擁有財富,你應該扮演奴僕的角色,即為他人服務。有三件事物,三個台階會使我們遠離耶穌:財富、虛榮和自大。它們因此是極其危險的,財富馬上把你帶到虛榮,使你自認為很重要。當你認為自己很重要時,你就會趾高氣揚、迷失方向。」

主耶穌指出的道路就是「空虛自己」的道路,如祂所做的那樣:「你們中為首的當作你們的僕役。」

教宗說:「耶穌為了讓門徒們明白這個道理,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因為他們始終不得要領。教宗也勉勵我們向主耶穌祈求服務的學問,謙卑的學問、做在後的人,為教會內弟兄姐妹服務的學問。」

「看到既想跟隨耶穌又想尋求世俗的基督徒,真是令人難過,無論他是平信徒,還是度奉獻生活者、司鐸或主教。這是令人遠離耶穌的反面見證。」

最後,教宗說:「現在我們繼續彌撒聖祭,想想伯多祿的提問:『我們捨棄了一切,祢會付我們多少錢呢?』再想想耶穌的回答。祂給我們的出價是肖似祂。肖似耶穌將是我們的『薪水』,豐厚的『薪水』!」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接見方濟各小兄弟會: 你們應成為兄弟和微末

blog_1432659540

5月26日中午,教宗方濟各在梵蒂岡克萊孟大廳接見方濟各小兄弟會會士。該修會從5月10日至6月6日在亞西西召開修會大會,主題為「在我們時代的兄弟及微末」,與會者在總會長佩里神父(Michael Perry)的帶領下,前來梵蒂岡晉見教宗。

教宗指出,「兄弟和微末」是方濟各小兄弟會的兩大身份特徵。他解釋說:「微末意味著要走出自我,走出自己的成規和個人觀點;意味著要超越架構,儘管明智運用架構時,架構有所成效。微末也意味著要跨越習慣和安全感,以真正分享和服務的態度來展示對窮人、有需要者和邊緣人的具體關懷。」

兄弟情誼意味著做福音的可信見證人,如同教會初期的基督徒那樣,懂得展現出「在愛內合而為一,互相給予,彼此寬恕,在慈悲、仁愛和互助中精誠團結,同甘共苦,並分享生活經驗」。

教宗向小兄弟會會士們表示:「你們的修會家庭蒙召透過恢復人際關係中的互相信任來表達這份具體的兄弟情誼,好叫世界看見而相信,並承認基督的愛能治癒創傷,使眾人合為一體」。

最後,教宗叮囑道:「這個展望的關鍵在於重新意識到做慈悲、修和與和平使者的重要性。當你們的修會更加『走出去』,你們將能實踐這份聖召和使命,結出豐碩的果實」。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天皇后喜樂經: 慈母教會不讓任何人,甚至是罪人吃閉門羹!

blog_1432590152

5月24日,聖神降臨節中午時分,教宗方濟各在宗座大樓書房窗口主持誦念天皇后喜樂經活動。念經前,他向聚集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信眾說,普世教會在聖神降臨節這一天誕生,教會不讓任何人,甚至是罪人吃閉門羹。

耶穌復活後第50天,門徒們都充滿了聖神。

教宗解釋說:「從這個『傾注』,宗徒們完全改變了。勇敢代替了懼怕,封閉自己成了走出去宣講福音,充滿愛的信德驅除了一切疑慮。教會的‘洗禮’開始了她在歷史中的旅程,由聖神的力量來引導。」

教宗接著說:「聖神降臨這事件改變了宗徒和其他門徒們的心和生命。第一個基督徒團體不再固步自封,立刻開始向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說話。在場的每個人,都聽見門徒們說自己的方言。聖神的恩典是恢復因巴貝爾塔而失去的和諧的語言,預示宗徒們的傳教使命的普世性。」

「教會誕生之初並不是離群的,而是普世性的,是唯一、至公的,具有明確的身份。她是向眾人開放的教會,不是封閉的教會。她擁抱整個世界,不排除任何人。慈母教會不讓任何人,甚至是罪人吃閉門羹!這是聖神的力量,聖神的恩惠。慈母教會向每個人開放,向所有人敞開大門,因為她是母親。」

五旬節那天聖神傾注在宗徒們的心中,事實上是新季節的開始,是見證和友愛的季節,這季節源自天主。

教宗解釋說:「聖神火焰停留在每位門徒的頭上。那是愛的火焰,愛的火焰焚毀一切苦澀,福音的語言跨越人們設置的界線,觸動眾人的心,再沒有語言、種族和國籍的差別。」

「正如那個五旬節日,聖神如今仍繼續傾注在教會內,傾注在我們每個人身上,讓我們走出自己的平庸和封閉,走向全世界通傳上主的慈愛。通傳上主的慈愛是我們的使命!天主也賞賜給我們福音『語言』和聖神『熱火』的恩惠,在我們宣揚生活並臨在於我們心中的復活基督時,我們的心是火熱的,那些接近祂的子民的心也是火熱的。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誦念天皇后喜樂經後,教宗的思緒念及近幾天湧向印尼、馬來西亞和泰國海域的許多羅興亞難民。他說:「這些人正面臨著嚴重巨大的痛苦和危險。我對那些願意接納這些人的國家所作出的努力表示讚許。我鼓勵國際社會為他們提供人道援助。」

來源: 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主持聖神降臨節彌撒: 拒卻聖神不但沒有自由 , 也是罪行

blog_1432587230

5月24日(聖神降臨節),教宗方濟各在聖伯多祿大殿主持大禮彌撒,勉勵信友們接納聖神的恩賜。教宗強調,如同昔日在宗徒們身上發生的那樣,聖神在今天也將人引向真理、更新大地並產生效果;誰若對這恩寵行動自我封閉,便是罪行。

「就如父派遣了我,我也同樣派遣你們。你們領受聖神罷!」(若20:21-22)。教宗重復《若望福音》的話説,耶穌宣布聖神要降臨在宗徒們身上的這句話,在五旬節這一天實現了。今日教會如同初期時那樣,繼續領受聖神的恩賜。

教宗說: 「天主聖言尤其在今天告訴我們,聖神在充滿聖神的人及團體中運作,聖神行動的三個基本要素是將人引入一切真理,更新大地及產生效果。」 [Read more…]

教宗: 不與人分享錢財會導致腐敗

blog_1432586354

5月25日,教宗方濟各彌撒中囑咐說:有錢財的人必須確保錢財為「公眾利益」服務。自私地運用豐厚財產是既「悲傷」又剝奪「希望」的行為,而且是大大小小「各種腐敗」的淵藪。

當天彌撒的福音記載,一名富貴少年跑來會見耶穌,詢問耶穌獲得永生之道,並向耶穌保證他從小遵守各項誡命,但當耶穌表明他所缺少的一樣是變賣財產、施捨給窮人,然後跟隨祂時,這名富貴少年突然興致全無、態度丕變,他的「喜樂和希望」一掃而空,因為他不願意割捨錢財。

教宗評論這段耳熟能詳的福音章節說:「依戀錢財是各種腐敗的淵藪。首先是個人的腐敗、生意上的腐敗,甚至是交易時不起眼的腐敗,偷斤減兩,政治上的腐敗、教育中的腐敗。為什麼會有腐敗呢?因為那些人依戀自己的權勢和錢財,自以為置身於天堂,他們自我封閉,沒有眼界,缺乏希望,最終必須放棄一切。」

仗恃錢財有其神秘之處。教宗觀察到「錢財有股誘惑力,令我們陷入誘惑,叫我們以為置身於人間樂園」,但那是一個沒有「眼界」的境地,猶如那些建築高牆把自己的住家圍起來的富人那樣。教宗解釋說:「缺乏眼界的生活是沒有活力的生活,毫無希望的生活是悲傷的生活。仗恃錢財令我們既悲傷又沒有活力。我說的是『依戀』而非『妥善管理錢財』,因為錢財是為了公眾利益、為了眾人。倘若天主給某個人賜下錢財,那是因為天主要他為眾人而非自己的利益服務,絕非為了讓他把錢財鎖在自己的心裡,然後因錢財而變得腐敗、悲傷。」

不樂善好施的錢財,「會讓我們自以為很有權勢,如同天主那樣;最後錢財會剝奪我們最美好的事物,即希望」。耶穌在福音中指出運用豐厚財產的正確方法;教宗表示,「真福八端的第一端是『神貧的人是有福的』,意思是放下對錢財的依戀,並為了公眾利益而運用天主賜給他的錢財。這是唯一的方法。鬆開你的手、打開你的心、敞開你的眼界。但如果你的手是緊握的,你的心是封閉的,如同那個常擺設宴席、身穿禮服的人,你就沒有眼界,看不到其他有需要的人,最終必跟那個人一樣遠離天主」。

來源: 梵蒂岡電台

教宗方濟各發表2015年世界傳教節文告

blog_1432567806

2015年10月18日(主日)將是2015年度的世界傳教節。以下是信仰通訊社刊登的教宗方濟各2015年世界傳教節文告全文: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

2015年世界傳教節正值度獻身生活者年,進一步激勵我們祈禱和反思。事實上,如果每一名受洗者蒙召在宣講所獲享的信仰的同時見證上主耶穌,那麼對度獻身生活者而言也就更是如此。因為獻身生活和傳教生活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耶穌決定了獻身生活在教會內的誕生。而耶穌的追隨者回應召叫背負起十字架、追隨祂;效仿祂那樣獻身天父以及祂服務與愛的行動;為了重新找回生命而失去生命。而且,基督畢生都體現了傳教性,密切追隨祂的男女老少們也都完全地承擔起了同樣的特性。

傳教性,也是教會本質的同時,其本身而言也是各種獻身生活的本質。不能忽視,否則就會留下有損神恩的空白。傳教不是強迫他人改教或者純粹的戰略手段;傳教是信仰的組成部分、是那些傾聽聖神在他耳邊低吟—「來吧、去吧」—的人所不能不顧及的。追隨基督的人不能不成為傳教士,懂得耶穌「與他同行、對他講話、和他同聲同氣、一起工作」(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66)。

傳教是對耶穌基督徒的摯愛。同時,也是對人的摯愛。當我們在被釘十字架的耶穌面前祈禱時,我們認同祂的愛的偉大。這愛給了我們尊嚴、支持我們。同時,我們意識到那發自祂刺穿的心的愛遍及到了全體天主子民和全人類;恰恰是這樣,我們感到祂要用我們來更加接近祂深愛的子民(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268),以及所有真誠地尋找祂的人。耶穌的告誡「你們去」揭示了不斷更新的教會福傳事業的景象與挑戰。在其中,我們所有人都蒙召用生活的見證宣講福音。並特別要求度獻身生活者聆聽聖神召叫他們到傳教事業的巨大荒野去的聲音,到那些尚未獲得福音的人們中間。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教會傳教工作法令》頒布五十週年之際,邀請我們重新閱讀和反思這一在修會中激發了巨大傳教熱忱的文件。默觀生活團體中再次閃耀著傳教主保,耶穌聖嬰聖女小德蘭的光芒以及具有說服力的形象。她是默觀生活與傳教事業密切關係的啟迪者。對於許多度活躍傳教生活的修會團體來說,梵二大公會議激發的傳教渴望,因著向外邦人傳教事業的特別開放實現,常常還伴隨著接納兄弟姐妹們。這些兄弟姐妹是在福傳中結識的那些土地和文化中的人們。以至於可以說,今天度獻身生活中普遍存在文化交織現象。恰恰為此,迫切需要重新將傳教理想放在其中心:耶穌基督;其所需要的:為福音宣講完全奉獻自己。在這一點上是不能妥協的:因著天主的恩寵接納傳教的人,便蒙召善度傳教生活。對這個人而言,在世界各國荒野的角落裡宣講基督也就成了善度追隨祂生活的方式、補償了無數的艱辛和犧牲。任何扭曲這聖召的傾向,儘管伴隨著與牧靈、教會或者人道主義需要相關的崇高目的,也不符合為福音服務的上主的親自召叫。在傳教修會裡,培育人員蒙召明確、坦率地指出這一生活和行動的前景,在真正的傳教聖召識別中要有權威性。我特別要向青年人說:不要讓你們真正的傳教、在完全奉獻自我中實現的追隨耶穌的夢想被偷走。青年人還能夠勇敢地見證、慷慨地奉獻,有時甚至是逆流而上。在你們的良心深處,你們要自問自己究竟為了什麼選擇了傳教獻身生活、較比一下是否願意按照其本身來接受它:這是熱愛宣講福音的禮物,同時還要記住,在成為那些尚不認識福音的人的需要之前,宣講福音是那些愛導師耶穌的人所必要的。

今天,傳教面臨著尊重各民族從各自的根源重新起步、維護各自文化價值這一需要的挑戰。這是認識和尊重其它傳統以及哲學體系、承認各個民族和文化有權本著各自傳統認識天主奧跡、接納耶穌的福音,而耶穌是文化的光芒、改變這一文化的力量。

在這一複雜的過程中,我們要問:「究竟誰是福音宣講的首選對象?」答案是明確的,我們可以在福音內找到:貧窮的、弱小者、瀕臨死亡的人;那些常常被藐視、被遺忘的人;那些沒有可報答你的人(參: 路14:13-14) 。福傳主要是面向他們的,這是耶穌來帶給我們的天國的標誌:「我們的信德和窮人之間有不可分割的紐帶,但願我們對他們永遠不離不棄」(宗座勸諭《福音的喜樂》48)。也就是說,那些擁抱傳教獻身生活的人應該特別清楚:因著神貧的誓願選擇了通過這種生活方式追隨基督,不是意識形態上的,​​而是像祂一樣做窮人,像窮人一樣在日常生活中恪守簡樸生活、放棄一切權力從而成為最弱小者的兄弟姐妹,將福音喜樂和天主愛德的見證帶給他們。

為了在弱小者和窮人中善作基督信仰見證、天主之愛的標誌,度獻身生活者蒙召推動平信徒參與傳教服務。早在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中就指出:「教友們協助教會的福音工作,他們以見證及活工具的資格參與教會的救世使命」(《教會傳教工作法令》41)。這是度獻身生活傳教士們不斷勇敢地向那些願意與他們合作的人開放所必要的,哪怕是在一段有限的時間裡與他們合作、積累實際的經驗。他們是渴​​望分享在聖洗聖事中獲得的傳教聖召的兄弟姐妹。傳教之家或者傳教機構是接納他們;予以他們人性、精神和使徒幫助的當然場所。

教會的各個傳教機構以及傳教善會都是為了不認識耶穌福音的人服務的。為了有效地實現這一目標,他們需要度獻身生活者的傳教神恩和傳教努力,而度獻身生活者也需要一個服務機構、展示了羅馬主教對保障共融的關注,就像合作與協調是傳教見證的組成部分。耶穌將門徒合一作為叫世界相信(參見若17:21)的條件。這種一致並不等於在法律-組織方面屈從於行政機構,或者遏制聖神那激發不同的創造性,而是意味著更加有效地宣講福音信息、推動合一意圖,這也是聖神的成果。

伯多祿繼承人的傳教事業具有普遍的使徒性前景。為此,也需要許多度獻身生活的神恩,從而面向福傳的寬廣天地、有能力保障在所到達的疆域和土地上的相應臨在。

親愛的兄弟姐妹們,傳教的激情是福音。聖保祿指出「我若不傳福音,我就有禍了」(格前9:16)。福音是喜樂、自由、挽救每個人的源泉。教會深知這一恩典,所以會永遠堅持不懈地向所有人宣講「那從起初就有的生命的聖言,就是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若一1:1)。無一例外,聖言的忠僕—主教、司鐸、平信徒—就是那些要把一切都奉獻給與基督密切關係的人。在教會傳教活動的廣闊天地裡,每一名受洗的人都蒙召按照各自的情況善度自己的使命。度獻身生活的男女們可以通過虔誠的祈禱生活和與上主、與祂救贖犧牲的結合,慷慨地回應這一普世聖召。

我在把所有在生活中以各種形式為宣講福音合作—無論是向外邦人傳教、還是在本國土地上—的人交託給教會之母、傳教模範瑪利亞的同時,由衷地向你們每一個人頒贈宗座遐福。

2015年5月24日,自梵蒂岡

聖神降臨瞻禮

方濟各

來源: 信仰通訊社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重溫教宗本篤十六世《致中國教會信函》

教宗方濟各於普世教會為在中國教會祈禱日的前一次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提醒信友們5月24日,進教之佑聖母瞻禮當天,為在中國的天主教徒祈禱。教宗說:「讓我們祈求聖母瑪利亞幫助在中國的天主教徒在自己的同胞中始終做仁愛的可信見證人,並使他們在精神上與被立為教會磐石的伯多祿聯合在一起。」

教宗方濟各在多次機會上強調普世教會與在中國的教會團結一致,並且十分關注這個國家的形勢。他於2013年3月13日剛當選為教宗,便在西斯汀小堂內向前來恭賀他的香港主教湯漢樞機表示:「中國在我的心坎上。本篤教宗敞開了一條修和的道路。」

隨後,教宗方濟各又於2014年8月從韓國首爾返回羅馬的座機上向隨行記者們表示,他隨時樂意訪問中國。他並說,本篤十六世教宗寫給中國教會的那封信「為中國教會問題仍然重要且具有現實意義」。

為在中國教會祈禱日是榮休教宗本篤十六世於2007年聖神降臨節寫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天主教會的信函中欽定的。在普世教會為中國教會祈禱的日子,梵蒂岡電台中文節目部首先重述本篤十六世教宗當年發表《致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教友信函》時的背景,然後介紹《信函》的幾個要點及反省。

本篤十六世教宗發表《信函》時的背

2007年6月30日,聖座發表了本篤十六世教宗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的天主教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以及平信徒的信函。信函用意大利文、法文、英文和中文發表,以意大利文為標準本,這是教宗對中國大陸教會特別關懷的表示,因為很久以來一直有中國大陸的主教、神父和教友切望教宗親自給他們的信仰生活一個明確的指示,好使他們能夠明確地、不含糊地、放心地善度天主教的信仰生活。教宗一直注意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天主教徒的這個迫切需要,因此在2007年元月召開討論中國教會問題委員會會議後,決定寫這封信函,以應他們的急需。

聖座新聞室在《信函》公布後發表聲明指出:這封信函不是政治性的文件,也無意指責中國北京政府,但是也不能無視於中國大陸教會每天都必須面對的困難。信函中,教宗關愛中國天主教會和教會本身堅守傳統和真理原則的精神溢於言表。教宗代表普世教會讚許中國教友對教會和對羅馬教宗的忠誠,他們為了信仰受到種種痛苦的考驗,甚至為此付出極高昂的代價和犧牲。教宗進而要求中國教會全體信眾,包括主教、神父、獻身事主者、以及平信徒不再彼此猜忌、指責、批評或怨恨,卻要互相了解、體諒、寬恕,走向與普世教會、與羅馬教宗完全共融的目標。

《信函》的幾個要點及

教會的本質及主教

本篤十六世教宗談及教會時,把她作為聖事的現實、奧跡的現實及超性的現實來論述,稱教會是「天主同全人類密切結合的記號和工具」(六號)。

這些便是為了解教會現實及了解在中國的教會現實及其緊張現象的基本原則。這位教宗還邀請我們不該對今日的分裂感到詫異,因為初期教會團體也曾經歷過分裂的痛苦:「在世界的變故及教會的弱點中常存在著失落信德的危險,如此也會破壞友情和愛德。為此,誰相信愛的教會並願在她內生活,該清楚地認識到有此危險的存在」(六號)。

教宗方濟各幫助我們加深認識本篤教宗的這個觀點。他說:「教會是一個奧跡,在這奧跡中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更為重要,只有用信德眼光才能看到那看不見的」(2014年10月29日公開接見要理講授)。

本篤教宗表示,重要的是要了解「教會是完全屬於靈性的,但是教會有其架構,就是宗徒的繼承。其職責是保障教會始終生活在基督賜予的真理內;並由此產生愛的能力」(七號)。

此外,《信函》中的一個重要部分是關於主教的職權。為信德而言,主教是耶穌的宗徒,是領導教會並為羊群捨命的牧人。中國政府當局及其它任何國家都很難理解主教職權在天主教會中的功能及正確意義。曾在台灣和中國傳教24年的宗座米蘭外方傳教會會士施安東(Antonio  Sergianni)神父為我們舉出四川萬縣主教段蔭明的一例。這位年邁的主教在1984年聖母升天節的彌撒講道中講解當日彌撒有關聖伯多祿的論述。他向聖堂內的眾多信友說:「伯多祿!為我們來説,伯多祿是誰?他就是教宗。教會如同一條魚,若把魚頭砍下,將魚身與魚頭分離,魚就死了。若我們脫離教宗,我們也會死去。這就是我們的信德。當局不懂得這一點,我們要祈禱使他們明白這個道理。」

正如在世界各地的教會一樣,在中國的天主教會屬宗徒的繼承人—主教—管理。他們由有效祝聖的主教們祝聖,接受訓導、管理、聖化之職,照管託付給他們教區的子民;他們的職權是天主藉聖秩聖事賦與的。

「今日中國天主教會所有的主教都是中華民族的兒子。雖然教會在中國遭遇了許多重大的困難,然而仰賴天主聖神的特殊恩佑,總未缺乏過合法牧者的服務,無損地保持了宗徒的繼承。我們應為這些堅貞而倍受磨難的主教們的存在而感謝天主」(八號)。

主教的任

本篤十六世教宗表明,主教任命觸及教會生活的核心,是教會合一和聖統制共融的保障。因此,任命主教是教宗的權利(九號)。但是,本篤教宗同時希望與政府達成協議,共同解決有關選擇主教人選的一些問題(九號)。

《信函》也提出那可能達成的協議的範圍。所涉及的是關於主教人選、任命主教的公布,以及地方政權承認新主教必要的民事效應等問題。無論如何,任命主教是教宗的權限。教宗本篤十六世提出主教人選的準則,他們應是當之無愧、深受教友尊重和愛戴的司鐸、該是信仰生活的典範。

「最近幾十年來,許多中國主教悉心地領導了教會,他們給自己的團體和普世教會作出了燦爛的見證。我們為此要再次從心底向群羊的‘至高牧者’(伯前5:4)發出稱謝的讚頌:因為我們不能忘記他們中有很多位遭遇了迫害、或被阻止執行使命,有些甚至以自己的鮮血澆灌、滋養了教會」(八號)。

身為主教的人可能會受到來自多方的壓力:本國政治當局、自己教區的信眾和司鐸以及梵蒂岡方面。若處在沒有自由,有時甚至無法自由地向自己弟兄們傾訴的境遇,這些壓力就會令他更加痛苦。「沒有主教便一事無成」這句格言很好地概括出公教信仰,這信仰要求眾人避免膚淺和草率的評斷。本篤十六世教宗勸告眾人「以生活共融、友愛諒解為準則,避開批判以及彼此指控。在這種情況下,亦該注意,特別在缺乏自由的空間裡,在評估一個行為的倫理道德時,除了所犯的行為之外,還應特別審核行為人的真正意圖。為此,每件事情必須按其個別情況去考量」(七號)。

教宗方濟各表示,中國主教們並不孤單,他們的痛苦必將結出果實。他在2014年9月20日談到中國主教們説:「中國主教們有時會覺得孤獨,但他們需要知道,教宗祈禱,好使他們在共同的信德內更能堅信他們的苦難必將結出碩果,為他們的信徒、他們的同胞和整個教會帶來巨大的益處!我願意向他們表達我本人和全世界所有主教的團結關懷,好使他們在共同的信德內,雖然有時感到孤獨,但更能堅信他們的苦難必將結出碩果,為他們的信徒、他們的同胞和整個教會帶來巨大的益處!」

遭受迫

本篤十六世教宗為中國天主教徒近60年來所表現的忠貞感到欣喜,同時再次肯定上主掌握著各國和各民族的命運。他引述若望保祿二世在《新千年伊始》牧函中論及若望《默示錄》的主要神視,「此景象至今尚是一個難解、難明的謎,沒有人能閱讀它「。《默示錄》中的若望「面對如此難解的歷史奧跡流的淚,或許是要表明其時亞洲的教會在遭遇迫害時,因天主沈默而令其惶恐。這正反應出今日天主教會在世界許多地方面對的嚴重困難、誤會、敵視,給我們帶來的惶恐。教會原不該遭受這些苦難,正如耶穌本不該受祂所受的苦難一樣。這或是在揭示當人墮落於罪惡環境中時所生的邪惡,或是揭示著天主對世事的更高的引導」(三號)。

「因此,我很想向你們表達我對你們親切的關懷。你們對主基督及教會所持的忠誠,有時需要付出痛苦的代價的忠誠,所帶來的喜樂是豐厚的。因為基督賜給你們的恩寵,不但是為相信祂、也是為祂受苦的(斐1:29)」(二號)。

「親愛的中國主教、司鐸、度奉獻生活者及教友們,我祈願你們心中『充滿喜樂,就算此時你們還該在各種試探中受苦,這是為使你們的信德得以精煉,比經過火煉而仍易消失的黃金更有價值,好在耶穌基督顯現時堪受稱讚、光榮和尊敬』(伯前1:6-7)」(二十號)。

教宗方濟各談及過去和今天遭受迫害的基督徒或殉道者時,從不使用定罪的口吻或言詞。他總是請求信友們為受迫害者和迫害他們的人祈禱。遭受迫害是一項試探,一項考驗;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瑪26:41)。見證和殉道唯有在無條件接受的情況下才是真實的,為此常需要警醒和祈禱。

十字架及苦難的價

教宗方濟各多次表示,耶穌對祂的門徒們說,那些為我而捨棄家庭、房屋和田地的人,「沒有不在今時就得百倍」賞報的。「[耶穌]好似在說:『是的,你們捨棄一切,在這現世將獲得很多賞報:但其中也有迫害!』這好似一盤用迫害之油所拌的沙律:總是這樣!這是基督徒獲得的賞報,這是那些跟隨耶穌的人所要走的路,因為這是耶穌所走的路:祂曾經被迫害!這是貶抑自己的道路。聖保祿對斐理伯人說:『基督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8)。保祿又說:『凡是願意在基督耶穌內熱心生活的人,都必要遭受迫害』(弟後3:12)。這就是基督徒生活的色調。遭受迫害是基督及祂的門徒在教會內得享最終勝利的標記和條件。耶穌在真福八端的教導中也說:『幾時人為了我而辱駡迫害你們,捏造一切壞話毀謗你們,你們是有福的』。因此,迫害是真福八端中的一端。望德的喜樂是遭受迫害的果實。」(2014年3月4日清晨彌撒)

本篤十六世教宗在《信函》中表示:「宣講福音就是宣講和見證被釘死而又復活了的耶穌基督、新人、戰勝罪惡和死亡的勝利者。祂讓人進入一個新的層面,在那裡,這種對仇人也充滿憐憫和愛的行為,見證著十字架已戰勝了人類的一切脆弱和貧乏。」(三號)

忠於福音也經由對羅馬教宗的忠貞體現出來,但其範圍卻更為廣泛。《信函》表示,全世界的天主教徒都懷著欽佩之情關注生活在中國的弟兄姐妹們的所作所為,為他們慷慨卻也經常忍受苦難的信德見證而欣喜萬分。

今天在中國經受的苦難與初期教會所經歷的並無兩樣。教會不為她的殉道者哭泣,卻慶祝他們所獲得的勝利。傳播福音就是將福音帶到天涯海角;將福音帶給今天的人就是向今天的人施與基督的愛。如何實現呢?背負他人的罪過,寬恕他們:只有這樣,傳福音和基督信仰才不會淪落為一種純粹的知識。福音,天主之愛的喜訊萬古長存,這是因為基督徒繼續接受因他人的罪過而被殺死的境遇。

敞開對話,相互尊

本篤十六世教宗在《信函》中多次祝願能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敞開對話空間,克服過去的互不了解。

教宗方濟各論及對話的議題時也說:「若我們不意識到自己的身份認同,我們就無法致力於真正的對話;若我們不能敞開心智,以同理心誠懇地接納那些同我們交談的人,也就不會存在真實的對話。『不懂得對話』、『將上主的話語和上主在子民中所做的標記拒之門外』的跡象,就是『暴怒』和企圖讓所有那些宣講天主的奇事,即耶穌復活的人默不作聲。」(2015年4月16日清晨彌撒)

《信函》始終強調寬恕與修和的重要性。

「教會的歷史告訴我們,真正的共融必須經過痛苦掙紮的修和才能達成。我熱切期望,你們依從來自聖神內的啟發,寬恕彼此的怨嫌,彼此接近,互相接納,打破藩籬,超越能使你們分離的一切。你們不要忘記耶穌在最後晚餐所說的話:『如果你們之間彼此相親相愛,世人因此就可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若12:35)。」(六號)

聖座新聞室主任和梵蒂岡電台台長隆巴爾迪神父在這封《信函》公布後評論說:「教宗不與任何人作對。他不指責任何人,教會內的和外面的都不指責。他總是保持平和的口吻和完全尊重的心態,即使談到自由受限制、令人無法接受的舉止、教會內的緊張局勢時,也是如此。教會素來被視為一個教會,有同教宗共融的深切渴望,即使她的內部表面看上是分裂的。對共融、修和、彼此寬恕的勉勵是訊息中突出的一點,貫穿整篇信函。」

中國天主教徒在閲讀慈悲禧年詔書《慈悲的面容》時,不能不回顧本篤十六世教宗寫給他們的《信函》。事實上,《信函》觸及許多方面的問題,談及許多重要事務,但其核心正是要求教會人士寬恕與修和,摒棄彼此間的批評和指責,重振宣講基督的新征途。

福傳與全球

「在你們蒙召傳福音的這背景下,我願意以先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堅決強調過的事來提醒你們:新福傳需要向現代人宣講福音。該意識到在『第一個千年十字架在歐洲紮根;第二個千年抵達了美洲和非洲;第三個千年將在廣闊及充滿生機的亞洲收割信仰的莊稼了』。

在中國,教會亦蒙召作基督的見證;憧憬未來、在宣講福音中考慮到中華民族所要面對的新挑戰。」(三號)

今天的問題不僅是缺乏宗教自由,人類面向未來的真正挑戰是全球化、科學進步、現代化、無神主義、世俗主義。在這方面,《信函》對於人、人的超性幅度以及耶穌基督是人類生活行動的具體和基本指南提出的整體觀,意義非凡。本篤十六世教宗指出:「今天一如既往,宣講福音就是宣講和見證被釘死而又復活了的耶穌基督、新人、戰勝罪惡和死亡的勝利者。(三號)「近年來,在中國的天主教會有數目可觀的成年人接受了信仰,這也要歸功當地信友團體的見證。牧者們,你們都蒙召要格外照顧他們初期基督徒的生活,該以一段相稱及嚴正的慕道期,幫助他們準備善度耶穌門徒的生活。」(十六號)

來源梵蒂岡電台

圖片: Catholic News Service

教宗方濟各: 殉道真福羅梅洛提醒我們 , 教會絕不能分裂 (圖文)

blog_1432563308

薩爾瓦多殉道者奧斯卡‧羅梅洛總主教(Oscar Arnulfo Romero y Galdamez)於5月23日在薩爾瓦多被冊封為真福。教宗方濟各當天致函該國首都聖薩爾瓦多總主教埃斯科瓦爾(José Luis Escobar Alas),稱羅梅洛總主教是有能力「洞悉並傾聽他人民的苦難的殉道主教」。教宗指出:「新真福的呼聲提醒我們每個人,教會絕不能分裂」。 [Read more…]

奇妙的預告

The Holy Spirit, traditionally depicted as a dove, is pictured in a stained-glass window at St. John Vianney Church in Lithia Springs, Ga. The feast of Pentecost, marking the descent of the Holy Spirit upon the apostles, is May 24 this year. (CNS photo/Michael Alexander, Georgia Bulletin)

「我也要求父,他必會賜給你們另一位護慰者,使他永遠與你們同在;

他是世界所不能領受的真理之神,

因為世界看不見他,也不認識他… 」

但在很多人身上,是可看到祢預告的真理之神。

明天在薩爾瓦多,這個中美洲北部的小國,將冊封一位殉道總主教,有被稱為窮人之父的羅梅洛總主教(Archbishop Oscar Romero)。他是在一所醫院的小聖堂舉行彌撒時遭槍殺,原因是他沒有將不公義所造成的貧窮,視而不見。他自己也就成了羔羊,胸膛有犧牲的傷口。頭頂的一點小紅帽,血流的預告。

除公義之外,更可看到真理與希望。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這位被稱為真理和希望的使者,晚年背負病軀,依然到普世傳福音,在人前展示自己的衰弱,聖神的光輝。他深信祢奇妙的預告,直到世界的終結。

就在他的歌聲中,我們一起緬懷教宗聖若望保祿二世,他身上也有犧牲的傷口。

 

 

文: Madonna Lee

鹽與光天主教傳媒機構中文市場經理

Secured By miniOrange